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清峰 鲍艳举
去桂加
白术汤与
桂枝附子汤同出于《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解析,历代医家认识不一,笔者认为理解本方证应从小便自利、本方证的实质和临床实践三方面来探讨。
“小便自利”当是小便频利
对“小便自利”的理解,是解读本条的关键。一些注家把小便自利视作小便正常,影响了对本条的理解。经方学家胡希恕先生通过多方研究,认为“小便自利”是小便频利。
《伤寒论》多处提到大便硬是由于小便利引起,如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本条去桂加白术汤与28条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道理相同,即同是外邪内饮见小便不利,去桂是因津亏不能再用桂枝发表,加苓术是因内饮不去而津液伤出现大便硬,显而易见小便自利是原有里饮的小便频利,再对比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方证则更清楚。
去桂加白术汤证的实质是外邪里饮兼有津伤
《伤寒论》第174条只是详细列举了桂枝附子汤的证,仲景仅用一个“若”字暗含了去桂加白术汤与桂枝附子汤相似,只是多了“小便自利”和“大便硬”,症见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同时又见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附子汤与
麻黄附子汤相类,是治疗单纯少阴病(即表阴病)的方子,少阴病出现了小便自利,主因是水饮内停,而“大便硬”是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正常吸收,小便频利,津液亏损所致。因此,去桂加白术汤证的实质是外邪里饮兼有津液亏损。
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外邪里饮证不能单纯解表或单纯利饮,只能在解表的同时利饮,类似的方子还有
小青龙汤、
苓桂术甘汤、
五苓散等。因本方证是少阴表证未解,同时又有津伤重,不但不能用麻黄发汗,连桂枝也不能用,只能用生
姜微微发汗,
生姜与附子合用能温阳解表,并加用利饮逐湿、补中生津且有润燥通便功能的白术。术、附为伍,不但逐湿痹,亦治小便频数。小便调,津液复,大便亦能通畅。
为了明白本方证,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指出了必须联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及真武汤一起解读,仲景在《伤寒论》中亦强调,当表不解而津液损伤较重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要用性味温和的生姜解表。如第28条:“服
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
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说单服桂枝汤或用下法,使表不解饮不去,且造成津伤表更虚,因见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证仍属外邪内饮,即太阳太阴合病,因表虚津虚甚不能再用桂枝发汗,故用生姜发表;因有心下满微痛,故必用
芍药缓其满痛;在解表的同时利饮因加茯苓白术是为定法。此外,《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是说原为外邪内饮的太阳病,因单纯发汗不同时利饮,造成津伤病不解、表不解,因津伤陷于少阴,故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仲景明确指出真武汤方证属表阴证少阴病,即《伤寒》第316条的:“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即真武汤方证为少阴病的外邪内饮之证,其解表亦是用生姜,因病陷少阴故伍附子。可知真武汤方证属外邪内饮的少阴病,治疗都用生姜而不用桂枝解表。
本条与28条、真武汤条文皆属外邪内饮;不同者,真武汤方证为因汗多津伤甚,由表阳证陷于表阴证即少阴病,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的表仍为太阳病。治疗用药亦相类而不相同,相类者都在解表同时利饮,即用生姜解表,用苓、术利饮。不同的是,真武汤因表虚寒,治疗用生姜同时必用附子温阳强壮解表,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则只用生姜解表。而本条其风湿痹痛也是外邪内饮证,不过,由桂枝附子汤已知为少阴病,今又见大便硬和小便自利,可判定此外邪内饮又继发里津液虚而致大便硬,为少阴太阴合病,故治疗这种外邪内饮,仍需解表利饮,同时还要补中生津通便。因此解表不适宜再用桂枝,而用生姜、附子解少阴之表,而利饮加用有补中生津且有润燥通便功能的白术。
临床体会
便秘一证,六经辨证病位在里,但里证有阳证和阴证的区别,即阳明病和太阴病。笔者根据对第174条“大便硬”、“小便自利”的理解以及受胡希恕和冯世纶老师的影响,在临床上判断便秘为里虚寒无表证而为单纯的太阴病时,重用白术补中生津、润燥通便,常获奇效。如患者张某,女,17岁。主诉反复发作性
呕吐3月余。患者3月前去南方打工,因水土不服,食纳减,食后约1~2小时即呕吐,腹部微痛,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予抑酸、增强胃动力药皆未效。刻下症见食纳差,勉强饮食后腹部微胀,1~2小时后呕吐,口干不欲饮,无口苦、口渴,乏力,大便干,3~5日一行,眠可,舌质淡,苔薄白,舌两侧齿痕明显,脉沉细。该患者食后腹胀呕吐,口干不欲饮,无口苦、口渴,辨证为胃虚有停饮的太阴病,大便干亦是属里虚寒津液虚之太阴病,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亦为太阴病之证。予茯苓饮加减,重用白术补中生津、润燥通便。茯苓15g,
苍术12g,白术18g,
陈皮30g,
枳实10g,
党参10g,清
半夏12g,生姜15g。3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食纳较前好转,呕吐止,大便仍偏干,但1~2日一行,又继服上方3剂,食纳基本正常,呕吐未再发作,大便正常,质软成形,1~2日一行,余无不适。
因此,《伤寒论》第174条之“小便自利”当作小便频利讲,“大便硬”,当是津液亏虚所致,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的实质是外邪里饮兼有津伤,“去桂”不是因为无表证,主要是为了不更伤津液,仅用微微发汗的生姜以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