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虽然是“寻隐之旅”,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本书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
本书数十幅插图片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人。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fo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经以“红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此书是最著名的译本,曾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目录:
作者序
译者序
第一章 隐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仙
第三章 举世皆浊
第四章 访道
第五章 鹤多声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云中君
第八章 朱
雀山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译后记
网上购书地址:
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9220/9220514.shtml
-----------立刻找了一本电子书,看了点序言感觉不错
-----------好书,几年前就买了。可惜后来被一位朋友借去就不还了~呵
-----------<<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的英文原著名:通往天堂之路:与中国隐士的邂逅( Road to Heaven: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
此书书评:
寻找现代中国隐士
周末偶尔在购书中心发现了一本名叫《空谷幽兰》的书,古香古色的包装,名字颇有诗意,作者却是一个美国人。更重要的是,内容居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者在中国的“寻隐之旅”。在我的印象里,隐士应该是过去式的,虽然我幻想有一天可以成为隐士,但是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没想到作者居然在终南山等地找到了不少当代隐士。
准确地说,书中提到的隐士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隐士,因为他们只是在山林里独自修行的僧人和道士。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主要指的是那些隐居山林的文人,他们或者逃避乱世,或者逃避做官。而僧道本身就是出家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远离尘嚣。
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等,《史记》的第一个列传讲的就是隐居在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之后的《后汉书》有《逸民传》,《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都有《隐逸传》,《南齐书》有《高逸传》,《清史稿》有《遗逸传》,皇甫谧有《高士传》,袁淑有《真隐传》,称呼不一,写的都是同一类人。
古语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有人说:隐士是中国文化幕后的主角,隐士性格是左右中国文化的潜流。自古以来,隐士就是一个既神秘又令人向往的群落,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对隐士充满了崇敬之心。尧想把天下禅让给隐士许由,他不但拒绝,还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结果他到颖水边洗耳,表示名禄之言污了他的耳。自尧以下,历代有头脑的帝王都积极争取隐士的相助。结果也造就了不少沽名钓誉的假隐士。最有名的假隐士要算“垂钓客”
姜太公,他假借垂钓之名,其实等的是周文王这条大鱼,从而实现功成名就的梦想。《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的:“(藏用)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目为随驾隐士,晚乃徇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司马承桢)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承桢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也。’”以致于“终南捷径”竟成为讽刺这种假隐作秀行为的成语。
让我们再回到这本书。作者曾经在台湾去过一段隐居生活,沉迷于fo经和古诗。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文字一方面颇有中国古诗的意境,一方面充满宗教色彩的哲学思辩。在自序中他写道:“当台湾有人告诉我中国大陆不但没有人修行,隐士传统也不复存在时,我决定亲自去弄个明白。不久之后,我发现隐士传统不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部分,我觉得必须把这个情况介绍给西方人。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我觉得作者似乎有些过分乐观了,从寻访中不难发现隐士的生活很艰苦,能够坚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少。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更多人选择的是物质享受,而不是精神追求。隐士是一种理想主义者,面对物欲的诱惑,他们能够坚守自己心中的“道”,虽然物质很贫乏,但是他们的精神很强大。
自序中的另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小鸟;看着树叶从树上飘落,落到我身边的草地上。我知道我们都是这个斑斓舞蹈的一部分。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隐士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放弃名利的同时,在忍受孤独的同时,他们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故我向往之。
文章来源地址:http://www。douban。com/review/1086232/
-----------不知何处可以下载望好心人提供
-----------http://www。52ebook。com/book_9818.html
Password: www。52ebook。com
[
Last edited by micphil on 2007/1/27 at 22:10 ]
-----------
《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
(MEN OF THE CLIFFS AND CA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remitic Tcadition to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作者
澳大利亚)文青云(Aat Vervoorn) 译者:徐克谦
内容简介
《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内容简介: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逸及其相关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许多素材和话题。探究隐士和隐逸文化的奥秘,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是第一部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中国早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且是出自一位西方汉学家之手。作者以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隐逸文化及其思想依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孔子、庄子、司马迁、班固、杨雄等许多重要人物在隐逸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论述了战国群雄争霸、汉帝国建立、王莽篡政、官吏察举制度、东汉党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隐逸传统发生的影响。
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论严谨,叙述生动,涉及有名有姓的隐士数百人。其中有真诚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主义者,也有沽名钓誉的江湖骗子;既有与统治者不合作,带有政治抗议色彩的隐逸,也有融人体制,助人君行教化的典范性隐逸;既有实质性的遁迹山林、栖居岩穴者,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所谓“大隐”。他们所依据的思想观念不一,采取的行为方式各异。而不同君主和隐士之间的微妙互动、隐士在当地社区的角色和文化功能等,也是书中饶有兴趣的话题。《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对早期隐逸传统的研究,为考察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和社会政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传统提供一个重要的背景。
作者简介
文青云(Aat Veivoom)博士,出生于荷兰,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先后毕业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哲学、文学、中国语言和历史等学科学位,然自谓其教育大多得自于其他“大学”:所从事过的不同职业,所遇到过的各种人,其世界观深受多年建筑工地、森林营地、地质勘探、山区导游、国家公园看护人、人权研究官员、高等教育和创新政策主管等经历的影响。曾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亚太学院副院长,亚洲社会和历史中心主任。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副教授。出版有《雪线的那边》(Beyond the Snowline)、《深山幽境》(MourLtain Solitudes)、《岩穴之士》(Men of the cliffs and Caves)、《重新定向:亚洲社会的变化》(Re-Orient:Crrange in Asian Societies)等。
译者简介
徐克谦,博士,江苏人,早年曾在山区林场劳动,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和
复旦大学,获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哲学等学科学位,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长、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专著《庄子哲学新探》、《先秦思想文化论札》、《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孟子现代版》等,主编《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译著《人类文化启示录》等。
目录
序
中文版前言5
引论1
第一章 隐逸的起源及其在战国时期的发展17
一、隐逸及其早期文本17
二、孔子的关键角色24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隐逸32
四、战国时期的隐逸哲学43
五、结论57
第二章 前汉和王莽时期70
一、被接受了的关于汉代的观点70
二、原始资料的偏见71
三、躬逢盛世74
四、统一帝国中的个人选择80
五、适时的隐逸85
六、隐士顾问90
七、无条件隐逸92
八、察举制度和典范性隐逸的兴起’101
九、王莽以及对他的反抗108
第三章 后汉时期131
一、总的发展131
二、王莽垮台后的隐士与权力之争132
三、光武帝、明帝和章帝的态度135
四、后汉中期:一个转折点?140
五、乱世之适时隐逸149
六、桓、灵时期政治上的党锢152
七、儒家典范性隐逸157
八、“百家”之学的影响163
九、梁鸿171
第四章 朝中隐士189
一、东方朔与扬雄189
二、后汉时期199
结语212
附录223
朝代和帝王纪年表223
参考文献230
人名索引258
主题索引284
译后记289
-----------作者:江畔隐者
题记:今年4月份回大连,与高中同窗议聚会之事,顺聊岁月变迁,偶提及《空谷幽兰》的译者明洁,得知其为我高中同年级之学友董晓鹂。回家后,便找到此书,一口气读完,轻叹毕业二十载,尽湮没于人海。
正如这本书的副题“寻找当代中国隐士”,《空谷幽兰》是一本关于中国“寻隐之旅”的书,作者为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其对中国典籍的了解,一个外国人来说很难得。他曾经在一座寺庙里住三年,开始对于隐士做了解,并且阅读中国的诗与典籍。三年后,他离开寺庙开始着书翻译关于隐士的诗集。后来,他离开了那个地方,决定自已去寻找那些隐士,他与摄影师朋友史蒂芬结伴去终南山。在那里寻找关于隐士的梦。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寺庙与道观大肆遭到了破坏,红卫兵逼迫那些人去劳动与还俗。而使僧人锐减,但仍有一些人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离开那些纷杂的地方,去更深的山里修行。他们是隐士。他们住在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他们所需的也是很少,只需一点水,一点粮食,一个茅蓬,山上的生活是清苦的,你要对抗自身的孤寂,与抵抗来自天然的破坏,常常与虎,熊做伴。但是那里清山绿水,花鸟相间。绝美的东西往往以身相葬。他们在那里开悟对于世间万物的意义。
他们住得地方往往是孤绝之地,有一些人几十年都没有下过山,在那里自给自足,自已种菜,自行修行。很喜欢那个禅师的豁达。当作者问他修行时,他说他只是随缘生活。而那个传福尼师,当她讲起她的修行时,作者用了很好的一句话,当时她像要哭了,她说山上生活清苦,并且感到孤独。我想这是本书里看到最真实的一个隐士。
书里的插图很多,淡蓝的水墨画一样。有很多是史蒂芬冒着生命危险所拍摄的。他们走很远的路,翻山越岭,带着虔诚的心去寻访那些隐士,最老的已有九十几岁,他问那些修行者,有道有禅,每个人的对于自已的修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大多并不善言。情愿一个在呆在一个地方冥想与超脱。
我觉得美国人天性乐观,学不来中国人那份悲天悯人,他对于隐士的存在与发展持有很好的态度,我也坚信,他们存在,但是越来越少。
最后,他去西安卧龙寺,那里残破不堪,还没有开始修复,已经没有了当年那种规模。里面开始有住了和尚,作者说他在寻访隐士,那里的和尚笑了起来说,他们就是这里的隐士,作者也笑了起来。这是“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另一个版本。
《空谷幽兰》一出版就风靡欧美,一译成中文就香醉了与之有缘的华夏众生。
兰花为什么这样香?三重因素、也可以说是三个层面的隐士,使得《空谷幽兰》幽香飘拂。第一,是书中直接描写的对象,即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所要结识的中国当代隐士;第二,是本书的作者比尔,这个正宗的美国人在寻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虔诚的信徒对“道”的不懈追求和一个向往中国文化的外国知识分子力求以一己之力向世人传达一种文化之道的赤诚之心,同样给了我们内心深处猛然一震;第三,是大家能隐隐感觉到存在,却是躲藏在无形之处浅浅看着我们的一个倩影,这就是《空谷幽兰》的译者。
在众多评论中,有一段文字提及《空谷幽兰》的译者,这篇文章说:“为本书增色的是,译者明洁先生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如同隐者一样纯净、安宁的心灵,更有清风仙露一般清新、优美的文字”。译者明洁本身,正是中国当代一个有着传奇经历、才华出众的隐者,世之少见。
明洁原名董晓鹂,大连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毕业后在大学任教。1994年,明洁到河北柏林禅寺参加禅夏令营活动,在明洁从北南下的同时,还有一个从南面武汉北上而来的大学教师黄总舜,他是
武汉大学一位著名的美学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这次夏令营活动中,他们仅有过目光的一次交往,但神奇的是,第二年时令相似的一天,他们双双独自一人,一个从南,一个从北,竟然再次出现在柏林禅寺。神奇的相遇,他们走到一起了,在这里,他们作出了一个让世人大为惊诧的决定:辞职来到河北修行。此后,董晓鹂改名明洁,黄总舜改名明尧,两人焚香素食,在河北虔心苦修十年。
明洁学习的是德文,但是她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她的文字清新、流畅、细腻、优美。近年来,除《空谷幽兰》外,她还和“同修”明尧一起共同翻译了《与生命相约》、《活得安详》、《fo之心法》《正念的奇迹》、《生命的转化与疗救》、《步入解脱》、《切穿妄想的金刚石》、《呼吸!你活着》等。他们翻译的法国一行禅师的《与生命相约》、《活得安详》,在诗意、轻松的阐述中,告诉了人们生命的美好与庄严,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除了理性的阐述外,还有一些易学易做、行之有效的“活得安祥”的方法,同样慰藉了许多孤独、流浪的心灵。此外,他们还共同编写了大量fo学丛书,如《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以悟道为线索,精选了中国历史上490位禅宗大德开悟见性的因缘故事,是目前介绍禅僧悟道方面最集中、最系统的一部禅宗史专著。他们编写的很多著作成为fo学院的经典教材。
明洁、明尧是生活禅的推行者,在fo学界已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极高的威望,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半点大师的架子,没有半点格格不入,更没有半点故弄玄虚。相反,为了活跃气氛,明洁常常主持做些小游戏,如:黄昏时分,当你走进一个有窗户的房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落日、飞行的飞机、凫凫吹烟,在这三个景物中,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她会根据各人不同的答案,对大家进行一点小小的心理分析。轻轻松松中,她完成了一个布道者的工作。
多年来,明洁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用最虔诚的方式,一步一叩首,朝拜中国的fo教名山普陀山和九华山。这是她心中的一个梦。这个梦对她意味着什么呢?这样一个神仙般的女子,当她真的独自一人叩拜在朝圣的路上时,曲折蜿蜒中又将发生些什么,她又将听到来自何处的声音,看到哪些奇异的景色呢?
-----------
每个人心中都有隐士情结
什么叫隐士呢?是不是只要在某一座荒山野岭过不食人间烟火的独居生活就可以称为隐士?当然不是。隐士,顾名思义,首先得是“士”。啥叫“士”?即有能力、有文化、有才学的人,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即声望。简单地说,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并且具有较高的声望的人,才叫“隐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隐士情结。试想,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逼得无路可退的时候,当我们面临种种诱惑而身心俱疲的时候,当我们左冲右突仍无法找到慰藉心灵的途径的时候,我们是否萌生了退隐的想法?我们是否憧憬那种闲云野鹤、恣意遨游的境界?
这就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隐士情结。
隐士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所谓隐者的思想内涵迥然有异。
西方文化的隐者归于自由主义范畴,略带民主政治的色彩,即坚持个人独立,坚持超然物外,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放弃社会活动;印度的隐士,则完全出世,甚至出家、苦行,除了自己的信念,其他的一概不论,完全的纯粹的与世隔绝的状态。
中国的隐士则不然,往往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除了小部分天生隐居外,大多数都是人生蹭蹬,经历种种不平,遭遇无数碰壁,最后心如死灰,归隐山林;抑或是胸中丘壑万千,却无可施之处,天地虽广,却难觅英雄用武之地,沮丧之余,终老泉下;要不就是生逢末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空怀满腔抱负,却因群小当路而不得伸张,痛苦绝望袭来,遂萌引退之意;还有一类,信奉老庄,崇尚精神的绝对自由,自视清高,出淤泥而不染,像是遗世而独立的一丛幽兰,身处空谷,怡然自得,偶有恶风吹来,则和光同尘,明哲保身,以全其志。
由上看来,隐士者,天生的极少,而后天的居多。政治黑暗和人生失意乃是归隐者的外部根源。而内部根源则是儒家、道家两种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中,都包含了归隐的思想,无论是孔子门生,还是老庄弟子,都能从自家的经典中找到归隐的理论支持。孔子曾说,如果他的思想得不到认可和施行,他将乘竹筏,隐居海上。儒家还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隐居避世,远离纷扰。老庄主张清静无为,因应顺势,不做违背规律的事情,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被认为是隐者所信奉的圭臬。很多人都认为隐士是道家的专利,即是因为老庄超然物外、齐物逍遥的观念。
中国的隐士像一线风筝,精神和思想超然物外,飘摇于自由的空间,但根却扎在深刻的社会现实当中。
作者简介
纳兰秋,自由作家,一个寓居北京的特立独行的思考者,一个沉溺诗书墨香的流浪客,执著于理想,热衷于行走,不埋没于世俗。曾出版长篇小说《爱在忧伤的日子》(现代出版社)、《江湖·泪》(华艺出版社)等,文集《古今格言的另类解说》、《心灵岛》、《像他们一样生活》等。2006年开始沉迷于历史,但不求甚解,先后出版人文历史随笔《正在消逝的历史》、《正在消逝的地理》、《最恨生在帝王家》、《读史读到伤心处》《诗人的眼泪》、《隐士大风流》等。
他是纵横家的祖师爷,苏秦和张仪即出于他的门下;他的高徒孙膑至今仍为兵家所膜拜
“商山四皓”往太子身后一站,刘邦易储的想法无奈打消
阮籍把做官当做一场游戏,把哭当成了一种艺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可惜错生了年代
隐士们的别样人生
许由:尧帝追他去做官
河南许昌,萁山脚下,颍水河边,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位隐士——许由先生。他很想像普通人一样过完自己的一生,但他却不停地在逃,因为后面有人追他,追他的人是被我们纳入圣人系统的好心肠君主尧帝。许由先生先是从首都逃到乡村,尧帝就追到乡村;许由先生又从乡村逃到萁山脚下,尧帝也不辞辛苦的追到那里;这时候另外一位隐士巢父讽刺了许由几句,许由一狠心来了一个彻底,逃到中国南方的蛮荒之地九嶷山去了。这一回,尧帝终于死了心。
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
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兄弟,并不是天生的隐士,只是在商朝灭亡的时候他们才选择隐居这一条道路,隐得很决绝,隐得很极端。如果按照现在的价值观念,兄弟俩是个顽固分子。兄弟俩用薄弱的身躯挡住了武王浩浩荡荡的大军,扣马而谏,险些丧了命。武王当然不会听他们的,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商朝灭掉了。兄弟俩也不听武王的,他们隐居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鬼谷子:兵家之祖
他的徒弟个个都是风云激荡的人物。鬼谷先生正是纵横家的祖师爷,叱咤风云的苏秦和张仪两位先生即出于他的门下。鬼谷子的兵法谋略也十分了得,高徒孙膑至今仍为兵家所膜拜。而鬼谷子的身份只有一个:隐士。
商山四皓:力挺太子
四个须发皆白的老翁,他们本是秦朝的博士,由于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挂冠隐居长安城外的商山。
刘邦建立汉朝后,曾花费数年时间寻找四皓以装饰庙堂,四个老头不买账。但太子刘盈的一封来信打搅了原本宁静的隐居生活。太子的储君之位岌岌可危,亟需四皓伸出援助之手。结果,四皓往太子身后一站,刘邦易储的想法无奈打消。
樊英:女权主义者
樊英是东汉末期的大隐士,他所生活的时代,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左右朝局。清流力量犹如黑夜中的一缕清风,而源头就有樊英的影子。他的高徒在党锢之祸中的大义凛然的表现,也是受到老师樊英的巨大影响所致。樊英是大黑暗时代的先知,他的敏感的嗅觉告诉他,大势不可挽回。
樊英还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他的女权主义观念至今看
来仍不失为先进,这足以使宋明理学家汗颜。
庞德公:诸葛亮执弟子礼
庞德公是三国时期的大隐士。他在当时虽为隐士,却四方闻名,因为经他的教导和推举,三国史上响当当的两大谋士——诸葛亮和庞统相继升空而起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政治明星,辅佐刘备成就一番霸业。
庞德公一生未仕,至死恪守“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准则。如果说诸葛亮如此说是在等待识货者,但对于庞德公,不求闻达于诸侯则是发自肺腑的,没有任何弦外之音。
阮籍:把做官当游戏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声望的隐士。他不像嵇康那样决绝峻切,也不像王戎、向秀他们那样完全投靠了司马氏,他既做官也做隐士,把做官当做一场游戏,对官场上的人不屑一顾。换句话说,在行为和心灵上阮籍先生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而官职只不过是为了脑袋不被砍掉而已。
阮籍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是一个真汉子,却从不忌讳哭泣,还把哭当成了一种艺术,同时他也是一个美男子。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可惜错生了年代,于是他不得不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陶渊明:爱在
桃花源
东晋的时候有一位先生,当时的人都不知道他姓啥名啥,只是因为他院子里有五棵
柳树,于是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一生嗜酒如命,但家里很穷常常买不到酒喝;他住在破屋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啥都没有,他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却说他过得很快乐。他不为贫穷的处境而忧心忡忡,不为浮华的富贵到处奔波。现在的人都知道,这个五柳先生就是我们的陶渊明先生。
林和靖:梅妻鹤子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把隐士做绝了,做漂亮了,这就是林和靖。西湖梦,孤山魂,一代隐士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疏影横斜,暗香黄昏,泛舟垂钓,读书耕种。
-----------隐士生活很清苦的,我感觉到多数都是避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