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岭南中医--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革新思潮
    

岐黄密室:岭南中医--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革新思潮

郑洪,陈朝晖 2006-5-21 16:56:09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月 第 20 卷 第 3 期  
关键词:中医存废斗争  
        摘要:在近代社会西化的背景下,岭南中医界也提出各种革新主张,以适应时代要求。代表人物有提倡“中医科学化”的谭次仲、主张“建设中国本位医学”的伍律宁、持“中医改进论”的张二仲与林昨非、建议培养“新中医”的卢觉愚以及“中西医学比观”的张公让。他们的思想,既有废医存药的错误主张,也有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中肯之见,体现了特定时代下的诉求,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关键词:中医存废斗争;医学史,民国;谭次仲;伍律宁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封建帝制,这是中国历史上转折性的一页。伴随着政治的变革,稍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又推动中国社会加速裂变,传统文化渐趋式微,西学日益普及。在医学方面,西医在中国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对传统中医学形成冲击。尽管中医学并没有被西医所淹没,仍然显现着生命力,但在言必称“科学”的社会风气下,旧有的理论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甚至生存也受到威胁。新政府的医政大权掌握在留学归来的西医手中,以致1929年有余云岫提案“废止旧医”,酿成风潮。


  “废医”当然不可能成功。但面对时代的进步,中医自身也产生了变革的要求,不少人提出了各种适应时代的革新主张。这些观点与旧的“中西医汇通”有所区别,称之为“中医革新派”或“中医革新思潮”比较恰当。


  岭南是近代革命的前沿,近代广东中医界倡议或力行革新的医家亦不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有些观点和论述今天看来亦不无启迪。兹介绍其代表人物和观点如下。


  1 谭次仲与“中医科学化”


  谭次仲(1893-1955),字星缘,广东南海人。历任广西梧州中医学会会长、广东仁爱医院中医部主任、(香港)广东保元中医学校校长。著作有《医学革命论战》、《中医与科学首集—中药性类概说》、《中医与科学二集》等书。


  谭次仲是近代“中医科学化”的倡导人之一,与当时上海的陆渊雷齐名。他认为中医的革新,需要“萃中西而共冶,合新旧于一炉”[1]。他评述社会上论“中医科学化”的许多论点,或“只有中医实则蔑弃科学,或只有科学实则蔑弃中医”,这都是不客观的,“揆其原因,非由于不认识中医,即由于不认识科学。”谭氏所言的“中医科学化”,认为中医应与现代自然科学结合。他说:“医学既无所谓中西也,特古略而今详,古疏而今密,唯此而已。……古人诊察疾病,仅恃人类自然之本能,今则几于完全建筑于科学生数理化之基础上。故必取法者也。”所以,“中医科学化”的目标是:“一方面固必切合中医获得事实上及文献上之确实证据,绝对不容虚构;一方面尤须准对科学,不容脱出生数理化之藩篱,存有玄学之丝毫色彩。其有为科学所未明者,则存其法以留待将来,务使中医观之谓之中医,科学医观之谓之科学。”[2]“科学化”的手段则是主张开展中医实验和中药药理研究,他对守旧人士晓之以理说:“吾固中医,吾爱护中医之忱,岂让诸君?……顾诸君出之以气化虚无之说,假之于天人缥渺之论,以此自固篱藩,难逃反对科学,策之至下者也。”[2]当然,谭次仲也注意到要保持中医学术特点,指出“药出于方,方出于法,故方法者,中药应用之准绳,中医经验之结晶也”[2],认为中医理论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反对弃医存药的观点。


  2 伍律宁及其“建设中国本位医学”


  伍律宁,字子建,广东台山人,生卒不详。1927年伍律宁考入广东中医专门学校,1932年毕业。他的思想,早年也受中医科学化的影响,曾说:“夫中医之在今日,勿论为国家人民计,抑为中医自身计,中医药之必须科学化,万无因循观望之理。”主张“以科学为手段,中药为材料,即根据科学原理,尽量运用中药”[3]。民国18年,他在广州创办了广州医药月报,为中医科学化声张。1937年伍律宁出版了《中医起信论》一书。其书名中的“起信”来自fo教,意为通过说理使人相信。他认为在讲“科学”的时代,中医必须通过科学化,才能使人信服。


  1939年伍律宁又出版了《中医起信论》二集,这次则提出一个新的口号——“建设中国本位医学”的口号。该口号脱胎自“中国本位文化论”。1935年初,文化界10位教授发表了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倡“不守旧,不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即主张学习外来文化时应有中国本位意识。伍律宁借此提出应在中国本土医学基础上建设属于中国的“本位医学”。他认为中医有“绝大能力”、“绝大价值”,“足可超越‘天演淘汰’定律”,必然能够生存。对当时的各种论战,伍律宁颇有微词,认为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互攻其短,恶意批评。挂学术之名,争饭碗之实”[3],他主张务实研究,从实验及临床着手。《中医起信论》两集研究了肠炎、疟疾天花、肾炎、肺炎等十余种疾病,均是先列西说论病,继用中法辨证,后用中药分证治疗,力求在临床上、学术上沟通中西。


  3 张二仲之“中医改进论”


  张二仲,名熊飞,号访,广东西宁金滩乡人,生卒不详。他原在乡塾及学校任教,自学医学。“教学而外,稍有暇,无不肆力于中医之学术,更旁参西医之图籍。”[4]他多年读书临证,“由是发现中医之学理,真伪杂乱,非亟改善,巩不足以阐先法而式后人,遂矢改进中医之志。”曾创办郁南育元医学研究所,著作有《中医改进刍论》。


  张二仲“自任改进中医之责”,拟著《药学新发明》、《证方新发明》、《脉学新发明》、《仲景全书新编注》、《内经新编注》等书,这本《中医改进刍论》就是他初步的规划与思想的反映。他认为要改进中医,有几步工作要做,分别是:“亟宜革新”、“宜先辨谬”、“宜先祛蔽”、“宜务实用”、“宜务专修”[4]。方法上反对尊经、守旧,反对玄理。例如他提出“发明四时循环之真理而辟五运六气循环之谬说”,即肯定中医注意四时变动,但反对五运六气之牵强附会。他还主张废《难经》,认为该书脏腑之说错谬百出,不符合解剖,而且说理也多玄空。
       
  4  林昨非“改进中医”说


  林昨非,字尧钦,广东新会人,生卒不详。林氏弱冠学医,壮岁悬壶,任新会仁安医院医席28年,设有“维新医学研究所”,招生授课。1933年著成《改进中医刍言》,由新会捷元斋书局发行,主要阐述其对中西医学的看法。


  林昨非提倡“改进中医”,是“欲求医学与科学化,使医学有统一确实的见识,而扫除旧时藤葛”,他自信“言论翔实,并非杜撰。”林氏所处时代正值中央国医馆成立并开始运作之时,他对国医馆《章程》中“以采用科学方式整理中国医药”的目标满怀希望,因而提出个人见解。他认为中医“已精而不能益求其精,已密而不能益求其密……至今与欧西新医学日相背驰,而我旧医派,遂陷入淘汰环境,此可为太息而长叹者也。”中医学“尝百草,制医药,与作《内经》,均属破天荒之创举。当其时,实未尝有化学实验之设备,空诸依傍,所著言论,如五气、五运、阴阳等论调,间有宜于古不宜于今者,在所不免。”所以,“吾人研究医学,务宜本前人之发明而光大之,择其陈腐者删改之,认为不背于近代学理者保留之。取新医之长,补旧医之短,又能用旧医之长,补新医所不逮。新旧兼习,造成通材,实为今日肄习医学者的责任。”在方法上,林昨非西化的倾向比较明显,他说:“改进中医办法,以讲求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为第一要义。”提出“按照新学医理,配用中国药方”,并“将中药逐一化验,提取精液”,而“病理学必须根据正当科学的秩序,勿为三阴三阳及五运六气等臆说所搀杂,方能贯彻医学真理”,如此等等。他自觉这样做,可以“中西医学,一拍即合,何致为人取缔,哓哓争辨不休呢?”[5]实际上倾向于废医存药以迎合西医。


  5 卢觉愚倡导“新中医”


  卢觉愚(1898-1981),广东省东莞县樟村人。十七岁学中医,1925年卢觉愚出任香港东华医院第一任中医长,此后历任中央国医馆广东省分馆名誉董事、中华国医学会医报编辑主任、香港针灸学研究社名誉社长等职,主要在香港授课及开诊。卢觉愚精通英文,对西医了解较全面,在他的著作《觉庐医案新解》(1938年)中表达了他关于中医革新的见解。


  卢觉愚客观分析了中西医的短长。他说“彼泰西医学,本科学实验之方法,客观唯物之现象,修习研究,有一定门径,复有声光电化等专门供其运使,分科细,辨析精,体用兼赅,论证详实”,但是“其治病也,循规蹈矩,守经执法……可以见理之真,不能得致用之妙。”而中医方面,虽有高明的理论,但是“门分别派,殊鲜会归,斗火冰盆,莫衷一是”,固然有高明的中医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成绩时驾西医而上之”,然而普遍成才不易,流品太杂。所以卢觉愚希望“将中西医学融会而贯通之”,赞同中医学校要加授西医课程的做法,他说:“以其固有之特长,补充新学识,人材鼎盛,自必后来居上,如此者,可名曰新中医。”“所谓新中医,必以国学为经,西学为纬,择善而从,权操自我。”[6]可见他认为中医虽要革新,但仍应保持自身特色。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在他的医案中。


  卢觉愚的医案,“选方辨证,悉遵古法,而证以西说;论病释理,多采西学,而参以经验。”亦即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但以西医生理、病理等讲解,他说:“书中议论及释名,多采西说。非敢立异,以其病理定名,皆较严密考实故也。……如脚气,为末梢神经炎性病变;伤风,为菌毒作祟。事实真确,为中说所不逮。……惟西说不能确指为何病者,则仍沿用旧说。”这种做法被誉为“体裁别创,风格独标,在国医出版界中,似未之前见”[6],后来成为现代中医医案常见体例。


  结合科学探讨中医治疗机理,卢觉愚的论点颇有见地,如他解释中医之治感染性疾病:“细菌原虫,虽为病原之一,而疾病之本体,却为体细胞之异常变化。故传染病之治愈机转,不在菌毒方面,而在体细胞能否复其正规生活为断。中医治法,正适合此条件,此其所以有特效也。”[6]


  6 张公让与“中西医学比观”


  张公让(1904-1981),原名其升,广东梅县人,出身中医世家,但其本人则毕业于西医院校,因此可谓中西兼通,在民国时期曾任两广考铨处中医考试委员会专科顾问。20世纪40年代,张公让陆续出版了《伤寒金匮评注》、《中西医典》、《中西药典》、《肺病自医记、吐血治验记》和《医案医话、治医杂记》,合成《中西医学比观》一、二集共7卷。1950年张移居香港,点注出版杨鹤龄的《儿科经验述要》及选评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创办《中国新医药》杂志和“中国新医药研究院”等,在社会上颇有声望。


  张公让在医学上主张中西医学的合流,主要反映在《中西医学比观》中。他说:“我觉得二三十年来,中西医界划了一个很深的鸿沟,互相诋毁,不相为谋。中医骂西医太呆板,太机械,长于外科,绌于内科,过重局部,忽略全体;西医骂中医不合科学,理论荒诞,盲人瞎马,夜临深池。他们所骂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但平心而论,西医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不少人体生理病理的秘密,治疗亦日有进步,中医则有数千年丰富的遗产,经验药物多可宝贵。西医好象年少气盛的青年,有时不免有点幼稚,中医好象饱经世故的老者,有时不免有点腐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能冶二者于一炉,择长去短,则今日之医学,岂不更为完善?所以我希望西医不要气盛心粗,要留心字纸篓中有无宝贝,中医不要抱残守缺,要留心科学王座,有无真理。”张公让著《中西医学比观》,就是“想在这伟大而繁重的工作队伍中,做个摇旗呐喊的小卒”[7]。


  不过在实践中,张氏偏于用西医的思维,求证中医的实效,他自称“偏重中医”,实际是指心目中“用纯粹科学解说的中医”。他“以科学为依归,病名采用西医”,“完全辟去五行岁露等谬说”,认为“中医说的‘肝’是指自律神经;‘心’多是指脑中枢神经;‘肾’兼指肾上腺皮质内分泌及性腺内分泌;肝阳旺是指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高……”[8]他还批评《伤寒论》“识症不识病”,虽然辨症极细,但“只能行对症治疗”,而西医则能针对病因治疗,发明特效药以杀灭病菌,比中医高明。张公让也肯定中药有一定长处,他说:“无论药物如何进化,中医之强壮剂、兴奋剂、健胃剂,仍有其极崇高之地位,……西医此时似无其匹,故我曰治疗急性热病,则中不及西;若治疗慢性病,及恢复元气者,则中或胜西。”否定中医理论,不能正确认识中医治热病的特色等,都反映出张公让以西医思维为主的立场。张氏还说:“今世之药物,西药日有发明,……其将来之发明尚无止境,似此则治疗之领域,西医将日扩,而中医将日促,吾人对此能不愧死?”[7]这正是他要改造中医的动因,其所担忧的虽然并非全为事实,但确实指出了可能的危机,值得后人思考。
民国时期岭南中医革新思潮表现不一,既有废医存药的错误主张,也有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中肯之见,这些论点折射着当时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想情况。近代以来的医学史证明,只有保持临床疗效,发扬中医特色,中医才能继续发展,但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也不容忽视。近代岭南中医革新医家的探索,有进步性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其经验和教训可供今人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伍律宁.中医起信论[M].广州:广州人境医庐,民国二十六年(1937).1.


  [2]谭次仲.中医与科学二集[M].雪兰莪: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国医学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8.


  [3]伍律宁.中医起信论二集[M].广州:广州人境医庐,民国二十八年(1939).1.


  [4]张二仲.中医改进刍论[M].广州:广州开智书局,民国十三年(1924).1


  [5]林昨非.改进中医刍言[M].新会:新会捷元斋书局,民国廿二年(1933).1-5.


  [6]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M].自刊本,民国廿七年(1938).1-10.


  [7]张公让.中西医学比观[M].梅县:梅县张公让诊所,印本,1946.1-5.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基金项目:200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2F49)文章编号:1007-3213(2004)03-0223-04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