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纲 清代著名医家,临证实践家。字振召,号整斋。湖南人。约生于 清康熙末年,约卒于干隆末期,享年88.少习举子业,喜读医书,自办诊所.辨证精细,论治灵活,颇多治验。晚年辑成《罗氏会约医镜》二十卷(1789年) 清干隆五十四年大成堂刻本,撷取历代医籍精华,分类论述,首述脉法,次论治法精要、
伤寒、瘟疫、杂证、妇科、本草、儿科、疮科及痘科,间附临证考脉法及治疗经验。所制新方,多切实用.记载着大量临床验方。<罗氏会约医镜>"会群籍之精蕴",集毕生之经验,融会贯通,会约而成.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罗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对治学、制方、用药、论药及着书等方面作了探讨,认为对继承发扬中医学术、指导临床实践有所启迪和裨益 。在养身方面,罗氏:说核
桃仁:“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是补气益血,养颜乌发之品。
黑芝麻还有乌发美颜作用,常吃可使
白发变黑。这主要是因为黑
芝麻“补精益血、滋补肝肾”所致。所以,
黑芝麻配以
扁豆、
核桃仁制菜,对于防止须发早白、肌肤干燥、面容暗淡无光具有良好的效果。
到表面见油,早服晚食。 又《罗氏会约医镜》曰:“芸苔花捣敷乳
痈丹毒,皮肤皱纹,其效如神”。从现代营养美容学家则发现,菜花含有
多种维生素(
胡萝卜素及铁、钙、镁和磷等矿物质),故而对细腻肌肤、驻颜悦容皆有奇效。 《罗氏会约医镜》:「
猪肉气味最佳,能引人多吃饮食,长力气,傍精神。」
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烫茶伤五内;饮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饭后茶漱口,洁齿除垢秽;空腹饮茶心里慌,隔夜剩茶伤脾胃;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温饮保年寿。
难经·四十难》云:“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罗氏对生理解剖的认识:“以窍言之,肺也;而以用言之,心也。”说明肺开窍于鼻,心亦开窍于鼻也,心与肺相通。肺主表,心亦主表也。
罗氏会约医镜》 罗国纲 清 1721-1794年
自序
昔范文正有云︰“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诚以良相辅翼圣君,燮变理阴阳,俾群生咸安化
宇;良医挽回造化,拯救困危,俾个疾悉登寿域。其权异,其济世安民之心则一也。自轩岐
而下,《灵枢》《素问》之书,传于奕世,后医如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辈,皆能深究其理,
出所心得,成一家言。凡外感内伤,业医者循而用之,每着功效。然其得力处固多,而各持己见
偏误者,亦间有之。越人张景岳起而辨论,有以见此道中纯粹以精者之难其人也。(纲)何人 )
斯,敢著书立说以误人哉?然有不容已于心者。忆自少治举子业,即好读医书,朝夕研求,
意欲于世稍效一得于病患者。又思古人座右语︰“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余
家世处湘邑,不失敦笃,而吾父孤立,昆季多人,佐家政以司课读者,纲居长,厥任尤重。因
督率群弟,奋志芸窗,不数年而皆入庠序。己卯科,四弟国俊得膺多荐。已丑科,幸捷南
宫,叨馆选。荷蒙皇上特恩,敕封三代。父母均享寿八旬余。生逢覃恩,邀锡封者十余年。
乙巳岁,复晋赠为承德郎,而(纲)亦与焉。一门之内,恩荣四代,愧元以报,惟午夜抱惭而已。
(纲)今者七旬有余,优游杖履,披览医书,随境施方,其治痼疾以登寿域者,难以数记。恐后失传,将平日所考脉法治法,得诸心而皮之手者,会约为一集。质诸高明,佥云明析简确。
在深于医者,不得视为陈言;即初学人,开卷亦可朗然。其于医道,不无小补。纲是以付之梓,不数月而告成。
缙绅先生,俯赐弁言,褒荣华衰。倘摘其瑕而明教之,是尤(纲)之所浓望也夫﹗时干隆五十四年己酉岁孟冬月,敕封承德郎翰林院检讨加三级楚南上湘罗国纲振占氏自序
凡例
一、是书之作,因古来医书最多,且有用诗词歌赋体者,在初学固难遍阅,而浅学亦难
会悟。(纲)本《内经》,兼集名言,着为是书,名之曰《会约医镜》,差去群籍之精蕴,约千百言 为一二言云。
一、是书各症叙论之内,必明是病属风、属寒,属表、属里,属虚、属实,属何经、何脏之
类。以后照前论各方治之,不敢贻漏。 一、是书本生平之心得者以立言,不敢捃摭以竞繁多,隐晦以彰深远;务令一见能解, 以便取用。
一、是书所载某汤某丸,必详明其症之与脉若何,未敢孟浪。汤散下有书一新字者,是 (纲)照脉照症制之,屡试屡验者。
一、是书所载古方新方之后,详明加减,不得谓病必无兼症。绪方之上标题数字,以便
披阅,令人见是方治是病,不致误月。
一、是书立论方略,必取其中正平稳,切于病症之治法者为要。诡僻之方,怪险之法, 毫不敢登。
一、是书于浅易之症,必虑及深远,不得仿本以贻后患。即有难措处者,亦必多方设法
以救之,不忍轻置之也。
一、是书于每症之后,备拣古来调治单方,详细广集。恐地分南北,有无各异;又恐荒
村僻野,难以办药,势急事迫,即拣是症单方用之,取效最捷。
一、是书所载单方,细为揣摩,必于脉之虚突,病之表里,俱无妨焉,方敢摘录,阅者
详之。
一、是书于症之宜参者,或有未便,酌以他药代之,亦不得已而变化之耳。至于
牛黄、 天
竹黄、
珊瑚、
琥珀之类,虽或有之,而不甚真,用之无益,故方内不轻载焉。
一、是书词句篇章,不能工雅,(纲)学浅故也。然亦只求明达,不尚虚文,阅者期我谅焉。
一、是书于脉法、治法、伤寒、瘟疫、杂症、妇科、本草似为详尽;至于儿科、痘科、
外科,备拣古来切要方论,无一不验者,录之以备取用。
卷之一 脉法
一、脉法论
凡古今之论脉者不一,
有深远而不明者,有繁多而无用者,有简略而不该者,有臆撰而 背谬者,
令人阅之,不惟不能朗然,且有用之而贻害者。
余于此道,已阅历五十年矣,稍有 所会。故自生平诊脉以来,
或势危断生,或身旺断死,或断三年死,或五月、或百日、或即日 死,无一之不验者。此余之心得,初非可以言传也。
余于后尺脉条勉强言之,亦不过明其概耳。但规矩准绳须当明析,庶不致有误。今余备拣《内经》及历代名贤最显最约、决不可 少之脉诀,录之于后,以便人取用,是由浅入深之道也。人能细意会之,亦可以无遗蕴矣。
卷之一
脉法二、
四字脉诀
(四字脉诀从来久矣,兹于缺者补之,讹者正之,复加注释;文简义该,实学人之医镜也。)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而经曰︰“肺朝百脉,为脉之大会”。盖肺如华
差,各经皆处其下也。
上部为寸,中关下尺,三部九分,因人下指。
上属阳,下属阴,三部九分。人长,下指稍疏;人短,下指稍密。
心与胞络,左寸之中,膻中与肺,右寸所应。(膻即胸也。) :
二寸居上,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病,皆候于此。
惟胆与肝,左关脉定;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二关居中,所谓中以候中也。故凡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膀胱及肾,左尺所认,小肠相火,属在右肾。
二尺居下,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腰膝、小腹、阴道、胫中之病,皆候于此。按《本
经》曰︰“脉之上者应上,下者应下。”自叔和云︰“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
寸”,其谬甚矣。二肠皆下部之腑,小肠属火,火居火位,故当配于下之右,以右肾乃元阳之
本也;大肠属金,金水相从,故当配于下之左,以左臂乃真阴之舍也。欲察下部之水火者,
端在二尺。但二肠连胃气,故《内经》亦不言其定处。但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又可于
胃察二肠之气也。
关前一分,内外所重。左为人迎,以候外因;右为气口,可辨食症。
上中下,一部三分。今曰关前一分,仍在关上,但前一分耳。左谓人迎,仍在肝胆脉
内。紧甚则
伤风,(风中有寒。)宜发表。右谓气口,仍在脾胃脉内。紧甚则
伤食,宜消导。
(伤食脉于此辨。)
神门属肾,而在关后;人无二脉,有死不二。
经曰︰“上中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以两尺属水火,为人之根本,所以称神门
也。余生平断人之生死亦在于是。上二部不论,于两尺脉按之,至于将止未止之间,能滑 )
而过指,复有和缓之意,此人虽势危,亦可以生。若两头虽动,全无神力,下不滑而过指者,
两尺败矣。或即日死,或即刻死,所必然者。若两头动而无神,而指下犹有一线之滑而欲
过者,或三年、或二年而止。若两头动而无神,而指下稍有一毫之滑而欲过又不能过者,或
半年、或旬日而危。此古今脉诀,无有明言之者。余能会之,有欲言而不能言者,姑言其
概,以俟人之神而明之也。(两头即尺之两头也。)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中,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此言五脏平脉。必知平脉,而后知病脉也。
若夫四时,亦有平脉,春弦、夏钩,(即洪。)秋毛、冬、石。脾在四季,和缓不忒。
春属肝木,木性弦。夏属心火,火性洪。秋属肺金,金性轻。(故曰毛。)冬属肾水,
水凝如石。土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居中,其性和缓。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饮食未进,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过即病也。)之脉。”虚静其
心,凝神于指,稠匀自己气息,细审病者之源,言不可忽也。
一呼(气出)。一吸,(气入)。
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无疑。闰以太息,五至亦宜。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则为热。
医者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一息四至。而五至亦曰宜者,何也?盖以人之气息,三
息中有一息之长,名为太息,如历家三岁一闰也。至于性急之人,脉亦急,常有五至,不足
异也。若一息三至为迟,主冷病。一息六至为数,主热病。倘再迟再数,皆死脉也。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太过不及,脉中可分。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邪,脉多洪大、紧数、弦长、滑实,而太过矣。内因
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心,七情之过,脉必虚微、细弱、短涩、濡芤,
而不及矣。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脉有相兼,须当细论。
卷之一脉法
三、二十七种脉象
浮脉︰轻手即见,泛泛在上,如水之漂木,全在水面也。
洪脉︰如洪水之洪,有波涛汹涌之象,即大脉也,即钩脉也。
虚脉︰浮而无力,且大且迟也。
散脉︰亦浮而无力,按之如无,比虚更甚。
芤脉︰状如葱管,浮沉二候易见,中取正在空处,非绝无也;但比之浮沉,则无力耳。
濡脉︰浮而小且软也。
微脉︰似濡,则更甚矣。欲绝非绝、似有若无八字传神。
革脉︰浮而且弦且芤,外急内虚,状如鼓革。
以上七脉,兼乎浮者,宜于浮脉中察而辨之。
沉脉︰在下,重按乃得,与筋骨相应,如石之坠于水底也。
伏脉︰沉之极也。沉脉在筋骨之间,伏脉则推筋着骨而后可见。
牢脉︰沉而有力,且大且长也。(与革脉之浮取而得者不同。)
实脉︰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于牢脉也。
弱脉︰沉而极细软也。
细脉︰沉细而直且软也。(弱细二脉与上虚脉、濡脉、微脉相似,但上三者见于浮部,此二 者见于沉部。
以上五脉,兼乎沉者,宜于沉脉中察而辨之。 迟脉︰一息三至,往来迟漫,为不及之象。
缓脉︰即平脉之有胃气也,一息四至,往来和匀也。
涩脉︰迟滞不利,如雨落沙上,来有形去无踪也。
结脉︰迟来,而时有一止也。
代脉︰迟而中止,且有定数,如四时禅代,不愆其期也。
以上四脉,兼乎迟者,宜于迟脉中察而辨之。
数脉︰一息六至,往来急数,为太过之象。
滑脉︰滑而溜利,如珠走盘,如泥鳅在手。
紧脉︰紧急有力,切绳极似。
促脉︰数而时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
动脉︰形如豆粒,厥厥动摇,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故短如豆。(仲景云︰“阳动则汗出,阴动则
发热。”由是则尺寸皆有动脉,谓独见于关者。误矣。)
以上四脉,兼乎数者,宜于数脉中察而辨之。
短脉︰短缩之象,不及本位。
长脉︰相引之象,过于本位。
弦脉︰长而端直,状类弓弦。○(戴同父曰︰关不诊短,若短脉见于关上,是上不通于寸为阳绝, 下不通于尺为阴绝,死亡之脉也。)
以上三脉,非浮沉迟数可括,故别列于此。
]卷之一脉法
四、二十七种脉证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主证: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六腑属阳,其应在表。浮而有力,风邪盛也;无力,阴血亏也。浮主表,迟主冷;浮而 迟,为表冷也。浮主风,数主热;浮而数,为风热也。紧为寒,浮而紧,为风寒也。缓主湿, 浮而缓,为风湿也。浮虚
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暑伤气,气虚则脉虚。芤属失血,如
吐血、下血之类。洪主火,洪而浮,为虚火。微为气血俱虚,故主劳极。血属阴,浮而濡为阴虚。虚极,故如散亡。弦为风木之象,浮而弦,乃风痰也。滑主痰,滑而浮为热痰也。○虽曰浮为在表,然亦有风寒外感者,脉见紧数,而略兼乎浮,便是表邪。上文中亦有非是表症,若一概因浮而表之,则大害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极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极,而阳亢无根,大凶之兆也,不可不知。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主证:
沉迟虚寒,沉数伏热,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五脏属阴,其应在里。沉者阴象也,积者脏病也,故为寒积。沉而有力,有形之物凝滞于内;沉而无力,无形之气郁结干中。沉迟皆属阴,所以虚寒,凡身冷、厥逆、洞泄、精寒等症见焉。沉而数,自热伏也。紧主诸痈,亦主冷,得之沉分,非冷痛乎﹗湿脉缓,今沉而缓,当水蓄矣。 沉牢痼冷,沉实极热,沉弱阴亏,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沉伏吐利,阴毒
积聚。寒脉牢固。实脉三部皆强,故为极热。沉弱无力,阴亏也。细为不足,亦主湿浸。弦主饮,亦主诸痛。滑虽主痰,若在脾部沉分,为食滞也。寸伏则吐,尺伏则利。在阴症伤寒则为阴毒积聚。○沉脉属里,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沉而实者,多气停积滞,宜消宜攻。沉而虚者,因阳不达,因气不舒,阳虚气陷者,宜温宜补。其有寒邪外感,阳为阴蔽,脉见沉紧而数,骯脏
头痛身热等症者,正属外邪,亦不可表;以沉为里,或用温散可也。(迟脉兼症以下新补)迟脉主脏,阴盛阳亏。沉迟里虚,浮迟表寒。气寒不行,血寒凝滞。迟兼滑大,风痰顽痹。迟而细小,泄痛拘挛。
迟脉主脏,有阴而少阳也。迟见于表里,可见内外虚寒。阳分迟,则气滞则痛;阴分(统论迟脉治法) 迟,则血凝而闭。滑大而迟,风痰流于身体。迟而细小,虚寒见于
泄泻。 ○脉来迟慢者,总由元气不充, 只可补养,不可妄旋攻击。
(数脉兼症)数脉属腑,或吐或狂。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主证:
紧数外感,细数内伤,弦数
疟疾,空数虚疮,滑数多热,涩数多寒, 动数胎孕,浮数胃亡。 六腑属阳,数亦属阳。数而有力,阳气亢逆主吐;热邪傅里主狂。紧属寒,数属热;外感者憎寒壮热。阴虚内热,火不归元,脉自细数。疟脉多弦,弦数多热;脉数无热而反恶寒,必发痈也。脉数而滑,属实热; 脉数而涩,属虚寒。胎孕脉,数而活动,多在两寸。胃(统论数脉原有虚实)脉和缓,若数而浮,胃气绝矣。 ○数脉有阴有阳,何人皆以数为热?及详考《内经》则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曰︰缓而滑者曰热。并未有以数言热者。而迟冷、数热之说,始自《内经》;若遵此说,不分虚实,而概用寒凉,其害多矣。盖人之内热实火,脉反不数,而惟洪滑有力,如经文所言者是也。凡于数脉,止在有力无力分寒热也。数而洪滑有力者,当以热治;数而空虚细微者,或补阴、或兼补阳。此际顾本之不暇,何得复用苦寒以伤脾胃﹗
滑司痰饮,右关主食。尺为蓄血,寸必吐逆。滑数滑大,上下皆热。妇人滑数,经断有孕。平人滑缓,气血充足。若滑而弦,虚损泻痢。滑为痰饮。右关沉滑,知有停食。两尺见之,必有蓄血。两寸见之,吐逆难免。若滑而大,滑而数,上热见于心肺、头目、咽喉之间;下热见于膀胱、小肠、大肠之间。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若平人脉滑而和缓,为气血充实之佳兆。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主证:至于滑而浮弦,属阴血亏损;而泻痢亦多弦滑之脉,此脾胃受伤也,不得通以火论。
涩为阴脉,气血两亏。左寸脉涩,心虚而痛。右寸复然,
自汗可商。关涩脾败,反胃结肠。 两尺见之,精血大伤。气血两虚,故脉来艰涩。左寸见涩,心虚而痛,必对胸口。右寸复涩,则为自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肺主皮毛也。右关见涩,脾虚湿胜,而血液枯竭,所以上为反胃,下为结肠。两尺脉涩,精$ s- t$血伤矣。○凡脉见涩滞,多是七情所伤,血无以养,气无以充,上下内外,皆随所在而见不足之症。男子, @ 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诸家言气多血少,岂以脉之不利,犹有气多者乎?
弦为木旺,脾伤泄泻。肺弦而浮,支饮外溢。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主证:弦而沉下,
悬饮内痛。弦数多热,弦迟虚寒,弦大主弱,弦细拘急。寸弦头病,尺弦腹疼;肝弦 瘕。疟脉定弦。木旺者脉必弦。木旺伤土,土虚不能制湿,或痰欲,或泄泻之症生焉。此际宜平肝以补土,惟
肉桂为妙。支饮者咳逆外肿,以土虚不能保肺也。悬饮者水留胁下,咳唾引痛,以土虚不能燥湿也。数热迟寒,内外皆然。弦大者脾亏少食,所以主虚;弦细者阳亏无气, 所以拘急。寸主上焦,故头痛;尺主下焦,故
腹痛。
肝气郁结,而血 、食 、气瘕难免。 至于疟疾之脉,本自弦也。○弦从木化,气通乎肝。人有和缓之胃脉,则五脏俱安;肝邪所侵,则五脏俱病,何也?盖木之滋生在水,培养在土;若木气过强,则水因食耗,土为克伤。水耗则肾亏,土伤则胃损。肾为精血之本,胃为水谷之本,根本受伤,生气败矣,所以木不宜强也。矧人无胃气曰死;若肝邪与胃气不和,宜缓者与弦强相反,此脉总非佳兆。
洪脉似实,重按则无。阳盛阴虚,相火燔灼。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主证:浮洪表热,沉洪里热。烦渴狂躁,咽干便结。关洪胃虚,尺洪肾竭。心洪火炎,肺洪燥咳。升阳散火,滋阴亦合。若作实治,病源未得。 洪脉,来盛去衰,主阳旺阴虚之病。浮洪,身热自汗。沉洪,自有烦渴诸热症。右关洪,脾胃虚躁。左尺洪,肾亏水竭。心属火,洪则上炎。脉属金,洪则燥咳。治宜升阳散火,兼之滋阴乃妙;若作实火,以硝黄下之,则大谬矣。○洪而有力为实,大而无力为洪,此气实血虚之候,治以滋阴清火为主。若洪大至极,至四倍以上者,是即阴阳离绝,关格之脉也,不可治。实属邪实,举按皆强。表邪实者,浮大有力,风寒暑湿,外感于经;里邪实者,沉按有力,饮食七情,内伤于脏。
-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主证:洪滑有力,火邪实热。沉弦有力,寒邪诸痛。凡实者,邪气实也。如外因伤经,内因伤脏之类。表热里热,亦在于是。火邪盛,脉洪滑,寒邪盛,脉沉弦。此处不明,害在反掌。○此三焦壅滞之候。表里寒热,皆有实邪。但实脉有真假,真实者易知,假实者易误。故必问其所因,而兼察形症,必得其神,方可司命。
芤脉中空,大虚之候,失血血脱,孤阳无根。寸芤积血,脾芤肠痈;尺芤下血,淋痢崩中。芤脉属阳。浮大中空,脱血之象,而阳实无根也。六脉中有一如是,定是此经之血。寸芤火犯阳经,胸有积血,或血上溢。脾芤有肠痈,或不能统血。尺芤则热侵阴络,故赤淋、血痢、崩中之病生焉。○荣行脉中,脉以血为形,今中空无血,则气无所归,阳无所附,而一切阴虚、发热、惊悸、
怔忡、喘急、
盗汗等症形焉。长病得之,或可以生,急病得之,似为难治。
紧属寒邪,诸痛之根。紧数在表,外感风寒。沉紧在里,逆冷吐泄。关紧腹病,尺紧疝疼。妇人得之,气逆经滞。小儿得之,
抽搐惊风。紧脉来往有力,热为寒束,寒主诸痛。浮紧表寒,宜于发散。沉紧里寒,宜以温散。关紧心腹冷痛。尺紧阴冷,定有奔豚、疝疼之症。妇人小儿得之,皆有阴寒病症,不得误用苦凉之剂。○紧脉有阴无阳,为阴邪搏激之候,主为寒为痛。在表、散之,在里、温之。凡喘咳、风痫、吐逆、 癖、泻痢、
胁痛、胸胀等症皆是。至于人迎气口紧甚之病,详见上文。
-----------书不错,不知哪里可以得见全本!
-----------在湖湘典籍中有这本书。
-----------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3D1
-----------告诉大家,这是我在好医生论坛首发的.他没转完!!!其实本论坛有原始文件,大家搜一搜!!!
-----------不错的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