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四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月出版发行。
《业外杂谭录--袁枚食色及其他》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一边游历一边品古论今的书,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作者在业医之余,兴趣广泛,交游广泛,藏书多,见识多,文笔勤,往往能将自己的游历和见识水乳交融地融为一篇通俗而又耐读的文章。本书详细考证了三个古人:徐福、袁枚和光绪皇帝,集中记录了在四个地方的游历:日本、韩国、英国伦敦和中国澳门,或于纪行中穿插考证,或于考证中复原古人,或于怀人时点缀旧事,或借旧事以抒发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纵横
开合,妙趣横生,人情、世故、学问、文采兼备,读之如饮醇酒。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一边游历一边品古论今的书,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作者在业医之余,兴趣广泛,交游广泛,藏书多,见识多,文笔勤,往往能将自己的游历和见识水乳交融地融为一篇通俗而又耐读的文章。本书详细考证了三个古人:徐福、袁枚和光绪皇帝,集中记录了在四个地方的游历:日本、韩国、英国伦敦和中国澳门,或于纪行中穿插考证,或于考证中复原古人,或于怀人时点缀旧事,或借旧事以抒发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纵横开合,妙趣横生,人情、世故、学问、文采兼备,读之如饮醇酒。
--------------------------------------------------------------------------------
目录
第一章 袁子才随园史话
才子身世 铜鼓
桃花
不恋官场 懂得享乐
经营随园 牵强附会
雍正夺权 隋园易主
有图为证 此乃随园
精于饮馔 是大食家
第二章 袁子才食色风流
流连娼门 欢场作诗
妻妾成群 老尚多情
上有所好 下必随之
处女破瓜 最有兴趣
女色之外 更好男凤
女生诗集 首创刊印
虽称风流 实属下流
第三章 徐福祭典及考证
第四章 徐福与阴阳之道
第五章 光绪帝的病与死
第六章 我刚从日本归来
第七章 韩国崛起与飞跃
第八章 韩国风气与民俗
第九章 亲历伦敦香港节
第十章 沧桑澳门话古今
《被忽视的发明--中国早期医药史话》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的又一本札记类作品。和《抗战时代生活史》以及《银元时代生活史》不同的是,它是以中国药物的发明这一自然科学论题为主线,在进行中西医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中医在世界医学史上所作的巨大贡献和所处的重要地位。该书秉承了作者一贯的风格,旁征博引,潇洒诙谐,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密切相连,特别是作者独特的职业身份,更是将常人难以触及的丰富的社会层面揭示出来,让人读后回味不已
目录
序
第一章 优生学
第二章 药物学(上)
第三章 药物学(下)
第四章 生理学
第五章 荷尔蒙疗法
第六章 消毒防腐法
……
《阅世品人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记人纪事的书。作者在业医之余,兴趣广泛,交游广泛,藏书多,见识多,文笔勤,往往能将自己的游历和见识水乳交融地融为一篇通俗而又耐读的文章。这本书就是讲他的交游的,主要涉及中国现代史上文化界、实业界的几个重要人物:章太炎、刘半农、胡适、杜月笙、秦瘦
鸥、陈光甫、董浩云、张宗昌。或综述一个人的一生,或重点记述某人的一些大事,更为珍贵的是,其中收录了章太炎先生被困北京时期的84封家书。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纵横开合,妙趣横生,人情、世故、学问、文采兼备,读之如饮醇酒。
--------------------------------------------------------------------------------
目录
第一章 太炎师婚事始末
第二章 太炎师虎穴家书
第三章 太炎师讨贼凯旋
第四章 章师面折刘半农
第五章 胡适之书生从政
第六章 杜月笙江湖义气
……
《被阉割的文明(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丰富的史记、客观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一个被阉割的文明——中国太监。 本书观点新颖,史料丰富,内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宫廷文化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目录
上篇 女性酷刑缠足考
第一章 古来缠足知多少
妇女缠足 曾经目睹
古籍所载 缠足史事
名士狂言 又长又臭
荒唐记载 遗臭万年
第二章 文士风流逐脚臭
绣鞋盛酒 狂欢取乐
文士风流 其实下流
男性逐臭 妇女受罪
虐待成狂 提倡缠足
各地歌谣 荒唐无聊
习俗所趋 鄙视大脚
名入爱莲 列举大名
第三章 缠足高跟祸未了
反对缠足 由来亦久
小脚真相 惨不忍睹
英文著作 讨论缠足
大宗绣鞋 可惜未买
剖解骨骼 违背生理
缠足高跟 半斤八两
本文结束 遗患未已
附录 鞋袜(李渔)
下篇 男性酷刑太监考
第四章 太监名目何其多
何谓太监 名目繁多
周礼一书 有非礼语
至圣孔子 删书不净
耶稣有云 愿者阉割
古代印度 太监更多
阉割方法 记载不一
明清笔记 详述阉割
手术要点 在于麻醉
太监末路 流散四方
中国医史 记述太监
太监真相 上海见到
伪满洲国 仍有太监
生理变态 双重性格
第五章 太监恢复性机能
清制内监 额定三千
天赋机 能返本还原
玉茎重生 借助药力
重生之说 有书为证
太监娶妻 古已有之
太监失势 居然有妻
太监食品 最嗜兽鞭
罗马贵妇 蓄养阉奴
太监话旧 春色无边
鹿茸干角 竟有出售
所谓黑车 太监有关
当了太监 有贫有富
太监祖师 刚铁
将军 太监告老 养葬有地
第六章 留与不留都是假
留与不留 是个哑谜
心狠手辣 害入子弟
太监胡同 形形色色
不节不咬 不咬不节
太监十九 爱吸
鸦片 御前太监 威风十足
太监服饰 异于常人
太监薪给 其数不多
太监品级 最高四品
专管时钟 亦有太监
各方补充 资料更丰
第七章 慈禧宠爱皮硝李
心理变态 越老越要
施离间计 陷害皇帝
皮硝小李 子孙满堂
慈禧宠李 涉及隐私
小李得志 盛气凌人
太后逃难 小李发财
读者爱我 邮寄图文
皮硝贩子 梳头获宠
慈禧死后 小李不死
小德张者 何许人也
慈禧寝官 连接李屋
小忠小信 逢迎有术
慈禧死后 有尸奸说
第八章 太监祸国由来久
中国太监 始于商代
汉代一朝 太监横行
广东太监 力士将军
明代太监 杀人无算
嘉庆时代 太监造反
秦代太监 断送江山
唐代太监 贵妃宠爱
明代太监 戏剧人物
清初四帝 三令五申
太监勒索 贪污有据
第九章 太监之中有人杰
广东太监 进乡贤祠
杰出太监 尚有一人
李陵事件 招致腐刑
忍辱偷生 成就不凡
星洲男妓 自动阉割
明初太监 远征西越
一部《史记》名垂千古
忍辱受刑 完成《史记》
读者提供 太监珍闻
附录 闲话太监(唐鲁孙)
慈禧宠监李莲英(唐鲁孙)
《被误读的远行:郑和下西洋与马哥孛罗来华考》内容简介
郑和出海的船中常带有三种人物,一种是道教的法师,一种是念经的和尚,最有趣的是还有两个卜卦算命的人。还有更奇怪的,有时船上居然还带着两名稳婆,即近代所谓接生婆。我初初看到这个记载,觉得非常诧异,再继续看下去,原来郑和每到一处,总要设帐施诊给药,还教导当地土人如何接生。
马哥孛罗在十七岁那年,随着父亲与叔父来到中国,当时的元朝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年轻小伙子,带他骑在皇帝的象背上去打猎,准许他在富丽的大
理石皇宫和避暑离宫里自由来往。那些镀金的雕刻品、艺术珍藏和高官大臣,使马哥孛罗眼都花了……他离开家园差不多二十五年,当返抵成尼斯时,已没有人认得出他,即使是家中的老仆,也不准他进入别墅,老早就认为他已经死了。马哥孛罗把他破破烂烂的衣衫剖开来,里面全是
珍珠宝贝……
目录上篇 郑和下西洋考
第一章 名门公子何以被阉
考证郑和 意义深长
郑和身世 生死年月
回教世家 幼年不幸
fo教信徒 富商后裔
回族医家 赠我文物
郑和善良 因何被阉
官方文言 记述有误
郑和出海 原因有三
搜集史料 图文俱备
第二章 成祖授命策划出海
张天师荐 郑和膺任
郑和受命 巡行西洋
郑和自幼 喜欢船只
炼铁成钢 锤钢造锚
准备药物 以供治疗
不禁通婚 教导接生
茶叶干菜 防坏血病
船厂之外 设兵工厂
造船之外 搜集礼物
延聘舌人 担任传译
随带农夫 引水耕田
心理攻势 安定人心
第三章 宝船出海声势浩大
何处出洋 记载各异
昼看日晷 夜观星斗
星斗学说 合乎科学
明代船只 旗帜详考
七次出海 船只不同
近人考证 制成模型
宝船尺度 考证困难
航行旧例 不载妇女
延聘老农 观察风雨
故宫之中 存有船舵
郑和精力 异乎常人
第四章 抵达安南影响深远
将到安南 忽遇飓风
郑和祈求 海后妈祖
抵达占城 万众欢腾
郑和教民 耕耘三熟
交趾两字 来源不雅
豆腐传越 始自郑和
越南玫瑰 美而剧毒
越南国王 请教铸钱
郑和遗迹 法人毁灭
搜索惠帝 毫无迹象
第五章 暹罗国王恭迎郑和
暹罗fo国 fo法无边
迎接仪仗 隆重异常
政治手腕 圆通变化
郑和庙宇 香火鼎盛
暹人生活 接近中国
暹罗古风 重女轻男
郑和抵暹 生擒海盗
郑和开始 带回
象牙 暹罗拳术 传自郑和
习用矿盐 改用
海盐 发现
紫檀 运返中国
作者访暹 备受欢迎
郑和遗迹 施医赠药
药商相邀 获知甚多
拜谒古医 相聚甚欢
今称泰国 明称暹罗
第六章 巡马来亚驻马六甲
马来西亚 昔满刺加
设立官厂 扎营建墙
郑和驻满 教民生产
今马六甲 尚有遗迹
迁都之后 始有历史
郑和到处 施诊给药
淡马锡者 新加坡也
先谈趣事 再考地名
第七章 中国文化早传爪哇
乾隆皇帝 不问弃民
中国文化 传入爪哇
郑和时代 爪哇风俗
瀛涯胜览 细说分明
三保垄上 遗迹最多
三保洞中 别有天地
郑和厨师 迷恋舞娘
尊称郑和 为护侨神
印尼政府 重视中医
郑和诞辰 盛况空前
苏门答腊 航行要道
各国进贡 文武兼施
远航印度 成就更大
末到印度 先征锡兰
抵达印度 立碑留念
印人生活 先谈衣着
印入饮食 嗜好咖喱
沿门托钵 积习成风
居屋简陋 不堪设想
大街小巷 遍地牛粪
印度西隆 有女儿国
运回麒麟 举国欢腾
fo教在印 几等于无
第九章 阿拉伯的异域风情
回教民族 五族一家
郑和驻节 闽开元寺
平安抵达 祖法儿国
抵阿丹国 国王恭迎
宝船队上 歌舞通宵
忽鲁谟斯 富而好礼
到刺撒国 临之以威
中国医学 传入欧洲
无数船员 离船朝圣
郑和影响 后人受惠
第十章 郑和二次留驻非洲
红海回航 巡视非洲
整个非洲 南非落后
男懒做工 女喜
文身 郑和到处 教民生产
非洲行猎 土人欢迎
奇风异俗 说来有趣
买卖贱民 作为奴隶
星槎胜览 记载不详
卜刺哇国 费信到过
发掘未尽 考证无穷
盖棺定论 名垂千古
第十一章 考证郑和掀起热潮
郑和相貌 气宇不凡
读者惠我 珍贵资料
古女儿国 实有多处
新洲所见 明代遗物
今柬埔寨 已非昔比
指责郑和 传入
梅毒 云南昆明 郑和家庙
非洲图片 得来不易
郑和电影 史事荒唐
移民南洋 郑和之功
下篇 马哥孛罗来华考
第一章 中国文明传入欧洲
准确译名 先行决定
搜集资料 历四十年
元史不详 西书明确
元代疆域 横跨欧亚
黄祸之说 起于元朝
综合全文 作一提要
马哥孛罗 乘机引退
考证图文 不厌求详
第二章 意大利面食的起源
当中国官 备受重用
所到之处 招权纳贿
长白山下 遇盗侵袭
马哥孛罗 亦好女色
带回事物 先谈小者
意大利粉 风行欧洲
第三章 中国药物传入欧洲
中药种子 辛勤收集
旅游收购 所获甚丰
遍传欧洲 出乎意料
第四章 意大利绸源于中国
煤块运欧 称为黑石
由蚕作茧 取丝织绸
丝绸之路 历史极古
返意之后 养蚕织绸
第五章 火炮带来牢狱之灾
火药发明 足以自豪
火药发明 由来极古
有了火药 制成火箭
再造一步 制成火炮
火药称药 却是武器
元朝皇族 制造大炮
火药配方 再加考证
火药之药 恶而且毒
顺手窃取 反成狱囚
第六章 一张黄纸轰动全欧
早期无纸 书于竹简
伟哉蔡伦 首先造纸
纸浆造法 记述不多
马哥孛罗 留意造纸
造纸方法 过程繁复
传入欧洲 各国震惊
传入东方 由韩而日
第七章 毕异发明活字印刷
fo教盛行 雕刻开始
毕异开始 铸活体字
梦溪笔谈 谈印刷术
后世怀疑 胶泥成字
洋人译本 称为铁匠
毕舁毕升 音同字异
马哥孛罗 传印刷术
护送佳人 真假难明
第八章 指南针震惊全欧洲
阔阔真事 于史有据
黄帝时代 有指南车
战国时代 制指南针
补充前文 尚有考证
传入欧洲 惊天动地
两个笑话 结束本篇
第四章 意大利绸源于中国
煤块运欧 称为黑石
由蚕作茧 取丝织绸
丝绸之路 历史极古
返意之后 养蚕织绸
第五章 火炮带来牢狱之灾
火药发明 足以自豪
火药发明 由来极古
有了火药 制成火箭
再造一步 制成火炮
火药称药 却是武器
元朝皇族 制造大炮
火药配方 再加考证
火药之药 恶而且毒
顺手窃取 反成狱囚
第六章 一张黄纸轰动全欧
早期无纸 书于竹简
伟哉蔡伦 首先造纸
纸浆造法 记述不多
马哥孛罗 留意造纸
造纸方法 过程繁复
传入欧洲 各国震惊
传入东方 由韩而日
第七章 毕异发明活字印刷
fo教盛行 雕刻开始
毕昇开始 铸活体字
梦溪笔谈 谈印刷术
后世怀疑 胶泥成字
洋人译本 称为铁匠
毕舁毕升 音同字异
马哥孛罗 传印刷术
护送佳人 真假难明
第八章 指南针震惊全欧洲
阔阔真事 于史有据
黄帝时代 有指南车
战国时代 制指南针
补充前文 尚有考证
传入欧洲 惊天动地
两个笑话 结束本篇
书摘:
上篇 郑和下西洋考
第一章 名门公子何以被阉
考证郑和 意义深长
中国一部二十四史,讲的都是历代皇朝的变迁以及皇室的夺权与互相杀伐,对后妃的宠辱写得很详尽,对功臣和宦官都有记载,可是对民间的情况,记载极少。至于近代认为最伟大的,如张骞出使西域,记述也算清楚。可是对“郑和七次下西洋”那么大的一件事,在《明史》上面,只有七百五十七个字的记载。郑和的使命是对邻邦有宣有抚,而且还把中国的技术文明,带到那么多的落后国家,带回来的是邻国的物产,如植物种子及珍贵的宝物。同时,邻国也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果某一个国家有政治上的紊乱,郑和还加以调节或征服,与邻国和平相处。
郑和七次航行,远达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沿海地区。那时如果抱的是侵略政策,那么到处都是殖民地,但是中国并没有这种野心。所以他负起这个使命,真可说是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史,可是明史清史以及民国时代,对他没有一部考证详尽的流行书籍。倒是若干西方学者如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等十余位汉学家,著书致证,然后才引起我国各方面的注意,零零落落地出版了二十多种专记这件史事的书籍,可是流传稀少,购买不易。笔者为此,多年来广搜资料,写成本篇,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考证郑和意义深长
近百年来,学术界中最高知识分子,以考证《红楼梦》为最盛,且称为“红学”,各家的著作,不下千万言。但是所谓红学,只在民俗史上和文学史上有一些价值,实际上无关国计民生。我从前注意到中国的药材何以会输出到外国?又何以在印度、阿拉伯,甚至英国、荷兰等国都有栽种中国的药材?因此,我要追本穷源地考证出这个缘由。现在将中国药物传入欧洲的史事,暂时搁置不论;目前要讲的就是东南亚一带,到处有中医开业和中药生产,我想到与三保太监下西洋有关,不能无考。
依照《明史》三。四一节,对郑和的记载,简略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只是说“郑和,云南人”,年龄几何没有记载,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更没有提到。我们都知道“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特别是南洋群岛一带的华裔侨民,对三保太监其人其事,更是妇孺皆知。
举例来说:南洋各地至今还有三保太监的许多遗迹,当地华侨深深知道,假使没有三保太监到过东南亚,他们的祖先就不会移民到这一带地方,而且中国人比了当地的土人,勤于工作,不闲散,不偷懒,所以当地的财富,十之七八都操纵于中国侨民手中。原来不仅是中医中药盛行于南洋的一点小事情,重要的商务情况,也有许多石碑为证。姑举一例:在印尼中部爪哇三宝垄地方,三保庙门外有一块石碑,就是说明没有郑和,东南亚就没有一千多万华侨,也没有四百多年以来汇人中国内地难以数计的财富及物资。所谓财富,近时称作“外汇”,也是国家经济赖以运行的命根,所以当时郑和不但扬威海外,而且充裕国家的经济。郑和的功绩,真是“光前裕后”,我们怎能不将郑和的史事详详细细地考证呢?
郑和身世生死年月
《明史》三。四一节上说:“郑和,云南人。”现在考得郑和的原姓为马,昆阳(即云南的一个县)人,是一个回教徒。因为中国传统的习惯,有些地方大儿子称老大,二儿子称老二,第三个儿子称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儿子往往称阿大,二儿子称阿二,三儿子称阿三。有些地方大儿子称大宝,二儿子称二宝,三儿子则称三宝。郑和之称三宝,也是他的小名。而太监的通用名称,有的用“三保”两字,于是后来被称为“三保太监”,乃由此而来。
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徐福到日本时,日本人还在石器时代,他们的人民还没有姓和名,后来便以生于山野的,就称为山野一郎或二郎,生于田中的,就称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于池边的就称为池边三郎或五郎,这与郑和父亲的第三个儿子称三宝是相同的。
郑和的祖先是谁呢?据徐玉虎所著《郑和评传》所载,法国汉学专家伯希和的考证说:“郑和之殁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确是一种误会。此殁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辞典中(二七二条)虽见著录,可是后面加了一个疑问符号。古朗(Conrantt)的目录(四○二四则)曾为之转录。近来恒慕义(Hummel)在他所撰一个中国史家的自传中(一
三七页),也照样地转录。考据郑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时,在一四三。年六月,以王景弘为副,他们经苏门答腊(Sumatra)、忽鲁谟斯(Hormuz,今霍尔木兹岛。——编注)等国。考证费信足本((星槎胜览》,卷首所载旅行次数,同经历的国名,说他在宣德宣宗六年,随郑和经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这“一四三○”同“一四三一”两个出发年代之差异,不难解释。郑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两地,并确定他归京(南京)之时,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无使人想到郑和殁于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时,王景弘曾单独往使苏门答腊(《明史》卷三百二十五),郑和此时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应是南京,其墓尚在。”(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
伯氏所说郑和的死年,相差不远,一四三四年王景弘的单独出使,与郑和的死或病或年老有莫大的关系。否则的话,第八次的出使不会少了郑和的。至于郑和究竟死于何地,及墓坟的所在地,人们尚不知道。依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载,南京牛首山(在南京城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四十八米),有陈宣帝显宁陵、宋王益墓、尚书兵部郎中刁墓、明太祖李贤妃墓、驸马梅殷墓、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麓)、知府王统墓。但郑和的墓,在山北四五里,有明守备南京司礼太监郑和墓而已。(详见朱偰《金陵古迹图考》)
同时吴晗对郑和的死也有所考证:“明初,诸将用兵边境,郑和即当洪武(太祖)十四年(1381)定云南时所俘幼童。初侍燕王时,其年当在十岁以内。靖难兵起时,适为三十岁左右壮年军官,嗣后七次奉使海外,历成祖、宣宗二朝,最后一次的出使,为宣宗五年(长乐碑记为六年,西元一四三一年),不久即老死。则其生卒年约为西元一三七一年至西元一四三五年。存年约六十五岁。”(《清华学报》十一卷,第一期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
束世徵氏说:“《明史•郑和传》的缺点,是没有郑和生卒年月,照‘和亦老且死’看来,大约死于宣德间。宣德八年(1433)回国,宣德只有十年,宣德十年(1435)九月,英宗(正统)以王振掌司礼监,司礼监本是郑和的本官,王振想是郑和死后继任的。郑和的卒年,据此推算,大约是在宣德十年。洪武(太祖)十三年(1380),燕棣立国,十五年(1382),郑和之父马哈只死,郑和事燕王于藩邸,年龄不得过十岁,他的生年,约在洪武太祖六年(1373)以后。享年约六十岁。”见《郑和南征记》。
又徐玉虎说:“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死在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乙卯,享年六十五岁。”这就确定得多了。
回教世家幼年不幸
郑和,明朝人,祖居西域,后内迁云南昆阳州。究竟是哪一代迁去云南,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本来姓“马”,世代信仰回教,是昆阳回教的巨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叫做“哈只”,这是回教的尊称(所谓哈只,等于现在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爵士、太平绅士、拿督等有功人士的封号)。据信奉回教的人说,凡是朝过天方的人,都称为“哈只”。
李至刚替郑和父亲撰写的墓志铭上说“马哈只先生相貌奇伟,神色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倘人有过,常当面谆谆劝诫。”乡里亲友无不敬重他的为人,大家一致尊称他为一位乐善好施的长者。他的夫人温氏,也是一位有妇德的善良女性,相夫教子,勤俭治家。他虽出身富贵家庭,但家庭琐事样样自己动手去做,因此,他们夫妇间感情融洽,一直到老。
郑和有一个哥哥,叫做文铭,还有四个姊妹。他们兄弟姊妹的情感,也相处得非常之好。
郑和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相貌长得很奇怪:身长七尺,腰大十围,脸很大,鼻子很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他小的时候喜欢用纸做小船,放在水上玩,这证明了他对水和船有浓厚的兴趣。
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平定云南,郑和以十岁幼童被俘,入颖川侯傅友德部,他从此便离别家乡远征了。据说明初诸将用兵边境,有阉割幼童俘虏的习惯。郑和可能就在十岁时被阉。后来傅友德部荣归京师的时候,郑和跟着进京,在皇宫做事。假使这个传说是真的,郑和的童年遭遇是够悲惨的了!
郑和在明太祖时便人宫做太监,太监是在皇帝左右做杂役的人。因他小字“三宝”,所以都称他“三保太监”。但也有人说“三保”是明朝太监的尊称。郑和起初服侍明太祖,因为他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很得太祖的器重。他在宫里和太祖的儿子朱棣特别要好。后来棣被封为燕王,住在北平,郑和也跟着到北平去,便在燕王手下做事。
我们前面说过,郑和本来姓马,为什么后来要改姓郑呢?这点要从明太祖死后说起。原来太祖的长子标,老早就死了,太祖死了以后,标的儿子允蚊做了皇帝,就是惠帝。那时候燕王在北平,风闻惠帝听信左右臣子的话,将要用种种的方法削弱诸王的势力,他便十分害怕,干脆就起兵造反了,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靖难之变”。燕王带兵打到南京,在建文四年(1402)攻破京师,惠帝失踪。谣传惠帝放火将自己活活烧死。另一说,他已经跑掉,去当和尚了。燕王造反成功后,便自己称起帝来,改元“永乐”,是为成祖。
燕王造反的时候,郑和也在军中,很出了一些力。因为有功,成祖在永乐二年(1404)元旦,亲自写了一个“郑”字,赐予他做姓,他便改名“郑和”。同时,他又被从司礼监太监的职位选为内官监太监,从此便做了成祖最亲信的太监了。后来他的七次出使西洋,都是用“郑和”这个名字,时间一久,世人只知“郑和”,反而把他原来的姓氏忘掉了。假使现在说三保太监姓“马”,人家可能要笑你是无稽之谈。
郑和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明史》上称赞他“博辩机敏”,可见他的才华一斑。同时因为他出身军旅,所以军事知识也非常丰富。这些都是他在少年时从困苦的境遇中磨炼出来的。他后来之所以能扬名海外,干下了那番丰功伟业,可以说是得益于童年时代的困苦,可见不幸的遭遇,往往是通向成功的指标。
fo教信徒富商后裔
根据上面的叙述,郑和祖父和父亲都称“哈只”,又都是朝过天方的人。原来他们老家是西域回族,后来也许因战乱的关系,才搬迁到云南来。由此可断定郑和是回族的血统,他的宗教信仰毫无疑问地应该是回教了。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郑和也曾拜过菩萨,他的法名叫做“福善”,还是一个虔诚的fo门弟子!本来,回族是崇奉一神的宗教,信其他的神是回教规律所不能容许的,然而郑和竟敢冒犯回教教规,而去参拜fo爷,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后来许多专家的考证,有两种比较可能的解释:第一,那时的回教徒,对于他教也不甚排斥,所以郑和受过菩萨戒,兼为fo门弟子;第二,中国不是一个一神教的国家,像“天后海神”,船上操舵的工人必须崇奉,郑和为了顺从舟工的习俗,并迎合三军的心理,增强他们的信心而肯听从他的指挥,所以他不得不崇拜fo教。我们不能不去查察那时的实际情况,而随便断言郑和是个信仰不坚的人。更何况郑和当时出使的许多地区,有不少是fo教信徒的天下,他为了工作上的便利,拜菩萨也是极可能的事。我们对这位航海伟人的用心之苦,除深切地同情与赞佩外,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回教徒以能往穆罕默德出生
地麦加朝圣者,为最虔诚最光荣的事情。麦加在阿拉伯红海东岸,现在用航海工具,尚需一月有余的时间。在明代以前,交通更不便,需要集合数百人远征,除搭乘阿拉伯航船之外,还需骑骆驼行于沙漠之中,气温常达一百零几度(华氏),不是身壮力强的人,经常会昏倒,而且风沙蔽目,在热浪中奔波,偶然遇有冰块出售,冰块大小不知,其价每块为
黄金五钱。到麦加城必经离城三里的岷拉镇,这段路只许步行或骑骡,晚间就宿在荒野中,尚需带宝物献给神庙。所以不是体力强健、财富充裕的人,是无法去朝圣的。而且于麦加朝圣之后,再要到耶路撒冷最大的教堂去叩头念《可兰经》。该处有“耶路撒冷哭墙”等名胜,所以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朝圣归来后,获得“哈只”尊号是极不容易的,也可见郑和的家族亦是富有之家。
世界上最准确的记载,以郑和家谱为第一,但我没有见过,只是在各种有关研究郑和的资料书中,用辑佚的工作,考证得郑和的一世祖叫苦鲁马丁,二世祖叫马速忽,三世祖佚名,四世祖叫马拜颜,祖父叫马哈只,父亲也叫马哈只,传到郑和,名马三宝。因为当了太监,赐姓郑,无子,而他的嗣子叫郑赐,他有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一个叫郑廷选,后代繁衍,直传到第十五世,之后就考证不到了,这是比较准确的记载。
回族医家赠我文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投降,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我们中医界在欢欣之余,依照法例规定,可以竞选一席上海市参议员。不久,又须颁布一个法例,中西医生要重行检核,就是在战前已经获得开业执照的,只要换一个新的执照,此外,汪伪政府所发的中西医执照一律无效。
有一天,忽然间我接到一个请柬,具名的是“马亦祥,率子幼祥”字样,还夹了一张我舅父的名片,写着马君是他的老友,因为研究医生执照考试问题,希望我一定要到。但是我已担任上海市参议员和卫生部中医考试上海襄试委员,因此抱定宗旨,凡是有人请托或是宴会一概谢绝,于是打电话给舅父恳辞。舅父说:“这一位马先生是上海回教界的首领,你既不肯到,应该由我陪你去拜访他一次,尽管辞不赴宴,也算礼数周至。”次日,我就和舅父同去南市九亩地一个清真回教馆楼上,见到这位马先生。
……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2/19 22:1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wszg/]
-----------<银元时代生活史>应为必读,不知又版否?
-----------<抗战时代生活史.有再版否?
-----------《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两书已于2007年5月重版发行了。
-----------看到陈老这一系列的书籍的书目内容,真是对陈老的博学多才钦佩不已!
-----------除了郑和那本没有购到
其余著作均已购得
-----------
《被误读的远行:郑和下西洋与马哥孛罗来华考 》一书当当网有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134989&mode=new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2/22 18:51 编辑 www.lindalemus.com/yaoshi/]
-----------《银元时代生活史》,连看了三晚,很有感悟。值得一读。谢谢
-----------
阅世品人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 陈存仁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说到陈存仁先生著述,大约是他悬壶济民的本行之外,颇可谈诵亦颇有闲趣的一件事。十余年前内地出版他的《银圆时代生活史》很得读者口碑,又有去年出版的《抗战时期生活史》及前年由他人整理出版的《津津有味谭》最可读,粗略算来,眼下已出版的十一册作品里,尚有《被误读的文明:郑和下西洋与马哥孛罗来华考》与《阅世品人录:章太炎家书及其他》二书大可一述,尤以记述章太炎、胡适二篇,可补史乘之缺。
其实香港名中医陈存仁先生平日里爱写“世说新语”类述旧文章,在他自己也是广作交游的记录。他本是有心人,遇事则写入日记,于人世纷纭过往之间笑谈鸿儒,所见所闻芜杂,虽不免遭人质疑,但他笔下周旋敷衍颇具戏剧人生之慨,读了还是多有收益。《阅世品人录》以“章太炎家书八十四通”为重点,叙述章氏品行故事。然此手札已有几种影印原件出版,读者早已阅过,兴趣还在陈氏略作补充的阐释文字。就全书而言,陈氏文字最有趣还在他旁佐的闲聊,尤以谈胡适、谈杜月笙及《大人小事话名流》为好。
书中写胡适一章精彩处,是陪胡适先生逛旧书铺一节,“胡适到旧书铺去,目的只是看书,轻易不买一本书。而且他买书的习惯,只买价值银圆一元以下的书。他在北大时,见到任何好书,向来只要开出书单,交由北大图书馆去购买的。”此说似可信。当年胡适购得《红楼梦》最为重要的乾隆甲戌本,但从来缄口不谈购买此书的价钱,今若参照陈氏所述,大约胡适得此甲戌本甚廉。当初徐氏购庚辰本为八块银圆,推想胡适得甲戌本颇便宜,绝非今天一些红学家所称胡适以重金购得,因此胡适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底细。由此也在红学研究上留下一个谜,后人多以为胡适昏,读陈氏这段文字,当可知胡适此事缘由。
关于胡适藏书,此处可多几句闲笔:当年胡适离开北平时,藏书约一百零二箱留在东厂胡同家中未及带走,后胡适藏书收归北大图书馆,迨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胡适藏书由北大图书馆全数盖上“注销”章送往北京图书馆,岂料北图只挑选少数存馆,余者皆尽退回。因此现在胡适留在大陆的藏书分藏两处,但所藏书籍之封面上皆盖有“注销”章,颇感滑稽,书与人同命,此不虚言。
书中另一则有趣故事,为《章师面折刘半农》。话说半农生平爱以与名人交往抬高自己身份,颇似徐志摩在英伦时期拜访罗素,皆有追慕名人的癖好。但以刘半农提倡白话文并著文大骂文言文之所为,到上海却放言要拜访以维护文言文的旧派学者章太炎,本身就是笑料。此处不妨摘一段陈氏文字,来看章太炎戏刘半农的细节:“接着刘半农就问章师对白话文的见解如何,章师说:‘……你们写的白话文,是根据什么言语作标准?’刘半农侃侃而谈说:‘白话文是以国语为标准,国语即是北京话。’章师听了哈哈大笑,问刘半农:‘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刘半农不假思索答说:‘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说的话。’章师就以质问的口吻问刘半农:‘明朝的话你有什么考据?’刘半农呆着无言以对。章师就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十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发音与北京话完全不同,接着就说:‘现在的国语,严格地说来,含有十分之几是满洲人的音韵,好多字音都不是汉人所有。’”这段话有两处可说,一是《毛诗》为白话诗早为文学史所接受,一是北京话杂有满族话,也为学者所认同。这些是否出自章太炎,似已不可考。有趣的是后来刘半农留学巴黎,他的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未知是否与章太炎“面折”一事有关。另还有一个故事,是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里谈章太炎在北大演讲,由刘半农翻译、钱玄同写黑板,但在钱穆先生的记述文字中,则“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二说并不一致,此处可留作质疑矣。
来源:广州日报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6/3 14:3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ren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