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向脾胃要健康》
    

推拿按摩:《向脾胃要健康》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3:4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icheng/

  植物的营养靠根吸收,人的营养靠脾胃运化,人如果脾胃不好,就如同植物的根系受到伤害,再多的营养也没法正常吸收利用。脾胃是后天之本,养脾胃意在养元气,养元气意在养生命,养好脾胃是少生病、不生病以及病后很快康复痊愈的重要基础,疾病的产生大多是脾胃元气不足所致,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能吃就是好兆头。

  本书从日常饮食、经络穴位、中药、生活细节、运动锻炼、情志调养,以及脾胃不好导致的常见疾病的简易调治的角度全面讲述保养脾胃的方法。

你的脾胃还好吗 2#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
3# ~ 6#
脾升胃降得平衡
7#
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8#
脾和胃都照顾好了才是真的好
9#
脾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
10#
调理好脾胃是拥有“好面子”的前提
11#
脾胃健运是长寿的基础
12#
温补脾肾扶正气,四大穴位是灵丹
13#
掌握食物属性才符合脾胃的养生之道
14#
五味入五脏,五味均衡保健康
15#
饥饱无常是脾胃受损的导火索 16#
让三餐成为脾胃健康的基石
17#
吃得好才是福 20#
主食是补气血的主要原料
21#
几乎所有的豆类食物都可补益脾胃
22#
甘甜的食物适宜补脾胃 23#
助人为乐的足三穴里是你身体的“恩人”
24#
内庭穴擅长泻胃火
25#
正确使用梁丘穴可缓解胃酸和腹泻
26#
按压气舍穴可缓解恶心和打嗝的问题
27#
天枢穴是腹泻的克星
28#
丰隆穴不丰隆,实为减肥大穴
29#
小孩爱流口水可多按地仓穴
30#
犊鼻穴是膝关节病的克星
31#
上巨虚穴是治疗腹泻的常用穴
32#
承泣穴是眼睛的保健要穴
33#
四白穴是治黑眼圈的高手
34#
头维穴是维护头部健康的保健师
35#
脾虚的人可以找太白穴来助阵
36#
三阴交的两大超级功效 37#
艾灸隐白穴治崩漏 38#
按摩血海穴可以调理月经问题 39#
消化能力弱可取大都穴
40#
胃痛、胃反酸时可找公孙穴
41#
漏谷穴可以对付消化不良
42#
按摩阴陵泉穴可除长夏暑湿
43#
久坐者按摩大横穴可健脾防伤肉
44#
地机穴可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45#
日常养脾胃应该多动动脚趾
46#
熊戏大补脾胃法
47#
常练太极拳可调养脾胃
48#
小散步,大健康
49#
八段锦养脾胃妙法
50#
手到病除的健脾开胃法 51#
脾胃虚弱的人平时可多捏脊
52#
多做叩齿咽津运动强肾又健
53#
脾胃是对情绪敏感的反应器
54#
结肠有时也是心情的一面镜子
55#
压力是造成消化不良的主因 56#
打嗝也多由坏情绪引起 57#
消化性溃疡与情绪很有关系
58#
思伤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以怒胜之
59#
学会笑是给脾胃的最好礼物
60#
四季脾旺不受邪
61#
长夏湿邪在作怪,健脾除湿是关键
62#
腹式呼吸是养脾胃的法宝
63#
灸脐法善治脾胃病
64#
葛花饮养胃又解酒 65#
夏季多出汗容易伤心伤脾胃
66#
清淡的饮食养脾胃
67#
饱餐后性生活更伤脾胃
68#
过度劳倦导致脾胃失常 69#
药物中毒最先损害胃气
70#  
摄养、远欲、省言
71#
简单的山楂汤治好了小儿厌食症
72#   
健脾美白当数三白汤
73#
生冷食物伤脾胃,可用半夏枳术丸来治
74#
内金帮营养失衡的孩子找回健康
75#
茯苓——慈禧都偏爱
的美食 76#
甘草是药中之国老 77#
人人都应该精神百倍
78#
脾胃差容易与感冒结缘 79#
高血压并不可怕
80#
脾胃失调惹“脂”上身
81#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82# ~ 83#
胃不和则卧不安
84#
肌无力多是脾虚惹的祸 85#
补脾以治咳嗽 86#
痰为哮喘的“宿根” 87#
让中气每一天都固护好胃 88#
献给慢性胃炎者的福音 89# ~ 90#
让准妈妈一天比一天舒服 91#
产后可以不水肿
92#
从根本上告别肥胖
93#
可以还原的美丽
94#



作者:李志刚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3:5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你的脾胃还好吗

      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人体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我在出门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患有脾胃病的年轻患者,他们看上去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 ,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长得很肥胖,看似体格庞大,但是一点都不结实,一身肥肉;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有未老先衰之态……,这些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是不是能从这些人的外在状态看出他们的脾胃有问题呢?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状态知其内在,而且这些都是有根据的。

  从哪里来看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人的九窍来看。何为九窍?具体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 从口唇看脾胃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我发现一个平时爱说话的朋友变得寡言了。我又发现他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且已经爆皮、裂口子了。

  我就直接问他:“你是不是脾胃有问题了?”朋友很是惊异:“你真神了,最近是感觉脾胃不好,不爱吃东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

  “你的嘴告诉我的!”我笑着说。

  “我的嘴?我一直也没怎么说话啊?”这个朋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我把道理跟他一说,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来我为其推荐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几个脾经重点穴位,让他天天坚持按摩。两个月后,再见他时已是嘴唇红润,神采奕奕了。

  为什么我能从嘴唇看出这位朋友的脾胃有问题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 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样,则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下文我们还将有详细论述。《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来。

  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

  ◇◇ 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与鼻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连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 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窍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 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肾开窍于耳,《灵枢 ? 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它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 从前后阴看脾胃

  前阴包括溺窍(尿道)和精窍(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后阴就是肛门,中医称肛门为“魄门”, “魄”与“粕”相通,是传送糟粕的。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 ;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

  脾胃虚会致九窍不通,从九窍不通我们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正所谓“窥知其外,乃晓其内”。

  我们知道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的,但凡有经验的老中医大都可以通过病人的脉象、气色、九窍等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来诊断患者的生病部位,但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0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shiti/

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 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 ,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

  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 脾胃与心

  ● 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

  要了解脾胃与心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中医里所指的心是什么。《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 邪客》 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在脏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导着人体的各个脏腑,这里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导的。不是说你想吃饭就吃饭,这得由心来发号施令的,心让你吃你才能吃;反过来说,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作为主管粮仓的后勤部长,如果“国库”空虚,君主和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身体这个国王自然不能待得长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与心脏关系密切。中医里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睡不着觉;同样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运动,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会扰动人的神明,人就睡不着了。

  心还有主血脉的功能,脾则能统血,它让血液老老实实待在脉里、不跑到外面来。因此说,脾气健旺,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从五行角度来看, 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心这个母亲要时刻照顾好脾这个儿子,即所谓脾胃纳运功能, 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反过来说,心主血,血的来源在于脾胃,如果脾胃的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血养,也会使我们生玻

  ● 如何才能脾胃与心同养?

  要照顾好脾胃,也要养护好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静心养气,这样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平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要养心健脾,还可以多按摩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如极泉穴、神门穴、内关穴,再加上能养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极泉穴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此穴在腋窝顶点,取穴时,把一只胳膊抬起,肘部弯曲,用另一只手在腋窝中央按压,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此穴。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它在我们的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端。取穴时,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能看到一个突起的圆骨,从该圆骨后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条大筋,该大筋的桡侧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具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和调节心脏的作用,对一些胃肠问题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恶心呕吐。取穴时,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关节微微弯曲,能够看到腕部的两条横纹,从靠近手掌处的那条腕横纹正中往直上量取2寸处即是此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脐上约1拇指宽加上4指宽处。

  平时我们可以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钟,天天坚持,养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02 编辑

  ◇◇ 脾胃与肝

  ● 肝失调达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前面我们说过,心是君主,在这里肝就是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上前线打仗的,负责部队指挥的,而指挥打仗都靠谋虑的。同时大将军也是脾气火暴的主儿,本身就是性格刚强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这说明肝与情志有很大的关系,“怒伤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脾胃与肝有什么联系呢?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这样才能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我们平时说的肝郁气滞就是肝失疏泄的一个表现。肝郁则脾虚,我们的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脾气本来就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就会出现运化失常。现代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最容易侵犯肝脏,而肝失条达,则导致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问题。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属土,肝属木,它们二者是相克的,即所谓肝木克脾土。脾土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会凝滞,从而饮食 才能正常运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会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严了,就让脾胃很委屈,出现食后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平时有一些朋友跟我说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气,腹胀,有时候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疗胃肠疾病的药也不管用。我问 他们平时工作怎么样?都是说工作压力太大,经常跟上级或下属处不好关系。这其实是你的肝本身先出问题了,导致脾胃不好。因此,这种情况下 ,你必须先养好肝。肝的问题好了,脾胃才能正常运行。

  脾虽然受肝的制约,但它对肝脏也有一定帮助。肝为刚脏,依赖于脾供给血液濡养,才不会刚强太过,失去条达的本性。《素问? 经脉别论》中也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说明肝脏中所藏的血和它所主的筋的营养,都来源于脾胃水谷的精微。

  ●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养?

  平时我们如何共同保养脾胃和肝呢?很多爱生闷气的人最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这时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 有“发源、原动力”之意。中医认为,原气来导源于“肾间”的动气,然后散布到人体的各处,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 《黄帝内经》中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 九针十二原》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可见其重要性 。因此,我们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的功能正常。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跖骨后方的凹陷处,取穴时,从足背第1、第2趾间缝纹头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两骨联合前缘的凹陷处,即是此穴。

  按揉时,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第2趾之间连线的缝纹头处),将痛点从太冲穴转到行间穴,效果会更好。

  若想达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冲穴,或中脘穴加太冲穴,以调肝胃。

  肝郁脾虚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逍遥散。逍遥散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人吃了逍遥散后,肝气就变得活泼畅通,心情也会好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就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04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 脾胃与肺

  ● 脾胃决定肺的津气盛衰

  《素问? 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这里,肺就如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肺主气,全身的气都是由肺来主持和管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气,全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治节”是什么意思?即治理、调节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而之所以能运化水湿又赖于肺气肃降的协调。《素问? 经脉别论》中说:“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指出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通过脾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同时也说明脾胃水谷所化的精气,首先是充养了肺 。因此,脾胃虚大多首先会影响到肺。

  肺气不足也多与脾有关,如脾虚的人比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卫气不足,而实际上是和脾气不足有关,脾不能益气则使肺气虚, 肺气虚则卫气不足。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与肺也是母子关系,只不过这里,脾是母亲,肺是儿子,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赖于脾胃供给营养,才能主气、 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和通调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会得呼吸系统疾病。

  ● 如何才能脾胃与肺同养?

  养肺健脾可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在腕横纹上,我们可以在掌后腕关节横纹外侧端、 动脉搏动的地方取穴。此穴很深,按揉时,力度大一些。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列缺穴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 寸。取穴时,张开两只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只手的食指按压在另一只手后桡侧的高突处,食指所按压的地方即是此穴。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06 编辑 www.med126.com

      ◇◇ 脾胃与肾

  ● 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

  《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的意思就是发挥出、表现出强壮的姿态。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有能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两者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两者不能相互协调,就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 ?肾藏精,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而所藏“后天之精”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 。因此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使肾中精气盈满。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

       脾属土,肾属水,因此脾土能克制肾水。但是土有湿土和燥土之分,脾属湿土而胃属燥土。湿土是不能制水的,因为水湿不仅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只有燥土才能制水。因此,要肾水不致泛滥成灾,必须有充足的胃阳。如果胃阳不足则土不能制水,而水为病,溢于肌肤,容易发生水肿。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肾虚又有肾阴虚肾阳虚之分。肾阴虚多表现为五心烦热、容易盗汗;而肾阳虚多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这里我还教大家一个简单判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方法。一般来说,肾阴虚是物质性的,肾阳虚属于功能性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好比是用电饭锅做饭一样,做饭需要米,而如果没有米下锅了,“米”这个物质亏虚了,就是肾阴虚;而如果是电饭锅坏了,电饭锅做饭这个功能就没有了, 这就是肾阳虚。

  ● 如何才能脾胃与肾同养?

  对于肾阴虚者,我们平时保养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以滋阴。关元穴是我们身体的强壮要穴,既能补肾阴,也能养肾阳。关元穴为任脉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它在脚踝内侧。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内踝尖往后推按到凹陷处(大约相当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连线的中点),该凹陷处即是此穴。对于肾阳虚者,我们可以取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阳。

  气海穴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它位于下腹部,肚脐下1.5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向直下量取2横指(食指和中指)就找到了。

  肾俞穴在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平时我们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离穴2~4厘米处进行熏烤)10~20分钟。每天进行1次,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这样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意思是说,脾胃方面的病可以通过调治五脏来达到目的;反之,五脏方面的病也可以通过调治脾胃来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09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j/

脾升胃降得平衡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是什么?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像我们说的元气就是气中最重要的一种气。

  气的运动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气机”。在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营卫的运行、经络的贯通、清浊的分出、津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形式在运动。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本,这种运动一旦被停止,我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出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按正常顺序运行。

  脾胃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我们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就是靠脾升胃降完成的。脾气上升,不仅可以帮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转输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时,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下降,不仅能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 ,心、肺、肝、肾都依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因此,我们说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 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

  清代的名医唐笠山如是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善治脾胃病的医生,都会注意脾胃升降气机的调治,升降通顺,则疾病自然就能治愈了 。一旦气机紊乱,脾气该升不升,胃气该降不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脾以升为和,如果不升反降,这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脾气下陷”。因为脾位于中焦,根据五脏配五方的理论,脾属于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为中气 ,脾气下陷也叫中气下陷。脾气虚弱,气不升反而往下来,人的清阳之气不能上煦于头,就会出现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的现象;中气不足, 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就会表现为不爱吃东西,即使吃了也会腹胀。此外,中气下陷,无力升举,就经常会出现腹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病症。补中益气汤是治中气下陷最好的方子,可找专业医生进行辨证调养。

  胃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反升,这在中医里叫胃气上逆,这时人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打嗝)等症状。

  去年,我治疗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伴有间断性呕吐3年多的时间,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发作,而且一发作就是十多天,有时还伴有头晕、无 力、口干等症状。多次求医无果。我发现她的脸苍白且没有光泽,舌红少苔,脉细数。我为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诊断,后发现她这是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所致。

  后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呕的方法,终于治好了她的玻一番感激自是不必言说,我再次强调她一定要保持好心情,且不可再伤肝伤神了,否则再好的药也治不好心玻平时还要多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等,以强胃健脾。

  不管怎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系统病症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10 编辑 www.med126.com

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脖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很多患有肝病的人,他们不是面黄体瘦,就是食欲不好、全身没劲儿……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中医五行来看,肝属木,脾属土 ,如果我们肝气郁结,肝火太旺,就会出现肝对脾克伐太过的现象,导致脾气亏虚,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没劲儿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治疗肝病时 ,先要养好脾。

  《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肝病最容易传脾,为了防治肝病,我们应“当先实脾”。“实 脾”什么意思?就是“使脾气充实”,脾气充实,可以防肝病传给脾,也有利于肝病尽快痊愈。

  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34岁,自诉有过一次人工流产史,可是自从那次流产后,她的月经就开始提前了。每次来月经时,刚开始血量比较少,颜色 发黑,有血块,而且肚子疼得厉害。两三天后血量渐多,十余天才结束。我发现其舌淡红苔白,脉左弦细,右濡弱。

  这其实是血不濡养肝,使气血相争所致。中医认为,月经病的发生多是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所致。后来,我采用“治肝者当先实脾”之法,为其进 行治疗,效果显著。

  观其一角而窥其全貌。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用五行 的生克制化来说明。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在治疗时我们应同时予以防治,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中医“治未脖思想。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还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玻”就是说,一个好的医生应该善治没有发生的病。

  中医“治未脖包括三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第一层含义:未病先防。意思是说,人应该在没有得病时候积极防治疾病的产生。能治这种没有病的病才是最好的医生。生活中我们如何防病呢? 《黄帝内经》中给了我们详细的介绍:一方面是“顺应天时,天人合一”,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另一方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结果。

  第二层含义:既病防变。得了病后一定要积极治疗并预防其发生传变而加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再比如说,糖尿病是现代人常得的病,其实本身这个病没什么大不了的,它的并发症才是真正可怕的。可是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既病防变的思想, 导致糖尿病出现了并发症。

  第三层含义:病后防复。病好后得防止它再复发。生活中,很多人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感冒,反复发作,这就是没有做好“病后防复”的工作。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中医“治未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金匮要略》在“治未脖中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脖的关键。

  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平时做到“不治已病治未脖,及早预防,这样我们就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12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脾和胃都照顾好了才是真的好   

  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要单独照顾脾,或单独照顾胃,而是要把脾和胃两者都兼顾到了,才会让我们的一生成为一次完美的旅行。

  生活中,我们形容两个人之间交情深厚时常用一个词,那就是“肝胆相照”。从中医角度来看,肝与胆是相表里的,二者真的是相互照应,和谐共存的,一旦一方有了病,都会影响到另一方。

  同样,我们的脾和胃也是相表里的,正如“肝胆相照”一样,脾和胃也是相互照顾的。因为胃生了病会伤及脾,脾生了病也会伤及胃。可以说,人体的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和胃的共同作用。

  《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中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玻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不节 制了,或饥一顿饱一顿,或凉一口热一口,这样很容易出现胃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指出:“面热者足阳明病”大家可以看看胃经经脉循行图,是不是胃经有一部分循行在面部?因此说,面红发热多是胃经上的问题。胃一旦生病了,受纳的食物就会大大减少,脾就不能把更多的水谷精微运送到全身各处,全身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自然就会生病。

  《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还说:“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就 是说,现代人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注意休息。也许有人会说:“老板天天让我们加班,我们也没办法啊?”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价值最大化 ,但员工是人不是机器,你有权利有理由让自己得到一定的休息。

  从中医角度来看,过度劳累会伤脾气,脾气亏虚,脾的运化无力,就不能很好地为全身各处运送水谷精微,于是就会出现犯困身上没劲儿,四肢无力,大便泄泻的情况。脾一旦生病了,胃就不能自己正常运化津液,也就跟着出问题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要单独照顾脾,或单独照顾胃,而是要把脾和胃两者都兼顾到了,才会让我们的一生成为一次完美的旅行。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3/10/13 04:1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脾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   

  太胖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胖了,还是瘦了,我们都应该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有的人是胖得离谱,而有的人却是瘦得离谱,一点都不均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人变肥胖的类型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本身胃中元气旺盛,吃得多,而且吃多了也不会伤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可谓是一语中的,概括出了肥胖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肥胖是 现代医学里说的单纯性肥胖,很多青少年小胖子多是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控制饮食,少吃肥腻食物,多进行一些减肥运动 。

  有的人脾胃虚弱,平时吃东西很少,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会变瘦。但是也有的人吃东西少却会变胖,这种胖是虚胖,而且这种人手脚都感觉没劲儿。 我周围有很多朋友都是这种情况,用手一按他们身上的肉,一按一个坑儿,平时他们也是懒洋洋的,没什么活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们 的肥胖主要是因为脾气壅阻、痰湿内盛所致。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也挺能吃,不一会儿还饿,但就是不胖,反而还瘦了,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消谷善饥,是因为胃火炽盛所致。胃是主受纳的,你本身胃火大,食物消化得快,食物进入胃里就像是干柴投入烈火中,一会儿就烧没了。若此时你的脾气再亏虚,则脾运化无力,不能把营养输送于全身,而身体肌肉得不到营养,自然就瘦了。这也是胃热炽盛型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

  太肥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肥了,还是瘦了,我们都应该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