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王玉书:从杏林中人到故宫书法篆刻家
    

岐黄密室:王玉书:从杏林中人到故宫书法篆刻家


惠风和畅

金禹民制章 启功私印

王玉书制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王玉书制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

李白 《清平调 》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王玉书与金禹民先生合影

王玉书,1946年生于北京原平谷县。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故宫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理事、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院长、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书法研究员、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

  早年致力中医事业,长于内、妇科。后师从著名金石家、书法家金禹民先生学习书法、篆刻艺术。受先生启蒙慧根,深得亲传,多年潜心研习故宫博物院珍藏历代名家碑帖玉玺。书法擅长秦篆、行楷等诸体。篆刻宗法秦汉,出入浙皖,铁笔纵横,妙造自然。所作诗词与书法、篆刻相得益彰,形成劲秀飘逸、生气盎然的风格,其作品令观者爱之,藏者珍重。业绩先后为数十家报刊专访介绍,传略已为《中国书法家选集》等几十种画册著录。

  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李瑞环等及世界名人池田大作、萨马兰奇、陈香梅、帕瓦罗蒂等书篆作品。制印6000余方,书法作品广为国内外艺术馆及个人收藏。

  1995年,国务院向十一世班禅授金册、金印,为其中金印奉篆印文。

  200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艺术指导委会员、人民画报(中国画报)社、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组委会授予“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

  2005年,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策划组织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及展览图录的出版工作。

  2006年5月与英国皇室亲王迈克尔·肯特会面并赠篆书作品“惠风和畅”。

  享誉京城内外的书法篆刻家王玉书,曾为“杏林中人” 十七载,是原平谷县医院有名的“小王大夫”,偶然的人生际遇改变了他的理想轨道。当步入故宫这座文化殿堂,并拜在金石书法大家金禹民门下时,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一切“从头再来”。 贤婿、孝子,更是高足的他未负重望,十几个春秋挥汗如雨地耕耘和坚持不懈,终于继承了一代宗师的衣钵,成为有所建树的书法篆刻家。

  王玉书认为,中国的中医和书法,其内里是相同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付出什么样的心血去传承,都是值得的。

  儒雅稳健,温润慧中,已过耳顺之年的王玉书,看上去像刚过“半百”,谦和的笑容,使周围的人如沐春风;话语不多,幽默风趣,常逗得在场的人忍俊不禁,而妙语如珠中总能给人很多启发。多年行医,后来又常年习书篆刻,他练得一个健康的体魄,也练就了温润如玉的心态。

  在北京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坐落着具有近600年历史的明清皇宫、如今的全国第一批文保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进了故宫,沿着高高的城墙西行,拐角处有一座幽静的院落,内设故宫研究机构,这也是王玉书办公的地方。他每日6时准时到,华灯初上时归,几十年,天天如此。

  记者跟王玉书也算是忘年交了,常听先生讲书论道,谈古论今。也有幸现场观看先生操刀刻字,挥毫泼墨,气定神闲中,把中国的书法篆刻演绎得风骨淋漓。11月15日,在他要离京远足之前,记者悉心听他讲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感悟颇深。

  继承父业 杏林暖春

1946年,王玉书出生于原北京平谷县,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夫,但不幸英年早逝,39岁就离开了他们,留下了王玉书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作为家里的长子,王玉书早早和母亲一起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父亲当时留下遗愿,让儿子学医,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在初中毕业后,15岁的王玉书进了原北京平谷县医院,在中药房当学徒。师傅是一位京城著名的老中医。

  王玉书从最基础的理论学起,认药、抓药、捣药、制药、做药、压药,每天都“泡在”药里。此外,他还得背诵研究大量的药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千金方》、《本草纲目》等中医传统典籍,那些精华,至今都能出口成章。在这个极为辛苦的过程中,王玉书不仅掌握了全面的中医理论,也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为他以后从事书法篆刻创造了条件。

  在药房学徒3年后,他开始跟随师傅坐诊,替师傅抄药方。一年后,他有了正式的处方权,可以自己独当一面了。那年,他19岁。

  此后的岁月,他在原平谷县医院的诊室,天天为病人“望闻问切”,闲暇时就“啃”大部头的医书。由于他为人谦和,待人真诚,医术高明,20多岁的时候,在当地就很有名气了,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小王大夫”。

  救死扶伤,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这个行业里,王玉书一干就是17年。17年里,诊治了几万甚至是十几万的病人。他本想着,以治病救人为终生使命,而人生的机遇却改变了理想的轨迹。他没有想到,会在自己顺风顺水的中医领域画上句号,一切从头再来。就如他15岁进中药房一样,他又以惊人的毅力,用曾经开药方的笔,写起了篆书,并一发而不可收。

  十年如一梦

  2006年,王玉书从艺27周年之际,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王玉书书法作品篆刻选》,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书名,朱家溍题字“刀笔清劲 势若削玉”,张中行作序,可谓一本难得的珍贵资料。在后记中,王玉书满含激情地写道:“是爱妻金文媛引我走上艺术之路,是家岳培养我继承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每念及此,晨昏对影,感铭肺腑。”

  如今,尽管“爱妻”已“离去”10年了,可是她对王玉书今生的影响,让其终生难忘,每每提及,都是思绪无尽,感慨万千。

  那是在1963年,王玉书在原平谷县医院中药房当小学徒的时候,从北京卫生学校分配来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西药房做药师,她就是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金禹民先生的女儿金文媛。王玉书当时没想到,这位姑娘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并把自己引上了一条艺术之路。

  就像所有年轻人一样,由于有共同语言和志向,经历了美好的爱情后他们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但直到结婚后,王玉书才知道自己的岳父是个大书法家,但他也只是很喜欢老先生的书法而已,并没有想到会继承衣钵。

  妻子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留下了病患,在1998年突然撒手而去。“到今年,整整10年了。”恍如一梦,千古伤心。王玉书有些沉重地回忆,就差一年,妻子就退休了。此后,王玉书就用加倍的努力,去告慰当年鼓励、支持他走上艺术之路的“爱妻”。

  故宫里的“售货员”

1979年,王玉书从原平谷县医院调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因为岳父金禹民先生半身不遂,两个儿子都在外地,身边需要人照顾,王玉书和妻子金文媛先后调入了这个国家一级文保单位。从此,王玉书的杏林生涯也画上了句号。

  放弃已干了17年的行当,也意味着放弃了以前所有的成就,王玉书并不后悔。他和妻子金文媛当时只是想,只要能在跟前照顾老人,让老人少些寂寞和病痛之苦,干什么都成。

  进入故宫这个陌生的环境,也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再没有人亲切地喊他“小王大夫”,也没有人会热切地在病房门口守候他。在那里,他只是外宾服务部的一名“售货员”,蹬着三轮车销售咖啡和各种饮料。

  好在故宫的学风很盛,一起的年轻人闲暇时都在练习书法。客人来了就卖货,客人走了就铺开纸写字。但由于年轻,好多人吃不了这个苦,到最后练习书法的那拨人,只剩下王玉书这个“大龄青年”了。故宫丰富的藏书和各种碑帖,他也“深研细啃”,在这片文化深厚的沃土,汲取了充足的养分。但生活的负担,并未因为他的好学有所减轻。

  他每日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回去和妻子一起照顾老人,当时孩子也嗷嗷待哺,“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负担最为沉重的时候,他却毅然拿起了刻刀和毛笔,走上了一条艰辛的艺术之路。

  成功就得坚持不懈。王玉书至今深深铭记著名艺术大师侯宝林对成功的总结。侯宝林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4点:天赋、名师的指点、超人的勤奋,还有机遇。王玉书恰巧具备了这4点,所以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贤婿亦是孝子

  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王玉书这个女婿,却整整服侍了老丈人9年,直到他1982年离开人世。不知情者,以为背着老先生进进出出的是儿子呢。知情的人,都对这位“贤婿”赞口不绝。而王玉书把对父亲的一腔爱,都献给了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毕生心血的“老泰山”。

  金禹民先生是我国著名金石家和书法家。据说,他会十余种技艺:制砚、刻碑、刻竹、篆刻、瓷器铜器鉴定、绘画、书法等,为一代奇才。尤其是他的印章制钮技术,当时堪称中国第一。他还会用甲骨文、周金、石鼓、秦金、小篆、隶书、行草、楷书等8种书体“雅玩”。启功曾题云:“禹民先生金石名家,铁笔之余,尤精八法,不独篆隶擅长,各体俱称拔萃。”

  据说,金禹民临摹历代书画时,是边看边画,而画出来的跟真迹一模一样。仿作历代名印,就更是“真赝”难判了。和他同时代的人,如张大千、启功、张中行等名家的印章都是他刻制的。

  金禹民的一生很传奇:1906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镶黄旗家庭,童年时家道中落,靠官府微薄的旗人补贴和捡煤渣为生。但他聪慧好学,偶然的机遇拜在了京城著名石刻家寿石工门下,学了一身本事,“擅书法篆刻,尤精印钮雕刻”。1939年-1949年,金禹民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系篆刻导师。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篆刻专家。1956年加入北京金石书法研究社并任理事;1961年以来6次入选赴日本书法篆刻展 。曾任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江西大学书法学会名誉顾问、北京东城书法学会副会长 。1983年出版《金禹民印存》,作品编入《五人篆刻选》 。

1973年,老先生患半身不遂,左侧麻痹,生活不能自理,却不甘心就此搁刀,徒弟特制了铁夹为印床,把石印固定在桌上,他单臂操刀挥毫,直到去世前夕。因此,在他晚年的印跋中,常有“单臂翁”句出现,可谓豪壮。

  在老先生患病的9年里,有些活动必须出席的时候,王玉书就背着他去。记得中国书法协会成立伊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金禹民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就是王玉书背着爬了好多级台阶去出席的。9年里,王玉书背着他岳父进进出出,爬楼梯、爬台阶,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认识了这位“贤婿”。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而在老先生的眼里,王玉书就是自己的亲儿子,他把毕生所学精华,传授给了谦和好学的“贤婿”。

  操刀十年后挥毫

  王玉书是搞了10年的篆刻后才从事书法创作的,因此他的篆书写得刚柔相济,炉火纯青。由于当时是而立之年后学艺,而且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因此,他付出的辛苦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十几年里,他每天四五点钟起床,6时准时来到故宫开始写字。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当时金禹民在生活上是慈父,在艺术上是严师。他常常教育王玉书:“人无一技之长,则不能立足社会。”

  王玉书记得,当时每天晚上,老人歇息了,孩子也睡去了,家里安静下来,他就坐在桌前开始刻章。静静的夜里,只听得刀子在玉石上划过的刺刺声。就是这个声音,伴着他度过无数个夜晚。第二天早上,王玉书把自己刻好的印章拿给老先生看,老先生点头了,就可以拿去送人;老先生不满意,就磨掉重刻。

  让王玉书很难忘的是,有一次,他把花了一晚时间刻好的印章拿给老先生看时,老先生竟给摔在地上,还说“你不是吃这碗饭的”!王玉书呆住了,但随即想想老先生的一生艰辛,就强忍住泪水,捡起了印章,重新制作。

  王玉书是在刻了10年印章后才进行书法创作的。当时金禹民认为,只有把篆刻搞好了,才能写好书法。由于篆刻功底深厚,又得到老先生亲身传授,王玉书的篆书写得跟老先生的几乎一模一样,就连妻子也很难辨认。王玉书记得,妻子金文媛在世时,早晨经常拿起桌上的书法作品问:“哪个是你写的,哪个是爸写的?”而外人更是分不出来了。老先生有个徒弟偶然看到王玉书发表在报纸上的书法作品,一路找来,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师傅。当时,徒弟还以为有人在抄袭师傅呢。

  亦篆亦刻 行云流水

  王玉书以秦篆见长,还善隶、楷、行等书体。他的篆书作品,虽书似画,或重峦叠嶂,或江河纵横,或曲径通幽,都笔力苍劲,线条老辣,刚柔相济,古朴典雅。他的作品,朴拙中蕴含至美,自然中尽显华章,尺牍之间,把篆书的“结体”美、篆书的神韵、篆书的风骨,表现得淋漓尽致。

  篆书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广义上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上的篆书主要指“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形体偏长,匀圆齐整,是秦始皇初统天下之时,李斯受命统一文字,把“大篆”简化后创立的,后为秦国的通用文字。“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观王玉书的篆书作品,如饮酒品茗,酣畅中不失柔美,淋漓中浸满婉约,似轻歌曼舞,又似行云流水。他立笔如山,横笔如椽,每一笔横空出世,每一笔又都掷地有声;每一笔似在追本溯源,每一笔又充满物语;似在诉说,似在追问,似在大秀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似在慨叹:天地本来如此,造化本就意象万千。

  在2006年出版的《王玉书书法篆刻作品选》中,收集了王玉书近40幅书法作品,无论“神游唐宋”,还是“鹤梦同清”,都风华尽展。在“刊石布珍”篇,呈现的是他制作的精美印章。

  篆字是刻章的固定字体。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的,虽然后来变为“意象”,但追本溯源,形似依稀可辨,所以篆字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王玉书制章,是七分书,三分刻,与别人正好相反。他的篆刻宗法秦汉之风,自然朴拙,方寸间浑然天成。

  在他从艺的30年里,创作的书法作品不计其数,刻制的印章有六七千方,有的馈赠亲朋好友,有的被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以及社会名流收藏。

  日本创价协会会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池田大作对王玉书的金石篆刻艺术仰慕已久,1993年委派弟子山田胜久到中国制印。山田胜久费了很大功夫才找到了王玉书。王玉书被其的诚挚感动,花一夜时间刻了3枚印章,赠送给池田大作,成为其永恒的珍藏。至今两人保持着友好的书信往来。

  2001年中国申奥期间,他应邀为萨马兰奇制了枚印章,还书写了“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书法作品,成为萨马兰奇的珍藏。就在同一年,他为在故宫午门同台演唱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各制了一枚印章,他们都非常珍爱。2004年,杨利伟从太空胜利归来后,王玉书受有关部门委托,特意书写了“德利伟业”4个大字赠送……

  2006年,从故宫博物院退休后,王玉书被返聘,在故宫这座文化殿堂、在自己深爱的艺术领域里,继续挥笔操刀,纵横驰骋……


来源:北京商报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