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医间道(转载)
    

初学教室:医间道(转载)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8/12 16:4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医间道

作 者:余浩 郑黎

走向中医:
一、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2#
二、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3#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1)4#
      学习要从大处着眼(2)5#

第一章 从阴阳角度来认识中医:
一、阴阳的重要性 6#
二、阴阳的普遍性 7#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8#

第二章 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阴阳五行
9#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 10#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1)
11#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2)
12#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3)
13#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4)
14#

第三章 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概述 15#
一、指南针的演化过程 16#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1)17#      
      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2)
18#      
      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3)
19#
三、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20#

第四章 学习之旅第一站:中药
概述 21#
一、什么是好药 22#
二、药性的重要性
23#
三、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24#
四、心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25#
五、胃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26#
六、胆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27#
七、小肠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28#
八、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1)
29#
      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2)30#
九、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31#
十、肺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32#
十一、三焦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33#
十二、膀胱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34#
十三、常用的引经报使药物
35#
十四、游览中药“名胜” 36#
第五章 学习之旅第二站:药方
概述
37#
第一个组方:二至丸
38#
第二个组方:二妙
39#
第三个组方:泽泻
40#
第四个组方:六味地黄
41#
第五个组方:乌梅
42#
第六个组方:逍遥丸
43#
第七个组方:小柴胡
44#
第八个组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45#
第九个组方:炙甘草
46#
第十个组方:丹参槟榔
47#
第十一个组方:小半夏
48#
第十二个组方:半夏泻心汤
49#
第十三个组方:大承气汤
50#
第十四个组方:温胆汤 51#
第十五个组方:四逆散
52#
第十六个组方:附子理中丸
53#
第十七个组方:麦门冬54#
第十八个组方:麻黄55#
第十九个组方:桂枝
56#
第二十个组方:葛根
57#
第二十一个组方:桔梗枳壳
58#
第二十二个组方:枳术汤 59#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9 10:4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ianyan/

走向中医

一、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代的中医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正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成为良相或良医,是文人的追求。文人多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在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却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由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因扰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地生活。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人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学习中医并非都要求有悟性,对普通人而言,中医教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兴趣就可以学习。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更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将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变化中寻找生存的方法,还谈不上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怎么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自然界稍有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而让我们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什么人适合学习中医呢?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如果没有目的,只是目跟风,或者只是因为要上大学,而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是没有动力的!你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3 09:4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yaoshi/

二、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
  中医有没有疗效?
 
  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避贼风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我们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得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多么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嗜欲不能劳其目,邪yin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就是养生之道,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有没有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

  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

  “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

  “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我毫不犹豫地答道。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瘀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副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采用中医治疗不到一天就好了。在随后的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中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观念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疗效!

  只有我们切身体会之后,才知道疾病可以这样治疗,中医效果也可以这么好,中医治疗起效也不慢啊!

  小时候在农村,医疗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病我太爷就是这么治疗的,习惯了这种治疗方式,也习惯了感冒后家人给我熬葱姜茶喝,我从记事到现在,已经二三十年了,没有打过一次吊瓶,每当身体稍有不适,采用一些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很快调整过来,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所以我坚信中医的疗效,一点也不慢,一点也不比西药差。这也是一个中医工作者,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信心!对自己、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信心!

  如果一门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健康指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呢?难道应该放弃?难道下雪了,我们不该加衣服?难道我们应该羡慕权贵?我们应该唯利是图?

  不是的!

  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理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保养这个精密而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这就是未病先防,这就是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弘扬中医是理所应当的,弘扬这门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科学,让它为全人类的健康,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医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旅行提示:如果你想学中医,当身体不舒服时最好先喝喝中药,或者运用中医的其他方法来治疗,只有通过切身体会,才会感受中医的疗效,才能增强你学习中医的信心。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1)

  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别人会说往西走,不会说,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公里向右拐,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别人也会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体的描述,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会说看地图,是的,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在前进1501米的地方会有一个泥潭,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前面的道路哪儿不平,哪儿有障碍物,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学习中医的方向,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怎样学中医!

  北京到陕西,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向西就是你的目标和方向,而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才不会出错,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

  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

  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

  感受自然,就从我们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象类比,了解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好好看看我们的地球!

  这是怎样精妙的一个星体啊!

  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地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地休息,让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

  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因为地磁场的存在,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大地将被水淹没,人类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你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
  《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从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得多么亲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春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启陈发新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要顺应天地之规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里穿着宽松的衣服,让头发披下来,和缓地散步,这样能够条畅人体的肝气。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顺应天地的法则,对天地万物要采取“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的态度,处理事情宜赏而勿罚。以上就是顺应春气,养生之道。如果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则伤肝,肝木伤害了,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属火,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发生寒性疾病。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2)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夏三月,万物生长茂盛,天地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之气交流处于鼎盛时期,万物开花结实。此时人要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来,不要对烈日感到厌烦,平时不要发怒(因为大怒伤肝,伤肝则无以生心),人体的阴阳升降才能对流,体内抑郁之气才能得到宣泄,人体的阳气就能向外输布,以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性,为养长之道。逆此道,热邪不能发散于外,蕴伏于内,则伤其心,至秋与凉邪合病,变生疟疾,秋令当收,如此则无阳气可收,到冬天就会患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秋天大自然果实已经成熟,精华蕴藏在种子中,大气中流露的是肃杀之令,大地上呈现的是丰收之景。人应当早睡早起,鸡啼就该起床,这样的生活习惯可以使身体的志意得到安宁,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得以缓解。收敛自己的阳气,这样体内的肺气才得以清肃,阳气得以收,逆此道,容易伤肺,肺气既伤,冬水为肺金之子,无以受气,则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到时阳气就会封藏不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冬季是阳气闭藏的季节。大自然中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机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结冰,这就是阳气被藏的特点。此时人应当早点睡觉,等到太阳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应该内敛些,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防止阳气外泄。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逆此道,就会伤肾,阳气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阳气的生发就会不足。

  上面四段都是《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从自然的角度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感受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长、收、藏,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

  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阴阳”!

  地球的自转,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黑夜我们则称为阴。

  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

  四时、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连“西”这个方位都不清楚,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难到达。

  学习中医,明白了四时、阴阳、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篇幅,从阴阳入手,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

  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感觉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一部几千年的古书,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病理机制,不得不赞赏古人的伟大,这种从大处着眼、从阴阳五行着眼的思维方式,其中的智慧与超前性,历千年而不衰。

  当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研究无法取得新的进展时,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借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往往能取得新的突破。

  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即培养一种从大处着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证候所束缚,从阴阳入手,从五行入手的思路,培养了这种思维模式,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这不仅仅是对学习中医、学习养生有好处,对工作生活诸多方面,都会大有好处。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需要从大处着眼,读完此章,你是否明白这里的“大处”指的是什么?这些“大处”在《内经》中又是如何系统阐述的?读完此章后,建议你反复研读《内经》的第一篇、第二篇,感受古人对天地、对阴阳、对五行的认识,从而为你学习中医指明方向,这样来学习中医就不会迷失方向。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9 10:40 编辑 www.med126.com

第一章 从阴阳角度来认识中医

一、阴阳的重要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学习中医和养生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必求其本”,不明阴阳,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其学术渊源,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他的真传:“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为何如此之重要?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




-----------二、阴阳的普遍性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阳气聚集上升而为天,阴气聚集下降而为地,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宰生发,阴气主宰长养,阳气主宰肃杀,阴气主宰闭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热邪达到极致会转寒;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热邪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如果居下焦,就会生飧泄;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如果盘踞上焦,头面就会出现肿胀……

  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从阴阳特性、阴阳转换入手,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让我们从天地之阴阳,看到人身之阴阳。从自然界的阴阳特性“动与静”、“升与降”、“生与长”、“杀与藏”、“化气与成形”推演出人体内阴阳的“寒”与“热”、“生清”与“生浊”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

  读到《内经》这些条文,我们应该进一步想到什么呢?

  我们从文中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阴阳之中,想到万物的生老病死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为了对人体阴阳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从阴阳的角度来谈论人体,人体的外部为阳,内部为阴;人体的背部为阳,胸腹部为阴!

  人体上部为阳,头为诸阳之汇,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因此头也被称为“清空之府”,人体清阳上升,出上窍……

  人体下部为阴,阴气下沉,浊阴下降,大小便出下窍……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为阳,主动,所以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

  六腑如果不通了,藏了,就会生病。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三焦不通则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五脏为阴,主静,功能以藏为用,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如果不藏了,同样也会生病……

  人体气为阳,血为阴。气能推动血液在周身运行,滋养五脏六腑……
大到整个人,小到五脏、六腑,再小至经络、血脉,无不蕴含阴阳之理……

  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须分阴阳!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寥寥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临床治疗疾病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 “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其实它反映的是阴阳的普遍特性,当阳气亢盛时,事物会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而当阴气过盛时,事物处在一种安静的状态。

  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在临床中,当我们看到小儿好动的时候,应该想到“阳躁”,小儿阳气旺盛,如果郁积不畅,就会化火,出现内热过重,躁动不安;当看到小儿不爱活动,过于沉闷的时候,应该想到“阴静”,患儿体内阳气不足,阴气过盛。

  “阴静阳躁”反映的是阴阳的特性,但当阴阳平衡失调非常严重,出现了“重阴”、“重阳”,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重阳必狂”、“重阴必癫”!这就是阴阳平衡失调之后,进一步加重的结局。

  对于“狂证”治疗,重泄其亢盛之阳,扶已损之阴。

  对于“癫证”治疗,则需要扶亏虚之阳,重泄郁积之阴。

  再看看《内经》条文“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这样对于癫狂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了!

  所以《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阴阳的指导性可谓字字珠玑,只有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人,回过头来看《内经》,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内经》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谈阴阳。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结合临床,进一步学习阴阳。

  旅行提示: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是否意识到了阴阳的重要性?如果想深入了解阴阳,你可以反复阅读《内经》的第三至七篇,多读几遍就会慢慢领悟阴阳的重要性了。看完《内经》后,建议参阅《医理真传》这本书,看看一代大师是如何通过阴阳辨证来认识疾病的。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7/29 10:3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kuaiji/

第二章 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阴阳五行

  如果说阴阳是基石,那么五行则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们竖立起来,支持着中医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透过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会看到中医这棵大树是如何的枝繁叶茂。
   
  如果说阴阳是基石,那么五行则是基石上的五根柱子,它们竖立起来,支持着中医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透过这五根柱子向上看,就会看到中医这棵大树是如何的枝繁叶茂。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尚书·洪范》记述了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五行及其特性作了高度的概括,如果说学习中医阴阳是纲,则五行就是领,两者相互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就显得完备了。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

  木: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火: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土: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在液为涎。

  金: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声为哭,在液为涕。

  水: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没什么神秘的!

  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在临床中,我们很多医生遇到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疾病的病理属性,是痰?是瘀?还是湿?有的甚至想到是细菌,还是病毒?其实,属先想到的应该是五行归类,这个疾病应该从哪个脏器入手,源头在什么地方?

  中医治病治疗的对象其实不是“病”,而是人,是五脏六腑!明白了这句话,才能够体会到“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在什么地方。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