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岭南中医----【梁乃津家族】虽留名药传世 还闻一声叹息
    

岐黄密室:岭南中医----【梁乃津家族】虽留名药传世 还闻一声叹息

历史的枢纽  
  
  最辉煌的杰作和最大的遗憾  

  胃乃安是名中医梁乃津一生最辉煌的杰作,他最大的遗憾是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  
  
  提起“胃乃安”,很多老广州都会“哦”的一声,表情再明白不过了:谁人不知“胃乃安”呢?近20年来,广州乃至全国大街小巷的药店里,几乎都能找到这种胃药,而留下这传世名药的,就是人称“岐王再世”的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

  梁乃津幼习儒学,6岁即能诵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10岁研习《古文观止》。由于天资过人,被开中医药铺的曾祖父相中,大约在梁乃津13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中医。因常听曾祖父“良田千亩,不如薄技在身”、“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训导,加上幼年身处战乱年代,以及父亲体弱多病、英年早逝的背景,梁乃津自小就坚定了学医之路。

  在广州中医学界,梁乃津是德高望重之人,不仅因他30多岁就任职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等职,而是因为“他有真本事”,他的仁心仁术,他的学生黄穗平不无感慨地说“他一生都热爱临床”,爱到什么程度?80多岁了,还一上午看40多个病人,为不忍让病人久等,有一次竟“忙得没时间上厕所,尿库子上了”。

  回忆起老师,黄穗平说,“他跟家人相处时间不多,他曾跟我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使医术在家里后继无人”。

  梁乃津唯一的儿子梁赫然没有继承他的衣钵,梁赫然的妻子是广州某药厂退休工人,跟中医无关,梁赫然的女儿目前所学的专业也跟医学无缘。梁氏后人至今仍居住在梁乃津生前的老房子,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当记者采访梁赫然时,他对父亲几乎没留下多少记忆了,他目光凝滞,言语不多,但很用心很认真地保存着父亲留下的东西:如梁乃津亲笔书写的个人简介,梁乃津每次参加中国政协会议的出席证,此外,梁赫然还保留着一堆依然红得绚丽的荣誉证书和各类中药厂、专业媒体、研发中心聘请梁乃津担任顾问聘书。梁乃津50多年行医的荣誉和学术成就,似乎都凝结在这些物件里,而作为儿子的梁赫然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保存。

  家中书柜里,都是梁乃津的藏书,诸如《本草纲目》、《史记》、《汉书》、《辞源》、《三国演义》、《官场现形记》、《金陵春梦》、《斯巴达克思》……古今中外,百家争鸣,只是医学类的书并不多见,因为大部分医学书籍,梁赫然已捐给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这也许是梁赫然跟广东中医界关联最大的一件事。

  “天资聪颖+良好家教+勤勉好学+仁心仁术成”成就了一代名医梁乃津,但老天对梁乃津后代却颇为不公。儿子天生对许多事不感兴趣,一个对医学毫无兴趣的人,又怎能做事关人命的医生这一职业呢?从梁乃津收弟子“门槛”之高,就知道他不会让儿子学医了;而妻子去世得早,他所有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可想而知,对于儿子的教育和培养,他几乎放弃了“治疗”。“岐王再世”,却无法拯救自己的儿子,这不能不说是人间的一大憾事。

  幸喜的是,作为弟子的黄穗平,能继承老师的医德医术,九泉之下的一代名老中医也能稍感安慰了吧。   
  梁乃津(1915-1998)

  广东南海人,1915年生,幼时熟读四书五经。13岁习中医,20岁开始独立行医。1933年,梁乃津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1937年毕业后开业行医于沪。

  抗战开始后,梁乃津离开上海、辗转韶关、广州等地。1947年,梁受聘于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

  解放后一直致力中医发展,1978年被评“省名老中医”称号。  

弟子记忆  
  
  他总是替病人着想,尽量给病人省钱

  博学的梁乃津一生只带了两名弟子,这是广东中医界的遗憾  
  
  黄穗平,梁乃津弟子,现为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广州省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记者在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内二科见到黄穗平时,他正出诊,脸上一直带着中医特有的温和、亲切,中途,他挤出一个小时跟记者聊起了他的老师梁乃津,话语间,既有敬佩,也有遗憾。  
  
  他很博学,文史哲都看
  
  记者:你什么时候成为梁乃津的学生的?

  黄穗平:1986年,我在广东省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就开始跟梁老师了,一直到1995年。

  记者:梁乃津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黄穗平(想了想):太多了!他非常博学,他不仅读医学类的书,像哲学、历史、文学等各门类的书,他都看,记得有一次去他家,看到他家里到处都是书,他睡的床两边都堆满了书,可见他是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他经常跟我说要多读一些书,不仅是医学类的。

  还有他总是替病人着想,尽量让病人用最少的钱把病治好,尽量给病人省钱,比如有的医生给病人开药,会多一些药,这些药完全没有必要,但也没有副作用,只是为了让病人多掏一些钱,但他从来不会这样,有时候,他给病人开一个星期的药都不超过100元。
  
  80岁出诊为免病人久等尿湿裤子
  
  记者:作为梁乃津的学生,他有哪些事让你感动过?

  黄穗平:应该是他对工作的热爱,他一生都热爱临床。80多岁的时候,他还坚持出诊,一个上午就看40多个病人,有时候连续5个小时出诊连上厕所都没时间,有一次没办法竟尿了裤子,这是真事。

  记者:真的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黄穗平:他是不忍让那些排队看病的人失望,因为有些病人都是慕名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又排很长时间的队,病人在他眼里比自己还重要。
  
  他虽有很多政治头衔,但很反感官场上那一套
  
  记者:他担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期间,还有时间出诊吗?

  黄穗平:他太爱医生这个职业了,虽然他有很多政治头衔,比如院长啦,全国政协委员啦,但他更愿意当医生,即使当院长,事务繁忙,他还会坚持临床第一线,他在广东中医界的名气这么大,不是靠政绩,而是凭他的医术,凭他的真本事。

  记者:他对政治应该没太多兴趣吧?

  黄穗平:说实话,他学不会也很反感官场上吃吃喝喝、请客送礼那一套,还是那句话,他更愿意做一个医生,一辈子都贡献给了这个职业。

  记者:听说梁乃津只带了两个学生?

  黄穗平:是的,我和罗振华。罗振华现在也是省中医院的内科医师。我是他带的第一批学生,一来他对学生要求较高,不光有学医天分,还要内在各个方面修养素质都不错,门槛较高,他看得上的,才会带,呵呵,我应该说是挺幸运的。
  
  后代无人从医
  
  记者:梁乃津后代中没人从医?

  黄穗平:是啊,他只有一个儿子,是个普通工人,现在退休了,家里其他人也都跟中医无关。记得梁老师跟我说,因为工作,他忽略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家人相处,这是他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记者:梁乃津对国内中医学界最大的贡献有哪些?

  黄穗平:梁老师从医50多年,尤其善于治疗脾胃病,他治疗胃脘痛的验方与广州中药一厂合作研制成的“胃乃安胶囊”1991年获全国唯一中成药金奖,目前也是很多人都熟知的胃药。

  在治疗脾胃病方面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调肝理气是遣方的通用之法;活血化淤是遣方的要着之法;清热祛湿是遣方的变通之法;健脾和胃是遣方的固本之法;其他治法是遣方的辅助之法”这个理论指导治疗疑难脾胃病患者,效果很好。而且,他也是较早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老中医,他发表过《论中西医特质及中西医结合问题》、《以革命精神改革中医药》等论文20多篇,还写过《伤寒论概要》等3本著作。

后世访谈  
  
  没能继承父亲学术,儿子也感遗憾

  梁赫然打算将父亲留下来的一柜子书代代传下去  
  
  梁赫然,梁乃津的儿子,1944年生,现为广州某灯具厂退休工人,跟妻子仍住在省中医院位于书同巷的宿舍里。

  梁赫然至今保存着父亲用过的老家具、父亲留存下来的医书史籍以及父亲的各种荣誉证。

  梁赫然话不多,对父亲的印象似乎也少得可怜;而且对每一张老照片的时间和地点,梁赫然几乎都失去了记忆。  

  记者:你是梁乃津唯一的儿子,他为什么没让你学医呢?

  梁赫然:我本身对医学没兴趣,他看我没兴趣,也不想强迫我学。

  记者:你女儿呢,她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

  梁赫然:她19岁了,学的也是跟医学无关的专业,目前在广州一所不出名的专科学校念书,每周会回来一次。

  记者:还记得你父亲的一些故事吗?他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梁赫然(想了想):呵,他很少有时间跟我们在一起,想不起来了……他就是很忙,也很喜欢看书。

  记者:你们家中有人生了病,是否都是让你父亲给看啊?

  梁赫然:是的,反正我生病时,都是他看好的。还有,我的一些工友也会来找他看病,特别是肠胃类的病,他很在行,有个工友病得很严重,我父亲医了三次,就给医好了。

  记者:你母亲从事什么职业?你父亲忙于工作,会不会无暇顾及家庭?

  梁赫然:我母亲没有工作,就是家庭妇女,后来得了癌症,1976年就去世了。父亲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跟我们在一起。

  记者:你们家目前没人继承你父亲的衣钵,你会不会觉得有些遗憾?

  梁赫然(望了望那一堆证件,沉默良久):很遗憾。

  记者:这一柜子的书怎么打算呢?打算一代一代这样传下去吗?

  梁赫然:打算。其实,我在1999年将父亲生前的大部分藏书捐献给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书用车装了一车厢,大概有好几千册,大都是医学类的书,广州中医药大学还给我颁发了荣誉证书。  
  
  寻访侧记  
  
  一切都在与时俱进梁家却停留在20年前    

  寻访梁乃津后人颇费周折。

  跟随梁乃津多年的弟子黄穗平和罗振华,只知梁乃津的儿子和儿媳住在书同巷,却想不起他儿子的名字。山穷水尽之际,记者辗转找到了书同巷现所属的祝寿巷居委会,居委会有档案,其子叫梁赫然(一听就知道其父必是文化人),依然还住在1983年省中医院分给梁乃津的宿舍里。

  梁赫然珍藏着几大本老影集,有梁乃津跟太太和儿子媳妇的黑白合影,有梁乃津搂着孙女的天伦之乐,也有他出席会议发表讲话以及给病人看病的照片。

  从老照片来看,这个家庭似乎20多年一直没变,家具还是梁乃津置下的老家具,镶着大理石的红木餐桌和沙发,还有塞满了书和杂物的书柜,明显带着上世纪80年代印痕的《松龄鹤寿》挂画,镜框油漆已剥落,梁赫然说,这是别人送给父亲的,一直挂着,从没取下过。家具没变,陈设没变,只是屋子里因杂物、旧报纸或废旧家电的堆积,显得拥挤、陈旧。

  屋外的一切都在与时俱进,这个家仍然停留于20多年前,显然这并非是为了缅怀父亲。梁赫然夫妇同为退休工人,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改善这个家,看起来有些难度。

  除了一堆旧物件和那间老房子,“再世岐王”梁乃津到底给后代留下了什么呢?冷风从窗户里灌进来,一声叹息。  
  
  逸闻  
  
  生来注定当医生的命
  
  1915年1月18日,梁乃津在广东南海县一户普通人家呱呱坠地,从诞生的这一天起,他似乎就背负了不平凡的使命。说也奇怪,父亲在他面前摆满了医、史、文、哲等各类书籍,他的小手就是紧紧握住医书不放,这似乎暗示了了他从医的命运,后来,梁乃津果然成了一代名医。
  
  梁乃津与胃乃安
  
  “胃乃安胶囊”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解读:据说最初的名字叫“胃安胶囊”,有一次一位患者给梁乃津送来一块匾表示感谢,上联是“回春妙手仁心仁术梁乃津”,但却缺少下联。正好广州中药一厂(现为广州中一药业)的一位科研人员在场,当时刚协助梁乃津研制成功了“胃安胶囊”,见到此上联,一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金牌胃药名厂名方胃乃安”。大家一听,都觉得“胃乃安”对应“梁乃津”十分工整,且琅琅上口,容易记忆,不禁纷纷叫好。

  后来,这位科研人员受了启发,回厂后正式将“胃安胶囊”改名为“胃乃安胶囊”。
  
  开药方前先试吃药
  
  梁乃津喜欢“事必躬亲”,常教导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自己开出的药方,用了哪些药,他竟然都亲自试吃过。

  有一次,一位学生不解地问他:“老师,你为什么要每副药自己都要亲自试吃呢?难道药味有特别效果吗?”

  梁乃津微微一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自己年轻时,开药只考虑对症下药就好,从来不理会药的味道。有一次,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怒气冲冲地闯到他的诊台前,“啪”的一声把三大袋中药摔到了他面前,“这些药我不吃了,留给你自己吃吧!”中年男子很恼怒。梁乃津发现这是自己昨天开出的药方,这个病人当时上焦实热、内有积滞,于是开了“大黄黄连泻心汤”,自己一试吃,才发现药味苦不堪言,难以下咽。

  后来,他养成了药方自己先试吃的习惯,但凡经他开出的药,他都清楚药的气味秉性。总是会耐心地嘱咐病人“这个药比较苦,要加一点蜜汁”、“这个药比较涩,服用前含一粒乌梅”,不仅考虑药效,还考虑口感。
  
  妙手回春拯救中医
  
  梁乃津一生治病救人,医治了无数疑难杂症,但有一次他的妙手回春,却为推动整个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取消中医,余云岫首先发难,提出取消中医议案,南京国民政府拟正式决议。中医生存,岌岌可危。消息传出,举国大哗。当时某要员只相信西医,大有非取消中医不可之势,刚好该要员有一个亲戚患了肠胃病,遍请西医,疗效都不好,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势头,有人建议请梁乃津会诊,该要员无奈,同意试试,开写处方时,梁乃津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

  病危至此,一诊可愈?众人皆疑,据此处方仅服数剂,果如梁乃津所言,该要员这才相信中医之灵验,题字送匾《岐王再世》(中医亦称岐黄之术,岐王是传说中医术最高者),自此再不提取消中医之辞了。梁乃津自此声名远播。  

  家族大视野  
  
  恢复丈夫和父亲的尊荣
  
  当身边的人以“妻管严”为当然的时候,以早晚都要落入此俗套来取笑即将结婚的年轻人时,当听到许多小伙子以娘娘腔为美为时尚时,我就知道,我们这里,男人出了问题,女人也出了问题。

  我不是想说什么“大男人主义”或“女权主义”的概念,给一个现象贴标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我要说的是日常生活的秩序。数十年来,父亲(丈夫)在家中的地位衰颓,阴盛阳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此,男人一般以自嘲的态度一笑而过,并没有引起足够反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大潮,不可抵挡。却没有想过“父亲”这一角色在家中地位的下降与割断传统、治家理念混乱有着直接关系,并且已经酿出了不少苦果。

  从前在农村,家族族长掌握着道德权柄,以千年传统思想主导着家族重要事务,抛开对这种秩序的道德评判,那无疑是一个有秩序的时代。

  一场席卷民族的革命摧毁了社会旧秩序,家族统治土崩瓦解,传统价值观遭到抛弃。革命消解了一切,甚至连家庭都差不多被否定。样板戏里的女主角如江水英、阿庆嫂等都没有丈夫,没有家庭关系,家庭的价值被更大的“革命价值”所取代,从后来出现的一句标语可以读出一部分真实:“为了国家兴旺,不怕小家败亡。”“家庭”受到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就不可避免。

  族长的威权消灭了,更重要的是,“夫权”遭到否定,导致家庭中父亲的权威渐渐褪色。由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许多妻子对丈夫失去了足够的尊敬,导致儿女也不尊重、甚至藐视父亲。我们可以做个调查,看哪个做妻子的常在孩子或外人面前夸奖自己的丈夫,令其产生做丈夫和父亲的骄傲、自豪与荣耀感?在许多小家庭里,太太不骂先生就已算很贤惠了。

  真正值得担忧的是,父亲的道德权柄一旦得不到尊重,他们就懒得在家里和社会上担负起道德楷模的责任。权柄与责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亲在家中没有权柄,失去做父亲(一种大丈夫式的,类似西方的贵族)的尊严,精神上就会变得脆弱,失去依托,无所适从,也就没有爱对妻子和儿女生发出来。

  男人要的是尊荣和权柄,女人要的是呵护与爱,各取所需,则可保两下和睦幸福。此事非关平等,皆因男女身体构造、心理机制不一。男人理性,所以适合做一家之主,女人感性,故长于处理家庭生活细节,这天然秩序,为的是让男女分工合作。若有人硬把这天然的秩序颠倒,在家中闹革命,妻子跟丈夫抢话语权,后果也就不堪设想。家庭领导权之争的结果,是男人失去尊严,女人失去爱,两败俱伤。家庭,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辨理的地方;是讲秩序的地方,不是争权的地方。

  现今时代,许多女人收入比男人高,但若在家中按收入高低来决定话语权,实则异化了家庭本来的功能,将家庭变成一个势利场,如此家庭,爱将何存?

  若家中女性掌握话语权,男人在家中既无所作为,就只好到外面追逐权力,或寻花问柳,或借酒浇愁,结交猪朋狗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男人的尊严受到压抑,家中的继承人——儿子也多半会变得软弱、女性化,且越来越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恐怕是做母亲的没有想到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眼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恢复父亲的尊荣”,恢复父亲在家中的道德标志功能,重新获得妻子儿女的尊重与敬仰。如此,中国男人才有可能真的活得“像个男人”。 □宋晓贤 

  本版撰文/图片翻拍(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郭晓鹭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