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值得一读的一些医书
    

中医资料:值得一读的一些医书

补晓岚(1856--1950) 名一,别号老农。生于四川遂宁县,伤寒温补名医。爱好广泛,多才多艺, 得高僧指点,长武术、内功、四季恒穿短袄,夏不出汗,冬不畏寒.晚年耳聪目明,日诊百人无倦。他将吐纳、引导、服食、熔医道于一炉,其医术令许多博学者顷倒。早年得治目疾秘方与针灸术,试之,屡有奇效,于是立志学医。曾广游全国各地,入山采药到过巴塘、云南、香港、广州、天津、哈尔滨、北京、俄国等地。每到一处,虚心访友,不耻下问, 终成渝都家喻户晓的名医,后与美国人医学博士学西医。 30年代南京邹云翔老到重庆行医时也向其讨教一二,刘济苍先生在吴倬仙、陈逊斋门下学医时也曾观摩过补氏临床,师盛赞补一擅用附子累挽重症,医名卓著。他密切注视人体藏象的内在联系,认清症结所在,紧守病机所在。常云:“培树先培根,救人先救命,人之生命活动全赖肾中阳气,气为阳,主动主力是生命之机,不动则神机化灭。”
临  床:擅长攻邪去瘀,去陈痤,洁净腑,打通气路,通畅气机以温补肾阳,增强生命活力与抗病能力.治病强调辨证施治;主张抓脾肾为根本,重在扶阳。又以导引,吐纳并施,汗吐下和并用,并行不悖,以侯全效.他用药奇特。善用毒品起沉寒痼疾,屡见奇效。他常用补一大药方,他认为:大药方是通八脉,利二便,补脾肾,调气血之良方;常用前人的眼科秘方:"八味大发散",此秘方是: 麻黄细辛 蔓荆子,藁本 独活, 白芷,川穹 防风。此方随患者病情阴阳症状,配伍相应药物,可以治很多眼病。他强调治病四要:

(一)“由博返约,执简驭繁。”即在师法前人,研究古训,和博采百家众论的基础上,去其繁冗,集其精华,求得一个较为完整、灵活、全面、有实效的理论依据。

(二)  “抓根木。”根据《内经》所指“治病必求其木”之旨,先生治病主张重在“抓根本”。

(三)“因人而异,辨症论治”。根据前人指出的“轻病治标,重病(包括慢性病)治本”的法则。先生治病,主张“因人而异,辨症论治”。

(四)“百家并用,择善而从”。根据博采众论,医无常师的精神,先生治病,提出了这种主张。他认为;我国前代丹道家倡导的所谓“导引吐纳服食摄身之法”,结合用于人体治疗是有益的。
-----------邹趾痕(1851-1938)名代权,字子衡,四川巴县人,伤寒杂病研究专家.邹氏60年如一日,悟透岐黄仲景一贯之学;刻苦钻研,领悟张仲景的医经精髓,他云:中医药精义尽蕴其中。 1、  他坚信且强调:医圣的"六气汤"真具有旋转体内气化,中医药精义尽蕴其中,出入神机之巨大力量.对医圣"六气汤"心领神会,运用自如.
2、  他认为:西医惯于解剖割去活质,中医长于气化,十分重视活质(十二经脉之终始,奇经维系三百六十五穴取法,神机气化之出入,营卫阴阳之升降,千头万绪的入神化境,乃西医所不及,为我民族保种强国之良技。
临  床:擅治人体气化疾病.善用经方,擅长少阴四逆类主方.
1、  擅治人体气化疾病,如:骨蒸劳疫,咳喘痰血,吐血衄血,怔忡健忘,妇女绷崩带,干血虚痨,肺萎肺疽,肝疽肠疽等诸症.
2、  擅治气化兼形质的病,如:手痿脚痿偏枯,痉挛,中风厉节,骨痹死肌,颈疡腋疡,身黄鼓胀,耳鸣腰伛,偏正头风,口眼歪斜诸症等.
论  著:《圣方治验录》、《素问微言详解》、《灵枢微言详解》、《伤寒论详解》、《金匮要略详解》、《素问上古天真论详解》
-----------祝味菊《伤寒方解》、《伤寒新义》、《病理发挥》、《脉学举隅》、《祝氏医学丛书十种》等
祝味菊先生与他的《伤寒质难》
乡先哲祝味菊先生为近代著名医学大家,曾先后在蜀、沪等地行医。临床上以温补为特长的诊疗风格在医界影响很大.学术上以见解特独的“祝氏学派”蜚声杏林.处方遣药擅用附子,世称“祝附子”。兹值祝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就祝先生的生平事略、医学成就及其《伤寒质难》的主要学术见解作简要介绍,以志纪念。

生平事略

祝味菊先生(1885~1951年)山阴祝家桥(今浙江绍兴)人。其祖上世代业医.家学渊源久远.因自幼耳濡目染.髫龄即熟知医药病名。弱冠后。其姑丈严雁峰公先后延聘宿儒刘雨笙等教授医经,并亲自指拨。因其生性慧悟.又好学不倦。喜深究医理且锲而不舍.进益与日俱增。l9l7年.叫川省招收军医.祝先生应考入学。攻读越二年,因政事动乱,“医校改组.乃随教师石田东渡扶桑”.留学日本。在日学医期间,接受了新的医学理论。这对他以后主张中西结合、提倡学术创新的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归国后.出任四川省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并主政官医院七年.颇具医誉,被市民尊为蜀中名医。

1926年为避“川乱”.祝先生自成都至沪上。初到沪上,目睹上海医生的用药风格与川医大相迳庭,则不敢孟浪悬壶。化了一年时问悉心考察、研究.感到当时沪地的不少医生.对急症重病在截断病势方面.缺少良法。“遂不顾一切,奋然悬壶”.并一反沪医用药时风,以擅用温热见长。初“不见用于时俗,同道又从而诽谤之,跋前鼋后.动辄得咎”。但由于“为人诊疗,往往应手而愈”.特别是在1929年秋,治愈了被某大名医生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附之医风.亦“无复敢明目攻讦者”。冯伯贤在主编《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时.将其列为上海名医。时贤陆渊雷先生之医风与其较为接近,二人交往甚为投机,乃成莫逆。故祝先生曾有言日:“民国十五年,余来上海.独树一帜.口碑所致,薄负时誉.陆氏过从甚密.时与讨论医学.颇具卓识。”认为:“陆氏亦佼佼人杰哉。”由于祝先生学验俱丰.胆识过人.“治起病来.一针见血”,碰到别的医生摇首却步的重病.每敢独力承担,且常能起重笃而救险难。章次公先生曾说:这些“在祝先生只是家常便饭。”由于祝先生屡救重危起沉疴.因此医疗影响日渐扩大.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医学新流派——祝氏医派。时有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因误用凉药.几致不救。后邀祝先生诊治,先生力排众议.用峻热剂挽救于旦危之际。徐小圃先生原先崇尚吴门温病学派.经此一事很受震撼,“于是一反过往作风,得心应手.遂有祝派之称”。类似情况.彼时不在少数。诸如武进陈苏生,“向守其师承轻淡之术”.闻知“小圃先生的用药,是受了祝味菊先生的影响”.为此“不揣冒昧,单独前去拜到门下”。后来就成为“祝派发扬光大的传人”。又王兆基亦是因病.经他医用辛凉滋阴药久治不愈.经祝氏“改予温潜之剂.其恙若失,因受业于门下”者。祝味菊先生不但注重临床医学.还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曾于1927年问与沪上名医徐小圃共同筹建上海景和医科大学.后因战事未能正式开学。旋即应聘担任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1935年新中国医学院成立,先后出任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学院院长等职。临床以内科擅长.尤以善治伤寒著称。其为人豪爽.学识渊博,十分注重医德。他曾说:医为仁术,生命重欤?令誉重欤?吾行医30年,不畏艰巨,不惮物议,病势虽重,苟有生理,无不据理力争,负负责疗治,所以然者.求安心而已.成败毁誉.非所计也。”又说:“以诡术取信于病人而冀沽名者.是医门之贼,应当鸣鼓而攻之。”语言中良好的医德医风卓然可以想见。

祝先生“学贯中西,不仅熟谙中国医药,而且对西方医学亦莫不精通。”抗战前,曾与德籍医师兰纳在沪合资开设过西医会诊所。因其中、西医学造诣均深.且又博闻强记.极有口才,凡与其共过事者,莫不佩服之至。徐相任先生言其:“辩才无碍.辟易千人.国医中之不羁才也。”陆渊雷先生说:“君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其造诣非余所及。”连生性自负过人的章次公先生一旦见遇先生.也只有“奉手承教.俯首无辞。”兰纳是外国的西医师,与之结交并共同合组诊所后,亦深感获益良多。

从上述医林名贤对祝先生的褒评.其当时在医界的影响已可见一斑。

主要贡献

鸦片战争后.西洋医学作为帝国主义列强文化侵略之工具.开始传人我国。“自从有了西医.中国的医学界就掀起新旧的斗争。他们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学说。他们互相攻讦,互相倾轧。民间对于他们,也是褒贬不一,口碑不同。他们各自有其信徒.各自有其背景.谁都不愿屈服谁,新旧间的分争迄今数十年.总是各辟鸿沟.壁垒森然。”祝先生认为:“学说无国界.求是而已。”凡“扬古訾今.泯新祗旧”都是错误的。祝先生既反对那些崇古尊经的保守派·不能从科学上来认识西医的进步性.偏面强调“国粹”.目排外,对西医采取敌视态度;也反对那些崇洋媚外的过激派.认为只有西医才符合科学,中医则是医学发展的绊脚石。过激派视丸、丹、膏、散为老古董.称阴阳五行为旧玄学,主张一律废除。祝先生认为:“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真理,决不能造成事实;事实的造成,里面一定含有真理。”“摆在眼前的事实·中西医都能治好病”,故“中西医的相互倾轧,决非社会之福音”。并力主中医科学化.其目的是改革医学、汇通中西,以冀开创新的医学。近代中医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如唐容川、傅嫩园、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杨则民、秦伯未等人都曾持这种观点。这就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中西汇通派。祝先生所处的时代主张中西医汇通,而又有代表性的人物不多,章次公先生说:“在20年前.我和祝君及陆渊雷君一同在上海国医学院教书。在那时.祝先生就主张中医要革命。他说‘要发皇古义,一定要融会新知’。这种主张,当时除我和陆渊雷君外.宗兄巨膺、盟兄徐衡之也是竭力支持的,此外就很少同志了(指在上海)。”但由于祝先生有博大精深的造诣、十分雄辩的口才、声誉很高的医疗威望.因此他关于变革中医的主张影响很大。他在《伤寒质难》一书中.亦是以科学论中医.主张中西医学相互取长补短.并在学术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中进行中西结合的初步探索与尝试。祝先生“从事中医革命4o年”,是中西汇通派的中坚人物。他强调要“尊重中医疗病的成绩.尊重中医有效的事实。不能因为现代科学尚无力解答其所以然而放弃不顾.更不可仪祗赞誉而不屑应用.我们应该把住现实而努力。”他还深刻地指出过医界轻视中医的症结之所在:“历来医政当局.不是西医便是门外汉.对于中医的理论.无暇细考其意义或无法判定其是非.所以对于中医的处置常常举棋不定.无所适从。”以致中医长期处于“打不倒·站不起”的状态中。祝先生为使中医改变这种境况.努力奋斗了一辈子。虽收效甚微.但祝先生为此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伤寒质难》概况

祝味菊先生著作较多。据初步查检.有《伤寒质难》、《伤寒方解》、《伤寒新义》、《病理发挥》、《脉学举隅》、《祝氏医学丛书十种》等。其中《伤寒质难》一书.以师生问答形式为体例.由祝味菊先生口述.陈苏生执笔合作完成,全书约10余万言.为反映祝先生学术思想之代表作.于1950年出版发行。关于此书出版之动机.祝先生说:“我书之出.不过供治医者商讨研究.初非欲以此变异中医学.亦非欲自成一家言·与当世贤豪较其长短也。”但因为有鉴于中西医的对立“已有数十年了.至今还是划如鸿沟.互相攻讦.我觉得长此争论下去.终不会争出什么好结果。我们不想空谈中西医的优劣.而想引起彼此间的认识和了解.这了社会.为了学术.我们总该想个办法·使它们接近.使它们得到一个联系的桥梁。”祝先生怀着这样一个目的.编著出版了《伤寒质难》一书.以期望“能够引起中医倾向于科学的趋势.能够引起西医重行检讨中医的兴趣”.从而促使彼此“泯除新旧之成见.合中西医为一家”。《伤寒质难》在付梓前曾经陆渊雷先生作文字修润。陆先生说:“予交祝君久,知其虽工医.颇不汲汲于著书.既得陈君而著书矣。复不汲汲于印行.今竞印行者.诚所谓因缘凑合.非有所勉强也。质难稿初成.予尝为之稍润色。及其砌板,又为校阅一过。”

《伤寒质难》出版后.医界咸为推重。对其学术价值.前贤诸多誉辞。现节录若干.以为印证。

徐相任:“是书于工作方面.则兼采新理;于治法方面.贝u独运匠心。开中西沟通之先声,成古今未有之巨著。”“本书最有力之主张.举其荦荦大者言之,第一为体力重于病邪.第二阳气重于阴血.第三为以五段代六经.此作者之创获.亦苦心孤诣之独到处也。”秦伯未谓是书“虽以伤寒为名.绝不同于张仲景一家,上而素灵.下而叶吴.均有论及。”章次公论是书:“为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不但在现阶段中西医间筑成了联系的桥梁.而且指示着今后医界研究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它是一部新旧思想矛盾斗争中的产物.它又是新旧医学转变过程中的代表作。”“《伤寒质难》一书,虽然在形式上是讨论伤寒.其实已经包括了一般中医的原则大纲。这里有很丰富的辨证材料.对于彷徨歧途的中医,大有启迪作用。”“这是祝君30年来治学的结晶品。”

中医对疾病之认识,相互间存在的差异很大.于外感病尤其如此。往往甲日伤寒、乙日温病、丙日风温、丁日春温。实际上,“所谓伤寒,所谓温热.都是一种想像之邪”.对外感病可用热药治愈者,遂名寒邪,反之,遂名温邪。故“邪机之推测.乃从药效反溯而之。”他说:“寒温皆非致病之源。”六yin只是一种刺激因素.一种媒介。真正的病原是有机之邪.所以,“六yin外感.着人为病,邪量不复增加。受寒几分,便病几分.只有消散.决不增加.此无机之邪.无繁殖之机也”。无机之邪是无形的.“无形之邪,感而即病者.非六气之致病,实由体工失调耳”。因六yin造病,有如媒妁然.及其既婚.媒者休也。所以.外感病初起,机体出现反应.是正气抗邪之反动。医者只要恰当地维持其合度之抵抗,就可缩短疗程,不必强辨其病原为寒为温。根据这种认识.祝先生认为:外感初起发热.是机体的自然疗能.若用凉药“清而表之,则正伤而表气不和”.因为“一切清(凉)药皆为抑制亢奋之用,设非有余.允宜远避。故同辛散,偏清则抑正而碍表.若非里气之亢者.不当选用辛凉。”虽然“伤寒之成,有形有机之邪为主因,无形无机之邪为诱因。”须知“仲景之所谓伤寒,指广义之外。外感因气候失常,体工失调而病,不必定有细菌也。”当然,六yin至体工失调,促使细菌繁殖,这种情况在外感症中也是多见的,但是病原菌一般都是从口鼻而入,并非从体表而入。皮肤若

-----------庇留《伤寒论崇正篇》《黎庇留医案》2007年01月25日 星期四 上午 11:53
黎庇留,字茂才,又名天佑,广东顺德人,近代岭南伤寒名家之一,著有《伤寒论崇正篇》,于1925年刊行,现已绝版。1958年,其子黎少庇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支持下,将黎氏遗下大量医案“遴选其精英,而增其美辞,复加以评述”,编成《黎庇留医案》一卷(以下简称《医案》),共收人医案50例。


    黎氏一生,推崇仲景,穷究伤寒,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正如《伤寒论崇正篇·左公海序》所云:“黎庇留茂才,博览四部,最癖医书,抗志希文,尊师仲景,读愈万遍,背诵如流,旁览百家,眼光别具,分勘合勘诸注得失,抉其微,以经证经;群言淆乱,一衷诸经,如是者有年,既而造车合撤,延诊者铁限为穿,见病知源,处治者刀主必效,如是者又有年。洎乎晚年,融汇全书,经临万病,积五十余年之学养,正百数十节之窜讹。从此,治伤寒者如迷途之有老马,如暗室之得明灯,事半功倍,此茂才之宏旨也。”此外,少庇也认为该医案“识者称之,以为兴灭继绝,使数千年坠绪阐发无遗,诚仲景之忠实后学者”、以上两段,恰如其分地介绍了黎氏的生平及其对仲景学说的发挥与良好的医疗技术。

    由于黎氏精通伤寒,并且能在临床中通权达变,因此,每每能够立起沉疴。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医案,给后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如《黎庇留医案·少庇序》言:“于编撰之余,就历年所治理诸证,择其堪为研究医学之参考者,或则顽沉、诡异,或则平顺、隐微,叙其过程,论其得失,编成医案,以与《伤寒论崇正篇》相引正,而加深经方运用之信仰。”《黎庇留案·小言》说:“生平论证处方,一是以仲师大法为本,故其手录验案.皆据经方而治效者。”
作者: 梁知行   发布日期: 2006-12-03
《伤寒崇正编》这书很难找到了.
作者: 初生   发布日期: 2006-12-04
<<伤寒论崇正篇>>八卷,黎天佑编,一九二五年崇正草堂印本,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中医学院图书馆有此书.
作者: 初生   发布日期: 2006-12-04
<<伤寒论崇正篇>>八卷,黎天佑编,一九二五年崇正草堂铅印本,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中医学院图书馆有此书.


-----------吕重安_同时研究过郑钦安和黄坤载医学的医家
2007年01月25日 星期四 上午 09:50
吕重安老师,系云南巳故名老中医。有五十余年临床经验。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擅长扶阳,对虚寒大症独具匠心。余跟随多年,受教育至深,现就其学术经验方面,’作
一简介.
一,学术思想渊源
吕老学习中医,既非家传,亦非师授,乃自修而成。主要著作有《说国医之病》、
《研医琐言》, 《慢惊实验谈》
等。其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四大经典”和《难经》,
以及郑钦安、黄坤载等人的著作。他在《如何学习中医》一文中说: “历代医家著作虽
多,皆不外《内经》、 《伤寒》、 《金匮》、 《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发展推衍而来,
……此四大经典,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治疗法则、方剂组成、运用药物,均有记
载。”并且指出,学习中医, “由四大经典学起,是由源到流.不惟节省时间,且收获
更大。”因此,吕老对四大经典,曾下功夫学习和研究。
吕老尝说; 《难经》一书j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而来.古代内、难并称,列为
医经。并认为在某些方面比《内经》有创造性,有些地方说理比《内经》详细,某些地
方与《内经》不同。这正是它的发难处。后世著述多引证《难经》,可见其价值是很大
的。 。
其次,对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 《医法园通》二书和黄坤载的《黄氏医书八
种》,评价较高;认为这两位医学家,对扶阳部有独到见解和创新
。吕老重视扶阳的思
想,除受四大经典和《难经》的影响外,受郑黄二氏影响亦不小。
此外,吕老对庄在田《福幼编》、 吴汉仙《医界之警铎》,亦颇有研究;还认真学
习汪昂《木草备要》、 《医方案解》,以及张景岳、陈修园、徐灵胎、喻嘉言、杨栗山
等人的著作。限于篇幅,不再介绍。
以上节选 《建院二十周年论文汇编 1960——1980》 作者:云南中医学院 页数:488
的315页316页更多的请参考此书315——323


-----------晚清土家族名医程其芝与《云水游集》
2007年01月25日 星期四 下午 12:07
程其芝 (1841~1914年),字萱亭,重庆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冈坪(今属青冈乡)人,晚清土家族名医。据《黔江县志》[1]记载,程氏出生于名医世家,其祖父程世鹏、父亲程德谧均为当地名医。他自幼即认真学习家传医术,深研《内经》、《难经》、《伤寒》、《甲乙经》等医学典籍,对民间医药亦兼收并蓄,其技艺学识与日俱增。为广济民众,寻访名贤切磋技艺,程氏于1870~1911年40余年间,悬壶泛游川楚闽越古滇等地。自谓“常作风尘之客”,“负业于天涯,寄迹于云水”,其间医技日趋精湛,情怀亦益见高雅。他以“功同和缓”的医技被时人称为“医中国手”,渐成一方名医。1911年,年逾古稀的程其芝集数十年临证经验著成《云水游集》一书,并自费到重庆木刻印刷80套,分赠亲友知者。

-----------卢铸之(1876--1963)名禹臣,晚号金寿老人,生于四川德阳一中医世家。卢铸之少年时随其姑父颜龙臣学文、学医,后拜颜龙臣故交名医郑钦安为师。他遵师训,潜心研习,内、难、金、伤等医书无不精熟,凡十一年,学有所成,复从师命游历四方,足迹遍及二十余省区。此间,他一面为人治病,一面进行详细的考察,诸如各地人民之体质状况、生活习惯、水土气候、多发疾病等,他都作深入的了解,比较研究。还对各种药物的栽培,以及炮炙、性味、功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历三年乃返成都,于光绪末年开设“养正医馆”,正式悬壶于成都。50年代,党和政府曾推荐他到北京中医研究院任职,他以年老力衰恳辞。1958年,他受聘于四川省委党校医院,任一级主任医师。u61F07
    卢铸之继承郑钦安的医道,并在学术思想上加以阐杨: 1、他强调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2、指出“医之阴阳至理,本于易。”他通过对《周易》的精深研究,认为阴阳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中,从表面看,二者处于等同地位,虽互为消长,缺一不可,但在相互消长的同时,表现出的却是“阳为主导,阴为基础”的现象。因此,他认为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阳,阳为主,阴为从,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二互根,又有主有次。
2、他将易理运用于医学理论,以之解释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本源。他强调坎、离二卦在人体的重要性,说:“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他的这种人身脏腑以“坎、卦立论”的学术理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之中,并以指导自己的临证施治,用大剂、桂、附等辛温药以扶阳。
临  床:继承发扬郑钦安的医理医术,临证经验丰富,内、妇、儿、针、疗效卓著,屡起沉疴,且医德高尚,因此钦誉巴蜀,时人尊呼为“卢火神”。DZ论  著:《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本草药性配合阐述》等问世。又撰有“卢氏治疗肺痨的理论方法”、“心脏病论治”、“附片之用法”等论文,把自己一生的宝贵经验遗留给后人,其医德医术为四川人民所称誉,国画大师齐白石曾镌刻“金铸老人”名章馈赠。
-----------先生推荐的书现在那里去找啊?先生如有能否上传啊?或留下联系地址复印也可。先谢谢啦。
-----------可惜我的手中也没有。只是朋友介绍的。听说有些正在出版。
-----------清.怀抱奇的<<古今医澈>>,元.尚从善的<<伤寒纪玄妙用集>>,方外道人的<<龄玄妙集>>都是好书.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