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学,被称为人类的宝库之一,而由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的岭南中医,更是其中一份重要的瑰宝。记者昨日在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史博物馆淘到了一大批详尽、生动再现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文物瑰宝。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这座岭南中医宝库即将向社会全面开放,目前市民可以免费自由前往参观。
清代人就懂“时间医学”
在展览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溜精致而整齐的小药瓶,这可是医史馆的“镇馆之宝”,他们件件都是国家文物。该馆负责人刘教授告诉记者,馆中收藏的古代药瓶从宋代至近代均有,其中尤以明清瓷瓶居多。
记者看到,这些小药瓶中最特别的是两套十二地支套瓶,其中一套上面标明了十二时辰的字样。刘教授说,现代医学提倡择时服药,因为这能顺应人体生物节奏的变化,充分调动人体积极的抗病潜能,使药力增强。然而,中医在几百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智慧,这套小药瓶就是古人“时间医学”的最好见证。
另一套绘上了生肖图案的小药瓶则体现了中医学深远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类特制专用药瓶,如“平安散药瓶”、“参贝
陈皮膏药瓶”等,它们标志着古代中成药制剂已经有较大的规模。
在龙门石窟中发现的一份药方拓本,被该馆认为是难得的珍品之一。龙门药方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医史馆所藏的这个药方属明代所拓,历经几代名人收藏,因此十分宝贵,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记载着主治72种病症的27张针灸方。
重养生岭南中医长盛不衰
展览室内有大量展示岭南医学历史的文物。刘教授告诉记者,从古到今,岭南中医的行医人数都是全国最多的,只不过岭南中医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但却不重理论,传世著作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岭南医学在中华医学中“独树一帜”。一些岭南医学名家如何克谏、潘兰坪、陈任枚、陈伯坛等更是医学史上有名的人物。
直到现在,中医在岭南仍有相当多的“拥趸”。刘教授认为,这与岭南湿热的地理气候有关,因此从古代起就养成了用草药和中医药调节身体的传统。此外,近代以来岭南地区经济水平较高,因此这里的人们特别重视养生保健,这也是促成中医在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的一个因素。
老中医捐赠毕生收藏
这些丰富藏品绝大多数都是1982年该馆筹办之初,由一位广东老中医捐赠的。这位名叫宋大仁的老中医一生都在上海行医,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搜集这些中医学文物。据说当时上海博物馆曾经积极联系他,但是祖籍为广东中山的老先生却坚持要把这些藏品送回广东来。听说广州中医药大学要建立这样一个医史馆,老先生便立即找上门来。
昨日记者发现,这个分为三个展览室的医史馆占地不过800多平方米,但是其中却挤下了4000多件品类繁多的展品,确实显得有点“局促”。对此馆方也表达了他们的无奈,“由于资金有限,只有尽可能地保护好现有的东西”。
中医为何称“杏林”
来自于有关医学的史事或传说,如“杏林”一词背后就是一个传奇色彩极为浓厚的故事。三国时一位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报酬,只要求患者病愈后在其住宅四周种植杏树一至五株,数年下来,杏树成林,从此人们便用杏林来称颂中医。
其次,作为医生标志的是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实物,其中也多有来历,如“
葫芦”、“悬壶”“虎撑”等都是古代行医售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