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特异性脉诊(11)
    

脉法精微:特异性脉诊(11)

我先话复前言将所有书稿上传,由于现在我还没学会怎么上船讲课录象就请大家先将就着看吧.因第一次讲课有点紧张内容也不完整,下面还有从新修改的书稿请诸位继续关注.第十三章 心脑血管系统
说到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还要从我在医院学习的时候讲起,想当初我在医院的时候看到一些危重病人以心电监护仪来观测病情,我曾无数次想如果中医能做到这一点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曾无数次的实验单一直不能达到理想的地步,直到我来到广东后来看过家父画的那幅图才有所悟。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多得意与我在医院的那段时间,因为我有了一个练指的机会才会有今天手指的这种灵敏度。
我在第九章中曾提到过有一次把脑出血脑栓塞没有分辨清楚。事情是这样的在当时我刚刚悟到脑部在脉搏中的位置分布。在老家的一个我要叫大娘的脑血管出现意外,刚巧我回家准备休息一段时间结果就让我来为她诊断。结果我摸到在右脑的血管上有一种似泥巴样的东西我就误以为是栓塞,结果在医院拍完片子回来原来是出血。这件事让我觉得非常羞愧,为了能破解这一误点我几乎天天都要去看她一次直到我熟悉了这种脉才回广东。
这件事不仅让我学到了技术,同时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处理自身职业的问题。首先说脉诊不能直观就算在准确都一定要让患者做现代仪器的检查,一是为患者负责,二是力求自保。

1、心脏

(1)心肌炎的诊断:在脉中的位置相当于原始脉的关部外侧略上,以中取的方法,在该位置的指感为有一定的紧张度与炙手感。
(2)心脏的射血情况:在脉中的位置同上,以中取的方法,在该位置当射血不足时的指感为似按葱管指下空虚;当射血过多时则指感为有一定的紧张度与炙手感,此时会出现高血压
脑干功能  脑干的功能与脊髓相似,也有反射与传导两种功能。脑干的反射功能远较脊髓的复杂,尤其是延髓网状结构内存在重要反射中枢,如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等。下面主要介绍与临床有关的脑干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将在视觉传导路中叙述。  1.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以棉花轻触一侧眼球的角膜,引起双眼闭合。  其反射通路是:  角膜→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及脊束核→两侧面神经核→两侧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  刺激一侧眼球角膜,可引起两眼闭合,其中刺激侧的反应称直接角膜反射,未刺激侧的反应称间接角膜反射。  2.咽反射: 咽反射是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引起软腭或腭垂上提及呕吐的动作。  其反射通路是:咽后壁→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孤束核→疑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软腭肌、咽肌。  该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咽反射即消失,如其中的传出神经受损,还伴有患侧软腭低于健侧、腭垂偏向健侧、吞咽困难、呛咳等。
传导路是指高级中枢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它是由若干神经元借突触连接而成的神经元链。  由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各级中枢而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为感觉传导路或上行传导路;由大脑皮质经皮质下各级中枢、传出神经而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为运动传导路或下行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  躯体感觉可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躯体感觉包括深感觉(本体感觉)和浅感觉。特殊躯体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和平衡觉。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又称内脏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图示]。它们的中枢部也在脑和脊髓内,周围部包括内脏运动(传出)纤维和内脏感觉(传入)纤维,分别构成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比较,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下列差别: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管理随意运动;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管理不随意运动。   2)躯体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发出后达骨骼肌,不换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发出后,要在周围的内脏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到支配的器官有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为节前神经元,其细胞体在中枢内,它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为节后神经元,其细胞体在内脏神经节,它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后纤维。   3)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运动神经分布途中则常攀附于脏器血管的表面形成丛,由丛再发出分支至器官。   4)在功能上,躯体运动神经受意志支配,而内脏运动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5)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即躯体运动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有两种纤维成分,分别称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多数器官同时接受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部  1. 中枢部: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T1~L3节段的侧角内。节前纤维即侧角细胞发出的轴突。  2. 周围部:包括交感神经节以及进出节的节前和节后纤维等。   (1)交感神经节   (2)交通支   (3)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去向   (4)交感神经的分布 副交感部   1.中枢部: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和S2~4节段中间带的副交感核。   2.周围部: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和进出于节的节前和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近旁或器官壁内,因而有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之称。   (1)颅部副交感神经   (2)骶部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一、内脏感觉冲动的传入径路  内脏器官除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外,还有感觉神经分布。内脏感觉神经元也是假单极神经元,其胞体亦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周围突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和盆内脏神经)分布。其中枢突进入脊髓和脑干,分别止于脊髓后角和孤束核。内脏感觉纤维一方面借中间神经元与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反射,或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形成内脏—躯体反射;另一方面经过一定的传导路传至大脑皮质产生各种内脏感觉。  但其确切通路,迄今知之甚少。  二、内脏感觉的特点  l)对于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例如正常的胃蠕动和心脏跳动不能感觉到。但在内脏进行比较强烈的活动时,即可产生内脏感觉,如胃的饥饿收缩可以引起饥饿感觉。  2)对触觉、切割、烧灼等刺激的感受很迟钝,但对牵拉、膨胀等刺激很敏感,能引起痛觉。  3)内脏痛是弥散的,定位不准确。  内脏感觉的这些特点,可能与内脏感觉纤维数目少,末梢稀疏,传入途径分散有关。  三、内脏与皮肤的关联及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有痛觉或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牵涉痛。例如,心绞痛时可感到左胸前壁及左肩、左上臂内侧疼痛,肝胆疾病可引起右肩疼痛等。  关于产生牵涉痛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传导患病脏器的传入神经和被牵涉皮肤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个脊髓节段,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扩散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并经同一上行传导束,传至大脑皮质。当内脏痛觉神经到达大脑时会“误认”为来自皮肤,从而产生牵涉痛[图示]。产生牵涉痛的相关皮肤区称为Head带,即感觉过敏区[图示]。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图示]。硬膜厚而坚韧。蛛网膜薄而透明、紧邻硬膜。软膜富有血管和神经,紧贴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其沟裂内。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许多小纤维束相连。脑和脊髓的三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互相移行。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隙(腔),腔隙内含有脑脊液。
  脊髓的被膜  1.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呈管状包被脊髓。其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周缘,与硬脑膜相续。下部在第二骶椎平面以下变细,包裹终丝,未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硬膜外隙,内含静脉丛、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脊神经根通过此腔。硬膜外隙向上不与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图示]   硬膜外麻醉的途径:   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椎管内面的骨膜→硬膜外隙。  2.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向上移行于脑蛛网膜。脊髓蛛网膜下隙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特别宽阔,称为终池,池内有马尾与终丝。临床上常在此处作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   3.软脊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并伸入脊髓的沟裂内。
脑的被膜  1.硬脑膜由两层膜紧密结合而成,其外层相当于颅骨内骨膜。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此处骨折出血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则紧密结合,颅底骨折硬脑膜与蛛网膜易同时损伤。内层有的地方离开外层褶叠成板状突起,伸入脑的裂隙中,伸入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突起呈矢状位,形如镰刀状,称为大脑镰。伸入大、小脑之间的突起呈水平位,称为小脑幕,小脑幕前缘游离呈弧形缺口称幕切迹,幕切迹与斜坡之间有中脑通过,当颅内压升高时,位于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内,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动眼神经和大脑脚,产生瞳孔散大,肢体瘫痪等症状。  硬脑内、外两层分离处,形成腔道,内面衬有内皮细胞,含静脉血,称硬脑膜窦。窦壁无平滑肌,故无收缩性,因此,硬脑膜窦损伤时出血较多。主要的硬脑膜窦有。[图示]  (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内。
-----------2、脑病
1)脑血管硬化的诊断:在脉中的位置相当于原始脉寸部上一指的位置,在该位置的指感为如按被风化的胶管。
(2管充血的诊断:在脉中的位置同上,在该位置的指感为有一定的紧张度与炙手感。
(1)脑血管出血的诊断:在脉中的位置同上,在该位置脉管的一侧指感为似有物质黏附与此没有血液的那种活性。
(2)脑血管栓塞的诊断:在脉中的位置同上,在该位置的指感为如水撞闸门的感觉。
(5)脑部层方法:在脉中的位置同上,将食指的指腹以绿豆粒大小分成网状,指腹上的每一个位置都相当于脑部的一个位置。而实际尺寸的大小则需要临床经验来决定。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自脉络丛产生,约95%是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中,有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振荡的作用,并维持颅内压。此外,脑脊液还可供给脑和脊髓的营养物质和运走其代谢产物。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 →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硬脑膜窦。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是平衡的。成人的脑脊液的总量约125m1,如果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引起脑积水、颅内压升高。
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血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及间脑的前部。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后部、脑干和小脑。供应大脑半球的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主要分布于大脑的皮质和其下面的浅层髓质;中央支穿入脑实质内,供应深部的髓质(包括内囊)、间脑和基底核等处。
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腔,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如下:   (1)眼动脉穿视神经管入眶内,分布于眼球及其周围结构。   (2)大脑前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前内方,进入大脑纵裂内,然后沿胼胝体的背侧向后行,途中分出皮质支分布于额、顶叶的内侧面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两侧大脑前动脉在发出处不远,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中央支发自近侧段,主要供应尾状核及豆状核前部。   (3)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干的直接延续,沿大脑外侧沟向后上行,分成数条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半球的边缘部除外)。大脑半球所需血液的80%来自此动脉,这个区域内有躯体运动、感觉和语言等许多重要中枢。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细小垂直向上,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等处。   (4)后交通动脉较小,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于延髓腹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两条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大脑动脉环又称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在颅底中央形成一动脉环路。此环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沟通。当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血液可经此环重新分配,得到一定的代偿。
脊髓的动脉  脊髓的动脉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一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图示],另为来自一些节段性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等)的脊髓支[图示]。  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均发自椎动脉。脊髓前动脉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后动脉为左右两条,各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有时两侧脊髓后动脉下降到颈髓中部再合成一纵干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的进程中,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脊髓支补充,下行直至脊髓圆锥。
脊髓的静脉  脊髓的静脉在脊髓表面形成软膜静脉丛和许多纵行静脉干,最后集中于脊髓前、后静脉,再经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内的椎内静脉丛,而后者又与椎骨外面的椎外静脉丛相交通。脊髓的软膜静脉丛,纵行静脉干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因此,胸、腹、盆腔内的感染或肿瘤可经此途径累及颅内。
心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位于胸腔的纵隔内,外面包以心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 2.毗邻  (1) 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有一小部分借心包与胸骨体和肋软骨直接相邻。  (2) 心的两侧:与肺和胸膜腔相邻。  (3) 心的后方:有食管、迷走神经和主动脉胸部。  (4) 心的下方:为膈。  (5) 心的上方:连着心的大血管。 3.由于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仅下方一小区域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第2~6肋软骨相邻,因此临床抢救作心内注射,应在左侧第4或第5肋间隙紧贴胸骨左缘刺入,可避免刺伤肺、胸膜或胸廓内动静脉。
心的外形  心象倒置的圆锥形,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心可分为心尖、心底、两面和两缘。[前面图示][后面图示]  1.心尖:朝向左前下方,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在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2.心底:朝右后上方, 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干相连,是心比较固定的部分。  3.两面:心的胸肋面(前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构成。膈面(下面)朝向后下方,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贴着膈。  4.三缘:心右缘垂直向下,由右心房构成。心左缘钝圆,主要由左心室及小部分左心耳构成,心下缘接近水平位,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5.心的表面有三条沟  (1) 冠状沟:近心底处有略成环形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2) 前室间沟: 在胸肋面有从冠状沟向下到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前室间沟。  (3) 后室间沟:在膈面也有从冠状沟向前下到心尖右侧的浅沟,称为后室间沟。  前、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线
心的内腔  心有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右心房间以房间隔为界,左、右心室以室间隔为界。  左右心房之间、左右心室之间均不相通。但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均借房室口相交通。[心的出入口的瓣膜图表]  1. 右心房[图示] 是心腔中最右侧的部分,右心房有向左前方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在房间隔的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为卵圆窝。此处最薄,为胎儿时期的卵圆孔于出生后闭合的遗迹,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多发生在此处。  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是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出口是右房室口。  2. 右心室[图示] 在右心房的左前下方。右心室向左上方延伸的部分,形似倒置的漏斗,称为动脉圆锥。  右心室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入口即右心房的出口,右房室口。出口是肺动脉口,位于动脉圆锥的上端。  在右房室口的周缘附有三片三角形的瓣膜,称为右房室瓣(三尖瓣),垂向心室。室壁上有突起的乳头肌,乳头肌尖端有数条腱索,分别连到相邻两个瓣膜的边缘。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受血流推挤,封闭房室口,由于腱索的牵引,瓣膜不致翻向心房,可防止血液向心房倒流。  在肺动脉口的周缘附有三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开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当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可防止血液倒流到心室。  3. 左心房[图示] 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其向右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左心耳。  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是四个肺静脉口,位于左心房后壁的两侧,左右各两个,出口为左房室口。  4. 左心室[图示] 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   左心室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即左心房的出口,左房室口,出口是主动脉口。  左房室口周缘有左房室瓣(二尖瓣),其结构和作用同三尖瓣。主动脉口周缘有主动脉瓣,其结构和作用同肺动脉瓣。
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构成。  1.心内膜 是衬于心房和心室壁内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与血管的内膜相连续。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折叠成瓣膜。  心内膜为风湿性疾病易侵犯部位,易引起结缔组织增生,使瓣膜变形,造成瓣膜闭锁不全或引起瓣膜粘连,使瓣膜间隙狭窄。  2.心肌 由心肌纤维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尤以左心室肌最厚。心房肌和心室肌不连续,所以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  3.心外膜 心外膜是包在心肌外面的一层光滑的浆膜,心外膜即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第十四章 乳房病
说到乳腺疾病是因为家里有一种外用药对此类疾病效果急佳患者较多,而来到广东我与合作伙伴又都是男的,对于患者来说多少都有些不便。为了能够缓解这一尴尬局面,便在患者身上悟出了这一脉诊。
1、乳腺炎
(1)乳腺炎的诊断:在脉中的位置相当于原始脉的关部,在血管的两侧,在该位置的手感为有一定的紧张度与炙手感。
                      2、房肿块
(2)乳房肿块的诊断:在脉中的位置同上,在该位置的手感为似按豆粒感,乳腺增生略有不同注意临床鉴别。

女乳房

   1. 位置 位于前胸部,在胸大肌及其筋膜的表面。上起2、3肋,下至第6、7肋,内侧至胸骨旁线,外侧可达腋中线。成年未孕妇女的乳头平第4肋间隙或第5肋。   2. 形态 成年女子尚未哺乳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富有弹性。乳头为乳房中央的圆形突起,其表面有输乳管的开口。乳头周围有一圈颜色较深的区域,称为乳晕。 3. 结构 乳房由皮肤、乳腺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乳腺组织被脂肪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个腺叶有一条排泄管,称为输乳管,输乳管由每个腺叶中各乳腺小叶的导管汇合而成,开口于乳头。临床进行乳房浅部脓肿切开手术时,应尽量采用


-----------第十五章天人合一
说到天人合一要从中医基础理论讲起,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即包括天人合一又包括天人相应,而天人相应在前面以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在复述。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以天人合一与信息理论来做为立论基点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整体、和谐与协调。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天人合一强调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信息都会存在与天地之间而在诊断时也就是提取这些信息,故而古之中医可以做到悬丝诊脉的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在前面曾讲过天人合一有大小之分,小的天人合一将可以在自身的事业中任意翱翔。大的天人合一与此脉无关,不在多叙。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与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均受五行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与社会环境又是统一的,而世界本原于气故其中载有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小的天人合一则是仅能提取自身职业的信息,在自身职业中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为什么古语有云:“不知天地人者,不足以为医。天人合一在此脉中的运用就是医者以自身的卫气患者的卫气相合,由于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加之肺朝百脉故而卫气当中也同样含有全身所有的信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存,故而通过脉搏也就不难提取全身的信息啦!
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也就是我在前面所提及的人体气血运行如环无端,而这个环就是道教所讲的无极。也是此理论中的正常的人体。而这个端点所指的则是病灶。而这个无极状态则需要五行的正常运转来维持,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这个环的失衡而至病。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五行的运转失衡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而五行由于天地相应。(众疾之跟不过有三,见前面的众疾之根。)
现在很多人在追求什么医易同源、或者运气学、或者气功导引等。咱们现在暂时不用管他的准确于否,相信大多数人心理都清楚以上的方法即便在准确还是背离了医道。以上的方法应归为玄学,或者养生等。
现在网上都在争论中医是否可以做到为现代的诊疗仪器所验证,有些(怎么说呢?)有个性的人在讲中医要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要让西医要让政府来验证呢!而我个人认为现在即不是政府也不是现代医学要对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来进行验证。而是我们的上帝需要我们的中医能给一个放心,给一个可视的结果。而不在是一些似明非明的结果可以应付的时代,由于现代社会的科学飞速发展一些诊疗设备也越来越精确,同时也为患者的就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而中医能否作到象仪器一样的效果,则关系到我们中医能否继续生存与发展。用什么办法取信于患者并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则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
我想如果诸位能从前面顺着我的思路看到现在的话,也应该清楚我为什么在网上说中医是超科学的。直到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明白我们中医的基础理论呢?当然这也与我们的教科书把这些精辟的理论设成虚设的摆设是分不开的。
针灸简介:我的针灸与脉诊是一套的,没学好我的脉诊的是无法学习这套针灸的。此法是脉诊理论与整体观念的结合,利用脉诊查出病灶之所在以针刺之。此法多一针既效,为治标之法,如果想要达到标本兼治的话就要加多脉诊中所提级的众疾之根的三针或临症施针,而这种方法最多不会超过五针。这也要看病灶的滞点在什么位置有时一针也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就要看临床运用的熟练程度啦。一般情况是针近调针而立效,我下边所讲的5分钟见轻是为自己留有余地。例如:1、脊柱的错位,增生,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症状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在此所讲的见轻均以患者自身感觉为准);骶髂关节炎针刺后5分钟之内见轻;椎管狭窄术后仍有牵拉样疼痛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由于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由于心肌劳累所引起的胸闷等症状进针后5分钟内见轻;失眠多梦一般进针后当天见效;鼻炎针刺两天后见轻,较轻的可即时见轻;咽炎针刺后5分钟之内见轻(包括煤核气);咳嗽哮喘进针后当天见轻,较轻的即时见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症状针刺后当天见效;痛经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各关节损伤以及肌肉韧带的损伤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肿瘤以及癌症所引起的症状一般均可在5分钟之内见效等…….

-----------

第十六章脉诊精华可用两个字概括

如果说到脉诊如何简单的话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一个悟字、一个空字,如果以上的理论能够明白的话这两个字自然就可以领悟的到了。悟字就在于我们对中医的感觉认识领悟能力,而非一味的套用。而空就在于我门在临诊时是否能够做到心空的境界,不为任何因素所干扰。
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他却可以概括整套脉诊,甚至整个中医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概括。
而悟与空应属于意会知识的范畴,非语言能够形容的
-----------感谢伟老师!期待您的上传录像!谢谢!
-----------以上传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