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黄帝内经 29 上课笔记 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功能
    

黄帝内经教程: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功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课下有同学问,我在前两次讲课当中谈到的问题,就是说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收录了《集验方》和《删繁方》里边的一些方,还有一些论。这个方、论呢,《集验方》和《删繁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课下有同学问,我在前两次讲课当中谈到的问题,就是说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收录了《集验方》和《删繁方》里边的一些方,还有一些论。这个方、论呢,《集验方》和《删繁方》的方论,在学术理论上有一定特点。和我们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个别的地方有不同,我是谈到了脑髓与精神活动关系的时候,提到过这样的问题。《删繁方》和《集验方》这两个方书,是这样两个作者写的。我说过,两晋南北朝时代,有一个比较通行的理论,和一般的医学理论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大体上还是一致的。都是中医理论体系范围之内的。只是在个别的理论观点上有区别。那个理论观点反映在《删繁方》和《集验方》这两个方书上。这两个方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只是在《外台》和《千金方》上,它们收录了,特别是《外台》收录了每一条,都说《删繁方》云,《集验方》云,和《集验方》论曰。这样的话。所以我们从这两部书里头看到,曾经有过这样两部方书。被孙思邈和王焘两位都收录下来一部分。《集验方》《删繁方》的一部分方子被收进《千金》和《外台》里边去了。虽然这两个书是见不到了,但是作者还知道。《集验方》的作者是叫做姚僧桓,他的生卒年代是公元499到583。之后就是唐。孙思邈就把它收进了《千金方》。所以他离孙思邈年代是比较近的。《删繁方》作者是谢士泰,谢士泰的想生卒年代现在是无考,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知道谢士泰和做姚僧桓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学术理论、学术观点上,很多一致。所以回答一下,课下同学们提的这样一个问题。

下面我们接着讲《营卫生会》。《营卫生会》的第一段我们串讲完了。同时也谈了【理论阐释】的问题。关于营卫之气的运行,以及营卫的会合。下面我们谈【临证指要】。

【临证指要】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讨论一下营卫的运行与睡眠的关系,及其意义问题。这个内容我们在讲课过程当中,已经涉及到了。这里再提一下。本段的最后一个小的自然段,它是以老人之不夜瞑,壮年不昼瞑。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青壮年白天精明,夜里睡得好。提出这样的问题。它提这个问题的本意是想解释营卫之气运行于睡眠的关系问题。还是讨论营卫的问题。

因为营卫运行,是相偕而行,相互影响的。不是完全的是一个脉外,一个脉内。谁也不理谁,是相互影响的。相偕而行。所以虽然睡眠的问题主要是卫气。但是因为营气它也跟卫气相互影响,所以我们这里提出来,是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当然,我提到了,关键是卫气运行的问题,我们在讲这个【理论阐释】当中,看到了84页教材卫气循行的示意图,也就是我所说的主体路线,循脉而行,昼行阳经,夜行五脏,行于阳,则寐,行于阴,则寤,可以说,这是《内经》解释睡眠的,唯一的一个理论。我也提过,《素问。逆调论》所说的,“胃不和卧不安”,那个胃不和,实际上也说的是肠胃,不是指的单纯的胃,包含肠在内。因为胃气从阳入于阴,关键部位在于阳明,只有通过阳明,才能够再经过跷脉,进入于阴,才能够睡眠。尽管各种原因都可以导致睡眠障碍,但是就失眠而言,最主要的部位,最关键的部位是阳明。

当然,如果从睡眠、嗜睡、睡不醒,老要睡的角度来看,那么关键部位就在于脾,从84页图上看到,“胃气从阴出于阳,最后一脏是脾脏。所以入睡困难,不能入睡,或者说水而不能醒,关键,你看,是脾胃。大肠、阳明,都属于胃,脾胃又是相表里,我们在临床治病,常用调脾胃的方法,调理脾胃,因为脾胃是表里之脏腑,所以从这看,睡眠障碍,关键是脾胃的问题。当然目前临床上见得多的是失眠,嗜睡也有,对医生来说,可能不太少见,但相对来说,还是少见的。从这个理论上看,我不论是治失眠,还是治嗜睡,都应该调脾胃。所以古来治失眠的方子,就是治失眠的方子,绝大多数都是调脾胃,或者都离不开调脾胃。绝大多数是这样。

我们在【临证指要】当中,引了《灵枢。口问》的话,《灵枢。大惑论》的话,《灵枢。邪客》篇的论述,其实都想说明,这重点是讲失眠,失眠的问题要调脾胃,要调肠胃。其实调脾胃和调肠胃,方子往往是相接近,用药上也往往是相联系的。当我们在讲《灵枢。邪客》篇的时候,(教材后边有),重点讲用什么方,用半夏汤,半夏汤就是半夏、秫米,就是半夏秫米汤,《内经》叫半夏汤。就这两味药,这两味祛什么?这两味药祛阳明痰浊,或者阳明湿浊。阳明湿浊祛掉了,卫气就容易从阳经入于阴经,所以它就睡觉了,叫覆杯则卧,喝完了汤,把杯子扣在这里,就要睡觉了,《内经》的《邪客》篇有这样的话。

我们在【临证指要】最后一段,也总结了一下,说对于睡眠失常的病症,除了治心、肝之外,还应当辨证运用调和营卫之法,如《内经》半夏秫米汤治失眠,《金匮要略》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失眠、梦交,治失眠,治梦交,《三因方》用温胆汤治虚烦不眠,惊悸不宁等。都与调和营卫有关。营卫怎么调和?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当然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它都是水榖精微所化。而水榖精微就是中焦所化。所以说,调营卫是不错的。因为我们这个题目,命名是营卫运行于睡眠的关系。其实调营卫就得调脾胃。不调脾胃这营卫就很难调得好。这是关于《营卫生会》第一段。【临证指要】我们谈到了营卫运行和睡眠的关系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没有我睡眠关系有失眠、有嗜睡,我们这个教材上没谈到嗜睡问题。刚才我讲课当中提到了,卫气不能从阴,不能从脏出于阳经的话,出于阳分的话,那么它就要嗜睡。而且我也提到,无论治嗜睡还是治失眠,我们都要调脾胃。因此,从理论上讲,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从理论上讲,用调脾胃的法,既可以治失眠,又可以治嗜睡。这是我们的理论,就在这里。实践上。也有这种使用方法,基本上一个方子,就是又治失眠又治嗜睡。适当的量不同。我的经验是量合适了,一般的量是治失眠,这方子,把这方子加量时,就治嗜睡。多使了就醒了,合适了就睡了。用量多一点也就把脾经也给通畅了,调脾胃反正是用方可以选用相同的药,又调脾又调胃。

这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起码在对治疗失眠的问题上、理论认识上、用药方法上,是我们的特点。所谓特点,无非现在的对照,是拿西医的观点来对照,西医观点治嗜睡和治失眠,绝对是相反的两个药。一个是重镇、镇静,一个是让他兴奋,想法让他兴奋。可是中药好,中药是按我们这条理论作为指导的,就是一个要,可以。理论上是很通的。如果接触到很多的西医观点,而接受不了这个观点,那你在治病的话,你也想吧,哪个药使大脑兴奋,你就给他使兴奋,哪个药兴奋?中药哪个药兴奋?睡不着就重镇去吧,哪个药重镇?有些重镇药。也不见得就镇得下来。要是这样比的话,中药真的比不过西药,人家西医是化学制品,分子式的,针对性特别强,我们中药哪有那么一个药,是有单纯的,单纯的就不是原来那中药了。那经过很严格的提纯了。

所以,要拿中医的饮片、汤剂、丸剂、散剂,这么对照,和西药对照,你永远对照不过西药,但是我们不是那么个理,我们这一个方子,可以治疗若干种病,它只要是这个机理相同都可以,所以这必须要掌握。掌握好中医的理论才哪个很好的使用我们的中药、方剂。才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不然的话,你想人家用了安定,咱们就用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你都使上也不见得抵人家那个几毫克的安定。但是我们不是那么用的。我们中药调理脾胃,调理好之后,无论是睡觉也好,还是治疗嗜睡也好,醒来之后,脑子是清醒的、是精明的。不是睡得稀里糊涂,睡醒了还挺疲乏,脑子还不清醒。不是那样。所以要认真的钻研我们中医的理论。真的理解了这个理论,你在临床上才好用。

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下面我们学习第二段,第二段是讲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教材85页下边,我先读一遍。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我们串讲,“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那是说营卫的运行从哪先开始?岐伯回答说,营出于中焦,营出中焦也就是营气的化生,出于中焦,从中焦输出。教材有注,按杨上善注说,“故营出中焦者,出胃中口也。”胃中口,胃还有中口,就中部,它是对下边讲出上口而言。卫气出上口而言。我们前面讲过,营气运行第一条经脉是肺经。那怎么又说营出中焦呢?是肺脉起于中焦,“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这样一个过程。按经脉讲,实际上运行的第一条经脉还是肺经。营气化生于中焦,其运行是要经过脾上输于肺,从肺经开始运行,当然,肺经本身就是起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卫气也是水榖之气化生的,但是卫气运行的第一条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在下焦,肾于膀胱相表里,属于下焦。你看84页的图,昼行于阳,早晨、平旦,卫气行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开始运行,循经而行,所以叫卫出下焦。

但是,对于这个卫出下焦,历代医家都有一些分歧,到现在还有人在讨论,他不是按照着这样的理解,说这个“下”乃是“上”之误。应当作“营出中焦,卫出上焦”。卫气主于表,经过肺气宣发才能布达于全身,所以说卫出上焦。说“下”字是“上”字之误。这是一个学术讨论问题。教材注释2也提到,《太素》《千金方》把这个“下”字,都作“上”。说可以,而且与下文相合。卫出于上焦,说卫气从上焦输出,杨上善注,“卫出上焦者,出胃上口也。”清代的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说卫气,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为表。故曰卫出上焦。但是刚才我讲的那个是从下焦出,是从膀胱经开始,膀胱经是属于下焦,与肾相表里,膀胱与肾相表里。前人也注得不少。比如张介宾的《类经》,就是像我这样一种注法。所以我说这个上焦下焦问题,历来都有争论,到现在还有人在争论。我们使用的这个是史崧的那本子。他就是写的卫出下焦。《太素》是卫出上焦。所以这是个争论问题。

卫出上焦,下面具体又谈一下,黄帝又问,愿闻三焦之所出。你不是说“出于上焦”,“出于中焦”吗?所以再想问,这个三焦之所出。这个“之所出”,是讲的三焦的部位。是从哪到哪算上焦?从哪到哪算中焦?从什么部位往下是属于下焦?这之所出,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输布精微的情况。上焦、中焦、下焦,与人体精微输布情况有什么关系?与人体的饮食水谷的代谢有什么关系?也就是上、中、下三焦,在部位上是怎么划分的?上、中、下三焦,在水谷饮食消化、吸收、代谢,这个过程当中功能是怎样划分的?“之所出”含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部位,一是功能。

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这个部位,从胃上口往上,这是上焦。胃之上口叫上焦。

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这个“咽”是指食道,也就是上焦出于胃上口,从食道往上,“贯”是贯通,通过这个膈膜,到达与胸中。因此我们笼统地说,胸中属于上焦,上腹部属于中焦,下腹部属于下焦。那是笼统说。如果按“营卫生会”篇说,上焦是在胃上口,胃上口可也在膈下。从上口之上,通过膈膜,当然主要的部分是在胸中,横膈以上。所以它说,随着食道向上,通过横膈膜,布散与胸中,这个部位都叫上焦。而且这个部位,也是卫气所循行的部位, 到胸中组合,

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从胸中走到腋下,腋前这个部位,循太阴之分,太阴之分就是手太阴肺经的部位,它是讲的卫气是这么上行。既是讲的上焦的部位,又是讲的卫气循行,所以我说,三焦之所出的“出”,含两个含义。一是讲的部位,二是讲的功能。循手太阴肺经的部位循行,

还至阳明,这个“阳明”就是讲的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循肺经而行,然后又从阳明经返还回来。这是讲的经脉循行。又是讲的卫气循行。它是讲的气的循行。

上至舌,下足阳明,又下足阳明,这不单是讲的卫气循行,营气它也是,跟那个上、中、下三焦有关系的。又下足阳明。手阳明连着足阳明,下足阳明,这个循行进入了营卫之气的循环之中。卫气是与营气相偕而行,进入了循环。这个营卫之气的循环问题,说如环无端的问题,我们在上一节,营气循行路线也有了。卫气循行路线也有了,就进入那个路线的循环当中。

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常与营,是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就是相偕而行,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你看,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教材有个注,好像应当改一下,在86页的注8:“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指的卫气与营气一起,昼行于体表阳分二十五度,夜行于体内阴分二十五度。这个我建议应该改一下,现在看来,是这么改,“卫气常与营气一起”,这个不改,“行于阳二十五周,行于阴二十五周”。这个行于阳,行于阴这个阴阳的概念,开始理解为所昼夜。换句话说,你也可以这么改,“行于白天二十五周,行于夜间二十五周”。这样就比较妥当了。因为如果说是卫气常与营气一起,昼行于体表二十五周,夜行于阴分二十五周,营气不是这么行的。营气它一周下来,就是又有阳经由有阴经这么行的。所以改一下,改成什么呢?改成“卫气常与营气一起,白天运行二十五周,夜间运行二十五周”,可以了。或者“行于昼二十五周,行于夜二十五周,这不会错。

一周也,这“一周也”教材也有注,好像是后人的注语,不像是《内经》的原文。反正叫“一周也”也行。这是一大周,大会嘛。昼夜,一个昼夜一大会嘛。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昼夜五十周于一身,而大会于手太阴肺经。

下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出汗的问题。什么样的出汗呢?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吃了热饮食,

其气未定,汗则出,其气未定,就是水谷之气,饮食水谷还没有化生精微,饮食水谷并没有化生精微,叫做其气未定,饮食水谷就是饮食水谷,还在胃里头,没来得及化,怎么样呢?汗则出,这时候就出汗了,因为汗也是精微所化的,吃了热饮食之后,刚到胃里头,汗就出来了。没有化怎么就出来了?等于是问这样个问题。说为什么出得这么快?而且这种汗出就是说它特殊了。一般人如果活动剧烈点,再吃点热饮,他也出汗,但是如果是相对而言,不见得人吃了热饮食都要出汗。有人就特别容易出汗。吃几口东西,热饮食一吃,马上汗就出得很多。超出了正常的限度,

或出于面,这个汗。或者出于面部,面部是属于足阳明胃经所主的部位。

或出于背,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的部位。

或出于身半,左半身,或者右半身,或者半身出汗,半身无汗,或者就头面有汗,齐颈而还,到脖子以下。没汗了。或者就背部出汗,他是讲的特殊情况,汗出的也不均匀。但是一般人出汗时先从额头上出汗,也许是因为额头上容易抹汗,但是确实头面部汗容易先出。因为是阳经的部位嘛。你看,这汗出的部位出于面部,阳明经部位。出于背部,足太阳经的部位,出于身半,也可以说是属于少阳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少阳的问题,这也反映出营卫失调,营卫失和。半身出汗,半身无汗。在临床上这类现象是不少的。有的病人找你看病,很可能这就是主要症状,他给你提的主诉,我就是头老出汗,沾点热,我就出汗,喝口水也出汗。或者说是后背汗很多,或者说是半身出汗,相当一段时间了,当然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将来咱们讲病因、病证的时候,还涉及到这个问题。这可以看作是营卫失调,或者说卫气大虚,也可以理解为,有的病人不一样,根据病情不同,有的病人就属于少阳枢机不利,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所以他半身有汗。他在这里没过分的讲为什么出于面?为什么出于背?为什么出于半身的问题。只是说,总的来说,为什么先出汗,是吃了热饮食就先出汗呢?换句话说,

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卫气司开合嘛,皮肤汗孔的开合是要靠卫气主管的。主司的。因此汗出是和卫气关系很密切的。但是这个病人刚吃下热饮食,来不及化生津液,也不按照卫气正常的开合。它就汗出来了。所以说“不循卫气之道”,也就没有按照卫气司开合,这个规律来出。

何也?为什么呢?

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岐伯回答说,这个病人,不单是热饮食,要单是热饮食,出汗不是这样出的。他受了邪气了,感受的是什么邪气呢?感受的是风邪。这个大家记得很清楚,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容易使皮肤腠理疏松,所以感受风邪,内开腠理,由于它内开腠理,这个情况下,你再加上热饮食,本来它腠理就开了,就容易出汗,收敛风就容易汗出了,那么再加上热饮食,所以

毛蒸理泄,就是说原来有邪气,再加上热饮食这个热气一蒸,腠理就发泄,这个时候,

卫气走之,卫气就从这跑了。本来卫气不是这样走的。因为毛蒸里泄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腠理疏松了,所以卫气走之。

固不得循其道,这个“固”其实就是这个“故”的意思。所以这个卫气就不能按原来的规律,来发挥它的作用了。不得循其道,是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故不得循其道。你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啊,所以在治疗这类汗出的时候,就是考虑疏风。因为它有外伤于风,内开腠理。如果腠理太虚了,出来疏散风邪之外,也稍微可以补气固表。虽然应该是以疏风占首位。补气固表那是发展,同时也还可能要清清热,因为它有里热了,才毛蒸里泄,所以说这个理论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在治疗的时候,就以这段经文记载,就应该有一个思路,要疏风,要相应的固固表。要相应的再清清他的里热,也可能从这个原文记载上,应该用这些方法选药配方,来治疗这种汗出。

刚才是说卫气不得循其道,下面又解释说卫气为什么就不循其道,一个是毛蒸里泄,它就走之,而使人汗出。

此气剽悍滑疾,水榖之剽气,卫者,水谷之剽气也,它剽悍滑疾,其浊气为卫,这个浊气我们讲过了,就是剽悍之气,

见开而出,因为卫气是剽悍滑疾之气,所以它就见开而出,看到毛蒸里泄,汗孔疏松了,就出了。换句话说,汗出了,卫气也散了。或者卫气出,汗才随之而出。这俩相一致的。汗出了,如果说卫气是热气的话,汗出了,热就降一点了。人体为什么活动之后,体温高了。必须得出汗,出汗就散散热了。那么用卫气角度考虑,汗也出了,卫气也散一散,体温也降一降。但是如果太大了,汗大出了,卫气大散了,那么卫气也虚了。卫气是阳气之意,卫阳之气,所以也要散失。这是正常生理和病理。过分了它就是病理了。当然这里讲的主要是病理。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

故不得循其道,所以就不能按它原来的规律,来运行,来循行,来发挥作用了。不得从其道。道,是原来的规律,正常的功能。不能发挥它的正常功能。不能按它正常规律发挥作用。

故命曰漏泄,这种汗出得太大了,就跟漏出来的一样。不是正常的汗出。所以可以把它叫做漏泄。

这小段就是一个汗的问题,虽然看来是解释汗的问题,其实进一步是说明卫气的功能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示出来,临床治疗这类病的基本思路问题。下面第二个自然段。上边是上焦,上焦是出于胃上口。有这样一个循行的规律,同时有具体举例说汗出,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而汗出的问题。下面说中焦之所出。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中焦是从哪呢?

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从部位上是“亦并胃中”,它也是从胃中出的。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出,也是从为中出来,

出上焦之后,这个“后”作为部位来说,是作下边。所以刚才我们看到杨上善注这个问题,是说胃中口,也说是胃的中部。中焦是从胃的中部算起,胃上口往上是属于上焦。胃上口以下是中焦。所以出上焦之后,就是出上焦之下,它的功能特点是什么呢?

此所受气者,说是中焦接受水谷之气,此中焦受其,受水谷之气,它是接受水谷之气。中焦可不是受水谷之气吗?接受水谷之气之后,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这是它的主要功能。泌,是泌别,就是过滤的意思。过滤糟粕,又把糟粕和津液分开,蒸化津液,中焦腐熟蒸化。能够化生津液,蒸津液。化其精微,而化生为精微。化生精微是什么,化生精微其实上输于肺,这就成为营卫之气。所以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上输于肺,化而为营,营是血之气,所以这里又讲化而为血。化而为血,这个血后头又说是命曰营气。所以这个血也就是营血。上输到肺之后,化为营血。当然,关于血的化生问题,有的注家说, 上升到肺之后,接受心肺之气才化成为血。所谓“奉心神而化赤”。精微之气输布到上焦肺,经过心肺之气,化而为血。因为血是红色,所以心生血。心是火,赤色。所以叫奉心神而化赤。这是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奉生,奉养生身,奉养有生之身,奉是奉养、滋养,也就是营血滋养人体,它滋养人体的重要性,“莫贵于此”,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东西了。人的生命能够保存,能够持续,能够健康的发育、生长,或者维持生命,没有比这个营血再重要的了。所以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它对卫气而言,营气是行于内的。营行脉中嘛,所以叫行于经隧,隧是隧道,也就是深层的经脉。其实就是指的经脉。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你看,它又把它叫做营气。上面说化而为血,后面又说命曰营气,那是中焦,营出中焦,营气出于中焦。是在中焦里化生的。这样的命曰营气。因此你看这个上边说血,下边说营,这就指营血而言。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是呀,前面说血,后面说营气,那么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名字不同,是同一回事,同一类。是为什么呢?

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歧伯回答说,说营气和卫气都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

血者,神气也,血是什么?血就是营气奉心神而化赤,化生的。所以叫做神气。血也是营卫之气。特别是营气所化。因www.lindalemus.com/zhicheng/为营卫二气就是阴阳相贯的。营气和血又是密切相联系的,营奉心神而化赤,变成赤色就是血,不是赤色的,换句话说,单纯说营血分开的话,看来营不能算赤色。奉心神而化赤。所以说血者就是神气也。当然,我们在习惯上也叫营血。一起说,又说是营者血之气,营生血分当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那部分。最灵活,活跃那部分,那是血中之气,是营。

故血之于气,异名同类焉,你看,营卫二气为水谷精微之化,水谷精微之气又可以化生为血。所以血和气,从源本上来说,都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的。所以异名同类。

故夺血者无汗,这个“无”是“勿”的意思,不要,因为汗是什么?汗就是津液。津液也是水谷精微所化的,所以它说,血是什么?血也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的,汗是津液所化。咱们回头要讲《决气》“汗出溱溱是谓津”,也就是说,这汗就是津。津是什么?津就是水谷精微所化的津液。津和液当然严格区分还有不同,其实我们可以作为一样来看待。津液又是一体的。也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血也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所以它们从源本上,血和津液又是不可分的。血液血液,血里头必须是有津液才行。所以夺血就是说的失血的病人,特别是从治疗角度来看,已经失血的病人,你在治疗的时候,不要再用汗法,因为用汗法的话,进一步出汗就更伤津液,也就更伤血。所以故夺血者无汗。失血的病人,在治疗的时候,不要用汗法。不要再使病人出大汗。这样,进一步伤血,因为血和津液又是同源的,血汗同源。同源于水谷精微,同样的,

夺汗者无血,汗大出的人,已经伤了津液了,在治疗时,不要再用活血动血药。不要用动血的药,耗血动血的药燥热的燥伤血,温热的药不要再用了。所以夺汗者无血,勿血。这个“无”同样是“勿”的意思,不要的意思。下边,又作为一个总结的话,把气血、汗血作为一个总结,总结什么呢?

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有两死,有什么?又夺血友夺汗,有这两种情况,汗也出的很多,血又丢失,大失血的病人又大汗出,这两种现象存在的话,就很难维持生命了。没有这两个情况,哪怕有一个失血而没有夺汗,大汗而没有破血,血没有收到耗伤,这样都可以生。无两,无这两种情况,有一个还容易治疗。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这个是讲的中焦。中焦的部位,它这主要是说在上焦之后,就是从胃上口以上是上焦,胃上口之下是中焦,中焦主要作用,讲的是化生营气,以及营气的主要作用。化生了营气,营气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同时有谈到血、营、营卫,以及汗之间的相互联系。

【完/52:17】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