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为,应是气功上的一个词,指的是气功修炼所达到的境界和层次。我把它借用于中医,指中医人通过悟入精研在临床或临证中所达到的功夫。勿庸讳言,咱们中医人的修为不讲亦久矣!于是中医临床水平节节下滑,中医的理论不打自倒;于是有识之士才有了“救救中医”的呼声。
那么,中医人应该是有什么样的修为呢?其实说白了,不过就是临床中或临证时,在诊断上一见知病,在施治上出手即效。
1、一见知病
2004年11月初(2004年11月4日),在外甥女陪同下,我应邀前往沪杭演讲、开会、诊病。在从秀山至湖南怀化的长途客车上,正在麻利地抹方向盘的司机听我通过手机遥控指挥家中对几个病人的处置,就问:“你是医生啦?”我说:“对啊 。”“那,请你看看我有什么病?”我看他脸上一眼,说:“你有什么病?肝上可能要了你的命!”“咦耶,看来你还真厉害耶!”他很惊奇。我说:“有什么稀奇,病都显在面上。你肝的解毒免疫功能已经严重丧失,小心
肝硬化最后夹
肝癌。你目前精神状况看来还算良好,要是精神一垮,你三天工夫就去了!”“确实确实!我这肝硬化已数年了,大家都劝我好好休养,但我只要还能抹得动方向盘一天,我就不能待在家里等死。”我说:“很好,不背包袱,所以你能活到现在。”他说:“我这硬化肝一直没有产生
腹水,用药控制着。你看还能不能医?”我说:“那要看你的造化,反正西医是没有办法的;中医呢,你也别指望打包票,但确实能活人不少。”“那太好,等吃完了剩下的药,我一定要来请你。”
这就是一见知病的功夫。他的脸上并没有蜘蛛字,他的眼睛也并不是典型的肝病眼,整个人看起来还蛮有神的,但是就是他的脸部皮肤,让我隐隐地联想到了
癞蛤蟆。
我是重点研究掌纹诊病的。不论掌诊、甲诊、眼诊、耳诊,还是常规的舌诊,都是相诊,本来就属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望诊范畴。经典云,望而知之谓之神。确实,一望知病总不免让人觉得很神 。在临证中,我人就常常通过掌诊一望知病而让很多病家感到惊讶。
一望知病好象真的不可思议,其实确有根据。根据何在?咱们中医有个动态联系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复杂整体,这个复杂整体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构成部分的上下左右、内外表里之间,都是非线性的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并不是机械地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联系的,联系是动态的。依据动态联系观,人体里面脏系信息必然反映在体表,而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外征,因而通过体表特定的外征,便可以得知体内某一特定脏系的信息变化。这就形成了咱们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病特色。中医还有很多特色,比如此病治彼、未传先截的治病特色等等,都是来自于动态联系观。
一见知病古已有之,最典型最有名的就是扁
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这个故事不独在中医界内,在中医界外历来都深入人心。可是今天,咱们中医人由于已经没有这个修为,没有这个功夫,所以谁都不会认为那会是真的,总觉得那只是遥远的神话。当代顶尖级中医大家朱良春先生对此曾表达过他的忧虑:当前对中医望诊有真实功夫者,已属寥寥。的确,咱们中医在今天颇感无奈。这都是中医人在浮躁的大气候影响下急功近利、扎不下中医根的结果。
2、出手即效
中医不是慢郎中,至少“慢郎中”并不是中医的专利,西医对于很多疾病不是需要患者一辈子吃药控制吗?比如
高血压,比如
糖尿病,等等。对了,“慢郎中”好象应该是针对中医不能治急性病的吧?殊不知治急性病正是咱们中医从前之所长。被朱良春先生赞为仲景而后唯斯人的一位“山野村夫”李可老中医在其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中反问道:“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老中医的一个弟子称,曾问过西医:面对垂危病人抢救无效时,何不请中医来会诊?西医如何作答?“非吾等不请也,乃尔等不敢也!”此一答矣,没谁奋而起也。何以故?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回天乏术,现代中医甘当“慢郎中”,把自己锁定在治疗慢性病范围之内,面对垂危病人确实束手无策;二是怕承担责任与风险,因为西医抢救无效,则病人死是应该的,而中医抢救若有闪失,就难免招来诸多非议甚或官司,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直至丢了饭碗。
1998年初,我人曾写过一篇题目叫做《中医的急救为什么落后了》的小报文章,文章说:“在一般人的意识中,都承认中医治病很好,就是效果太慢,治慢性病还真行,治急性病就不如西医。真是西医阳亢,中医
阳痿。一旦病家大病一来,多半是送往西医院,或只是求助西医救治。其实,中医原本也是从治疗急症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丸、散、膏、丹以及汤剂等,对某些急症历来也确实行之有效,有的在临床急救中至今仍不可或缺。但是,由于传统剂型的局限,中医的急救范围注定要大打折扣,在病多病杂病怪的今天显得太力不从心。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亏得一些有志之士在西医剂型的启示下,研制成功了中药注射剂、气雾剂和口服安瓿剂等大量新制剂,为中医抢救急症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武器。但是,可能是由于中医界的保守和业医者的孤陋,这些新制剂一直没能在中医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其相应的急救作用自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倒是多数制剂被购进了西药房,成了不是西药的西医制剂。造成此一情况,真是令人痛心!”
当代中医急救水平的萎缩可以找出很多原因,但归根到底的原因现在看来还只在于咱们中医人自己。急救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从业者不行。据我所知,广大的基层民间象李可老中医那样能真正代表中医急诊救治水平的中医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出手即效,活人无数,名著一方,只不过懒得或不屑著述而不为整个医界所知。近些年来,学术界颇出版了几部《中医急诊学》,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字,想是为了填补中医急救的空白,用心可谓良苦,可惜几乎都是一些文抄公你抄我摘粘贴而成,不是“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成果,啰嗦繁琐,并没有真正代表中医本有的急诊救治水平,对于中医临床急救的指点事实上也无补于事。临床急救需要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快刀斩乱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容你有那些琐碎无用的过场。常言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在医学上也是一样的。
还是要静下心来悟入经典才行。惟经典能给你出手即效的功夫。我人对不少疾病还自信能出手即效、十拿九稳,全得自于对咱们中医经典的悟入精研,甚至我的一些专病方药都是从典籍中来,比如对于救治严重红丝烂疔的立竿见影专方,就来自于《医宗金鉴》的“外科心法要诀”。
总之,一见知病,出手即效,应是咱们中医人应有的修为。学中医者如果没有扎下中医的根,而自甘把自己从上医的“人医”拉到下医的“兽医”位置,那肯定不会有这样的修为。结果,自我从属,身为中医却拜倒在西医的“
石榴裙”下。这实在是咱们中医界的奇耻大辱。我常常毫不客气地给我的弟子们、也给部分中医博士硕士们当头棒喝:“你有没有这样的修为?你能不能有这样的修为?”事实看来,已经没有几个中医人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修为了!为什么呢?正如把我引为“同志”的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前辈干老祖望先生说的,他们废医存药,已经“沦为用中药的医生”而早已非事实上的“中医”。
难道真正的中医真的痛然成了昨日黄花?咱们中医人可要争气,不可作败家子而使祖先惠赠的珍贵人道中庸医学成了“殉葬品”。
-----------我来灌水来了,呵呵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而知之谓之神!
好文!佩服!
[
Last edited by 铜化金 on 2006/6/25 at 17:31 ]
-----------先生之痛心疾首,忧国忧医之心,在下佩服!
我有一表弟,现今据西医所说,得了很重的病,现今经过化疗,大大的损伤了元气,我一直认为此病只能用祖国之中医才能治疗,可惜我们却无从觅此良中医!
盼望先生,能给在下联系方式!
-----------
Originally posted by ouyanping at 2006/11/17 22:06:
先生之痛心疾首,忧国忧医之心,在下佩服!
我有一表弟,现今据西医所说,得了很重的病,现今经过化疗,大大的损伤了元气,我一直认为此病只能用祖国之中医才能治疗,可惜我们却无从觅此良中医!
盼望先生,能给在 ...
中医的确足以拯人不死!不幸数典忘祖者太多。医家以救人为天职,不会拒绝任何求医者,但因求请病家不少,且都为疑难绝病,还望理解为医者的精力与时间。
巴蜀郎中
-----------很久不见了张老师,办班的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