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与饮同类而异形,均为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
含义:广义─诸饮之总称。狭义─诸饮中的一个证型。
发病机理:主要在于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欲所伤,致使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辨证:首应根据停饮部位区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根据体虚邪实的特点,分辨标实与本虚的主次。
治疗:以温化为原则。有治标、治本、善后调理之区别。
治标:发汗、利水、攻逐(权宜之计)
治本、善后:健脾、温肾。
忌甘肥生冷,戒烟酒,注意保暖。
痰 | 饮 | 水 | 湿 | |
---|---|---|---|---|
形质 | 稠浊 | 清稀 | 清液 | 黏滞 |
病状 | 无处不到,病变多端 | 多停于体内、局部 | 每泛溢体表、全身 | 易聚身半以下 |
病理属性 | 多因热煎熬而成,属于阳邪 | 因寒积聚而生,属于阴邪 | 阴类,有阴阳之分 | 阴邪,每兼五气为患 |
痰饮、溢饮、支饮辨证论治简表(p152)
分类 | 痰饮 | 溢饮 | 支饮 | ||
---|---|---|---|---|---|
脾阳虚弱证 | 饮留胃肠证 | 寒饮伏肺证 | 脾胃阳虚证 | ||
脾运不健, 输化无权 | 饮结于中, 水邪壅盛 | 饮溢肢体 | 饮邪壅肺, 肺气上逆 | 脾胃阳虚, 水饮内停 | |
特点 | 胸邪支满, 心下痞闷, 胃中有振水音 | 心下坚满或痛, 或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腹满 | 身体疼痛而沉重, 甚则肢体浮肿, 无汗 | 咳逆喘满不得卧, 痰吐白沫量多, 面浮 | 喘促气短,动则为甚,咳而气祛,痰多,足跗浮肿 |
一般 症状 | 脘胀喜温畏冷,呕吐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 | 利后为快,虽利心下续坚满,便秘,口干舌燥 | 恶寒,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或伴发热,烦躁 | 天冷受寒加重,或遇寒即发,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振_闰动 | 胸闷,食少,祛寒肢冷,神疲,小腹居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或吐涎沫而www.lindalemus.com/Article/头目昏眩 |
舌苔 | 白滑 | 白腻或黄 | 苔白或兼黄 | 白滑或白腻 | 白润或灰腻, 舌质胖大 |
脉象 | 弦细而滑 | 沉弦或浮 | 弦紧或弦数 | 弦紧 | 沉细兼滑 |
治法 | 温脾化饮 | 攻下逐饮 | 发表化饮 | 温肺化饮 | 温补脾肾 以化水饮 |
主方 | 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 甘遂半夏汤 己椒历黄丸 | 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葶历大枣泻肺汤 | 金匮肾气丸 苓桂术甘汤 |
悬饮辨证论治简表(p153)
分类 | 邪郁少阳证 | 饮停胸胁证 | 络脉不和证 | 阴虚内热证 |
---|---|---|---|---|
痰热润肺,枢机不和 | 肺气郁滞,津聚成饮 | 气机不畅,络脉不利 | 饮阻气郁,化热伤阴 | |
特点 | 寒热往来, 汗少或有汗, 热不退,咳嗽痰少, 气急,胸胁刺痛, 呼吸转侧加重 | 咳唾引痛渐减, 气喘息促加重, 胸胁胀满,甚则 可见偏侧隆起 | 胸胁疼痛,胸闷, 呼吸不畅 | 呛咳时作, 咯吐少量黏痰 |
一般症状 | 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 | 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患侧 | 或有闷咳,迁延经久不已 | 口干咽燥,鹳红, 心烦,手足心热, 盗汗,胸胁闷痛, 消瘦 |
舌苔 | 苔薄白或黄 | 薄白 | 薄 | 苔少,舌质偏红 |
脉象 | 弦数 | 沉弦或弦滑 | 弦 | 小数 |
治法 | 和解宣利 | 泻肺祛饮 | 理气和络 | 养阴清热 |
主方 | 柴枳半夏汤 | 十枣汤或控涎丹, 椒目瓜蒌汤 | 香附旋覆花汤 | 沙参麦冬汤 泻白散 |
重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