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你的大作觉得与李克绍,冉雪峰的理论成鼎足之势,疾病确实是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看了你说的太阴阳明的关系,深有所感.希望知止版主能够用一些实际医案解释一下,比如阳虚夹湿热,温阳与潜阳,这些病机或是治法并存,而且在临床中很多病人的病情的存在这样的矛盾,希望你不吝赐教,我想大家也和我有同样地感受,期盼你的精彩回复(其他高手也请参与,说出你们的见解),不甚感激
-----------老师说得太好了,受教!!
-----------
原帖由 知止 于 2007/7/22 22:45 发表
兄提的问题我不太明确,所谓的阳虚夹湿热,半夏泻心汤证算不算呀?这个说法好象有点硬把一件事分成两件说,所以给说者和听者都带来麻烦。造成所谓的矛盾,这个矛盾来源于我们认识上的混乱。没有形成真正的整体观。
中阳虚,就会生内湿,湿阻久,就会郁热,表现为黄腻苔、口臭,甚到胃中热感。好象很多的胃炎大致就是这一套表现。湿是标,热更是标,根据程度考虑要不要兼治或兼治的用量。主要还是解决那个生湿的本。这种病情是现在很常见的了,我现在正在治一个痤疮很重的小姑娘,就是四逆汤加砂仁生石膏加一点降肺凉血的药,吃了两周才开始后背的痤疮减少,面部的红色减退,大便开始成形,干姜用45克。这个病例可能看不出所谓的湿热,但病机都是阳明的热回不到太阴,因为太阴里面寒湿阻滞。湿象重的就仿半夏泻心汤的意思。应该都会有效。
这种病情没有什么矛盾,人体气机失序了,出现这些病情是很理所当然的。之所以认为矛盾可能是因为比较执着所谓的“辨证(型)论治”了。所谓的辨证辨出了湿热、阳虚等“证型”后,就把它们并列地理解,静止地看待了。
现在教材上讲的辨证分型就是高级一层的头痛医头、见病治病,属于“规范化中医”。见“证型”就想治“证型”同样是静止、片面的。
郑钦安医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都是讲真正的整体观的。当然伤寒论也讲,不过没有明显的直说。
温阳与潜阳,您可以以这个词在百度上搜一下,有一些介绍火神派医家的文章,说得很详细。
精彩!
謝謝知止老師!
-----------我和楼主一样很喜欢知止版主的文章。
“中阳虚,就会生内湿,湿阻久,就会郁热,表现为黄腻苔、口臭,甚到胃中热感”,精彩!
发现周围口臭的人很多,而且多黄腻苔。是否可以直接用
附子理中?
-----------谢谢知止版主,我还想请问一下你对"气化则湿亦化"的理解,以及临床应用.其次,"辛开苦降"这个治法也请谈一下
-----------“中阳虚,就会生内湿,湿阻久,就会郁热,表现为黄腻苔、口臭,甚到胃中热感”
请教斑竹,
脾湿会波及到
肝胆湿热,于是湿热下注。其根源是脾湿。是所谓土湿木郁。
脾湿源于阳虚,多为劳室伤精和过食厚味而得,所以论治是要化虚热燥湿同扶正相结合。
然而燥湿清热和扶正孰先孰后,如何判定呢?
“湿热,但病机都是阳明的热回不到太阴,因为太阴里面寒湿阻滞。”
少阳和厥阴的关系如何?
如何教阳明热回太阴呢?
[
本帖最后由 莲华 于 2007/7/26 14:58 编辑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
-----------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能标本兼治最好。
-----------
原帖由 莲华 于 2007/7/26 14:56 发表
....脾湿会波及到肝胆湿热,于是湿热下注。其根源是脾湿。是所谓土湿木郁。
脾湿源于阳虚,多为劳室伤精和过食厚味而得,所以论治是要化虚热燥湿同扶正相结合。
然而燥湿清热和扶正孰先孰后,如何判定呢?
“湿热,但病机都是阳明的热回不到太阴,因为太阴里面寒湿阻滞。”
少阳和厥阴的关系如何?
如何教阳明热回太阴呢?
我也这样理解土湿木郁。
“所以论治是要化虚热燥湿同扶正相结合”这句我不太理解。如果要燥湿清热,一般是同时,比如一味
黄连,或芩连都用,就可以了。如果确实是因为中气虚寒,还要和
干姜同用。这种情况下的湿和热,湿是主要矛盾,湿去掉,热自己就回到太阴了。不用清它。所以下一个问题,如何教阳明热回到太阴,就是把它回去的障碍解除,机体的本能会让它回去。所以这种情况应该不要单独地考虑清热。如果胃失和降太久,可以帮助它降入,如用半夏、
厚朴、
陈皮、砂仁等。
少阳和厥阴的关系,也是一个过种的两个方面。阴极生阳,初生之阳即是少阳。阴极,即阴收藏至极,其所收藏者,元气也。阴极时也是元气收藏最浓时,也许这个最浓的元气收藏态就是精吧,我是这样理解。这个精是体,它初起用就是少阳。阳一起用,阴的收藏之势即减,从阴的角度讲,这个开始减缓的阴气收藏态,是厥阴。这个厥阴出现的同时,一定是少阳起用的时刻,是同步的。在这个同步过程中,如果以出发起用的少阳之气郁滞为主要表现,如口苦咽干目眩
胁痛喜呕等等,叫少阳病。如果是阴分有寒,使少阳升不出去(所以不现少阳证)那就叫厥阴病。厥阴病时毕竟里面有没有生发出来的阳气,它在阴分,所以会有“内热”的表现,如心中疼热、咽喉痛吐脓血或便脓血,或厥热胜复。表现如何只在寒与热的多少不同。
[
本帖最后由 知止 于 2007/8/1 22:2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
原帖由 banxian 于 2007/7/26 10:10 发表
谢谢知止版主,我还想请问一下你对"气化则湿亦化"的理解,以及临床应用.其次,"辛开苦降"这个治法也请谈一下
气化,是人体正常时的生命过程。湿是邪气,正常时不该有。气化则湿化,就是使身体回到常态去,自然会没有湿邪。不一定就要辨出个湿来,然后去治这个湿。有点见痰不次痰,见血休治血.....那个意思吧。
辛开,是辛味药的本能。它到人体内就会起升、散的作用。
苦降,是苦味药的本能。人只要吃它,就会给体内气机带来降的作用。
这个治法就是说中气升降失职,要同时吃辛与苦的药,吃进去机体得到相应的调整。当然想要调整得好,就要用药比例与用量与病情相应。这种治法的要点就在开与降上,不在寒与热上。
-----------
原帖由 知止 于 2007/7/31 13:36 发表
我也这样理解土湿木郁。
“所以论治是要化虚热燥湿同扶正相结合”这句我不太理解。如果要燥湿清热,一般是同时,比如一味黄连,或芩连都用,就可以了。如果确实是因为中气虚寒,还要和干姜同用。这种情况下 ...
感谢知止斑竹,令我大受裨益。原来多迷惑者,是词汇同文义的隔阂,也或许是理解的方向和方法,您的语言,终于让我有些“脱靴骚痒”的体味了,谢谢您。
我所说的清热燥湿与扶正,是看到一些医案讲清虚热后,有体虚的过程,所以又要扶一下正气。
是不是这样理解,是否实热清后则正气自复,虚热清后正气被损伤,或者,虚热虽不堪忍,但却不可以清?
关于少阳厥阴,我听到过一个词,叫少阳有湿,是不是就是肝胆湿热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