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中医伤科学 下肢筋伤 上课笔记
    

中医伤科学教程:下肢筋伤

8.1 臀部病症8.1.1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梨状肌损伤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病因。一般认为,腓总神经高位分支。自梨状肌肌束间穿出,或坐骨神经自梨状肌肌腹中穿出。当梨状肌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

8.1 臀部病症

8.1.1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损伤是引起急、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病因。一般认为,腓总神经高位分支。自梨状肌肌束间穿出,或坐骨神经自梨状肌肌腹中穿出。当梨状肌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神经(主要是坐骨神经)、血管,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故称之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解剖生理】

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起自2到4骶椎前面两侧,出坐骨大孔入臀部,形成腱绕过髋关节囊后面,止于股骨大转子尖。该肌与骶髂关节前韧带及骶1到3神经接触紧密,并受骶1到2神经发出的肌支支配,收缩时将大腿外展外旋。
梨状肌经坐骨大孔时,其上、下留有一定空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上孔(其上缘为坐骨大切迹,下缘为梨状肌上缘),有臀上动、静脉(分布于臀部肌肉)及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通过。梨状肌下孔(上界为梨状肌下缘,下界为坐骨棘和骶棘韧带),有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和臀下动脉、静脉通过。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根据我国解剖学家潘名紫对722例成人尸体的研究结果证明,坐骨神经总干从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者占百分之六十一点六,为正常型;坐骨神经穿梨状肌、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穿梨状肌等变异情况占百分之三十八点四。
梨状肌表面投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的中点向股骨大转子尖端划一连线,为梨状肌下缘;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尖端划一连线,为梨状肌上缘;三者连线之内即为梨状肌表现投影。

【病因病理】

  1. 损伤 多由大腿内旋、下蹲位突然站立,或腰部前屈伸直时,骨盆发生旋转,使梨状肌受到过度牵拉而致伤。亦可在髋部扭闪时,髋关节急剧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而致伤。其病理反应为渗出、出血、肌紧张或筋膜破裂、肌束隆起,或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使梨状肌上、下孔变狭窄,其上、下孔所通过的神经、血管受到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炎症改变,局部瘀肿、缺氧及功能障碍。久之,则引起臀部及下肢筋肉萎缩和发凉等继发性改变。
  2. 劳损或受凉 部分病例可仅有因过劳或夜间受凉,而产生臀部疼痛,小腿外侧麻木,或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和体征,此种情况可能与坐骨神经和梨状肌变异有关。若邻近组织器官炎症,使骶1、2神经根或骶丛神经受到刺激,亦可继发梨状肌痉挛,而出现坐骨神经痛。
  3. 梨状肌变异 由于神经穿过肌腹,当肌束幅度改变,肌肉两束之间隙减小,压迫穿过其间的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而出现下肢疼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史 本病多有臀部急、慢性损伤史或受凉史。少数病例与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或炎症有关。

  • 症状 典型症状是臀部疼痛伴同侧坐骨神经痛。轻者臀部有深在性的疼痛、不适或酸胀感。重者出现刀割样样剧痛,不能入睡,生活不能自理。坐骨神经痛伴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侧、国窝、小腿外侧或前侧、踝、足背至足趾)扩散性疼痛;或有小腿外侧或前外侧的皮肤麻木区。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个别病例疼痛可扩散至腰部,或向小腹部及大腿外侧扩散,亦可出现会阴部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阴茎不能勃起(与压迫阴部神经、血管有关)。有的病例遇气候变化时加重。极少数严重病例,病人呈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鸭步移行或跛行。
  • 检查 腰部无压痛与畸形,活动不受限。在梨状肌体表投影区,可触及该肌腹呈条索样隆起,压痛明显,并沿坐骨神经放散痛。亦可有梨状肌呈弥漫性肿胀、肌束变硬、弹性差。病久者,伤侧臀部肌肉萎缩、松软、肌张力低。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病人俯卧位元。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股部下段,另手握拿踝部,将膝关节屈曲九十度,使小腿外展。此时,股骨大转子外旋,拉紧梨状肌,若臀部与下肢出现疼痛,再将小腿内收,使梨状肌放松,症状减轻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在六十度以前痛着,超过六十度以后则疼痛减轻(即说明为非根性体征)。下肢腱反射正常,屈颈试验和颈静脉压迫试验均为阴性,此点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单纯的梨状肌损伤,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即可做出诊断。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无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部体征。若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伴法,或继发于椎间盘突出,则可兼有两者的症状、体征,而以明显的腰部体征和坐骨神经根受压为主要特征。与坐骨神经炎的主要区别点,是后者由感染引起,而且沿坐骨神经径路均有压痛,用消炎及维生素B类药物治疗,配合理疗、按摩等,有助于疼痛的缓解和炎症的消除。

【治疗】

  • 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 施术部位 伤侧臀部及下肢。
  • 取穴 伤侧上缪、居缪、环跳、风池、委中、足三里、承山、悬钟、昆仑、阳陵泉、对侧扭伤穴。
  • 主要手法 抚摩、推揉、拨、压、动。
  • 治疗时间与刺激量 急性损伤,十负重左右1次,手法刺激宜轻;慢性者,十五负重1次,手法刺激宜重。
  • 手法操作
  1. 急性梨状肌损伤
    弹拨理筋镇定法 病人取俯卧位,两下肢伸直,足尖内收,使臀部肌肉放松。术者立于伤侧(首先触清损伤部位与伤情),用手掌抚摩、按揉臀骶部数分钟。而后,一手拇指顺该肌纤维方向上牵,另手拇指弹拨该肌2到3次,或将离位之纤维束顺滑按压于原位,恢复其解剖位置;继之,双手拇指顺该肌纤维方向抵止端施理筋手法数次,以舒顺筋肉;再以拇指压于病变部位镇定1分钟。揉压委中、承山穴1分钟(或对侧扭伤穴),达到舒筋通络,解痉镇痛之目的。
  2. 慢性梨状肌损伤(分以下两个步骤)
    按揉拨理滚压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手掌或前臂先轻后重,按揉臀部数分钟;拇指或肘尖拨梨状肌及周围痛点(以病人耐受为度),双手拇指重叠顺梨状肌纤维方向向抵止端推理、按压5到7遍。拇指揉、拨、压或掌指关节滚下肢坐骨神经路线5到7分钟。指压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 回旋屈拉下肢法 病人取仰卧位,助手按压健肢固定。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其踝部,另手扶膝部,将伤肢尽力屈曲、内收、内旋拨直下肢;然后,屈拉伤肢数次。拇指揉压居缪、风市、阳陵泉、悬钟,大鱼际部压放气冲穴。

【注意事项】

  1. 急性损伤 手法后,嘱病人在3到5日内勿参加体力劳动,并隔日复诊1次。慢性损伤,每日治疗1次,治疗期间勿参加重体力劳动。
  2. 若伤侧臀部及下肢发凉、天气变化痛著者,应在腰、骶部加揉搓手法数分钟,臀部及下肢加捏拿、叩打手法数分钟,使肢体温热为度。
  3. 损伤超过1周者,在手法治疗期间,配合食醋加白酒热敷,二十分钟一次,每日1到2次,1周为1疗程。亦可配合适当的体疗,以提高疗效。
  4. 封闭疗法 用百分之一普鲁卡因5毫升加醋酸强的松龙二十五毫克,作痛点封闭,5天1次注射5次为1疗程。
  5. 手术疗法 对个别陈旧性损伤的病例,保守疗法无效者,可以考虑梨状肌松解术或切断术,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8.1.2 臂上皮神经区损伤综合征

在腰臀部筋肉的急慢性损伤中,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臂上皮神经。主要为臀上皮神经在走行中离位元,或其邻近组织损伤,使该神经受到挤压,而产生急、慢性腰臀部伴同侧下肢膝平面以上的疼痛。

【解剖生理】

臀上皮神经是由1到3腰脊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组成。在深层于1到4腰椎横突间骶棘肌外缘及附着于此处的腰背深筋膜之间穿过,达骶棘肌纤维间;在中层,穿过骶棘肌纤维行走于骶棘肌与腰背浅筋膜之间;在浅层,由腰背浅筋膜穿出到皮下筋膜中;最后,在第4腰椎棘突与髂脊中点连线的外三之一处越过髂脊,分布于臀上部皮肤。臀上皮神经伴行的血管,主要来自腰部和臀部的动脉,分别汇入腰静脉和臀上静脉。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劳动或运动时,腰骶部过度扭伤、伸屈,或腰臀部受到直接暴力的撞击,致局部深、浅筋膜和肌肉损伤。受伤组织反应性充血、渗出、肿胀,继而机化,伤处肌肉与筋膜发生粘连、挛缩,压迫营养血管,使血流不畅,代谢发生障碍,挤压、牵拉行走于该部的臀上皮神经,或使其在行走中离位,而产生疼痛。
当暴力伤及皮下筋膜时,可致筋膜破裂,脂肪小叶水肿,从破裂处膨出形成脂肪瘤,牵拉或挤压位于其间的臀上皮神经的细小分支,亦是产生疼痛不原因。
髂骨骨折或变形、骨折增生等,可直接刺激跨越髂脊的臀上皮神经而产生疼痛。与该神经伴行的血管也会受到牵拉、压迫或破裂,损伤血管局部因出血、血肿机化而粘连,进一步累及臀上皮神经。
慢性劳损或陈伤未愈,损伤局部和相应部位的血液回圈发生障碍,组织液渗出,肌纤维脂肪样变,血管壁正常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劳损局部发生粘连。这一系列病理改变刺激神经末梢,产生臀上皮神经区疼痛。由于该神经长期受压迫或牵拉,其结果必然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甚至引起神经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臀上皮神经炎。或由于该神经受粘连包绕而变粗,且较固定,不能适应下肢的正常活动。当腰部前屈和端坐时,腰部筋肉、筋膜、皮肤紧张,使皮神经进一步受到牵拉、刺激,疼痛加重,并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反射性腿痛,但疼痛多不过膝。

【临床表现与诊断】

  1. 病人常有腰、骶部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史。
  2. 伤侧腰臀部疼痛,多为刺痛、撕裂样痛、或酸痛不适,可出现同侧下肢膝平面以上的牵扯样疼痛。疼痛部位较深,区域模糊。
  3. 弯腰及行走不便,起坐困难,腰部无力。由坐位改人立位时,病人多需多手扶膝才能勉强站起。直腿抬高受限,并出现腰部和大腿后部的牵涉性痛。
  4. 伤侧下腰部及臀部皮肤紧张、肌肉痉挛。髂脊中点下方可触及软组织内有一滚动、高起的绳索状物,一般宽约1厘米、长约3到4厘米,压之酸胀、麻痛难忍,重压可引起或加重下肢的疼痛。偶可触及该物之旁的沟痕,周围组织肿胀明显。慢性损伤,局部可触及更为粗大的绳索状物,活动度大,但压痛不明显。
  5. 在痛点处用百分之二奴fo卡因4毫升加醋酸强的松龙十二点五毫克急性封闭,则腰臀部疼痛及下肢反射痛均消失。腰前屈活动和伤侧直腿抬高姿势改善。
  6. X线检查 除偶可发现髂脊异常外,一般无异常改变。根据病史、症状及局部体征,即可明确诊断。但不少病例可伴有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或梨状肌损伤等,应细心检查,注意鉴别。

【治疗】

  • 原则 舒筋筋络,活血祛瘀,解痉止痛。
  • 施术部位 以伤侧腰、臀部为主,下肢为辅。
  • 取穴 腰、臀部痛点、环跳、居缪、殷门、委中、风市、阳陵泉。急性者加耳穴的腰、臀点及对侧上肢的扭伤穴。
  • 主要手法 推、揉、拨、按。
  • 治疗时间与刺激量 急性损伤,每次治疗十分钟左右,隔日一次;慢性者,每次治疗二十分钟左右,日一次。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 手法操作(分以下六个步骤)
  1. 推揉拨理腰部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双手掌由上而下推、揉腰骶部脊柱两侧数分钟;而后,双手拇指从上往下分拨、推理数十遍,使腰部筋肉松软、舒顺。
  2. 摩揉臀部活血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或双手掌摩揉伤侧臀部2到3分钟,或以温热为度,以达到活血之目的。
  3. 牵推按压舒筋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在迟及异常滚动、高起的绳索状物与原位之沟痕以后,用一手拇指按压于该绳索状物的上端,向上推牵固定于髂脊,另手拇指将其按压于原位;而后,该拇指由上而下滑按理筋,使其平复。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3日内避免腰部活动。本法适用于急性损伤。
  4. 弹拨理筋祛瘀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于健侧臀部,另手拇指弹拨伤侧臀部粗大之筋肉(即绳索状物)数十次;而后,拇指按压于其上向下推理数遍;拇指按压痛点及环跳穴1到2分钟。可达到松解粘连,活血祛瘀,镇静止痛的目的。本手法适用于慢性损伤。
  5. 揉滚股后点穴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手掌或肘部揉下肢后部数遍;而后,用一手掌关节部滚大腿后部3到5分钟;拇指压殷门、委中穴。
  6. 推揉股前屈伸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掌由上而下推、揉大腿前外侧部3到5分钟;多指捏拿股四头肌数遍;拇指压居缪、风市、阳陵泉,大鱼际部压放气冲穴。一手握踝部,另手扶膝部,将膝髋关节屈、伸数次。

【注意事项】

  1. 急性损伤,减去第四步手法;慢性损伤,减去地三步手法。
  2. 手法治疗可同时配合内腹铁弹丸,每次6克,每日2到3次;亦可用百分之一普鲁卡因4毫升加醋酸强的松龙二十五毫克,作臀上皮神经区痛点封闭,5到7日注射1次,注射3到5次为1疗程。
  3. 非手术疗法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可作腰背筋膜和臀上皮神经松解术。若属髂脊发育异常,可手术切断该臀上皮神经,腰腿痛可消失,但会遗留局部麻木感。

8.1.3 臀大肌劳损

臀大肌是位于臀部皮下最浅层的一块厚大肌肉,能防止躯干前倾。该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及骶骨背面,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移行于髂胫束后缘。受腰5到骶2神经组成的臀下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将大腿后伸。

【诊断要点】

  1. 本病多发生于长期弯腰或坐位工作者,起病较缓慢。
  2. 伤后表现为臀部酸胀、疼痛,不能久坐,取坐位后难以站立。臀肌下筋膜受累者,疼痛可窜至下肢,或出现小腿腓侧麻木。严重者,只能取侧健侧卧位,翻身困难。
  3. 检查时,可在髂后上棘外缘触及疼痛区。局部肌束隆起、变硬。个别病例,在拇指滑动按压时,疼痛可沿大腿后侧向小腿腓侧或足部放散。直腿抬高可有不同程度受限,抗阻力髋关节后伸试验阳性。

【手法治疗】

  1. 按揉弹拨推压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力于伤侧,用手掌按揉损伤部位3到5分钟;而后,双手拇指重叠弹拨、推理、按压髂后上棘外缘痛性索条状物。
  2. 下肢回旋顿拉法 操作方法同慢性梨状肌损伤“回旋屈拉下肢法”。
  3. 其它疗法 同梨状肌损伤。

8.1.4 阔筋膜张肌损伤

阔筋膜张肌起于髂前上棘,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前缘;该肌受腰4、5及骶1神经组成的臀上神经支配;该肌收缩时可紧张髂胫束并屈曲大腿。髂胫束;大腿深筋膜的表层,称为阔筋膜,其上方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和髂脊,并延续于臀筋膜,向下方附着于膝关节周围骨凸,并延续至小腿筋膜。阔筋膜位于大腿外侧的部分最厚,称为髂胫束。髂胫束起自髂脊,经股外侧止于胫骨外侧髁。

【诊断要点】

  1. 急性损伤,多由膝关节伸直时大腿急剧后伸引起;慢性者,多为长期弯腰或坐位工作,髋关节经常处于屈曲位引起该肌短缩、变性或无菌性炎症。部分病例可因两下肢重力不平衡,使该肌产生劳损。
  2. 髋部酸痛不适,伤肢沉重无力。急性者,在行走提腿时髋部疼痛明显,不能单腿着地负重。病久震耳髋部前外方可有麻木感,疼痛多沿大腿外侧放散到膝部。损伤严重者,大腿外侧发紧,走路难以控制,足尖朝外、跛行。
  3. 检查时,可在髂前上棘下方和股骨大转子前上方有一压痛区,该肌变硬,滑动按压时,疼痛可扩散到膝部。急性期,压痛区可触及组织肿胀。慢性者,多伴有髂胫束挛缩,并可出现.“弹响髋”。嘱病人伸屈髋关节时,可触及腱性索条在手下滑动并发出响声。髋关节后伸活动及阔筋膜张肌紧张试验阳性。

【手法治疗】

  1. 侧卧弹拨推按法 病人健侧卧位。术者立其前方,双手拇指放于压痛区,由轻到重的弹拨该肌腹一到数分钟,待大腿外侧有热感时,再用拇指上下推理、按压挛缩,变硬之筋肉数遍。
  2. 回旋屈拉下肢法 同梨状肌损伤“回旋屈拉下肢法”,以下肢中立位屈拉为主。
  3. 其它疗法 同梨状肌损伤。

8.2 股部病症

一、大腿内收肌损伤

【解剖生理】

大腿内收肌,包括长短、大小不同的5块肌肉。最内侧为扁而长的股薄肌,其深面由上而下并列着耻骨肌、内收长肌和内收大肌,内收长肌和耻骨肌的深面是内收短肌(其间夹以孔神经)。以上5块肌肉,除内收大肌起于坐骨结节、坐骨下支和耻骨下支外,其余4块肌肉均起于耻骨;向外下方斜行,耻骨肌止于股骨小转子后下方,股薄肌上于胫骨粗隆内下方,内收长肌、内收短肌、内收大肌均预于股骨粗隆线。该肌群受腰脊神经2到4前支组成的闭孔神经支配。该肌收缩使大腿内收、并微外旋。

【病因病理】

大腿内收肌急性损伤,多因居高下跳或跌扑时下肢固定不动,身体突然向一侧扭转,或下肢过度外展用力蹬空,内收肌突然收缩或受到过度牵拉,超过了肌纤维的弹性限度所致。急性损伤后,大腿内收肌即产生保护性紧张或痉挛,刺激闭孔神经,引起大腿内侧疼痛及下肢活动受限。亦可因骨盆耻骨部骨折(根据“骨错者筋挪,骨断者筋裂”之道理)。严重病例,可导致骨化性肌炎的形成,影响下肢功能活动。个别病例,可因长期用力内收大腿,引起内收肌劳损。内收肌因劳损而出现痉挛,刺激闭孔神经,导致股内侧疼痛,则内收肌更痉挛,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多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即感大腿内侧疼痛,尤其近腹股沟处疼痛更甚。严重病例,伤侧髋膝关节呈半屈曲姿势,足不敢用力着地,跛行,大腿不敢作内收及外展动作。个别病例,可有下肢内侧窜痛及小腹部不适感。
检查:骨内侧肿胀、肌张力增高,广泛压痛,尤其在内收肌群耻骨附丽区压痛更着。股内侧可有皮下瘀血斑,或触及粗硬条状隆起,或筋位不正。髋关节被动外展时股内侧痛剧,抗阻力髋关节内收试验阳性。

【手法治疗】

  1. 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剥离粘连,解痉祛痛。
  2. 施术部位 大腿后内侧及外侧。
  3. 取穴 承扶内侧敏感点、殷门、委中、承山、冲门及股内侧压痛点。
  4. 施术手法 推、揉、拨拿、回旋、屈拉。
  5. 治疗时间与刺激量 急性者每次十五分钟,手法宜轻;慢性者每次二十五分钟,手法宜重。
  6. 手法操作
    慢性损伤(分以下三个步骤施术):
    1. 揉压拨拿股后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健侧,用一手掌根或肘部反复揉、压臀部及大腿后内侧数分钟。继之,用拇指拨、多指拿大腿后内侧筋肉5到7遍,而后用拇指点、拨承扶内侧敏感点,拇指压殷门、委中、承山等穴。
    2. 推揉拨拿股内法
      病人蠕仰卧位,伤肢屈曲外展、外旋。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扶膝外侧固定,另手掌自大腿内侧血海穴处推抚至近腹股沟处数遍。继之,用一手掌根或拇指由内收肌耻骨附丽区向下揉、拨到股内侧中下部5到7遍;多指(拇指在前、余四指在后)由上而下握拿内收肌变硬之肌腹(以疼痛敏感区为主),向内后方提捏并前后弹拨该肌数次。而后,用拇指或鱼际部带动皮肤由上而下推理损伤之筋肉5到7次,以达到舒筋、消炎、止痛之目的。
    3. 回旋屈拉下肢法
      病人取仰卧位,一助手固定其健肢。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伤肢踝部,另手扶其膝部,两手协同将下肢屈曲,充分外展、外旋并迅速拨直(猛拉一次);而后,再施下肢屈拉手法数次。拇指揉拨阳陵泉,大鱼际压放冲门穴结束。

    急性扭错伤(施术下列手法):
    1. 仰卧弹拨理筋法
      病人取仰卧位,伤肢屈曲,踝部放于健肢膝上部,髋关节外展、外旋。术者立于伤侧,双手捏紧损伤之股内侧肌群,以指腹尖端用力,从该肌起始部到大腿内下方弹拨(或推扳)数遍;而后,双拇指推理、按压损伤之筋肉数次。此手法可达到舒筋、解痉、止痛之目的。若手法后症状不减轻者,再按慢性损伤(1到3法)施术。
    2. 弹拨推揉舒筋法(此法适用于学龄儿童)
      患儿站立,两足分开与肩等宽。术者蹲于伤侧,一手扶其臀部固定,另手拇指放于大腿外侧,余四肢与纤维方向垂直左右弹拨紧张(痉挛)之内侧肌群;继之,该手四指顺肌纤维走行方向自上而下推揉数遍(力量不宜过重),以达到解痉、舒筋、祛痛之目的。

【注意事项】

  1. 附睾、膀胱、子宫及附件等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炎症时,股部前内侧亦常出现压痛或感觉过敏。此不属于本手法治疗范畴,故应注意鉴别诊断。骨折引起的内收肌损伤者,骨折未愈合时,慎用本手法治疗,尤其注意禁用“回旋屈拉下肢法”施术。
  2. 急性损伤,术后嘱病人休息3日;慢性损伤,术后嘱病人主动抬腿、分髋锻炼,每日2到3次,每次数十下。
  3. 若痉挛严重,疼痛剧烈者,可采用下列处方熏洗、内服,有助于痉挛的解除及活血、舒筋、止痛。
    (处方)
    1. 熏洗处方
      透骨草艾叶秦艽桑枝、传芍、防风、刘寄奴加皮,上药各十三克为一付。
      用法 加水五到十倍煮沸,熏洗伤处,每日2到3次,每次二十五分钟,2到3日1付。
    2. 内服伸筋活血汤
      伸筋草丹参木瓜川断当归、川牛膝各9克,制乳香没药个5克,桂枝、炙甘草各3克。
      用法 上药水煎腹,每日1剂,早、晚服。

二、股四头肌损伤

【解剖生理】

股四头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和髋臼上缘,后3块肌肉起于股骨干;4块肌肉联合而形成股四头肌总腱,包绕髌骨,并向下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股四头肌的生理横断面大,是全身最有力的肌肉。该肌受股神经支配,主要功能为伸直膝关节、屈曲髋关节。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股四头肌猛烈收缩,或被过度牵拉所致,亦可由直接暴力撞击而引起。如膝关节半屈曲位,突然强烈收缩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全部肌腱、或其中、脱肌腱断裂伤,而以股直肌腱断裂较多见。当膝关节伸最后三十度到六十度时股四头肌用力收缩并受到阻力,可使股直肌在髌骨上缘或肌腱中部断裂。损伤轻者,形成较小的血肿或粘连,经治疗可使瘀肿消散,粘连松解;损伤重者,组织广泛出血,形成大的血肿,血肿机化或钙化,导致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明显外伤史,临床多见于运动员。
2.伤后局部疼痛,髋、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制。若肌腱断裂,疼痛剧烈,行走困难或者跛行,膝关节主动伸直功能丧失。
3.检查可见伤处肿胀或皮下瘀斑、压痛明显。肌腱断裂者,可触到明显凹陷,血肿较大者,触之有波动感。抗阻力伸膝试验(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伤肢抬起屈膝;术者一手托国部,另手按压于踝关节上方,嘱病人用力伸直膝关节;伤处疼痛加重或伸膝无力)阳性。
4.X线检查 血肿较大者,晚期可有钙化阴影。早期X线检查,可排除髌骨骨折

【治疗】

(一)按摩治疗(适用于肿痛减轻以后的非急性期)

  1. 原则 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 施术部位 股前部为主,小腿为辅。
  3. 取穴 气冲、髀关、健膝、阴市、血海、鹤顶、阴陵泉、阳陵泉及损伤局部痛点等。
  4. 施术手法 推抚、摩、揉、叩打、捏拿、动。
  5. 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二十分钟左右,刺激量视病情而定。
  6. 手法操作(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按以下四个步骤)
    1. 推抚摩揉股部法 术者用双手掌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推抚、摩、揉股四头肌数分钟。或以温热为度。
    2. 捏拿叩打股部法 紧接上法。术者用双手多指由上而下捏拿股四头肌数遍;继之,用小鱼际部或空拳叩打股部和小腿外侧3到5遍。
    3. 按摩俞穴痛点法 紧接上法。用拇指揉压髀关、阴市、血海、健膝、阴陵泉、阳陵泉,大鱼际压放气冲穴。
    4. 屈伸回旋下肢法 紧接上法。术者一手握拿踝部,另手扶膝部,两手协同用力屈伸、回旋髋、膝关节数次。

(二)药物治疗

  1. 急性期(损伤严重),肿痛较重者,内服消肿止痛汤;肿痛减轻以后,宜用强筋丸,每次6克,每日2到3次。急性期或肿痛严重者,禁用手法治疗。
    消肿止痛汤
    组成 当归、延胡苏木土鳖虫、泽兰、土茯苓茯苓皮、甘草。
    服法 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2. 慢性期(肿胀、疼痛减轻),宜用中药熏洗,注意加强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但不宜过度疲劳。可配合其它物理疗法。

【注意事项】

  1. 股四头肌肌腱严重断裂者,应立即外科手术缝合,伸膝位固定。3周后开始股四头肌静力收缩,4到6周后开始按摩治疗,逐渐进行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
  2. 肿胀、痛著者,慎用按摩手法治疗。

三、国绳肌损伤

本病系指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的损伤。

【解剖生理】

股二头肌长头起于坐骨结节,短头起于股骨粗隆线外侧唇下部,肌腱止于腓骨小头。半腱肌和半膜肌均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胫骨近端的内侧面。这3块肌肉统称为国绳肌,是全身最长的双关节肌。该肌受坐骨神经支配,主要功能是伸大腿、屈小腿。

【病因病例】

本病多因极度屈髋、伸膝,国绳肌被过度牵拉所致。国绳肌损伤的好发部位,在坐骨结节、腓骨小头及胫骨近端内侧面的国绳肌附着点、肌肉与肌腱移行处部分或全部撕裂。日久,产生局部粘连和肌腱炎性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多有国绳肌被过度牵拉的损伤史。伤前多有大腿后侧肌群发紧或痛感;伤时常能闻及撕裂声。轻伤,疼痛仅限于损伤局部,行走时疼痛不明显,重复损伤动作时疼痛加重;重伤,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步行困难,有时疼痛向周围扩散。
检查 病人俯卧位,小腿垫高,使膝关节呈半屈位。术者立于伤侧进行观察和触摸,可发现大腿后侧肿胀或皮下瘀血斑,伤处压痛明显、肌腱紧缩、变硬或钝厚,有时可触及硬结。完全断裂者,可摸到膨大的断端与凹陷。直腿抬高或抗阻力屈膝试验阳性。

【治疗】

进行损伤,严重立即包扎,或作冷敷数小时,抬高伤肢休息;待肿胀减轻后,作按摩治疗。肌腱完全断裂者,应手术缝合,4周后进行按摩治疗。
手法治疗(以右侧为例,术者立于伤侧,按以下手法施术):

  1. 摩按叩击提弹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双手作大面积摩揉数分钟;掌侧自上而下叩击股后部;多指捏提、弹拨发硬、紧张之国绳肌数遍,使国绳肌舒松、柔软。拇指揉压承扶、殷门、委中,以达到疏通经络之目的。
  2. 屈髋拨理牵拉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一手握其伤肢,将髋关节屈曲,另手拇指拨理、按压坐骨结节处的国绳肌附丽区之疼痛点。继之保持屈髋姿式(用一助手按压固定健滞膝上部),术者双手握住小腿,尽力伸直膝关节,以牵拉国绳肌:而后,屈、伸伤肢数次。
    (以上两步手法适用于国绳肌起点伤损)
  3. 屈伸拨理伤肢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一手四损扶膝,虎口卡住膝外侧,拇指伸向国窝扣住股二头肌腱下端内缘,另手握拿踝部,将髋、膝关节屈至最大限度;继而,迅速拨直下肢,同时伸向国部的拇指用力向外方和拨股二头肌腱,可重复数次。然后,病人改用俯卧位。术者一手握拿踝部,另手拇指按压股二头肌腱抵止部,随小腿伸屈活动由下而上顺肌腱方向推理数次。拇指压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术后,嘱病人练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本手法适用于国绳肌抵止点损伤。

【注意事项】

同大腿内收肌损伤。


8.3 膝部病症

8.3.1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不协调的旋转和屈伸运动,可引起半月板的损伤。由于伤力不同,损伤的程度可有差异。如半月板破裂伤,一般需外科手术治疗;若损伤程度较轻,用按摩手法治疗,适当配合功能锻炼,多数病人可获得较好效果。

【解剖生理】

膝关节有内、外两个半月状软骨板,由纤维骨构成,有一定弹性。胚胎期,此软骨呈盆状,出生前1个月,软骨中心软化,在十字韧带两侧裂开,逐渐形成内、外侧两个分离的半月板。在成人,仅半月板边缘的一部分继续残留,呈新月形半月软骨,其中心薄,周围厚,上面凹陷,下面平坦,与胫骨连接不紧密。内侧半月板与内侧副韧带和关节囊紧密相连,而且通过侧副韧带、关节囊与半膜肌相连(半膜肌的腱纤维交织进入关节囊内侧部),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内侧半月板较外侧半月板稳定。外侧半月板前、后角之间的距离较近,呈“O”形,不直接与外侧副韧带接触,故活动较灵活。半月板本身无血管组织,其血液供应几乎完全来自紧连关节囊的凸起部。若半月板仅在关节囊的附着处部分撕裂,则可在良好的条件下愈合,若半月板内侧部损伤,则修复困难。
半月板的存在,有利于膝关节的稳定及屈伸、旋转活动,并可调解膝关节内的压力、吸收或缓冲对膝关节的冲击力量。一旦半月板受到损伤,膝关节即失去稳定性及正常的活动功能,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因病理】

本病多由外力所致。引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外力因素,有撕裂性外力、研磨性外力和嵌顿性外力三种。

  1. 撕裂性外力
    常发生于内侧半月板。在膝关节半屈曲状态的旋转动作时,股骨牵动侧副韧带,韧带又牵拉内侧半月板的边缘部,而使之产生撕裂。
  2. 研磨性外力
    多发生于外侧半月板。因正常的膝关节稍有外翻,故外侧半月板负重较大,若为先天性盘状软骨板,因长期受到关节面的研磨,即使无明显外伤,也可产生半月板分层破裂。
  3. 嵌顿性外力
    亦常发生于外侧半月板。在膝关节半屈位时内收着地,身体旋转,迫使小腿突然外旋伸直时,外侧半月板未能及时回到原位,被挤压在股骨外侧髁与胫骨上端外髁关节面之间,而产生嵌顿。
    半月板损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如半月板撕裂、变性、边缘及周围筋肉组织增生、肥厚、水肿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有典型的膝关节扭伤史。
2.症状 伤后局部瘀肿,膝关节弹响,活动受限制,疼痛、交锁,但尚能勉强行走,局部(内、外侧膝眼穴或国横纹两侧)压痛。患膝软弱无力,迈步不稳,下楼梯时更为明显。病久者,可出现股四头肌萎缩。

  1. 半月板撕裂 常见于内侧半月板的外缘部(膝关节内侧相当于半月板的关节囊附着处),局部多有轻微红肿、疼痛,膝关节活动时痛剧。若前角破裂,伸膝时(股骨髁的关节面向后推挤半月板)引起疼痛。中部横裂时,多在负重时痛剧;纵行破裂时(因股骨髁突入破裂部),膝关节不能屈、伸活动,常出现交锁。时久者,病人多可找到解除交锁的办法,使剧痛缓解。半月板撕裂,时久不愈者,可出现股四头解萎缩。
  2. 半月板分层破裂 每当负重及研磨时疼痛。无明显损伤史,系由过多地磨损或多次微细损伤而致病。临床易误诊。
  3. 半月板嵌顿 伤膝疼痛剧烈,呈半屈状(不能伸直或全屈),膝关节被动过伸时疼痛增剧。伤膝伸直时,在髌腱两侧关节间隙处可触及约1到3厘米的组织向外凸起,触之钝厚、压痛明显。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

3.检查

  1. 研磨试验
    病人俯卧于床上。术者用一膝部压在伤肢大腿后面,将伤膝屈曲九十度,双手握足下压,并作内、外旋转动作,再由极度屈曲位慢慢伸直,使股、胫骨关节面与半月板产生磨擦。若在某个角度出现疼痛,则说明某部半月板有损伤。外旋时外侧产生疼痛,则提示外侧半月板损伤;内旋时内侧产生疼痛,则提示内侧半月板损伤;疼痛若发生于极度屈曲位,则说明后角损伤;膝关节屈曲九十度时疼痛,则说明体部撕裂;膝关节伸直位时疼痛,则说明半月板前角撕裂。反之,双手托握足跟、足背,将小腿提起(使膝关节间隙增宽),旋转小腿时产生疼痛,则提示有十字韧带、侧副韧带损伤
  2. 膝关节旋转试验(麦氏征)
    病人仰卧位,健则下肢伸直。术者一手握住伤肢足掌部,另手扶住膝部,使伤肢尽量屈曲,而后握足之手将小腿内收、外旋,然后缓慢伸直膝关节,内侧疼痛或伴有响声,则说明内侧半月板损伤。反之,则为外侧半月板损伤。
  3. X检查
    正、侧位片,多无异常显示,故对诊断意义不大,但可排除骨质病变。空气或碘酒造影,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依据扭伤史及临床症状、体征,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急性期,因有创伤性滑膜炎,或同时伴有膝部其它组织损伤,可引起关节内积液、肿胀明显,即使有典型交锁症状或半月板明显移位,也不易确定诊断。此时,应注意观察,待肿胀消腿后再作复查,必要时借助于X线片。

【治疗】

手法治疗本症的目的,在于使瘀肿消散,嵌顿解除,血活痛止,恢复功能。

手法操作如下

  1. 外侧半月板损伤
    1. 外旋过伸屈膝法 适用于外侧半月板急性嵌顿,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伤肢膝部,另手拿其踝部,在小腿被动外旋姿势下过伸膝关节;继而,立即将膝关节过度屈曲(此时,多有明显的半月弹响或复位感觉),再缓缓伸直膝关节。
    2. 回旋伸膝按压法 适用于外侧半月板轻度撕裂伤,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伤肢踝部,另一手拇指按压外侧半月板痛点,余四指扶住膝内侧,两手协同动作,屈膝九十度,将小腿内收、外旋,并迅速外展、伸直膝关节;此时,按压外侧半月板痛点之拇指趁机向内按压半月板前角,并顺关节间隙挤压半月板边缘。偶可闻及半月板破裂处的闭合声。
  2. 内侧半月板损伤
    1. 内旋过伸屈膝法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 适用于内侧半月板急性嵌顿。操作方法与“外旋过伸屈膝法”相似,但应在小腿被动内旋姿势下过伸与过屈膝关节。
    2. 回旋伸膝按压法 适用于内侧半月板轻度撕裂伤。与外侧半月撕裂伤手法操作相似,但应在屈膝姿势下,使小腿外展、内旋、内收,同时将膝关节伸直,另手(拇指按压于内侧半月板前角,余四指扶膝关节外侧)复位方法相同。
  3. 结束手法
    1. 揉搓推按屈伸法 双手掌轻揉、搓伤膝关节两侧,以温热感为度。继之,以双手拇指沿关节间隙自前向后推理、按压两侧半月板边缘数遍;而后,术者两手分别握拿伤肢踝部及膝部,由小幅度到大幅度的缓慢屈、伸膝关节数次。
    2. 按压俞穴止痛法 用拇指揉压相应穴位,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外侧半月板损伤,取膝阳关、外膝眼、阳陵泉、气冲等穴为主。内侧半月板损伤,取曲泉、膝关、内膝眼、阴陵泉、冲门穴为主。

【注意事项】

  1. 术后绷带包扎固定,休息2周。其间可用热醋洗,每周2到3次,必要时,可外敷中药(方剂附后)。
  2. 本手法对于急性半月板嵌顿或半月板边缘轻度撕裂伤,疗效较满意。半月板粉碎性破裂伤,或伴有风湿性膝关节炎者,其疗程一般较长,效果不甚满意。若系粉碎性破裂伤,反复出现关节交锁者,经较长时间治疗无明显好转;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半月板。
  3. 外敷中药处方
    1. 一号外敷药处方 白芨白芍甜瓜籽、合欢皮续断千年健各五十克,土鳖、远志、萆解、白芷各十六克,甘草9克(中年人可加檀香三七、广木香各十六克)。
      用法及功效 上药共研细末,用水调匀,然后加鸡蛋清调敷伤处。有逐寒、散瘀、消肿、止痛、续筋之功效。
    2. 二号外敷药处方 海桐皮紫荆皮羌活独活各3克,土鳖、木香、牛膝、续继、儿茶各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蜂蜜调敷。适用于半月板损伤伴有韧带撕裂者。

8.3.2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解剖生理】

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两侧,它与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外侧副韧带呈绳状,较坚韧,起自股骨外上髁外侧,止于腓骨小头,称腓侧副韧带。膝关节伸直时,该韧带紧张和髂胫束一起制止膝关节的内翻活动。内侧副韧带扁宽,呈三角形,基牍朝前,尖端向后,分为前纵部、后上斜部和后下斜部。前纵部起于股骨内上髁,向下斜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缘;后上斜部自前纵部后缘向后下,止于胫骨内侧关节边缘,并附着于内侧半月板的内缘;后下斜部自前纵部后缘斜向后上,止于胫骨髁后缘和内侧半月板的后缘。在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内侧副韧带最紧张,可阻止膝关节的任何外翻与小腿旋转活动。在膝关节半屈曲时,则副韧带松弛,膝关节不稳(小腿有一定的回旋活动),容易遭受损伤。

【病因病理】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绝大部分发生于内侧。正常的膝关节约有十度左右的外翻。膝关节外侧易受外力的冲击,使膝关节过度外翻而损伤内侧副韧带,使其发生部分或全部断裂。有可因为膝关节在屈曲位时,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或在足部固定时,大腿突然内收、内旋,或外展、外旋而发生膝部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内侧副韧带的深部纤维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故在深部纤维断裂时,有可能同时产生内侧半月板撕裂,甚至并发交叉韧带撕裂,或关节滑膜撕裂。侧副韧带撕裂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弱。若治疗不当,则断裂的纤维回缩,形成疤痕连接,造成韧带弛张无力,膝关节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有明显外伤史,多发生于青年以后。
2.侧副韧带损伤后,伤侧肿胀、剧痛,膝关节呈半屈状,可勉强行走;韧带完全断裂时,皮下出现瘀血、青紫。由于明显的疼痛、肿胀、影响膝关节功能活动。
3.交叉 可在股骨内、外髁或腓骨小头上缘、胫骨上端内缘触及压痛点和肿胀区,有韧带断裂者,可摸到断裂间隙及回缩的韧带端。
侧向运动试验阳性。个别慢性损伤的病例,可触及结节样硬物,压痛明显。
X线检查 早期可见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轻度筋肉阻止肿胀阴影,并可排除撕脱性骨折或其它病变。

【治疗】

  • 原则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防止粘连,恢复关节功能。
  • 施术部位 伤侧膝关节局部及其上、下。
  • 取穴 阳陵泉(阴陵泉)、粱丘(血海)、足三里、风市(地机)、气冲(冲门)。内侧副韧带损伤,取内侧俞穴;外侧副韧带损伤,取外侧俞穴。
  • 施术术手法 推按、提拉、挤压、抚摩。
  • 时间与刺激量 视具体情况酌定。
  • 手法操作 以右下肢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为例,按下列手法施术。
    1. 推按提拉挤压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将伤肢踝部夹持于右腋下,右手掌托其小腿的后上部,拇指放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下部附着处;左手拇、食二指捏住髌上联合腱的两侧屈、伸膝关节,当伸膝时左手拇、食二指向后推按股四头肌联合腱从部;屈膝时,向上提拉;同时右手拇指沿内侧副韧带自下向上挤压、推按5到7次,将膝关节放于伸直位。
      若韧带断裂,断端回缩,可用一手拇指自韧带附着处向断端推理、按压数遍,将其平复,加压固定1到2周。应注意在伤膝伸直位施术手法。
    2. 屈膝推挤抚摩法 病人取仰卧位,国部垫枕,将伤膝屈至一百五十度左右。术者立于伤侧,左手扶膝外侧固定。右手大鱼际部由下而上沿内侧副韧带纵行推理数遍,而后用大鱼际部在膝内侧自后向前挤按数次;继之,用一手掌轻轻抚摩伤处及其上下2负重。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手法后,嘱病人抬高伤肢。3日后可用中药洗敷;慢性损伤,手法治疗前、后可用重要洗敷。
  • 洗敷方剂

    处方 川乌红花、防风、土鳖、地龙、牛膝各9克,透骨草十六克,蜂房2个。
    功能 温通经络,活血散瘀,舒筋止痛。
    主治 筋肉阻止损伤。新伤瘀血、肿胀明显者,待出血停止后方可洗敷。对陈旧性伤筋仍有效。伤后皮肤破裂者,禁用熏洗。
    用法 用半脸盆水,放药1付,煮沸后即用气熏伤处,一边加热一边熏十分钟。去火降温后,用毛巾洗敷伤处二十分钟,毛巾热敷时,用手拍打2到3日次,敷盖后切忌在伤处移动,防止擦破皮肤。洗敷后,应避风寒。每日2次,2到3日1付。

【注意事项】

  1. 急性损伤或严重撕裂者,禁用弹拨手法,防止破裂阻止加重损伤。
  2. 慢性损伤触及硬结者,可加弹拨、揉搓手法施术于伤处数分钟。
  3. 嘱病人逐步加强膝关节的屈、伸功能练习,以防止阻止粘连。
  4. 急性韧带断裂伤(大部分或全部断裂),慎用手法治疗,可做外科手术修补术。

8.3.3 膝部脂肪垫损伤

【解剖生理】

膝部脂肪垫位于股骨髁下部、胫骨髁前上缘和髌韧带之间。脂肪垫有脂肪阻止构成,它被关节囊的纤维层与滑膜层分别覆被,呈一钝性的三角形结构。脂肪垫的中央较厚,向两边展开,并逐渐变薄,两侧缘超出髌骨之外约1厘米。脂肪垫处的滑膜有一些翼状突起,其中的髌滑膜壁把脂肪垫固定于股骨。脂肪垫上面凹与半月板相连,下面平坦附着于胫骨,有一部分半月板前角盖住。脂肪垫有充填间隙、润滑关节、加强膝关节的稳定作用。膝关节伸直时,髌骨和脂肪垫一起被股四头肌拉向上方。以避免脂肪垫被嵌夹在股、胫关节面之间,并可防止其摩擦与刺激。

【病因病理】

本病可发生于急性损伤,如膝关节突然猛烈地过伸或旋转时,脂肪垫未来得及上移,而被嵌夹于股、胫关节面之间,引起急性嵌顿性损伤。若股四头肌力量较弱,肌肉收缩时脂肪垫向上移动不够,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脂肪垫可受到股胫关节面的挤压,反复的夹挤动作,则造成慢性劳损。或继发于腰、臀部及膝部其它阻止损伤,造成膝部动力平衡失调。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脂肪垫出血、水肿、变性和肥厚,甚至出现钙化,脂肪垫与髌韧带之间的纤维形成粘连,失去弹性,使伸膝活动受到限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人自觉症状是膝前部疼痛或酸痛,当膝关节过伸时,髌腱深面及两侧疼痛加剧。因此,病人不敢伸直膝关节行走。有时疼痛可向后放散到国部、小腿及踝部。晨起时,膝关节瞳孔、发僵、无力。当脂肪垫嵌入股胫关节面之间时,则产生交锁,疼痛更剧,休息后才能缓解。膝关节屈、伸活动不利或有紧张感。严重病例,膝关节不能伸直,足尖外撇,足底外侧着地、跛行。
2.检查 在髌腱两侧膝眼穴处触摸,有丰满隆起的肥厚与压痛,伸膝时更着。髌腱上端后方压痛明显,尤其在被动伸直膝关节的过程中,拇指向关节间隙推挤脂肪垫时疼痛增剧。病程久者,关节腔可出现少量渗出液,股四头肌萎缩,肌张力降低,膝关节松弛。

  1. 髌腱松弛压痛试验 病人仰卧,伤膝伸直放松。术者一手拇指在髌腱处用力按压,则出现疼痛。而后,嘱病人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使髌腱紧张,术者再用同等力量按压髌腱,若压痛减轻或消失,则为阳性。
  2. 膝过伸试验 病人仰卧位,伤膝伸直放松。术者一手掌压髌骨,另手托握足跟向上扳,将膝关节过伸,若髌腱两侧疼痛,则为阳性。
  3. 伸膝挤压试验 病人仰卧位,伤膝伸直放松。术者双手拇指压住髌腱两侧膝眼处,余指托握小腿后侧,嘱病人先将膝关节屈曲、再用力伸直,若膝前部疼痛,则为阳性。
  4. X线检查 一般为阴性。在侧位片上,偶可见到脂肪垫增厚,支架纹理增粗,或有钙质沉着。

依据损伤使及其临床症状、体征,即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手法治疗】

手法有加速血流,使出血、炎症吸收,肥厚、硬结消散,粘连松解,关节功能恢复之功效。手法操作如下:

  1. 摩揉滚捏膝周法 病人仰卧位,伤肢膝关节微屈、国部垫枕。术者立于伤侧,用双手大鱼际部或手掌摩揉膝部脂肪垫区和两侧及其上、下,以温热为度。继而,用双手掌指关节滚膝部脂肪垫区,小鱼际滚其髌骨上、下部3到5分钟;拇、食指左右、上下活动髌固,并沿髌骨两侧间隙上、下滑捏数次,多指捏提髌骨及股四头肌下段数次,以达到活血消炎之目的。

  2. 过屈伸膝点揉法 接上法。术者一手握拿膝部,另手握踝部,在伸膝位,先将膝关节充分屈曲,再使膝关节过伸,同时手掌用力按压髌骨,一手拇指点揉拨刮髌旁脂肪垫区痛点2到3分钟。

    以上两步手法,反复3遍为1次治疗。

  3. 自动屈膝环转法 嘱病人弯腰、屈膝站立,双手抱膝使其靠拢,做膝关节环转活动,左、右各十五次即可。若病人不完成此动作,可在仰卧屈膝位施术“托足按膝回旋法”,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活动膝关节。

若系脂肪垫嵌入关节间隙,施用下面手法处理。
牵引回旋屈伸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按压股后下端固定,另手握拿踝部,将膝关节屈曲九十度进行拨伸牵引,同时内、外旋转小腿,过屈膝关节,再缓缓伸直,被嵌夹的脂肪垫即可解除。

【注意事项】

  1. 术后可配合中药外敷、熏洗。加强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和膝关节功能锻炼。
  2. 病程短、疼痛轻者,配合醋酸氢化可的松如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病程超过半年以上,且疼痛严重的病例,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处理。

8.4 踝部病症

8.4.1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为日常多见的关节扭伤。可分为单纯性扭伤或同时伴有骨、韧带、关节囊的损伤。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瘀肿、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

【解剖生理】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其运动范围只限于前后方向,故为屈戌关节。但与距下关节和跗间关节的活动合在一起,即成为能做旋转活动的“杵臼关节”。踝关节的正常运动和稳定,主要依赖于骨与韧带的相互调节作用。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内、外踝之间的关节面与距骨上之滑车及其两侧关节面构成。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呈凹形,后唇较长,可以防止胫骨向前移位;但内踝较短,仅覆盖距骨内侧四分之一的面积。腓骨下端关节面(即外踝内面),完全覆盖了距骨体外侧(外踝比内踝长而偏后)。距骨之顶面呈鞍状,与胫骨下端关节面相对应;外侧关节面呈三角形,与外踝关节面相符合,但略低于内侧逗点状关节面;距骨体前宽后窄,能阻止踝关节向前移位。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紧张。关节周围的韧带前后薄弱而两侧较强。内侧副韧带呈三角形,又称三角韧带,其尖部朝上附着于内踝尖,底部三附于舟骨结节、跟舟、跖侧韧带和距骨颈等,并在后面附着于距骨体,称距腓前韧带;中束呈纵形,由腓骨尖至跟骨外侧,称跟腓韧带;后束较坚强,由外踝之内面止于距骨后结节,称距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为连接胫骨和腓骨下端,保持踝关节稳定,并防止胫、腓骨下端分离。

【病因病理】

踝关节扭伤多由于行走不慎,足踏于不平之地,或下楼梯时突然踩空,或跳跃时足部着地不稳,致使足部突然发生内翻或跖屈内翻,或轻度背伸外翻发生跪跌姿势等引起。由于踝关节极度扭曲引起韧带过牵、移位、甚至撕裂,或其它筋肉组织撕裂,甚至嵌顿,发生局部渗出与血肿形成。
依据筋肉组织的损伤程度和病理改变,分为六种类型:

  1. 单纯扭伤 无韧带松弛变长现象,仅有韧带与骨附着处之间的滑液渗出,肿胀不明显,一般在休息后迅速消肿。
  2. 轻型扭伤 韧带的部分纤维撕裂,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无损害,组织间仅有少量渗出,关节内可有较多渗出。但亦无韧带松弛、变长现象。
  3. 严重扭伤 韧带组织的纤维撕裂,有轻微的韧带松弛、关节内渗出及周围筋肉损害较显著。
  4. 韧带组织的纤维全部撕裂,出现明显的肿胀。
  5. 极度严重扭伤 韧带与骨膜附着处部分撕脱,在骨与韧带断端间隙产生更为明显的肿胀。
  6. 韧带附着处的一端完全撕脱。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有明显的损伤史,多见于足跖屈内翻损伤。其主要表现为:
1.疼痛 伤后踝关节外侧或内侧骤然疼痛,行走或受伤关节活动时疼痛更着。
2.皮下瘀血 韧带或关节囊撕裂后,则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伤后2到3日皮肉瘀血青紫尤为明显。
3.肿胀 是损伤部位出血、组织渗出的具体表现。肿胀多见于踝关节前外侧和足背部。
4.跛行 出血积聚于关节间隙,或关节内有筋肉组织嵌夹,致使行走时疼痛,足跖部不敢着地,即是勉强行走,也只能以足外缘着地。
5.活动障碍与压痛 自动或被动活动明显受限,受伤局部压痛明显。
依据受伤史、局部症状与体征,即可明确诊断。但对严重损伤的病例,应作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脱位,确定韧带断裂的程度。

【治疗】

1.原则 活血消肿,祛瘀止痛,正骨理筋,恢复功能。
2.施术部位 伤侧踝关节及小腿部。
3.取穴 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承筋(承山)、丘墟、昆仑、解溪、仆参。
4.施术手法 揉、动、牵、搓。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十五分钟左右,刺激量应视病情而定。
6.手法操作 以左侧踝关节外侧扭伤为例。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手法分3步施术。

  1. 内翻推摩滚揉法 术者左手握住伤足前部,右手大鱼际由下向上推摩,掌侧滚伤处周围数分钟。而后拇指缓缓用力往返推、揉伤处筋肉2到3分钟;继之,将伤足极度内翻,拇指继继轻揉踝部损伤处1到2分钟,将足恢复中立位。
  2. 按摩俞穴镇痛法 拇指拨阳陵泉,揉、压足三里、绝骨、昆仑,拿承山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 伸屈牵动搓摩法 术者右手拇指按压伤处,余指托握足跟,左手握住足前部并将其极度背伸;继之,迅速而正确的突然用力将足踝部跖屈(此时多闻一轻微响声)。而后,右手托拿足跟部,左手仍握足前部,两手协同用力,在牵引下背伸跖屈、左右摇转再屈、伸踝关节;恢复中立位,用右手大鱼际搓、摩伤处及其周围,以热为度。

【注意事项】

1.新伤出血期,勿使用手法治疗,用冷敷2到3日,每日3到5此;骨折或严重脱位者,禁用本手法施术。
2.肿胀明显者,施手法后嘱病人抬高伤肢休息,以利肿胀消退。
3.配合踝关节的功能练习及中草药熏洗。常用熏洗方如:

  1. 草药方
    桑寄生、伸筋草各十二克,独活十五克、桂枝、当归、草乌各9克,红花6克。
    上药水煎熏洗局部,每日2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每付药用2到3日,每周1个疗程。
  2. 单方
    食醋七百五十克,白酒一百五十克。
    将醋煮沸后,加白酒熏洗伤处。亦可把足泡入盆中,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每日1次,每周1个疗程。

8.4.2 踝管综合征

【解剖生理】

踝管又称跖管,位于踝关节内侧,是小腿后面与足底深部蜂窝组织间的骨纤维组织所形成的一条管道。它的浅面为跨于足内踝和跟骨结节之间的分裂韧带,深部为跟骨、距骨和关节囊。踝管内,由前外向后内依次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胫后神经及胫后动、静脉通过。胫神经在出跖管时,于分裂韧带深分分为足底内侧神经与足低外侧神经,两终支入足底,肌支支配诸肌,皮支分布于足底的皮肤。

【病因病理】

足部活动量突然增加,或踝关节内侧反复扭伤,使踝管内肌腱产生摩擦而形成腱鞘炎,腱鞘肿胀、肥厚,跖管内容积增大,致踝管相对狭窄,由于管内压力增高,产生足底内、外侧神经受压症状。
分裂韧带退变增厚,踝管内跟骨骨刺形成及骨折等,均可导致踝管狭窄,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症的初期症状是站立或行走过久时,内踝后部疼痛不适,休息后即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加重,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发作时间逐渐延长,病人有跟骨内侧与足底麻木或蚁行感。严重者,可出现足趾皮肤干燥、发亮,汗毛脱落与足部肌肉萎缩等。
检查时,用手轻叩内踝后方,足底部针刺感加剧。足极度背伸时,症状亦可加重。X线拍片检查,部分病例可提示距、跟骨内侧骨赘形成。
依据其病史、症状、体征,可做出诊断。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2.施术部位 以踝管部为主,小腿后侧和足部为辅。
3.取穴 承筋、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水泉、然谷。
4.施术手法 推、按、揉、拨、擦、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时间十到十五分钟为宜;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 推揉小腿踝管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双手自小腿内后侧交替推至踝管下部数十次;继之,双手拇指或多指揉上述路线数分钟,重点在踝管部。
  2. 拨擦踝管按穴法 接上法。术者一手托握足部,另手拇指或食、中指拨踝管及其踝管内所通过的神经、肌腱1到3分钟;然后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部擦踝管2分钟;拇指按压承筋、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各半分钟。
  3. 托握足部牵动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双手托握足部,牵拉踝关节1分钟;继之,在牵引姿势下左、右摇转踝关节各十数次,并将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数次。

【注意事项】

1.勿使踝关节重复扭伤动作,注意局部保暖,可配合患部热敷或熏洗。
2.治疗期间症状严重者,可适当减少踝关节的主动活动。
3.保守疗法无效者,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8.4.3 跟腱扭伤

【解剖生理】

跟腱是由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向下移行合成的粗大肌腱,止于跟骨结节。跟腱与其表层的深筋膜之间有一种腱围组织,其结构近似滑膜,有7或8层,各层之间虽有结缔组织联系,但互不粘合。跟腱腱围组织在踝关节屈伸活动过程中起润滑作用,以防止跟腱磨损。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过度牵拉引起,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即做猛力踏跳或急速起跑动作,使小腿三头肌强烈收缩而拉伤腱围组织。亦可因过度的跑跳运动,逐渐劳损而发病。
急性损伤,腱围组织撕裂、渗血、肿胀。慢性劳损,腱围组织变性、坏死,均可导致腱围组织各层之间或腱围与跟腱之间产生粘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主要症状是跟腱疼痛。早期疼痛发生于活动开始时,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但用力跑跳时症状加重。随着症情的加重,凡牵扯跟腱时均可产生疼痛,如蹬山、上下楼梯、行走时间过久等。
检查时,跟腱表浅部位压痛,捻动跟腱时疼痛明显,或出现捻发感(或捻发音)。晚期,可在跟腱处触到硬块,局部增粗呈棱形。
足跖屈抗阻力试验,或过度背伸踝关节,则疼痛增剧。

【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2.施术部位 小腿后侧及足跟部。
3.取穴 承筋、承山、痛点、跗阳、昆仑太溪、仆参等。
4.施术手法 推、滚、揉、搓、捏、拿、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时间十五分钟为宜,刺激量视伤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下三个步骤)

  1. 推滚小腿跟腱法
    病人俯卧位,踝部前方垫枕。术者立于伤侧,用双手自上而下交替推小腿至足跟部十数次;继之,用一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部缓和而沉稳地沿小腿中部滚至足跟数分钟。
  2. 揉搓捏拿跟腱法
    病人俯卧位,用双手掌或鱼际部着力揉、搓跟腱及其两侧数分钟;继之,使膝关节屈曲九十度,踝关节趾屈,充分放松跟腱。在此姿势下,另手由上向下柔和的捏、拿小腿后侧筋肉数十次。捏拿时,亦可配合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
  3. 按揉俞穴动踝法
    病人俯卧位。用单手拇指按揉承筋、承山、跟腱部痛点,及拇指对压昆仑、太溪穴,各半分钟;继之,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托足跟,另手握足掌,在拨伸下左、右摇转、背伸、跖屈踝关节数次。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跑、跳、蹬的活动。
2.注意局部保暖,勿用凉水侵泡伤处。

8.4.4 跖腱膜劳损

【解剖生理】

跖腱膜又称跖筋膜,为足底深筋膜的足低中间部增厚所形成。跖腱膜在后方附着于跟骨结节,向前分为五条,分别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与屈肌腱鞘。跖腱膜作为足弓弓弦,有如强足弓的作用。跖腱膜又有保护足低肌肉、肌腱和跖趾关节的作用。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侵经络则是其外因。如日常挑担,负重行走或长途跋涉,局部挫伤等均可引起跖腱膜劳损。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引起典型的足跟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主要症状是足跟下或足心部疼痛,足底紧张感,不能久行、久立,每遇劳累、寒湿痛剧,休息或得热后则舒适。急性滑囊炎,则足跟疼痛剧烈;足跟皮下脂肪垫部分消退者,足跟疼痛是暂时性的,随着机能的恢复症状可逐渐消退。
检查时,可在跟骨结节内侧或前方触及压痛点,牵拉患足跖筋膜时可使疼痛加重,并可触及足底紧张感。
X线检查,可显示跟骨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但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如骨刺的方向与跟骨平行,可不出现疼痛,若骨刺斜向下方,则常为引起疼痛的主要病因。
根据本病的症状、体征,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施术部位 足跟、足底部为主,小腿部为辅。
3.取穴 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等穴。
4.施术手法 推、按、揉、拨、擦、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五分钟左右,1日或隔日1次;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 推揉拨擦局部法
    病人俯卧位,足踝部垫枕。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由足掌推至小腿中部数十次;双手拇指由轻到重揉、拨病变局部数分钟;大鱼际或掌根擦足跟与足心部数分钟。
  2. 按揉俞穴通络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用单手拇指按揉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照海、然谷等穴,各半分钟。
  3. 牵拉活动足部法
    病人仰卧。术者一手固定足踝部,另手握足底跖趾部,在拨伸下背伸、摇转足部数次,以牵拉跖腱膜;继之,一手足尖外展固定,另手掌搓足底跖趾关节至足跟,以热为度。

【注意事项】

  1. 按摩治疗期间,可配合中药洗敷及醋离子导入疗法。
  2. 每天用热水侵泡足二十部分钟。
  3. 可嘱病人鞋内放一厚垫,以减少跖腱膜的张力。平时应注意勿过度行走及劳累。

8.4.5 腓骨长短肌腱滑脱

【解剖生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小腿外侧,两肌皆起于腓骨体的外侧面,腓骨长肌起端较高,并掩盖腓骨短肌。两肌的肌腱经外踝后面转向前,在跟骨外侧面分开,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基底的背侧,长肌腱转绕骰骨至足底,然后斜向内前方,止于第1楔骨及第1跖骨基底的外侧面。在踝关节的外侧,有上、下两支持带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以防止肌腱向前滑脱。该肌由腓浅神经支配,收缩时使足外翻。

【病因病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外踝后侧管沟中,当足踝部过度跖屈内翻或过度背伸外翻的扭转下,引起该肌腱拉伤,或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的支持带断裂,肌腱因失去约束而从外踝后方面前滑脱。也可因外踝发育不全,沟管变浅,支持带松弛或缺如,在肌腱紧张时,易向前滑脱。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者,伤后病人常有外踝部肌腱滑脱感,局部肿胀,皮下瘀血、青紫、疼痛。足背伸外翻时疼痛更为明显。沿腓骨长短肌腱有压痛,该肌腱紧张、痉挛,足踝部不能做内翻活动。
慢性者,腓骨长、短肌腱常移位于外踝之上,行走时出现弹响,故有“弹响踝”之称,一般不影响踝关节的负重与行走功能。

【治疗】

  • 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整复移位。
  • 施术部位 足踝部。
  • 取穴 承山、阳陵泉、绝骨、太溪。
  • 施术手法 摩、按、推、动、擦。
  • 时间与刺激量 视伤情而定。
  • 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 抚摩足踝活血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大鱼际着力抚摩外侧足踝部数十次。慢性者,可加推揉手法。
  2. 按压俞穴镇痛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用拇、中指对按承山、条口穴半分钟,拇指按压阳陵泉、绝骨、太溪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 动踝推按复位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外踝后缘(腓骨长、短肌腱处),余四指放于内踝,以施固定。另手握拿足趾部,将足极度跖屈内翻,再迅速外翻背伸,手下有肌腱位移感为佳。继之,拇指顺该肌腱推理、按压数遍即可。

慢性者,可用鱼际沿处踝处腓骨长、短肌腱方向施擦法2分钟。

【注意事项】

  1. 急性滑脱,手法治疗后,踝部软固定,限制活动3到5日,以防止再滑脱。
  2. 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 可配合局部热疗。

(附)外伤性滑囊血肿

外伤性滑囊血肿,均由急性损伤所致。常发生于上肢的肘关节后部、腕关节背面桡侧和下肢的髌上区等部位。

8.4.6 肘后滑囊血肿

【病因病理】

肘后血肿的产生,是在肘关节处于过伸和外翻姿势下,手掌撑地跌倒,暴力沿前臂纵轴传至肘部,使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相互撞击,造成肱、桡滑那撕裂、出血,形成局部血肿。

【临床表现与诊断】

  1.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伤后肘部剧痛、肿胀,肘关节呈半屈曲状,伸、屈活动严重受限制。严重病例,整个手臂运动亦受影响。
  2. 肘后部尺骨上端桡侧缘的肱、桡关节区正常凹陷消失,并出现一隆起的纵向椭圆形肿块,穿刺可见血性液体。
  3. 肘关节伸、屈受限,大多伸直至一百四十五度到一百六十度。屈曲约在九十度左右,增加屈伸幅度时,疼痛明显增剧。
  4. 尺骨鹰嘴部和肱骨内、外髁均无明显压痛。X线检查,提示骨与关节无异常发现者,即可做出诊断。

【手法治疗】

托肘握腕伸屈法 病人正坐,助手固定其上身。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伤肢腕部,另手托其肘部,两手协同动作,将前臂处旋、过伸肘关节,并迅速地使肘部过屈(手指碰到同侧肩部即可)。在施术手法过程中,可听到肘后血肿被挤破的响声;此时,肿胀消退,肘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1. 施手法前,应排除桡骨小头及肱骨外髁等处骨折。如肘关节脱位,其脱位整复后,血肿即可消散。
  2. 施术手法过程中,术者托肘之手下可有滑囊血肿破裂、消散之感觉。其治疗作用在于肿胀的滑囊被挤破,血肿消散于关节腔及其周围组织中,有利于瘀血的迅速吸收。在手法的同时,可使肘关节的轻微错位获得整复。
  3. 手法后,外敷消肿(www.med126.com见附),并用颈腕吊带固定胸前3到5天;而后,用中药外洗,并开始功能练习,一般1到2周内可恢复正常。

8.4.7 腕背侧滑囊血肿

【病因病理】

腕背侧滑囊血肿,多在跌扑时手掌撑地腕部背伸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

  1. 有外伤史,多发生于青少年。
  2. 伤后腕部背面偏桡侧,开始有一较小的凸起,以后逐渐增大,并迅速出现局限性隆起的血肿,疼痛,腕关节活动功能丧失。
  3. 损伤局部有一圆形隆起状血肿,血肿部压痛,触之有被动感。
  4. 桡骨远端及腕部鼻咽窝处无压痛,腕部掌侧无肿胀、压痛。若以上部位有明显压痛、肿胀者,应考虑是否有骨裂或骨折。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手法治疗】

牵引推挤动腕法 病人取坐位,助手握伤肢肘部。术者立于病人前方,双手握其手腕部(拇指在腕背部),与助手做对抗牵引;而后,用双手拇指推挤血肿(推挤前应在血肿中部施加压力,视血肿移动方向,决定由下向上或由上向下推挤)。待血肿破散后,将腕关节掌屈、背伸,或向尺、桡侧偏位活动一遍。最后,再用拇指在血肿部位顺破口方向推5到7次,使血肿完全消散。

【注意事项】

  1. 手法后,外敷消肿三,局部包扎软固定。掌面用一夹板托住腕部,勿使关节活动,用颈腕吊带固定胸前3到5天,去除固定后,用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功能练习。
  2. 若有腕背部血肿伴桡骨下端无移位骨折,只用牵引推挤法,减去活动腕关节的手法,将血肿推散后,即用夹板固定。否则,会引起骨折的移位或加重骨折。

8.4.8 髌上滑囊区血肿

膝关节周围有许多滑囊,多数与膝关节腔相通。髌上区滑囊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滑囊,位于股四头肌腱深面与股骨前面之间,儿童时期为独立囊,成年后则与膝关节腔相通。

【病因病理】

髌上滑囊区血肿,是在膝关节屈曲位受伤所形成。多数病例在伤后逐渐产生肿胀和疼痛,5到6小时肿、痛迅速增剧。

【临床表现与诊断】

  1. 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以后,有严重的急性外伤史。
  2. 主要症状为髌上滑囊区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病人多用双手紧握膝部,以避免活动,减轻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制,不能直立行走。有些病例,晚期虽可勉强行走,但由于血肿始终存在,其活动仍不能恢复正常。
  3. 检查时,可发现髌骨上缘呈半月形状肿胀区,按压时有波动感,肿胀最上界在髌骨上5到十厘米左右,血肿周围缘明显压痛(其表面无水肿、无瘀血紫斑)在髌骨上缘上方2厘米处,皮尺侧量可发现其周径比健侧增加2到4厘米左右。血肿局部穿刺,可见血性液体。

依据以上表现,结合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者,即可明确诊断。

【手法治疗】

按膝托足伸屈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虎口向下,拇、食二指捏紧血肿两侧的股骨内、外髁处,手掌按压髌上区血肿局部,另手托握伤肢足跟部(将足尽量背屈),缓缓抬起伤肢(离床面)三十度左右时,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即一手向下按压血肿,另手将伤肢足跟向上托起),迅速将膝关节过伸;而后,立即将膝关节过屈,再缓缓伸直伤肢,手法即告结束。以后用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1. 施术手法前,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可有短暂的剧烈疼痛,以消除病人顾虑,取得其配合。施术手法过程中,常可听到血肿被挤破的“扑落”声,随之肿块即消失,疼痛也立即缓解。
  2. 部分病例,可伴有股骨内、外髁或胫骨上端骨折,局部压痛。如髌骨有压痛,应注意有否髌骨骨折或髌骨裂,此种情况较多见。如髌上区滑囊血肿伴有膝关节损伤、错位或严重韧带撕裂、膝关节非损伤性滑膜病变、不稳定性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等,均不能使用本手法处理。
  3. 髌上区滑囊血肿伴有关节内出血者,膝关节屈曲幅度较大,是外形除髌上滑囊区血肿外,膝关节周围亦有明显肿胀,此种现象的存在往往伴有其它组织的损伤,故必须引起注意。
  4. 术后应外敷消肿散,休息数日,并逐渐加强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肿吸收,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8.4.9(附)滑囊血肿洗敷方剂

(1)消肿散

组成 芙蓉叶五百克,赤小豆一千五百七十克,麦硝粉五百三十克(即洗面筋时沉淀的小粉)。
作用 活血消肿,清热止痛。
用法 上药研细末,用冷水加蜂蜜适量,调拌成药膏,摊在纸上或纱布上,贴敷伤处,包扎。每日或隔日换一次。

(2)四肢洗方

组成 落的打十二克,独活、仙灵脾、桑寄生、桂枝、当归、伸筋草、透骨草各9克,红花5克。
用法 水煎,熏洗局部。每日一到二次,每次二十到二十五分钟,2到3天1付。
点击查看:<<中医伤科学>>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