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实习手记六十一:《华佗考》指疑 作者:黎小裕 邮箱:lichongyu103@163。com
尚启东撰辑,尚煦整理,顾植山审订的《华佗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初见此书觉得无非是些繁琐考证而已。再看时则惊呼华佗之学因此而彰显于世也。本书作者尚启东先生历数十年繁琐考证之辛苦,潜心古籍,钩稽史乘,使湮没于古籍中的华佗之学重现于世,虽是一家之言,却使华佗之学庶几近于完璧也。此无疑是高山流水之音,能应者甚少。掩卷而思,觉书中十一处有疑义与大家商榷。
1、本书内容提要中说“皖籍名医尚启东先生历时数十年,潜心医籍,钩稽史乘,考订华佗之学,辑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枕中灸刺经一卷》、《华佗方十卷》”《华佗方十卷》中的“十卷”当为印刷错误,应该是“三卷”才对。观《华佗考》序中提到“积时既久,粗有所获,于是益加董理,考辑成《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枕中灸刺经一卷》、《华佗方三卷》”这里写的是考辑成《华佗方三卷》而非《华佗方十卷》;且目录中有“第三篇(乙)化佗方·
伤寒”、“第三篇(丙)华佗方·杂病”、“第三篇(丁)华佗方·其他”合则为《华佗方三卷》无疑矣。况启东先生在对吴普撰《华佗方十卷》考证中提到“吴普撰《华佗方十卷》一书,很可能在书成不久即已经亡阙了”详见书第155~168页(简写成P155~168,下同),由此可见内容提要中的《华佗方十卷》当为《华佗方三卷》。
2、《华佗考》序中提到“唐朝以后的诸医书中,所列的华佗医疗方法,全系伪托也。”“全”字应为“多”字。因:一、内容提要中提到“但唐朝以后的医书所载华佗医学著作、医疗方法多系伪托。”这里说的是“多系伪托”而非“全系伪托”。二、书P8“朱肱《类证活人书》卷二中引有华佗脉法数条,想当有所本,故录之”朱肱乃北宋人,若认为唐以后的诸医书全系伪托的话,先生当不会录之,书P30~31“南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书中,录有华佗灸鬼魅之法、、、、、、姑附之”若认为唐以后的诸医书全系伪托的话也不当录之,显然序中“全”字当为“多”字。
3、目录中“(一)扁
鹊察声色要诀第一”、“(二)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二”应删去“扁鹊”二字为宜,或写成“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一”、“扁鹊华佗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二”。因为书P4考证中说《脉经》卷五第四篇为“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五篇则为“扁鹊华佗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篇,不是华佗像之、法之、学之,就是华佗验之、致之、授之也。所以,此篇当在《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之中,且启东先生证明其篇虽提扁鹊者,乃实为华佗托之扁鹊以取尊也。况书P5提到元代广勤堂刊本《脉经》总目中,即是列“诊三部脉虚实诀死生”篇于卷五“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和“扁鹊华佗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篇后,很可能是王叔和原来将华佗诊断之书直录之,后又改为以类相从把“诊三部脉虚实诀死生”移至卷四的。足以证明“扁鹊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即是华佗之学,没有必要再突出扁鹊取其尊,况且若冠于“扁鹊”二字使人初一看还以为是扁鹊之学而非华佗之学。
4、书P13“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监”“监”应为“盐”,考《素问·脉要精微论》为“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鹅羽和盐都是白色,鹅羽代表明润含蓄,“盐”等代表晦暗暴露。若为“监”不可解。《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
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而《华佗考》中却为“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其中红色字体为两者之别,本人资料有限,不敢妄加评说,还望知道其中奥妙者告诉在下,在下感激不尽。
5、书P21“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此条录自朱肱《类证活人书》卷二第九,《华佗考》在此条注文中写成“此条录自朱肱《类证话人书》卷二第九”“话”当为“活”。本人认为此条为华佗脉法甚是可疑:一则书P8启东先生说“朱肱《类证活人书》卷二中,引有华佗脉法数条,想当有所本,故录之”,由此可见此段华佗脉法无从考证,况且唐以后的医书所载华佗医学著作、医疗方法多系伪托;二则书P19~21“诊三部脉虚实诀死生第三”条辑录内容皆有“三部脉”这三个字及“生”字或“死”字,唯独这一条无“三部脉”这三个字及“生”字或“死”字,着实可疑。不过此段后四个字为“反此者,逆”,若真是华佗脉法,那此条也应该放在“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二”条中,且“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二”条中辑录有很多以“以脉病”、“脉”字为开头者,刚好与此段开头的“脉者”相符。
6、书P28“卒中恶,短气欲死,灸足两拇指上甲后聚毛中,各十四壮,即愈。”“足两拇指上甲”疑为“足两大趾上甲”,因“拇指”乃是指手之大拇指,不是足之大趾,且下文有“取患者足大趾去甲五分”,指明是足大趾,说明在本文中手拇指和足大趾是已经明确区分的。况“上甲后聚毛中”,人之足大趾上甲后一般才长毛,而且毛比较浓密,即是“聚毛”,而手拇指上甲后长毛者罕见,就是有也比较稀疏,而不可能说成“聚毛”。
7、 书P35“主治:脊背强痛,及各有关内脏肢体部病证”应删去。缘由:1、此句用的是现代语法,在“孔穴主治”辑录中的显的不伦不类,2、从书P32中可以得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明刊刘自化《肘后备急方》刊本及作者本人所藏的清·程永培所刊的《肘后备急方》本,均无“脊背强痛,及各有关内脏肢体部病证”,但是1979年刊印的《辞海》却有之,由此可见,此句乃是后人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虽然有根据,但却不是华佗之意,故应删去。
8、书P37“第十五椎,名肠结腧,不可灸”“肠”字应为“阳”字。因书P33有“第十五椎,名
阳结腧”再者“第十五椎,名肠结腧,不可灸”这段文字的注文写的是“录自《医心方》卷二‘诸家取背腧法第二’中‘第十五椎,名阳结腧,又云:气海腧,又云:不可灸’”
9、书P39“
霍乱:吐止而利不止者,灸脐上一夫,纳中,七壮。”中“:”应为“,”因前有“霍乱,先
腹痛者”、“霍乱,手足方冷”中都是“,”。
10、 书P40“曹操苦头风,华佗针脑空,立愈。”“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华佗针鬲,随手而差。”两行同等而列,本人觉得不妥。“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华佗针鬲,随手而差。”出自《华佗传》。书P136注文②中有“近人郑天挺主编的《三国志选·华佗传》注:‘鬲同膈,横膈膜,在胸部之下,腹部之上。’”而书P30说《铜人经》云:华佗治疗太祖头风病取的是“脑空”穴,“脑空”穴在风池穴直上1.5寸与“鬲同膈,横膈膜,在胸部之下,腹部之上。”相去甚远。且《铜人经》一书有关华佗之内容也是无从考证,不过“脑空”确实可以治疗
头痛、目眩。既然华佗名“脑空”穴为“鬲”无确据,又要两存之,则“曹操苦头风,华佗针脑空,立愈。”当用五号仿体排字,附在“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华佗针鬲,随手而差。”条下为宜。(本书出版说明中有:经过考证,凡出自华佗者用小四号仿体排字。或经过考证,似出自华佗者,用附文五号仿体排字,以示区别)
11、书P93“《医心方》卷二十五‘治小儿赤游肿方第一百二十六’篇中列有‘华佗云:芸藁捣傅之’。但‘芸藁 ’一药,诸本草书中并没有收录,考《本草》书中只列有‘
白蒿’、‘白
马先蒿’、‘
角蒿’、‘癛蒿’等蒿类,此等蒿类都可食,则‘芸藁 ’一药,当属蒿类的范围,应列入食治书中的。”此“芸藁 ”似为
柴胡,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之为地熏、茈胡,本品嫩者入菜,老者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茸之名;根名柴胡,以条粗长,须根少者为佳(详见俞宜年.柴胡劫肝阴之说史略[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608)。但是柴胡的功效中无治疗“小儿赤游肿”这一条。倒是“
芸薹”有类似功效,《千金·食治》云:主腰脚痹,又治油肿
丹毒。 《唐本草》云:主风游丹肿,乳
痈。 《本草拾遗》云:破血,产妇煮食之。又捣叶敷赤游轸。
此篇文章是独家发布,请转摘此文的朋友注明作者(黎小裕)及出处(民间中医网“读书心得”板块),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