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0. 中风论 上课笔记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教程:10. 中风论

金 刘完素   中风论第十  论曰: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叔和云:热则生风,冷生气,是以热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

金 刘完素


中风论第十

论曰:经云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叔和云:热则生风,冷生气,是以热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说。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曰: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气,亡阴则损其形。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经曰六腑不和,流经为,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若外无留结,内无不通,必知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顺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而少有不愈者,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故以大药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湿去热之药治之,不可用针,可用灸。今具六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以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桂附,又于六经别药,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候,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为消狂疮肿之属,则天癸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故经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若感之浅者留于肌肤,感之深者达于骨髓。盖祸患之机,藏于细微,非常人之豫见,及其至也。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是以圣人之教下,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此经也。先服祛风涤热之剂,辛凉之药,治内外之邪,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于萌芽也。故初成获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

中风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得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当候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乃阳明,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中风之人能食者。凡中风病,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则脾气愈盛,土克制肾水,水亏则病增剧也。病宜广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是也。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

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此之类焉,若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宜用药下其痰涎,故风者乃百病之长,庸可忽诸。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防己 桂枝 川芎 甘草(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半两) 杏仁(一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生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内经云: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知暴中风邪,宜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主之。
麻黄 防风 杏仁 依本方添加一倍,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跷。

中风有汗恶风,桂枝续命主之。
桂枝 芍药 杏仁 依本方添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主之。
石膏 知母(一料中各加二两) 甘草(依本方加一倍)

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主之。
葛根(二两) 桂枝 黄芩(依本方加一倍)
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
以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附子续命主之。
附子(加一倍) 干姜(加二两) 甘草(加三两)
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经中风也。

中风有汗无热,桂枝续命主之。
桂枝 附子 甘草(依本方加一倍) 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

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主之。
小续命(八两) 加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

古之续命,混淆无六证之别,今各分经疗治,又分经针刺法,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法,治之大体也。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 自荣,秦艽主之。
秦艽(三两) 甘草(二两) 川芎(二两) 当归(二两) 白芍药(二两) 细辛(半两)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一两) 石膏(二两) 吴白芷(一两) 白术(一两) 生地黄(一两)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 川独活(二两)
上十六味,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 同煎。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 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

法曰四肢不举,俗曰瘫痪,故经所谓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粱之疾,非肝肾经虚,何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王注曰:三阴不足,以发偏 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受也。今脾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补,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

愈风汤
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如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枳壳 人参 麻黄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当归 知母 地骨皮 黄 独活 杜仲 吴白芷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浓朴 熟地黄 防己(各二两)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石膏(四两) 芍药(三两) 生地苍术(各四两) 桂枝(一两) 以上三十三味通七十四两
上,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药渣服,俱 要食远服,空心一服。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一服。下四白丹,为之轻剂,动以安神,静以清肺。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麻黄一两,均作四服,一服加生姜五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三两,大黄一两,亦均作四服,如前煎,临卧服,得利则妙,常服之药,不可失四时之转,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二两,通四两,柴胡二两,通四两,人参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初夏之月,加石膏二两,通六两,黄芩二两,通五两,知母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加防己二两,通四两,白术二两,茯苓二两,通五两,谓胜脾土之湿也。初秋大暑后,加浓朴二两,通四两。藿香二两,桂一两,通二两,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霜降之后望冬,加附子一两,桂一两,通二两,当归二两。通四两,谓胜少阴之气也。得春减冬,四时类此,虽立法于四时之加减,又宜临病之际,审病之虚实热寒,土地之宜,邪气之多少,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则永不燥结,如久 泻服之,则能自调,初觉风气,便能服此药,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为表里,治未病之胜药也。及已病者,更宜常服,无问男子妇人,及小儿惊痫搐急慢惊风等病,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时伤风,随四时加减法,又疗脾肾虚。筋弱语言难,精神昏愦,及治内弱风湿,内弱者,乃风湿火,先体重者,乃风湿,土余内弱之为病,或一臂肢体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故思忘之道,皆情不足也。是以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故此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及不动荣卫。

四白丹
能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半两) 白芷(一两) 白茯苓(半两) 白檀(一两半) 人参(半两) 知母(三钱) 缩砂 仁(半两) 羌活(二钱半) 薄荷(三钱半) 独活(二钱半) 防风 川芎(各五钱) 细辛(二钱) 甘草(五钱) 甜竹叶(一两) 香附子(五钱炒) 龙脑(半钱另研) 麝香(一字另研) 牛黄(半钱) 藿香(一钱半)
上件二十味,计八两六钱一字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嚼之,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安心神,外华腠理。丹参(一两半) 丹砂(二钱为衣) 远志(去心半两) 茯神(一两) 人参(五钱) 菖蒲(五钱) 熟地黄(一两半) 天门冬(一两半去心)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常服安神定志,一药清肺,一药安神。故清中清者归肺以助天真,清中浊者,坚强骨髓,血中之清,荣养于神,血中之浊,荣华腠理,如素有痰,久 病中风,津液涌溢在胸中,气所不利,用独圣散吐之,后用利气泻火之剂,本方在后。

泻青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

当归 龙胆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天麻丸
系新方中。

天麻(三两酒浸三日曝干秤) 牛膝(六两同上浸) 当归(十两) 杜仲(七两炒去丝) 玄参(六两) 羌活(十两) 萆薢 (六两别碾为细末秤) 生地黄(十六两) 附子(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下,平明服药,至日高饥则止服药,大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药半月,稍觉壅,微以七宣丸轻疏之,使药再为用也。牛膝萆薢治筋骨,杜仲治筋骨相着,天麻羌活利风之胜药,当归地黄养血能和荣卫,玄参主用,附子佐之,行经也。

独圣散
治诸风膈实,诸痫痰涎,津液涌溢,杂病亦然。

瓜蒂(一两)
上如麻豆大,炒令黄色,为细末,每服量虚实久新,或三钱药末,茶一钱,酸齑汁一盏调下,若用吐法。天气晴明,阴晦毋用,如病卒暴者,不拘于此法,吐时辰巳午前,故内经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论四时之气,仲景曰: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寅卯辰之候也。故宜早不宜夜也。先令病患隔夜不食,服药不吐,再用热齑水投之,如吐风痫病者,加全蝎半钱微炒,如有虫者,加狗油五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末半钱,立吐其虫出,如湿肿满者,加赤小豆末一钱,故此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虚实,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治风痫病不能愈者,从浓朴丸宜春秋加添外,又于每一料中,加人参 菖蒲 茯神(去木各一两半)
上依浓朴丸春秋 加添法,和剂服饵,浓朴丸方,在吐论中。

防风通圣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不去节各半两) 石膏 桔梗 黄芩(各一两) 白术 山栀荆芥穗(各二钱半)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同煎,温服,日再服。

劳汗当风,汗出为,郁乃痤,劳汗出于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药当归,发散玄府之风,当调其荣卫,俗云风刺,或生瘾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黄盐豉葱白出其汗,麻黄去节,亦去芒硝,咸走血而内凝,故不能发,汗罢依前方中,加四物汤黄连解毒,三药合而饮之,日二服,故内经曰:以苦发之,谓热在肌表连内也。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滑石连翘,煎药汤调木香末二钱执业兽医,麻黄主表,不主于里,故去之,腰胁痛走注疼痛者,加硝石当归甘草一服各二钱,调车前子末海金砂各一钱。内经曰:腰者肾之府,破伤风者,如在表则辛以散之,在里则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后,通利血气,祛逐风邪,每一两内,加荆芥穗大黄各二钱,调全蝎末一钱,羌活末一钱,诸风潮搐,小儿急慢惊风,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肠胃干燥,寝汗切牙上窜睡语,筋转惊悸,肌肉蠕动,每一两,加大黄二钱,栀子二钱,调茯苓二钱,如肌肉蠕动者,调羌活末一钱,故经曰肌肉蠕动,命曰微风,风伤于肺,咳嗽喘急,每一两,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钱,如打扑伤损,肢节疼痛,腹中恶血不下,每一两加当归大黄各三钱半,调没药乳香末各二钱。解利四时伤寒,内外所伤,每一两内,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茎,盐豉一合,生姜半两,水一碗,同煎至五七沸,或煎一小碗,温冷服一半,以筋探之即吐,罢后服一半,稍热服,汗出立解,如饮酒中风,身热头痛如破者,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茎,依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黄解之,头旋脑热,鼻塞,浊涕时下,每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半。内经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胆移热于脑,脑液下渗则为浊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此为足太阳脉与阳明之脉俱盛也。如气逆者,调木香末一钱。

疠风论第十一

内经曰:疠者,有荣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又曰:脉风成为疠,俗云癞病也。故治法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王注曰:泄卫气之怫热,刺骨髓汗出百日,泄荣气之怫热,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怫热屏退,阴气内复,故多汗出须眉生也。先桦皮散,从少至多,服五七日后,灸承浆穴七壮,灸疮轻再灸,疮愈再灸,后服二圣散泄热祛血之风邪,戒房室三年,针灸药止述类象形,此治肺风之法也。然非止肺脏有之,俗云鼻属肺,而病发于肺。端而言之不然,如此者,既鼻准肿赤胀,但为疮之类,乃谓血随气化,既气不施化,则血聚矣。然血既聚。使肉腐烂而生虫也。谓厥阴主生五虫,厥阴为风木,故木主生五虫,盖三焦相火热甚而制金,金衰故木来克侮。经曰侮胜也。宜泻火热利气之剂,虫自不生也。法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之谓也。故此疾血热明矣。当以药缓疏泄之,煎局方内升麻汤,下钱氏内泻青丸,余各随经言之,故病风者,阳气先受伤也。

桦皮散
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搔之成疮,又治面风刺,及妇人粉刺。桦皮(四两烧灰) 荆芥穗(二两) 甘草(半两炙) 杏仁(二两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银器内熬去水一半 放令干) 枳壳(四两去芦用炭火烧欲灰于湿纸上令冷)
上件除杏子外,余药为末,将杏子别研令细,次同诸药令匀,瓷盒内放之,每服三钱,食后温酒调下。

二圣散
治大风疠疾。大黄(半两) 皂角刺(三钱烧灰)
上将皂角刺一二斤,烧灰研细,煎大黄半两,汤调下二钱,早服桦皮散,中煎升麻汤下泻青丸,晚服二圣 散,此数等之药,皆为缓疏泄血中之风热也。

七圣丸
郁李仁(去皮) 大黄(蒸焙各一两) 肉桂(去粗皮) 羌活(去芦) 槟榔(生) 木香(生) 川芎(各半两)

七宣丸
诃黎勒皮 柴胡(去苗洗) 枳实( ) 木香(各五两) 仁(去皮尖 六两) 大黄(面 裹煨十五两) 甘草( 六两)

皆治风壅邪热,润利大肠,中风风痫疠风,大便秘涩,皆可服之,此方局方中治法曰:虽诃子味苦涩,而 能止脏腑,此利药中用诃子,令大黄枳实缓缓而推陈,泄去邪气,若年老风秘涩者,乃津液内亡也。故不可用 峻剂攻之,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 利,下虚上实,涕泣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举世皆言,年老之人,无热俱虚,岂不明年四十而阴气 自半,故阴虚阳盛明矣。是以阴虚其下,阳甚于上,故上实下虚,此理明矣。

破伤风论第十二

论曰:夫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腠理闭拒,虽有大风苛毒,而弗能为害也。故破伤风者,通于表里。分别阴阳,同伤寒证治,闾阎往往有不知者,只知有发表者,不知有攻里者和解者,此汗下和三法也。亦同伤寒证,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半在表半在里者,在里宜下,在表宜发汗,在表里之间宜和解,然汗下亦不可过其法也。又不可妄意处治,各通其脏腑,免汗泄之非宜也。故破伤风者,从外至内甚于内者,则病也。因此卒暴伤损风袭之间,传播经络,至使寒热更作,身体反强,口噤不开,甚者邪气入脏,则分汗下之治,诸疮不瘥,荣卫虚,肌肉不生,疮眼不合者,风邪亦能外入于疮,为破伤风之候,故诸疮不瘥时,举世皆言着灸为上,是谓熟疮,而不知火热客毒逐经诸变,不可胜数,微则发热,甚则生风而搐,或角弓反张,口噤目邪,皆因疮郁结于荣卫,不得宣通而生,亦有破伤不灸而病此者,疮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易为郁结,而热甚则生风也。故表脉浮而无力,太阳也。脉长而有力者,阳明也。脉浮而弦小者,少阳也。太阳宜汗,阳明宜下,少阳宜和。若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

羌活防风汤
治破伤风邪,初传在表。羌活 防风 川芎 本 当归 芍药 甘草(各一两) 地榆 华细辛(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量紧慢加减用之,热则加大黄二两。大便秘,则加大黄一两,缓缓令过。

白术防风汤
若服前表药过,有自汗者,宜服此药。 白术(一两) 防风(二两) 黄耆 (一两)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脏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药。破伤风脏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因用热药,汗出不休,故知无寒也。宜速下之,先用芎黄汤,三二服后,用大芎黄汤下之。

芎黄汤
川芎(一两) 黄芩(六钱) 甘草(二钱)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三服即止,再用下药。

大芎黄汤
川芎(二两) 羌活 黄芩 大黄(各一两)
上 咀,依前煎服,宜利为度。

发表雄黄散
雄黄(一钱) 防风(二钱) 草乌(一钱)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字,温酒调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

蜈蚣
蜈蚣(一对) 鳔(五钱) 左蟠龙(五钱炒烟尽为度野粪是也)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清酒调下,治法依前用,里和至愈可服,但有里证不可服,次当下之,用前蜈蚣散四钱,烧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渐加六七丸,清酒调蜈蚣少许送下,宣利为度,内外风去,可常服羌活汤,缓缓而治,不拘时候服之,羌活汤者,治半在表半在里也。

羌活汤
羌活 菊花 麻黄 川芎 防风 石膏 前胡 黄芩 细辛 甘草 枳壳 白茯苓 蔓荆子(各一两) 薄荷(半两) 吴白芷(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不拘时候,日进二服。

防风汤
治破伤风同伤寒表证,未解入里,宜急服此药。防风 羌活 独活 川芎(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二三服后,宜调蜈蚣散,大效。

蜈蚣散
蜈蚣(一对) 鳔(三钱)
上为细末,用防风汤调下,如前药解表不已,觉转入里,当服左龙丸微利,看大便硬软,加巴豆霜服之。

左龙丸
左蟠龙(五钱炒) 白僵蚕 鳔(各五钱炒) 雄黄(一钱)
上同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如里证不已,当于左龙丸末一半内,入巴豆霜半钱,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同左龙丸一处合服,每服药中加一丸,如此渐加服至利为度,若利后更服后药,若搐 不已,亦宜服后药羌活汤也。

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地榆(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如有热加黄芩,有涎加半夏,若病日久,气血渐虚。邪气入胃,宜养血为度。

血当归地黄散
当归 地黄 芍药 川芎 本 防风 白芷(各一两) 细辛(五钱)
上 咀,依前煎服。

雄黄散
治表药。南星(三钱) 半夏 天麻(各五钱) 雄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如有涎,于此药中加大黄为下药。

地榆防风散
治破伤中风,半在表,半在里,头微汗,身无汗,不可发汗,宜表里治之。
地榆 防风 地丁香 马齿苋(各等分)
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温米饮调下。

白术汤
治破伤风,大汗不止,筋挛搐搦。
白术 葛根(各一两) 升麻 黄芩(各半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钱半)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江鳔丸
治破伤风,惊而发搐,脏腑秘涩,知病在里,可用江鳔丸下之。
江鳔(半两 炒) 野鸽粪(半两炒) 雄黄(一钱) 白僵蚕(半两) 蜈蚣(一对) 天麻(一两)
上件为细末,又将药末作二分用,一分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后一分入巴豆霜一钱同和,亦以烧饼为丸,如桐子大,不用朱砂为衣,每服朱砂为衣者二十丸,入巴豆霜者一丸,第二服二丸,加至利为度。再服朱砂为衣药,病愈止。

没药散
治刀箭所伤,止血定痛。定粉(一两) 风化灰(一两) 枯白矾(三钱另研) 乳香(半钱另研) 没药(一字另研)
上件各研为细末,同和匀再研掺之。

解利伤寒论第十三

论曰:伤寒之法,先言表里,及有缓急,三阳表当急,里当缓,三阴表当缓,里当急。又曰:脉浮当汗。 脉沉当下,脉浮汗急而下缓,谓三阳表也。脉沉下急而汗缓,谓三阴里也。麻黄汤谓之急,麻黄附子细辛汤谓之缓,内经云:有渍形以为汗,为汗之缓,里之表也。又曰在皮者汗而发之,为汗之急,表之表也。急汗者太阳,缓汗者少阴,是脏腑之输应也。假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证,始得发热脉沉里和无汗,故渍形以为汗。假令麻黄汤,是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脉浮无汗里和是也。在皮者汗而发之也。经曰:治主以缓,治客以急。此之谓也。

麻黄汤
麻黄(去节五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炙) 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个)
上 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温服。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三部脉俱弦而浮,恶寒里和,谓清便自调也。麻黄汤内加羌活 防风各三钱,谓肝主风,是胆经受病,大便秘,或泄下赤水无数,皆里不和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尺寸脉俱浮而洪,恶寒里和,谓清便自调也。麻黄汤内加黄芩石膏 各三钱,谓主心热,是小肠受病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尺寸脉俱浮而缓,里和恶寒,麻黄汤内加白术防己各五钱,谓脾 主湿,是胃经受病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尺寸脉俱浮而涩,里和恶寒,麻黄汤内加桂枝生姜各三钱,谓肺主燥,是大肠受病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其尺寸脉俱浮,而里和恶寒,其麻黄汤内加附子生姜,谓肾主寒,是膀胱 受病也。

以上各五证,皆表之表,谓在皮者急汗而发之也,皆腑受病,表之里者,下之当缓,谓随脏表证,外显尺 寸脉俱浮,而复有里证,谓发热饮水便利赤涩,或泄下赤水,按之内实或痛,麻黄汤去麻黄杏仁,与随脏元加药同煎,作五服,每下一证,初一服加大黄半钱,邪尽则止,未尽第二服加大黄一钱,邪未尽第三服加大黄一 钱半,如邪未尽,又加之,邪尽则止,此所谓先缓而后急,是表之里证,下之当缓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半两去根节) 细辛(半两去苗土) 附子(一钱二分半炮裂去皮脐)
上 咀,都作一服,水煎去滓温服。

假令得肝脉,其内证满闭淋溲便难转筋,其尺寸脉俱沉而弦,里和恶寒,肝经受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内。加羌活防风各三钱。

假令得心脉,其内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其尺寸脉俱沉,里和恶寒,心经受病,加黄芩石膏各三钱。

假令得脾脉,其内证腹胀满食不消,怠惰嗜卧,其尺寸脉俱沉,里和恶寒,脾经受病,加白术防己各三钱。

假令得肺脉,其内证喘咳洒淅寒热,其尺寸脉俱沉,里和恶寒,肺经受病,加生姜桂枝各三钱。

假令得肾脉,其内证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其尺寸脉俱沉,里和恶寒,肾经受病,更加附子生姜各三钱。

以上五证,里之表也。宜渍形以为汗,皆脏受病也。里者下之当急,谓随脏内证,已显尺寸脉俱沉,复有里证者,谓大小便秘涩或泄下赤水,或泻无数,不能饮食,不恶风寒,发热引饮,其脉俱沉,或按之内实而痛。此谓里实,宜速下之,麻黄附子细辛内去麻黄,与随脏元加药内,分作三服,每下一证,初一服加大黄三钱。邪尽则止,如邪未尽,再一服加大黄二钱,又未尽,第三服加大黄一钱,此先急而后缓,谓里之里也。当速下 之也。

通解利伤寒,不问何经所受,皆能混然解之,谓不犯各经之受病,虽不解尽,亦无坏证。

羌活汤
羌活(二两) 防风(一两) 川芎(一两) 黄芩(一两) 细辛(三钱半) 甘草(一两炒) 黑地黄(一两炒) 白术(三两如无用苍术加一两)
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无时温服清,如觉发热引饮,加黄芩甘草各一两,更随证,如头痛恶风,于白术汤一两内,加羌活散三钱,都作一服。

羌活散
羌活(一两半) 川芎(七钱) 细辛根(二钱半) 如身热,依前加石膏汤四钱。

石膏汤
石膏(二两) 知母(半两) 白芷(七钱) 如腹中痛者,加芍药散三钱。

芍药散
芍药(二两) 桂枝(五钱) 如往来寒热而呕,加柴胡散二钱半。

柴胡散
柴胡根(一两) 半夏(五钱洗)
加生姜煎,如心下痞,加枳实一钱,如有里证,加大黄,初一服一钱,次二钱,又三钱,邪尽则止。

论曰: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虽有汗不当用桂枝,宜用黄耆汤和解,秋冬汗孔闭,虽无汗不当用麻黄,宜用川芎汤和解,春夏有汗,脉乃微而弱,恶风恶寒者,乃太阳证,秋冬之脉也。亦宜黄耆汤,无汗亦宜川芎汤,秋冬有汗,脉盛而浮,发热身热者,乃阳明证,春夏之脉也。亦宜黄耆汤。无汗亦宜川芎汤,大抵有汗者,皆可用黄耆汤,无汗者亦可用川芎汤。

黄耆汤
有汗则可止也。
黄耆 白术 防风(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钱,至十余钱,或半两一两,水煎温服清,汗多恶风甚者,加桂枝。

川芎汤
无汗则可发也。
川芎 白术 羌活(各等分)
上 咀,同黄耆汤煎法,稍热服,恶寒甚及脉大浮可加麻黄,法云,五脏之脉,寸关尺也。今止言尺寸阴阳也。如阳缓而阴急,表和而里病,阴缓而阳急,里和而表病也。 若伤寒食少发渴,只可和胃止渴,不可太凉药止之,然恐 凉药止之,损着胃气,必不能食也。

和胃白术汤
白术 茯苓 起卧不能谓之湿,身重是也。小柴胡汤黄芩芍药汤。起卧不安,眠睡不稳,谓之烦,栀豉汤竹叶石膏汤,解利四时伤寒,混解六经,不犯禁忌。

大白术汤
白术(二两) 防风 羌活 川芎(各一两) 黄芩(五钱) 细辛(三钱) 白芷(一两半) 石膏(二两) 知母(七钱) 甘草(五钱或一两) 枳实(五钱去穣)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大温服清,未解更一服两服,药滓又作一服,春倍防风羌活,夏倍黄芩知母,季夏雨yin倍白术白芷,秋加桂枝五钱,冬桂枝八钱或一两,立夏之后至立秋处暑之间伤寒者,身多微凉。微有自汗,四医学考研网肢沉重,谓之湿温,又谓之湿yin,宜苍术石膏汤。

苍术石膏汤
苍术(半两)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一钱)
上 细,同和均,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清,谓内有湿热也。多不欲饮水,如身热脉洪无汗多渴者,是热在上焦,积于胸中,宜桔梗散治之。

桔梗散
薄荷 黄芩 甘草 山栀子(各一钱) 桔梗(半两) 连翘(二钱)
上,每服五钱或七钱,秤半两水煎,加竹叶,如大便秘结,加大黄半钱。

热论第十四

论曰: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也。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也。有暴发而为热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温药过剂而为热者,有恶寒战栗而热者,盖诸热之属者,心火之象他。王注曰:百端之起,皆自心生,是以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治法曰:少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治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故曰苦者以治五脏,五脏属阴而居于内,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属阳而在于外,故内者下之,外者发之,又宜养血益阴,其热自愈,此所谓不治而治也。故不治谓之常治,治之不治,谓之暴治。经所谓诸寒而热者取之阴,诸热而寒者取之阳,此所谓求其属也。王注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病有暴热者,病在心肺,有积热者,病在肾肝,暴热者宜局方中雄黄解毒丸,积热者局方中妙香丸,暴热上喘者,病在心肺,谓之高喘,木香金铃子散,上焦热而烦者,牛黄散,脏腑秘者,大黄牵牛散,上焦热无他证者,桔梗汤,有虚热不能食而热者,脾虚也。宜以浓朴白术陈皮之类治之,有实热能食而热者,胃实也。宜以栀子黄芩汤,或三黄丸之类治之,郁金柴胡之类亦是也。有病久憔悴发热盗汗,谓五脏齐损,此热劳骨蒸病也。瘦弱虚烦,肠下血,皆蒸劳也。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当归生地黄或钱氏地黄丸是也。

木香金铃子散
治暴热,心肺上喘不已。大黄(半两) 金铃子 木香(各三钱) 轻粉(少许) 朴硝(二钱)
上为细末,柳白皮汤调下三钱或四钱,食后服,以利为度,喘止即止。

牛黄散
治上焦热而烦,不能睡卧。栀子(半两) 大黄(半两) 郁金(半两) 甘草(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煎温服食后,微利则已。

大黄牵牛散
治相火之气,游走脏腑,大便秘结。大黄(一两) 牵牛(头末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此谓不时而热者,湿热也。

地黄丸
治久新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虚弱烦,肠下血,骨蒸痿弱无力,不能运动。 熟地黄(一两)山茱萸(四钱) 干山药(四钱)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如烦渴皮肤索泽,食后煎服防风饮子,空心服地黄丸。

防风当归饮子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一两)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 滑石(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痰实咳嗽,加半夏,如大便黄。米谷完出,惊惧溺血淋闭咳血衄血,自汗头痛积热肺痿,后服大金花丸。

大金花丸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子(各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百丸,温水下,日二三服,或大便实,加大黄,自利不用大黄。如中外有热者,此药 作散服名解毒汤,或腹满呕吐,欲作利者,每服半两解毒汤中加半夏茯苓浓朴各三钱。生姜三片,如白脓下痢后重者,加大黄三钱。

凉膈散
加减附于后 连翘 山栀子 大黄 薄荷叶 黄芩(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朴硝(二钱半)
上件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蜜一匙,微煎温服,食后。
咽嗌不利,肿痛并涎嗽者,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咳而呕者,加半夏二钱半,生姜一钱。 如鼻衄呕血者,加当归芍药生地黄各半两,一料内服,如淋闭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

或闭而不通,脐下状如复碗,痛闷不可忍者,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故,经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肾,为气海也。王注曰:膀胱位当孤府。故谓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隐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钱,酒调下,或八正散,甚则宜上涌之,令气通达,小便自通,经所谓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热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盛于上,则温辛散之,苦以利之可也。

当归承气汤
当归 大黄(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九钱)
上 如麻豆大,每服二两,水一大碗,入生姜五片,枣十枚,同煎至半碗,去滓热服,若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大黄芒硝去胃中实热,当归补血益阴,甘草缓中,加生姜枣,胃属土,此引至于胃中也。经所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以大利为度,微缓以瓜蒂散加防风芦,吐其病自愈,后调洗心散凉膈散解毒汤等药调治之。

牛黄膏
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 朱砂 郁金 丹皮(各三钱) 脑子 甘草(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治暴热者,局方中解毒雄黄丸 雄黄(碎飞) 郁金(各一分) 巴豆(去皮出油十四个)。治久热者,局方中妙香丸辰砂(飞研九两) 牛黄 龙脑 腻粉(研) 麝香(研各三两) 金箔(九十片研) 巴豆(三百一十粒去心腹炒研细)

虚劳骨蒸,烦热下血者,钱氏地黄丸。
治虚热不能食者,脾虚也。宜以浓朴白术陈皮之类治之。
治实热能食者,胃实也。宜以栀子黄芩或三黄丸之类治之,郁金柴胡亦可。
治表热恶寒而渴,白虎汤也。
肤如火燎而热,以手取之不甚热,为肺热也。目白睛赤,烦燥或引饮,独黄芩一味主之,水煎。
两胁下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主之。
两胁肋热,或一身尽热者,或日晡肌热者,皆为血热也。四顺饮子主之。
夜发热,主行阴,乃血热也。四顺桃仁承气选用,当视其腹痛血刺痛,与有表入里,腹中转失气燥结之异。
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四顺饮子证,与桃仁承气相似,不可不辨也。发热虽无胁热亦为柴胡证,昼则行阳二十 五度,气也。大抵柴胡,夜则行阴二十五度,血也。大抵四顺饮子。

内伤论第十五

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食反过其节,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焉,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紧而伤于食,心胸满而口无味,与气口同。气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伤则气口紧盛,夫伤者,有多少,有轻重,如气口一盛,脉得六至,则伤于厥阴。乃伤之轻也。槟榔丸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煮黄丸浓朴丸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至,则伤于太阴。塞闷乱,甚则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则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则无治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槟榔丸
槟榔(二钱半) 陈皮(去白一两) 木香(二钱半) 牵牛(头末半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饮下,生姜汤亦可。

煮黄丸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去皮研烂入雄黄末)
上二味再研,入白面二两同再和研均,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丸,煮三十沸,捞入冷浆水中,沉冰冷,一时下二丸,一日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送下此药,治胁下 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三钱) 赤小豆(三钱)
上为细末,温水调一钱,以吐为度,如伤之太重,备急丸独行丸,皆急药也。

金露丸
治天行时疾,内伤饮食,心下痞闷。大黄(二两) 枳实(五钱麸炒) 牵牛(头末二两) 桔梗(二两)
上同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温水下,如常服十丸二十丸,甚妙。

枳实丸
治气不下降,食难消化,常服进食逐饮。枳实(五钱麸炒) 白术(一两)
上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治饮食不化,心腹膨闷,槟榔丸主之。
如甚则胁肋虚胀,煮黄丸主之。
治气不下降,饮食难消,金露丸主之。

诸疟论第十六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发,伤之重者,远而 疟。者,久疟也。是知夏伤于暑,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发为疟也。初不知何经受之,随其动而取之,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大抵经中邪气,其证各殊,同伤寒论之也。故内经曰:五脏皆有疟,其治各别,在太阳经者,谓之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者,谓风热疟,治多和之,此三阳经受病。皆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其病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远而为 。者,老也。故谓之久疟,气居西方,宜毒药疗之。疟之为病,因内积暑热之气,不能宣泄于外,而为疟也。当盛夏之时,能食寒凉之物,而助阴气者,纵使有暑热之气,微者自消矣。更时复以药疏利脏腑,使邪气自下,内经曰: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是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能于饮食起居之间,顺四时之气而行之,邪气何由得生也。 治疟病处暑前,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桂枝羌活汤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迎发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麻黄羌活汤,

麻黄(去节)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同前服,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疟如前证而夜发者,麻黄桂枝汤主之。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三钱炙)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 黄芩(五钱) 桂枝(三钱)
上五味,同为细末,依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桃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治疟病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睡卧不安,先以大柴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如下过外微邪未尽者,宜服白芷汤,以尽其邪。

白芷(一两) 知母(一两七钱) 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治疟无他证,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宜桂枝石膏汤

桂枝(五钱) 石膏 知母(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盏,同前煎服。

间日者,邪气所舍深也。 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皆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交争,寒作则必战动,经曰:热胜而动也。发热则必 汗泄,经曰:汗出不愈,知为热也。阳盛阴虚之证,当内实外虚,不治必传入阴经也。当用桂枝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钱) 黄 知母 石膏 芍药(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至半两,水煎如前药服之,寒热转大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宜用桂枝黄芩汤和之。

桂枝黄芩汤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四钱半) 人参 甘草(各四钱半) 半夏(四钱) 石膏 知母(各五钱) 桂枝(二钱)
上为粗末,依前服之,服药已,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服下药。

从卯至午时发者,宜以大柴胡汤下之。从午至酉时发者,知其邪气在血也。宜以桃仁承气汤主之。前项下药,微利为度,便以小柴胡汤彻其微邪之气。立秋之后及处暑前发疟,渐瘦不能食者,谓之疟,此邪气深远而中阴经,为久疟也。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当以藜芦散雄黄散吐之。

藜芦散
大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雄黄散
雄黄 瓜蒂 赤小豆(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治秋深久疟,胃中无物,又无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谓疟气入腹,宜苍术汤主之。
苍术(四两) 乌头(一钱) 杏仁(三十个)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半,均作三服,一日服尽,迎发而服。局方中七宣丸,治疟之圣药也。局方中神效饮子,乃疟疾之圣药也。又名交结饮子

吐论第十七

论曰: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 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 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而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弱,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 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宜先和中,桔梗汤

桔梗(一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一两去白) 枳实(一两麸炒) 白茯苓(一两去皮) 白术 (一两半) 浓朴(一两姜制炒香)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取清温服,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食前服之。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药二两,黄 一两半,每料中扣算,加上件分两,依前服之,病愈则已,如大便燥结,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为度,再服前药补之,如大便复结,又依前再微下之。

木香散
木香 槟榔(各等分)
上为细末,煎药调服。治暴吐者,上焦气热所冲也。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火,脉洪而浮者,荆黄汤主之。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

槟榔散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半)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用前药调服,如为丸亦可,用水浸蒸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治上焦吐,头发痛有汗脉弦,青镇丸主之。
柴胡(二两去苗) 黄芩(七钱半) 甘草(半两) 半夏(汤洗半两) 青黛(二钱半) 人参(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白术汤
治胃中虚损,及痰而吐者。
半夏曲(半两) 白术(一钱) 槟榔(二钱半) 木香(一钱) 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上六味,同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生姜汤调下,食前。吐而食不下,脉弦者,肝盛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脾之药。

金花丸
半夏(汤洗一两) 槟榔(二钱) 雄黄(一钱半)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小儿另丸,生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以吐止为度,羁绊于脾,故饮食自下。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为寒气相假,故吐而痛,宜服之。
半夏曲(三钱) 乌梅(二钱去核) 代赭石(三钱) 杏仁(一钱去皮尖) 丁香(二钱) 缩砂仁(三钱) 沉香(一钱)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陈皮(五钱) 白豆蔻(半钱) 白术(一钱) 巴豆霜(半钱 另研)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吐愈则止,小儿另丸,治小儿食积吐食,亦大妙。

一法,治翻胃吐食,用橘皮一个,浸少时去白,裹生姜一块,面裹纸封,烧令熟去面,外生姜为三番,并 橘皮煎汤,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得大便通至不吐则止,此主治寒,积气皆可。

治呕吐腹中痛者,是有积也。胃强而干呕,有声无物,脾强而吐食,持实击强,是以腹中痛,当以木香白术散和之。

木香白术散
木香(一钱) 白术(半两) 半夏曲(一两) 槟榔(二钱) 茯苓(半两) 甘草(四钱)
上为细末,浓煎芍药生姜汤,调下一二钱,有积而痛,手按之愈痛,无积者,按之不痛。

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宜附子丸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砒(半钱研细)
上同研极细,熔黄蜡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冷水送下,利则为度,后更服紫沉丸,常服不令再闭。

浓朴丸
主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加法在后,乌头减半更妙。浓朴(二两半) 黄连(二两半) 紫菀(去苗土) 吴茱萸(汤洗七次) 菖蒲 柴胡(去苗) 桔梗 皂角(去皮弦子炙) 茯苓(去皮) 官桂(刮) 干姜(炮各二两) 人参(二两) 川乌头(炮裂去皮脐二 两半) 蜀椒(二两去目闭口者微炒出汗)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一两和匀,炼蜜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至以利为度,生姜汤下食后 临卧服,此药治疗,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间,脏腑下利大效,春夏再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浓朴二两。

治风痫病,不能愈者,从浓朴丸,依春秋加添外,又于每料中,加人参菖蒲茯苓各一两半。上依前法和剂服饵,治反胃,又大便不通者,是肠胜胃也。服局方中半硫丸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 细用柳木槌子绞过)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末各等分) 一二百丸,如大便秘,用后药。附子(半两) 巴豆(二枚) 砒(一豆许)
上为极细末,生姜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

霍乱论第十八

论曰:医之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本草曰:良医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无兵,不足以胜敌也。故用药如用兵,转筋霍乱者,治法同用兵之急不可缓也。故吐泻不止者,其本在于中焦,或因渴大饮,或因饮而过量。 或饥而饱甚,或湿内甚,故阴阳交而不和,是为吐泻,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 既吐且泻,此为急病也。然吐利为急,十死其一二,如挥霍撩乱,而不得吐泻,此名干霍乱,必死,法曰:既 有其入,必有所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也塞也。故转筋吐泻者,其气有三,一曰火,二曰风,三曰湿,吐为,热也。王注曰:炎热薄烁,心之气也。火能炎上,故吐也。泻为湿也。叔和云:湿多成五泄,内经曰:湿胜则濡泻。又曰:风胜则动,筋属肝而应于风木,故脚转筋燥急也。内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故仲景治法曰: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凡觉此证,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饮,乃吐泻之圣药也。慎无与粟米粥汤,谷入于胃则必死。本草曰:粟米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胃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霍乱者,脾胃极损,不能传化,加以粟米,如人欲毙,更以利刀锯其首,岂有能生者耶,如吐泻多时,欲住之后,宜微以粥饮,渐以养之,以迟为妙。

半夏汤
治霍乱转筋,吐泻不止。半夏曲 茯苓 白术(各半两) 淡桂(二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上为细末,渴者凉水调下,不渴者温水调下,不计时候。

五苓散
白术 茯苓 木猪苓(各一两半) 泽泻(二两半) 桂枝(一两)
上为细末,冷水调下,或水煎三沸,冷服亦得。

理中丸
白术 人参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冷水化下。如吐泻不止,身出冷汗无脉者,可服后泻痢论中浆水散,兼桂枝汤白术汤,皆可用,后痢门中药,亦可选 用。

凡霍乱不可饮热白米汤,饮之死,必不救,切须慎之。

泻痢论第十九

论曰:脏腑泻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而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阳,久泻非阴,论曰: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痢脓血稠粘,皆属于火,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为之轻剂,是实则泻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绁,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微满身重,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宜泻之,法云,宜补宜泻宜和宜止,假令和则芍药汤是也。止则诃子汤是也。久则防变而为脓血也。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湿,天行为也。虽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泻,有厥阴经动,下痢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汗之,法曰: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愈,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故法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则愈。溏为痢,当温之,又云,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兵法云,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凡病泄而恶风寒,是太阴传少阴,土来克水也。用除湿白术茯苓安脾,芍药桂黄连破血也。火邪不能胜水也。太阴经不能传少阴,而反火邪上乘肺经,而痢必白脓也。加黄连当归之类,又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而甚蔽,是有物结坠也。若脉浮大甚,不宜下,虽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者,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养而自愈,里急后重闭者,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槟榔木香宣通其气,如痢或泄而呕者,胃中气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姜橘皮,中焦不和,治以芍药当归桂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轻热甚以重热药□□□□□

大便虚秘涩久不愈,恐太阴传少阴,多传变为痢,太阴传少阴是为贼邪,先以枳实浓朴汤,以防其变,若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饮食减,宜调胃去湿,白术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术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湿,芍药之酸涩。

除胃中之湿热,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湿,此三味,泄痢须用此,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加黄芩为 主,如未见脓而恶寒,乃太阴欲传少阴也。加黄连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如见血。加黄连为主,桂当归佐之,如躁烦或先便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芩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恶寒脉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黄连不能止,此中部血也。
如恶寒脉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而阳无所收也。凡阴阳不和,惟可以分 阴阳药治之,又云,暴泄非阳,久泄非阴,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热者,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疾,身不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术附汤主之。

黄芩芍药汤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滤清温服无时,如痛则加桂少许。

大黄汤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
上细,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

芍药汤
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槟榔(二钱) 木香(二钱) 甘草(二钱炙) 大黄(三钱) 黄芩(半两) 官桂(一钱半)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血痢则渐加大黄,如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依前服。

白术黄 汤
服前药,痢虽已除,犹宜此药和之。白术(一两)黄耆(七钱) 甘草(三钱)
上 咀,均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清服之。

防风芍药汤
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痛微汗。防风 芍药 黄芩(各一两)
上 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三盏,煎至一盏,滤清温服。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先宜白术芍药汤 和之,身重暴下,是大势来,亦宜和之。

白术芍药汤
白术(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上,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滤清温服。

如痛甚者,宜苍术芍药汤
苍术(二两) 芍药(一两) 黄芩(半两)
上,每服一两,加淡味桂半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

如脉弦头微痛者,宜苍术防风汤
苍术 防风(各二两) 上使
上,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

苍术地榆汤
苍术(二两) 地榆(一两) 下使
上,同前煎服。以上证,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实一钱,如小便不利,各加茯苓二钱,如腹痛渐已,泻下微少,宜诃子散止 之,法云,大势已去,而宜止之。

诃子散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三钱)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宜归而送之也。诃子散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

虚滑久不愈者,多传变为痢疾,太阴传于少阴,是为贼邪,先以浓朴枳实汤,防其传变。
浓朴枳实汤
浓朴(一两) 枳实(一两)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二钱) 甘草(三钱炙) 大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而不能语,其甚者加吐,此谓急病,治之宜以此。
半夏(二两汤洗) 附子(半两炮) 干姜(五钱) 良姜(二钱半) 桂枝(五钱) 甘草(五钱炙)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滓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肠经动下痢为溏。

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汤。

桂枝汤
桂枝 白术 芍药(各半两) 甘草(二钱炙)
上,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温服之。

白术汤
白术 芍药(各三钱) 干姜(半两炮) 甘草(二钱炙)
上为粗末,如前服之,甚则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辛能发也。

治厥阴动为泻痢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脓血,泻痢不止者,为难治。宜升麻汤或小续命汤以发之,法云,谓表邪缩于内,故下痢不止,当散表邪于四肢,布于络脉,外无其邪,则脏腑自安矣。诸水积入胃,名曰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证,当灸大椎。诸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守病,故不可离于芍药,若不受湿,不能下痢,故须用白术,是以圣人立法,若四时下痢,于芍药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浓朴,冬加桂附。然更详外证寒热处之,如里急后重,须加大黄,如身困倦,须加白术,如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之,如或后重脓血稠粘,虽在盛冬,于温药内亦加大黄。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神效越桃
大栀子(三钱) 高良姜(三钱)
上和匀,每服三钱,米饮或酒调下,其痛立效。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当服黄连汤
黄连(去须) 当归(各半两) 甘草(二钱炙)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谓热毒下血,当服芍药黄连汤
芍药 当归 黄连(各半两) 大黄(一钱) 桂(淡味半钱) 甘草(二钱炙)
上 咀,每半两同前煎服,如痛甚者,调木香槟榔末一钱服之。

治久病肠风,痛痒不任,大便下血,当服地榆汤
苍术(去皮四两) 地榆(二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前多服除根。

治湿泻茯苓汤
白术(一两) 茯苓(去皮七钱半)
上 咀,水煎一两,食前服,食入而泻,谓胃中有宿谷也。当加枳实五钱,酒入而泻,湿热泻也。加黄芩五钱。

治寒积痢,男子小儿妇人皆不问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经云: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皆为虚。寒中有积也。宜附子巴豆之类下之,见痢则愈,空心服。

治泻痢久不止,脏腑虚滑,谷不化,用苍术汤,下桃花丸

苍术(二两) 防风(一两)
上 为细末,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盏,绞清汁,下桃花丸八十丸立愈,如小便涩少,以五苓散下桃花丸。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则愈矣。

大阳为协热痢,凉膈散主之。

阳明为痼瘕,进退大承气汤主之,珍珠囊中有。
少阳风气自动,其脉弦,大柴胡汤主之。
太阴湿胜濡泻,不可利而可温,四逆汤主之。
少阴蛰封不禁固,可涩,赤石脂丸干姜汤主之。
厥阴风泄,以风治风,小续命汤消风散主之。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导气汤
芍药(一两) 当归(五钱) 大黄 黄芩(各二钱半) 黄连 木香(各一钱) 槟榔(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杂例

溲而便脓血者,大肠泄也。脉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脉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减平胃散七宣丸之类,后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
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百丸,温水下,食前服。

加减平胃散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一两) 甘草(七钱) 槟榔(三钱) 木香(三钱) 桃仁 黄连 人参 阿胶 (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半两)
上为细末,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
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
腹痛加芍药甘草,脓加阿胶,湿加白术,脉洪加大黄。

四时以胃气为本,久下血痢,则脾虚损,而血不流于四肢,入于胃中,为血痢宜滋养脾胃则愈。
夫五泄者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证各异也。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承气汤下。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建中及理中汤。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干姜及附子汤。
小肠泄者,溲便脓血,少腹痛,承气汤。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阴是也。茎中痛,急利小便,此五泄之病也。胃小肠大瘕三证,皆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后厥阴少阴二证,另有治法,厥阴证加甘草,谓主茎中痛,是肝也。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少阴经证,多里急后重,故加大黄,令急推过,物去则轻矣。内经曰:因其重而减之。

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阴阳明二经证,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阴证不能食也。当先补而后泻之,乃进药法也。先煎浓朴半两,俱依本方加制,水一盏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两服后未已,谓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三两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止住药,如泄未止,谓肠 胃有久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尽,则愈矣。

阳明证,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谓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汤五钱,水一盏,依前法煎至七分,稍热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后稍热退,减大黄一半煎两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心腹满。又减去大黄,枳实浓朴汤,又煎三两服,如是腹胀满退,泄亦自愈,后服浓朴汤数服则已。 又寒热水泄之例于后。

泄者一也。总包五法,谓之六义,曰六解,难经有伤寒五泄,叔和云:湿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经泄利,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可吐可灸者,仲景随经自言之,假令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 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此证当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泻督也。如用药,乃使车 前子擂丸,白术茯苓之类,可选用之,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满而泄,又有 溏者,是寒泄也。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结粪者是也。如此者,当用天麻附子干姜之类是也。

又法曰:泄有虚实寒热,虚则无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谓不能禁固也。实则数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虚坐弩责是也。里急后重,皆依前法进退大承气汤主之,一说素问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云久风为飧泄者,乃水谷不化而完出尔,非水入胃而成此证,非前水恣也。此一证,不饮水而谷完出,名曰飧泄,治法于后,先以宣风散导之,出钱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后服苍术防风汤。

苍术防风汤
苍术(去皮四两) 麻黄(去根节四两) 防风(去芦头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泄止后服椒术丸。

椒术丸
苍术(二两) 蜀椒(一两去目炒)
上为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温水下。

一法,恶痢久不愈者,加桂。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

治泻痢脓血,乃至脱肛地榆芍药汤
苍术(一两) 地榆(二两) 卷柏(三两) 芍药(三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大盏半,煎至一半温服清,病退药止。

五泄伤寒,乃分三节,初说暴,次说中,后说久泄。此说在难经二十二难,是三节内包十五法,初以暴药,中以的对证药,后疾得中也。末治久泄法,仲景论 厥阴经治法是也。

治久泄法,先进缩煎小续命汤,是发其汗,使邪气不能从外侵于内,然后治其痢,秋冬间下痢风,吐论中加减浓朴丸大效。

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浓朴汤主之。 浓朴(姜制五两) 白术(五两) 半夏(二两) 枳实(一两炒) 陈皮(去白二两) 甘草(三两炙)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平胃丸
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和中消痰去湿,及浓肠胃,进饮食。
浓朴(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陈皮(八钱去白) 木香(一钱) 生半夏(汤洗一两) 槟榔(二钱半) 枳实(五分) 甘草(三钱炙)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或温水送下。

心痛论第二十

论曰: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有大实心中痛者,因食受时气,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滞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本汤去其余邪,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当急救之,是知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当用金铃子散, 金铃子 玄胡(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大实心痛,煮黄丸, 雄黄(一两研) 巴豆(五钱去皮生用研细入雄黄末)
上再研二味,白面二两同和,再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丸,煮一二十沸,涝入冷浆水沉冷,一时服二丸,一日二十四丸,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送下,此治胁下 癖痛如神。治大实心痛,大便已利,宜 本汤,彻其毒也。
本(半两) 苍术(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清。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宜术附汤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细切一两) 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为粗末,入附子令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此药又治风湿相搏,身重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者,不知食味,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治男子妇人心经中热,搐如痫病状,宜服妙香丸。
风痫者,煎羌活为引,下妙香丸,血痫当归汤引下。

刺心痛诸穴于后。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刺足少阴。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溺难,刺足厥阴。
心痛短气,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穴刺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则已。

按经三法

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刺京骨昆仑,不已刺合谷。
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刺大都太白二穴。
心痛如锥刺,乃脾心痛也。刺然谷太溪。
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休息,乃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益痛甚者,其色不变,此肺心痛也。刺鱼际太渊,宣通气行,无所凝滞,则病愈也。
太溪穴足少阴肾经土也。为,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此泻热厥心痛。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亦可泻热厥心痛。


点击查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