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帖:(原创)本人专著<<中医以时为本>>内容简介,序,完整目录,第一章
    

中医资料:转帖:(原创)本人专著<<中医以时为本>>内容简介,序,完整目录,第一章

转帖:(原创)本人专著<<中医以时为本>>内容简介,序,完整目录,第一章

自郑陶的博客
http://blog.163。com/zheng_2364185/blog/static/22830972200787105212868/

(原创)本人专著<<中医以时为本>>内容简介,序,完整目录,第一章
请网友帮忙将全部内容完整转引或转发到所有相关中外网站及论坛





内容简介

《中医以时为本》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观,用思想考古的方法,追本溯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整体的、深刻的、历史的、全新的审视和准确的把握。复原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医文化以时为本的本来面目,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尤其是中医文化的、当然也是宇宙的时间本质。首次明确系统的提出了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中医文化的本源。即宇宙万事万物的唯一根本规律和法则是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玄机,找到了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传统中医文化宝库的万能金钥匙。尤其是它全面、系统、准确、生动、清晰的梳理和复原了以时为本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论述深刻,结论简明、实用、极易把握,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几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众说纷纭、众理难调的玄象,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朴素、简明的本象。他必将对人们正确理解和领悟、系统认识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中医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所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研究或爱好中国传统文化者特别是传统中医研究和爱好者登堂入室的捷径和指南。

序一

青年学者郑陶所撰《中医以时为本》书稿,从“道”说的本源,天地与人的辩证关系,古代重时论道的历史审视,并联系中医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论述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学之本质是时间,具有新颖性。我的初步认识是:

自春秋时代产生的“道”说,其本质是什么?虽然有不同说法,但大致都认为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总规律。这个总规律如何才能把握?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后,作者明确提出:“道,就是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其常态以四时节律为代表,非常态以五运六气节律为代表。”并详细介绍了古代先哲们“问天”测时的方法 。这样,道之于人类,便有了认识的可能,不再虚无飘缈,成为人类可以把握的规律。

关于天地人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地之四方是类聚四时的结果,包括春时木温风气生,类聚成东方,夏时火热暑气长……所以天时决定地利。”又以《内经》“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及先有天,后有地,再后为人类的演变规律为依据,得出:“天时生地利,地利生人和”——即“先时为本”的结论。这是饶有新意和有说服力的。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还辩证提到:“由于人全部继承了地利所积累的天时总和,甚至可以模拟天时地利,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服务。”这一认识,把从本源来说的“以天时为本”和从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完美地统一起来,是积极的“天人和谐“论。

在中医学理论中,“以时为本”的思想确实十分突出,几乎俯拾皆是。如《黄帝内经》中讲“生气通天”是“因时之序”,进而论及养生,则有“四气调神”,即授人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讲到脏腑,则称“时脏阴阳”而有“脏气法时”之论;讲到发病,则谓“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讲治法,则当“合人形法四时五行而治”。总之,都以法天时为首务。在另一部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三阳三阴——即“六经”的时序、六经病欲解时及治疗先后时序;《金匮要略》总论,何以用“先后病”作篇名题?及四时加减法之设立,这些都明显地寓有法时深意。以上举例,原本是可以据法时思想作出合理解释的内容,由于在过去教材中将“以时为本”置而勿论,使得今人读来反而疑窦丛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依据“以时为本”的思想,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流进行再次的挖掘和清理,相信对充分认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将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本书观点新颖,立论有据,逻辑严谨,可读性较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下学术浮燥之风盛行之时,作者能甘于寂寞,静心参悟经典旨义,且自成一家学说,可喜可贺,故乐以为序。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衡

2004.11.17

序二

本书以《黄帝内经》等经典为基础,对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干支甲子等传统文化演释的时间节律及其对人体生命节律的影响,用现代通俗语言,全面、系统、细致、深刻、详尽的剖析,阐明宇宙星辰天体运动的各种时间周期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盛衰节律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直接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干支甲子、子午流注的科学本质,纠正了以往某些医家对《内经》有关章节条文的曲解、误解,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整体观、三因制宜乃至整个中医时间医学的内涵。充分说明了传统中医时间医学很早以前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本书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论述、观点,也有助于澄清杨振宁教授1999年在香港作“中国文化与科学”讲座中有关中医理论所造成的对传统医学认识上的误导与混乱局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就是必先了解阴阳变化的时间节律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影响,以溯本求源,防病治病。作者用大量篇幅论述“时间”的阴阳五行生克理论,说明时间节律与人体生老病死息息相关。节律既是人体最普遍、最基本、最本质的生命现象的因素;也是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特征。明确“中医以时为本”这一基础概念,才能为择时养生、防病保健作出最佳选择;临床医生对许多周期性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以及疾病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许多因时而异的病理现象,在辨证、辨病、辨型的同时,再考虑“辨时”这一最基本因素,则可为精确诊断,提供最可靠的依据,从而为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择时投药,择时取开穴针灸,以提高临床疗效。故认为本书虽是一本理论著作,但本书较以往有关中医时间医学的专著,说理精辟,论证明确严谨,概念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说服力,对中医临床医疗具有指导意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将为丰富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发展中医事业作出贡献。

中国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会第一届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理事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原主任

詹永康教授2004.11.18

注:序中红字系被编辑删除的序文.



中 医 以 时 为 本

——还传统中医文化的本来面目

郑陶 著

(完整目录)

第一章  总论:“天时”为本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1)

  第一节 “天时”本为“道”(1)

  第二节 “天时、地利、人和”辨证(16)

  第三节  文以载道话“历史”(22)

  第四节  传统中医文化的时间本质——中医以时为本论(33)

  附录一 (50)  附录二 (54)

第二章  和宇宙脉搏共振——生命节律(57)

  第一节  五运六气——人类是时间之子(58)

  一  五运(62)(一)主运(62)(二)大运(64)(三)客运(64)

  二  六气(65)(一)主气(65)(二)司令之气(66)(三)客气(66)(四)客主加临(68)

  三  运气相临(68)(一)顺化之年(68)(二)天刑之年(69)(三)小逆之年(69)(四)不和之年(70)(五)运气同化之年(70)(六)平气之年(72)

  四  运气学说在临床上具体应用的有关问题(74)

(一)五运六气是在每年正常四时节律基础上,对气候产生影响,形成相应气候偏差的。(74)(二)五运六气是两种不同的气候影响因素,它们既个自独立影响每年的四时气候,又相互影响。我们可以依据其关系先分出主次。(74)(三)平气年气候基本正常(75)(四)太过和不及之年要分四个层次来考虑问题:运气主次,胜、复、郁、发,司天在泉,标、本、中气。(75)(五)异常运气现象和大疫疠发生规律。(79)(六)运气治疗的基本原则和运气基本方剂。(83)(七)关于“因地制宜”——时聚四方上下的结果。(89)(八)关于“因人制宜”——个人先天胎经运气确立人体藏府经脉基本阴阳五行虚实关系及其变化大趋势。(89)(九)最终运气趋势的确定。(92)

  附录1  六十甲子纳音简介(105)附录2  三元九运简介(105)

  第二节  天年——人生大写意(108)

  附录  《黄帝内经》年忌简介(112)

  第三节  天癸——传宗接代的香火(112)

  第四节  四时交替——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117)

一  四时阴阳节律(118)二  四时五行五藏五化节律(119)

三  四时藏府气机升降周期(119)四  六气正常节律(120)

  第五节  月圆月缺——生命之海潮起潮落(120)

  第六节  昼夜变化——万物生命靠太阳(125)

  第七节  五藏节律——体内政治民主(128)

  附录  脉应时节(132)

  第八节  六经欲解时——泄露天机之时(134)

第三章  择时养生——时养之道,得道多寿(140)

  第一节  五运六气与养生(140)

  第二节  四时养生(142)

一  春季养生(142)二  夏季养长(附:长夏养化)(143)三  秋季养收(145)四  冬季养藏(146)五  四时养生规律小结(147)

  第三节  每日养生(148)

一  一日之计在于晨(148)二  一日三餐重在早饭(149)三  主动饮水的四个最佳时辰(150)四  午睡中的养生之道(151)五  关于晚饭后锻炼的问题(151)六  择时导引(152)七  择时房中养生(153)

  第四节  个体差异与择时养生(153)

一  男重养肾,女重调肝(154)二  年龄与择时养生(154)(一)不同年龄阶段每日睡眠时间的养生意义(154)(二)五藏年龄特点与择时养生(156)三  先天素质与择时养生(157)

第四章  择时给药——药助天时、时助药力、药忌时禁(160)

  第一节  四时节律用药法(162)

一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春病秋治、秋病春治(162)二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163)三  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补、四季宜和(163)四  同病证异时异治,异病证同时同治(164)

  第二节  月节律用药法(166)

  第三节  日气机升降节律用药法(167)

  第四节  五藏节律用药法(167)

  第五节  六经病欲解时用药法(168)

  第六节  经脉穴位主时用药法(子午流注用药法)(169)

一  经脉主时用药法(169)二  经穴主时用药法(169)三  全息穴归经、藏主时用药法(170)

第五章  择时针灸——人体小宇宙“经穴”值班表(171)

  第一节  针灸治病要求本,必须择时选经穴(171)

  第二节  常用择时针灸方法(172)

一  子午流注法(173)(一)纳子法(179)(二)纳甲法(181)二  灵八法(185)三  飞腾八法(199)

  第三节  《黄帝内经》中的择时针灸法(201)

一  运气大疫疠刺法(201)二  五时取穴法(202)三  手十经脉十日天干法(203)四  月相针法(203)五  卫气一日五十循环法(204)六  六经血气常数和一年六经所主之时的关系(204)

  第四节  针灸治病要求本、还需逢时避禁忌(205)

一  太乙忌(206)二  五禁(207)三  虾蟆忌(207)四  人神忌(208)(一)行年人神所在(208)(二)四时人神所在(209)(三)逐日人神所在(209)(四)十二时辰人神所在(210)五  尻神忌(210)六  血忌(211)七  建除忌(211)

  参考文献(213)    后记(215)

注:本书第一章 天时为本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先期发表在<<湖南中医杂志>>2005.1(增刊)

出版发行: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电话:010-60261463  编辑:朱艳芳  封面设计:封木争   

作者联系电话:0731-2364185   作者E-mail:zheng_2364185@163。com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望月湖八片二栋一门301 邮编:410006

第一章 总论 天时为本论   

               ——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作者: 郑陶



要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更讲“道理”的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就知“道”,也最早就开始讲“道理”的人,而且他讲的可是宇宙最根本的“大道理”——关于时间、古称“天时”的道理。

第一节  天时本为“道”

  也许你认为我上述的说法很离奇,其实不然,天时这个大道理对中国人而言,原本很明白。还是让我们先感悟一下什么是“道”——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吧。请看我从最权威的三部论“道”经典中精选的几则直白说“道”的文字:《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变通莫大乎四时”。用白话综述就是,“道”就是无形的宇宙(天)阴阳及其变化规律——即“天道”,“道”最大的变化规律就是四时阴阳节律——事实上《易经》原本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是古人观天测地解“道”之“图书”。王弼说:“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即日月阴阳五行周而复始之义。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易的本义和精髓。所以,《易纬·通卦验》讲“阴阳律历皆祖于《易》”。

《黄帝内经》也明讲“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将顺应五运六气节律称为“谨奉天道”(《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干支纪岁标记五运六气,“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因为其源于“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并进一步明确四时阴阳五行节律“此天道也,气之常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再次强调五运六气“此道之所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上述仍用白话总结就是:有两大时间阴阳五行节律被直接称为“道”。一是四时节律,反映天道气之阴阳五行的正常变化节律;一是五运六气节律,用干支标记,反映天道气之阴阳五行盛衰的异常变化节律。

《老子》说大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把老子的话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道”是一种生成和决定万事万物的无声无形的东西。“道”在没有天地(宇宙)之前就已存在,并一直无声无形的、独自默默的、始终如一的周而复始循行不止,而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却由此生成变化出来。

《说文解字》透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上古“道”字写作“導”!说白了,“道”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或者说得“道”的方法是测量。

到此,我们可以大致对“道”给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道”就是无声无形的气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道”在没有宇宙(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一直无声无形的、独自默默的、始终如一的、周而复始的循行不止,而天地万物却源此生成变化出来。“道”本身虽说无声无形,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测量得“道”——结果发现:“道”有两类变化节律,一类是“常道”,其典型表现就是气的四时阴阳五行变化节律。它是由“昼参日影”与“夜考极星”分别发现天道为圆、地道为方的基本节律。是天圆地方之常道。另一类是“非常道”,其代表便是五运六气(气的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变化节律)。五运其实是“夜考极星”观测到二十八宿之间气色及其与五星气色的对应关系,进而发现十岁五运太过不及节律即“地方”之变——与河图相关;而六气其实是由“昼参日影”发现天圆之道的日影轨迹之变,呈现六年一复原的现象,从而发现了十二岁六气节律——与洛书相关。五运六气是天圆地方之非常道。

结论只有一个:“道”就是时间(气)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分常态和非常态二类(即所谓常道和非常道),常态代表是四时节律,非常态代表是五运六气节律,这其实是对人生百年期间相对而言。既然时间(气)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就是“道”,那它自然能够化生出天、地、人、万事万物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

而古人为何认为“道”即时间(气)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源?我想可以做这样一个合理的推测,古代先哲们在对宇宙探求中,直觉的感悟到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受制于日月,更倍感星辰的神秘,正是基于对日月星辰的无限敬畏,便将探索宇宙奥秘的重心,始终放在“问天”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代华夏先哲们执着的观天实践,最终总结出两套基本方法即“昼参日影”和“夜考极星”,进而由前者发现了“天圆之道”,由后者发现了“地方之道”,并同时发现了与这些日月星辰变化规律相对应的各种时间节律,接着也发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皆受这些时间节律的支配,最后自然得出天、地、人、万事万物其实是一个不能、也无法分割的整体,而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又是由一种无声无形的东西生成、并支配着,这就是先哲们所讲的“道”或“气”,即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这便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的由来及其时间本质。这也是上自伏羲、下至历朝历代,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历法时间做为自己一切言行根本依据的原因所在。

接下来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天测定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进而得“導”并发现二十四节气太阳历,这一天之大道的。

稍有易经常识的人都知道,易学即易历源于天象,由象生数、由数生理。所以天象是易学(易历)所论之“道”的来源,而易经天象包括太极阴阳图、八卦图、河图洛书(图书本义)。(图1-1、1-2、1-3、1-4、1-5、1-6、1-7)





图1-1 太极阴阳图(年周期)





图1-2 太极阴阳先天八卦图





图1-3 太极阴阳后天八卦图





图1-4 河图









图1-5 洛书







图1-6 洛书万字图





  

图1-7 洛书九星图





图1-8 土圭表测日影图





图1-9 太极——天圆之道图

我们先来看八卦图原本是表示什么的:“卦”字由“圭”和“卜”字组成,“圭”指土圭表,上古测日影确定时间的工具,高八尺。“卜”为测日影之象。上古伏羲在每天中午立一八尺土圭表测日影(图1-8),发现一年中日影每日行一度,行满360度有余(实为365—366度之间)便回归形成一个圆周,而且一年一年周而复始,这就是所谓太极○(以太阳代表宇宙,故太阳也称为天)即“天圆之道”——其本义即是一年日影的轨迹。随后发现它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基本轨迹和基本规律,尤其突出的反映在所有时间节律上(图1-9)。其中又发现日影最短的夏至和日影最长的冬至,这就是二仪——阴阳之象。再以夏至和冬至为两极,由夏至到冬至的日影积图为黑,以冬至到夏至的日影变小(日光相对变大)积图为白;又因夏至是日影极短始变长之时,象天阳极一阴生,故对应配·表示,冬至是日影极长始变短之时,象天阴极一阳生,故对应配ο表示。至此所谓太极阴阳图便出现了(图1-1)。接下来在更广泛细致复杂的观天测时活动中发现这一天象为普适天象,也是天象与对应时间(天时)阴阳关系的标准象。到此时间与天(宇宙)阴阳便可直接定性定量相关了。

先天八卦数便反应了这种太极分二仪的全过程,亦可由先天八卦数序形成太极阴阳图(图1-2)。顺便说一下,伏羲这种“立圭测影”的定时方法,后来演变成“立竿见影”的简便方法(所以天干最早只用做记日),并与相对复杂的“支台观天”测星象变化规律的定时方法合参,共同发现了更多、周期更长或变化更复杂、更隐秘的各种时间阴阳五行节律。请注意,这也是“干支”原义所在,当然这是后话,先打住容后细表。

日影正好为夏至和冬至之和一半长度时的春分日(其由冬至日影变短而得)和秋分日(其由夏至日影变长而得)将二仪二分为四个日影区域,这就是四象,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正象,实为二分二至四节气之象。当然更准确的讲,四象、四时概念形成并与东南西北对应,还必须“夜考极星”,即夜晚面北以北极为中心观测月相盈亏周期变化时,发现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规律。“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并发现月亮每28天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天空中环行一周,好像月亮每天在星星上睡了一晚一样,所以将其每晚位置对应的一个星座称为“宿”,共有“二十八宿”。发现北斗柄所指四方,每方正好七宿,各自相连分别象一种动物,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皆南首北尾;南方朱,北方玄龟,皆西首东尾”——这便是四象的本义(图1-10)。同时发现“东方春温木气常在,西方秋燥金气常在,南方夏热火气常在,北方冬寒水气常在,中央与四隅、长夏与四时湿土之气常在”。而且还同时发现五种天气色相与四时四方的对应关系。至此阴阳四象皆有天象与时间对应相关。接下来通过更细致的观天测时,发现这种地方与类聚四时的对应关系也是普适的。至此时间与天(宇宙)五行便可直接定性定量相关了,从而基本完成了宇宙(天)阴阳五行与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定性定量的对应关系。

  

图1-10 四象图

接下来将二分二至对偶等分为八节(即二分、二至、四立八节气),其将八节之时日影的阴阳之象以三爻表示,这就是所谓“八卦”(图1-11)。又建十二座标准观天台即十二地支,发现一年365天,十二个月,每月日月交会二次,每年24次,每年每月第二次交会之日被命名为“节”,即子月小寒,丑月立春,寅月惊蛰、卯月清明,辰月立夏、巳月芒种、午月小暑、未月立秋、申月白露、酉月寒露、戌月立冬、亥月大雪;每年每月第一次日月交会之日命名为“气”,又叫中气。因为在第一次日月交会日夜间面北观天时,发现北斗柄正好指向月亮,即日月北斗三者相会为中气。若本月北斗不与日月相会,则本月节与气都不成立,这便是闰月。十二(中)气分别是子月冬 至、丑月大寒,寅月雨水、卯月春分,辰月谷雨、巳月小满、午月夏至、未月大暑、申月处暑、酉月秋分、戌月霜降、亥月小雪。至此,二十四节气太阳历便基本形成了(图1-12)(因为天象以北极为中心,北斗七星为时间向导,所以古代主要三种太阳历皆以中气为岁首。参阅本章第三节)。这也是十二地支纪时的开始,后来发现其在时间阴阳五行节律变化中有普适意义,并逐渐用来纪年、月、日、时。





图1-11 八卦八节图





图1-12 十二地支纪时及24节气太阳历图

以上就是我们从回顾古代先哲们“问天测道定时”,发现天时本为“道”的方法和过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时间为本的根本依据所在。

到此为止,我们也惊喜的发现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简明地反映了包括道、气、阴阳五行、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64卦、24节气……等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最直接了当、明白无误的完整、准确、直观的反映了“天(地)人(万物)感应”和“天(地)人(万物)合一”于天时(宇宙)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本质。顺便说一句,由于道与气实为一体二名,这也便是为什么中国传统導引术又被称为气功的原由。而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其实就是气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所以,《黄帝内经》讲“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和所谓“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时立气布,如环无端”。简言之:道、气、时三者一体三名。而道、气皆清晰、完美、统一的体现于时之中。

中国人这种以时间为本的“天人合一”于天时,“天人感应”于天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完美的的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具体、简捷,便于定性、定量、定序的把握,使之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现实性并存,可以通过对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全过程的时间阴阳五行节律及其各种时间节律之间关系的把握,推知任何时间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大可能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即时间阴阳五行状态及其变化节律),借以顺应时代,选择和把握时机,做一个知“道”、用“道”的天子——天时之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本质,不但使宇宙万事万物及其阴阳五行变化统一于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更使所谓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成为现实可以把握的联系(关系),而不是空洞的哲学术语。一切偶然现象都源于天时必然。一切空间分裂都在时间变化中得到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统一论,深邃而平实,完美而实用,广博而简约。孔子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而这个神,说的就是时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皆源于时间。

第二节、“天时、地利、人和”辨证

一般人都知道,自古常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的这句话常被解释为只要人心齐,人定胜天。或人和是成就万事的关键因素。先不论这两种解释是否正确,谨从字面上来看,这句经典语言与上述“时间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结论似乎是矛盾的。

谁是谁非,问题出在哪儿?

关于“天时”,我们已经做了足够的论述,还是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地利”,什么是“人和”,从而辨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便自然明白古人此言的本义,然后再下判断得出结论吧。

我们已经知道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生成和支配宇宙万事万物的“道”。而“地利”说白了,就是“地势”,而所谓“地势”是指地理方位及地势高低的阴阳五行属性,如东方阳木温气盛、高地寒水阴气盛等,即所谓四方之势与高下之势的总和。其实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四象四时来源本义时,就明确指出所谓“地方”即四方的实质:这种表现为“四方以类聚四时”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四时类聚成四方”。即《老子》所谓“一生二”,天时生地利,一阴一阳之天道生二阴二阳之地道。也可以理解为天时类聚于四象,决定了地球四时类聚成四方,换句话说,就是天时之气类聚于四象,决定了地球四时之气类聚成四方。即《老子》所谓“地法天”,地利受制于天时。其实这是宇宙(天)和地球关系的必然——因为谁都知道宇宙演化产生了地球,而不是相反。宇宙及其变化节律决定地球的状态,而不会是相反。具体的四时类聚成方包括:春时木温风气生、类聚成东方,夏时火热暑气长、类聚成南方,秋时金燥凉气收、类聚成西方,冬时水冰寒气藏、类聚成北方,长夏及“四时”土湿化气、类聚成中央和四隅。

明白了“地利”的四方之势,我们再看高下之势。

简单的讲,所谓高下之势,其本质是先天八卦所反映的宇宙上下关系,也就是天地上下阴阳五行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后天八卦的本义是反映地球四时(四方)阴阳五行关系的]。乍一看,乾为天属纯阳,坤为地属纯阴,似乎应上阳下阴上热下寒才对,但事实却相反,实际情况是上寒下热上阴下阳,且从下向上依次顺四时五行变化趋势即为春夏秋冬。费解吗!其实很好理解,这便是阳极则为阴,阴极则为阳的结果(图1-2)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就天时、地利的关系下一个结论了:地利源于天时(类聚),也受制于天时。实质是因为“一生二”“地法天”,《老子》早说明白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人和”。

人数三(天数一、地数二)——三阴三阳为人之道——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太深奥了!好,说明白点,“人”是由天地阴阳所组成的。《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图1-13)(其实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的另一种表述)。所以“人”左边一“丿”象天,右边一“   ”象地。“和”即阴阳(天地)合和,即所谓中庸之道。请注意,“阴阳合和”不是“阴阳平衡”,因为阴阳平衡只是在春分和秋分日的卯酉二时辰中稍纵即逝的表象,而天圆地方之间的阴阳合和,表现为动静有常,四时节律循环平稳、有序,四时阴阳五行无太过或不及,生长化收藏转化有度,决断行止中正恰到好处,行为圆中有S——左右逢圆,即《黄帝内经》讲的“阴平阳秘”——阴气守内(藏气、营血)而平实,阳气使外(府气、卫气)而秘固,即是阴阳和合的本义所在。说的更明白点,就是:人顺应四时五行,以使自己保持“阴平阳秘”的合和状态。

  



图1-13 三才图

我们都知道,先有天(宇宙),后演变生出地球,再演变生出人类。人体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源于地球四方上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而地球四方上下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又源于宇宙四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

结论:人和生于地利源于天时。因为人和本义就是天时地利之和。而其中地利只不过是天时静态(常态)表现而已。

实质是“人法地、地法天”,因为“一生二,二生三”。《老子》也早就说明白了的事。

最后给出三者的关系自然是:天时生地利、地利生人和;或反过来讲,人和法地利、地利法天时。

因为《老子》明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三者是如此这般的关系,为什么人们的首选正相反呢。看来一定是其中还有更微妙的关系隐而未明。

从阴阳看,天道一阴一阳,地理二阴二阳,人应三阴三阳,而天时含三象二统于一,天时是地利、人和的本源和归宿,人和地利统于一天时无疑。从上述整体天时观看,以时为本,更进一步可以描述为“先时为本”的思想。即过去时间所包含的宇宙(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为本,现在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必须在过去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总和的基础上起作用。天道无为而无不为,天时本身不会主动总和时间,过去漫长时间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总和,在地上全部转化成地势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在地球上,到处可见时间这把鬼斧神刀留下的无数遗迹。注意:从此我们还顺带出古人“天”的更本质定义,即“天”是宇宙中非实体空间的总和,相当于现今所谓暗物质和暗能量,因为宇宙之初无实体,“天”本是“无”——宇宙的源头起点,“无中生有”——宇宙大爆炸说。更应特别强调一点的是,为什么以人代表所有生命,因为在中国人的天地人三才世界观中,人是最后出现,他不但全部继承了“地势”所积累的“天时”总和,且具有知道天时本质的能力,更具有主动顺应天时、“地利”(时聚成方)的能力。人们利用一切自然或人为的方式有意无意模拟天时(包括时聚地利),以主动影响天时变化——现代百年工业革命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已使四时五行失序,尤以冬夏两季表现最为明显。如暖冬或酷夏甚至寒夏。换句话讲,天知“道”(时)不存“道”(时),地存“道”(时)而不知“道”(时),人能知“道”(时)存“道”(时)更能主动顺合其“道”(时),择“道”(时)以趋吉避凶,以利自己——这就是人和的现实积极意义所在。只可惜现代人所作所为正相反.

好,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在“先时为本”的整体时间观的基础上,从实用的角度利用宇宙的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而言。它突出体现了此经典言论作者不但知道天时本质,更知道个性化主动顺和天时,择时而行,既能保持天道时序,又有利于人类把握时机,寻求最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主动维护顺势利用宇宙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本质是顺应合和时间阴阳五行,使自身阴阳五行无太过或不及,这是最彻底的天时为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也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天命观(天时观)的本义所在,而这种主动顺和天时的思想也是作者天时为本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中医文化以时为本的现实意义所在。先知天命之自然天时本质,而后主动顺和天时,趋吉避凶(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时机,放弃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这也是《老子》“顺其自然”思想的本义所在。

结论:“人和”是人在自然的“天(时)人感应”中,主动顺应天时实现最完美的“天(时)人合一”状态。这便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义所在。应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对天时、地利、人和关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而“人定胜天”等一切只强调人类对万事万物的支配作用,而不知道这种支配作用首先应被严格限制在人和的范围内,这种无节制的以人为绝对中心的无视生态平衡的行为,皆非人和本义,而是“人不和”的表现,其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天地失序,生态失衡。最后必将使人类失去合和天地的能力,而从宇宙中消失。“道”(时)虽无为,但违“道”(时)便知“道”(时)之力量无限和可怕!美国影片《后天》便艺术化的为我们展示了人类近百年来“人不和”所造成的结局——事实上它的预言已不同程度的逐渐变为现实。结论只有一个,人和是人类面对宇宙时间本质,在成就万事时的唯一正确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节  文以载道话“历史”

要问为什么世界上唯独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五千年(一说八千年),与中华民族齐寿而生生不息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文字有规律的传承不断,我想许多人都听说过“文以载道”之说,这是由北宋哲学家,宋明道学之父周敦颐(一说韩愈)首先提出的,意思是讲:文字是“道”的载体,是专门用来传“道”解“道”的。好吧,让我们顺着古人的指点,去看看能否在汉字中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本质(以时为本的世界观)。请读者跟我一起,随便在字典、词典、成语中寻找祖先创造的大量与时间直白相关的常用词汇,探究其中的玄机。

呵!不探不知道,汉字真玄妙。这些一看就知道与时间相关的词汇无一例外都是即寓义深远又极为常用的,其常见足以令今人对其熟视无睹,其本义也大多被国人遗忘殆尽了。例如被人们极为重视的“时机”其实就是天机,强调“不失时机”,告诫人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不我待”,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因而知道“审时度势”、“识时通变”,应“待时而动”,明白“时移俗易”“时势造英雄”的道理,追求“时尚”(即崇尚时间),痛斥一切“不识时务”、“不合时宜”的人和事,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运不佳”,叹息“时光飞逝”早以“时过境迁”,物去人非,更庆幸自己“时来运转”,形容时间变化常用“斗转星移”、“周而复始”。深知先时为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从来都是以“天时、地利、人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排序,把时间列首位(自然最重要)。将一切值得庆贺的日子叫“节日”(其中确有许多是节气日。如:清明节、立夏节、芒种节、冬至节、中秋节日早先也是在秋分日),古文“时”通“是”,有“时”便“是”,只认时就可以确定是与不是;时通“司”——管理、领导、司令之义,即能支配一切的意思……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深究的,是用时间指代事物,如称宇宙为“世界”—— “世”字有二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世”和指30年为一“世”。前者是转译fo经用字之义,而后者为汉字自古“世”的本义,因为“世”古文又写做“卋”。“世”字代指的东西很多,如“世代”、“世世代代”指永远,又如“处世”代指人际关系,“济世”代指社会,还有用“世”代指后代等等。还有一个常用且可以代指较长时间中一切事务的词“时代”,即以时间代指一切之义。如 “文艺复兴时代”、“青铜器时代”……

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可以指代过去任何一个时段中所有一切、或某一类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某一方面、乃至某一经历的、万能的、与时间本质直接相关的词汇——“历史”。大而广到“宇宙的历史”、“地球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华夏文化历史”、“某个朝代的历史”……小而专到“汉字历史”、“农业历史”、“酒的历史”、“茶的历史”、“家庭历史”、“个人历史”……可以说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存在——这个无所不能代表的“历史”到底隐含了什么秘密和天机!让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历史。

历:古人把历法、历谱、历书统称为历。历法是反映观天象以测定时间阴阳五行属性及其变化节律的方法。历谱是指以年月日时干支为主结合节气,标记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时序表。在历谱上加注择时内容,将历法的理论体系和由此推演天、地、人、万事、万物(主要是人事)的应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叫历书。三者皆可称为天时学。

史:指正确的公正的记录。二者合之,“历史”的本义是对关于过去所有天时学,特别是关于历法的正确记录——说的更直白一些,“历史”就是时间史——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史。“历史”代指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是隐示或更象明示我们:天(地)人(万物万事)合一于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都是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自然派生出来的结果,一切源于时间,一切归于时间,天时(尤其是先天时间即过去)决定了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无一例外!所以“历史”(时间史,特别强调过去时间)这一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就能代指一切,无论是什么,只需知道其相对应的“历史”(时间史),便可自然推知其所有内容。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认为只需记录与了解事物发生发展所对应的“历史”,而无需记录万事万物复杂全部过程的依据和道理所在。宇宙的时间本质如此重要,以至于可以推论谁独霸了“历”,谁就不但能独霸“历史”,更能独掌天下(宇宙间的一切);同样,个人也可通过知“历”而知“道”和把握个人的历史命运。

上述二个重要推论,决定了也同时解释了中华文明史中同源异象、且极为突出的两大奇观:

一是,上至伏羲、炎、黄,下至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及期间任何一个称孤道寡的人君,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开国帝王皆以独霸制历、独行颁历乃至独占历学,为其首要的头等大事,并以其朝历代表天授其代天行道的权力和象征其统治。《史记·历书》给出的解释是:“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看来,在古人心中改朝换代的关键和实质是修改历法,美其名曰通过修正前朝历法之错,以顺承天(时)之意,骨子里都是想借此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夏、商、周三朝及其以前的帝王,确实都是十分认真的通过观天象测日影,来发现新的历法及时间节律,以完善整个历法和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体系。如一般人都知道的周文王在商纣王的囚禁中苦参“易道”,总结出《周易》历法,建正在子月,从而使周通过历法知识优势名正言顺的取商而代之。而任意修历借以霸占天下乃后世君王所为。

历史上天子皆严禁私藏、私习历学,违者可致死罪。举几要例权做佐证:我们已经知道易图即太极阴阳图、八卦、河洛及其相应易经,皆为测定时间之天象和历法,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昼参日影”首制先天八卦太极阴阳图及相应的先天易历,炎帝神农继承并推演先天八卦历为先天64卦历,夏朝再继承发展成熟为《连山易》;黄帝首制中天八卦及其64卦和相应的太极阴阳图为中天易历,命臣大桡制干支以标记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商朝继承发展成熟即为《归藏易》;周文王总结前人和周朝易学,形成《周易》历法。至此,中国传统古三易历皆全。制历向来是伏羲、炎帝、黄帝、夏、商、周王的首要大事,并被作为最大功绩写进历史。讲两侧历史信史可能更有说服力:一是现存最早的古籍《尚书》首篇《尧典》中只讲了两个具体事情,尧领导安排制历之事和禅让位于舜。而后者交权中列首位和最重要的仍然是制历和颁授历法的权力!这一点有《史记·五帝本纪》可再次证明,其中记述舜在解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的理由时说:“天也”。这一说法为后世帝王所效仿。二是由《诗经·大雅·灵台》和《史记·周本纪》共同构成的一个故事,西伯侯姬昌即后被追封的周文王,以诸侯身份私建用于观天制历的“灵台”,私习、私制自己的易历即《周易》,并被其和儿子周武王做为取商而代之的天理依据。周武王灭商后更是开帝王正式自称“天子”之先河。天子其实就是天时之子的意思。

秦之后的封建社会再举三个例子:

一是宋太宗把从全国收罗到的351名私自习历者押解京城,选出68人进“司天台”——皇家观天制历授历的专门机关,其余全部流放到某个大海孤岛,让其自生自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0)。二是宋真宗下诏说,私藏历学之书不上交者杀,举报者可得赏钱十万。(同上、卷56)。三是明朱元章开国禁私历的政策是:习历者发配守边,造历者杀头。长期执行这一政策的结果是,到了明孝宗时,他想在民间找个通历学者为自己所用,却没有一个人应召,是没有了,还是心有余悸?!(《万历野获编》卷20·历法)。

在改朝换代天下大乱时,要想知道某个人或地方政权,到底效忠谁,只要看他用谁颁布的历法年号便确定无疑。

中华文明史的第二大奇观是:上至帝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皆视历书为其一切言行的准绳,凡事必求吉于历书。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民俗历史,就是不断繁杂的择吉史。凡事择相应吉时而作,遇相应不吉时即凶时而不做。可以说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时尚”的民族,而这种“时尚”说白了就是“尚时”,即以时为本,一切以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各种变化节律为依据和准绳。因为他是决定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讲,人生每时每刻其实都面临难以计数的选择,但宇宙的时间本质告诉我们,最本质的选择是对时间阴阳五行状态的选择,若我们想去做的事与某个时间的阴阳五行属性相合(即五行相生或可相互化合),我们就选择这个时间做这件事,而这个时间对这件特定的事而言就是吉时;反之若要做的事与某个时间阴阳五行属性相克,则那个时间对那件特定的事而言就是凶时。如果再考虑做事人的阴阳五行状态与做事时间的关系则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一般最好是三者五行顺生,即天时生事、事生人为大吉,而天时生人、人生事为中吉,人生事、事生天时或事生人、人生天时,则一般不吉也不凶;若天时克事、事克人为大凶,天时克人、人克事为中凶,人克天时、天时克事和事克人、人克天时为小凶。一句话,由时间、事、人三者之间五行生克关系决定时间吉凶,择吉时做事,避凶时做事,这就是择吉的本质要义。

应该讲,这种以历法为依据的时本观念和行为原则上并没有错,但事实上这种择吉术也正是产生大量迷信的温床。原因是因为朝廷独占并时常依据需要任意篡改历法,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道家愚民政治,汉武帝开始并被历代多效仿的独尊儒家等,使多少历史古籍毁禁,少数知“道”、懂历的人死去又无后继无人,使历法渐失,更因为民间历书是以农历为其历法依据,而农历为法人的万物历,而非法地的人历(详见后解),故其不可能完整准确的反应人道,而真正反应人道的历法应是大寒为正月中气的阴阳合历,即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一月的阴阳合历。所有这一切都使民间历书失去了正确的历法依据,逐渐演变成产生和传播迷信的主要常见载体。正是这种统治者以独占天下为目地的灭绝民间习历政策,以及由此直接造成民间历书的迷信化趋势,便使早在伏羲时代就人人知道的宇宙时间本质,逐渐真的被人们遗忘了!人们也同时丢失了开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万能金钥匙。中国人便越来越变得无知而迷信,使中华民族从在其形成之初就掌握了的远远超越现代人的思想,没有转化成民族强盛的现实。也正是由于对历史的无知,才导致了五四运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糟粕一并丢弃的可悲现象.而大陆的汉字简化及普及运动,更使至今约50年间的三代人失去了承传载道的工具和手段,也使本已不清白的“历史”,变成毫无头绪的一团乱麻,反过来造就了、也更坚定了那些除了保留仅有的皮肤黄色特征外,一切从里到外皆已洋化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或持惟恐避而不及的态度,或以无知到做出作践本民族文化灵魂却不自知的境地——如以“八卦”代指一切下流无聊之事等。更可怕的是,无数华裔“精英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践踏蹂躏,且以此为生、以此为荣,乃至以此光宗耀祖?!……如果说上述这一切现象同样是“历史”必然的话,我要说现在到了对中国历史从根本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时候了。尚且知“道”,尚存血性的炎黄子孙们,要抓住这一时机,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历史”的重托!让世界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既然“历史”如此重要,让我们将其简单介绍如下:

中国传统历法主要指用二十四节气太阳历和十二个朔望月为周期的太阴历作为主体,以易经阳(天)尊阴(地)卑的原则和天地人(三阴三阳)的三才学说为依据和实际需要,演化出来的三种太阳历——岁历和一种阴阳合历——年历(即现在的农历)。阳历一周叫一岁,农历一周叫一年。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最早源于圭表实测太阳光影或“立竿见影”的结果,即“昼参日影”发现天道圆所得到的时间节律。而繁体字“岁”写作“歲”,据《说文解字》讲指木星。其由“步”和“戌”形声而成,“步”即行走,“戌”为十二地支之一(黄道一周日月相会的十二个中气时间所对应的十二个方位之一),其意为地上阳气转入土中之时。木星十二岁环黄道一周,每岁行一辰。综上,岁表示五星中木星天象与日月天象变化节律和地球阳气循环即气机升降节律及其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木”在五行中与火同属阳,又为岁五行之首。综上所述,皆说明二十四节气是反应阳气升降变化节律的周期。

而“年”的古字为“秊”,据《说文解字》说,指五谷成熟所用的时间,即表示五谷生长化收藏的周期,所以年历又叫农历。

三种太阳历的月份以十二地支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关系为准。见表1-1。

表1-1  十二地支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关系表


   


上表对应关系的依据有三:①子即冬至皆为阴极一阳生之时。②古有无中气不成月之说。节气以中气为首要。因为中气不但包含四象即二分二至,更因为中气是日月北斗三者相会之时,而北斗是古人“夜考极星”的观天指南。③源于立圭表实测太阳光影的结果。

子时一阳生,“一”为天数,故子时(冬至)天阳生,即所谓的“天气始于子(冬至)”;同理丑时二阳生,“二”为地数,故丑时(大寒)地阳生,即所谓“地气始于丑(大寒)”;寅时三阳生,“三”为人数,故寅时(雨水)人阳生,即所谓“人气始于寅(雨水)”,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三阳开泰”。因为阴极阳生从太阳光照变化(即天气变化)开始,到地气(地温)产生相应反应,再到人们身体感觉到相应变化,按《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上讲,三者之间的时间差依次分别为30天有余,正好是二个节气。

而《周易》首乾(天),故周朝建子月为正月,即其二十四节气太阳历、岁之首月为子月,岁之首节气为冬至;同理,因为商《归藏易》首坤(地),故商朝建丑月为正月,岁首之节气为大寒;夏《连山易》首艮(人、少男),故夏建寅月为正月,岁首之节气为雨水。(雨水中“雨”五行属土,雨水即土水,寓义五行始于水,万物生于土、成于土)。即所谓“周建子、商建丑,夏建寅”,它们分别反映以太阳为代表的天(宇宙)、地球、人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史》讲,这三种岁历,是专供相应的三朝帝王用以预测天象、分别吉凶、决策国家大事时做参考用的(表1-2)。[由于秦岁历岁首节气为立春,加之其焚先秦之书,故使后世误以岁首立春为建寅太阳历(夏历)]。

表1-2  夏、商、周三代历法对照表

二十四节气
周历月
商历月
夏历月
十二地支

冬至小寒
1
12
11


大寒立春
2
1
12


雨水惊蛰
3
2
1


春分清明
4
3
2


谷雨立夏
5
4
3


小满芒种
6
5
4


夏至小暑
7
6
5


大暑立秋
8
7
6


处暑白露
9
8
7


秋分寒露
10
9
8


霜降立冬
11
10
9


小雪大雪
12
11
10




而年历即阴阳合历,它是供民间使用的民历,即所谓“敬授民时”,这便是在夏朝就确立了,一直沿用至今,且从汉武帝开始,更将农历作为官民日常通用之年历,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老子》讲“人法地”。按理说,供人使用的阴阳合历应法地气,首月应取包含有大寒中气的朔望月,即现在农历的12月为1月(正月)才对——事实上,《内经》中用于人事的五运六气历就是五运以大寒为岁首,六气以含有大寒的朔望月为年首的岁、年二历的组合。取义“人法地”,“二生三”即地生人于丑、藏于未——丑未者脾之本时也。(建子太阳历以先天之本肾的本时为首;建寅太阳历以中天之本相火的本时为首)。为什么从夏朝开始历代都选含有雨水中气的朔望月为正月的年历呢,我认为原因是,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尽管帝王不愿百姓知道历学,但同时帝王和百姓又都关心农业生产收成的好坏,而《老子》讲“三生万物”,“三”为人数,意即按照人本身的阴阳之道可化生万物(当然也包括农产品),而人本身的阴阳之道就是三阴三阳(六气)节律,表现在地方之道中就是四时阴阳五行节律,为遵循阳(天)尊阴(地)卑的易道原则,便定农历正月为含有雨水中气的朔望月,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因为人气始于寅(雨水),所以帝王选择了这种年历做为民间惟一使用的历法,并指明是供农业生产用的,名曰农历(春节古为立春日,汉始立正月初一为元旦,民国改元旦为春节)。

上述就是“历史”的基本真象。它简明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源由——所有中国历史现象,特别是一些常见、突出、难解的现象,都能在其中找到玄机。这样,我又从文以载道话“历史”的高度,再次证明了天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活的灵魂。

最后,让我们进入本书的主题,以大家公认的传统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为主要对象,看看它是如何确立传统中医以时为本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中医历史的。

(注:本节“历史”指其主流而言,未及支流,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法不一,又如秦和汉初皆曾建亥为岁首等。“历史”一词源于日本之说,并不影响上述论证的成立,由于日本文化属中华文化圈,且“历史”是汉字组词,并非外来音译词)。

第四节  传统中医文化的时间本质

——中医以时为本论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是一个看似庞杂,其实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中医和任何一类中国文化的分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脉相连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时间本质的必然。而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万物的三才分类(天、地、人),和老子明确给出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过来讲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人确定在上和天地、下统万物的黄金分割位置上,人类这种三分天下有其一、且执中而和二头的特点,就使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即天文、地理、人事中人事的核心——传统中医文化,也自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本质。

下面,让我用中国人传统的整体辨证思维模式,对《黄帝内经》这一代表传统中医完整理论体系的经典进行一次剖析,来证实上述合理推论,也正是传统中医体系的本来面目。

首先让我们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看看做为其全书纲要的包括书名、卷数、篇数、目录及作者背景和古人序言(其中有内容提要和《黄帝内经》的千年变迁经历)。参透上述内容有助于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进行整体、直观的把握。

先看书名《黄帝内经》(总书名),《素问》、《灵枢》(两分册书名)。

《黄帝内经》:其直义就是黄帝著的内经。黄帝为炎黄始祖之一,三圣(伏羲、神农炎帝、黄帝)之一,其五行重土、土色黄,故号称黄帝,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有二,一是“考定星历”即作归藏易(历);二是“建立五行”并命其臣大挠根据五行推测星象变化而创立干支纪时系统。蔡邕《月令章句》说“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目,谓之干;作子丑以名目,谓之支”。何为二“目”?《灵枢·邪客》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故二“目”为日月,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又据《说文解字》讲,“名”即自己叫自己的名字,综之,太阳的名字是天干,月亮的名字叫地支。因为我们知道,“昼参日影”发现了天道圆,“夜考极星”发现地(月)道方。所以《史记》称“干为母,支为子”。我想这是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一生二”又“地法天”一样,反映了天地(日月)关系,可以说黄帝是被后世公认的历数之祖。结合中国历代皆以历事为首要之务的事实,在此我们无须考证上述史实的真伪,即便是认《黄帝内经》为托名之作,其时间本质也已见端霓。

何为“内经”:据《说文解字》讲,“内”是进入到里面的意思,从哪儿进入呢?从“冂”,而《说文解字》解“冂”时讲,国外为郊,郊外称野,野外叫林,林外才是“冂”。又说这表示“冂”象远方的边界——那是什么?只能是天地之交的天际了!而“经”者,由上而下纵为“经”。古人言大道曰“经”。而综《说文解字》之义,将上下如丝、象水一样贯通联系到一起的就是“经”。综上总义,《内经》就是一部讲由天而地一直进入到人体五藏(内部)的经书,即讲“天(地)人合一”大道理的著作。看过《内经》你一定会说名符其实。

由于是黄帝写的,其以首卦坤土的归藏易(商易历),即建丑太阳历及干支纪时系统为其理论依据,构建传统中医体系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信你看“内经”卷、篇之数便知。因为古人的著作、尤其是经典,必以数解象定理,即将深刻的本质(道理)用形简义奥的数来形象的加以明示。例如,隋人萧吉著《五行大义》五卷、二十四章、四十节。作者在其序中对此解释道:“二十四者,节气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即二十四就是二十四节气,四十就是五行成数六、七、八、九、十之和。至于为什么统属五卷,不言自明。从古人的序和目录可知,《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共十八卷,两部分别各为八十一篇。

首先我们看这个数字“九”,九是阳数之最,被称为老阳数,象征太阳。它既代表八卦九宫,又是干支体系中天干的甲己之数和地支的子午之数(而甲己化合为土,子午化为少阴君火),也是先天八卦四个对卦数之和(即所谓先天之和数),还是后天八卦离数九(五行属火),又是五行火生成数之和,还是五行金之成数……(图1-2、1-3,表1-3、1-4、1-5)其时间(气)阴阳五行之义和代表太阳历的本义,皆浓缩其中。其建丑太阳历之义也已显现。《九章算术》九章、《数书九章》九类及作为《黄帝内经》总论的九篇大论等,其九数之义亦然。

表1-3  五行生成老数



表1-4  天干别数



表1-5  地支别数



再看数“十八”,我们知道土寄四时之末十八天的五行分布规律,即《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讲,“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而脾土归属丑未之时。其与建丑太阳历直接相关。在此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寄治四季末十八日?这里其实有三问,一是为什么只能有十八日;二是为什么只能在四季末;三是为什么不能独立而只能寄治。回答很明确:1、18是甲、己天之阴阳的和数——天和数;也是子、午地之阴阳的和数——地和数;同时也是男人先天之本肾水生成数(1+6=7)与女人先天之本肝木生成数(3+8=11)之和数——人和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和合之数!2、只能在四季末是因为万物(五行)无土不生、无土不成。土在四季末既能使本季五行成又能使下季五行生,如春季末十八日属土,既能使春木成、又能使夏火生。3、只能寄治不能独立是因为土既包容五行又在五行之中,换句话说,五行生于土,又归于土,故表面虽不独占时,其实际却拥有所有之时。人体阴阳合和源于此,“有一分脾胃之气便有一分生机”“四时百病,脾胃为本”根据于此。四季土是天时正气的本源,而人体脾胃之气是人体正气的本源!

最后我们看数“八十一”,它正是五音宫(属土)的律数(《史记·律书》)。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律历同源于天道,二者相通互解,同为天道的反映。自然音律与天时一样,皆反映天(宇宙)的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都可以用干支和五音即宫、徵、商、羽、角标记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故常将二者统称为“律历”一并论述。二十四史中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隋书、宋史六史的律历合论。这也是中国人常将美妙的声音和旋律叫做“天籁之音”的源由所在,还是汉字同音义近的音通义现象的由来。综上,数“八十一”明确的告诉我们,《黄帝内经》所依据的太阳历是建丑太阳历。《老子》八十一章、《难经》八十一难等,其数八十一之义皆同。皆重“人法地”之建丑太阳历。

作为《黄帝内经·素问》承传之人的唐代王冰和《灵枢》承传之人的宋代史崧,都怕后人不解其本义,均不约而同的将《素问》八十一篇和《灵枢》八十一篇分别合为24卷,以明示后人:《黄帝内经》是本二十四节气建丑太阳历法而作。因为“卷”为无纸张的竹简时代,古人将相当于现在一本书一章的竹简串成册后卷起来,便称为“卷”,它是一本书中的相对独立部分,且顺时代卷起,呈圆统状,其中有竹节所制的竹简,非常生动的象征一岁中相对独立的一个节气,而二十四卷正象征二十四节气。这样,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二数只有唯一的解即正月建丑的二十四节气太阳历,也就是归藏易历,是《黄帝内经》的理论依据。《二十四史》、《管子》二十四卷等,其数二十四之义皆为二十四节气。顺带再深究一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以往医家不解其本义。其实你看,左为木、右为金,木的生成数之和为11(3+8=11);金的生成数之和为13(4+9=13)。而金木生成数的总和正好是二十四!!……

《黄帝内经》的两部分书名《素问》和《灵枢》的字义,同样有利的佐证了我的这一推论。

《素问》:“素”的意思,据《说文解字》讲,原本是指未加修饰的白色细腻的丝绸。主要是取义于其自然光泽下垂的样子。而其光泽之源来自哪儿呢?当然是太阳光(太阳历)。“问”,古时以“西”为“问”,其深义是指西归属后天八卦之兑卦,通泽,在人体为肺主节气(节气);而在先天八卦兑卦在人体整体为口——脾土开窍于口(建丑)!无需再多言了!但这里可引申一义:中医四诊之一的问诊,首要是问什么?问病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时间规律!辨证时关系。而望色、闻音、切脉三者也皆以时为本,应和其时则无病,与时相生则顺吉(病情减轻),与时相克则逆凶(病情加重)。

《灵枢》:“灵”,据《说文解字》讲,即指巫和其通神的能力。而“枢”本义有二,主管开关的门轴和车轮中心的轴承。后者在古代本身就象征太阳!而我们知道,土为五行中枢(脾胃为五藏中枢)。二者合参其意思是,一本能引导你来去自由的直达太阳、直通神明的书(非建丑太阳历莫属)。好了,也不必多说了!在此只需提及此话外的一层意思:太阳和神明在人体指心藏和其所藏之神及其主要功能即“出神明”,我们知道脾属土,而土生万物,五行任何一行无土则不成(表1-3)。可以说,土生四子,唯老二君火成为天子——天时之子;在人体则为五藏六腑之主心也。民间不也有老二聪明的说法嘛。

接下来,我以《素问》中相当于《黄帝内经》总论的九篇大论,来进一步说明我的上述结论。因为大论即道论。《说文解字》讲,只有天、地、人可称“大”。《老子》更讲:只有道、天、地、王(代表人),可称“大”,故大论自然属总论无疑。

总观《黄帝内经·素问》的核心内容是五藏学说;《黄帝内经·灵枢经》的核心内容是经脉学说。二者共同构成传统中医理论体系。

谁都知道,中医认为,在人体整体阴阳五行构成中,五藏(六府)是核心,人体其他所有部分皆分类归属于五藏系统,进而统一构成人体阴阳五行的整体结构。经脉是归属五藏(六府)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各部分之所以能归属五藏系统,五藏系统之所以能相互关联成一个整体,皆有赖于经脉系统的联系。它通过人体五藏系统各部分正常生命一刻也不能离开和偏废的血气,将它们紧密相联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经脉系统虽十分重要,却毕竟归属五藏系统,所以《黄帝内经》的总论部分,就自然出现在《素问》中。

如上所述,一本书的总论一定是论述其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部分,而只要看过《黄帝内经》这九篇大论的人都知道,他们全部源于古代历法之一的建丑太阳历(归藏易历)和农历,这一变一常、一岁一年的两大中国历法体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法农历,直接依据四时阴阳五行属性推演顺和天时的养生之道,并明确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应用以时为本的思想和由顺时养生之益与逆时养生之害,得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以时间预测、诊断为依据的,以时为本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开篇便明言“治病必求于本”,当然是求阴阳四时之本。接着,分别法以四时中两极即冬夏寒热的阴阳属性,论述其与人体五藏系统生理、病理、心理变化的对应关系。可谓建立了“天(时)人阴阳感应”“天(时)人阴阳合一”的人体阴阳整体观。紧接着,法农历再谈四时五行与人体五藏系统五行属性的对应关系,建立“天(时)人五行感应”“天(时)人五行合一”的人体五行整体观。最后依据农历四时聚四方,类聚万物的原则,构建成一个统一的“天(时)人五藏阴阳五行整体”。换句话说,就是最终构成了“天(时)人阴阳五行感应”“天(时)人阴阳五行合一”的人体阴阳五行整体观。并继续深探其微,得出:“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的以时为本的诊断大原则。

以上主要是从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之常(即四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即农历),论述了以时为本的养生、诊断、治疗基本原则。

而其余七篇大论,则重点从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之异即五运六气和其与四时之常的关系,论述了以时为本的根本星象历法依据及其相关养生、诊疗大原则(详见第二章第一节)。最终构成以农历即年历为常;以人法地之归藏易岁历,即以大寒为岁首的建丑太阳历为变,守常应变的人本历法体系,并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人体整体观转化为“时人感应”“时人合一” 的以时为本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

时本中医观念和思想原则贯穿了《黄帝内经》的始终,其中尤以各“论”为著,特别是各时本专论为精微。我们不但可以说,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贯穿于《黄帝内经》始终,成为传统中医的灵魂;甚至可以说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去了。我们常听人说道:“我把‘丑’话说到前面……”。(尽管繁体字“丑”写作“醜”,但别忘了音同义近的原则)

除九大论之外,整本《黄帝内经》不论是从通篇本时专论或点明本时而论篇,《黄帝内经·素问》皆多于《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仅5篇、《灵枢》有17篇,不见时本明示。但五藏系统的地方之道和经脉系统的天圆之道皆完整无缺。想来可能因为经脉主行天圆之道,时间节律与其关系甚明(如《灵枢》明确将十二经称作十二节;365穴称作365节气),无需反复说道,且《灵枢》早于《素问》,期间以时为本,人所共知,因而更惜墨如金,点到为止。

这里尤其特别值得一提,且耐人寻味的是,有着几乎完全一致内容的两篇文章,《标本病传论》和《病本》被分载于《素问》和《灵枢》之中,其中关于何为病之本,治疗是先治本还是先治标,二者规律明显,但又似有矛盾。

首先,“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的原则十分明确,其时间本质也好理解,其理论和临床意义也非常重要。因为先出现的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是后出现的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基础。即我们常说的“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它更是传统中医临床中,把握病本时间的明晰、简捷、实用的方法。也是时本观的精义所在。

但关于治疗是选择先治本还是先治标,却有着极为规律、又令人疑惑的地方。一般治疗皆治其本即“先病”,但有三种情况例外,1、有“中满”证,不分先后必先治之。2、有大小便不利证,不分先后必先治之。3、病发而不足(虚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病发而有余(实证),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这三种情况的治疗原则,是否与“以时为本”的传统中医核心本质相矛盾呢?!不是。此看似特例、却恰恰反映了《黄帝内经》即传统中医彻底的时本思想。

你看,“中满”为后天之本脾的病证,“大小便不利”为先天之本肾的病证——原来如此。这其实是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大时本、总时序所决定的。首先,因为“人法地”“二生三”,所以以纳地气阴阳五行、化后天人气阴阳五行为本的脾土,在宇宙天地人总时序中属地,自然先于其它反映人时证候的藏系;而以藏天气阴阳五行,生先天人气阴阳五行之根的肾水,在宇宙天地人总时序中属天更先于地时之本脾土,即所谓“地法天”“一生二”。有人要问了,若是后天之本脾和先天之本肾同时生病,该怎么办,先治谁,好象是理应先治肾无疑,但事实是古医家在此问题上有极不一致的两大意见,即有人认为应先治脾,这些医家被称为脾土派;有人认为应先治肾,这些医家被称为肾水派。两派各不相让,据说是因为《黄帝内经》没给出直接答案,其实,《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早以讲明“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就是说人是天地之气交合所得,天地父母缺一那会有人存在?!但细细品味人间小宇宙的实际情况,似乎是母亲(大地)更重要和直接一些。比如在职场中,与老板的关系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你顶头上司的关系。二者共同决定你在公司的命运前途。所以我的结论是,脾肾同病,必须同治,但更偏重脾土。其实,你若有心就会发现,《黄帝内经》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明确答案的。《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讲得更明白:“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我理解、参悟上述经言是说,首先以受精至出生这段时间即受孕胎经期为基准,其前一段时间即精子、卵子的成熟,是以食天气为主(包括原本个人肾藏先天之气),食地气五味为次;受孕胎经期二者相当;出生后则开始走向相反,即食地气五味多于食天气。但就平均常数而言,食天气与食地气的比例为≤1:2。因为所谓“出三入一”,是指天气出入人体数量的比例。所以必须至少补充相当于所食天气两倍的地气五味,方能保全人气。看来对一般人而言,天气更主要的是通过聚于地气五味中,间接被人纳入人体的。这也是《黄帝内经》“水土合德”的奥义所在。至于第三条:虚证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同样应从“先时为本,后时为标”的原则上去理解。如同世界是强者的舞台一样,病人的证候同样是主要显现其相对实藏腑经脉之象。虚证者,其藏腑经脉虚本为先病,但先显现出来的表象,却是其五行所不胜和所胜之藏腑经脉之象,并非其实际先病藏腑经脉之象;其虚藏本象在其五行之子藏报复后方显现其证候。如脾藏虚证,因为脾属土即土虚,则先显现出来的是其五行所不胜之藏肝木和五行所胜之藏肾水之象,其脾藏本象在其五行之子藏肺金报复、克制肝木之后方显现出来。综上,虚证者的先后证候与实际先后病时序正好相反,故其表象之标即实象之本,表象之本即实际之标。而实证者表象标本与实象标本一致。我想,上述分析完全解答了相关的疑惑。而且还可以从中引申一义:你发现了吗,在有些关键问题上,《素问》和《灵枢》往往可以互参,其实这正是《黄帝内经》结构的另一大秘密:《素问》、《灵枢》一阴一阳——道也!!

药食同源,养生治病同理,皆守上述大时本、总时序原则。

总而言之,以天、地、人总时序为根本依据的,“先时为本,治病求本”是以时为本的诊疗总原则,也是其精微所在。

几乎无人不知道,传统中医的特点是其整体辨证观,其实就是传统中医彻底的、始终如一的以时为本观,即“时人合一”观。辨“时机”以定“病机”,是整体辨证最完美、最彻底、最简捷的体现。当我们以病人胎经五运六气对应的藏腑经脉阴阳五行状态为基础,结合发病之时或病人病情变化周期及其欲解、欲剧时或方位(时聚而成)辨时诊断,就可以十分清晰的诊断出病性病位及其病变标本关系。[有《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发展而来的《伤寒杂病论》其贯穿《伤寒论》部分的与六经病机对应的时机——六经欲解时;和《金匮要略》部分的开篇之先后病脉及治未病的思想皆法《黄帝内经》以时为本的宗旨。而六经病序更是反映其逆六气六年节律的发病原因。(参阅图2-1)]。

现在让我从实用的角度,简要总结传统中医预防、养生、诊疗全过程的以时为本要义和原则。

1、预防:“预测时变治未病”。通过对时间阴阳五行变化节律的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对应人体藏府经脉阴阳五行变化节律,故能预测并“治未病”。

2、养生:“顺应天时之常,顺和天时之异,择应天时之宜”。即顺应四时阴阳五行之常,顺和五运六气之异,主动选择最有益、尤其是适宜于自己導引气息的时间养生。顺时饮食、起居、房事、调节情绪等。

3、诊断:“时机即病机”,“先时为本”。以先大时序后小时序为根本原则,先病之时间阴阳五行属性为本,后病时间阴阳五行为标。先病发时间,病变欲解时间、欲剧时间(方位),病变周期本身三大时间阴阳五行属性及其关系,是诊断的根本依据。

4、治疗:择病人病变欲解时及相应时聚之方(欲解方位)。开欲解时方。选择欲解时给药或经穴卫气至时针灸。

5、五大治法以时为本原则要义:

东方砭石、南方九针、北方艾灸,皆属东四命卦。皆法东阳升、卫气之道,皆本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与经脉穴位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时气(卫气)感应”“时气(卫气)合一”的大法大原则。

西方毒药、中央导引、按蹻(摩),皆属西四命卦。皆法西降阴、营血之道,皆本四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的、四时聚方于五藏六府、经脉系统整体的四时五藏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相应的“时藏脉(营血)感应”“时藏脉(营血)合一”的大法大原则。

一般临床以时为本的灵魂是,确定自己的先天时本所对应先天藏府经脉阴阳五行状态,是以时为本的基础和前提。这一般可以通过胎经五运六气或三元运气或四柱来确定。以此为根本依据,用最大的时间周期养生最本质,依据自己最明显的生理周期养生最有效。

一般而言,病人呈现什么周期变化最明显,就以什么周期为依据诊断和在周期欲解时治疗(给药、针灸或其它治疗)。处方(包括药方、针灸穴位及手法等)亦模拟欲解时(方位)性味归经。

以上便是作者对传统中医以时为本的概述。接下来各章并非尽述其详,读者权当是作者举例系统分述而已。

最后,我把摘自《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内容相似的三句警世格言抄录如下,供所有传统中医爱好者谨记于心: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附录一

如果有人实在无法领悟古人以时为本(道)的世界观,是多么精确的反映和多么简易的把握了宇宙万事万物本质的话,或者他只习惯用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话,那我摘录《宇宙的琴弦》——一本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关于现代物理学、也是现代科学对宇宙最新解释的理论——“弦理论”中的几幅图示及说明和本人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角度所写的悟语。你会看到,中华先祖的发现与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是多么惊人相合。唯一不同的是,当爱因斯坦的继承者还在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利用跨越欧洲大陆、耗资乍舌的超巨型量子对撞机,来找到支持这个还属于假说的弦理论的关键证据时,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8000年前,就已经用另一种更自然的思维和极其简便的方法,以宇宙本身为实验对象,而不是人为创造模拟实现对象,用整体宏观的角度神奇的发现并完美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无论是从理论的成熟、完整、简约、直观性还是其实用性和其与宇宙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即可被验证性等所有方面都远远超越弦理论。到此,不由得作者不发出这样的感叹,什么时候在对待中西文化上,也能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客观公正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大有希望了。



图1-14 基本粒子是由振动着的如橡皮筋样的小环——弦构成。其不同共振频率产生相应的不同基本粒子。

悟语:节律是基本粒子的基本特征——所谓波粒二象性,而宇宙的本质源于基本粒子。推论,宇宙状态及其变化是由各种节律决定的,而节律的本质是周期性变化的时间。时间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这一宇宙本质的弦理论解。





图1-15 弦概念示意图和最基本的弦象

悟语:无论是有形的宏观与微观可见物质,即重子物质(在宇宙中占4.4%),还是无形的暗物质(在宇宙中占22.6%)或暗能量(在宇宙中占73%),其本质(本源)都是节律之道——时间。节律是宇宙的自然本象,即所谓太极之象。

注:上述数据转引自《物理通报》2004年第2期第一页,《暗物质与暗能量》,作者许呆呆  





(1)          (2)        (3)

图1-16  弦的共振频率(节律)变化示意图

悟语:(1)宇宙节律的自然本象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阴阳)

(2)宇宙节律的自然本象二分为四——两仪(阴阳)生四象。(春夏秋冬,东南西北,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3)宇宙节律的自然本象四分为八——四象生八卦(八节)。(二至、二分、四立,东南西北四正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先天八卦象数、后天八卦象数,宇宙之小成之象数也,若再分为六十四卦便是宇宙之大成象数了)。





图1-17  在弦的M理论中,宇宙四种相互作用力自然融合在一起。

悟语:四象、四方统一于节律(弦的本性)——时间。太极阴阳四象图的弦理论版本。其中弦的M理论为太极,而宇宙四种相互作用力为四象。





图1-18  关于弦的M理论可将五个弦理论统一起来,即五个弦理论其实反映了弦本象的五个不同状态下的分象。

悟语:五行学说的弦理论版本。五行一气的弦理论说。






图1-19  五个弦理论与十一维超引力其实是一个统一体。

悟语:六气(六经)的弦理论版本。





图1-20  弦的融合与分解图示

悟语:小弦(小节律)融合成大弦(大节律);大弦(大节律)包容小弦(小节律)。

附录二

【美国<<自然>>杂志文章】题:宇宙像足球

一批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形状像一个足球。

宇宙是由弯曲的五角形面组成的这一说法来自卫星拍摄的140亿年前大爆炸释放出来的辐射,这些辐射至今仍在以微波的形式冲击太空。

由纽约研究人员杰夫·威克斯领导的这项研究,所根据的是对在天空中记录的微波标度极限温度变化的研究。

他们认为,只有“12面体”——足球形的学术用语——才能包容这种能量释放。(摘自参考消息2003年10月10日第七版·科技专版,摘自法新社巴黎10月8日转载美国《自然》杂志《宇宙像足球》)

悟语:十二面体是十二地支的宇宙本体象。对通两面组成一气,六对则组成六气!宇宙六气本体象!每个五角形面象征五行,12面×5角=60个角,其中对通两面五角同向,五运六气的宇宙本体象,六十甲子的宇宙本体象。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文章】题:命运天定(作者  伊恩·期图尔特)

人类非常善于发现规律。这种能力是科学的基石之一。当我们发现了某种规律,就会试图将其公式化,然后套用这个公式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世界。如果我们找不出规律,并不会将其归于无知,而是将它归入另一个我们特别爱用的概念。我们称之为随机性。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现实中不存在随机性这种东西。实际上,所有看似随机的现象,都不是由于自然本身确实不可预知,而是由于人类的无知,或是对于认识世界过程的其它限制。这一理论并不新鲜。亚历山大·蒲柏在他的《人论》中写道:“所有的自然之物,是人类未解的艺术/所有的偶然,都有看不见的方向/所有的不和,是和谐未被人领悟/所有的小恶,是大善的另一种模样。”除了关于善恶那一句,数学家们现在已清楚理解到他说得有多正确。(摘自参考消息2004年10月26日第7版·科技专版《否定随机性》)

悟语:只有天时阴阳五行及其变化节律可视偶然为必然。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3月28日文章】题:火山喷发造成光合作用活跃、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他们注意到了农业上的一个发现,即植物在散射光中的生长情况是最好的。如果光照过强,就会有一些叶子处于阴影之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其他叶子接受了直接光照,光合作用又会达到饱和。适度的云层遮蔽和悬浮物质的确会阻挡直接光照,但是能够使光线在水蒸气和其他分子间反射,创造“柔和”的光照条件,从而令在直接光照条件下会被遮盖的叶子也能享受到光照。这样的话,植物的光合作用反而更加活跃,能把二氧化碳统统消耗掉。(摘自参考消息2003年4月2日第七版·科技专版《浮尘可促进光合作用》)

悟语:其描述了一个五行属“土”的天(象)化生万物生命之源的本象——土生万物。地球表面大气层这一先天土和地球表层土壤这一后天土,是地球上万物生命的先后天之本源。



参考文献:

1、《周易》(周)周文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

2、《老子》(春秋)李聃,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7;

3、《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黄帝内经·灵枢》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中华书局1963;

6、《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7、《中国古代历法解谜——周易真原》田合禄、田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

8、《五行大义研究》刘国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3;

9、《天学真原》江晓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1;

10、《易学精华》邹学熹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

11、《易学图解》邹学熹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

12、《宇宙的琴弦》B格林(美),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注:本章先期发表在<<湖南中医杂志>>2005.1增刊上.出书时遭编辑强行删除几处,在此我将保持本章原貌并以红字明示被删除部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