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介绍一下包顺义的四本中医论著
    

中医资料:介绍一下包顺义的四本中医论著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5:54 编辑 www.lindalemus.com/shouyi/

介绍一下包顺义的四本中医论著

一、《素问评译》


作者:包顺义 包渝艳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529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37735484/9787537735483
·条形码:97875377354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素问评译》旨在以唯物辩证法及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理,对《黄帝内经素问》这一古老深奥的经典医著进行全面评译。译,不尽直译,还参以疏解、阐释,意在化难为易,深入浅出,词理昭然;评,则以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藤,对原文之瑕瑜进行剖析。《素问评译》还在揭示阴阳、五行、六气原意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了“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为《黄帝内经》赋予了新的内涵。

目录


《<素问>评译》再版前言《<素问>评译》一版前言卷第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评译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评译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译评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评译评卷第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译评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译评阴阳别论篇第七评译评卷第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译评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译评五藏生成篇第十评译五藏别论篇第十一评译卷第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评译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译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评译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译评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评译卷第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译评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评译卷第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评译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译评卷第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评译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评译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评译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评译卷第八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评译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译评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译评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译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卷第十三卷第十四卷第十五卷第十六卷第十七卷第十八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序言《素问》是中医最古老的经典著作,也是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则、养生等较全面的权威著作。由于秦汉文字简练而古奥,且多为笼统或结论似的论述,故其注解、释义之书颇浩。然注家多尊经而不能越过雷池半步,其牵强附会之说亦屡见不鲜。这样讲不是为了非难先人,正是先先后后的注释家都不能说明其实质,才促使后人深省、探索,重新对阴阳、五行、六气进行整理、探讨。从父辈至我,前后50多年悉心研读《内经》,原本希望字斟句酌地领会原文,以期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所贡献,结果像几千年来的先人们一样,仍然是叹而观止,难于有所突破。当我用唯物辩证法及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原理来研究《内经》的哲学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时,我发现了阴阳、五行、六气的本来意义及内在联系,正式确定了“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的体系。用之研究气血流注,发现了经络气血旺衰的规律;用于诊断、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返回阅读《素问》时,就词理昭然、瑕瑜分明。为了有益于后学者及同道,于是产生了写评译的念头。另一方面,理论除要受实践的检验外,还要与传统理论一致,它能深入浅出地表达出《素问》的原意吗?相同的固不多讲,其差异怎么解释?何者为是?此非易事!尤其是《素问·天元纪大论》之后的篇章,内容虽重要,但自来就鲜有全面理解者,不评译完,既愧对先人,更无颜于后人。评译完成后,对《素问》论述的全面性、浑然一体性及权威性才有了真实的理解。译,并非直译,而是在新的中医哲学体系指导下对原文进行疏解,对结论阐明原理,对疾病阐明病机,使之更科学、更能指导临床为目的。
文摘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yin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后记再版的评译完成了,令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先人太伟大!此书之内容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成书于秦汉;其理论之深邃、其表达之巧妙,常叫人拍案叫绝。可惜,历代鲜有人全面理解,多以只言片语为意,而不在全面上求通达,致使中医理论不张。历代医者多以摘取为书,或以类聚而成册,致使七篇大论屡有散失;其考证注释者,常以补缺失、复原样为目的,虽蹶功至伟,但只限于保存。后之医者,多“不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到西医传入,余云山由之流以西医眼光来读此书,就像小儿读天书一样,却抓住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大加挞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奇怪的是,那么多中医大家竟无人能从学术上全面驳其立论之谬误,致使流毒至今。正如卫生部长陈竺所言,中医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经验与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全国几十所中医大专院校,各设有《内经》专业,至今多以选读教学,多为以经解经,弄不清《内经》表达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本质就是自然规律,更别说改正其不足了。七篇大论,尤其《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表达的自然气候的正常、太过、不及的复杂变化与对人体的影响、及生病的主症、治疗之法则,离开了干支的表达,可以说至今也不会有什么模式或方法可以对天地人互相影响形成的千变万化作出完整表述。那些否定中医者刻舟求剑,以为这些表达没有实际意义,正说明他们的浅薄无知。学中医的不读通此书,就会停留在以何方治何病的低级阶段,结果是西医医不好的,这些中医也医不好。长此以往,中医自然会日渐衰落。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4/15 19:18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5:54 编辑 www.med126.com

二、伤寒论》机理

作者:张仲景  合著者:包顺义 包渝艳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页码:183
·
出版日期:200901
·ISBN
7537733090/9787537733090
·
条形码:9787537733090
·版本:1
·
装帧:平装
·
开本:32
·

内容简介<伤寒论>机理》是仲景对古代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这些经验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机理。认识这些机理,是掌握这些临床经验及其规律,并推广到其他医学领域的关键。《<伤寒论>机理》正是关于研究《伤寒论》的专著,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仲景原序卷一上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中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下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二辨阳明病脉证篇卷三辨少阳病脉证篇卷四辨太阴病脉证篇卷五辨少阴病脉证篇卷六辨厥阴病脉证篇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卷八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脉证篇后记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伤寒论》是仲景对古代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这些经验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机理。认识这些机理,是掌握这些临床经验及其规律,并推广到其他医学领域的关键。疾病变化万千,方药不可胜计,不识机理者犹如刻舟求剑,治难中的。知病之机理,方药随手可得,效如桴鼓。自宋代以来,不断有医家为这一目的而努力,其著作已不可计数。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不完全,不少疑难之条的说理总在似是而非之间。有经验者一见便知,不屑一顾;初入门者百读不得其解,更难迅速应用于临床。此书是在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体系基础上建立了整体系统论之后,对具体临床机理进行阐释的一部分。疾病变化不定,要掌握其变化法则,就应熟读《素问评译》、《探索中医——“阴阳五运六气一体化新说及其临床运用》,并掌握整体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若想用简单的办法来概述《伤寒论》机理,只能是挂一漏万,反而会节外生枝。读者可逐条读去,其法则自然显于眼前。待你自己总结出规律后,庶可以见病知源,对临床和理论都将有新的认识。医者均知六经,但对六经的本质、与六气(体内正气)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历来不明确,在这里概述以释疑。
文摘卷一中辨太阳病脉证篇综述卷一中为治太阳伤寒病的变法。即见太阳伤寒证。依法治之而不瘥,反变化为它证,或脉证有一些差异的伤寒病的机理及救治之法与方。
42.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机理】桂枝汤本为调和营卫,脉浮弱与浮缓相近,即浮而软,为营卫虽与寒邪抗争但力量不足。营卫不足,有表证者,为风邪乘虚外袭,中风轻证之脉象,故宜桂枝汤调营卫而驱邪使出。
43.
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机理】太阳病下之,为误治。为什么会下?郁阳甚而高热。下则郁阳内入下行,邪因此入肺。因表未解,体之郁阳不散,内气降而复升,壅肺为喘。因下后之升,气逆不甚,故微喘。喘不仅说明气逆,而且说明郁阳未解。下后营卫已虚,故以桂枝汤解表,加厚朴苦温以降中气,杏仁苦温以降肺气,气降则喘止。
后记七月中旬,一位院长读了拙作《探索中医——“阴阳五运六气一体化新说及其临床运用》后飞来重庆与我会面。当听说《伤寒论》机理的选题已批准后,要求看一下原稿。匆忙之中,他翻阅了一下,说这种书不那么好卖。我心里格登了一下,说,要搞临床非读此书不可。经过一天的谈论,我了解到他是院长,精通理论胜于临床。中医院校一直设有《伤寒论》课程,中医界一直有经典派,照理《伤寒论》一书在中医界应该早已通达;既已通达,何必再读本书呢?!1951年至1990年,我一直在读《伤寒论浅注补正》。书中的浅注者都是历代名医,补正者是蜀中名医唐容川,重校者是名医秦伯未。说实话,读书对我的启蒙是大有补益的,可我越读越觉得其中问题不少。当《素问评译》一书完成后,我重新对《伤寒论》全书进行了注释,几易其稿而后定。出版社听说后,索去《前言》部分阅读后批准了选题。
2008
94日,《中国中医药报》4版刊登了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一文(全文附后供参考),我才知至今真正通读《伤寒论》的人其实太少。尽管经典派的临床心得丰富,却鲜有人真正全面理解《伤寒论》作者写作的原意。故更决心尽早将此书推向读者,冀为发展中医尽绵薄之力。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4/15 19:31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5:55 编辑

探索中医《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新说及其临床运用》

点击看大图


作  者:包顺义包渝艳ISBN/ISRC:9787537730853
出 版 社: 其它载 体:胶版纸
开  本:16
出版日期:2008-1-1
版  次:第版第1版 第1次印刷次印刷
装  帧:平装
 内容提要:
本书构建了“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这一中医基础理论新说。 上编通过对先天八卦所表达的太阳、月亮、地球相对运动的关系,即阴阳消长的整体性、系统性、平衡对称性及其与万物消长的同一性的介绍,阐述了先天八卦反映出的自然界客观规律和所表达的科学原理,并以之作为“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理论的根基,赋予中医基础理论新的视角和新的内涵,可为中医认识人体生理与病理,为中医临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及养生保健等,提供全面的指导。 下编是该理论新说全面用于内科临床的梗概。
 作者简介:
 目  录:
导读前言 上篇 “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理论第一章 中医理论的不足与由来第二章 八卦辨第三章 先天八卦是怎样产生的第四章 后天八卦产生的背景第五章 后天八卦的形成与河图、洛书的本质第六章 阴阳运动的整体系统性第七章 八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八章 《黄帝内经》对先天八卦原理的应用第九章 单论阴阳难以持凭第十章 单讲五行必然形成团团转第十一章 三阳三阴六气是阴阳五行运动的必然结果第十二章 先天八卦的对称平衡与整体系统第十三章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六气的配属关系第十四章 经络及其与三阴三阳、六气的关系第十五章 气血是怎样在脏腑经络中运行的第十六章 经络运行规律的探索及临床应用第十七章 五志与脏器的关系第十八章 五志与情志、思维的区别与联系第十九章 脏与脏之间的联系第二十章 六气、六yin的区别和联系第二十一章 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体系与脉诊第二十二章 人体全年正常脉象阴阳含量的一般规律图示第二十三章 传统理论不足对临床治疗影响甚大第二十四章 一个普遍而重要的医学原理——同行相助第二十五章 养生与老子之道第二十六章 从《伤寒杂病论》谈辨病论治第二十七章 脏器功能与药物的味、治法的关系第二十八章 药物功能与组方治疗原理第二十九章 经络的运行及线路简述第三十章 现代医学的几点启示第三十一章 关于毒品戒断治疗的病机第三十二章 浅谈艾滋病的辨病辨证论治
下篇 “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第一章 体表及上焦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第二章 脾胃及中焦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第三章 肝胆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第四章 心脏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第五章 肾脏(膀胱)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
一、古今重量换算二、古今容量换算后记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5:53 编辑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四、中医微观辨证及临床应用 作者:包顺义包渝艳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37735514/9787537735513
·条形码:97875377355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内容简介《中医微观辨证及临床应用》是以整体系统论为指导,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全面阐述生理、病理、立法、处方、用药机理的临床总结。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上要取得较高的疗效是不可能的。这正是《中医微观辨证及临床应用》不厌其详地讲疾病机理的原因。愿读者循此以进,必有所获。
目录
前言
上编 阴阳气血微观辨证的一般机理
第一章 人体阴阳气血的自我平衡
第二章 各脏腑的平衡结构与人体生理的阴阳对称平衡失调生病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澄清阴阳升降与脏器关系的几个模糊概念
第四章 什么叫治病
第五章 阴阳气血运行在病理状态下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六章 阴阳气血辨证举隅
第七章 人体全年正常脉象阴阳含量的一般规律及图示
第八章 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多少及原理简述
第九章 随机治病的一般法则
第十章 脏器功能与药物的性味、治法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章 药物功能与组方治疗原理
第十二章 湿、痰、饮、寒饮的区别及一般治疗法则
第十三章 脾与胃微观辨证的区别与联系

下编 阴阳气血微观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一章 体表及上焦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
第一节 上焦之病
一、伤于寒者,辛温解表
(一)风寒证
(二)伤风
(三)痉证
(四)伤于风、寒、湿
(五)素体气郁伤于寒
(六)素体阳虚伤寒
(七)素体阳气平平,伤于寒湿
(八)中上焦之阳素体平平,伤于风寒
(九)上焦阳气及卫阳平常之人为外之风寒所伤
(十)中焦阳气不足,夏令为阴寒所伤
(十一)辛劳之人营卫空虚,为风、寒、湿外袭,使筋脉挛急
(十二)风邪客于经络,使营卫不和而病
附原方及歌括
二、伤于风热者,辛凉透表
(一)心阳素旺伤风化热
(二)肺中阳气与卫分之热相合为患
(三)阳气平平,肝胆偏旺,伤于风寒成鼻渊
(四)素体阴亏外感化热
(五)失血后新瘥,或阴血素亏之人外感
(六)肺胃热毒外发成风疹麻疹
三、营卫虚损者,益卫固表治之
四、肺气虚寒者,温肺降逆
(一)上焦阳气不足,寒饮停肺
(二)中焦阳气不足,使痰饮壅阻而咳喘
(三)肺中痰饮久宿而复发
五、肺热壅盛喘咳者,清热降逆
(一)肺热自病
(二)胃热熏肺咳
(三)痰热壅盛
(四)寒郁肺热
(五)痰涎壅肺
(六)痰火结于胸膈
六、上焦热毒者,当清热解毒
(一)火热之毒上攻头面咽喉
(二)心阳化火成毒,使咽喉、口腔成疮
(三)上焦气血热毒炽甚
(四)上焦火毒伤肺成
七、肺虚喘咳者,补肺
(一)脉气虚易感冒咳喘
(二)肺气虚损,久咳喘气逆,痰滞化热
(三)久咳不瘥,气阴两伤
(四)肺肾同病者,喘咳痰血
(五)久咳不已,肺气耗散
(六)肺结核咯血
八、燥邪伤肺,润肺
(一)为外之凉燥所伤
(二)为温燥所伤
(三)肺胃均燥热
(四)肺肾阴亏,木火侮肺咳喘带血
(五)久病不解,虚劳干咳
(六)肺肾阴亏成白喉
九、痰水壅结,泻肺行水
(一)水停肺或胸膜之中而喘
(二)水停三焦使肺失肃降
(三)水停胸胁膈膜之中
第二节 上焦心肺俱热之治
附原方及歌括

第二章 脾胃及中焦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
一、中焦虚寒者,温中健脾
(一)中焦阳气不足
(二)中焦及肝俱寒,腹痛挛急
(三)中阳虚脾荣不足
二、中焦燥热伤津者,清热润燥
(一)邪热助胃阳亢盛化为燥热伤津液
(二)热病初瘥,燥热仍在
三、中焦及胃肠郁热者,清热解郁
(一)胃中郁热结毒
(二)肝胆郁结,脾荣热毒蕴结
(三)肠道气滞血结成痈
四、食积停滞者,消积导滞
(一)饮食过量,停积不化
(二)中焦湿热积滞
(三)中焦虚寒,又为停食阻滞
(四)脾虚气滞或水停中焦
(五)脾胃虚寒而食停
五、脾气虚弱者,健脾益气治之
(一)脾虚气弱
(二)中焦脾胃不足,气滞饮停
(三)脾之气荣俱不足,下焦湿热为患
六、脾虚气少阳不升者,益气升阳
(一)脾气虚阳郁不升散
……
第三章 肝胆阴阳气血失调及治法
第四章 心脏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及方剂
第五章 肾脏(膀胱)阴阳气血失调的治法与方剂
序言
生病是生理失常。要知道失常,就必须先知道正常,否则就失去了客观标准。所以要知道病理,就必须知道人体正常状态下的生理。人体的器官可剖而视之,但这是人体的结构,而不是生理。因为人体与各系统之间最本质的结构联系只能在四维空间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对已离开生命的结构,是无法正确表达出人体的正常生理的。
那么,人体的生理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答复是肯定的。人体是自然的产物之一。生命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以适应自然气候及环境的变化为前提的。不适应者,轻者生病,重者死亡被淘汰。自然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什么?那就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相对运动在地面上引起水汽上升与下降的周期性变化。它叫整体系统论,也叫宏观科学体系。其规律由伏羲八卦的阴阳消长转化表现出来。阴阳消长转换有一个周期是阳的升、极、转阴,及阴的降、藏等五步。其质与量平衡对称的特性抽象为生与克,习惯称为五行生克。若阴阳消长转换的周期要连续不断,就必须有由阴转阳的一步,加原来的五步则为六步。以阴阳分为三阴三阳。
文摘
插图:


治病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找出致病之因。针对病因,寻求病机,然后立法处方用药。叫治病求因,审因论治。
所谓因,不仅仅是疾病的诱发原因(这是外因),更主要的是外因使内因在阴阳、气血、津、液、精的运行及生成情况发生了变化所形成的失衡状态——表现为内在的风、火、暑、湿、燥、寒等(外在的六yin与内伤的六邪相似而不相同)。由于它们中的一种,或数种原因的影响,使阴阳气血的运行状态与时令不相应,因而会在脉象上反映出来,从而为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各种症状都是阴阳气血失衡的表现,个体不同,其表现各异。所谓辨证,就是找出导致阴阳气血失衡的原因及严重程度。
论治,就是通过消除病因,使阴阳气血恢复到与时令相应的生成与运行状态。具体办法有扶正与攻邪的区别。但在具体应用中,二者又是不可分的。攻邪是治标,目的是为了恢复阴阳气血的正常生成与运行状态。扶正是补充阴阳气血之不足,使其运行状态正常。所以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在理论认识上不可偏执。在药物应用上要有区别。其区别在于轻重缓急之异。在邪正虚实,阴阳寒热上认准了,就可以对证用药,有的放矢,不可有太多的禁忌。药物的有效与不效,不仅是证状是否减轻或消除,更主要的是脉象的转换是否应时而缓和(胃、神、根)。这才是疾病变化的本质所在。
后记
本书是以整体系统论为指导,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全面阐述生理、病理、立法、处方、用药机理的临床总结。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上要取得较高的疗效是不可能的。这正是本书不厌其详地讲疾病机理的原因。愿读者循此以进,必有所获。这乃是我家四代积百年临床及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医理论覆盖不全,不能全面指导临床的缺陷,在此已基本解决。
传统中医所具备的科学体系是西医无法取代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论、相对论、量子论等现代前缘科学有相通性,所以我坚信中医将会再创辉煌。30多年来,我对理论、临床进行了大量研究,终于完成了先人的托嘱,先后写成了《素问评译》(已出版)、《伤寒论机理》、《中医的科学性与现代化》及本书等四本专著(共计80余万字),尤以此书贴近临床。
我曾在中研院开过学术会。了解到有不少研究人员是以西医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研究中医。我认为,如日本小柴胡汤医死人,新加坡认为黄连有毒,关木通伤肾等,均是西医用中药的结果。照这样发展下去,究竟对中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值得深思!由此,更增加了我发扬光大中医的决心和责任。如今,冰雪正在消融,所以决定出版。让此书成为一片绿叶,召唤春花绽放,百鸟争鸣吧!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4/15 19:55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5:53 编辑 www.lindalemus.com/job/

后注:
包顺义是否海上伤寒名家包识生的后裔,待考!不过上述四书构成一个中医学术系统,自成一家之说,值得一阅,以探其究竟!
-----------那里有賣?賣來看看
-----------
原帖由 chienshan 于 2010/4/17 16:04 发表
那里有賣?賣來看看


===========================================================
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网购,如:卓越网、当当网等,如在城市,还有送货上门再付款的服务。
-----------最后那两本 很想看看啊
-----------看过,没有什么临床价值,不要买
-----------空讲道理的书太多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