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 自我施灸前先了解艾灸禁忌与意外处理
    

针灸拔罐:转 自我施灸前先了解艾灸禁忌与意外处理

自我施灸之前先了解艾灸法禁忌与意外处理

2008-12-30 11:02

编者语:灸法虽然简便易行,但若不掌握其适应症及其操作方法,有时也会发生意外,故此施灸之前应适当地了解一些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灸法注意事项

灸疗虽然法简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宜少;头颈部更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时间宜长;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

5.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

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7.非化脓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8.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9.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二、灸法禁忌

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但和其他的穴位刺激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禁灸部位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证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其他禁忌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三、灸法意外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早在我国晋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渊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 。(《针灸甲乙经·卷三》)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所以在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汤与之,以壮其神”。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

(一)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

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 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 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1.原因

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 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2.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3. 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其实同样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1)心理预防 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 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4.处理方法

(1)轻度晕灸 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 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5.病案举例

谭××,男,14岁,学生, 1989年4月8日来诊。患者于1日前因饮食不洁而致腹泻,每日约7、8次,泻下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给予艾条用固定式熏灸器灸关元。熏灸至60min时,患者感 心慌头昏,恶心欲吐,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大汗出。当即停灸,针刺双内关穴,5min后心慌减轻,留针20min,症状消失。

(二)灸疗过敏

近年来,陆续有报道,采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单纯毫针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引起艾灸过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之法。

1.原因 常见的有以下二种。

(1)体质原因 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

(2)药物原因 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结果10小时后, 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引起过敏。

2.临床表现 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则须一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10小时。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覆出现。

3.预防方法

(1)询问病史 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亦应慎用艾灸疗法。

(2)慎察先兆 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

4.处理方法 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 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g。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5.病案举例

例一 李××,女,30岁。1975年3月18日初诊。患者妊娠8个月,于3月17日经某医院产科检查胎位为臀位,嘱患者回家每日早晚取膝胸卧位20min。翌日晚,患者自用市售艾条,灸至阴穴20min,约一小时后,觉胸背,四肢瘙痒。第三日晨,眼睑,口唇及面部浮肿且痒,背胸、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瘙痒难忍。拟诊为急性荨麻疹,予中药三剂服用,停用艾灸后,诸症状消失。夜间,她自拿艾条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复现,且较前严重,并伴胸闷,呼吸困难。自述外阴亦肿, 排尿困难。既住无过敏史。予服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

例二 巩××,女,28岁,1998年 12月 19日初诊。右侧口眼歪斜1日。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颅外段)。治则:疏风散寒,化痰通络。治法:1.背部膀胱经走罐。2.面部常用穴浅刺,留针30min,每日1次。3.艾条温和灸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各20min,每日1次。操作:患者仰卧,取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艾火距皮肤约3cm,局部觉温热为度,每穴各灸20min。

12月22日,针灸已2日。右侧耳郭水肿,以耳轮为甚,微红,非凹陷性,无疼痛及瘙痒。考虑为艾烟过敏,停灸,余治同前,次日耳郭水肿消失。12月28日,取下关、地仓、颧*s,每穴各灸20min,一日2次,艾火距皮肤约 8~10 cm,局都觉微热。 1999年 1月4日,右侧面颊部水肿,不红,不热,左侧无异常,四肢无水肿,查尿常现无异常。嘱停灸,余治同前,未再出现水肿及其他异常反应。

患者对青霉素、鱼类食物均有过敏史。

(三)灸疗中毒

灸疗中毒,多见于用药灸条施灸。

1.原因 因药灸条中大多含有雄黄,点燃后可形成砷的烟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慢性甚至急性砷中毒

2.临床表现 一般于灸疗过程中或灸疗之后,出现流泪、咽痒、呛咳等症状,随之发生流涎、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气急。严重者可有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冷汗淋漓、吐泻交作等症。

3.预防方法 砷中毒问题应引起医患人员重视,应用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限制用量(每次不超过半支),对孕妇、过敏体质者禁用;对长期应用药艾条的医患人员做砷的常规检查。为了彻底防止砷中毒,应研制开发不含砷的药灸条。

4.处理方法 停有药灸条治疗,症状轻微者,一般予可采用绿豆汤送黄连素。以200g绿豆煮成500g汤剂,黄连素6片,每日分3次送服。症情重者应送医院治疗。


-----------艾灸知识和注意事项
医学天地   2008-06-04 23:50   阅读1530   评论9   
字号: 大  中  小
灸后的禁忌:资生》云︰既灸之后,当忌食鱼脍猪膏热面,生冷生酒,动风之物,尤忌大怒、大劳、房室、忍饥、太饱、受热、冒寒,非徒无益,反得有损,不可不慎也。
《针灸资生经》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说明古代灸法,就要求达到化脓,即所谓“灸疮”,而且把灸疮的发或不发看成是取得疗效的养分。疤痕灸疗法借灸火的热力、药物的作用以及灸疮的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调作用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疗效肯定,不仅能治病,亦可防病,故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
灸疮要发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令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火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而论也。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会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顺其自然,终不发矣。
贴灸疮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腹下白细毛,或腹毛。令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速易。若膏药不坏,惟久久贴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
洗灸疮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令驱逐风邪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苦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
灸宜保养
灸艾后,患者宜于静室谢事,饮食寒温,俱要适宜调养,正气复完,邪气自退,而病根除矣。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艾何益?每有近房劳,贪浓味,此又自增其咎也。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灸忌食物房劳
《资生》云︰既灸之后,当忌食鱼脍猪膏热面,生冷生酒,动风之物,尤忌大怒、大劳、房室、忍饥、太饱、受热、冒寒,非徒无益,反得有损,不可不慎也。

灸法

艾灸方宜
北方者,天地之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
艾叶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
《证类本草》云︰出明州。《图经》云︰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令在处有之,惟蕲州叶浓而干高果气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曰︰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艾灸补泻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灸,须其火灭也。
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依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而已,大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七壮,炷依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上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云︰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
点艾火
《明堂下经》曰︰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蕃部用镔铁击 石得火,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则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用腊烛更佳


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五十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治。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铜人》治风,灸上星、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千金方》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百壮。心俞禁灸。苦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
灸法
《千金方》云︰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
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明堂》云︰须得身体平直,毋令拳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炷火先后
《资生》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明堂》云︰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王节斋曰︰灸火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灸寒热
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穴灸之
         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壮时,约有3*3厘米皮肤起红晕,2*2厘米组织变硬,1*1厘米中心部被烧,初灸时尚觉灼痛,以后一热即过,没有痛苦,反觉舒服。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用敷料覆盖,等结痂后再灸,或用艾绒烧灰敷上再灸
-----------的确是应该值得注意。
-----------谢谢
-----------谢谢!的确是应该值得注意。
-----------我有一次以为艾灸条已经灭了,就睡觉了,早上起来,看到已经烧成“灰棍”了,幸亏放在碟子上,要是直接放在茶几上(茶几上还有书),估计就出大事了。

艾灸是得多小心点。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