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甘草彩色图谱(示范模板贴)
    

本草求真:甘草彩色图谱(示范模板贴)

甘草


     【中文名】甘草

     【拼音】GANCAO

     【学名】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G.Glabra L.

     【英文名】Licorice Roots Northwest Origin

     【拉丁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出处】《神农本草经》

     【类别】草部·上品《本经》

     【异名】美草、蜜甘(《本经》);蜜草、蕗草(《别录》);国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粉草(《群芳谱》);甜草(《中国药植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黑龙江中药》)。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

     【处方名目】
     处方中写:“ 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统草、国老等 ” 均为甘草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

     处方中写:“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 ” 均为生甘草稍,即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处方中写:“ 炙草炙甘草、制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蜜甘、蜜草等 ” 均为蜂蜜炙制过的炙甘草(制甘草);偏于润肺和中。

     区分原则:带有 “ 密 ” 、 “ 炙 ” 的名称默认为炮制后的甘草,不带 “ 密 ” 、 “ 炙 ” 的默认为生甘草,以示区别。

     【来源考证】
     豆科(Leguminasa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另有黄甘草Glycyrrhiza kansuensis Chang et Peng亦作药用甘草。



     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名医别录》:“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十日成。”

     ②陶弘景:“甘草,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枹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③《本草图经》:“甘草,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

附:商品资料(商品名)

.   
     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

     梁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善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宁夏陶东、平罗一带者。属于西草。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拉达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北草:产于甘肃尼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等地者。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黑龙江的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属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把甘草:为在加工过程中切成长段、扎成把者。

     甘草节:又名粉草节、草节。为甘草根及根茎中充填有棕黑色树酯状物质的部分。

     甘草头:又名疙瘩草、疙瘩头。为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甘草稍:又名草稍、生草稍。为甘草根的末稍部分或细根。

     均以皮细而紧、质坚体重、红棕色、粉性大、甜味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注:为了统一处方名、减少误差,请不要用商品名作为处方名使用。
.





     【植物形态】
     1.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30~70厘米,罕达1米。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长而粗大,根及根茎外皮呈淡黄褐色、红棕色、暗棕色或深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腺状毛或腺鳞。

     托叶披针形,早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7枚,具短柄,长1毫米许;小叶片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偶近于圆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状,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短白毛。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序短,长5~12厘米,花密集;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形,长约为花冠的1/2而稍长,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略长,外被白色短毛或浅棕色腺毛,内无毛而有棕色腺体;花冠蝶形,紫红色或兰紫色,长约14~18毫米;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翼瓣长圆形微弯,基部一侧下伸呈长爪;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无柄,上部渐细成短花柱,密被腺体。花期6~7月。



     荚果线状长圆形,通常宽6~8毫米,多数紧密排列成球形,窄长,弯曲成镰状或环状,密被绒毛腺瘤,黄褐色刺状腺毛和少数非腺毛。种子2-9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褐色光亮,千粒重8-10克。果期7~9月。



     2.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40厘米。

     本种同甘草的区别为:

     植物体局部常被密集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状腺体,无腺毛。

     根茎粗大木质。

     小叶3~5片,稀达7片,卵形、椭圆形,边缘波状,干时有皱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有似涂胶状光泽,下面中脉无毛。

     总状花序,一般与叶等长。

     荚果短小(长圆?)而直,膨胀,光滑或具腺毛,果皮质,坚硬;种子3-7粒,肾形,黄褐色,千粒重9-10克。

     3.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 多年生草本。高约80-180厘米。

     此种与甘草极相似,主要区别为植物体密披淡褐色腺点和鳞片状腺体,常局部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

     小叶片较多,约5-19 片,长椭园形或窄长卵状披针形,两面均淡绿色,上面无毛或有微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不明显的腺点。

     穗状花序,腋生,花稀疏。

     果序与叶等长或略长,荚果扁而直或微弯,卵矩形,光滑或具褐色腺毛,荚壳坚硬,有种3-9粒,卵圆形,深褐色,千粒重7 -8克。

     4.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

{生长形态图——全身照:1张;花果种页根茎等,可拼到1~3张}

     【生态环境】
     甘草多生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温带地区,海拔0-200米的平原、山区、河谷、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野生甘草伴生罗布麻、胡杨、旱韦、沙蒿麻黄等植物。土壤多为砂质土。



     生物特性资料
.
     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

     甘草植物呈区域性分布,因其物种不同,生态幅度较宽。在气候严寒的新疆阿勒泰,年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43.5℃,无霜期130天,结冻期188天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气候酷热的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候33℃,极端最高气温47.6℃,年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酷热日达100天,年降水量100毫米以内,年蒸发量为2 200-3 01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30%的条件下,甘草亦能生长。

     甘草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多适于腐植质含量高的壤土、砂土条件下生长。在新疆轻壤土、砾质砂土,西北黄土高原沙质灰钙土,黑龙江松嫩平原碳酸盐黑钙土上均可生长。甘草耐盐碱能力较强,耐盐碱力以胀果甘草、黄甘草、甘草、光果甘草、粗毛甘草的顺序而递减;胀果甘草能在盐化草甸土、草甸盐土,甚至结皮盐土上生长。胀果甘草耐盐极限为20%,最适为2-4%。甘草及光果甘草耐盐极限为10%,最适为1-2%。

     甘草属于旱生植物,胀果甘草的耐旱能力最强,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以内,甚至有的仅为15毫米也能生长。地下水位在1-5米,胀果甘草仍能生长良好,有的还形成群落。水位在5-8米,也可生长,并能开花结实。甘草和光果甘草耐旱性较胀果甘草差,多分布在年降水量180-500毫米。在地下水位1-3米的河流漫滩、河谷阶地及地下水位较高的荒漠地带,土壤水分过多,根茎易腐烂,造成死亡。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植株播于每年秋末冬初枯萎,翌年土壤解冻后出苗,再生新株。新疆南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及辽宁南部地区于3月中下旬返青出苗;新疆北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地区于4月中下旬甘草返青出苗。幼苗出土后约半月生长高度可达20厘米。人工种植的实生苗,当年生苗高30-50厘米,2年生苗高50-80厘米,3年生苗高70-100厘米,并可开花结实。甘草的开花期,因区域不同和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胀果甘草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于4月开花,巴楚、阿图什于5月中旬开花,在阿尔泰于7月开花。花期较短,一般约15天。花谢后形成荚果。

     甘草根系发达,地下根茎为繁殖和营养器官。根茎有垂直根茎和水平根茎之分。垂直根茎处于土壤表层,与地表呈垂直生长,上接地上茎,下连根或水平根茎。人工有性繁殖的一年生实生苗只长直根,粗约1厘米;野生多年的垂直根一般根粗2-5厘米,粗者可达10厘米以上:老龄的根皮粗糙,髓部常腐烂而中空,失去甜味。水平根同垂直根相连,呈水平生长,一般根长3-5米,粗2-5厘米,甚有10厘米以上者。人工种植的3年生根粗1.5-2.5厘米,根表皮光滑,质柔软,纤维细嫩,髓质黄色,组织坚实,粉性足。生长于草原的甘草在地下20-30厘米处形成水平根;盐碱土在地下50厘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砂性土壤在地下1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一般水平根多为一层,偶有两层或数层的。水平根亦可再生水平根,形成交织的水平根茎网。水平根茎上生有不定芽,并可形成新的植株。新植株与母株不分离,形成群体。垂直根和水平根均可再生数条输导根及吸收根。根茎深一般为1.5米以下,深者达8-9米,甚至10米以上。根系发达是甘草的重要特征。

.

     【产地】
     甘草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亦有少量分布。

     光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及甘肃西部。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东部及甘肃酒泉、金塔一带。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等地。

     甘草主产于:

     内蒙古鄂托克前、杭锦、达拉特、敖汉、阿拉善右、额济纳、翁中特、鄂托克、奈曼、阿拉善左、开鲁、扎鲁特、乌审;

     宁夏盐池、灵武、同心、中宁、平罗、海原;

     新疆巴楚、沙雅、阿瓦提、温宿、库车、轮名、尉犁、麦盖提、和静、莎车、和田、于田、阿图什、察布查尔、巩留、新源、福海、布尔津、沙湾、乌苏、精河、哈密、库尔勒、民丰;

     吉林洮南、通榆、长岭,大安;

     陕西定边;

     黑龙江大庆、安达、召川、杜蒙;

     河北宣化;

     山西五台;

     辽宁朝阳、建平、阜新;

     甘肃安西、敦煌、环县、民勤等地。

     地方习用品:黄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叶尔羌河、孔河沿岸及东疆吐鲁番、哈密盆地;甘肃安西、酒泉、金塔也有少量分布。粗毛甘草只在新疆北部有少量分布。云南甘草分布于云南、本省局部地区民间药用。

     以内蒙古、宁夏甘草品质优良,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产地环境图:1~2张——缺}

     【采集】
     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

     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出售时视甘草取材部位和质量优劣,茎分两草,根分五节。“茎分两草”是:一日白粉草,即鲜草剥去外皮者;一日大草,即适于药用之茎。“根分五节”是:大节、中节、小节、毛条、疙瘩头。甘草全身均有用处。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 于 2007/4/16 23:4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0分享0
论坛使用常识|新手必读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五味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五味堂主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50 
积分
1468 
注册时间
2006/7/8 
最后登录
2011/8/25 
在线时间
1588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1318 

银牌会员

银牌会员, 积分 14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2 积分
2#
发表于 2007/4/12 04:27|只看该作者
.
     【药材】
     甘草 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5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一。表面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质坚实而重。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有的有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




     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

.
粉草

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

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

.
甘草稍(《珍珠囊》)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

     【性味】
     《医学入门》:"性寒。"

     【功用主治】
     清火,解毒。治阴茎中疼痛及淋浊。

     ①《医学启源》:"善去茎中痛。"

     ②《医学入门》:"生用,泻胃火,解热毒,除胸中积热。"

     ③《本草备要》:"淋浊证用之。"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

.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壮。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炮制】
     甘草(生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蜜炙甘草(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甘草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①《雷公炮炙沦》: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细锉使。

     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

     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②《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

     或用浆水炙热。

     ③《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蜜炙甘草详介
.
蜜炙甘草的方法
     一、蜜的特征与作用

     蜜有黄白之分。北方的蜜水分少,较浓稠;南方的蜜水分多,较稀薄。夏季蜜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呈半固体状,伴有淡黄色鱼卵状颗粒,或如炼猪油状。气芳香,味甜。蜜除了营养丰富,能防病抗衰老、延年益寿外,还有镇咳、缓下、润燥、解毒、矫味等作用。

     二、蜜的分类

     1.春蜜较多是洋槐、油菜、花、紫云英等花蜜,色淡黄白,黏度大,气清香,味甜,质量较好。

     2.伏蜜较多是枣花、葵花、瓜类等花蜜,色多淡黄或深黄至琥珀色,黏稠度大,细腻,气清香,味甜,质量较次。

     3.秋蜜较多是棉花荞麦花等花蜜,呈琥珀色至暗棕色,气微臭,味稍酸,质量差。

     三、炼蜜的种类

     1.嫩蜜:将生蜜加热到105~115℃,含水量在20%以上,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黏性,取出用3~4号筛网滤过即得,其目的是去其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便于存放。

     2.中蜜:将蜜加热至116~119℃,含水量约10%~13%,淡黄色,有黏性。

     3.老蜜:将蜜加热到119~122℃,含水量在4%以下,红棕色,黏性强。

     四、蜜炙的方法

     1.药蜜同时拌炒炙法:将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拌入药物待蜜液吸透,置热锅中不断炒至深黄色,以疏松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2.先下蜜后投药拌炒炙法: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置锅中,待蜜液烧沸后投入药物拌炒均匀,炒至液干呈深黄色而疏松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3.先下药后入蜜液拌炒炙法:将药物投入锅中炒热后,放入适量开水稀释的炼蜜液拌炒,炒至深黄色而疏松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以上三种方法可根据所炙药的药性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分别采用。

     五、蜜炙药物的作用

     蜜炙不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差异,这与药物性能和所含的成分不同有关,如甘草蜜炙(药100kg,炼蜜25kg)后可增强补气和中的作用;黄芪蜜炙(药100kg,炼蜜25kg)后可增强温肺润燥的作用;麻黄蜜炙(药100kg,炼蜜20kg)后,减弱了发汗之力而增强了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和表症已解而喘咳未愈的患者;百部蜜炙(药100kg,炼蜜13kg)后药性变缓和,并增强了温肺润燥的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的患者;款冬花蜜炙(药100kg,炼蜜25kg)后,一方面可以破坏其分解甙类的酶,增强甙类之稳定性,有利于药效保存,另一方面可增加甙元的溶解度,帮助促进吸收,同时还能增强其润肺镇咳的作用。

     六、蜜炙注意事项

     1.炼蜜一般指的是嫩蜜,加水量一般是蜜的1/3或1/2,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季节,可灵活掌握。

     2.炙药前应核准药与蜜的数量比例,炙炒时先应用中火炒至药物浅黄色后再用文火炒炙,如出现蜜粘锅而糊焦时应马上将焦糊的蜜用净布擦干净,以保证炙药的质量。

     3.蜜炙的药物应装瓷缸中盖严,置低温干燥之处防潮,并注意防止发霉生虫。

.
{炮制品饮片图:每种制品一图——缺}
.
两草五节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甘草依据取材部位和质量优劣,茎分“两草”,根分“五节”。

     茎分两草是一曰白粉草,即鲜草剥去外皮者;一曰大草,即适于药用之茎。

     根分五节是:大节、中节、小节、毛条、疙瘩头。

.

     【储存】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甘草一般为外包麻布的压缩打包件,每件50公斤。贮于干燥、通风处,商品安全水分12-14%。

     本品易发霉、虫蛀。空气过度潮湿,表面可见霉斑或白色、绿色菌丝。为害的仓虫有咖啡豆象、家茸天牛、四星栗天牛、大理窃蠹、赤拟谷盗、波纹皮蠹、褐步足甲、槲长蠹、槲红腹长蠹、木斛皮蠹、竹蠹等,被蛀品表面常完好,仅在两端出现白色粉状蛀点,但内部往往已有多数孔洞,在地上敲打,容易折断。

     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可抽氧充氮养护;发现虫蛀,用磷化铝熏杀。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凉。

     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③《本草通玄》:入脾、胃。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 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

     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

     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配伍宜忌】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① 《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

     恶远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十八反药歌·老》: “ 大戟芫花兼海藻,却与甘遂四般并;若遇甘草同煎服,纵有良医活不成 ” ;《十八反药歌·新》: “ 藻戟芫遂俱战草 ” )。

     现代有甘草、甘遂同用,内服治疗腹水、内服外用治疗疮疽的,谓其 “ 相反而力更峻 ” 。

     配芍药,滋阴养血,缓急止痛;配滑石,清热暑,利水和中;配乌梅,生津止渴。

     ②《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④《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
慎用甘草,相关资料:
     甘草别名粉草、甜草、国老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诸药,善治百邪,有元老之功,可谓药中之良相也。”后世医家多认为:“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也。”现代医家尤多偏爱,几乎形成了方方皆有甘草的局面。查《金匮要略》、《伤寒论》载方数百首,有100余首不用甘草,此说明甘草并非包治百病,所以临床不可滥用。

     一、湿病忌用甘草
  《汤液本草》明确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者所宜。”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因湿所致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皆不用甘草,例如攻逐水饮的五苓散等。总之,湿病忌用甘草仲景等医家虽未明言,但湿病用甘草之弊昭然已明。

     二、急证少用甘草
     历代医家公认甘味药性缓而善守,甘草为甘味药之代表,其甘缓柔润之性,决定了它在急证运用中的局限性。以《伤寒论》为例,阳明急下三证、少阴急下三证,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气汤,意在避其甘缓,急下以存阴。又如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此方为治少阳兼腑实证的名方,现应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病,其证显然比小柴胡汤证为重为急,故去小柴胡汤中的甘草之类,增加大黄枳实等防其甘缓,增其税利,由此可见仲景使用甘草颇有考究。

     三、肾病慎用甘草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灵枢·五味》篇提出:“肾病禁甘。”仲景宗此训,创制温补肾阳的肾气丸即不用甘草,后世医家据此而衍化的肾病诸方,如济生肾气丸、右归丸左归丸、钱乙的六味地黄丸等都未用甘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促进水、钠潴溜和排钾增加,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说明肾病慎用甘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药歌】
     《药性歌括四百味》: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药性简要》:
                                       甘草甘温和诸方,品称国老道称王。
                                       补脾泻火兼解毒,能协群药引经良。
    
     【选方】
     ①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

     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二两(炮)。

     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③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圣济总录》凉膈丸)

     ④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伤寒论》桔梗汤)

     ⑥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

     水煎服。

     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⑦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

     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㈠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

     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楞散)

     ㈡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

     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壳散)

     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

     亦补脾气。

     (《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⑩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

     水煎服之。

     (《仁斋直指方》)

     ⑾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

     (《幼幼新书》) ⑿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

     (《怪证奇方》) ⒀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养生必用方》) ⒁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四两,滑石粉五钱。

     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

     一日连服三次。

     (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⒂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

     (《本草蒙筌》)

     ⒃治中毒:生甘草三钱,杏仁(去皮、尖)四钱。

     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健康报》1956年10月) ⒄伤寒咽痛(少阴症)。

     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

     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甘草汤。

     ⒅肺热喉痛(有灸热)。

     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

     每服五钱,水煎服。

     ⒆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

     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

     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⒇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

     用灸甘草三两,研细。

     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21)小儿热嗽。

     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

     此方名凉隔丸。

     (22)婴儿初生便闭

     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23)小儿撮口风。

     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

     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24)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

     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25)儿童遗尿

     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26)小儿尿中带血。

     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

     一岁儿一天服尽。

     (27)小儿干瘦。

     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

     每服五丸,温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28)赤白痢。

     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29)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

     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30)口疮。

     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31)背疽。

     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

     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

     冷了再换。

     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

     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

     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32)各种痈疽。

     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

     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

     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

     每服一、二匙。

     此方名国老膏。

     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33)初起乳痈

     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

     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34)痘疮。

     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35)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

     成脓破口,便难治好)。

     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

     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

     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

     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

     温服。

     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36)阴部温痒。

     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37)冻疮发裂。

     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38)汤火伤。

     用甘草煎蜜涂搽。

     【化学成分】
     甘草根根茎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是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Glycyrrhetic acid)的二葡萄糖醛酸甙(此甙无溶血作用,而甘草次酸则有),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

     甘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出乌热酸(Uralenicacid),此物经证明是18α-甘草次酸。尚含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zzhetec aced)。甘草甜素含量在5~11%,甘草次酸含量在3~7%。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甘草甙(Liquiritin,即甘草素4’-β-葡萄糖甙)、甘草甙元:甘草素(Liquiritigenin,即4",7-二羟基双氢黄酮)、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元(isoliqu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即甘草素7- β-葡萄糖甙)、异甘草甙元: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是与甘草素相应的查耳酮化合物,2,4,4’-三羟基查耳酮)、异甘草素 -4-β-葡萄糖-β-洋芫荽糖甙(Licurazid)、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即异甘草素-4-β-葡萄糖甙)等。还含β-谷甾醇等。

     国产甘草18种检样分析结果:水溶物18.7~ 40.54%,甘草酸3.63~13.06%,还原糖3.38~13.67%,淀粉及胶质2.04~6.32%,水分6.04~8.44%,灰分3.35~6.68%。


     胀果甘草: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还含甘草查耳酮I(Licochalcone I)。


     光果甘草: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10%-14%,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去氧甘草次酸Ⅰ(Deoxyglycyrrhetic acidⅠ)、去氧甘草次酸Ⅱ(Deoxyglycyrrhetic acidⅡ)、18α-羟基甘草次酸(18-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异甘草次酸(liquiritic acid,C20上的羧基与甘草次酸成差向异构)、甘草萜醇 (glycyrrhetol)、甘草内酯(glabrolide)、去氧甘草内酯(deoxyglabrolide)及异甘草内酯(isoglabrolide)等。

     另含有黄酮甙类化合物: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甙(liquiritoside)、光果甘草甙元 (liquirtogenine)、异光果甘草甙(isoliquiritoside)、异光果甘草甙元(isoliquiritogenin)、甘草黄酮A(licoflavone A)、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及甘草查耳酮B(licochalcone B)。

     此外,尚含7-甲氧基香豆素(herniar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阿魏酸(ferulic acid)、门冬酰胺及甘露醇等。

     其地上部分分离得甘草次酸及其盐,以及多种黄酮化合物如槲皮素、槲皮素-3-双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bioside)、山柰素、紫云英甙、异牡荆素(saponaretin)、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芫花素(genkwanin)等;有报道(部位不详)光果甘草尚分离得光果甘草宁素[galbranine,5,7-dioxy-8(3,3ˊ-dimethylallyl)-flavanone]、松属素(pinocembrin)、和李属异黄酮(prunetin)。


     欧甘草尚含三萜成分如18α-羟基甘草次酸、24- 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羟基甘草次酸(都成甲酯)、美草醇(Glycyrrhetol)、21α-羟基异欧甘草内酯(21α-Hydroxyisoglabrolide)、甘草环氧酸(Liquoricacid)等。

     欧甘草的变种G. Glabra var. Typica的根也含多种黄酮成分:甘草甙、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鼠李糖甘草甙(Rhamno-liquiritin,即甘草素-4"-鼠李葡萄糖甙)和相应的查耳酮成分鼠李糖异甘草甙(Rhamno-isoliquiritin)。

     另一变种G. Glabra var.glandulifera含甘草甙。甘草属的根尚含甘草西定(Licoricidin),即3’,6-二异戊烯基-2’,4’,5-三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甘草醇(G1ycyrol)、5-ο-甲基甘草醇和异甘草醇、雌激素类物质等。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粗粉少量,置白瓷板上,加80%硫酸溶液数滴,均显黄色,渐变为橙黄色。

     (检查甘草甜素)

     (2)薄层层析 取本品粗粉0.5g,加50%乙醇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浓缩至少量,供点样用。甘草甜素为对照品。在硅胶G板上,以丁醇-乙醇-氨水(5:1:2)为展开剂,展距 17.5cm,用50%硫酸加1%香兰醛乙醇溶液喷雾显色,100℃烤5min,甘草甜素显蓝色斑点。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钠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

     甘草甜素、甘草甙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甘草甜素尚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水浸膏进行大白鼠试验,能抑制胃液分泌;

     用甲醇提取物酒精制剂,可抑制由蛋白胨引起的胃泌素释放,促进大白鼠醋酸溃疡的愈合,具胃肠平滑肌解痉作用;

     煎液流浸膏能抑制离体肠管和解痉挛,有肾上腺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

     小剂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能使大白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

     甘草次酸盐对抑制大白鼠甲醛性阗关节炎和棉球肉芽胛炎症作用明显;

     甘草甜素具减轻慢性肝炎肝硬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预防动脉硬化之功能;

     18β-甘草次酸及衍生物具有中枢神经镇咳作用;

     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食物中毒,有一定解毒能力;

     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钠,能抑制金黄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肝菌及滴虫等;

     还有改善脂质代谢、溶血、抗凝血及镇静等作用。
{理化图:0~2张——缺}
     【理化特性】
     鉴别:
     (一) 甘草

     (1)根和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至30列扁平木栓细胞,外侧数列红棕色,有的部分脱落。皮层较窄,有纤维束。




     韧皮部由韧皮纤维束与韧皮薄壁细胞及筛管群相间隔排列,外侧筛管群多颓废作条状;韧皮部形成层环不甚明显。纤维壁厚,微木化,纤维束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射线宽广,稍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有的细胞含红棕色树脂状物质,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 (需要完善)

     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细胞径向延长;导管较多,形大,直径约至160μm;导管木纤维常单个散在或2-3个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由薄壁细胞组成,有的含红棕色物质。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淡棕黄色。



     ①纤维细长成束,微弯曲,直径8-14μm,壁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或非木化。草酸钙方晶多见,类双锥形、长方形或类方形,长至24μm。

     ②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直径约至160μm,具缘纹孔较密,稀有网纹导管。

     ③木栓细胞棕红色,壁薄,多角形,微木化。

     ④淀粉粒单粒椭圆形、卵形或类圆形,直径3-10 μm,脐点点状或短缝状;复粒稀少。此外,可见草酸钙方晶、棕色块、射线细胞等。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 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单铵盐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二)胀果甘草 根和根茎横切面:韧皮部及木质部射线多皱缩而形成裂隙;皮层无含棕色物细胞。粉末中草酸钙方晶直径7-17μm,长至34μm;具缘孔导管直径至144μm,具缘纹孔较密或极为致密。

     (三)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横切面:韧皮射线平直不偏弯,少裂隙。

     【临床应用】
     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据50例以上至200余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上下,尤以对活动期有疼痛症状者疗效更佳。

     一般在服药1~3周内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大便潜血转阴;半数以上X线显示壁龛消失。

     甘草对胃溃疡的疗效优于十二指肠溃疡,对新鲜溃疡较陈旧者为好,治疗后症状的好转比X线改变早;但对有并发症的溃疡病,则往往无效;远期疗效尚欠满意,半数病例出现复发现象。

     用法:㈠甘草流浸膏:一般每次10毫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也有每日量仅给15毫升的。

     但有人认为,每次用1毫升,每日4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

     ㈡33%甘草浸膏溶液:每日15~30毫升,3次分服,4周为一疗程。

     ㈢甘草粉:每次2.5~5.0克,每月3次,连用3~4周。

     ㈣甘草丸:每日12~15克,3次分服,连用6周。

     经验证明,甘草粉的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因甘草粉包含全部甘草有效成分;而甘草流浸膏含有酒精及氯仿,对溃疡病不尽相宜,改用甘草浸膏溶液则无此弊。

     副作用:甘草制剂能发生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影响电解质平衡,使血钠潴留,血钾降低,引起血压增高及水肿,部分病例呈低血钾心电图改变,个别病例出现糖尿。

     对高血压及水肿,一般限制食盐摄入残停药后即可消失,不影响治疗。

     疗程以4~6周为限,超过此限,则心脏受累机会即增多。

     为了防止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有人曾合并使用双氢克尿塞。

     临床上还观察到,如以小剂量甘草浸膏配合吸着剂和收敛剂、或用脱甙甘草浸膏治疗,则副作用大大减少或完全避免,但疗效亦随之降低。

     鉴于甘草有潴钠排钾的副作用,故应禁用于肾脏病、高血压病患者。

     长期应用所致的心肌损害亦应予重视。

     此外,临床上曾以甘草为主配合其它药物,如乌贼骨、瓦楞子、陈皮、蜂蜜等治疗溃疡病,效果亦佳。

     ②治疗阿狄森氏病据少数病例观察,对轻度或初期患者疗效较为显著,可使患者体重增加,体力增强,食欲增进,血压增高,皮肤色素沉着减退,血清电解质浓度有所改善,血清中钠、氯的浓度升高和钾的下降可至正常范围,尿中17-酮类甾醇排泄量增加;有些病例X线显示心脏明显增大,可达正常范围。

     对于重症或晚期患者,单独应用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不能预防危象的发生,而必须加用皮质酮才能奏效;两者并用时,可减少后者的需要量,认为是一种互补作用。

     甘草治疗本病的理论根据,一般认为是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作用与去氧皮质酮有类似之处,能使钠、氯化物及水滞留体内而血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收到治疗效果。

     也有认为甘草治疗本病的作用,在性质上与醛固酮最为近似。
     副作用:过量时可发生浮肿、气喘、头痛,伴以高血压,肺水肿,对老年患者可引发心脏性气喘等。

     用法:采用甘草流浸膏,但剂量大小须视各别情况而定。
     各地报告颇不一致,每日量有用15毫升的,有用20~30毫升的,尚有渐增至30~60毫升的。

     也有用甘草浸膏每日20~45克,或甘草酸6克,或甘草次酸3~5克的。
     维持剂量亦因人而异,持续应用数周后,患者可对甘草之敏感度增加,剂量应逐渐减少,有的病例维持量仅需开始量的1/1O。

     还有人用甘草粉,每日15~30克,认为其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

     ③治疗席汉氏综合征甘草粉10克,日服3次,同时配合甲基睾丸素、甲状腺素、葡萄糖、维生素等。

     试治1例性腺机能减退型的席汉氏综合征,用药1周后体温升至正常,精神好转;2周后体重增加,饮食如常;1月后握力由10磅增至18磅,能自理生活,血压升至正常范围,心尖区杂音消失,空腹血糖由88毫克%增至110毫克%,有性欲表现;3月后月经来潮。

     翌年生-女孩,母女均健康。

     ④治疗尿崩症以甘草粉5克,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吏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

     患者入院时水的出入量维持在8000毫升左右,服药后尿量显著减少,维持在3000~4000毫升,1例最少尿量曾低于2000毫升 ⑤治疗肺结核在应用抗痨药的同时,并用甘草制剂,对长期经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的患者,能收到较好疗效。

     不仅对浸润性病灶及胸膜炎能使炎症及渗液吸收、中毒症状短期消失,而且对球形病灶、脓胸等亦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据10余例至数十例的观察结果,用药后大部分病例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血沉下降,痰菌转阴;X线显示进步,肺部浸润病灶吸收或消失,胸腔内积液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纤维空洞型的空洞缩小。

     认为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作用,是其发生疗效的原因所在;副作用亦与去氧皮质酮相似,如血压增高、浮肿,个别出现心动缓慢或心动过速、期外收缩。

     故高血压及心脏器质性病变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用法:㈠煎剂:一般每日用生药50克,煎汁分3次服;但亦有每日量低至18.6克的。

     ㈡流浸膏:每日5~10毫升,或10~15毫升,加水至60毫升。

     分3次服。

     ⑥治疗支气管哮喘用甘草粉5克或甘草流浸膏10毫升,每日3次。

     试治3例慢性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取得显著效果。

     哮喘症状均在1~3天消失或改善,支气管笛音亦于11天完全消失,肺活量显著增加。

     其中1例复发,再用甘草治疗时仍然有效,另有用甘草流浸膏治疗4例,亦获效果。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100%甘草煎液15~20毫升,小儿减半,日服3次。

     治疗13例,平均黄疸指数在12.9天恢复正常,尿三胆试验在9.9天转为阴性,肝肿大在9.2天显著缩小,肝痛在7.8天消失 ⑧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根据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药理作用,用其代替考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获得较好效果。

     一般用药后1~2天即开始退热,5~10天内大部分退至正常,同时全身情况亦显著好转或恢复。

     用法:甘草粉每日30克,分3次服,热退后减为半量再服1周左右停药。
     总疗程约15~20天。

     治疗过程中可酌情配合其它辅助药物及支持疗法。

     ⑨治疗疟疾用甘草、甘遂等量研粉棍合,于疟疾发作前30分钟取药粉少许撒于肚脐眼,外贴黑膏药。

     经治109例。

     除2例因用药不及时无效外,均获效果。

     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甘草1两,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

     经治3例,均有效果。

     ⑾治疗腓肠肌痉挛甘草流浸膏成人10~15毫升,日服2次。

     经治254例,有显著疗效的241例,占94.8%。

     疗程最短3天,最长6天。

     ⑿治疗先天性肌强直甘草粉3克,日服3次,进低盐饮食,疗程15天。

     试治1例病史近两年的患者,用药4天后症状即有好转,疗程结束时症状基本消失。

     ⒀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甘草流浸膏每日12~20毫升,或甘草50克水煎,均分3次饭前服。

     经治8例,除2例显著好转后因故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局部疼痛、浮肿及索条状物均消失。

     认为甘草治疗本病有消炎、止痛,增加机体抵抗力及制止肉芽组织增生之作用。

     个别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浮肿及血压升高,减量后即消失。

     此外,曾以甘草流浸膏日服15毫升(分3次),治愈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药3周后自觉症状消失,皮肤转红,皮肤温度、足趾关节运动皆恢复正常。

     ⒁治疗子宫颈糜烂先用1:4000过锰酸钾液冲洗阴道,以干棉签擦干后将甘草流浸膏涂于子宫颈上。

     本法对中度子宫颈糜烂疗效较好,一般治疗2~3疗程(每疗程5次)便能痊愈。

     如患有滴虫者须先治滴虫,再治宫颈糜烂。

     ⒂治疗皮肤炎症以2%甘草水局部湿敷,2小时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接触性皮炎12例,一般1~4天即见红肿消退,渗液停止,糜烂面愈合,继以氧化糊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敷数日即愈。

     用甘草1两,煎水洗患处,每日1次,对过敏性皮炎亦有效果。

     甘草次酸对湿疹牛皮癣也有治疗作用。

     ⒃治疗手足皲裂取甘草1两切片,浸于75%酒精100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后涂搽患处。

     随访17例重症患者,效果均满意。

     ⒄治疗眼科炎症以5%或8~12%甘草酸钠盐溶液,或甘草次酸混悬液(每毫升含10毫克),或10~30%甘草浸膏液滴眼,根据病情需要,每1~2小时滴眼1次或每日滴3~4次,对下列眼病有效:㈠泡疹性眼炎:60例泡疹性角膜炎、角膜结膜炎及束状角膜炎患者,经治2~7天左右,56例获得痊愈(有2例因停药过早而复发);另文报告对泡疹性结膜炎用药2~14天,疼痛、充血及泡疹即渐减轻而消失。

     ㈡上巩膜炎、巩膜炎:分别观察4例和5例,用药后在3~17日内结节消失,6~34日炎症消退。

     ㈢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治疗6例,用药2~3日痒感与结膜充血显著减轻,但停药后立即复发,再用药又能控制。

     此外,对结核过敏性角膜炎及巩膜炎,亦有明显疗效;对深层角膜炎、角膜实质炎、角膜间质炎,能减轻充血及疼痛症状,但角膜浸润改变不明显;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亦可使充血及疼痛刺激症状减轻,但对前房内渗出物是否有控制作用,观察结果并不一致。

     另曾以甘草酸钠盐与少量考的松并用,同时服异烟胼,治疗1例结核性虹膜睫状体炎收到良好效果。

     ⒅治疗冻伤取甘草、芫花各3钱,加水2000毫升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每剂可洗3~5次),有破溃及坏死之创面洗后用黄连纱条换药。

     治疗手、足冻伤共76例,经用药1~8剂后,58例痊愈,其余结果不明。

     实践证明,对单纯红肿者效果最佳,半数以上用药1剂浴洗3~5次即愈;对红肿加皮肤坏死的创面,洗后肿痛消失,继之坏死组织脱落,创面呈现新鲜肉芽组织,用黄连换药后创面即迅速愈合;对冻裂创疗效稍逊,但经几次浴洗后可使患部由干燥发硬变为滑润柔软而渐痊愈;对三度冻伤胶体坏死者,洗后可使疼痛迅速消失,坏死组织分离,有利于早期外科治疗。

     此外,曾以甘草制剂为主,配合其它药物或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扁桃体炎并发荨麻疹、风涅性关节炎、低血压、小舞蹈症、臂丛炎、颜面神经瘫痪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虽然病例较少,但均取得较好效果。

     【名家论述】
     《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

     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种养技术】
     甘草是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以根和根状茎入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

     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西方国家大量进口甘草,从中提取甘草次酸,治艾滋病。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时机,甘草作用更好,退耕还林,建山川秀美工程,水土保持作用更强。

     陕北农民和西部人们反映,把甘草种子随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强,甘草生长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

.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于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一)选地与整地

     通常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盐碱度低的砂质土。涝洼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不宜种植。一般深耕20厘米左右,耕翻后整平耙细。若垄作,一般垄距为60~70厘米。

     土壤黏重和偏酸性地区不适合种植甘草。

     (二)繁殖方法

     1、 种子繁殖

     (1)种子处理

     ①物理方法 可利用粗砂或碾米机磨种皮,使种皮粗糙,增加透水性;或者播前将种子在45℃温水中浸泡10小时。

     ②化学方法 可用浓硫酸1份、种子1.5份的比例拌种,混拌均匀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

     (2)甘草的直播

     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甘草在春、夏、秋季播种均可,但根据对我国几个甘草种植基地的调查,以春季的产量和质量为好,所以建议尽可能在春季播种。

     机械或人工播种均可,采用条播,播种深度2~3厘米,播后适当镇压。直播的播种量要根据甘草的生长期来定:若2年收获,则播种密度宜大,一般每亩4公斤左右;若3~4年收获,则播种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播种量1~1.5公斤。

     (3)育苗移栽

     在4月中旬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播种。机械或人工播种均可,采用条播,播种深度2~3厘米,行距30厘米。播后适当镇压。每亩播种量为12公斤左右。

     育苗移栽一般在第二年春季进行。移栽时开沟,将甘草倾斜(45°角)放入沟中,再覆土镇压。这样有利于根茎的生长发育和采挖方便。

     (4)甘草两种播种方法的比较:

     以2年生甘草为例,直播地用种量大,且由于甘草是深根植物,生长不整齐,不仅影响了商品质量,也给采挖带来不便。育苗地移栽一般播种量为12公斤左右,每亩可移栽10亩以上。育苗移栽不但节约了用种量,植株生长健壮,根茎生长整齐,便于收获,而且商品质量好、产量高。所以种植甘草以育苗移栽方法较好。

     2、根茎繁殖

     甘草根茎上的不定芽可萌发新的植株。选择粗0.5~1.5厘米的根茎,切成长15~25厘米的段,每段应有3~5个不定芽。方法多为条栽或穴栽,行距50~60厘米,株距25厘米,深度15厘米;盐渍化荒地和干旱地块,深度可达20厘米。播后适当镇压。栽种时期多为春季或秋季,春季以4月上旬、秋季以10月下旬为宜。

     3、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生长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施基肥每公顷37500千克,翻后耙平,种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种。7-8月份播种,不催芽,可条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根状茎繁殖:结合春秋采挖甘荔时进行,粗的根药用,细的根茎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个芽,头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内,行距30厘米开10厘米深的沟,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浇水。

     (三)、田间管理

     ①定苗:甘草亩保苗数一般在12000~15000株左右,若播种行距为30厘米,则定苗时株距保持18.5~20厘米即可。

     ②中耕除草:苗出齐后尤其在幼苗期要及时除草,作到田间无杂草,垄种的可以进行三铲三趟,畦种的应拔除畦面杂草。这是优质高产的关键。有条件的可在播种后未出苗前进行封闭除草,用豆黄隆,(20%氯嘧黄隆)可湿性粉剂2袋/亩配乙草胺2—4瓶/亩喷洒田间。出苗后可喷洒杀单子叶的灭草剂,消灭杂草。

     从第二年起甘草根开始分蘖,杂草很难与其竞争,不再需要中耕除草。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片真叶按株距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2000~2500千克。

     ③间苗:结合中耕除草苗高3—5厘米时间苗株距6~7厘米,苗高5—10厘米进行定苗株距10—15厘米。畦种育苗者可以密些,株距3-5厘米即可。

     ④灌溉:甘草虽然是深根性抗旱植物,但在幼苗期因为根扎的较浅,抗旱能力不强。所以苗期遇干旱应及时灌溉浇水,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长。砂性无盐碱或微盐碱土壤,播种后即可灌水;土壤黏重或盐碱较重,应在播种前浇水,抢墒播种,播后不灌水,以免土壤板结和盐碱度上升。栽培甘草的关键是保苗,一般植株长成后不再浇水。

     应注意7—8月分雨季的排水,作到田间无积水,防止烂根。

     ⑤施肥: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以厩肥为好。播种当年可于早春追施磷肥,在冬季封冻前每亩可追施有机肥2000~2500公斤。甘草根具有根瘤,有固氮作用,一般不施氮肥。

     ⑥追肥:结合中耕除草每亩施厩肥2000公斤,配15公斤过磷酸钙混合施入。施入垄沟趟到垄上。也可喷洒叶面肥以提高产量。

     ⑦摘花蕾:3—4年生开花。不作种子田的地块应在花蕾期及时摘蕾,防止养分的消耗,增加根系的产量,提高质量。

     (四)、病虫害防治

     多雨季节易发生白粉病和锈病,可用1:1:150的波尔多液喷洒;干旱季节易发生红蜘蛛,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治。地下虫害有地老虎咬食根茎,可用90%敌百虫原药0.5公斤加饵料50公斤拌成毒饵诱杀。

     (1)锈病

     被真菌侵害后,叶的背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发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400倍液。

     (2)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1:1:1~16O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1500~Z00O倍液。

     (3)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方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4)蚜虫

     又叫蜜虫、腻虫,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时造成茎叶发黄。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叶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5)红蜘蛛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主要侵食叶片和花序。叶片被害后,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叶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五)、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 于 2007/4/17 00:42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论坛使用常识|新手必读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五味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五味堂主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50 
积分
1468 
注册时间
2006/7/8 
最后登录
2011/8/25 
在线时间
1588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1318 

银牌会员

银牌会员, 积分 14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2 积分
3#
发表于 2007/4/12 04:35|只看该作者

甘草的故事

.
     甘草是我国著名大宗传统中药材。和诸药,解百毒,为中药之王。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甘草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我国利用甘草治疗疾病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东汉《神农本草经》称为美草、蜜甘,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及名医对甘草论述甚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唐代名医甄权《药性本草》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1-2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明代《本草纲目》中甘草居药的首位,并绘有甘草形态图,“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欲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关于甘草的由来,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呢:

     从前,有位郎中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一天,郎中外出给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



     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着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用那些草药嘛,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



     地上有一大堆干草棍,拿起来咬一口,甘甜怡口。



     于是,她就把这些干草棍切成小片,用纸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登门答谢郎中。



     郎中愣了,妻子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



     此后,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使用这种“干草”。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 于 2007/4/12 18:00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论坛使用常识|新手必读

尝出五味淡,品得菜根香
阴阳五行数,乾坤一壶天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五味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五味堂主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50 
积分
1468 
注册时间
2006/7/8 
最后登录
2011/8/25 
在线时间
1588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1318 

银牌会员

银牌会员, 积分 14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2 积分
4#
发表于 2007/4/12 04:38|只看该作者
健康商场善书免费结缘 玉历宝钞 寿康宝鉴 弟子规 无量寿经 地藏经
.
     图片是抓壮丁来的,作为模板,只是暂时用用。还需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好的图片。
     希望大家积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先编辑好模板,以后做起来就顺手了。更重要的内容还是文字内容,请汉服版主与参与每日一药文字编辑校对的老师和师兄弟们大家聚过来议议,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好了头,接下来就比较好做了。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 于 2007/4/12 18:12 编辑 ]
-----------好帖!

这里转帖时图片的粘帖是个问题。
-----------
原帖由 酸杏 于 2007/4/12 09:08 发表
好帖!

这里转帖时图片的粘帖是个问题。

.
     主要是源网站作了外部连接限制,所以无法显示直接复制的图片,改为附件重新编辑就可以了。
     如果论坛升级到5.5就更方便了,可以一次性作图文混排;现在还需要发贴后编辑时才能混排。
-----------果期的植株形态图看着很像黄芪...因为从没见过新鲜实物,我也确实不知道咋个区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