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观物时常识化机——名医悟道逸事
    

岐黄密室:观物时常识化机——名医悟道逸事

观物时常识化机——名医悟道逸事
张存悌



  明朝开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召见二位老者,帝问他们从事何业?一老者答:“业医”。帝问:“卿为医,可知蜜有苦而胆有甜乎?”答曰:“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猴食果多则胆甜。”帝曰:“是能格物者”,遂升为太医院使。可见朱皇帝择医的标准是有道理的。所谓格物,就是推究事理。岐黄之道就是从各种事物现象中观察、归纳而推理总结出来的,此即格物致知的道理。善能格物者,必然致知,多知。《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所谓“候”指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如气候、物候、病候;“道”指事物的规律、法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意谓由事物的外在现象总结归纳出事物的内部规律法则。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即“候”生出“道”,“道”源于“候”。已故名医方药中先生认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是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这对我们认识理解中医理论是很重要的。
  人与天地相应,由大自然的气候、物候与人体的病候变化联系起来,取类比象,总结归纳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即“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中医理论的产生就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加以研究总结出来的。清代吴鞠通曾云:“医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温病条辨》)。”他所谓“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也是讲要研究气候、物理、人情事理,“而后可以言医”。朱丹溪曾有诗句:“学农未便妨书读,观物时常识化机。” 也是讲的这个理,他把医学事理视为格物致知的一项内容,还把自己的一部代表性医著干脆命名为《格致余论》,在该书序文中说道:“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其篇曰《格致余论》。”
  翻阅名医医案,常能看到古代名医观物识机、格物致知的有趣故事,下面举几个例子,借以印证之。
  赏月悟医——明朝周慎斋,安徽名医,著有《慎斋遗书》等著作。中年得了中满之证,遍访名医乏效,广搜药方又不敢贸然试用。某晚,慎斋强打精神坐在院中赏月。突然,乌云遮月,他立感心胸憋闷。少顷,清风徐来,云散月朗,胸部随之亦舒。慎斋恍然有悟:云属明,风属阳,阳气通畅,则阴云消散,“吾病亦如是乎?”于是自拟和中丸,温中通阳,方取肉桂、炮川椒白术薏苡仁、砂仁车前子、陈皮等组成,服之一月而愈。此由观风察云加上切身体会而悟出阴阳之理,可谓善于格物致知矣。
  观花识药——浙江名医范文甫曾治黄某,“苦不寐,百药不能治。”范氏处以百合30g,苏叶9g,3剂而安。有问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书?”范答曰:“我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百合、苏叶未见有安眠之功,范氏从其朝夕变化而悟出助寐之效,临床疗效亦验证了这一点。此亦援物比类,由物候而悟出医道一例。
  倒凳识湿——明代名医杨贲亨治一病消谷善饥者,前医多从火治不效。贲亨接手,久思不得,未便出方。忽见堂上木凳自行仆倒。视之,乃因湿气蒸腐使然。贲亨忽悟,火能消物,水亦能消物,断为“此系湿消尔”,投热剂而愈。
  由木凳因湿而腐悟出水亦能消物,不独火尔,也算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一例了。今有人报道,消渴病者湿盛之候并不少见,由此案似乎可以悟出些新见解来吧。
  望梅偶得——清代名医程杏轩次子患病腹胀,自夏至冬,缠绵不愈,渐至食入则呕,腹大如鼓,已成单腹胀,百治不效。时值腊月,杏轩忽见梅花初绽,触景生情,随即采摘数十枝,令以汤泡代茶,日饮数次。后又合以木瓜橘饼及酒,啜饮3日,腹中微鸣,不时矢气,已见转机。旬日,胀势减半,食入不呕,一月后腹胀全消。时人甚奇,问梅花治胀,出于何书?程氏答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会心偶得,无古可师。大概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其气芳香,故能醒肝舒脾;橘皮调和诸气;肝以敛为泻,木瓜酸柔,能于土中泻木,更借酒力,是以得效。”
  梅花治此久胀,程氏似乎偶然得之,实则素有根底,方能一触即发,顺势体悟。如若胸无点墨,即便踌躇再三,望梅恐亦熟若无睹。故悟性固然得之于天机,后天努力也不可或无。
  舟上闻道——某日,叶天士乘船出诊。所乘船新抹桐油,光亮如新。时值初秋,水上风来,精神一爽。忽闻岸上有人大声吆喝,谓桐油新抹,不能接近菱塘,菱遇桐油,则必枯萎而死,乃命改道以避之。天士自思:桐油为涌吐顽痰之品,不想其与菱相克也。他日,有妇抱儿就诊,病为伤食,已更三医无效。天士亦诊为食积,但似与寻常食积不同,询之,为食菱过多所致。猛忆舟中之事,遂于消滞药中加入桐油一味,其病顿愈。
  可以看出,无论是周慎斋“赏月悟医”,还是杨贲亨“倒凳识湿”,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形成,均来自先人长期观察自然和人体疾病变化的结果,看来似乎偶然,实际蕴含着必然性。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增水行舟、釜底抽薪、引火归原法等等,都是古人在格物致知精神引导下取类比象观察总结出来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它不仅是古代医学发展的缘由所在,也是现代中医能否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毫无疑义,我们现在不能认识的东西还有许多,还需要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对中医学的规律、原则继续进行观察、总结、分析,不断发展提高。而这需要“观物时常识化机”的悟性。
-----------此君得中医门径了
-----------《易经》包含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的变异(变化)、不易(不变化)、简易之理。上述大医正是从一个简单的外应,凳子倒地(湿霉自腐,不能自承重量)而联想到人若受湿,形同此凳。比类取象是中医一大方法。
-----------善思者也
-----------这么好的文章,现在才看到,顶一下!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