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真空拔罐疗法常识(转贴)
    

针灸拔罐:真空拔罐疗法常识(转贴)

作者:王 敬    知识来源:王 敬
主要指单纯罐手法,包括闪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
  闪罐法  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点)进行反复吸附并立即使之脱落的一种手法。
  1.浅吸闪罐法  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罐体内吸入皮肤肌肉较浅),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至皮肤潮红,以每个部位10~30次为度的一种手法。在使用部位先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为佳。通过对某一部位进行吸紧牵拉,放松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经络气血充盈——输布——再充盈,使局部经络气血运行状态得以调整、营卫状况得以改善。此法多用于风寒束表、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的病患者以及颜面部穴位的拔罐。
  2.深吸闪罐法  又称响罐法,操作方法基本同上“浅吸闪罐法”,只是罐体内吸附皮肤肌肉较“浅吸闪罐法”深,故提拉脱落时常发出响声,故而又名“响罐法”。需在闪罐部位先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方可使用。功效原理基本与浅吸闪罐法相同,只是吸力增大、刺激量比浅吸闪罐法大。此法多用于病变较深且较局限的病症。
  留罐法  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点上且留置一段时间(10~30分钟)的一种拔罐手法。
  1.单罐法  即治疗时单独使用一个罐体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单一或局限的病症。如心律不齐、心慌选内关穴,大便不正常选天枢穴,头痛选太阳穴,落枕选肩井穴,胃痛选中脘穴等。
  2.多罐法  即治疗时多个罐体同时并用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的病症。治疗时又分排罐法和散罐法两大类。
  (1)排罐法  即将多个罐体吸附于某条经络或特定部位上(如某一肌束)的一种手法。拔罐时应遵循以上而下的顺序原则,即先拔上面部位后拔下面部位。如坐骨神经痛可在足少阳胆经之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足太阳膀胱经之秩边、殷门、委中、承山穴上拔罐;肥胖病人可在背部夹脊穴从上而下拔罐。
  ①密排法  多个罐体紧密在某一部位,罐体与罐体之间间隔1~2cm,注意罐体与罐体之间不可太近,否则会出现罐体间相互牵拉所致的疼痛与损伤。此手法多用于病变局限、症状明显,体质较好的患者。
  ②疏排法  罐体与罐体之间相对疏远,间隔5~7cm。此手法多用于病变广泛、症状较多而主症不明显、体质较差的患者。
  (2)散罐法  指全身吸附罐体之间相隔较远。此手法多用于全身病症较多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患者选膻中穴、内关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选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条口等。
  3.发疱罐法  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的一种手法。使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一是可通过增加罐内负压,延长吸附时间来实现;二是水湿、酒湿之邪盛、感冒等患者10分钟左右亦可自己起水疱。这种现象与药物敷贴、发疱灸法相似,但本法之水疱散在表皮,无痛苦,除有治疗作用外,还有强壮作用,对正气不足、免疫力低的患者提高正气和增强免疫力有一定作用。此法起罐后皮肤上出现的水疱一般不必挑破;1~2天后可自行吸收消失;若需挑破或已破溃,用紫药水涂抹即可。注意疤痕体质者禁用。临床上对哮喘、心下痞硬患者可选膻中穴、巨厥穴进行此法。
  4.提按罐法  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体,随即按下复原,力量逐渐加大,以罐体不脱离肌表为度,如此反复20~30次。此法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增加拔罐功效,振荡相应经络腧穴、脏腑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振奋五脏六腑。此手法常用于腹部,对胃脘不适、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泄泻痛经等症有较好效果。
  5.摇罐法  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留置罐体,均匀、有节奏的上下(或前后)左右摇动,以一个部位20~30次为宜。此法通过对局部的反复牵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疗效。操作时,力求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均匀,忌快与生硬,以病人自感放松、舒适、能耐受为度。
  6.转罐法  用手握着罐体,慢慢地使罐体向左水平旋转90°~180°,然后再向右水平旋转90°~180°,一个左右转动为一次,反复10~20次。转罐法扭距力较大,可造成更大的牵拉,比摇罐要强烈,可放松局部肌肉组织,促进气血流动,增强治疗效果。操作时注意使用此手法前须在施术的肌肤上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手法要轻柔,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忌用强力。多用于软组织损伤如腰肌劳损等深部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局部疼痛。
  走罐法
  指罐体吸附肌肤后,用手握着罐体在皮肤上进行移动(前进方向罐体口稍提起、后部边着力肌肤、速度可快可慢,视病情、部位与治疗需要上下左右移动罐体),以皮肤上出现红、紫、黑色斑为度的一种手法。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刮痧拔罐润肤剂”,否则易出现皮肤损伤和疼痛。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来回移动,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此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烧、高血压、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常用走罐法有以下三种。
  1.浅吸快移法  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3~5mm,移动速度为每秒约30~50cm,以皮肤微红为度。适用于体虚年迈、儿童和病情表浅者如末稍神经炎,轻度感冒等。
  2.深吸快移法  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5~8mm,移动速度为每秒约15~30cm,以皮肤表面红紫色为度。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的多种病症。使用部位常以背部膀胱经即背俞穴为主。
  3.深吸慢移法  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8~12mm,移动速度为每秒约3~5cm,以皮肤表面紫黑色为度。适用于久寒痼冷,经络气血阻滞日久,筋脉肌肉失养等病症。
  此外,真空拔罐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也不错,常用的结合罐法有刮痧拔罐法、针刺拔罐法、按摩拔罐法、药物拔罐法、艾灸拔罐法和其他拔罐法。
  拔罐(吸附)时间
  拔罐(吸附)时间原则上应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和拔罐手法不同(如闪罐、留罐、走罐)而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单纯拔罐(吸附)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若以罐体大小而言,罐体大者拔罐(吸附)时间应稍短,罐体小者拔罐(吸附)时间应稍长。若以年龄而言,青壮年拔罐(吸附)时间可稍长,年老或儿童拔罐(吸附)时间可稍短。若以体质而言,体健肌丰者拔罐(吸附)时间可稍长,体虚瘦弱者拔罐(吸附)时间可稍短;若以病情而言,病重、疼痛、慢性病者拔罐(吸咐)时间可稍长,病轻者拔罐(吸咐)时间可稍短;若以拔罐手法而言,留罐手法(吸咐)时间稍长,走罐次之,闪罐稍短。总之,治疗时间应有所限制但亦需灵活运用,即中医所谓治疗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拔罐次数与疗程
  拔罐次数与疗程主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皮肤颜色变化而定。慢性病或一般体质与病情拔罐后皮肤出现红、紫、黑斑者可3~5天拔罐一次或等皮肤红、紫、黑斑完全消褪后再拔罐。若需要急于治疗的患者(如感冒发烧、急性胃肠炎),可轮换部位(穴位)进行拔罐,每日可拔罐1~2次。
  起罐后的处理
  起罐后一般无需进行特殊处理,起罐后被吸附部位局部可涂上“刮痧拔罐润肤剂”,以防干裂疼痛。天寒时,体弱者应让患者注意拔罐(吸附)处的保暖以免受风寒。拔罐后半小时内拔罐吸附处皮肤忌用凉水。起罐后应让患者饮用一杯矿泉水或温凉开水,以补充津液以增强活血通络、托毒外透之功效。若走罐时在皮肤上涂抹“刮痧拔罐润肤乳或润肤油”,起罐后用干净纸巾擦干即可。起罐后若被吸附的皮肤表面出现水珠、黄水、红水等可用干净棉球或纸巾拭干。若皮肤上出现水疱可让其自行吸收,或用消毒针或一次性针灸针刺破,用医用棉球擦干,局部涂上紫药水即可。先针灸后拔罐吸附部位处出现针孔出血,可用医用消毒棉球在局部按压止血。
  真空拔罐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尤其对须宽衣暴露皮肤的患者应避开风口以免受凉感冒。
  2.选择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进行拔罐为佳。
  3.拔罐时嘱咐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体脱落。拔罐使用罐体吸附数目多时,罐体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体互相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拉伤,或因罐体间互相挤压而致罐体脱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块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5.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宜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可相应缩短。
  6.起罐后皮肤局部潮红、瘙痒,不要乱抓,可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增效乳或油’,经几个小时或数日即可消除。
  7.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区分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如遇异常紧拉、疼痛或严重不适,应立即调整负压(拉动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稍放一点气减压即可)或起罐重新吸附;如出现晕罐现象参照本书异常反应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8.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让患者休息,饮食、饮水后、酒醒后再行拔罐;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用轻手法。
  真空拔罐禁忌症
  1.高度神经质、狂躁不安、痉挛抽搐以及各种原因不合作者。
  2.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如血友病、紫癜病、咯血以及白血病患者。
  3.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患者。
  4.全身高度浮肿的患者。
  5.皮肤高度过敏,受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或外伤新鲜骨折;或有静脉曲张、癌肿、恶病质,皮肤丧失弹性者。
  6.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尤其是胸腹部。
  7.大血管分布处及疤痕处。
  8.孕妇、妇女月经期的腰骶腹部以及血海、三阴交等穴位处、乳房部。
  9.五官部位、前后二阴及心尖博动处。
  10.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
  11.患接触性皮肤传染病(如癣疥)者。
-----------好常识,我刚买了一套真空拔罐,谢谢分享,有真空拔罐的教程就好了。
-----------我买了真空罐给家人拔呢,学习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