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24味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析
    

本草求真:24味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析

作者:焦一鸣 王放 金凌等

--------------------------------------------------------------------------------

关键词:致瘀药 性味 归经 功效
    有关23味致瘀药我们已作了初步探讨,本文在此将其性味、归经与功效作一归纳分析,以期能找出某些规律。
    方法我们将收集到的23味致瘀药,根据《中药学》中所示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别归纳讨论。其中地黄分出生地熟地白茅花我们只查及到其性、味,而未了解到其归经,故将其归于白茅根中,所以本文共归纳有24味致瘀药。为便于讨论,将性微寒药归于寒性药,性微温药归为温性药。
    结果与分析
    一、药性
    本资料中,属寒性药有9味(生地、龙骨白芨茅花槐花地榆侧柏叶升麻菊花),占37.5%;温药(熟地,乌药艾叶赤石脂陈皮),平性药(花生,仙鹤草阿胶玉米须荆芥),凉性药(紫珠,苎麻根荠菜,大、小蓟)各有5味,各占20.83%;无热性药,所以我们收集到的致瘀药是以寒凉药为主。从中医理论来讲,寒主收引,凝聚血脉,致血液凝涩,而产生瘀血。瘀血有生理性瘀血和病理性瘀血之分,致瘀药的正确使用应当是产生生理性瘀血,而使疾病缓解,其原理我们将另文讨论。
    二、药味
    因为每味药可有多种药味,所以本资料所归纳的24味致瘀药,以甘药为多(熟地,生地,龙骨,花生衣,白芨,苎麻根,荠菜,白茅根(花),大、小蓟,赤石脂,阿胶,玉米须,升麻,菊花),共15味次,占62.5%;其次是苦味药(生地,白芨,仙鹤草,紫珠,艾叶,陈皮,槐花,地榆,侧柏叶,菊花),共10味次,占41.67%;涩味药(龙骨,花生衣,白芨,仙鹤草,紫珠,赤石脂,侧柏叶),共7味次,占29.17%;酸味药(地榆)和淡味药(荠菜)各有1味次,占4.17%;而未见咸味药。从中药理论来讲,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的作用,它可能因燥、泄而浓缩阴血,使血液产生瘀滞。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能与甘缓粘腻而致气机壅塞,产生气滞血瘀有关,或是填补精血,补充有形之营血,使血液浓稠等有关。
    三、归经
    本资料所归纳的24味致瘀药,只有5味药(陈皮,升麻,白茅根(花),乌药,赤石脂)不归属肝经,其余19味药均归属肝经,占79.17%;其次为归肺经(花生衣,白芨,仙鹤草,白茅根(花),陈皮,阿胶,侧柏叶,荆芥,升麻,菊花)10味次,占41.67%;归胃经(乌药,白芨,荠菜,白茅根(花),地榆,赤石脂,升麻)7味药,占29.17%;归心经(生熟地,龙骨,苎麻根,大小蓟)和归脾经(花生衣,仙鹤草,紫珠,艾叶,陈皮,升麻)以及归肾经(生、熟地,乌药,艾叶,苎麻根,阿胶)各有6味次,占25%;归膀胱经(乌药,苎麻根,白茅根(花),荠菜,玉米须)和归大肠经的(地榆,槐花,赤石脂,侧柏叶,升麻)各有5味次,占20.83%;归胆经(玉米须)和归小肠经(荠菜)各有1味次,占4.17%。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肺主气,主宣发。两脏都与气机的调畅,运行有密切的关系。气又能疏血,行血。致瘀药可能是通过影响肝、肺的气机功能而致血瘀。
    四、功效分类
    本文归纳的致瘀药以止血药为主(收敛止血:紫珠,仙鹤草,白芨,花生衣;温经止血:艾叶;凉血止血;侧柏叶,大、小蓟,地榆,苎麻根,槐花,白茅根(花),荠菜)共13味,占54.17%,还不包括有止血作用的荆芥,阿胶等。因此我们收集到的致瘀药是以止血致瘀为主符合中医的“止血留瘀”理论。
    五、性味结果分析
    性和味是非常密切的,每一味药既有性,又有味,而且每味药又有多种味,而性有性的作用,味又有味的作用,两者不同的组合,又可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我们又将性和味综合起来讨论。本资料15味次甘味药中,以甘寒药居多,共有6味次(生地,龙骨,白芨,白茅根(花),升麻,菊花),甘凉药有4味药(苎麻根,荠菜,大、小蓟),甘温(熟地,赤石脂),甘平(花生衣,阿胶,玉米须)药,只占少数。中医认为:甘寒养阴,甘凉濡润,它也能甘腻滋填,厚味腻滞或使精血浓稠而致血瘀。本资料中,没有辛凉药,辛寒、辛温、辛平药分别有2、3及1味药,差别不明显。涩平、涩寒、涩凉及涩温药也同样如此,而且它们在上述所讨论的药物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少,所以我们暂不讨论。本文苦温和苦凉、苦平药只有1或2味,而且以苦寒药为主(生地,白芨,槐花,地榆,侧柏叶,菊花),共有6味药。中医认为:苦寒能清热,泻火,解毒,但也能“败胃”,“伤气”,以及攻伐多余之气。(气有余,便是火),气伤则血行缓和,而导致瘀血。
    小结
    因为性味、归经是药性中的核心内容,用性味与归经来说明药物的功效,应视为药性的规律性。其余内容可能为影响规律性的因素,属多选性,在每味药中或有或无,有则可参,无则无妨。所以我们在此讨论了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在我们收集到的24味致瘀药中,药性方面是以寒性药为主,未收集到热性药,而药味则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苦味药,未见咸味药,在归经中归肝经占绝大多数,也有不少归肺经,从目前的功效分类来看,以止血药为主。其致瘀药机理,与寒主收引、凝滞;苦能燥泄,甘缓补中粘滞,以及肝肺之气机的运行等方面有关。提示致瘀药的作用机理,重点可从以上几方面去探索,并可为今后对某些病症(如低粘滞血证)的治疗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焦一鸣,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112.
    2.成都中医学院,等.中药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3.《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51.
    4.王啸天.中医杂志,1985;25(12):54.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