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光华
幼习岐黄,博览方书。初涉临床,辨症处方,顿觉茫然,胸怀纵有千方药,对症欲觅一方难,重忆药性,默诵方歌,尤难下笔,真有点望药兴叹之感。为此才静心分析用药规律,悟得百余则两味药配伍,治疗常见症状颇宜,有的已成为基础方剂,有的反复出入于一些基础方剂中,协助主方解决兼症,灵活变通,为古今医家所习用。故重温方书,辑编成赋,取其易读易记,用之临床,如暗处一灯。历经二十余年,临诊之际,常忆其词而用,颇感应手。今借贵刊一角,奉诸同道,以期引玉。
诸般药品,各具其能,单方亦可治验,配伍其效倍增。
譬如
肉桂黄连治
心肾不交,故名交泰(丸);
吴萸黄连可平肝治酸,是曰左金(丸)。干
姜黄连可除胸中寒热邪结;
半夏黄连化痰浊湿热郁凝。归芎能行气活血,真如fo手(散)之妙;灵蒲可祛瘀止痛,不愧失笑(散)之名。桂芍调和营卫,
桃红行血通经。良附(丸)止胃痛,芎芷疗头疼。查曲消积,龙牡涩精。
豆蔻砂仁能健脾胃;
常山草果止疟之能。二妙(散)治湿热成痿;二至(丸)补肾家之阴。
杜仲续断治腰膝酸痛;
桑叶芝麻疗肝阳头昏。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
青蒿鳖甲滋阴退蒸。
乌梅甘草生津止渴;
木香槟榔(丸)疏肠止疼。逐湿浊常用术朴;吐风痰稀涎(散)最灵。清肺之热必用二母(丸);脾肾
泄泻古用二神(丸)。枳术(丸)能健脾消痞;六一(散)有涤暑之能。石脂余粮(丸)涩大肠;金樱
芡实止
遗精。
川乌草乌入骨搜风;
附子天雄回元返本。
若论
丹皮山栀可清血热;
桑皮地骨肺火能医。旋覆
代赭(汤)平噫气;
丁香柿蒂止
呃逆。
灵脂玄胡血痛良;
橘核小茴把疝医。
远志菖蒲安神定志(丸);
荆芥薄荷疏风第一。
青皮陈皮最能理气;
石膏龙骨极好生肌。
枳壳厚朴快气宽胸;
扁蓄瞿麦膀胱淋闭。枳壳
桔梗开胸利膈;
芫花甘遂水蛊偏宜。
栀子豆豉治胸膈热郁;
芦荟使君疗小儿
疳积。
南星半夏最伐痰涎;
紫菀冬花咳嗽能医。
百合地黄专疗百合;
防风荆芥祛风第一。
尝闻
葶苈大枣泻肺
痈之脓;桔梗(汤)甘草疗咽痛之方。香连(丸)止赤白痢;白金(丸)治癫与狂。归芍有养血之能;芍草乃
止痛灵方。硝黄润肠攻积;葱豉(汤)发汗通阳。清养肺胃,二冬(膏)堪用;虚冷
便秘,半硫(丸)最良。厚朴
黄芩化
脾胃湿热;
升麻柴胡举陷升阳。姜枣和乎气血;杞菊明目之方。
细辛五味宣肺敛肺;
干姜附子(汤)救逆回阳。
乌贝散胃痛吞酸;
苍耳散
鼻渊尤良。故脂胡桃碾泥服,治肾虚诸病;
朱砂磁石镇肝肾,疗耳目之方。痰核瘿瘤需
昆布海藻;痰饮
呕吐用半夏(汤)
生姜。
人参附子(汤)补先后天之气,救阴阳暴脱;人参地黄固气而救津阴,治失血阴亡。
乳香没药止痛为先;赤豆
当归(散)近血为良。参芪能补气固表;归芪乃补血之汤。肺肾
虚喘常服人参胡桃(汤);干哕呕者最宜
橘皮(汤)生姜。
大黄黄连泻心(汤)消痞;黄芩黄连解毒(汤)良方。
再论柴胡
白芍疏肝和肝;
杏仁贝母止咳化痰。知柏清下焦湿热;桂附温下元虚寒。二陈燥湿祛痰;棱莪化痞消坚。百合(汤)
乌药心气痛;热逆头疼
川芎(石膏)散。痰热面肿用黛蛤(散);咳嗽痰血百花丸。
又闻
白术泽泻健脾利湿;
木通猪苓利
水消肿。金铃(散)玄胡治热郁
心痛;
地肤白矾洗皮肤之风。蒙花
菊花明目散翳;
地榆槐角肠风堪用。益智乌药治阳虚
遗尿,是名缩泉(丸);
茴香牵牛治水饮诸病,美曰禹功(散)。
银花连翘可清热解毒;
僵蚕桔梗治
喉痹之风。白术附子温中除湿,可治厥汗;
山甲皂刺消肿排脓,疗疮有功。
枳实竹茹善能和胃止呕;枳实
芍药(散)专治产后
腹痛。柴芩可清肝胆之热;桑菊能散头目之风。生姜竹茹止呕逆;葵子
茯苓(散)消胎肿。
绿豆甘草解百毒;槟榔
雷丸杀诸虫。
古方众多,岂能录完;叙其概要,略见一般。常用方剂,详查细练;熟能生巧,通权达变。
注
1.论文发表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65页
2.此文发表后,先后被10余家杂志社征集转载,亦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曾出中英文对照版,出席法国维乐堡医学研讨会,转载于该学会出版的《全球远程医疗与国际东西方医学研究》的巨著中。1999年8月应邀参加《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社在昆明举办的“面向新世纪中医药学术及发展战略研讨会”。2000年6月又被中国新世纪丛书编委选编入国家级文献史册《中国九五成就与探索》的宏篇巨著中。
附:实用药物配伍赋代表方剂朔源
交泰丸(《四科简效方》)
生
川连五钱,肉
桂心五分,碾细,
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
怔忡无寐。
左金丸(《丹溪心法》)
黄连六两,吴萸一两,碾细,水泛成丸,每次开水送下五分到一钱,治肝火旺盛,左胁作痛,吐酸吞酸,舌红脉数。
黄连汤(《
伤寒论》)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治心下痞满,满而不痛,恶心欲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半夏
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治心下痞满,满而不痛,恶心欲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fo手散(《普济本事方》)
当归六两(洗,去芦,薄切,焙干,秤),川芎四两(洗),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止一沸,去渣,温服,口噤灌之,令人行五、七里再进。不过二、三服便生。治妇人妊娠五、七月,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不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绝,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
失笑散(《局方》)
生
蒲黄、
五灵脂各等份碾末,每服3克,酒或醋煎服。治产后恶露不行,瘀血停阻,心腹胀闷作痛。
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
酪、臭恶等物。
治太阳中风、
发热、恶风寒、汗出、头项强痛,鼻鸣干呕;或非外感性营卫失和,常
自汗出,或发热汗出,时发时止,无恶寒
头痛;或阳明兼表,汗出多,微恶风寒;或太阳兼表,恶风寒,四肢烦痛,纳呆欲呕;或妊娠恶阻,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或产后中风,头微痛,时发热,胸脘闷,干呕、汗出。舌质淡红润,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浮缓。
桃红
四物汤(《医宗金鉴》)
四物汤加
桃仁、
红花,治妇人经产,一切血症挟瘀者,如经血不调,血多有块,色紫稠粘,乃内有瘀血,舌暗黄或紫色瘀斑,脉涩等。
良附丸(《良方集腋》)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碾),
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碾),分别贮藏。如因寒而得者倍良姜,病因怒而得者倍香附,因寒怒兼有者等量用之,以米饮汤加入姜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有血,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
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川芎、
白芷、石膏、
羌活、菊花、
藁本六味组成,治疗风热头痛,以发热恶风、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脉数为辨证依据。
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三两,炒
神曲、茯苓、半夏各一两,陈皮、炒
莱菔子、连翘各五钱,碾成细末,用神曲煮糊和成丸药,如
梧桐子大,每次二三钱,用炒
麦芽汤送下,也可将麦芽碾末和入丸内。治
伤食伤酒,胸膈痞闷,嗳气有酸腐味,腹痛大便泄泻。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芡实(蒸)、
莲须、
沙苑蒺
藜(炒)各二两,龙骨(酥)、
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二两,共碾细末,用
莲子粉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三钱,用淡盐汤送下。治疗梦遗滑精,
盗汗虚烦,
腰痛耳鸣,四肢无力等症。
《世医得效方》
白豆蔻十四个,
缩砂仁十四个,生
炙甘草各2钱,共为细末,常掺入儿口中,治小儿吐乳
胃寒者。
截疟七宝饮(《易简方》)
常山(酒炒)、草果(煨)、槟榔、厚朴、青皮、陈皮、甘草等分。水酒各半煎,露之,发日早晨温服,治阳经实疟。
二妙丸(《丹溪心法》)
黄柏、
苍术等分为末,姜汁泛丸,每服三钱。治疗湿热所盛,全身骨酸,股膝无力,足踝痿弱等。
二至丸(《医方集解》)
女贞子(冬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瓦瓶收贮),
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临卧酒服。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
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独活二两,
桑寄生四两,
秦艽、防风各二两,细辛、川芎各一两,当归、
熟地、白芍各三两,肉桂一两,茯苓、杜仲、
牛膝各三两,人参、甘草各一两,共十五味,水煎分三次服,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造成痹症。本方去寄生,加
黄芪、续断为
三痹汤,治风寒湿痹。
桑麻丸(《医级》)
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
胡麻子四两,捣碎熬浓汁加白蜜一斤,熬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淡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
参苓
白术散(《局方》)
人参、茯苓、土炒白术、陈皮、炙甘草、山药各二斤,炒扁豆一斤半,莲子肉、砂仁、炒苡仁、桔梗各半斤,共碾细末,每服二两,用大枣煎汤送下。治脾胃虚弱,肺气不足,饮食减少,体倦少力,短气
心悸,以及呕吐泄泻等症。
青蒿
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
知母各二两,鳖甲五两,细
生地四两,丹皮三两,水煎服,治热性病后期,邪扰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至夜又热的证候。
玉泉丸(《沈氏尊生书》)
乌梅、甘草、人参、
花粉、
葛根、
麦冬、黄芪等,清热滋阴,生津止渴。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炒枳壳、黄连(
吴茱萸汤炒)、
三棱、
莪术各一两,酒炒黄柏、酒浸大黄各三两,香附、
黑丑各四两,共十二味,碾成细末,用
芒硝水制成丸,如梧桐子大,根据病人体质和证候轻重用量,一般五十粒为一次,约二钱,开水送下。治积滞在里,胸部痞满,腹中胀痛,二便不通,或泄泻
痢疾而有腹痛,肛门重坠,便时不畅,以及
疟疾而食滞等证候。
平
胃散(《局方》)
苍术五斤,厚朴、陈皮各三斤二两,炙甘草三十两,共碾细末,每次用二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服。治因感受山岚瘴气以及不服水土而致脾胃不和、不思饮食、胸腹胀满、泄泻等症。
稀涎散(《圣济总录》)
皂角四梃(去皮弦,炙黄)和白矾一两,共碾细末,每次五分,开水调服。服后可使痰涎吐出,病人苏醒,再用他药调治。
二母丸(《局方》)
知母、贝母,治痰热咳嗽。
二神丸(《本事方》)
肉豆蔻、
补骨脂,治脾肾两虚之泄泻。
枳术汤(《金匮要略》)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治水饮气滞结于心下,自觉心下痞胀不适,按之坚大如盘,兼有腹胀不适。
六一散(《伤寒直格》)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共碾细末,每服三钱,和白蜜少许,冷水或灯芯汤调服。治疗暑湿发热、口渴烦躁、小便不畅、大便泻痢等症。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治伤寒病屡用下药所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常伴有小便短少或小便不利症状。
水陆二仙丹(《证治准绳》)
金樱子、芡实共为丸服。治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妇女
带下。
小活络丹(《圣济总录》)
川乌(炮)、草乌(炮)、
胆星各六两,
地龙(洗焙干)、乳香(去油)、没药(另碾)各三两三钱,碾极细末,酒煮面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冷酒送下。治中风、手足麻木、日久不愈、经络中有痰湿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痛者。
三建汤(《肘后方》)
乌头、附子、天雄(并炮裂,去皮脐)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八分温服。治元阳素寒,寒邪外攻,
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除痼冷,扶元气及伤寒阴毒。
加味
逍遥散(《内科摘要》)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一两,甘草五分(加煨姜、薄
荷叶)组成,再加丹皮、栀子。原方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胁肋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及骨蒸劳热,最为有效。加味兼治妇人因忧郁而致经血不调。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桑皮、
地骨皮各三两,甘草一两,
粳米三两煎服。治肺火蒸热、喘嗽气急。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治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频频暧气。或见纳差,餐后上腹部胀满、呃逆、恶心甚或呕吐等症。脉缓或滑,舌苔白腻或厚腻。
丁香柿蒂汤(《病因脉治》)
丁香、柿蒂各二钱,人参八钱,生姜五片,水煎温服。治久病之后,中气被戕,胃中虚寒而引起的呃逆。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玄胡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安桂一钱,
赤芍二钱,蒲黄三钱(生),灵脂二钱(炒),水煎服。治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
痛经、
癥瘕等。
香橘散(《张氏医通》)
橘核、小茴、山楂,炒碾为末,温酒调下。治睾丸偏坠。
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人参、远志、茯苓、
茯神、
石菖蒲、
龙齿,治心悸多梦,时易惊醒,舌色淡,脉象弦细。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花、连翘各一两,
竹叶、荆芥各四钱,
牛蒡子、薄荷、桔梗各六钱,
淡豆豉、甘草各五钱,共碾粗末,每服六钱,用鲜
芦根汤煎服。治风温初起,发热口渴而不恶寒的证候。
治中汤(《医宗金鉴》)
人参、白术、干姜、
炙草、青皮、陈皮,温中理气,治
太阴虚寒兼气滞者。
轻乳
生肌散(《医宗金鉴》)
石膏(煅)一钱,
血竭五钱,乳香五钱,
轻粉五钱,
冰片一钱,上为末撒之,有水加龙骨、白芷各一钱,不收口加
鸡内金(炙)一钱。
小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
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治潮热汗出,腹胀满或腹痛拒按,大便硬或热结旁流,或
神昏谵语,或下利谵语,舌质微红,苔黄燥,脉滑数。
八正散(《局方》)
木通、
车前子、
萹蓄、大黄(面裹煨)、滑石(水飞)、
甘草梢、瞿麦、栀子各一斤,共碾粗末,每次用二钱加灯草同煎服。治小便淋涩不通,小腹胀急,溺时有血而痛,口渴咽干。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三两,生地三两,桃仁四两,红花三两,枳实二两,赤芍二两,柴胡一两,甘草二两,桔梗一两半,川芎一两半,牛膝三两水煎服。治胸中血府血瘀所致之头痛、
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
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熬)、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不下,痛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治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胁下疼痛,伴有干呕、短气、汗出、头痛、不恶寒、下利、舌苔白、脉沉弦。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治心烦不得眠,或反复颠倒,心中懊,舌苔黄腻。或见胸中窒,心下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
治小儿脾疳(《儒门事亲》)
芦荟、使君,以上各等分,为细末,米饮调下一、二钱。
导痰汤(《济生方》)
二陈汤(半夏)加南星、枳实,治痰厥。以卒然昏厥,喉有痰声,舌苔白腻,脉沉滑。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五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治发热恶寒,咳嗽喘息,喉中痰鸣,痰多清稀,常伴胸膈满闷,甚则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浮弦(滑)。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
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治
百合病,神志恍惚不定,头昏目眩,心悸
失眠,坐卧不宁,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眠不眠,若有所思,行动异常,口苦而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微数。
消风散(《局方》)
羌活、防风、川芎、人参、茯苓、炙甘草、僵蚕、
蝉壳、藿
香叶各二两,厚朴、荆
芥穗、陈皮各半两组成,共碾细末,各次服二钱,用茶调或酒调服。治风热上攻的头痛目昏,项背拘急,鼻塞多嚏,以及皮肤顽麻,或发瘙痒
瘾疹等。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葶苈(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肉、葶苈,煮取一升顿食。治咳喘、吐腥臭脓痰,或吐痰涎。胸胁胀满,不能平卧,面浮身肿,小便不利。或鼻塞流清涕,嗅觉有减,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桔梗汤(《伤寒论》)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治咽部红肿热痛,口干咽燥,烦渴喜饮,小便黄,或肺痈见身热振寒,甚则咳嗽胸满,咳脓痰,味腥臭,舌质红,苔黄,脉数。
香连丸(《和剂局方》)
黄连(同吴萸炒,去吴萸不用)、木香两味,共为细末,醋糊为丸。米饮送服。治疗湿热痢疾。胸膈痞闷,下痢脓血,腹痛里急,不思饮食。
白金丸(《本事方》)
郁金七、白矾三,为细末,皂角煮汁为丸。《医方集解》以薄荷煎汤糊丸。治痰壅内闭之癫狂,惊痫发狂,喜怒无常,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脉弦滑。亦治喉风、
乳蛾。
四物汤(《局方》)
酒蒸熟地、酒炒当归、川芎、白芍各等分,碾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煎热服。治血虚、月经不调、脐腹疼痛,以及血结成块,时发疼痛等。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治咽中干,脚挛急,舌红少津,脉细微数。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去皮,酒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令沸,少少温服之。治不恶寒但热,蒸蒸发热,汗出,心烦或谵语,或口渴腹胀满,不大便,舌质淡红或微红,苔黄,脉滑或平。
葱鼓汤(《肘后方》)
葱白、豆豉或桔梗同用,治
感冒、寒热头痛。
二冬膏(《张氏医通》)
天冬、麦冬治干咳气逆,由肺燥者。
半硫丸(《局方》)
上好透明
硫黄和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各等分,碾成细末,以生姜汁同熬,和干蒸饼末搅匀,入石臼中杵百下,做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温酒或生姜汤送下。治老人下元虚冷的大便秘结。
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三钱,滑石三钱,杏仁三钱,
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厚朴二钱,半夏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治胸痞闷,身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苔灰白。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虚热盛者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白术各三分,当归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水煎一次稍热服。治饮食劳倦所伤的气虚身热,心烦懒言,不贪饮食,四肢困倦,或动则
气喘,或口渴多汗,以及中气不足而致
吐血、
便血、
脱肛、子宫下垂。
八珍汤(《正体类要》)
当归二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熟地五钱,
党参五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一钱半,生姜三片,大枣五个。补益气血。治气血两亏,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月经不调,
崩漏不止,以及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
杞菊地黄丸(《医级》)
熟地八两,
山茱萸、山药各四两,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加
枸杞、菊花,治肝
肾阴虚,目畏光,久视昏暗,迎风流泪等。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细辛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
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
荛花,如一
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者,疑非仲景意。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干呕。或头面肢体浮肿,或渴,或下利,或咽喉有噎塞感,或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浮紧或浮滑。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去滓顿服。治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同时,病人不呕,不渴,无表证。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见面色微赤。
乌贝散(《济生方》)
乌贼骨、象贝母共为细末,治胃痛吞酸。
苍耳散(《济生方》)
苍耳子二两半,薄荷叶、
辛夷各半两,白芷一两,共碾细末,每服二钱,用葱茶调服,治鼻渊。
《续传信方》(《中药大辞典1545页》)
胡桃肉二十两(捣烂),补骨脂十两(酒蒸),碾末蜜调如饴服。治湿伤于内外,阳气衰竭,虚寒、喘嗽、腰脚疼痛。
磁朱丸(《千金方》)
磁石、朱砂、神曲三味组成,治心肾不交,心阳偏亢者,以心悸失眠,耳鸣
耳聋,视物昏花,亦治
癫痫。
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海藻(洗)、陈皮、贝母(去心)、连翘(去心)、昆布、半夏(制)、青皮、独活、川芎、当归、甘草各一钱,
海带五分(洗),水三盅,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治瘿瘤或软或硬,胸闷
胁痛,善太息,苔薄腻,脉弦滑。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治饮停心下而致呕吐,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口不渴,小便自利,苔白滑者。
人参附子汤(《济生方》)
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贴,每贴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琼玉膏(《丹溪心法》)
生地四斤,人参六两,茯苓十二两,白蜜二斤,先将生地捣汁,人参、茯苓碾末与蜜和匀,将磁器中封好,隔水煮成膏,每次用开水冲服二汤匙,治
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者。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当归、
丹参、生乳香、生没药,活血祛瘀。治气血瘀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脏腑
积聚,经络瘀阻。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治
狐惑病,身无热,心微烦,默默欲卧,目赤涩痛,目眶与眵发黑。或眼内有脓血,腹不痛,无里急后痛者。
保元汤(《博爱心鉴》)
人参二钱,黄芪三钱,甘草一钱,肉桂五分,四味组成,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的痘疮。其中肉桂春三四分,秋冬七八分。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当归二钱,黄芪(炙)一两,水煎服。治血虚发热,肌热面赤,脉大而虚。
人参胡桃汤(《济生方》)
人参、胡桃肉、生姜三味药组成,治肺肾两虚之咳喘,以胸满喘急,不能睡卧,呼多吸少,神疲乏力,腰膝酸软。
橘皮汤(《金匮要略》)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治胃中寒冷,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或四肢微厥,脉沉有力或弦滑。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治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薄黄,关脉浮数。
黄连解毒汤(《千金方》)
黄连三钱,黄柏、黄芩各二钱,栀子二钱,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服。治三焦实热,烦躁昏狂,大热干呕,口燥咽干,错言乱语,不得睡眠,吐血衄血以及阳毒发斑等症。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七味组成。治疗
肝气郁结,以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胸闷不舒,精神抑郁。
贝母散(《圣济总录》)
贝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上三味,捣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即
六味地黄丸(方药见16页杞菊地黄丸条)加知母、黄柏,治
阴虚火旺,骨痿髓枯,咽痛虚烦,骨蒸盗汗等。
肾气丸(《金匮要略》)
即六味地黄丸(方药见16页杞菊地黄丸条)加肉桂、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治腰痛不甚脚软,腰以下往往觉冷,少腹拘急,溲解不利,或小便频数,或溺有余沥,或解清长量多,遗精、目眩、脱发、口渴多饮且喜热饮,浮肿面色白,呕吐清涎,舌质淡或胖,脉沉细。
二陈汤(《局方》)
半夏、陈皮各五两,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碾粗末,每服四钱,加生
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治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痰饮症候。
化积丸(《类证治裁》)
阿魏、
浮海石、莪术、三棱、香附、
雄黄、槟榔、
苏木、
瓦楞子、五灵脂十味组成,治癥积腹内结块,按之觉硬,舌青紫,脉弦滑。
百合汤(《汤头歌诀白话解》)
百合一钱,乌药三钱,因气郁而致的心胃疼痛。
川芎散(《卫生宝鉴》)
川芎、石膏、僵蚕、菊花为末,治风热头痛。
黛蛤散(青蛤丸)(《卫生鸿宝》)
青黛、煅
蛤粉二味组成,治
肝火犯肺之咳嗽,以头昏耳鸣,胸胁作痛,咳痰带血,咽喉不利,脉弦数。
百花丸(《济生方》)
款冬花、百合,共碾末为丸,治痰嗽带血。
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暧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治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者,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恶风自汗,或目
眩晕,或吐涎沫,或脐下悸动,小腹胀满,苔白,脉浮或浮数。
木通散(《证治准绳》)
木通、桑
白皮、紫苏、
赤茯苓、猪苓、槟榔六味组成,治气滞
水肿,一身悉肿,喘促烦闷,小便不利。
金铃子散(《圣惠方》)
金铃子、玄胡等分碾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治肝胃气痛。
《寿域神方》
地肤子、白矾等分煎汤频洗,治肢体
疣目。
密蒙花散(《局方》)
密蒙花(净)、石
决明(用盐同东流水煮一沸时漉出研粉)、
木贼、杜
蒺藜(炒去尖)、羌活(去芦)、菊花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食后,日二服。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及久患
偏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疗之。
槐角丸(《丹溪心法》)
槐角、枳壳、黄芩、黄连、黄柏、
侧柏叶、生地、地榆、当
归尾、防风、荆芥等。十一味组成,治
痔疮及肠风下血。舌红、苔黄、脉数而有力。
缩泉丸(《妇人良方》)
乌药、益智等分碾末,再用酒煮山药成糊,和成药丸,如梧子大,每次服七十粒(三钱),用盐酒或米汤送下。治
膀胱虚寒的小便频数。
禹功散(《儒门事亲》)
茴香、牵牛,治诸水饮病。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生地黄、
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治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言,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数,舌绛而干。
六味汤(《喉科秘旨》)
薄荷、防风、荆芥、桔梗、甘草、僵蚕,治疗风寒外袭之急
喉喑。以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喉痒、咳嗽不爽,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术并走皮肉,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治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舌淡,苔白润,脉缓无力或脉虚而涩。
透脓散(《外科正宗》)
穿山甲、皂刺、升麻、白芷、甘草、青皮、当归、黄芪、人参、白术十味组成。治一切痈疽气血亏损者,以痈疽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
温胆汤(《千金方》)
见前二陈汤,再加枳实、竹茹。治胆虚痰热,虚烦不得眠,惊悸不安,口苦呕吐涎沫等。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治产后小腹胀满疼痛,胀甚于痛,可累及胁腹,甚则心烦胀满不得卧,或见不欲食,大便不畅,舌红苔少或薄黄、脉弦。
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治疗甚广,归纳如下:
1.伤寒中风,邪入少阳,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若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苔薄白,脉弦或弦数。
2.三阳同病,症见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苔薄白微黄,脉浮弦而大。
3.少阳阳明并病,症见胁下硬满,发潮热,不大便而呕,或大便溏,小便自可,苔薄白,脉弦大。
4.
肝气乘脾,症见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
5.
热入血室,症见寒热发作有时,经水时断或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
6.差后发热,即伤寒中风等外感病差后又复发热,脉弦者。
7.阳微结,症见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胁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或沉紧。
8.
肝胆湿热,症见腹部胀满,两胁及心下疼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无汗,
嗜睡,周身及目睛黄染,大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脉弦浮,舌苔黄腻。
桑菊饮(《温病条辨》)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生甘草八分,芦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治但咳,身不甚热,口微渴等。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枚,人参一两,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挟热,气逆所致呃逆或呕吐,呃声低频而不连续,少气,口干但饮水不多,胃纳欠佳,苔多薄黄或少,脉虚数或细弦而数。
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
葵子一斤,茯苓三两,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治妊娠水肿,身体沉重,小便不利,恶寒身冷,起则头昏目眩,或身微肿,或但足跗浮肿,舌苔白滑,脉缓滑。
《上海常用中草药》
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服。解乌头毒。
追虫丸(《证治准绳》)
槟榔、雷丸、南木香、
苦楝皮、皂夹、黑丑、
茵陈。
说明论文来源于以上常用古方,故附古方来源主治、方药以利学者查用,其中超出2味药者甚多,故在每方中作一横线,以应赋中歌括药物的来由,学者读时更能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