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辍学从医名利薄 扶伤救疫德声尊
    

岐黄密室:辍学从医名利薄 扶伤救疫德声尊


余道元先生的亲笔处方。


在女儿余繁庆眼中,余道元先生是一个“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的人。

余道元先生故居———金带街高营房6号。
余道元(1898-1983)


  贤氏春秋


  余道元,原名余瑞昆,惠州市人。惠州市人民医院中医师,广东省著名老中医。其自幼好学,读至初级师范后立志学医,钻研中医学。民国初参加广东省全省中医考试获中医师合格证,20世纪20年代末即挂牌行医。1933年在惠州创设惠阳医学广益社,讲学兼赠医。1954年10月,加入惠州镇联合诊所,后并入惠州医院。1978年被广东省卫生厅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79年当选惠州市中华医学会副理事长、惠州市科协委员。是惠州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政协惠州市第三届委员。


  余道元医术高超,擅中医内科、儿科和传染病科,因对伤寒及温病有独到的研究,被视为医治此类病的专家。其结合本地气候情况,总结出自己独到的医学心得并用之于临床,疗效显著。撰有《大头瘟》、《论血证治》、《坐骨神经痛》、《流行性脑膜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医学专论,其中有关治疗肝硬化、肝炎的文章获fo山专区奖。余道元医德好,虽平时严谨,不拘言笑却幽默有加,对病人外冷内热,尤其对贫穷及妇幼病人照顾备至。热心授徒,先后带徒十余名。从医半个多世纪,所治疑难病症无数,在惠州及邻近地区有很大名气。群众为了排到他的号看病,有的从凌晨3点开始在医院门口排队。1983年10月16日,余道元因病逝世,临终前的早上还为患者看病,享年85岁。(整理)


  《敬和吴仕端兄〈宿雨初晴〉步原韵》:胸怀何以自然宽?地坼天崩胆不寒。放眼丛林光景异,开门峻岭薄云端。浮名肯澹忘牵挂,事物能休鄙积存。晴日丽天霾去后,无为应作有为看。


  纪事本末


  自小立志学医


  余道元从小就有志向学医。据余繁庆回忆,余道元的父亲是一位私塾的老师,一生勤恳,50岁左右突然患伤寒,后终告不治,无奈撇下妻子、10多岁的余道元和另外4个女儿离去。余道元悲痛万分,眼睁睁看着父亲得不到好的医治而撒手人寰,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有机会一定从医救人。所以,当他书读至初级师范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求学之时,毅然转向医术,从中药歌诀开始学医。据管丽芳回忆,此后余道元博览医书,并熟读《伤寒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著作。他还经常到中药店去看处方,加以琢磨,再回到书本中去查证,有些心得还详细记下来。民国初年,余道元考取中医师合格证书,21岁始正式挂牌从医,治病救人。


  半天诊脉50人


  10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同样落在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余道元医师头上,但余医师并没有被打垮,而是在革委、区委、居委的帮助下治病救人。1970年左右,据时任惠州市桥西区区委副书记列伟钦回忆,当时惠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林英指示其为组长,市计委副主任曾新如为副组长的基层工作组主抓街道工作,蹲点金带街,开展工作。列伟钦当时见到,管辖区内有很多群众缺医,在林英的支持下,顶住当时卫生部门个别领导“左”的思想压力,在金带街居委会主任王彩娣的配合下,保护和大胆起用当时赋闲在家的广东省名老中医余道元先生,在金带街居委会的一间小房帮助群众诊病。“当时,大家知道余医师恢复诊治后,金带街早早就被人围满了,为了让余医生休息,我只得说定一个早上只诊脉50个人”,列伟钦说,“那时,我经常找余道元先生聊天,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医师,很愿意为人民服务。早上7点30分就开始工作,看完病号才下班,就这样在金带街那里工作了近2年时间左右。”


  尽心传承中医


  旧社会带徒弟是有条件和收钱的。但是,余道元在传承中医上对“名利”看得十分淡漠。只要想学中医、热心中医药的,愿意跟他学习的,不讲条件都可以。据惠城区纪委史明回忆余道元,“在中山南的诊室里,每天最少有两人跟着他。余先生切脉后,又分别交给旁边两个年轻人切脉,余先生口有言语,表情有暗示,两个人都点头后,余先生口述中药及分量,两人各分头执笔开方,其中一份交给患者取药,一份留为医院备查。我在中山南候诊时候,总喜欢在余先生的诊室旁,静观这一让我陷入沉思的场景。实际上,这两个年轻人并非其家属子女,只是医院员工而已”。他先后培养了十余名学子,均学有所成,各自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


  王谢堂前


  [故居]金带街高营房6号


  金带街位于东江西岸,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其东接水门路东城墙,西连西湖的西城墙,有一说其犹如一条带子,故名金带街,余道元的故居就在金带街高营房6号。在金带街西端拾级而上的小巷中,有一大宅门,门口用铁门锁上,从外面望进去,可以看见里面是一座2层的小楼。据余繁庆回忆,故居是一所四合院,一踏入大门,是一个小天井。以前因为父亲余道元酷爱摆弄花草,这里满目姹紫嫣红、一年四季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而现在随着父亲走后,家人陆续搬离,除了灰土墙瓦外,再无其他。时光荏苒,祖屋历经风雨,只留下岁月的沧桑痕迹。


  [工作地点]惠州市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部


  据惠州市人民医院管丽芳透露,余道元1933年在惠州创设惠阳医学广益社,讲学兼赠医。1954年10月,广益社加入惠州镇联合诊所,后来被并入惠州医院,并在中山南门诊部应诊。可以说,惠州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部是余道元解放后主要的工作场所。当记者沿着步行街后的那条街道走着找到惠州市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部,这里已是焕然一新,门诊部干净、整洁,医务人员忙而有序地工作着,里面的设备都是新的,还带有电梯,看不出残旧的遗迹。余道元的女儿余繁庆告诉记者,“中山南门诊部内部结构、设施很多都是经过改造的,不过地点是没变,以前父亲就是在这里工作的。”


  名门家乘


  余道元女儿余繁庆:父亲教导我救人命最重要


  余家后代从医表


  余树深(去世)


  惠州个体医生


  余树楠(退休)


  原广西柳州市卫生局局长


  余树干(退休)


  原深圳布吉一医院医生


  余树大(退休)


  原香港九龙一医馆从医


  余繁棣


  天津市第七十九中学校医


  余繁贺


  惠州市惠城区中医院中医师


  记者:父亲在您印象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受父亲影响,现在有多少子孙后代从事医学?


  余繁庆:他高高的,不胖,脸上有着被时间刻画的皱纹,他喜欢穿唐装,下身是蓝或黑的裤子,脚上蹬着布鞋,他沉着严谨却不乏幽默。我们算是中医世家了,我们有14个兄弟姐妹,自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从父亲算起第三代有9人从医。


  记者:您对父亲的教育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余繁庆:父亲一直以身作则地教育我们,有一件他救死扶伤的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有一次,我正忙于复习考试,父亲刚看完一个病人,要我帮忙研药。因为正值复习紧要关头,我就推说没时间。父亲就回说,“你知道吗,救人命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影响我直到今天。父亲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他的门诊量很大,每天到下班时间病号没看完,父亲是决不会回家。


  记者:您在父亲的教导下,后来也考取了从医资格证,作为一个行内人,您怎么看待父亲的从医?那一点您最敬佩?


  余繁庆:我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地学医。他的医学理念总结为“四诊八纲八法为基础、四气五味五色成妙方”。他从“望闻问切”四诊开始,再按不同的病情根据“八纲八法”,用药“五味五色”组方。他的医术在我看来是高超的,我特别佩服的是他的把脉技术。父亲看病不喜欢人家多说,因为他把脉就知道病情。记得有一次,惠城区纪委史明同志去父亲那里就诊,父亲把脉后,立刻问“拉肚子,吃李子了?”原本想去看慢性支气管炎的史明,没想到余医师把一下脉就知道他拉肚子,而且还说对他吃了李子,很是钦佩。后来他也把这一段写入了自己一篇《关于余道元先生的点滴回忆》里。父亲对于“医”有着自己的执着和信仰。有时候他身体欠佳,还坚持工作,常常是旁边放着湿毛巾,劳累头晕就放在额头敷一敷,决不随便请假。有一次,实在头晕得不行,他就亲自写了请假条贴在挂号处,向患者请假,“本人请假一天,头晕,甚晕甚眩。”


  记者:父亲给你们女子的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余繁庆:除了他在医术上教导我们之外,正直的为人、平等待人等都是他留给我们的财富。过往时候,有些人想利用公费医疗之便开高档补药,父亲从来都是严词拒绝,他会说,“你这病不需要这药”。父亲对所有的病患都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还常常给老弱病患优待,遇到没有钱看病拿药的病号,他除不收诊金外,还自掏腰包让他们抓药去。我记得很清楚,寒冬腊月,一妇人抱着一没穿裤子的小孩来看病,父亲见其可怜,掏出5元钱,说“快给孩子买个裤子吧”。俗话说“医者父母心”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得很深刻。他经常为病患着急,有时甚至动怒,不过是为他们好而已。父亲不求名利,宠辱不惊,在“文化大革命”最艰难的时候,还是为患者看病,他认为医者无罪。我觉得他是“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这样一个人。


  西湖说稗


  与吴仕端唱和


  余道元和吴仕端(惠州知名的文史家及苏学专家)都是金带街人。有一年,吴仕端的左眼被石子击伤,感染到右眼,幸得余道元妙手回春保住了右眼不失明后,就隔三差五找余老诊治,其实除了打脉开方外,他们二位竟然偷偷谈起作诗来。原来,吴仕端和余道元都是诗词高手,一时技痒,难免切磋了起来。在“四人帮”倒台后,吴仕端、余道元二人更由偷偷作诗变成公开唱和。他们互相作诗,并请对方唱和、修正。每次,余道元先生把写好的诗词装在信封里,如古礼一般托人郑重交予吴仕端先生,吴老也如是。至今,他们的交往的诗词还保留着。在此抄录吴仕端先生作于1979年春的一首诗及余道元的一首和作。吴定球先生认为,这两首诗可以窥见惠州老一辈知识精英的胸襟气度和学养才情。


  《宿雨初晴呈余丈》:一湖新霁觉天宽,浩荡东风送酷寒。万里江山人健在,十年风雪梦无端。支离身世欢场少,耐久交情古道存。休问春光余几许,男儿毕竟向前看。


  《敬和吴仕端兄〈宿雨初晴〉步原韵》:胸怀何以自然宽?地坼天崩胆不寒。放眼丛林光景异,开门峻岭薄云端。浮名肯澹忘牵挂,事物能休鄙积存。晴日丽天霾去后,无为应作有为看。


  酷爱读书


  余道元已是省级名老中医,也有着几十年丰富经验,但他从未放弃对医学的学习钻研。也从医的余道元女儿余繁贺告诉记者,父亲热爱学习,不拘古,他虽然是中医,但却读《诊断学》等西医理论,吸收西医的知识。常常可以看见父亲废寝忘食地学习。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无论在家中,在办公室台上,总放着医学书籍,甚至在上班的路上,他坐在三轮车上都在看书,当车停在中山南门诊部门口,他才合起书下车上班。


  余道元先生不仅自己爱读书,还喜欢爱读书的人。据邻居的小孩吴定球回忆,一日他去找余道元先生诊治,先生诊脉后说热气。深知吴定球先生的朋友听后对余道元医师说,“他当然热气啦,天天熬夜读书到深夜两三点”。吴定球先生正担心被“骂”,说,太晚睡了对身体不好。哪知道余道元却道:“读书好啊,年轻人应该多读书。”


  爱种花草


  除了爱读书,余道元另一个爱好就是侍弄花草。据女儿余繁庆回忆,旧时高营房老屋里面,推门一小天井,种满了花草。“一年四季,不是满树的茶花,鲜红的芍药,就是名贵高雅的兰花,或者是亭亭玉立的百合花,洁白的茉莉花,或者是芬芳的丹桂和米兰以及傲寒的梅花,还有那四季长青的九里香、fo肚竹……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喜欢侍弄满园的奇花异草,在兰圃旁品茶看书。他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要珍爱,他们都有子的特点和品格。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别看那些不起眼的花草,都有药用价值,都有一种品格。”


  月旦偶评


  治疗温病诸症 尤喜用花旗参


  管丽芳(原惠州市人民医院职工,与余道元先生同事多年,曾写过《回忆省名老中医余道元》发表于《惠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记者:作为余道元先生的同事,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管丽芳:余道元不顾高龄救死扶伤的精神,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77年4月,人民医院传染病科收治1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病人已经昏迷,生命危在旦夕。我受命深夜11时驱车到余道元先生家,请他返院会诊。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他,甚至还未听我汇报病情,便二话不说迅速披衣出门。在途中,他又详细询问病情及西医诊治情况。到了医院后,他快速投入工作,诊脉、开处方并详细叮嘱注意事项后,已经是凌晨时光……他才回去休息,后来又依时二诊、三诊。最终患者在中西医的合力诊治下终于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记者:据了解,余道元先生的门诊量非常大,患者早早排队是常有的事情?


  管丽芳:是啊,他妙手回春,经他手里的病人都治愈了,很多群众都说,给余医师“摸”一下就好了,所以他的门诊病人很多。我们医院当时给余先生定的半天门诊量是40个人。有些患者为了挂到他的号看病凌晨3时就带着小板凳到医院门口等候排队,医院门口常常聚集了一群人。凌晨5时,我们正式开始挂号,晚来的人就挂不上了。经常有一大批晚到的患者挂不到号很沮丧,我们说还有其他医师的号,但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就是要挂余医师的号,其他医师都不用这么早来排队。”


  记者:看来余道元先生的医术在群众中已得到很高的肯定,请您介绍、评价一下他的医术、医论有何独特之处?


  管丽芳:余先生很有本事,对病人也很有方法,我见他多次诊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流行性脑膜炎患者,2-3次过后,都大病痊愈。余先生擅长中医内科、儿科和传染病科,尤其对温病和伤寒颇有心得。他诊脉准确,处方快捷,当机立断,不轻易用初步印象和表面症状代替诊断。他用药简练、灵活,坚持辨证论治原则。他认为药方有千万条,病有千百种,就是验方、秘方也不能因循守旧,千篇一律,应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加减、取舍。特别是惠州地处华南,气候湿温,多系怕热,在治疗温病诸症时,他喜欢用花旗参,这使原来药方的药效大增。


  记者:余道元先生不仅自己医术高明,工作十分尽责,也很重视中医后代培养,请问他做了哪些贡献?


  管丽芳:是的,他工作认真负责,按时上班,不管多晚都看完挂号定额才下班,无论身处顺逆境,始终如一。对于危重病人、远道病人、妇婴、老人,他都优先照顾。在他晚年卧病不起之时,还让他人代写处方坚持治病救人。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常常有应急会诊,会诊完毕后,他见我们正忙于抢救病人,总是吩咐不必远送,便悄然坐车离开。余先生也注重培养中医后代,热心倡议中医带徒,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先后带徒十余名,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十余学子均学有所成,有些已经成为惠州医术届的骨干。


  感谢吴定球、黄澄钦、列伟钦、陈瑞景、余繁贺、余繁庆等专家学者对本文采写提供支持和帮助。


采写/整理:本报记者 曾妍虹


摄影:本报记者 陈伟斌 实习生 黄景华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余道元先生,鹅城名中医,我自小如雷贯耳.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