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医肛肠泰斗丁泽民一家,可谓名震一方,丁氏家族到如今祖祖辈辈行医已经第10代。一家15口人,11个是医生,4个儿子个个都是医院院长,在南京有“金陵医学第一家”之誉。为纪念丁泽民老先生70年行医功绩,中华中医药学会专门为丁老制作了半身铜像。昨天南京市政府副市长许仲梓在南京市中医院为该铜像揭幕。据了解,为健在的老中医塑像,这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人物档案 姓名:丁泽民
年龄:86岁
身份:“丁氏
痔科”第八代传人
见到丁老先生时,86岁的老人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老人看上去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接受采访时连连为记者让座:请坐,请坐。
老先生告诉记者,他1920出生在扬州江都一个小村庄,16岁就随父行医,屈指算来,如今已是第70个年头了。老先生说,他们的家族大多是行医的,从明末清初起,大部分族人都从事中医肛肠病治疗,到了丁泽民,已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父亲丁辅廷得家学真传,擅长肛门疑难杂症,家传“痔科秘诀”专治肛肠疾病。其中诸如枯痔散、复方
珠黄散、
生肌散、去腐生肌散等方剂具有独特疗效,迄今仍用于临床。
谈到自己学医,老先生说,也是幼承庭训,童年的时候就抱着大肚子青花瓷药罐,站在一旁,看着父亲给远近的村民看病。后来,父亲又把他送到当时名头很响的“两淮官医”朱霞林门下继续深造。学业有成后,丁老开始外出闯荡,先是1943年携妻抱子到扬州创业,后1945年为谋大发展,独闯南京挂牌行医,并逐渐享誉大江南北。
解放后的1956年,丁泽民放弃私人诊所的优厚收入,将祖传的专科
器械及验方献给政府,并与妻子一起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从寥寥十几张病床的小科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国肛肠医疗中心,倾注了老人一生的心血。
为回报社会,他将凝聚了数百年祖传的中医专科传统方剂药物无私地奉献给国家,改进传统的枯痔药物,将含砒的枯痔散改为无砒枯痔液,保持了传统疗法的优势,又避免了砒对人体的药物不良反应,研制的专科制剂药物30余种沿用至今。
由于工作业绩出色,丁泽民曾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金陵医学第一家:4个儿子都是医院院长
中医尤讲“师承”,按丁家祖上的规矩,一家同时有父子行医的为一支。在最兴旺时,武汉、芜湖、苏锡常、上海、扬州、泰州、江都、仪征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丁氏痔科”族人在行医。“丁氏痔科”传到上世纪90年代,能称为“支”且医道高超的,几乎就剩下丁泽民父子这一支了。令人赞叹的是在他的传承下,丁家延续了一个中医世家的传奇。而且虎父无犬子,4个儿子个个是院长,在江苏享有金陵医学第一家之誉。
为了实现父亲“不能让祖上的医术在我们的手上失传”,振兴祖业的抱负,老大丁义山毅然从部队已是正师级待遇退下来,以自己的名字开办了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现任该院院长;老二丁义江是著名肛肠病专家,现任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主任;老三丁义涛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现任南京市鼓楼医院院长;老四丁义林从事小儿心胸外科多年,现为南京市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丁氏四兄弟的妻子中,除了老大妻子毕业于军队医学院外,其他三位全都是
南京医科大学校友,都在不同医院担任骨干医生。
如今15口之家,4个儿子和儿媳以及二儿子和四儿子的子女全是医生,从医的就有11位,依旧延续着祖业,全国罕见。而其中继承祖业从事肛肠科医术的就有7人,深厚的家学底蕴,让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会长之职,从1980年至今,就一直由丁氏父子“垄断”着。
谈父亲唯一一次发火是没喊醒他看病
如今子承父业的丁义山回忆说,兄弟4人能有今天,得益于父亲的告诫。当他们走上社会后,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无法子承父业,实现做一良医的心愿:老大当兵,老二下煤矿,老三在小县城谋生……但是,父亲始终鼓励他们,不要轻言放弃,学会忍耐、等待……如今,丁泽民的4个儿子终于各自学有所成,而且都是响当当的医院领导。
在儿子们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慈爱和气的,唯有一次发火要数到40年前一个夏天的中午。丁义山说,那天中午,父亲正在午睡。一个句容农民,走了45公里路,步行来到南京,慕名找他父亲看病。看到平日操劳的父亲正在睡觉,于是他就让病人稍等片刻,等他父亲午睡醒来再看病。
等到丁泽民醒来,得知农民走了这么远的路来看病,很是过意不去,连声道歉,并立即给病人看病。送走病人后,父亲把儿子叫到面前狠狠教训儿子说:“人家从句容这么远一步步走过来,还要一步步走回去。等我睡完觉起来再看病,他今天可能都回不了家。”末了,父亲郑重告诉家人:“以后,只要病人来了,无论什么时候,立即喊我!”
谈医德行医是做事业不是商业
昨天,借着塑像揭幕,平时工作繁忙的丁氏四兄弟难得聚在一起,他们谈论最多的是父亲教给他们的医德医道。
“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要诚实有爱心。”老二丁义江跟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候,一个
肛瘘病人在当地久治不愈,便一个人慕名从上海专程来治病。当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条件紧张,这个病人没什么吃的,也没什么穿的。父亲把他和其他病人一样看待,一直为他治病,还和母亲一起经常照料他生活。治愈后,这个病人千恩万谢地回到了上海,从此,每年的中秋节前,我父亲都会收到他从邮局寄来的一盒月饼,这么多年来从未中断过。老大丁义山接过话说,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父亲一直秉承祖上的“诚信行医”的原则。到儿子开的医院,他每次来都要提三句话:要治愈率,而不是好转率;要为病人服务,降低收费。丁义山说,在父亲的要求下,他们医院的药占比只有15%,远远低于其他医院,而且从未有收红包现象,只要病人举报,100倍赔偿。
“祖上留训要诚心行医,在如今的商业大潮下,父亲更要求我们要把行医当事业来做,而不是当商业来挣钱。”丁义山说,曾经有一家药厂,生产了一种药,号称“肛肠治疗开革命先河”。为造声势,厂家要给已退休的丁泽民一笔款,就请他题几个字或说几句话,但遭到丁老一口回绝。
谈未来丁氏10代还要再续辉煌
从明末清初第一代开始,到了丁氏四兄弟的子女这一辈,已是丁氏第十代了。如今,老二丁义江的一双儿女丁彤、丁曙晴和老四丁义林的女儿丁岚依旧选择子承父业。这个神奇的医学世家继续上演丁氏家族的神话。
难能可贵的是,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丁老,依然坚持每周上一次专家门诊为病人看病。“每次回家,都会看到父亲坐在书桌前,用一个放大镜看着医书。”丁义江说,父亲一辈子都学习,身体力行地感染着每一位家人,学好医,行好医。
副市长许仲梓抨击“否定中医论”
“为健在的老中医塑像,这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昨天的塑像揭幕仪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温长路说,中华中医药学会请南京艺术学院的知名艺术家钱为制作丁泽民教授的半身铜像,赠送给南京市中医院,既是对中医名家丁老医德、医术的肯定与颂扬,也给正在从事中医事业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楷模,一面旗帜,更是对前段时间关于“否定中医”的一个有力抨击。温长路说,他希望中医界能涌现出更多的像丁泽民先生那样杰出的大家,学习丁老刻苦钻研医术、不断探索新知、无私教诲后学、善待每位患者的崇高治学从医精神,担起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重任,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昨天的揭幕仪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温长路说,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否定中医的论调,是对中华医学瑰宝的无知和践踏。今天在这里为丁老塑像揭幕,也是对近期网上出现的所谓“取消中医签名活动”的有力抨击。温长路说,中医的文化性决定了它的科学内涵,实践性构建出它的科学框架,人民性铸就了它的科学灵魂,社会性体现了它的科学价值,任何企图否定中医的举动都是徒劳和不得人心的。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随后对这一说法给予了支持。“前段时间对于网上的取消中医论,是一群不学无术、无聊和无知的所谓专家起来炒作。”许仲梓说,中医不仅要发展,还要传承,中医特色要越办越好。不过,谈到目前的中医处境和发展时,温长路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也坦言:中医不仅缺人,而且也缺才。温长路将目前的中国中医总结为缺乏三类人才:一类是帅才,即学科带头人。“如果像丁老这样的人再多几个,到哪里都可以把一个医院撑起来”;第二类是全才,温长路说,这个全不是医技全,而是说要服务社区、服务百姓的人才;“此外,中医还缺乏怪才”。温长路说,中医在特色和优势项目上还比较缺乏,这些都需要振兴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