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申精]
    

中医资料: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申精]

关键词:古代 中医文献 分类 传世文献 辑佚文献 出土文献 海外文献

——兼论马继兴文献研究方法

古代中医文献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可归为四大类:传世文献、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本文尚论述了马继兴在上述文献领域进行的研究。


研究古代中医文献,首先需要从客观上了解它的总体情况,全面概括地对其进行分类。古代文献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为有益于文献研究,我们可将古代中医文献归为四大类:传世文献、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本文就中医古代文献的分类及其研究作一些探讨,并谈谈跟随马继兴教授进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工作的体会。

传世文献

传世文献指自问世以来一直流传并现存的古代文献。它又分为医学文献与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二大部分。

1、医学文献通常称之中医古籍,其成书年代截止于1911年,即清代以前(含清代)。按现代通行分类法,又分为医经与基础理论、内、外、妇、儿、骨、伤、五官、针灸、本草、方书、综合性医书、医案医话、医史等。此外,医学文献也可统分为基础理论和临床文献二大类。它们囊括中医药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绝大部分内容与信息。医学文献是保存祖国医学遗产最直接的载体,也是现行古代中医文献的主体,是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

2、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在研究古代中医文献各个专题过程中,围绕主题会辐射到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这其中有很多属于非医书的医学资料。某些古籍虽不是中医专著,但其中篇节专论中医,或所述与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类文献我们称之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它们是古代中医文献研究不可或缺的素材,有时成为研究的有力依据与可靠线索,起着医学文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熟知它们将大大有助于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古代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蕴藏无数与医学相关的信息,马继兴先生进行古代中医文献研究非常注重采用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藉此解决许多文献研究难题。如所著《神农本草经辑注》第十二章“传世非药典性本草学古籍所记载《本经》古本佚文考”[1],专门论述《本经》佚文。《本经》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原本佚失,内容保存于后世众多古文献之中。除本草著作与医书古籍外,广泛存在于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里。这一章作者考证34种非医书古代文献记载的《本经》佚文,为《本经》佚文辑复找到大量宝贵资料。这也是该书成为当今最有权威《本经》辑复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进行中医文献研究,其意义不容忽视。

辑佚文献

古代很多文献在历史流传过程中消失,人们只能根据古人目录著作得知它们曾经存在。它们或被后也流传下来的古籍引用抄录,后人因此见到一些蛛丝马迹,这类文献称为佚失文献,保存下来的这类文字称作佚文。宋代刻本书问世之前,大量早期古医籍主要以写本形式传播,写本数量很有限,传播范围甚小,故佚失者数不胜数。后人将保留的佚文,一一摘录,并尽可能恢复原书面貌,形成相对完整的古籍,这即是佚失文献的辑复,被辑复的文献称为辑佚文献。

《神农本草经》属于中医辑佚文献,历代曾有多种不同辑本,马继兴撰著的《神农本草经辑注》可谓之典范,得到学术界高度认可。后来学者不仅可从中获得辑佚的文献资料,同时亦可领悟辑佚研究的方法。佚失古代文献被辑复,同样是现存古代文献的宝贵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古代文献资源,也是我们研究文献可借助参考的重要资料。

马继兴先生十分重视古医书辑佚工作,所著《中医文献学》设专门篇章讨论这个问题,指出:“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事业中,医书的辑佚工作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失传古医书的原貌,便于深入探讨我国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成就与贡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医学史发展的全面过程与其客观规律奠定物质基础。”[2]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马继兴先生就开始唐以前古医籍辑复工作,取得众多成果。在长期中医古文献辑佚工作中总结提出“医籍佚文种类”[2]和“辑佚工作的条件和要求”。

“医籍佚文种类”主要包括二种:一、有明确出处的佚文。在古医籍里,有的佚文明确标出原书名称,或说明引文出处。但很多情况下书名使用略称、或代称。也有的古籍间接引用书名,如乙书引甲书的佚文,而丙书更引用乙书,形成“二级佚文”或“多级佚文”。二、可辨认出处的佚文。这类佚文须借助旁证识别;还有文字本身可证的佚文。发现并广泛搜集佚文资料是辑佚工作关键的第一步,“医籍佚文种类”为此指点迷津,解决了如何判定佚文的问题。

“辑佚工作的条件和要求”介绍收载大量佚文的现存历代古医籍和非医书资料,并强调关注古医籍佚文的信实程度。前者提供佚失古医籍佚文的线索来源,避免查寻文献漫无边际,大海捞针。后者则提示学者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对佚文作出严谨考证,告知辑佚工作者如何正确使用佚文。书中还制定辑佚古医书七条原则:一、掌握古医书散失的一般情况(通过目录学著作及其他典籍);二、对所辑的古医书(被辑出的前代古医书)进行深入历史性考察(如早期著录、引用时代背景、撰者);三、对所辑医书依据的古书蓝本进行周密细致地调查(如撰写年代、撰者、内容、撰写经过等);四、选择最早和最好的古书蓝本;五、古书蓝本应对照有关资料进行校勘;六、辑录的每条佚文须记明出处;七、辑录的佚文分类排比,审定体例,罗列次序,重新编目,再次校对,辑录成书。七条原则概括古医书辑佚的基本程序及其工作切入重点,是中医古文献辑佚重要的技术路线。

中医古代文献的辑佚目前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工作尚未开展,马继兴先生有关中医古代文献辑佚的论述是我们今天佚失中医文献辑佚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也是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则。但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方法学问题需深入研究,更有待学者在古医籍辑佚过程中去探索与完善。

出土文献

有些古文献随墓葬埋藏地下,很长历史时期之后重新被发掘出土面世,这类文献谓之出土文献。医学出土文献从目前来看主要来自唐朝以前的文献,虽零星散在,却不乏具有重大意义者。近百年古代医学文献陆续出土不少,仅就已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成果,其成就令世人瞩目。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一大批简帛医籍,在考古界和科技界引起的轰动波及海外。出土的14种简帛古医籍成书时代较之现存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为早,它们不仅充实了古代中医文献,更弥补了现存远古医学文献之不足。出土卷子是出土医学文献另一重要内容,其中以敦煌出土卷子数量居多,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存收藏于海外。敦煌卷子现代已形成专门研究领域,医学卷子的发掘整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数十种医药文献已校勘并正式出版,融入博大的中医药体系,成为新的文献资源。此外青海、新疆、四川、内蒙等省出土文物中也有关于医药的残卷与纸叶碎片。

出土文献横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早期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其内容丰富,不仅本身是中医文献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相关文献研究最真实的佐证材料,是古代中医文献宝库之瑰宝。马继兴先生编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和《敦煌古医籍考释》等相关学术论著于此二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古代中医文献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地。出土中医古文献的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却是中医古代文献甚有前景的新研究方向。出土古医籍一般撰写年代距今非常久远,由于长期深藏地下,其医籍本身早已面目全非,腐损严重,要辨认其中的文字,解读内容,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中医药学的范畴,涉及的学科包括中医药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因此要求这一领域研究者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总结马继兴有关出土中医古文献研究,其研究方法与手段主要有二方面。

一者采用文献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古籍,但内容相近的文献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分析其差异出现的源流关系,结合对不同时代背景、文字特征的考证,得出客观结论。

以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为例,通过文献对比研究,论证其成书时代。《五十二病方》“其中未见脏腑或经脉与病名联系起来,而《黄帝内经》已可看到五脏、六腑各有其咳病(见《素问·咳论》)。五脏、胃及六经各有其疟病(见《素问·刺疟篇》)。五脏各有其疝病(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素问·大奇论》、《灵枢·热论》等)。五脏、六腑各有其胀病(见《灵枢·胀论》)。其他还有痹病、心痛病……等也都冠有脏腑之名。而西汉时的《七略》及其后的《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医方书名称也可看到如《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三书共110卷之多,对比之下,益可佐证《五十二病方》成书较上述古籍甚古。”[3]

二者应用古文字学知识诠释出土文献文字。仍以马王堆出土医书为例。马王堆医书的撰述年代系先秦时期,其文字体现那个时期特点,如其通假字以上古音韵为基础进行代用。全部马王堆医书释文有896个通假字。[3]而在上古音韵的基础上作为通假字的本字和其假字之间不存在绝对固定不变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即同一本字所借用的假字不止一个,而是数个,或多个不同本字所借用的假字却完全相同。并且本字和假字的地位即使在同一书中的不同语言场合也可以相互交换。由于诸多因素构成马王堆医书通假字的形式复杂多样,多字同音通假、多字同韵通假、多字同声通假、多字交叉音通假等均属此类。如(本字)——尤、又、宥(同音假字);察(本字)——祭、蔡(同韵假字)等等。它们本字与假字之间的通假关系均采用上古音韵学为依据确认。而全部通假字逐一辨识是解读马王堆古医书文字首先要解决的重要环节,否则其内容无法通览与畅晓。由此亦可见,古文字学是研究出土文献不可缺少的利器。

出土文献的研究领域宽广,内容深奥,而中医出土文献的研究则更甚之。目前的研究不足其冰山一角,而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限于篇幅仅列举一二,系最为基本者。

海外文献

主要包括二方面,一者指收藏于海外的中医古代文献,一者指海外作者撰写的中医著作。自古以来中医学受到海外尤其是周边国家的青睐、重视、崇尚,学习者从未间断,随着中外文化与科技的传播交流,很多中医古籍漂洋过海,为异域他国病人祛除痛苦,并入乡生根,历代流传。如在日本、朝鲜汉医学历史悠久,古代中医文献的外传对医学交流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数中医古籍传至海外,翻刻重印,并长期收藏于异域。保存收藏于海外的中医古籍同样是古代中医文献的宝贵组成部分,中医文献研究无论如何不能忘却它们的存在。

中医古籍海外流传,带动了域外中医的发展,历史上日本曾出现研究中医的著名家族如丹波氏、半井氏,其著作又回传国内,对国内中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医心方》等。此外《大同类聚方》、《金兰方》、《顿医抄》、《覆载万安方》、《福田方》等均是日本中医古籍影响较大者。而《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则为朝鲜的著名中医古籍,其不仅在朝鲜,在中国也是学术成就甚高的中医著作。上述举例系域外中医文献之佼佼者,我们不但要关注它们,更须重视吸取其他更多域外中医文献可取之处,借鉴诸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中医文献之研究。

海外中医古文献的回归历史上曾有记载,但文献可考者线索不多,本文就当代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所做的海外中医古籍回归工作进行简单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应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邀请,马继兴赴该馆负责鉴定其收藏的中医古籍版本,于此撰写《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藏中医药古籍目录》。并就此调研该馆收藏中医古籍之情况。此后数年马继兴应日本同行邀请,赴日本考察讲学调研数次,有机会在日本图书馆查阅中医古籍,对日本收藏的古代中医文献有了较多了解,并与他们建立密切学术往来,为以后相关科研打下基础。

此外,数十年来不断有海外学者通过学术交流赠送中医古籍,它们均系保存他国的中医古籍善本,1994年马继兴曾将部分海外回归医书转赠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共14部96册和缩微胶卷4盘)。

90年代回归中医古籍取得实质性大进展,1996年、1997年、1999年中日学者以“日本现存中国散佚古医籍的考察与出版研究”为题,向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亚洲中心三次申请课题经费,展开这项研究工作,回归古医籍善本130余种。2001~2002年,国家科技部设立基础性工作专项科研基金,“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的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成为其中的中标课题,复制回归海外收藏古籍260余种,并对海外中医古籍收藏状况做了初步调研。笔者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这项工作,据目前我们收集的海外中医藏书目录来看,现存日本中医古籍(成书限于1911年以前)书目逾万条,其中很多善本医籍国内已不复存在,孤存海外。值得欣慰的是,近年它们中的一部分陆续回归。我们希望还将有更多海外收藏古医籍尽快回归故里,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效力。

以上中医古代文献的分类研究是笔者跟随马继兴老师学习研究工作多年的体会。马继兴老师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近60年,在中医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研究方面建树良多,其文献研究方法尤为值得借鉴,本文有关马继兴文献研究方法的探讨还很初浅,系统深入的研究尚待今后不懈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84.

[2]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31.

[3]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45.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万芳(北京,100700) 万芳

[ 本帖最后由 东华太一 于 2007/7/24 21:28 编辑 www.med126.com]
-----------大凡中医专业,必须此贴内容才能深造登堂境界.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