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对联趣话
    

中医资料:对联趣话

自古以来,中国自才子佳人、达官显贵乃至山野村夫都对对联钟爱有加,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联文化。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一群侨胞游览桂林风景,登上独秀峰,在凉亭旁休息。有人面对锦绣河山,看着这个六角亭,向同伴出了个上联:“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嵌了三个
数字。过了一会儿,一位青年侨胞站起来,两手握拳向前举起,作古代行拱手礼姿势,说:“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大家都称赞对得工整自然。中秋佳节,几个秀才围座谈笑,饮酒赏月。一个秀才偶得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下联怎对呢?几位秀才多次聚会也没对出。待到年关时,写上联的秀才对上了: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而且对得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工整自然,不愧为一巧对。
明朝清官于谦少年时候就才思敏捷。一日上学堂,母亲给他梳了个双髻,恰巧被和尚兰古春看见,便戏谑地说:“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当即回道:“狗嘴何曾长象牙。”和尚暗暗吃了一惊。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有人骂我,明天不梳双髻了。”第二天母亲便给他梳成三个髻。谁知又碰上了兰古春,和尚一见又梳成了三个髻,便又戏曰:“三角如鼓架。”于谦双立即回道:“一秃似擂槌。”兰古春见了先生,把于谦大大赞扬了一番,说:“此小儿乃国家栋梁也!”。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移浙江绍兴。春节即临,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贴于门口。不料刚贴出来,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啼北里,燕语南邻”。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王羲之的妻子急得很。王羲之略一沉思,取过笔墨,又写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街邻看了,无不称妙。鲁迅小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每天晚上都要对对子。一次老师出了一个对子:“独角兽”。当时有的学生对了“两头蛇”、“三脚蟾”、“百足虫”、“九头鸟”等。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了个“比目鱼”。寿先生拍案叫绝,说:“独”不是数目字,但含有“单”的意味;“比”也不是数目字,却含有“双”的内蕴。两相对合,天衣无缝。金圣叹是明朝末年的人,很有学问。传说,他有一次来到一家寺院闲住。半夜起来想批点fo经。于是来见寺院住持。他说明来意后,老和尚说,我有个对子,你如果对得上,我马上说拿出fo经请你批点。当时正是半夜时分。老和尚不加思索,顺口出联:“半夜二更半”。金圣叹听了,怎么也想不来下联,只得扫兴而去。清初,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而判死刑。临刑正值中秋,忽然想起那副对联应该是:“中秋八月中”。金圣叹高兴极了,赶忙要儿子去告知老和尚……可惜的是,对联对上了,可是金圣叹也再不能批点fo经了。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杨慎,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宋时,苏东坡同他的朋友fo印和尚谈论fo事,fo印大吹大擂什么fo力广大,fo法无边等等。躲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听见后,有意想刺一刺这个大言不惭的和尚,便写一联叫使女拿出去,让fo印对下联。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fo。”fo印知道这是挖苦自己的,但又不甘心认输,经过一阵思索,写出了下联,东坡一看下联是:“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连连称好,并说:“不但对得工整,这反戈一击也妙极了。”
最后把最近看到的一副妙对和大家共赏:“南京重庆成都,中国捷克日本”,实属大快人心。
-----------出于对孟女的敬仰,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建有孟姜女庙,而山海关孟姜女庙则以其古朴典雅,依关面海别具一格。更以其前殿那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著名对联而名闻天下。
  
  这副对联相传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叠音叠义,描绘了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自然景象,显示了自然界变幻多姿的景色,读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是自然?或亦是人生!
  
  此联的喻意令人深思,而对联的断句则更妙趣无穷,反反复复,重重叠叠,耐人寻味。其读法已有多种,下面列出几种,虽类似文字游戏,然其中亦不乏真趣。
  
  (一)
  
  海水朝 朝朝朝 朝朝朝落
  
  浮云长 长长长 长长长消
  
  (二)
  
  海水朝朝 朝朝朝 朝朝落
  
  浮云长长 长长长 长长消
  
  (三)
  
  海水朝朝朝 朝朝朝 朝落
  
  浮云长长长 长长长 长消
  
  (四)
  
  海水朝朝朝朝 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消
  
  (五)
  
  海水朝 朝朝朝朝 朝朝落
  
  浮云长 长长长长 长长消
-----------中国楹联起源论略


一、哲学探源:“物生有两”、“事不孤立”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文镜秘府论·论对属》:

    凡为文章,皆须对属;诚以事不孤立,必有配匹而成。

    袁枚《胡稚威骈体文序》(《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一)

    文之骈,即数之偶也。……山峙而双峰,水分而交流,禽飞而并翼,星缀而连珠,此岂人为之哉!

    李兆洛《骈体文钞序》: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奇而识偶。孔子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又曰: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相杂而迭用。文章之用,其尽于此乎?

    曾国藩《送周荇农南归序》:

    天地之数,以奇而生,以偶而成。一则生两,两则还归于一。一奇一偶,互为其用。是以无息焉。物无独,必有对,太极生两仪,倍之为四象,重之为八卦。此一生两之说也。两之所该,分而为三,淆而为万,万则几于息矣。物不可以传息,故还归于一。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两而至于一之说也。

   上述古代名家,论述的主要是文章特别是骈文中的对偶句,即骈偶的哲学渊源,而骈偶是楹联形成中的重要阶段之一。因此,上述论述完全可以看作是关于楹联产生的哲学探源。

二、语言寻根:“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有人说,汉语言及其文字堪称是一种“语言魔阵”和“文字魔方”,在世界语言之林独一无二。用汉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楹联、诗词,皆是世界文艺园地的奇葩,既无法为其他拼音文字所仿制,也不能在其他语言体系中获得对等的翻译。被誉为“中华国粹”的楹联,情形更是如此。叫做“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Write good words.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三、对仗之路:千年演变,由意及声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现举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即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阶段是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南北朝时,由于受fo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创立了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fo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

   在沈约、谢眺的“永明体”诗中已有比较工整的律偶。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谢眺《新亭诸别范零陵云》) 如;“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沈约《休沐寄怀》)等。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

    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综上所述,汉文学的对偶句式历经了至少两三千年,经由排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对称原则由意义推广到声音方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发展至尽善尽美。唐代诗人的对仗技巧已炉火炖青。如果把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即将呱呱坠地了。
-----------品花木序(三)
三、云破月来花弄影,任是无情也动人
花木的姿形香色是每一个欣赏者都可以直接感受的,这是一种外在的自然美。除此之外,各种花木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在不同背景的映衬下,会产生出许多不同的美学效果,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美学趣味。声趣、影趣、意趣是最主要的美学趣味,我们不妨称之为趣味美。
由于风吹,雨淋,花木会发出各种声响,使人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
荷花是洁净无垢的。荷叶亭亭,翠叶如盖。骤雨打新荷,其声清脆,如珠落玉盘,悦耳动听。到了秋天,莲花早已消失,而荷叶也变得枯黄凋零,可是细心的诗人仍能从中寻找到美。“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的体验。
雨打芭蕉,其声清妍,时如山泉铿然泻落,又如珠玉盘中弹跳。忽高忽低,时强时弱,潇洒欢快,涤人清怀。广东名曲有《雨打芭蕉》,就是描写这清妍的声趣。
雨点打在梧桐树上,效果又自不同,给人愁苦寂寞的重负。且听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吹花木,也能发声。因时因地因物不同,其声响效果各不相类。
风敲翠竹,如莺言燕语,又如鸣金戛玉,清韵可听。“西斋新竹两三茎,也有风敲翠玉声。”晚上听去,有时会产生一种误听之趣。唐彦谦《咏竹》诗云:
  酬卧凉阴心骨清,石床冰簟梦难成。
  月明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
岂止如此,有时风吹竹动,如是人来。唐代李益就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微风惊暮坐,临牅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这风吹竹动,给诗人带来了多大的希望与怅望。
郑板桥聆听竹声又是别样心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萧萧竹声,竟是那样哀怨。人的感情不一样,听觉效果便千差万别。
松声又是一种风格。高山深谷,空寂无人,大风过时,涛声大作。“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石延年)有如大海翻倒,震天动地;又如大军搏杀,拼死相争;忽如六月暴雨,电闪雷鸣。待到风势稍减,则又渐趋平和,如骑兵归寨,如仙乐穿云。庭院道路之处,松声又自不同。有如一支自度之曲,轻柔婉转,缠绵动听。“暗度松筠时淅沥,恍吴娃,昵枕传私语。”(宋显夫)竟是如此的脉脉温情。
花影是花木的天然写照。日光投射其上,便会形成荫影。隋炀帝游幸江都,沿汴渠广植垂柳,“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白居易)这绿柳垂荫正是人们憩息乘凉的好地方。
日照花影又自不同。“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王安石)偏西的阳光将花影投上帘钩,花影也成了红影,春深似海,明丽照人。
月光之下,竹柏之影,斑剥婆娑,如水中藻筕,环境更见清幽,月色更显皎洁,正是人们凝神静思,任情遐想的好地方。苏轼常于月夜游于竹柏影中,志闲神泰,令人羡慕。
宋人似乎特别熟谙月夜花影的空灵朦胧之美。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与另外两句“浮萍断处山见影”,“隔墙送过秋千影”齐名,人称“张三影”。月下花影,水中山影,隔墙人影既迷离恍惚,又耐人寻味,的确富于诗意。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崔莺莺见花影微动,以为是心上人来到。
自从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诗句为人传唱后,梅影似乎特别受人喜爱。宋代张炎有《疏影》词专咏梅影,“黄昏片月,似满地碎阴,还更清绝。枝南枝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希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清代女诗人陈奇芳描写梅影,也是活灵活现。全诗未着一影字,却字字写来是影:
    东风吹梦入烟村,月地云阶印浅痕。
    竹外横斜空色相,水边隐约认香魂。
    一枝欲寄人难折,三匝无依雀自喧。
    顾我清癯怜共瘦,琐窗徙倚向黄昏。
在诗人眼里,那枝干横斜的梅花,只不过是一种色相,而朦胧的梅影才是它的香魂。
水中花影也富情趣。王安石对此深有领悟。其杏花诗说:“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嫣然景阳妃,含笑坠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他又有《北陂杏花》诗,“一池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水中花影确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空灵玄妙的韵味。于原有的娇艳之外,又增添一种渊默虚静之美。影之于形,似一而实二,两者各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许多诗人、画家的灵感,往往由这朦胧的花影所激发。元代张可久有《仙吕一半儿》曲云:枝横翠竹暮寒生,花淡纱窗残月明。人倚画楼羌笛,恼诗情,一半儿清香一半儿影。
五代时,西蜀李夫人独坐南轩,见竹影映窗,婆娑可爱,随即挥毫濡墨,横写于窗纸之上,生意俱足。以墨写竹,竟由此而兴,后人纷纷仿效。郑板桥曾植竹南窗,窗上横置一框,糊以匀薄白纸,成一屏幕。待清风徐来,细观屏幕,“一片竹影凌乱”,叹为“天然图画”。他自称其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红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花木的趣味还不止此。花木还能引起我们许多美好的联想。人们常常赋予花木各种别具一格的形象和别出心裁的意蕴,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这种超出花木外貌之美的貌外之美,我们不妨称之为意趣。
芭蕉叶片肥大,绿润可爱,有孕风储凉之效。“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自凉。”“扇仙”形象固然有趣,但试看钱珝《未展芭蕉》诗,意境则更加优美。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未展的芭蕉犹如一位含情脉脉的纯情女子,身藏着满腹情愫,随着春风渐次吹拂,终于尽情倾吐。
再如柳树,本是极平常之物。东南西北,随处可见。粗壮的枝干,袅长的枝条,随风摇曳,意态优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俨然是位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美人。许多平常之物,大家司空见惯,不以为意,但在那些想象丰富的诗人眼里,也能捕捉到特别的趣味。水边之柳,长条及水,自是可爱。杨万里解释这个中原委,竟然异想天开: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杨万里是一位极细心的诗人,他对花木的趣味的领悟令人惊叹。有时用一种类似儿童游戏的天真去观察自然界的一花一草。荷花瓣片吹落水面,他能目不转睛地一看半天:芙蓉落片自成船,吹泊高荷伞柄边。泊了又离离又泊,看他走遍水中天。
风吹荷塘,他又有新的发现:小草摇头为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畏热,掩面深藏碧伞中。
花木的意趣是随处可见的。即便是有些花木身上的小刺,也能给人优美的趣味。如蔷薇多刺,人们在采花时常常被刺扎伤手指,“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储光羲)怪碍事的。但是有人却不这样看,“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这些刺儿所以勾住你,是想多留你一会儿哩。也有人说,这灿灿的春光,还真多亏了这些刺儿才勾留得住,未能立即逝去,“浅碧眉长约细枝,深红短刺勾春色。”(佚名)这样看来蔷薇刺竟是那样调皮而不可厌,碍事而又不可少。
花木的声趣、影趣、意趣是花木的趣味美的主要内容。这种美感的获得除了花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外,而欣赏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至关重要。它与欣赏者的文化素养、生活情趣,对外界环境的敏感程度以及对这种反应的准确表达有密切的关系。要领略花木的趣味美,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感受能力。
-----------【张炎】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张炎(1248-1319)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六世孙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卒于元延佑四年后,年七十馀。
 
  张炎工长短句,以春水词得名,人因号曰张春水。与周密、王沂孙为词友。袁桷、戴表元、仇远等与之交。词集名《山中白云词》。张炎于词幼承家学。其《词源》序曰:“昔在先人侍侧,闻杨守斋、毛敏仲、徐南溪诸公,商榷音律,尝知绪馀。”论词则专尊姜夔,尤主“清空”与“骚雅”之说。后世遂以“姜张”并称。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称其“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达穷得丧所在”。仇远《山中白云词序》曰:“读《山中白云词》,意度超玄,律吕协洽,不特可写青檀口,亦可被歌管荐清庙。方之古人,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清初浙派执柄词坛,张炎词集一再被翻刻,曾有“家白石而户玉田”之盛。常州词派继起,遂多有不满之辞。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玉田近人所最尊奉,才情诣力亦不后诸人,终觉积谷作米,把缆放船,无开阔手段。然其清绝处,自不易到。”又《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云:“玉田才本不高,专恃磨砻雕琢,装头作脚,处处妥当,后人翕然宗之。然如《南浦》之赋春水,《疏影》之赋梅影,逐韵凑成,毫无脉络,而户诵不已,真耳食也。其他宅句安章,偶出风致,乍见可喜,深味索然者,悉从沙汰。笔以行意也,不行须换笔。换笔不行,便须换意。玉田惟换笔不换意。”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甘州·寄李筠房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
 
  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
 
  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
 
  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
 
  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
 
  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
 
  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张炎词作鉴赏
 
  词产生时,最初只言花前月下,离愁别绪,被世人称为艳词。而秦观独创一格,“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使词别有洞天。此径一开,后人纷纷仿效。
 
  张炎的这首词就可称为是将家国身世之感“打并入”友情之作。李筠房南宋浙江湖州人,张炎的友人。宋时两人情趣相投,时常相聚,而宋亡国后两人天隔一方。此词即是张炎寄词隐遁山中的老友,勉以梅花相,共保岁零贞洁。
 
  词的上片写登高望景并由此而生的思友及自伤之情。“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写远望之景。水中的荷花被暮云所蔽,显得朦朦胧胧。句中用荷花隐含着对远处友人的思念,写出了词人望故人而不见的黯淡心情。“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思念的心情使词人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所见的皆是寒风中的孤雁,残月下的沙滩。“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其实江南的秋景并非如作者所描绘的那样萧飒、败落。但伤感的心情使词人在这一派秋光之中只见了尽老的丹枫,想到的只是无限的迟暮,嗟陀的岁月。所以才有“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之句。其实词人此时正当盛年三十岁左右,但经历亡国家破之变后的心理也已使词人心感迟暮。“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一个“无避处”,一个“满天涯”,表明客观形势的险恶及主观感受的抑塞悲凄,自己无法摆脱压抑的感觉,只有将满腔愁绪寄与远在天涯的友人。
 
  词的下片,接下来把满腔思愁寄与友人。“一片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自己在与友人分手后人,却由于在赋诗饮酒中消磨时光,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年华。忏悔之情由此可见。“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化用《离骚》中“集芙蓉以为蓉”,和孔稚珪《北山移文》“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中的“荷衣”,“烟霞”,称赞李筠房在国破家亡之后,马上披上“荷衣”、陪伴“烟霞”,不作元朝之官,宁做大宋的遗民隐士。然而友人的音讯未通,只能是“料想”。“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这时只能回忆以前共勉,苦盼再相逢之日。“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白云休赠”化用陶宏景《诏问山中何处所有赋诗以答》中“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只赠梅花”更是引用人所其知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寄范晔》)以梅花相赠,以梅花互勉,表达出词人不慕荣华、不畏冰霜的高洁品格。本自成为本词的点睛之笔。
 
  张炎的词风舒畅,如白云舒卷,爽气贯中,有一种清空摇曳之感。总观全词,既不同于某些婉约词的柔美妩媚,又不同某些豪放词的生硬死板,而是在清空流转中寓有“波湅老成”之致,选词之精炼,选典之巧妙,又自然流露出“一气贯注”之妙。表现出作者词学深厚的功力。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长亭怨·旧居有感
 
                 张炎
 
  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
 
  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
 
  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
 
  露粉风香谁为主?
 
  都成消歇。
 
  凄咽。
 
  晓窗分袂处,同把带鸳亲结。
 
  江空岁晚,便忘了、尊前曾说。
 
  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
 
  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
 
               张炎词作鉴赏
 
  本词暗含着张炎一生中最悲惨的一段遭遇。张炎出身贵族世家,其六世祖为南宋初年大将张俊。祖父张濡,为独松关守将时,部将误杀元史激怒元主,1276年3月,元兵破临安,张濡被处以“磔杀”,不久又被籍家。(据《元史。廉希贤传》)。从此,张炎遭遇灭顶之灾,家破国亡。
 
  张炎故居在临安,是有名的“南湖”。本词即是其重游故地,回想往昔之词。上片起首两句“望花外、小桥流水”描摹其昔时盛景,但紧接两句“门巷愔愔,玉箫声绝”。词情一变写出此时箫绝门愔的寂寞景象。盛衰对比鲜明。“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日?”前句用“鹤去台空”的典故补充上文,后句又化用杜甫咏明妃诗“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表达对自己的爱妻的深沉浩叹。“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写故居被籍没已有十年,而今重游故地仍愁肠千结,心情起伏。“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既写昔日之花,也借喻如花之人,如今已全都玉殒香消。上片以回忆故居为主,但句句抒发追忆往昔之情。
 
  下片由回忆过去引到当前。“凄咽。晓窗分诀处,同把带鸳亲结。”描写与爱妻的生死诀别。“江空岸晚,便忘了、尊前曾说。”昔情昔人直到十年后的“江空岸晚”的今天,仍未能忘。“便忘了”一语实为反说。“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借比兴手法,写元朝统治者屠杀汉人的酷烈,使人顿生恻隐之心。此为此词的高潮之句。“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末两句说出江边故居的杨柳,随风起舞,依依不舍。依者由此想到杨柳还有逢春到夏,重绿成荫的季节,而浪迹离散的游子,却再也没有盛和重聚的机会,因而只能无可奈何了。
 
  全词怀人感旧,情真意切,而表达又极为巧妙,词风婉转缠绵,而比兴的手法也使其更显其幽婉之情。本词是张炎描写旧居中的几首词中的一首,但本词以景叙事,以景抒情,清空之中见婉约蕴藉。因而邓廷桢说其词“返虚入浑,不啻嚼蕊吹香”。(《双砚斋随笔》)。读过此词,对张炎的身世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6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张炎词作鉴赏
 
  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本词即是其“伤春”的一篇佳作。
 
  上片“采芳人杳”两句,前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后句由前句而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人迹杳杳,游情惨淡。作者在此留下一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隐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说,而不能说,也不必说也。承接上两句,“客里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诗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下片“去年燕子”两句,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体会词人的处境。张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无家所,家无常址,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浪荡天涯。“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指使“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的夜雨,不是早春细雨,而是暮春急雨。“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花折叶”的摧残花草。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本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有人评价说:”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俞陛云《宋词选释》)。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清平乐
 
                 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词作鉴赏
 
  本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其时,张炎年53岁。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此中词与其定稿,即本词有较大改动。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南宋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谪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本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清代陈廷焯评价说: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如《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类皆“精警无匹”。(见《白雨斋词话》卷二)。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疏影·梅影
 
                 张炎
 
  黄昏片月。
 
  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
 
  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
 
  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
 
  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
 
  莫是花光,描取春痕,怕丽谯吹彻。
 
  还惊海上燃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张炎词作鉴赏
 
  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其中梅以纤尘不染,高洁雅致为世人所称。古人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即说于此。古今诗词诸家咏梅者众,而张炎的这首咏梅词立意深远,其超脱了梅的形质本体,专咏梅影,其意似在韵格之外。
 
  上片首先,“黄昏片月”,写梅而先言片月,继承古人咏梅传统,即咏梅影必先写月,以月来衬托梅影,为梅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接下来,词人精雕细刻,为月下梅影传神写照。词人从七个方面刻画梅影,这里姑且称为“梅影七笔”。曰:“清绝影”,“疑似影”,“缥缈影”,“竹外影”,“淡洁影”,“贞固影”,“玲珑影”。七笔连环,唯妙唯肖。初笔“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
 
  词人先以“碎阴”比喻梅影,进而又用“还更清绝”,以“清绝”形容梅影纤尘不染,绝顶高洁的品格。一个“清”字,道出梅的出凡脱裕。以前的诗词名家都曾咏梅,曰:“雪魄冰魂”,“冰肌玉骨”,而这里一个“清”字更是比“雪”、“冰”、“玉”高出一筹,且是“清”至于“绝”,更是使人产生更多驰骋想象的余地。
 
  次笔以“枝北”三句写“疑似影”。梅影既至清绝,使词顿生爱意,欲得而甘之,因而枝南枝北,环绕寻觅,及至“背灯”折取,却又不可捉摸。“背灯”是指离开灯光。作者用“几度”,“疑有疑无”,“背灯难折”,了了几笔,勾画出词人对梅影的挚爱,及至到了难舍难分,迷离悄恍的境界,确实为神来之笔。
 
  第三笔,“依稀倩女”几句,写“缥纱影”。“倩女离魂”出自唐代陈玄佑的小说《离魂词》,言衡州张镒之女倩娘与表兄王宙相恋,但因镒将女另配他人,使王宙含恨离去。倩娘与王宙感情至深,闻王宙离去,神魂离壳于夜间追到王宙船上,随其入蜀。倩娘也因而从此卧床不起。及至五年后,两人回倩娘家,房内卧病的倩娘闻声相迎,两女遂合为一体。从此两人才得到圆满的结局。词人在此以倩女比梅,而又以其“魂”比梅影,魂从倩女出,影从梅中来,其比喻之巧妙,令人叹服。一个“魂”字使梅影的轻盈缥缈脱然而出。“缓步”两句更使这首词描述的梅影活化,使人神往。
 
  第四笔,“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天”写了“竹外影”。“竹外”出自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句,“横斜”出自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词句以“横斜”来指梅影,短短几句以忽明忽暗的云彩,以岁寒三友的竹衬托出梅影的美好,衬托梅的高洁。
 
  第五笔,词的下片,以“窥镜蛾眉”三句写“淡洁影”,词人不再写月下之梅,竹外之梅,而写镜中之梅。在词人眼里,镜中更显梅的清绝圣洁。深夜,皎洁的月光把梅影映照在屋内镜面上。一个“窥”字,立刻使人一种美人临窗,飘然欲入的美感。一个“淡”字又给人美自天然雕刻的感觉。“为容不在貌”化用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句意。但词人又翻陈出新加上了“独抱孤洁”一句,柳貌而扬神,道出梅影的洁身自好,独抱孤洁的追求。这句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词人不平的遭遇,内心的愤懑,对美的追求,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都深深地隐含在其中,使人回味。
 
  第六笔,“莫是花光”三句,写“贞固影”。花光即僧仲仁,宋代蘅州花光山长老,与苏轼、黄庭坚同时,黄曾诗言“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可见其画笔之神。“莫是花光”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肯定的语气。这娟娟的梅影,难道是花光和尚笔下所描取的一痕春色吗?“丽谯”指城门上的城楼。“不怕丽谯吹彻”,写出梅超俗脱凡,贞而不堕,孤洁长存,即使城楼号角吹响也无所畏惧。梅的傲风霜笑雪雨,其铁骨幽香,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词人在此的含意,熟悉张炎的读者都会不言自明。
 
  第七笔,“还惊海上”三句是“写玲珑影”。“燃犀”出自《晋书。温峤传》,用晋温峤在采石机燃犀牛角照水底灵怪的故事。依者极具渲染地描写海底的珊瑚,言其玲珑晶莹,活灵活现。其实用意在以尽珊瑚之美,目的在于表现梅影形象之美。
 
  全词以那么多的篇幅,七笔连环,描写梅影。把“影”写活,呼之欲出。然而词的末句,笔锋一转,原来是酒醒天空,空对一庭香雪,使读者从那迷离神往的境界出脱醒悟:原来一切美好的境界,却因为“酒”在做怪,醉眼看世界,似梦似幻还似真!“酒醒”还有一个典故:隋时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装素服出迎,与语,芳香袭人。因与扣酒家共饮。雄醉寝,及至酒醒,始知身在梅花树下,美人已去,雄惆怅不已,才知是遇上了梅花神。(见《龙城录》)全词用典颇多,而此故事最是贴切。倩女离魂不就是这样的梅花神吗?怎样才能写好“梅影”,这首词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6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湘月
 
                 张炎
 
  余载书往来山阴道中,每以事夺,不能尽兴。戊子冬晚,与徐平野、王中仙曳舟溪上。天空水寒,古意萧飒。中仙有词雅丽;平野作《晋雪图》,亦清逸可观。余述此调,盖白石《念奴娇》鬲指声也。
 
  行行且止,把乾坤收入,逢窗深里。
 
  星散白鸥三四点,数笔横塘秋意。
 
  岸觜冲波,篱根受叶,野径通村市。
 
  疏风迎面,湿衣原是空翠。
 
  堪叹敲雪门荒,争棋墅冷,苦竹鸣山鬼。
 
  纵使如今犹有晋,无复清游如此。
 
  落日沙黄,远天云淡,弄影芦花外。
 
  几时归去,剪取一半烟水。
 
               张炎词作鉴赏
 
  在小序中,作者交待写词的背景。作者与友二人:词人王中仙(王沂孙)、画家徐平野泛舟江,饱览山阴道中影色。山川美景、自相映照使人应接不暇,使人大发雅兴。于是王沂孙赋词一首,徐平野挥毫画成《晋雪图》,作者写就本词。在本词中作者句句写景,亦句句写画,描述中迷人的山阴景色,并抒发了爱国情怀。
 
  上片句句写景:一叶小舟,在萧瑟的溪上划行。船行缓慢,行行止止,像是要把这天地乾坤的美景尽收于篷窗之内。船中三人都陶醉在这天空水寒的冬风光之中。星星点点几只白鸡,在水面上徘徊,像是一位丹青妙笔疏工几笔画出的水乡苇塘秋意图。远处的江岸上,江涛拍岸激起几波水纹,篱笆树下堆积着枯落的树叶,一条荒僻的小路正好通向集市。此时微风拂面,卷起的水气沾湿了三人的衣服。上片写景了了几笔,如同作画高手,活画一幅冬际图。
 
  下片,首先引用两处典故:“敲雪门荒”指晋人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据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徬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今浙江嵊县),即便夜乘小船扰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小序所提徐平野作《晋雪图》即源于此。”争棋墅冷“,指谢安与其侄谢玄弃棋争胜的典故。据《晋书。谢安传》载: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80万军进攻南方的晋国,双方会战于淝水。淝水之战前夕,谢安与其侄谢玄在建康)今南京(山墅中下围棋,以别墅作赌注。棋艺中谢玄为高,今时局未定,谢玄心神不定,终至落败。
 
  另外其典故还暗含谢安隐居会稽东山的故事。谢安隐居山中亦有别墅。在此,“敲雪门荒”指谢安会稽之别墅故居,今已门前冷落。“门荒”,“墅冷”廖廖几字显现出世态炎凉,不禁令人大发慨叹。作者联想到时局,“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因此发出“纵使如今犹有晋,无复清游如此”的哀叹。
 
  最后“落日”几句,以景写情,表达思归之意。落日的余晖把沙滩染成金黄,晴朗的天空飘着几朵微云。透过芦花丛中的空隙,看到这一切景色都倒映水中随着波浪荡漾。作者不禁又发出赞叹,何时能用剪刀把一江烟水美景,剪取一半回去呢!“剪取一半烟水”句用晋索靖的故事:传说索靖在观赏顾恺之的画时,为画倾倒赞叹道:“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纹练归去。”作者用此典,即赞眼前之景,又叹发人徐平野的《晋雪图》,情景交融,使人叹服。
 
  张炎是忧国忧民的词人,湖光山色,山川美景都不会自我麻醉,仍发出忧国之词。因而《四库全书提要》赞道:“炎生于淳病戊申,当宋邦沦覆,年已三十有三,犹及见临安全盛之日。故所作往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7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炎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冷。
 
  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艶.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
 
  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
 
  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张炎词作鉴赏
 
  张炎本南宋词人,宋亡后其立志不作元民,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并以东晋明士陶渊明自比。这首《声声慢》即是“说渊明”的词。四明指现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县,作者曾居此一段时间,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为生活所迫,被迫离鄞返杭。本词即是一首描写离情的词。
 
  上片,起着五句交待了来四明的源流。“相逢只在东瀛,”“淡泊秋光”道出作者游四明实出于无奈,虽山风古道别有韵味,但羁旅之人何敢言游。固而游情淡泊如深秋的阳光。“休嗟”几句透露在离鄞返杭之际复杂难言的心情。高兴的是重返久别的故乡,悲的是“鬓丝断雪”年已近迟暮之时。“休嗟”表明作者此时的心情欲言又止,难已言尽。“又溯远”几句写作者终于可以乘舟归杭的过程。
 
  词的上片描述离别之情,先回忆了以往的四明之游,其后又悬揣他即将开始的返杭之行。词的下片写返乡之情也与此同法。先描写了眼前的别离,接着又描写了返杭后的情景。章法整饰,结构匀称。
 
  下片“莫向”几句写离别之情。折柳送别本是古时习俗,然而作者却劝朋友不要折柳,为什么呢?原来作者推已知柳,由柳又反给自己,同病相怜,看那深秋的杨柳落叶纷披,怎堪再折,让我们怎能忍心去折与我辈有相同飘零身世的杨柳呢?“旧隐”二句语言中软中带刺,指斥那些原先隐迹山林,而后又不甘寂寞为元所聘飞黄腾达的人物。“旧隐”士实际是“假隐士”。“疏篱”三句抒发自己的志向,想来只有西子湖畔的疏篱残菊,还能记得我这个未曾变节的陶渊明吧。陶渊明由东晋入刘宋誓不出山,而张炎由南宋入元也不忘故国,一个“晋菊”表达自己甘为“大宋遗民”的志向。“待去也”最后三句,由“旧隐”们和陶渊明联想到自己,“最愁人,犹恋故乡人”与归说归家是喜,不如说归家面临故国沦亡的旧址是别味的愁呢?这种反说写法,使词更蕴含深挚的余味。
 
  本词写离情不仅仅是写依依离别之情,而是在离情又蕴含对离后归乡的断想。离别是感伤的,但返乡的状况又令人牵挂,作者表达自己的志向,不做“旧隐”宁做“晋菊”。而且作者全篇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炼,言外之意别具一格。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7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朝中措
 
                 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张炎词作鉴赏
 
  提起清明时的雨,大家都会联想起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而本词作者张炎笔下,清明时节的雨,清明时节的情又别具一格。
 
  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恰在此时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翻被梨花冷看”,二句,作者此时心口难言,无心看花,但作者却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作者雨中的狼狈,责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恋。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难言,而其中源由,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燕帘莺户,云窗雾阔,酒醒啼鸦。”“燕帘莺户,云窗雾阔”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折得一枝杨柳”二句,杨柳,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归去的途中,作者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作者不禁感叹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是那么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绝。
 
  本词写情愁,选景独出新裁,写情愁言愁之精妙,表达之条理。这使在词中平素并不显眼的词语,在词人笔下却显得那么幽默,那么有韵味。俞陛云评价作者说:“司马周南留滞,贻笑梨花,幼安辽海无家,空攀杨柳,是善于怨徘者。”(《宋词选释》。刘熙载说:“张玉田词,清远蕴籍,凄怆缠绵。”)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7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阮郎归·有怀北游
 
                 张炎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
 
  瞥然飞过水秋千。
 
  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
 
  莺房几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鹃。
 
  江南二十年。
 
               张炎词作鉴赏
 
  张炎经历国亡家破的惨变后,誓做大宋遗民,不为元朝作事。他一生都在追求那种隐居山中隐士生活。一生中为躲避元朝廷的征召到处流浪。仅有一次,约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九月,张炎为元朝廷逼召,与好友曾心传(遇)、沈尧道(钦)一起由杭州到大都,为元宫延缮写金字藏经,次年春天完成即返杭,此次入京约有半年的光景。这就是词题中所说的“北游”。此次北游,给词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他离开京都后很长时间,还是念念不忘。
 
  这首《阮郎归》就是他在离京二十年之后写的追怀他那次京都生活的小词。
 
  词的上片写大都的盛况。“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写大都街上,车马豪华,多不胜数,前后相连,络绎不绝。“钿车”指妇女乘坐的金饰的轻便小车,“骄马”指士子所乘骏马。起首一句就表明士女欢游,场面豪华热烈。次句用“香尘”、“管弦”进一步描绘游乐活动之盛,同时又渲染了气氛,使之更表现出盛况空前。“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水秋千”原指南方在秋千架上翻筋斗跳水的一种游戏,在这实指与此相仿的北方的荡秋千。突然间,见秋千荡起,才醒悟到原来是清明寒食节。《天金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筑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玄宗)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流传民间,使寒食节以秋千为戏。以此作者可知是寒食节。短短几句,钿车、骄马、香尘、管弦和飞动的水秋千,组成了一幅“清明寒食天”的宏观景象图。
 
  词的下片写词人追怀京都生活中与一位女郎的一段缠绵往事。“花贴贴,柳悬悬。莺房几醉眼。”“莺房”指女子的卧房,“莺房几醉眠”,可见词人与“莺房”的女主人关系非同一般。“花贴贴,柳悬悬”正表现了两人缠绵的生活。“醉中不信有啼鹃”,“啼鹃”是悲苦的象征,杜鹃啼血既是悲苦,又是离别的象征。作者不相信与那位女郎会有离别悲苦之事,不相信会离开她。但事与愿违,终又劳燕分飞,天隔一方,只能将深深的思念留在京都,直至二十年后还时常想起,江南二十年“即是写此。词中女郎是谁呢?有人考证可能是张炎的老相识,杭州歌妓沈梅娇,在此并不再考证,有兴趣的可参阅其他有关资料。
 
  这首词充满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为更好地表现那段生活,作者择选了《阮郎归》的词牌调,使语句韵味十足,使词调形成一种优美的“节奏流”,语言、情感如流水般自然倾泻,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8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绮罗香·红叶
 
                 张炎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
 
  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
 
  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
 
  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张炎词作鉴赏
 
  本词大约作于1290年冬。其时,张炎年四十三岁,为应元政府写经之召而被迫北行。行之大都(今北京),感伤亡国之情顿上心头,遂借眼前之“红叶”抒发其亡国遗民的飘零身世和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
 
  起首两句:“万里飞霜,千林落木”,以对仗句开头,写气候的寒冷和万木之凋零。第三句:寒艳“,然而是此时春花早谢,已不可能为它们所妒。三句表面写景,实则句句抒情,以严寒比之元统治的残暴,以红叶象征宁之遗民,而以春卉指斥此篇之主旨也。”枫落吴江,独客又吟愁句。“以”枫冷吴江,既写出停船泊岸的过程,又描写了目睹红叶飞舞似花而令人魂系“归路”的心情,形神兼备,相得益彰。“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悉去”,茺沟。“红叶载表”原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所记“聊聊一片叶,寄与有情人”之情诗。在此作者以反话,红叶本是载情而去,而此时自己心情凄苦愁闷,流写的红叶仅能载愁了。以片为止,主要写沿途及初入京城之景。
 
  下片写身在京都而感生的家国身世之感,以人与红叶相映,显得自然浑化。“长安认问倦旅”,“长安”在这实指元大都,“倦旅”指自身感伤无心做事。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用自己烘托红叶。前白化用前人”衰鬓霜供百,悉颜酒红“(郑谷)之句表现人生曲折,直现遗民身世。后句更表现出人之飘零、憔悴身现如同落叶也。”谩依新妆,不入洛阳花谱“。”洛阳“”新妆“皆暗牡丹,倚新妆”一语出自李的诗句“借问汉宫谁相似?可怜飞燕作新妆。”本句表面上说“红叶”非花不能载入《洛阳牡丹记》、《群花谱》这类的花谱,实则勉励红叶们不要艳羡春花,隐含着作者的清高的志向和对新贵的讽刺。“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红霞虽为断霞,无力回天,但红叶这一光彩表明了遗民们的丹心碧血,坚贞的气节。“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表达了红叶虽有过绿荫如新加坡之盛况,而如今也只能“夜窗听暗雨”,回忆昔时的美好时光了。今昔盛衰、故国兴亡之感,一语道破。
 
  全词围绕红叶,扣紧题目。似写红叶而实非写红叶,其妙处在不即不离。故此词为一咏物之佳作。陈廷焯评之“情词兼之”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悴为工“也。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09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
 
                 张炎
 
  梦里瞢腾说梦华,莺莺燕燕已天涯。
 
  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从来不见花。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响琵琶。
 
  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周密词作鉴赏
 
  周草窗即周密,张炎的好友,周密、张炎,和王沂孙、蒋捷并称宋末四大词家。《武林旧事》,即周密所著,成书在宋亡后,书中不仅记载南宋百余年间都城临安的风土人情,且记载许多历史掌故,备述“盛衰无常,年运既往”的感慨。书中使张炎最感兴趣的即是其中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驾幸张俊府弟(张俊是张炎的六世祖,南宋初年著名的大将),张府供应高宗的御筵成为当时的盛事。关于这段内容整整结成一卷,看前时故家盛举,想今日愁苦流离,张炎读后感触倍加,遂写下本词。
 
  本词全篇围绕临安(今杭州)、西湖来写。上片说临安盛日都成梦影。起着“梦里瞢腾”二句,引用二典。“梦华”引用《列子》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梦里梦瞢腾说梦华”,昔日的盛景在《武林旧事》中历历在目,然而盛景不再,只能在梦中畅游昔日年华。一个“梦”字表现感慨之深,回思之痛。“莺燕”用苏轼“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述古令作诗》)这里代指歌姬舞妓,说往日的歌姬舞妓都已散表走天涯。次二句“蕉中覆处”,也引用二典。“蕉无鹿”。出自《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之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直中覆处应无鹿”言旧欢难再,旧况难现,如同蕉中寻鹿。“汉上花”用《韩诗外传》典,据载周人郑交甫在汉上遇二神女与之交谈,其言甚欢后神女解佩赠珠而去。郑喜不自禁,不料刚走数步,珠不见了,二女也不见踪影。“汉上从来不见花”与上句意同,指汉上本来无花。此二句对偶工整、意理深含,不管“蕉下无鹿”,还是汉上无花“,不都说明书中所记临安的”梦华“,实质上不就如同”痴梦“,”空华“吗?淡淡两句,情意无穷,感伤至深。
 
  下片以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又表达出作者对国仇家恨的痛楚。“今古事”三句,承接上片言古今兴衰,古今都难以摆脱,只能哀叹世事的无常,如西湖流水演奏的琵琶曲。又有人言“西湖流水雨琵琶”借用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是琵琶曲)指对古今兴衰,仍有人置若罔闻,如亡国之商女犹无恨,仍在演奏《后庭花》这样的艳词琵琶曲,此解亦有道理。“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铜驼”见《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前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此句表明人世难料,不要问家乡变迁,人生巨变。
 
  总之,此词情深意切,真情实感露诸笔端,是一首佳作。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0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忆旧游·登蓬莱阁
 
                 张炎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
 
  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
 
  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
 
  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
 
  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
 
  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
 
  正目极空寒,萧萧汉柏愁茂陵。
 
               张炎词作鉴赏
 
  蓬莱阁是江南名胜之一,处于浙江绍兴卧龙山下。绍兴处于钱塘江、曹娥江、杭州湾的怀抱之中。登高一望,江天空阔。风景极为独特。周密、张炎等人曾于此处作诗吟咏。这首《忆旧游》,咏来曲折低沉,清空幽峭。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全词借势起笔,“问”字直接领起,带出登阁游览的总印象。“风月”从时间上写人事的变化。时间未变,而思念大变,令人倍感痛心。“万里江清”。从空间上写阁上眼界的空阔。“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前面三句写景,此句转为抒情。从写景到抒情,转得虚灵。意为身历亡国巨变,要象神仙那样出世吗?但神仙并不存在,不值得追求的。作者是南宋遗民,他认为只有放弃俗世的纷扰,才是真正的“神仙”。世上有蓬莱阁一类景物可供幽赏,这正是“神仙”的“安身立命”之地。
 
  “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以”醒醉“、”扫磴“的活动来表示,含蓄表达中点明”游“字。”石磴“即用”松阴扫石磴“句。”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笔触之处又回转蓬莱阁。”松阴“扫”石磴“,已有”独“意。”采芳难赠“化《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诗意,欲采芳香,无素心人可赠。词人感到孤独,只好”任“之,只好”微吟“自寻慰藉而已。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意接上片总括游踪。世事的变化和此行的孤独。所云“俯仰”之间,许多世事尽成“陈迹”,抒发了物人皆非之感慨。感物中怀人念远中伤逝,忧愤加深。“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写天亮前所见景色。“海日生残夜”,写残夜所见卧龙山在朦胧中的盘踞情状。山腾如龙,在人梦境。作者思绪跳动,从残夜到天明,从日色到江声。
 
  “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不生云”,云气蜇状,自为一片凄冷不动气象。“正目极空寒”,从恢强飞动转到冷峭幽寂。“萧萧汉柏愁茂陵”,结句上接“目极”,意却向远处延伸。此句含意无限,是遗民心事的点睛之笔。“愁”字,点出“茂陵松柏”与此时、此地、此心的关系。
 
  陈廷焯评这首词时讲:“后阙愈唱愈高,是玉田真面目。”“愈唱愈高”,因情所致,愈来愈激动,在词的节奏抑扬顿挫,高低相间,高低相抑,词笔极为婉约幽峭。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0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写作者重游西湖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当年燕子知何处?”起笔令人一振。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如今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二句话,点出词人的雨秋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1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
 
  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
 
  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
 
  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写春游水滨的咏物词。词风较为典雅,文辞较华丽,写春水时不粘不脱,使其活灵活现。词人对春水观察得细致入微,下笔极工,略加典故点题,故被人称之为“绝唱千古”。
 
  全词首以咏西湖湖水起笔。“波暖绿粼粼”,点出了“春水”题目。湖光粼粼,绿波荡漾,弥漫着春的气息,透出了春日温煦之意,写春水溶泄之状。
 
  “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写燕归苏堤。前句写“春”字,后句暗写湖水(苏堤在西湖)。“鱼没浪痕圆”使人如见鱼儿没入湖水,水波起伏之状。这里写景极妙,用工极细。张炎以“燕飞来”勾引起“鱼没”之句,表意极妙。“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实仍扣“春水”二字。表面是说:湖水带走了缤纷狼藉的落花,湖水要嘲笑东风之无法吹净残瓣也。其实还是在形容春光之阑珊与湖水之浩渺。春光骀荡、落红纷披的时候,西子湖里,游舟如织,断绝不通的水滨中,和荒僻的小桥下,也时见有小船从柳阴深处翩翩撑出。词人在这里给西湖春日胜景作了很好的一个素描。
 
  第二层“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始咏池水。南朝谢灵运有诗云:“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张炎借用旧典,翻出新意。意谓今日池塘长满青草,恰似当年谢氏诗中所表达梦中之意境,这里虚写实景把眼前所见之实境,引入梦幻所感之虚境。增添了诗意的朦胧感和美丽的联想。杭城除西湖之外,还多“池塘”,是多水之乡,如涌金池、圣母池、白池、金牛池、龙母池等等。先写过苏堤“湖水”,再写“池水”,亦以补足,“春水”之无处不盈也。
 
  下一层咏溪水。“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由湖水溯源写溪水,由湖光引出山色。湖光山色,构成了西湖美不胜收的佳景。词人下笔也很雅丽。它并不直接写“溪水”,而是描写溪水周围前后的景物:云和、山空、花香。由此引出溪水,意境很美。“年年”指今年之游已非往年之游,今年之水载流红亦非往年之水流花落。
 
  “新绿乍生时”句下转入第四层的感怀旧游上来。张炎等“西湖词友”,曾在西子湖畔结社游赏。但现今却都分散四方。“茂林觞咏”借王羲之千古篇《兰亭集序》中“茂林修竹”,“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盛时难再,令人感慨系之矣。“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令人不禁怀念起旧时相聚于其下的碧桃树了:“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目触韶景而伤感,光阴之易逝,是文人骚客常咏之情。
 
  张炎是“西湖诗(词)社”中的一位著名词人,这首《南浦。春水》词,就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因此而获得了一个“张春水”的佳名。临安贵宝生活,是在风花雪月中度过。加之西湖乃独有之胜景。要写西湖之美,要选春季发“桃花水”的当口。在波光潋滟,绿柳飘拂的境况下,自然勾起了词人们多么浓郁的才思和丰富的想象。此词的佳处并不在于寄托什么深刻的情志,而在于它文辞的优美,以及词风的婉丽清雅。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1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水龙吟·白莲
 
                 张炎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
 
  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
 
  褪红衣、被谁轻误?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
 
  似传心素。
 
  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以白莲为题的词。此词布局巧妙,章法奇特,匠心独运,可堪与蒋捷同题材的词相比翼了。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是对白莲作总体的概括描写。把莲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它还滴着金盘的玉露,借用的是汉武帝承露盘事。落笔把莲花的整体精神摄起的,跟着具体勾画:“轻装”、“纤裳”,为形质;“照水”、“玉立”,为姿态。配似“飘飘似舞”,使莲花的形象突现眼前。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随即换了角度,自身落笔。“销凝”意为徘徊凝望。几度排徊在满湖烟月和一汀鸥鹭之中,为的是要领略这诗的环境中那白莲的雅韵。“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悄然静夜之中,驾一叶扁舟,在湖上飘摇。淡白的湖光,远送的香气,皆进目鼻之中,那莲花却混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见。这几句莲花被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湖光、烟月、小舟、鸥鹭物光人色皆有。如果能够用丹青画出,当是一幅绝品。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大抵是浣纱人妒忌美丽,换红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罗衫,以便消减您那动人的魅力。这里写白莲仍是一片迷离之色,轻轻把题目的“白”字反挑出来。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白莲的姿态陡然呈现。“闲情淡雅”一串特写镜头,“淡雅”是写神魂,“清润”是说姿态:“凭娇待语”是拟人化手法,写出它“若讽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态。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莲曲》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倾盖”借用“倾盖而语”的成语。“心素”即心事。这里又补足了一笔,将上面意思说透。
 
  结拍“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从眼前荡开,想到未来。“湘皋佩解”是个典故。郑交甫遇见江水女神得赠玉佩。这里的“佩解”是比喻莲花落瓣。“怕湘皋佩解。”讲不久西风吹来,花瓣飘落,如江妃解佩。只剩“绿云十里”在西风中飞卷罢了。
 
  整首词,有总写,有分写,有远写,有近写,有正写,有侧写,章法颇可玩味。其中的“小舟夜悄”一段,迷离惝怳:“浣纱人妒”三句,想象幽奇:“凭娇待语”、“似传心素”,则人花合咏,也都显出作者的匠心。
 
  长调咏物,要有整体的布局。或总或分,或实或虚,或探或补,手法颇多,规划得好,才能下笔。这首词,总分结合,远近相宜,章法颇为严谨。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1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壶中天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张炎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以描写古黄河为主的。此词一改张炎“婉约”的形象,在“夜渡古黄河”这样的题材中,自然带有黄河古道的粗犷苍劲的风格。从词风上讲,张炎此词似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
 
  “扬舲万里”,起笔用《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抵触。“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句意恰如文天祥词:“山河破碎风飘絮”。魏文帝曾临江叹曰:“天所以隔南北也。”这里是借长江言黄河。“追昔”意在“抚今”。当年的金宋对峙。犹有南北并列之势,现在却连这种形势都不复存在了。“笑”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其情感之复杂亦复不可言传。
 
  下面转写国家兴亡之题。“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须信”和“却向”表示出他是怀着无可奈何心情北上的。生在江南锦绣之乡的贵公子,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这块荒凉的地方来的。但现实迫使他弃国离乡来此。张炎少有才气,名声远播于外。元朝征集艺人赴大都写金字《藏经》,张炎当然其中。
 
  王命在身,不得不行。但苦衷在心却无处倾诉,只好借古黄河“中分南北”来发泄。随即写出南人眼中的黄河:“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老”、“古”,言其古老:“风定波犹直”,写水流之峻急。以实物实景写出词人心中的感受。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泛槎”是一个典故。古传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木筏)竟误达天河。“野人”此处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他们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你们是从何处跑到这儿来了?这里比黄河为天河,曲笔写路迢迢和跋之艰辛。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黄河气象之空阔。这里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句,寓“艰难苦恨”之情于其中。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绿”指黄绿色也。“北国深秋,寒气早临,衰草凄迷,一派迷离景色。唯有闲鸥独立”,河面寥廓,孤鸥闲立,写眼前实景,暗含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如此的意味。
 
  下面以突兀的笔调,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景色。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张炎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和苏东坡描绘长江的壮丽和人物之风流不同。张炎此词却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扣歌而歌,令人百感交集。“海蟾飞上孤白”“海蟾”指月亮,因为古人相信月亮自海底升起,故名。这里以海上飞月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2   回复此发言   
--------------------------------------------------------------------------------
19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八声甘州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张炎词作鉴赏
 
  1290年,张炎和友沈尧道应召为元政府写金字《藏经》。翌年,回归南方。之后词人在越州居住,和沈尧道及赵学舟都有词往来,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以“记”字领起,气势较为开阔、笔力劲峭。写他前年冬季赴北写经的旧事,展现了一幅冲风踏雪的北国羁旅图。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三两个“南人”在那枯林古道上艰难行进。“此意悠悠”此句虽简,然则写出他内心无限的忧思。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旧事重提之后,续写北地回归之光景。江表,指江南。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此两句谓自己虽已回到南方故土,屈辱经历也过去,仍只能老泪洒落、无欢可言。南归以后,自己与尧道分处杭、越,音讯久未通。“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点出为何不致书问候。并非不想题诗赠友,但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来。因西风吹打而飘散的片片红叶上,似乎处处都写满了“亡国”两字。不忍在上题诗,怕引起浓浓愁情。请老友给予谅解。开头这两韵五句,其意境苍凉阔大,有“唐人悲歌”之概。着实为全词增添了一点“北国型”的“壮美”之感。“短梦依然江表,……落叶都愁。”随即音调多么缠绵低回。这是作者善于“一气旋折”的高妙本领。
 
  “载取白云归去”则从眼前的离别写起。故人之访,给作者多少欢乐、慰藉和温暖。故人又要回去。面对此景,作者当然又会感慨生悲。“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写出了自己与他两情依依之感。“楚佩”借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的典故。“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当然会赠所赠之物,只能是一枝芦花。这里表现出赠者零落如秋叶的心情。他以芦花来比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饱寓着他生不逢时痛感。这里“折苇赠远”,笔调不凡,写意深刻。“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而故人既远,“野桥流水”附近也能招集到三朋二友,但终非沈尧道、赵学舟之类故交了。“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惆怅寂寞只能靠登楼远望排解。但余斜照的景色,只能徒增伤悲。所以顿又缩回了脚步!
 
  全词先悲后壮,先友情而后国恨,惯穿始终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词气”。使读者极能渗透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写身世飘萍和国事之悲感哀婉动人,令人如闻断雁惊风,哀猿啼月。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2   回复此发言   
--------------------------------------------------------------------------------
20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摸鱼子·高爱山隐居
 
                 张炎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
 
  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
 
  眠鸥未醒。
 
  甚占得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
 
  还重省。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
 
  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
 
  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
 
  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
 
               张炎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描写作者隐居生活的。张炎应召北上抄写“藏经”南归后,在山阴一带流寓,曾在镜湖一带隐居。高爱山是其隐居之所。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元政权严重不满和敌对情绪。
 
  起笔短促而突兀:“爱吾庐”令人精神一振。借古代著名隐士陶渊明之意,暗示了其中“与世相违”的深意,为全词定下了基调。随之写湖水“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清润,指湖波之清凉朗澈和气候之爽润宜人。继而写湖中的倒影:“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睛暖的山光、苍翠的树色,斑驳的花影,都映照在这面天然的镜子里。“沙浦迥”句写远处的沙滩。“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写柳阴下的小艇。“眠鸥未醒。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眠鸥”,这里指隐士幽人。“甚”,正也。“莼乡”,化用张翰思吴中故乡莼羹、鲈鱼脍故事,指隐逸之乡。在隐士之生活天地,万籁俱寂,人踪不见,只有斜阳的余辉在闪耀。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波澜骤起。夕阳落下的只余一抹余晖斜照,暮色之苍茫,令人浮想连篇:在这与世隔绝的山间也难逃世事更换的影响,原来桃源仙境般的地方,海市蜃楼了!何处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呢?慨叹之余,他又自我慰解:“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绷紧的琴弦终于松驰了下来。
 
  “深更静。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这几句如同一串串美妙的乐符,连串成一曲高元。明亮的乐章。令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在万壑松风之夜,词人徜徉在吹箫跨鹤,凌风饮露的意境中,希冀从此抛撇开那充满不安和苦难的恶浊的尘世。
 
  这首词上阙以写实景为主,字字落地有声;下阙以抒情为主,情情景景皆为幻象。作者欲为通过这种方式重觅光明。用语句平实、遒炼来贯情,意境较为独特。既然生活于地球之上苦难重关,何不离开俗世,皆时作“仙游”的梦想,以求得到些许的慰藉呢!但幻景不能无限飙升,它仍然有个限度。词人虽然在隐居以求避世,实际上是“愤世”之后所作的一种无奈之举。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2   回复此发言   
--------------------------------------------------------------------------------
21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月下笛
 
                 张炎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
 
  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
 
  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
 
  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
 
  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
 
  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张炎词作鉴赏
 
  《月下笛》是“遗民”张炎抒发其遗民心态的一首词。南宋已亡,身怀家国之恨的张炎在甬东一带流寓。在孤游万竹山,幽清廖寂的环境并未使其淡忘。亡国之恨,反而愁思黯然。这首词的悲凉激楚,当为其心声之反映。
 
  起调令人凄怆渺茫:“万里孤云”。“孤云”,是词人的化身。孤云在诗词里喻人蕴含了特定的感伤。
 
  “清游渐远,故人何处。”漂泊的日子是那么凄凉,使人找不到方向。“故人何处?”这一声呼唤,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悲,一齐倾诉出来。日间无法排解,夜里还形于梦寐。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梦中时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用连昌来指代南宋故宫,透出铜驼荆棘的意思。此时梦想中,宫中的柳树仿fo已衰残无几,非复当年意态。萧萧的夜雨。萧萧夜雨袭来,令人不堪忍受。不期然从梦中醒来,却是在异乡夜里。灯光摇曳中,谁能和我共话?心绪的悲凉令人凄然。
 
  “张绪”,指词人以南齐张绪自况。以此比拟自己青年时的风度。但是而今的张绪也不像亡国前那样“风流可爱”,却是已衰落的蒲柳。“归何暮!迟暮之年还不能回乡呢?”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勾起作者无端心事。西湖断桥边的鸥鹭已零落过半,却是旧侣凋残,前盟难践。
 
  随之一转“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却是“西州泪”取不忍重经旧地之意。张炎的亡国破家之痛,远过羊昙生死知遇之悲。“杜曲”,指高门大族聚居的地方:“人家”,指张炎自己的家。据记载,张炎家世显耀,祖父时家境显赫。但元兵入临安后,祖父被杀家产被没。张炎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创痛。家国之痛是忘不了的。煞尾又化用杜甫诗句,写道:“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这是张炎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在抒发亡国之悲时,运用了较为深刻和曲折的笔法。用典贴切、想象丰富、含蓄深厚,风格转为“清空”。以深邃的意境,而亡国之恨的痛烈心境楮墨内外。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2   回复此发言   
--------------------------------------------------------------------------------
22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满庭芳·小春
 
                 张炎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
 
  寻红探粉,也恁炊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张炎词作鉴赏
 
  1315年(元红宗廷佑二年),元朝入主南宋故土已住几十年。为了取得汉人士族的支持,决定重开科举。一些汉族青年,欢欣鼓舞。但张炎对此看待很清楚,借题发挥,揭开元朝统治的真实目的。
 
  “小春”即“十月小阳春”。因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名。恰值秋冬过渡之际,江南出现一种“返春”现象。但随即冷气南侵,萧条的冬天会很快来临。
 
  “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写天气转暖。人们卷帘开窗,地上一片皎白。旭日东升后,冰霜被阳光扫尽,也带走了丝寒意。以词人饱经风霜的老眼看来,“寒轻”的感觉只是一种骗人的假象而已,因而随即落笔为“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这体现在他所冠的一个“误”字上。这里并非讲大家的感觉有误,而是说这些啼鸟有“误”。啼鸟越欢畅,以为春日来临。越发让人感到其无知之极。这里透露出张炎对待元朝重开科举所持的态度。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既然天气暂时回暖,不必再做《秋声赋》,可以躲进一边作短暂的休憩。词情“顿挫”之处,它重新振起作了一点“休整”。继而“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消凝”是“消魂凝魄”表明一种感怀的精神状态。园中偶尔开放的一两朵花,不过是一种“借暖”而已,因此词人“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词情发生极大的转折,在此凭空一转。这一句”换头“,笔力警峭空灵,起到了”转接“作用。”阳和“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用它来比拟皇家的恩泽。”阳和能几许“,暗示了元朝廷的”恩泽“只是骗人之举。那辈稚嫩的孩童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他们纷纷出动,寻红探粉,也恁炊人。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笑”字,表示他感到可笑,然而,幼童的无知还不足令人担心。“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使之忧虑的是:隐居蛰伏着的“遗民”可千万不能去上当呀。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这是词人发出的警告。足以提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小春之后又将是北风猛吹、灞桥雪深的恶劣天气了。“阳和”和“春意”又能何处寻呢!
 
  这是一篇描写“小春”时序风光的一首咏物佳作。“小春”天气,冷暖不定。在写景方面,如太阳的融冰化霜,小鸟之啼鸣,孩童寻幽探胜,以及将醒睡蝶之神态,极为传神。作者在咏其物的同时,又给出了其生动的形象。借气候之多变,喻指政治气候之变化无端。以写物之话语实言其志也。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3   回复此发言   
--------------------------------------------------------------------------------
23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解连环·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张炎词作鉴赏
 
  《解连环。孤雁》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用孤雁写自身。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孤”字,点出只雁离群万里。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是枯草平沙,一片寂寥。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群雁飞行,常成一字排开,但这只孤雁却只能单飞,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有谁怜念这与日俱增的孤独的旅愁呢?“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这里提出“长门灯暗”的宫廷,“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这里讲长门的夜哭,锦筝的清怨,表达作者的思旅的心绪。想念远方伴侣,是不是“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长期的期待与渴望,一旦相见期近,反怕春期之骤至。虽能相见也无愧于寄身画栋珠帘双双紫燕了。
 
  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一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张炎因此咏孤雁词人称张孤雁。在咏物的方法上,这首《解连环》最为出色。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作者: 都叫我老三  2006-11-18 01:13   回复此发言   
--------------------------------------------------------------------------------
24 回复:【张炎】词作鉴赏             ●台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陈文卿
 
                 张炎
 
  薛涛笺上相思字,重开又还重摺。
 
  载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缕离痕难折。
 
  虚沙动月。
 
  千里悲歌,唾壶敲缺。
 
  却说巴山,此时怀抱那时节。
 
  寒香深处话别。
 
  病来浑瘦损,懒赋情切。
 
  太白闲云,新丰旧雨,多少英游消歇。
 
  回潮似咽。
 
  送一点秋心,故人天末。
 
  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
 
               张炎词作鉴赏
 
  这是张炎写给友人的一首词。张炎一生中大半在江湖流浪,生活较为潦倒。但能有几个词友赋诗慰藉,也算是给其平淡的生活中寻求一点精神上的支持。他很珍视友情,对朋友有说不尽的相思。在其词作中,赠友词也很多。这首《台城路》情思浓郁,读来令人感慨系之。姚江,即今浙江余姚。陈文卿,又作陈又新。
 
  “薛涛笺上相思字,重开又还重摺。”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乐妓。她创制松花小笺,人称“薛涛笺”。把写满相思字句的信笺,展开而又叠好,一遍一遍地翻看。接着词人便向对方倾吐自己的思念,“载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缕离痕难折。”自从友人离去之后,曾载着我们一起游玩的船儿就空着,那横在水面上的垂柳也似老了许多,怎能不让我心中离恨缕缕,不可断绝。“虚沙动月。”我只能望着茫茫沙滩上缓缓移动的月色。感慨横生:“叹千里悲歌,唾壶敲缺”,典出于王敦饮酒歌曹式诗《龟虽寿》敲碎壶口事。从“载酒船空”至此,一气贯注“却说巴山”一转,把相逢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李高隐诗中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此刻心情亦如玉溪生。在宽己的心态中,对友人也是一个慰藉。用词贴切自然。
 
  “寒香深处话别离。”再回忆起昔日在菊花丛中依依话别,思前想后,皆因“情到深处不自由。”一别之后自己形容憔悴,精力不支,以至于对朋友深切的相思之情,没有心绪抒写。这里透露出了一派物态身境同其萧然心境。虽然无绪再做风花雪月之吟,但是朋友依旧在我的心中。“太白闲云,新丰旧雨”。太白,即终南山,唐时隐士多居于此。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唐初大臣马周,早年曾困于新丰旅店,这里泛指流落异乡。旧雨,用古诗意,用旧雨喻指老朋友,“今雨”比喻新交。“太白闲云,新丰旧雨”,意谓旧友归隐,有的闲似孤云野鹤,有的寄于贫困潦倒。“多少英游”而今飘零四散了。此句包含着兴亡之悲、故国之思。词锋一转由叙事抒情转为借景寄情。“回潮似咽。”潮水在退潮了,像是阵阵呜咽。远去的潮水啊,“送一点秋心,故人天末。”“故人天末”当亦有陈文卿在内。而更富情韵的还在词的结尾,“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朦胧月色中,江影沉沉,沙鸥在夜露中酣睡,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我也想成幽梦阔,不辞天涯觅故人。但山长水远,忧愁满腹。令人言难尽,梦不成。加之触景伤情,情更难已。这里描绘了一幅沙鸥夜宿图,在空旷、寂寥中,体会其充实、幽邃。诸般滋味孕满其中,不着痕迹,令人感到张炎的动力非同凡响。动力非同凡响。
 动力非同凡响。动力非同凡响。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八百十二(墨梅二)2006-10-31 11:26【国朝龚教鹅湖文集】

  《为张邦英题钱舜举折枝梅花》:西湖美人风韵奇,玉为资质冰为肌。江梅向暖开南枝,美人与之同襟期。月香水影有妙句,横斜浮动无人知。世间凡卉不敢并,香名万古芳菲菲。罗浮美人亦大好,笑靥盈盈破春早。明日萧条客梦醒,参横月落春光老。怊怅松林不见人,多情翠羽空相恼。繁花乱插满头归,芳心寂寞忧心捣。吴兴美人真可人,兴来亦写梅花真。奇奇怪怪发天趣,斯须幻出江南春。疏花绰约有生意。鲛绡半幅无纤尘。固知佳画不易得,百年谁复藏其珍。朝云不入黎花梦,铃阁无声画屏冻。淑态偏嫌夜雪欺,幽香不许春风动。意态娉婷富贵羞,精魂冷落清寒共。时揩病目一摩挲,万紫千红竟何用。山阴古多图与书,张郎自是山阴癯。平生爱画入骨髓,得此置之坐右隅。我生亦有画梅癖,对此不觉形神俱。含丹吮墨我不知,还君此画长嗟吁。

  【宋陆游渭南集】

  《题施武子所藏杨补之梅》:补之写生梅,至简亦半树。此幅独不然,岂画横斜句!《题剡溪莹上人梅花小轴》:孤舟清晓下溪滩,为访梅花不怕寒。忽有一枝横竹外,醉中推起短蓬看。

  【张守毗陵集】

  《席大光邀同赋墨梅花颜博士画》六首:镂冰斫雪赋精神,不受丹青一点尘。施粉故应嫌太白,漫凭水墨见天真。骚人洗砚试松烟,造化炉锤贮笔端。春破南枝入诗眼,句成只许画中看。笑挥墨妙当华,真是天然玉雪花。月冷霜清春不管,一支寒影堕溪斜。墨白何妨俗眼疑,写真妙处足天机。横斜疏影黄昏月,貌尽西湖处士诗。墨竹文翁旧写真,墨梅颜子更超群。我家幸有谷,乞取冰姿伴此君。故园雪树想凋零,却向毫端见典型。梦破江南愁绝处,前村烟迥雨冥冥。

  【吴居仁诗】

  岭南十月春渐回,妍暖先到前村梅。问君何处识此妙,一枝冷艳随霜开。长江凛凛欲崩岸,乃见好事多墙隈。初疑渗漉入瘴雾,更恐寂寞理烟煤。微风不动暗香远,淡月入户空徘徊。坐看粉黛花膻恶,岂但桃李成舆台。我行万里厌穷独,疾病未已心先灰。对此不觉三叹息,恐是转侧同南来。异乡久处少意绪,破壁相对无根。古来寒士每如此,一世埋没随蒿莱。遁光藏德老不耀,肯与世俗相追陪。轮离可多见用,牺尊青黄木为灾。含毫吮墨去颜色,况自不必须穿栽。岁穷路远莫惆怅,此去保无蜂蝶猜。

  【李忠定公集】

  《戏赋墨画梅花》:道人画手真三昧,力挽春风与游戏。露枝烟蕊忽嫣然,自得工夫畦径外。由来墨白无定姿,浓淡间错相参差。炯如落月耿寒影,翳若宿雾含疏枝。群芳种种徒繁,脱略丹青尤拔俗。妙质聊资陈氏媒,幽姿好伴文生竹。世呼墨竹为墨君,此花宜称墨夫人。铅华不御有余态,世间颜色皆非真。年来妙观齐空色,天花时露真消息。试须幻出数千枝,不费梁溪一丸墨。

  【许景衡横塘集】

  《墨梅花三绝》:园林飒飒正飞沙,见东风第一花。画里有诗还会么,分明竹外一枝斜。柔条乱蕊照人寒,多少冰姿在笔端。迥出暗香疏影外,诗人莫作一般看。冰茧连槽无点翳,忽惊雪片满寒枝。须知造物生成处,也似毫端拂淡时。《先兄旧作梅花,觅张先生画,因览之,怆然,辄次其韵》:茂陵雪片追方好,乱点铅华却不宜。多少人间春色在,未消写尽向南枝。

  【曹勋松隐集】

  《分题墨梅得客字》:北风吹云付寂寂,练练溪流湛寒碧。马头忽有暗香来,撼雪寻芳识标格。扬鞭敲镫荒寒路,酒恶难禁赖销释。陇上故人消息迟,一枝谁寄疏烟隔。老禅幻此空花相,墨晕横斜清照客。定应飞梦会姑仙,玉楼澹月连天白。

  【朱松韦斋集】

  《三峰康道人墨梅三首》:一枝春晓破霜烟,影写清波最可怜。衲被犯寒归吮墨,也知无地着朱铅。冰盘青子渴争尝,怪有横枝着意芳。等是毫端幻三昧,更烦觅句为摹香。缃囊墨本入宣和,林下霜晨手自呵。不觉霜台要全树,动人春色一枝多。康画尝投进,又为朱勋画全树,怅极精。

  【孙鸿庆居士集】

  《题隆上人墨梅花》:一枝插向钗头见,千树开时雪里看。惭愧道人三昧手,尽将春色寄毫端。

  【董霜杰先生集】

  《题龙岩居士墨梅》:龙岩戏墨作横枝,韵胜何妨不入时。黑雾玄霜遮缟袂,玉妃谪堕畏人知。

  【胡铨澹庵集】

  《刘景仁画墨梅扇上,又画梅影于扇阴,求诗,各题一绝》:竹外梅花耿玉颜,凛然冰句落霜纨。莫将轻扇趋炎子,留作人间六月寒。又一首:踏月看梅不见花,只惊水底影横斜。归来扫向冰绡扇,袖有西湖处士家。

  【朱晦庵大全集】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装。

  【袁起岩东塘集】

  《用谢艮斋韵题欧阳长老墨梅三首》:误墨虽藏白,飞埃欲敛昏。谁将草玄手,着意写前村。屏灯红灼烁,窗月正黄昏。印出横斜影,分明竹外村。溪藤横翠约,老眼颇眵昏。唤入凌烟后,江村不是村。《用杨诚斋韵再题欧阳长老墨梅》三首:红妆夸睡足,粉额趁颜开。惟有江梅样,蛾眉淡拂来。玉容曾麝,彷fo带香开,不比真花怯,斓斑怕雨来。从来冰雪体,引墨为君开。寄语金鸾客,和羹人正来。《李英才作墨梅于天度观壁》:小折霜林半壁间,春风日日付毫端。秋高为借横斜影,留与吾师岁晚看。《又题墨梅》:轻梅拂拂有余清,笔下翻成月下横。昨夜小屏幽梦断,恍如烟雨瘴江城。

  【张南轩集】

  眼明三伏见此画,便觉冰霜抵岁寒。唤起生香来不断,故应不作墨花看。日暮横斜又一枝,水边记我独吟时,不妨更作江南雨,并写青青叶下垂。

  【北涧禅师诗集】

  描邈檀栾黪素元,万红千紫失根源。太玄自古人嫌白,白尽何妨反太玄。楚楚仙裳澹染缁,耐寒宜瘦不宜肥。莫言无子调商鼎,卿相当年有黑衣。省力寻春愈出奇,规蓬图上看新诗。杀风景问春知否,两手风霜一样龟。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宋兄安卿墨梅》:清婉浑非铁石姿,故家别调合传衣。华风不疗春痕瘦,可是工夫不造微。《定平怀墨梅》:南昌梅少府,人道是梅仙。不疗疏枝瘦,安知瑰色妍。春归天上去,真自镜中传。同出吟机杼,无声亦自贤。

  【张 湖南集】

  《庐陵李英才自制墨与梅花写真艮斋诚斋又许其能诗十月七日携画见访且索拙语因成古风以赠》:我家种梅三百树,恼人不特香如雾。阶前花影二更来,月光到处纵横住。几回欲画嗟未曾,李君能事乃尔能。素绡窃我当时景,更引夜月花边升。濡毫晕水压凡墨,扫烟自就千枝灯。客衣缁尽不复恨,但喜占艺清如冰。英才之言云尔圭玄漆响用不尽,博金价定无亏增。又闻觅句颇清熟,社中宗匠交口称。云台万事无心计,只学希夷多爱睡。醒时非画亦非诗,恣向虚空写干偈。君舡再过中未。乌丸并望新篇寄。醉来染试陋溪藤,满壁蛟龙风卷地。

  【许纶涉斋集】

  《明日欲对,通夕不成寐。枕上赋墨梅诗,还契师宿逋》:师住一庵几何年,山深更过灵隐前。遗我江南几张纸,中有寒枝真契禅。胸中扫除烟火食,笔端洗涤苍苔痕。立雪家风真第一,欲我着句今忘言。苍颜幸没黄尘里。清梦忽堕孤山涯,处士桥边卷蓬相,痴儿莫讶得香迟。昔看汉头印明月,今观海底拾玄珠。自从迦叶天机浅,不但花无笔亦无。春风不逐花光老,心印自传圜契师。师能写出梦中梦,我却吟成诗外诗。

  【吴仲孚诗】

  《掀蓬梅》:断桥月老水弥茫,谁托舟扉夜望长。零雪正埋和靖骨,淡烟微见寿阳妆。一时韵巧传清思,几度凝愁忆暗香。举世可无题品手,擅场到底属何郎。

  【杨诚斋集】

  《跋京仲远所藏杨补之红绫上所作着色掀蓬梅》:朔云暗天垂到地,朔风裂山吹脱耳。长江万顷一艇子,一夜雪寒不成睡。诗翁晓起鬓蓬松,缩颈微掀黄篾蓬。夜来急雪已晴了,东方一抹轻霞红。江梅的砾开独树,蓬间截入梅尺许。老干新枝紫复青,花白玉须黄金。满身满面都是雪,梅雪却与霞争明。不知诗翁何处得霜锯,和雪和梅斫将去。恐是并州快剪刀。不然吴刚修月斧。下无根干上无梢,一眼横陈梅半腰。东省拈出寒萧萧,至今花头雪未消。《董主簿正道壁间作水墨老梅一枝,宿缩合半眼栖焉》:斜枝饱风雪,疏花淡冰玉。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醉后捻梅花近壁,以灯照之。宛然如墨梅》:老子年来画入神,凿空幻出墨梅春。壁为玉板灯为笔,整整斜斜样样新。《乡士李英才得老潘墨法,善作墨梅,复喜作诗,艮斋目以三奇,赠之七字,予复同赋云》:吾乡李君磊嵬胸,夜持云梯倚秋空。月中夺得修月斧,斫倒南山千岁松。束归丹灶和玉桂,燧出绿雾霏鸾龙。捣成玄圭与苍壁,洒作横枝岁寒色。庾岭霜林和靖园,掇入生绡供戏剧。幻松作壁壁作梅,豪气勃郁尚不开。琼艘满酹梅雪下,吐出西湖有声画。《七月二十三日题李亨之墨梅》:夏热秋逾甚,寒梅暑亦开。无尘管城子,幻出雪枝来。

  【草堂集】

  《陆德原和题新安画梅花韵》:东风一夜渡江新,开遍梅花照眼匀。何逊从来有才思,题诗不负广陵春。

  【韩涧泉集】

  《自吴中持陈绍之墨梅归置屋壁》:西湖貌得一枝来,长夏风轩尽日开。老眼暗中时摸索,便知玉雪不能猜。《又题墨梅》:只在山林不见花,谁将水墨试横斜。与君一笑霜风里,从此留诗到酒家。《杨补之梅花小轴》:腊前到处见梅蕊,影落寒窗只自知。尔重西江三昧手,玉溪西隐看横披。

  【蔡九峰集】

  《马司户惠所作墨梅并示佳作。因次韵》:谁把霜毫归庾岭,王孙去后久寥寥。长时月夜横疏影,镇日春风上素绡。可笑儿童寻剪摘,如知蜂蝶亦邀招。人心造物无穷巧,顷刻功成永不摇。

  【沈继祖栀林集】

  《俞舜俞作墨梅八轴,皆取古人诗句,请余赋之》:天生万物俱森罗,诗人于梅诗独多。不言成蹊桃与李,何敢当此不类歌。由来画中有新诗,俞君造次以笔追。浑然莫知诗画异,手与心犹不自知。红杏花开惊羯鼓,虞美草认歌声舞。笔能招此玉梅梦,花非解语如欲语。我生身世两茫茫,倒与此花交分长。书窗有月前弄影,山驿无风远有香。溪流落英送我别,谁念孤芳增皎洁。此时我有万斛愁,吹断参差山石裂。吴霜忽点双鬓华,故人各在天一涯。南望一枝书断绝,临风不复三叹嗟。天花何曾着禅定,百忧炼心澄古井。世有铁心石肠人,举似我诗应首肯。

  【项安世悔藁后编】

  《题屏风墨梅二绝》:一段西山雪,中含太古梅。无香亦无色,免被百花猜。天上和羹事,巢由不忍闻。疏花将瘦影,闲卧一溪云。《二十七日衡阳县义宰以奚奴墨梅侑客太初字冲远》:铁石心肠宋广平,赋含脂粉太多情。固应却有柔荑手,淡拂横枝彻骨清。

  【张拙轩初藁集】

  《题禅乡院壁间墨梅》:昔年曾作梅花梦,梦回衣上寒香重。矮窗偶见一枝开,早是江南春意动。凡花不似梅之清,精神骨相由天成。屡从画手细传本,但知刻画非写生。官塘荒寺门斜掩,岁久廊欹雨点。不须晴雪明千堆,胜喜墨痕留数点。

  【方秋崖集】

  《书赵相公梅卷》:一梢两梢晓汉月,三花五花暮江雪。春风到手眼生寒,烟水封深有茅。《用郑少傅韵题赵参政梅卷》:雪谷冰崖枯槁士,上锉无烟寒堕指。朝饥郁屈鸣不平,乌玉磨云翻砚水。花光若朽补之穷,吐作冷花春几几。相公折神兵,肯与此辈争诗名。横梢墨偶然尔,别有妙处贤长城。单于吹叶远关塞,张我大汉之天声。老生经济知无术,尔雅虫鱼宁阁笔。岩廊有此磊落人,安事儒士呕心出。吾文不在双仆骚,尔曹政可衙官屈。所怀浩荡同元工,宁比八九吞云梦。铭常勒鼎勋业在,未可枯木窥坡翁。谨勿闲挥补天手,且挈一世春风中。军书夜下飞如射,彼蠢者胡犹梗化。梅花岭外有传闻,老我毛寒足惊咤。神枢净洗甲兵腥,瘴月蛮烟亦堪画。《书惟扬张君梅卷》:平生何逊扬州梦,到得扬州月自寒。谁遣雪蓬春半树,诗情便作故人看。月明临得霜桥影,只恁横斜自一奇。唤起江南归梦远。竹村烟水有茅茨。

  【蔡戡定斋集】

  《端约遗墨梅以诗谢之》:先生出语已惊人,戏作梅花又逼真。眼底江山诗有助,胸中丘壑画精神。清香素质恼诗情,更倩挥毫为写真。共挽东风拚一醉,不须摹傲费精神。《题墨梅》:谁作横枝太逼真,枝头的砾眼俱明。也知笔力窥天巧,无奈清香画不成。

  【刘后村集】

  《信庵丞相为余作墨梅二轴。诗以小诗》。天畀村翁一段奇,发函虹气贯茅茨。肯移金鼎调元手,为作玉龙檠雪枝。绝艳从教百花妒,秘藏莫遣六丁知。信庵丞相亲分付,麾出花光与补之。《再题信庵墨梅》:信庵墨戏古无之,元气淋漓尔许奇。特与此翁挥匹楮,不为彼相作横枝。山相秘藏扫雪辋川画,曾序调美沂国诗。余尝序公诗以此濡毫。九十老农尤宝惜,时时开卷拂蛛丝。

  【洪平斋集】

  《和黄几叔墨梅二绝》:月暗云迷竹外枝,寒香未动便能奇。面如坡老南归后。骨似温公独乐时。六月夜窗留取看,霜风萧飒堕林端。问渠底事青青晚,耻上寻常桃李盘。

  【刘宰漫塘集】

  《题刘文简所藏墨梅卷》:烟雨和成宛擅场,新来翻着雪衣裳。以吾不可学渠可,善学杨君只此郎。杨补之甥汤君所画。自谓得补之白墨相形法,此卷乃为倒晕素质以反之。

  【王鲁斋甲寅藁】

  《题墨梅七首》:岁寒无与偶,独抱幽贞长。笔下孤梢瘦,冰花纸上香。笔头开造化,花外越精神。偃蹇龙表,新梢最可人。冰蕤开雪颖,墨妙发孤香。不袭逃禅印,枝头有异光。穷冬天地闭,万物正凋残。玉立清梢表。天然独耐寒。胸中含静操,笔下走寒梢。一见孤山客,清香尽拆苞。素质天然静,清芬绕鼻根。更于翘楚上,一笔起冰魂。一枝横出晓,霜外数花开。谁识生绡上,清香静处来。

  《和诸庵花光十梅颂》:一笔划断寒崖,疏蕊数枝低亚。不待雪压霜摧,已自全体放下。孤山树槁神枯,一段底死工夫。脉脉不知机转,忽然觜眼皆。空里翻身透出,风前玉立精神。百草头边未觉,还他独占光春。不问东风来未,冷冰冰中得意。谁于笔外相知,更有无味之味。接得少林枝叶,满腰风雪馨香。一自飘零庾岭,花光也解流芳。江头千树纷纷,纸上不堪狼藉。翻思洞口风流,忽见半梢横出。孤标向背从地,枝头各自精彩。堂堂妙用纵横,谁识笔根所在。大化元无拣择,墨光随手高低。但得岁寒风度,自然处处皆宜。几度落花流水,何待空枝方省。要须投笔虚空,幻习与之俱尽。推出突栾本相,雨肥叶底清黄。熟后何曾酸涩,舌根自不寻常。《题画梅》:枝头寂寞若为情,唤起毛锥为写神。月下风前长玉立,娟娟一纸四时春。《题花光梅十首》:着脚孤高太出奇,凭空斜落两三枝。大风动地吹崖裂,正是冰姿蕴藉时。《一曰县崖放下》:深山大泽老龙僵,不染樵人斧上霜。月魄存存枯槁里,忽然枝上弄精光。《二曰绝后再》:见说前村破雪开,我来雪影浸苍苔。平生不识春风面,却道春从花底来。《三曰平地回春》:一丘一壑似夷齐,劲雪繁霜特立时。瘦影横斜清峭峭,世间几个赴心期。《四曰淡中有味》:裁冰镂雪几多工,次第开时个个同。夜半传香来庾岭,至今拈起作家风。《五曰叶联芳》:踏雪寻香几度吟,吟诗那得似花人。水村云壑抽身出,月挂疏篱别有春。《六日一枝横出》:枝南枝北出天然,雪艳烟痕若可怜。冷面峥嵘无向背,何尝有意向人妍。《七曰偏正自在》:亚水凌空任短长,枝枝风度要平章。一樽月下吞花影,剔在须头点点香。《八曰高下随宜》:孤标不肯结春绿,细雨黄昏腊正残。望断落花流水远,枝枝点点是微酸。《九曰幻花减尽》:青青叶底未堪尝,已作商家鼎鼐香。四月江南烟雨阔,安心且待那时黄。《十曰实相圆常》:《和遁泽韵取临江叔父墨梅》:我翁久驾白云归,谁宝冰绡一旧枝。疏影暗香浮戏墨,光风霁月惠仙姿。只疑和靖旧争长,纵是逃禅甘伏雌。寄语古樵毋睥睨,青檀归我不应迟。《和仰庵池上梅韵》:窗外梅兄不可无,山人一见两眉舒。江头千树应难得,池上数根宜有余。蟾魄浮香无定相,虬枝压水可常居。只愁疏影翻多事,一片清光不得虚。

  【家铉翁则堂集】

  《墨梅》:非香之香,非色之色。伴我孤吟,风清月白。冰崖孤芳,雪林早春。伴我读《易》,见天地心。

  【何太虚知非堂集】

  江北江南春又动,腊前腊后梅仍花。三点五点雪孕魄,一梢两梢铁擘槎。枯根健迸石色润,半身倒偃溪流斜。逃禅老人招不得,树冗探环今是邪?

  【华镇云溪居士集】

  《南岩僧仲仁墨画梅花》:世人画梅赋丹粉,山僧画梅匀水墨。浅笼深染起高低,烟胶翻在瑶华色。寒枝鳞皴节目老,似战高风声淅沥。三苞两朵笔不烦,全开半函如向日。疏点粉黄危欲动,纵扫香须轻有力。不待孤根暖气回,分明写出春消息,大空声色本无有,宫徵青黄随世识。达人玄览彻根源,耳观目听纵横得。禅家会见此中意,戏弄柔毫移白黑。佳句殷勤致两番,深情邂逅高双壁。不愁开谢逐东风,全胜当年陇头驿。

  【陈郁诗】

  《题梅花便面》:白团横写向南枝,冷蕊寒梢手自持。绝似晓空凉影里,月明中有桂花时。《题林可山为倪龙辅所作梅村图后》:当年一句月黄昏,香到梅边七世孙。应爱君诗似和靖,为君依样画西村。

  【张紫微先生集】

  墨梅四首生增丹粉累幽姿,故着轻煤写瘦枝,还似故园江上影,半笼烟月在疏篱。南枝昨夜雪初干,瘦质临风乱蕊繁。忆向溪桥曾驻马,却疑浑是雾中看。化工着意作幽花,疑是来从阿母家。寂寞沙村烟雨里,如看竹外一枝斜。山边幽路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题鲜于蹈夫墨梅二绝句》:黄帘绿幕护轻寒,犹忆当年叩画栏。红烛泪残人语寂,玉人曾隔绮窗看。不御铅华著素衣,玉奴风调似清姿。何郎不作凌风句。幻出江南烟雨时。

  【李俊民鹤鸣集】

  《雪庵二梅图》:老树风光百不堪,画图仿fo见江南。为君试草花间赋,未必心肠似雪庵。《雪庵题钱过庭梅花图》:已把神传画谱,又看格在诗评。月落难寻清梦。云空乃见高情。

  【吴则礼北湖居士集】

  《仁老画梅》:疏影只横斜,羁臣真耋耄。观渠小开落,得此大梦觉。玄牝要饱知,六出端不死。妙高一瓣香,付与毛锥子。《题刘常梅》:生憎长红宛浅白,只有疏影连暗香。凭君且置风月事,一笑姑为时世妆。

  【姜特立诗】

  《赋潜庵墨梅》:季伦珊瑚光夺目,元载胡椒高柱屋。潜庵纸上一枝梅,富比王候夸不足。此花清绝更无伦,和粉磨丹吾所嗔。向来华光最入神,幻出西湖烟雨春。《李仲永墨梅》:写竹如草书,患俗不患清。画梅如相马,以骨不以形。墨君曩有文夫子,蝉腹蛇跗具生意,当时一派属苏公,雨叶风姿略相似。花光道人执天机,信手扫出孤山姿。陈玄幻却西子面,此妙俗士那能知。近时赏爱杨补之,补之妩媚不足奇,李生于梅却有得,高处自与前人敌。倒晕疏花出古心,暝云暗谷藏春色,我一见之三叹息,意足不暇形模索。君若欲求之点画,胡不去看江头千树白。

  【王炎双溪类藁】

  《墨梅》:酷似西湖处士诗,虽无半树有横枝。天寒地冷清癯甚,故着缁衣护玉肌。

  【任希夷斯庵集】

  《题蓝道人画梅诗轴》:湖海知君岁月多。欲寻笙鹤问烟萝。相逢一笑江南陌,听彻丝桐听踏歌。我家樵水东边住,手种寒梢一万栽。客路千年清梦断,谁将疏影巷中来。

  【林季仲竹轩杂著】

  一枝炯炯照人寒。绝似溪桥立马看,只恐春风解相怨。漏他消息入毫端。

  【宛陵群英集】

  《汪珍墨梅》:三更四更霜压屋,一枝两枝风折竹。江南岁晚客未归,梦入溪烟小横幅。

  【韩元吉南涧集】

  西北佳人绝代姿,倾城倾国未为奇。自然冰雪生颜色,不用人间朱粉施。影落寒塘月照时,梦为蝴蝶绕高枝。画工欲画无穷意,不道幽人圣得知。《郑仲南五梅图》:江南酒美樽不空,十年醉倒梅花中。经行所见略可谱,一一秀骨含仙风。不将铅华污真色,亦有醉脸匀春红。重英千叶两何好,玉立但喜肌微丰。红绡金缕变新样,品异独许天香同。花开到处即吾圃,水寒月淡烟空。醉来踏雪更起舞,长歌目送南飞鸿。自从春归厌寂寞。坐觉桃李难为容。忽惊横轴入吾手,世上犹有丹青工。扶疏清影卧空碧,一笑似喜曾相逢。君家亭馆安用此,此物自惜添诗穷。诗成妙手傥不惜,画我曳杖穿芳丛。

  【詹敦仁清隐集】

  《介庵赠古墨梅,酬以一篇》:开屏展素看梅花,淡蕊疏枝蓦蓦斜。墨散余香点酥萼,月留残影照窗纱。

  【曾丰樽斋集】

  《题杨补之梅》:风流青帝欲回春,先遣玉妃清路尘。过眼被渠偷笔写。虽忙犹得九分真。竹篱茅舍养吾清,正恐人间识姓名。毛颖传神偶相似,争先快睹辄倾城。《曾德礼墨梅,竹,篆,棣皆精,岁在己未,示以墨梅。酬价固非所吝,会即赴官岭表,度难自随,还以授之,副之古风》:北枝顽顿如不仁,南枝警敏如有神。方当群有急归宿,忽自太无偷发春。画画清修枝拔萃,点点精明花引类。幻尽岁寒姿者天,吾宗所幻天相似。溪边照水周逸民,帘下横窗晋诗人。胸次还余墨外墨,笔端更写真中真。把南全报犹轻议,举赵璧归非厌嗜。只今随牒广之南,彼大庾山吾画笥。

  【高吉懒真诗藁】

  识破宫妆色是空,香魂分付与东风。黑云泼眼催诗急,着我江头春暗中。

  【张元干归来集】

  《龙眠墨梅》:江南一枝春,岁久暗香灭。怪得深夜寒,荒村映残雪。《题忠上人墨梅》:寒梢的点昏鸦,雪后风前皎月华。结习未除羞老眼,更看淡墨幻空花。

  【赵蕃淳熙藁】

  《题杨补之梅》:翠条横侵鹤膝枝,江南篱落雪残时。杨郎笔下烟岚集,留作晴窗觅句资。

  【李彭日涉园集】

  《晖上人画梅乞诗》:微风正尔送荷气,忽见恐梅冰霰姿。元是道人三昧力,明窗漱墨发南枝。

  《昌书记画梅》:花柳春风纷衍,禅窗晚放横枝。虢国生憎粉黛,晓妆淡挪蛾眉。

  【熊冕山瞿梧集】

  《答王山仲作墨梅来访韵》:客从罗浮来,遗我一枝琼。仙风溢毫楮,夭矫冰雪清。感怀畴昔夜,醉饮月中英。青衣歌未竟,斗转参已横。俯仰今成古,散聚若为情。几回疏影里,呼鹤引长鸣。无人能悟此,空逐晓云行。因子重欷 ,聊以写吾生。

  【陈耆卿窗集】

  《题汤正仲墨梅》:间庵笔底回三春,平生爱为梅写真。只今龙钟仅八十,双瞳挟电摇青。芒鞋辙迹半天下,学语儿童诵君画。孤根踞铁几经年,转作平梢月倒挂。我家风雨送蜗牛,败壁淋浪秋复秋。试携织练觅天巧,门外观者何其稠。真花着雪纵如斗,为君描摸应添瘦。朝开暮落把不留,岂若墨本南山寿。临风一脔知味长,何当烂漫挥满床。孤山老人醉中见,便欲信手赋暗香。

  【周紫芝太仓秭米集】

  《题徐季功画墨梅》:一首六言:夜色无人能画,徐郎挽上寒枝。仿fo孤山尽处,黄昏月到花时。《张元明为道卿画竹间梅》:我作东窗竹外开,断魂香自雪边来。细寻水墨图中意,似对檀栾坞里梅。笔下悬知有冰玉,胸中元自少风埃。可怜能事王摩诘,解遣春从一笑回。《次韵徐伯远题钱少愚画孤山月梅图》:钱郎名与大年齐,貌得孤山一段奇。月色昏昏人寂寂,梅花淡淡水漪漪。戏将三昧传神手,东坡有“赵昌花传神”之语。催动千林破腊枝。不用摩挲窥妙墨,暗香疏影在新诗。

  【李曾伯可斋集】

  《题推蓬梅轴》:玉奴梳洗罢,半面露新妆。江岸数枝影,蓬窗一罅香。横披含晓色,卧对压春芳。庾岭几多力,剡溪方寸长。萧然临水月,即之贯冰霜。老出墨池手,清入诗人肠。孤梢亚篱落,全树嗤玉堂。故旧解后见,隽永约略尝。熏羞篆鼎供,醉梦纸帐傍。赖君润色工,着我怀袖藏。太繁厌易启,所取廉母伤。谁为语逋逊,持此同相羊。又题片玉漏春色,恍逢江路傍。中山费巧思,寿阳矜轻妆。精神盈一握,标格压众芳。仿fo水边影,有无风前香。卷舒适人意。推敲挠予肠。形状仆草玄,谱系根花光。勿谓数枝隘,中寓千丈强。晏不满几尺,焉用张堂堂。桃李空满园,愧死安敢当。大羹少为贵,鼎鼐滋味长。只愁楮君弱,蠹鱼食春阳。慎勿示肉眼,收付奚奴囊。

  【王与钧蓝缕集】

  《经筵彻章御赐诗卷》:一种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

  【声画集】

  《僧善权送墨梅与王性之二首》:道人笔下有春色,写出江南雪压枝。千里持来烦驿使,暗香不减陇头时。眼底春光回陇首,雪中疏影落平湖。政须送与王摩诘,对着辋川烟雨图。《仁老湖上墨梅》:会稽有佳客,迈轴媚考。轩裳不能荣,老褐围岁寒。婆娑弄泉月,松风寄丝弹。若人天机深,万象回笔端。湖山入道眼,岛树萦微澜。幻出陇首春,疏枝缀冰纨。初疑暗香度,似有危露。纵观烟雨姿,已觉齿颊酸。乃知淡墨妙,不受腥粉残。为君秉孤芳,长年配崇兰。《张子文次韵何文缜墨梅二绝》:偃蹇江头卧夕烟,懒将玉雪斗春妍。心期老氏能知白,兴寄杨维独守玄。仙衣云样拂轻缁,林下神情特地宜,妒妇津头风恐急,坏妆聊淡变冰姿。《墨梅三绝》:笔端唤醒玉梅魂,满袖春风不见痕。未许卷帘新月上,却教烟雨恼黄昏。忆昨江湖倒载归,暗香夹路雨霏微。谁人貌得春风景,远看如烟近却非。逸少池边发兴新,管城别作一家春。临风玉笛无人会,鬓发空归想太真。《僧慧洪书花光墨梅》:一枝已清妍,交枝更媚妩。见之已愁绝,那复隔烟雨。钱塘千顷春,想见西津渡。他日到南屏,莫忘孤山路。《妙高梅花》:戏折寒梅画里传,便知香爨搅佳眠。爱君花不逡巡有,乾笑春风入暮年。《妙高老人卧病遣侍者以墨梅相迓》:万丝才歇转轻雷,无数晴峰笑靥开。大士已闻方卧疾,小空端遣出山来。宝坊世路知无隔,俗驾山灵故勒回。多谢多情似春色,十分浑在一枝梅。《光上人送墨梅来求诗还乡》:南岳有云留不住,东归结伴过湘湄,解将疏影横斜句,来换垂珠的诗。癯甚肩寒入画,清于鹤骨老难医。遥知入岭风烟暮,正及追胥馈岁时。《墨梅寄花光仁老》:雪里梅开何草草,欲问清香无处讨。回看水际竹篱间,寂寞闲愁洗妆早。东坡戏作有声画,竹外一枝斜更好。但恐金须容易堕,额黄虽妙难常保。笑笑先生独爱竹,雪璧风梢麝煤扫。应谓冰姿不可传。醉里相忘亦颠倒。惭愧高人笔下春,解使孤芳长不老。从来病眼怯黄昏,隔雾相看更相恼。《王承可墨梅》:前身姑射冰相似,今代潘妃王不如。坐对真成在江国,淡烟微雨暗扶疏。可是伤春故癯瘦,未应无意作娉婷。不须更向岭头觅,只此松煤尽典刑。《僧壁师》:花光墨三昧,幻出小梅枝。烟重月华薄,冰蕤暗弄姿。《闻人武子》:陇首人归信息稀,愁看冰楮破寒枝。瑶姬驻立缘何事,直到霜飞月堕时。《僧祖可求初老墨梅》:手开玉玺心希有,乃得横烟冰雪枝。枯木堂中安用许,适堪病眼发新诗。《墨梅》:不向江南冰雪底,乃于毫末发春妍。一枝无语淡相对。疑在竹桥烟雨边。《曹元象客有遗予画梅花者,淡墨晕成,因命之曰梅影》:惜昔神游姑射山,梦中栩栩片时还。冰肤不许寻常见,故隐轻云薄雾间。《僧士安上座所画墨梅一首》:道人色心浮,了见造物根。笔端开此花,胸中有丘园。清香疑暗夜,疏枝卧黄昏。撞钟西湖寺,见月罗浮村。老眼隔烟雾,一笑作篱藩。《陈子高画梅花三首》:溪路横湖半山雪,暗淡寒梅一枝月。醉眸无处认冰姿,两袖香风更愁绝。长恨飘零随楚云,梦中犹记好精神。忽逢冷艳冰绡上,叹息侯家占好春。误人吹裂柯亭笛,岂有残英落歌席。始信寿阳人写真,不知江南旧消息。

  【楼攻女鬼先生集】

  《题赵 远墨梅》:窗前惊见一枝斜,照眼英英十数花。千载简斋仙去后,何人更著好诗夸。

  【陈起芸居诗集】

  《梅谷毛应麟画梅》:生平只为爱梅看,故喜春风上笔端。短轴携来新茧密,横枝化作老龙蟠。瘦于影落蟾波夜,清似香飘雪岭寒。拟贴曲屏圆好梦,苦吟依旧错凭栏。《奉酬竹溪陈史君新诗墨梅之》:千里双鱼贲草堂,中藏环异夜腾光。兴因东阁增怀想,影落前营不寄香。四韵休夸毛颖伎,几回曾误寿阳妆。感公意过兼金馈,惭乏琼琚展报囊。

  【韦桂诗】

  《水墨梅》:香销南国云愁地,影落西湖月暗天。回首玉堂春梦香,一池墨雨起龙眠。

  【中州集】

  《李题秘书张监墨梅图》:眼中只有梅千树,不挂世间蜂蝶花。十载江南春梦断,至今清影在君家。《李晏题嗅梅图》:胧胧霁色冷黄昏,缺月疏篱水外村。人在天涯花在手,一枝香雪寄销魂。《杨邦基题墨梅》:粉蝶如知合断魂。啼妆先自怨黄昏。花光笔底春风老,寂寞岭南烟雨痕。

  【吕诚草堂集】

  《和靖看梅图》:西泠桥下林家墓,犹有旧时无数花。孤云何处双飞鹤,落日交青满白沙。

  【林表民玉溪吟草】

  《题徐无竞所藏花光仁老墨梅》:江路冥迷飞霰密,道人定起幽情逸。忽邀龙子幻新妆,粉淡香乾春一笔。寒梢瘦著苔衣昏,瑰色空留梦里身。几回月堕交流晓,霜发相看不知老。

  【慕容彦逢文堂集】

  《和衡侄题孙德明墨梅》:霜风栗烈砭人肌,又是江南梅发时。写影寻真未端的,此心隐处是南枝。

  【陆象山集】

  《赠画梅王文显》:子作寒梢已逼真,不须向上更称神。由来绝艺知音少,只恐今人过古人。

  【草堂集】

  《张渥题王冕梅》:照水疏花冰有晕,横窗瘦影玉无痕。孤山月冷黄昏后,拄杖曾敲处士门。

  【瀛州集】

  《子新令郎作墨梅有奇趣》:水边疏影自横斜,曾被诗人模写来。为爱郎君知笔意,胸中应是有诗材。从来淡墨胜铅华,光补而来三两家。妙处不通言语说,似花还复似非花。《观月秋作梅》:归路漫漫正深,无人为寄一枝春。阳关邂逅江南客,写得孤山面目真。

类别:永乐大典之梅花卷 | 浏览()
-----------回文诗词

(一)                  


  大约始于宋朝,诗中字句,从头至尾往复回环,读之成韵。它有一定格式,约束大,制作不易。看起来像是文字游戏 ,但正是这种奇妙的结构表现出汉语文字的一种魅力。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秦少游是一对挚友。有一次,秦少游出外游玩,很长时间没有回来。苏轼几次专程上门拜访也没见到。家人告诉苏轼,他很可能上fo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问,果然在那里。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他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苏轼看后,连声叫绝。原来,秦少游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情趣。其读法应为: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不过,被世人誉为回文诗珍品的,还要算是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夏秋冬》,《夏》更是公认的一枝独秀。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行字句,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即: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日月长;长月日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红炉透炭炙寒风, 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 风寒炙炭透炉红。

(二)

虞美人(顺读)

王文甫(宋)

黄金柳嫩摇丝软,
永日堂空掩。
卷帘飞燕未归来,
客去醉眠倚枕殢残杯。
眉山远拂青螺黛,
整整垂双带。
水垂香熨窄衫轻,
莹玉碧溪春溜烟波横。

虞美人(逆读)

王文甫(宋)

横波烟溜春溪碧,
玉莹轻衫窄。
熨香垂水带双垂,
整整黛螺青拂远山眉。
杯残殢枕倚眠醉,
去客来归未。
燕飞帘卷掩空堂,
日永软丝摇嫩柳金

卜算子(顺读)

董以宁(清)

明月淡飞琼,
阴云薄中酒。
尽收盈盈舞絮飘,
点点轻鸥咒。
晴浦晚风寒,
青山玉骨瘦。
回看亭亭雪映窗,
淡淡烟垂岫。

卜算子(逆读)

董以宁(清)

岫垂烟淡淡,
窗映雪亭亭,
看回瘦骨玉山青,
寒风晚浦晴。
咒鸥轻点点,
飘絮舞盈盈,
收尽酒中薄云阴,
琼飞淡月明。

天净沙

白朴(元)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这是叠字词

菩萨蛮

苏轼(宋)

峤南江浅红梅小
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
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
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
枝残惜别离

句回文
每一句读完之后立即进行回读形成的诗词是句回文

(三)
回文倒顺联
人 过 大 fo 寺
寺 fo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秀 秀 明 明 处 处 山 山 水 水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奇 奇 好 好 时 时 雨 雨 晴 晴

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处 处 红 花 红 处 处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
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咏梅 回文诗

   颤枝素雪随琼心,    倩影芳醇慰新元。
   远月青郊幽香深,    迎风墨宇耿星寒。

   寒星耿宇墨风迎,    深香幽郊青月远。
   元新慰醇芳影倩,    心琼随雪素枝颤。


(四)
有趣的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壁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冷,
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堙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宋代诗人李禺

《夫妻互忆》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隔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子。

秋夜听雨 

  聚愁乱絮惊飞雨,雨飞惊絮乱愁聚。
  醒怕更声听,听声更怕醒。
  重寒秋入梦,梦入秋寒重。
  人间此消魂,魂消此间人。

七律(回文诗)二首——水情


                             碧
           沱 波
          湫   水
           幽 流
            情
     
      其一首——碧波水流情
    碧波水流情幽湫,沱碧波水流情幽。
    湫沱碧波水流情,幽湫沱碧波水流。
    情幽湫沱碧波水,流情幽湫沱碧波。
    水流情幽湫沱碧,波水流情幽湫沱。
   
   
      其二首——碧沱湫幽情
    碧沱湫幽情流水,波碧沱湫幽情流。
    水波碧沱湫幽情,流水波碧沱湫幽。
    情流水波碧沱湫,幽情流水波碧沱。
    湫幽情流水波碧,沱湫幽情流水波。

(五)

回文诗词撷趣

代朱杏孙有一首《虞美人》词,词本身是回文,同时又能标点为七言律诗,亦可倒读,可资欣赏。词云: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也是调寄《虞美人》,但韵脚变了: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此词重新标点,可成七律一首:


  孤楼倚梦寒灯隔,
  细雨梧窗逼冷风。
  珠露扑钗虫络索,
  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
  影对疏栏小院空。
  芜绿引香浓冉冉,
  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则为:


  红帘映月昏黄近,
  冉冉浓香引绿芜。
  空院小栏疏对影,
  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
  索络虫钗扑露珠。
  风冷逼窗梧雨细,
  隔灯寒梦倚楼孤。


  由于字数、格律限制,如此回环诵读皆可成文的诗词颇不多见,可见作者构思之巧了。

回文诗

含笑兰园、吟绿轩、追云居、同心兰园

正文:
风荷唱夏鸣暑,满园珍奇带笑含。
融融日暖春江曲,弦管和咏吟绿轩。
鸿孤傲野秋夜月,居云追梦蝶翩翩。
同心克寒冬剪雪,兰品精粹国威扬。

回文:
扬威国粹精品兰,雪剪冬寒克心同。
翩翩蝶梦追云居,月夜秋野傲孤鸿。
轩绿吟咏和管弦,曲江春暖日融融。
含笑带奇珍园满,暑鸣夏蛙唱荷风。

《题金山寺回文体》:


东坡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写出了镇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

顺读、倒读意境不同,可作为两首诗来赏析,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倒读诗文如下: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构思奇特,组织巧妙,音顺意通,境界优美,值得玩味。


《桃花冷落》一字回文顶针,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红梨分外娇。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高歌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绦结玲珑香fo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聊推纱窗观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



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西河有断桥,桥边种碧桃。




夏  莲

夏莲是忆回娆娇,
香风轻送传遥遥。
野老识得此花高,
爱向中池自遥飘。
飘摇自持终乡爱,
高花此得识老野。
遥遥传送清风香,
娇娆回忆是莲夏。


和梅花回文诗

鄙人画画画天下,
画画天下雪后花。
雪后花残香不谢,
残花不谢鄙人画。
似有故人来


山人醉诗咏雪梅,
诗咏雪梅绽嫩蕊。
梅绽嫩蕊迎春风,
蕊迎春风山人醉。

日月璀霖沐雪梅,
霖沐雪梅举香蕾,
梅举香蕾竞物华,
蕾竞物华日月璀。

吾心随风羡雪梅,
风羡雪梅盛意追,
梅盛意追逐镜花,
追逐镜花吾心随。

雪夜梅花洁若水,
花洁若水融春寐,
水融春寐暖春梦,
寐暖春梦雪夜梅。

我说好爱迎春雪,
爱迎春雪妆新梅,
雪妆新梅花似你,
梅花似你我说好。



山  寺  明  月  图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树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
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苏东坡咏金山销江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掉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对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四季回文诗

fo印长歌

野野 鸟鸟 啼啼 时时 有有 思思 春春 气气 桃桃 花花 发发 满满 枝枝 莺莺
雀雀 相相 呼呼 唤唤 岩岩 畔畔 花花 红红 似似 锦锦 屏屏 堪堪 看看 山山
秀秀 丽丽 山山 前前 烟烟 雾雾 起起 清清 浮浮 浪浪 促促 潺潺 源源 水水
景景 幽幽 深深 处处 好好 追追 游游 傍傍 水水 花花 似似 雪雪 梨梨 花花
光光 皎皎 洁洁 玲玲 珑珑 似似 坠坠 银银 花花 折折 最最 好好 柔柔 茸茸
溪溪 畔畔 草草 青青 双双 蝴蝴 蝶蝶 飞飞 来来 到到 落落 花花 林林 里里
鸟鸟 啼啼 叫叫 不不 休休 为为 忆忆 春春 光光 好好 杨杨 柳柳 枝枝 头头
春春 色色 秀秀 时时 常常 共共 饮饮 春春 浓浓 酒酒 似似 醉醉 闲闲 行行
春春 色色 里里 相相 逢逢 竟竟 忆忆 游游 山山 水水 心心 息息 悠悠 归归
去去 来来 休休 役役
解读如下: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
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
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
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堪看。
堪看山,山秀丽,秀丽山前烟雾起。
山前烟雾起清浮,清浮浪促潺源水。
浪促潺源水景幽。
景幽深处好,深处好追游。
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
似雪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
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
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
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
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
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
柳枝头春色秀,枝头春色秀时常。
时常共饮春浓酒,共饮春浓酒似醉。
似醉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逢。
相逢竟忆游山水,竟忆游山水心息。
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七律·致友人

前路寄情伤别离, 远舟孤影柳依依。溅流急去飞花落, 夜雨频来啼鸟饥。
笺染泪痕新墨冷, 砚寒冰结乱毫稀。怜君为念远途苦, 笔下难书托雁归。


归雁托书难下笔, 苦途远念为君怜。稀毫乱结冰寒砚, 冷墨新痕泪染笺。
饥鸟啼来频雨夜, 落花飞去急流溅。依依柳影孤舟远, 离别伤情寄路前。  

苏东坡《记梦》

空花落尽酒倾漾,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

龙团小辗斗晴窗。




窗晴斗辗小团龙,

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

漾倾酒尽落花空。


菩萨蛮·回文


燕回春暖花馨遍, 遍馨花暖春回燕。
  滩水碧波妍,妍波碧水滩。

  逸扬心畅意,意畅心扬逸。
  辞藻赋佳期,期佳赋藻辞。


转尾连环 






转尾连环  清·佚名
春晴喜鹊噪前津 鹊噪前津柳媚新
津柳媚新花恋蝶 新花恋蝶去来频

频来去蝶恋花新 蝶恋花新媚柳津
新媚柳津前噪鹊 津前噪鹊喜晴春

连环回文诗

从任意一个字读起,无论是顺时针念还是逆时针念,都可以形成一首五言绝句。
 




(六)

回文诗词


宋代有个很有才华的女子,丈夫离家戍边,为慰思念之情,托人千里迢迢给丈夫捎去一封家书。丈夫发现信上仅写一首七言绝句:

  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

  风叶荷残惊梦蝶,戍边回雁寄情郎。

  丈夫将妻子的来诗反复读着,竟也读出首新七绝:

                 郎情寄雁田边戊,蝶梦惊残荷叶风。

                                肠断欲翻新句锦,恨深空写短笺红。

  原来此诗顺读、倒读均可成为细腻感人、构思奇巧的诗篇。

   清人张淮有一首《晓行》:

  残月落溪湾,远行客船还。

  寒鸦宿古树,静水咽空山。

  峦翠露深浅,岭云分曲弯。

  丹霞映赤日,晓雾爱跻攀。

  倒读也成一首五言律诗。请你理解上诗的意思,再将其背出,然后不看原诗,倒背出来。


  作回文诗已属不易,用回文填词谱曲更胜一筹。有《卷帘燕儿落》:

难离别,情万千。

眠孤枕,愁人伴。

阅庭小院深,关河传信远。

鱼和雁天南,看明月,中肠断。

倒读则成:

断肠中,月明看。

南天雁,和鱼远。

信传河关深,院小庭闲伴。

人愁枕孤眠,千万情,别离难。


    明朝初年,广东某县山区有位韩某,家境贫寒,被迫外出,多年未归。由于路途遥远,山重水复,邮件难通,极少书信往来,甚至连给亲朋捎个口信也难。白天劳累,夜晚只能一盏孤灯、一杯白酒伴随,极为寂寞。因思念家中妻子儿女,写了这首回文诗:


       书雁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深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信音无雁寄来迟。
       孤灯独守长寥寂,夫忆妻时父忆儿。


       他的妻子也有文化,读后发现是一首回文诗,便将原诗倒抄,寄回丈夫,含意更深:


       儿忆父时妻忆夫,寂寥长守独灯孤。
       迟来寄雁无音信,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深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雁书。

回文诗与破镜重圆的爱情   
     
   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社会长期动乱,战火连绵,不知有多少个家庭破灭。苏蕙与丈夫窦滔离而复合的故事,多少从侧面反映了那个动乱时代夫妻间破镜重圆的客观事实。
    苏蕙,字若兰,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东)人。父亲苏道贤,担任过陈留县令。苏蕙是苏道贤的第三个女儿。苏蕙从小聪明伶俐,是苏道贤的掌上明珠。魏晋时代,刚从汉代儒学独尊的思想禁锢状态下走出来,各种思想异常活跃,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苏蕙生长在北方,特别是生活在苻秦统治下的多民族融合的社会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不像后代那样严重,因此苏蕙得以较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苏道贤也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家长,加上前秦的君主苻坚兴儒重教,因此苏道贤也延请名师在家里设帐教育自己的三个女儿。三个女儿中,惟有苏蕙秀外慧中,勤勉好学,胜似乃姊。这样,到15岁,苏蕙已经淹通经史,雅善诗歌,写得一手娟秀的字迹,文笔也非常之好。
    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女子,尽管有才,满腹经纶,但是从政出仕的事却是没有的。木兰代父从军是特殊情况下才有的事。因此苏蕙16岁那年,便出了。她的丈夫就是窦滔。
    窦滔字连波,是苻坚前秦王朝右将军窦于真的孙子,窦朗的第二个儿子。窦滔从小入太学读书,博通经史,每次考试总是第一,苻坚莅临太学视察时,曾亲自策试过他,对他非常赞赏。苻坚既修文,又尚武,太学里是兼学武功的。窦滔因此也受到全面的教育,能文能武,加上长相俊美,一时间,成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在时人中有很高的声誉。20岁时,行了冠礼,成年了,苻坚第一个把他提拔出来担任官职,就在同年,他与苏蕙成亲。两个人都是有才有貌,才貌相当,而且志气相投,因而格外的恩爱。
    这时候,雄心勃勃的苻坚正大力施展文攻武略的战略方针,征伐频繁,官吏们也因此频繁调动。窦滔因为得到苻坚的赏识,开始是任京官,历任显职。后来苻坚灭前燕,灭凉,急需大批官吏去新占领的地区进行治理,因此窦滔也被派往外任,苏蕙身体不好,不耐颠簸,暂且留在京中。窦滔先曾担任并州刺史(州治在今山西太原),有政绩,随后又调任秦州刺史(州治在上邦,今甘肃天水县南)。
    在秦州任上,窦滔娶了一个鲜卑女子赵阳台为妾。赵阳台长得白皙娇美,能歌善舞,窦滔完全被阳台的魅力所俘虏。苏蕙得知丈夫喜新厌旧,心里十分凄苦。窦滔在秦州任上宠爱赵阳台,沉溺酒色,荒于政事。
    有一次,因苻洛征讨代王涉翼犍,征集粮草,窦滔没有按期交纳,延误了军机,苻坚大怒,了他的职务,贬为庶民,并流放到敦煌去戍守。赵阳台跟他大吵大闹,窦滔一气之下,把赵阳台打发走了,独自一人跋涉流沙。苏蕙得知窦滔因罪被谴,徙往流沙的消息,在恨怨的心情中,又增添了几分牵挂之情。她派一个老家人给窦滔送去寒衣,同时寄去了她在许多个夜晚含泪织成的一篇彩色织锦回文诗。

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窕窈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yin遐旷路伤中情怀
    凋翔飞燕巢双鸠士迤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
    茂流泉情水激扬眷顾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粲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徵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刑荧城荣明庭妙
    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何漫漫荣曜华雕旂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
    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彇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感故暱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峩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感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冰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妤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洁子我木平根尝远叹永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叹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翼浮奇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曰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粲殊文德离忠体一违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与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祗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这首回文诗用五彩丝织成:全幅横直各8寸,29行,每行29字,总共841字,按各种读法,可得各体诗200余首。读法非常复杂。我们只举一两个例子。如从右角第一个字“仁”起往下顺读,得一首诗:
    仁智怀德圣虞唐,
    贞妙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配英皇,
    伦匹离飘浮江湘。

    接下来,角上是一个“津”字,顺着往左读,又是一首诗:
    津河隔塞殊山梁,
    民生感旷悲路长。
    身微悯己处幽房,
    人贱为女有柔刚。

    由此类推。老家人看到这幅织品,问:“这是什么诗?如何读得懂?”苏蕙说:“我的诗自成语言,只有我的丈夫懂得。”
    老家人来到敦煌,见到窦滔,将寒衣和苏蕙的回文诗递上。窦滔手捧寒衣和回文诗,泪如雨下,悔恨交织。他拿起回文诗,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复吟哦,宛转悱恻。正在这时候,苻坚派遣苻丕攻打襄阳,经过半年的围困,终于攻下了襄阳。这是晋朝统治的一个重镇,就因为百姓心向晋朝,因此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它攻下。为了巩固这个阵地,把襄阳治理好,争取民心,苻坚又想到了窦滔,非他莫属,于是重新起用,拜窦滔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镇守襄阳。窦滔于是亲自备车驾迎接苏蕙,一起到襄阳赴任,夫妻间恢复了以往的信任。
    织锦回文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大,但它表现了苏蕙的才情,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的一些真实面貌。苏蕙还写下5000多字的诗文,都没有流传下来,独回文诗流传至今。
    唐代武则天皇帝将苏蕙回文诗称为“璇玑图诗”,并为它写了一篇《序》。文中说:“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武则天的这几句话,可称确评。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