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医理大概约说——四诊》---清· 刘止唐
    

脉法精微:《医理大概约说——四诊》---清· 刘止唐

望闻问切捷法

望而知之谓神。如面黄。是伤食。面青。是有邪心术不端。色欲过度。面白。是不知保身。亦是色欲过度。太虚弱了。面黑则色欲过度。肾家太亏。病甚重也。面赤。火甚。如头昏。眼花。眼胀。时时发热。此实火也。如面赤。而又白又青。便是弱症。此当滋阴降火。因人体以治。亦不可祗作实火治。

闻而知之谓圣。声音洪亮。疾病无妨。声哑必死。或寒闭了。亦哑。无妨。声嘶。有痰。声短。元气不足。

问。凡病。问其起居饮食。便知病在何处。此非名医不能问。常医虽问无益。然亦要学习。

切。只要浮沉迟数四大脉。认得真。知道所以然。便好。凡诊法。须以关脉为主。寸多不确。尺亦然。关者。人身将有病。此先不同。诊之者。己之关脉先通。熟察其外所现。以脉合之。莫妙於先能通。次要实。如浮沉便是中部。究在何处。以此关考之方是。脉者是神。此言有理。但犹不尽是。心神要妙。姑以脉之得一二分而已。而人之心不同。戕贼保养。神明所系。人不于此去求。只求诊脉用药。便非。须将此理细究。此可包括摄养之法。病者细心考究。医者求其少误。庶少太病。少夭折也。

心浮洪长。肺浮涩短。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和缓。此无病之脉。知无病脉。则知有病脉。每经有偏有衰。即其病危。此亦以四时验之。

心主血脉在内。久审方知。以心有包络也。肺肝肾。惟肾养五脏。脾为中土。又为先天主。五脏非此无以养。脾无以生。故二部土。皆以和缓为贵。

临脉。先平己气。只将中部。即是关脉。细细审。现诊寸诊尺。又还原位多诊。上下皆关所分。只一神。不必拘拘多索。脏腑统于中气。世谓之宗。却不知其为中。中者受天之本。性命在兹。何况区区气化。不由此分。此业医者所以必知道。道即不得于身亦可少误事。凡脉浮沉迟数。分出无数。尚未将真处细指。真在神住。以我神定在此。以病者设身思。有不现是闭。不确是乱。不和是伤。三部中。忽而一样。忽而兼。忽而大变。其人气血大败。亦与世所谓鬼脉同。但加根柢坏耳。此等如何治。中有不现多。未大变大败者。可消补用药。否则不必服药。只劝作善。只以饮食调其胃。多为服米汁与粥。速作善事。使药有灵。即看先服何药。用药施之一二剂。再照脉凭问看者去治。大约效少要告以药误。如寒已宜升提。则不可温。看其脉。中部浮沉多少去定。又有身中现出。有欲现不现者。则再加提药。下面则温药。中属脾胃。后天所本。一一均要趋在此。中有隔阂。用一二味通之。中既有可为力。不患上下之戾。其寒冷重者。非必不可治。但在下焦如何行。寒之由在风。风之由在火。虽虚弱人。断未有无火者。不过微耳。因火生风。仍是外感。久之成内风。小儿之病此。亦是先天太虚。亦是服药不慎。有大罪者。即因此坏命。皆不知培本。散火敛火之故。大人则自戕。人到成童。多少戕贼。先天虽薄。而己气血成全体。夭者为天所罚。不论强弱。而所患常不离。乃是自造现在孽。大学之道不明。医法少真也。

昔在医书中。看有数条。今录出。先将病者祥问。看色之法如何。如五脏各有本色。前人言亦是。不如就气问之。审之。然望色亦有难凭。气血不可以假。至于神。亦可就此求。但须细默己身。恐无以得真也。声可不必论。前贤能治病。多于能相人。今以前三者求之。无患病之遁。声自在内。再有脉症不合。此是重病。而又要下细。恐脉未看真。若有功夫能久静。脉方有凭。今但缓缓求。就浅者多仔细。为人代求神即妙。脏与气化为一。有本末。腑则亦脏所化。不必深求。如十二经络。均以脏分部。其妙在一贯。发之合之。非可易知。二者。人身如己则可治。若太坏。虽仙药亦不灵。此要劝以保养神炁。调气亦一法。教人以此保养亦可。

门人问。人身具太极。而肾中间之穴为命门。一动一静。真阴真阳生焉。然诊脉以左尺为肾。属水为阴。右尺为命门。属火为阳。窃思人身左为阳。右为阴。且其后妊娠脉歌。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盖谓阳受气于左。阴受气于右也。似当以左尺候肾之真阳。右尺候肾之真阴矣。未知是否。

七节之前有小心。谓内肾命门也。壬水为阳,癸水为阴。阴阳阖辟。而呼吸以生。气乃行血。精神出焉。诊脉分两尺。正以水有阴阳。相火阴中之阳。肾水阳中之阴。一体一用。互成造化。阴阳二字。变化无端。左右分阴阳。一隅之见耳。其实不尽然。如两目两耳。何分阴阳。左属气。右属血。人身肢体。又不可以阳左阴右分。此造化妙理。即以养气有得知之。

问脉诀以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得候左寸。以肺与大肠为表里。故得候右寸。滑伯仁去。脏腑虽有表里。而部位自有分别。不可以大小肠至下之部。诊在至高之位者。候小肠于左尺。候大肠于右尺。喻嘉言谓小肠当候右尺。大肠当候左尺。未知孰是。

以寻常脉诀为伪者多。朱子亦云然。于是人皆宗之矣。然人身与天地同。一气如环。即五脏。亦非判然不相人。何为有至高至下之分乎。心热移于小肠。便淋闭癃。肺热移于大肠。大便燥结。此症之显然可证者。若膻中胸中。乃虚位。可以候乎。此理之似是而非者。

问一呼一吸为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和平。少而二三至。多而六七至。皆为病脉。且云呼出心与肺。吸出肝与肾。气在呼吸之内。故五至而得胃气。为平脉。窃思诊人之脉。一以审己呼吸。而得至数。一以审脉之有力无力。而查其病属何经。一心而分用之。恐诊脉为时甚暂。无由知其表里阴阳虚实也。

脉名甚多。其实不外浮沉迟数四大脉。多为之名。反眩惑人。前人之谬也。人身呼吸。一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失其平。违其度。而病生焉。凡诊脉。知呼吸之本者几人。能调自身之呼吸者有几。有四诀。非可第以脉定病。即以脉,亦未尝不可。而得至妙者亦希。难矣哉。

问脉诀。浮沉迟数。四大纲脉。又云。肥人脉沉。瘦人脉浮。然伤寒始自太阳经。脉必浮紧。设以肥人染病。诊其脉沉。安知其非伤寒伤风乎。以瘦人而病。诊其脉浮。安知其即伤寒伤风乎。请解。

十二经络。还相为宫。唯伤寒传经。必审之。乃免阴阳二症错认。肥瘦血肉耳。传经是伤寒大端。然亦不可太拘。譬如受在膀胱。此是阳分。而阴太亏者。则入阴分矣。又阴不藏。乃归阳不藏。要在敛阴。不得专在表阳。总之。阴阳不可太分。仲景岂能详言。须会到其理方是。

寒久为热。亦不尽然。试看疟疾。有阴多久而不愈者。仍是寒留在中。若热则属阳。易为散出矣。凡阴盛闭阳均如此。

人迎气口。强为分别。要不过三关之理。不必拘执。至内伤外寒亦不在此分辨。如内伤外感。皆头痛。时痛时止者。内伤也。长痛则外感。热从内泛者。内伤也。否则外感。寒见火加衣而减者。内伤也。否则外感。要以形色起居脉理证之。即脉名。亦甚多。不外浮沉迟数四者。初学入手。记名人之方。及药性。又分阴阳。审虚实。为要。

人身内养不足。元气虚而疠气乘之。发于四时者不同。寒热偏胜之端不同也。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问而知其气。望而知其色。闻而知其声。诊视非一处。病情非一端。望闻问切。交尽其术。而察其生死。分而治之。盖古之医者。皆明于阴阳造化之理。达于人情物理之全。而后神明其术。今但以四脉言之。水火之所以济。与溺窍精窍食喉气喉。前贤俱不敢明言。以其为人之妙。即天地之机也。何必拘拘以求。亦知其理通脏腑而已。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