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正是天灸时 [size=+0]一、何谓三伏天? 每年的天灸都会按农历选定三伏天来进行治疗,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盛的日子,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相应”的观点,这段时间便成了人们“冬病夏治”、补益阳气、驱散体内寒邪的最佳日子。二、什么是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独具中医特色的子午
流注时间治疗学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又称发泡疗法,由医生将中药贴于患者穴位上,从而达到灸治的效果。天灸疗法已有一千多的历史,既能防病又能治病,疗效显著,因而深受笃信中医的珠三角市民的欢迎。三、今夏天灸时间是哪几天 今年初伏为7月15日,由于天气反复多变,为了达到连续且有规律的冬病夏治的目的,故提前增加一伏治疗(7月5日),并于末伏后有一次加强治疗(8月14日)。 故今年天灸治疗的具体时间分别是:7月5日(周二)、7月15日(周五)、7月25日(周一)、8月4日(周四)、8月14日(周日),总共做5次。四、哪些人最适合做天灸? fo山市中医院开展天灸疗法已10多年,根据观察,天灸疗法能有效治疗各种鼻炎、哮喘、
咳嗽、慢支、
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痛、
腰痛、
关节痛等痛症,尤其是提高呼吸系统的抗病功能,有效率高达85%。另外,天灸疗法还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并因其温通经络、祛寒逐痹的作用而对各类痛症具有显著的疗效。五、天灸疗法应连续坚持几年? 应坚持连续3年天灸贴药,中途不要间断,这样可获得比较巩固的疗效。六、天灸疗法应注意什么事项? ⒈因个体皮肤耐受性不同,成人一般贴药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小孩时间酌减,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 ⒉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热感属正常现象,可外涂皮肤软膏以减缓刺激,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戒食易化脓食物,如
牛肉,烧鹅、鸭、花生、
芋头等。 ⒊个别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或来医院处理,并戒食鱼虾、生鸡等易致敏食物。
-----------很想了解天灸知识,转一帖做引子!!向前辈们学习!!
-----------何谓天灸?
天灸最早文字记载于南北朝,即公元420~589年间,《荆楚岁时记》载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点额头,名为天灸。《针灸资生经》记载:“乡居人用
旱莲草推碎,置于三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水疱,谓之天灸。尚能愈虐。”《本草纲目?卷十七》毛良条记载:“仙人截虐,采药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为天灸,自灸。”明末清初,张璐著《张氏医通》载:“冷哮灸肺俞、膏
盲、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
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冬病夏治”适合的5大类疾病依次是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
桃体炎;频发感冒尤其是小儿反复感冒咳喘;虚寒性胃痛、
腹痛、慢性
腹泻;寒湿性关节痛、老寒腿、
冻疮。
“冬病夏治”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天灸”外,还包括起居、饮食调摄、养生等对阳气的保护。刘教授建议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行食疗,其中不少普通食物通过精心配搭同样也能达到治“冬病”的目的。为此,刘教授推荐了以下的食补和药补配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就其不同的功效,“对号入座”尝试一下:
[食补]
1.鲜
鲫鱼一尾(约250克)去鳃、鳞、内脏,20克生
姜切片,与
砂仁、
胡椒粉同纳鱼腹中,加水适量,用中火煨熟,用盐少许调味。当菜佐餐。适于脾虚型、
胃寒型胃痛。
2.
五爪龙50克,
铁包金30克,水鸭一只,煲汤饮用。补益脾肺、平喘之效,适用于肺脾两虚的哮喘病人。
3.
猪肺一个,反复灌洗干净,加
百合15克、
银耳15克(先用水浸泡),置于锅中蒸熟,取其汁服用。一个猪肺可蒸2~3次,蒸时不放盐等调味。患有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
肺阴虚型的老人可以食用。
4.姜丝炒鸡蛋,
花生油烧开,先加姜丝,再打入鸡蛋1~2个,炒至鲜嫩即可食用。每早一次,适于慢性咳喘、慢性腹泻患者。
[药补]
1.百合10克、
莲子芯10克、
香薷10克、
佩兰10克、
熟地10克、
当归12克、淮山15克、
甘草6克,水煎服。有祛暑健脾养阴润燥的作用,肺
肾阴虚的老人可以选用。
2.
太子参10克、五爪龙15克、
茯苓15克、
花粉15克、白
扁豆10克、
陈皮5克、
麦冬10克、北
沙参10克、
金银花10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益气健脾,滋阴润燥,增强体质,防止
中暑。
3.
蛤蚧一对,
巴戟15克、
沉香5克(后下)、陈皮5克、
益智仁10克、五爪龙30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补肾纳气,健脾止咳,用于脾肾亏虚、
肾不纳气之咳喘。
提醒:“冬病夏治”有禁忌
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实不然。专家明确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适应证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适宜通过敷贴治疗:
1.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
2.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
3.对
药物过敏的人;
4.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5.皮肤长有疱、
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
6.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冬病夏治”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贴后6~10小时内不能洗澡。
特别要提醒的是,冬天易患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的病人,夏季夜间不要在室外露宿,以免风寒湿气蓄积于体内;而一遇风寒就会犯“头风症”的患者,夏季忌用冷水洗头,禁止直接对着电风扇和空调长时间吹风;而对冬天手脚冰冷的体质虚寒者,夏季则应少食生冷瓜果和饮品,在大汗淋漓时更不要贪凉去冲冷水澡,以免因此大伤阳气。
验方: 三伏敷贴疗效佳
“冬病夏治”的疗法很多,其中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重要手段之一,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敷贴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目的。一般坚持3年以上者,多可有明显的疗效。以下是部分常见“冬病”的敷贴验方:
易发冻疮者:可用
桂枝25克,
红花、
紫苏叶、
附子、
荆芥各10克,
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天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
老慢支或哮喘患者:可用白
芥子、
苏子、
元胡各20克;
甘遂、
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俞、心俞、膈俞(即第三、五、七胸椎棘突下旁外开1.5寸),用胶布固定,约3~4小时去掉。每隔10天贴一次,即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老寒腿”患者:用
川乌50克,
吴茱萸30克,
艾叶、
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风湿性关节患者:
肉桂、
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
丁香20克,
乳香30克,
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肩周炎患者: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石
楠藤、
豆豉姜各30克,
伸筋草、片
姜黄、
川芎、
威灵仙各15克,
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一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