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一个中医世家的百年往事
    

岐黄密室:一个中医世家的百年往事

今年3月,榆林市刚刚评出的 “十佳中青年中医”10人之中有3人是神木县高家堡人。翻阅资料才知道,原来高家堡这个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长城古堡自古就盛行医药之风,出了不少名医,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中医世家杭氏家族了。带着对五百年古堡和五代中医世家的好奇,本报记者一行四人在阳春三月赶赴高家堡采访。

    位于神、榆、佳三县区交界处、秃尾河畔的高家堡镇,是中国地图上无数个小镇之一,小到在有些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名字,但它又是陕北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陕北四大名堡之一。

  初春的陕北高原,温暖的阳光中依旧带着一丝寒意,汽车一路行驶到高家堡小镇,随便一打听老中医杭家,都会有人热情地指路。

    “大爷,知不知道杭共存家住哪?”

    “顺着这条路一直往下走,老供销社旁边就是。”末了老大爷还不忘加一句,“我也姓杭”,言语中透露出几分自豪。

  杭家老宅子位于西大街南边,沿街的老店铺和对面的供销社、中国人民银行印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和辉煌。走进一个普通的砖式大门,左拐,豁然开朗。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清末建筑的四合院。北屋正堂五间四柱穿廊,门口的石条泛着幽幽青光。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虽然院子里还有些寂寥和落寞,然而古镇中的四合院无形中带给我们一种静谧和典雅,给人一种说不出的舒心。院子里各色树木应有尽有,葡萄树、核树、果树、梨树,甚至还有一株暴马丁香树和一丛玫瑰树……

   “夏天的时候这里瓜果蔬菜都有,整个院子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空气非常新鲜,特别是暴马丁香一开花,整条街道都能闻到香味。”杭家第五代传人、榆林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杭共存微笑地告诉我们,大伙的心里顿时有了一丝遗憾。

    面前的杭共存浑身透露出一种儒雅之气,提起家族近百年来五代行医的故事,他的语气中顿时有了一种自豪感,“要讲我们家的故事还得从我高祖父说起。”
   
               
◎清末民初从半儒半医到专业行医

    杭共存的高祖父叫杭锡龄,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是杭家第一代中医。那时医疗条件差,大夫也少,一些能看懂医术的秀才就经常照着医术给人看病,所以有“医儒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上懂医的儒士,和善文的医生都不少见,比如苏东坡、张仲景。杭锡龄就是半儒半医,他一边教书,一边给当地的老百姓看病,这种“翻书治病”的本事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无形中也提高了杭家的声望和地位,也为杭家子孙后代学习中医、治病救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的时候“杭、韩、彭、宋”被称为高家堡的“四大家族”,其中杭家6兄弟的声望都很高,6兄弟中又以杭锡龄最为优秀。

    杭锡龄的儿子杭澍堂,也就是杭共存的曾祖父,同样是光绪年间的秀才,信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清末创办起了高家堡最大的药堂——仁寿堂。药堂雇佣了6个伙计,与当时北京的同仁堂、山西的广誉远、广升远药堂都有密切地业务往来。在当时,有钱人家都以能请到杭澍堂看病为荣,有的人还用轿子上门去请。

    几十年虽然过去了,但杭澍堂在大年三十给乞丐看病的事情至今在高家堡广为流传。有一年大年三十,杭澍堂从仁寿堂出来路过当地的“熏窑”发现里面有个乞丐在呻吟,职业习惯促使他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原来是过路的乞丐,天气太冷加上饥饿的缘故,终于病倒了。杭澍堂二话没说回仁寿堂去拿了药,又接连两次回家去为这个萍水相逢的乞丐熬药,整整一夜都守在乞丐身边。第二天,当新年的第一缕曙光照在高家堡的时候,乞丐也迎来了他生命的阳光,逢人便夸杭澍堂是“活菩萨”,这件事就这样在高家堡世代相传,直到今天提起,当地的老百姓都是赞不绝口。
   
                  
◎医学天才国家八大名中医之一

    杭逢源,杭家第三代传人,1912年出生,他的医学成就是杭氏家族中医学成就最高的一位,其人生经历也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

    杭逢源从小天资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凡医书、药方,只要看一遍,便如刻在他的脑中一般。传说在他50多岁的时候还能对小学学过的课文倒背如流。就是这超群的记忆力给了他学习中医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常说“久病成医”,19岁那年杭逢源得了严重的伤寒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要想治好这个病非常困难。他找来许多医书,开始一边看书学习医术,一边给自己看病。随着身体在慢慢地康复,杭逢源的医学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三年后,当身体完全康复时,他自己也已成了一名医生。渐渐地开始有人找他看病,杭逢源的医术越来越精,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到20多岁时,他在高家堡就颇有名气了。后来,另一件富有戏剧色彩的事情,又让他名扬整个榆林地区。

    1946年的一天,一队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杭家,他们用枪指着杭逢源,不容置疑地强行将他带走,只给家人撂下一句话“我们带他到司令部看病去”。原来,这些人是时任国民党陕北警备副司令张子英 (当时榆林为国民党占领区)派来的。当时他的儿子得了重病,生命垂危,请了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爱子心切的张子英听说杭逢源医术过人,便派人迅速赶到杭家,情急之下用手枪“请”走了杭逢源。杭逢源便在战战兢兢中为张子英的爱子看好了病。

    不久后,张子英亲自光临高家堡,这一次他带来的是一块匾额,上书“术体天心”(其含义是指杭逢源的医术像天神所赐的一样高明)四个大字,序文中还有“少年致艺,一鸣惊人”等字样。原来,张子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为杭逢源送来了匾额。

    10多天后,又有人给杭逢源送来一块匾额,上书“恩同再造”。原来,高家堡当地的财主乔永寿得了阑尾炎,阑尾化脓后从腹壁穿孔。在当时得阑尾炎是会死人的。乔永寿找杭逢源为他治病,并承诺病好后将送两亩地给杭家。病好后,乔永寿虽未兑现当初的承诺,却号召当地乡绅和知名人士一起为杭逢源送来这块匾额,以答谢杭逢源对当地老百姓的恩德。杭逢源不仅继承了祖辈们高明的医术,更继承了他们治病救人的仁善之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杭逢源的经验愈加丰富,医术越加高超,在当地声望越来越高。解放后,榆林的几位高级干部都请他看过病。50年代初,时任榆林地委书记的惠世恭得了“悬饮”(现在称胸膜炎),请遍全城名医,均没有治好,就托人把杭逢源请到榆林试试。第一天,杭逢源只是摸脉、看舌头、问病情,却不开药,大家感觉很纳闷。第二天照样是摸脉、看舌头、问病情,依旧不开药,大家就有点急了,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直到第三天,杭逢源才给开出了一剂“十枣汤”,可这药方却把人们都吓坏了。甘遂大戟芫花,加十颗枣,这便是药方,而甘遂、大戟、芫花每一样都是剧毒,而且病人又是当时的地委书记,出了事谁也不敢负责,药铺的人怎么都不敢抓。杭逢源几次肯定药方没问题,坦陈出了问题一切由他负责,药铺这才肯抓药。在惠世恭服药前,杭逢源就言明服此药后患者会有剧烈反应,并且准确地说明了几时几刻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结果,每一次的药物反应都如他预言的一样。在杭逢源治疗下,不久,惠世恭的病被治愈。

    杭逢源一时在榆林地区名声大噪,也确立了他西北名医的地位。

1956年,时任榆林地委书记的杨沛琛(后来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与杭逢源之间“三顾茅庐”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一段佳话。当年,杨沛琛准备在榆林专区医院(二院前身)设立中医科,想请杭逢源任主任。但杭逢源不愿离开高家堡,杨沛琛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请人,直到第三次才说服了他。杭逢源来到榆林专区医院任中医科主任,成为榆林中医科创始人之一。五六十年代,榆林地区中医界有“南霍北杭”,是指南六县里最优秀的中医是霍敬堂,北六县中最优秀的就是杭逢源。

    1971年,杭逢源因在“文革”中遭遇打击,患上了中风、心脏病,最后抑郁而终。

    杭逢源一生从医,曾获“国家八大名中医”称号,在中医治疗单纯性肠梗阻和不全性肠梗阻,中医治疗阑尾炎,中医治疗肾炎,中医治疗脑震荡,针灸治疗等方面成就显著,当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杭逢源一生中还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除他的儿子杭继成,孙子杭共存外,名中医智志权、刘锦平、郭维一、窦济才都是杭逢源的弟子,“榆林首届名老中医”之中的韩增、高万有等都曾跟杭逢源学习。杭逢源确立了中医在榆林的威信,使人们相信中医能够治好大病重病。

               ◎学贯中西接受学府系统深造

    杭继成,杭家第四代传人,1931年出生,从小随其父学医。1958年,时任榆林地委书记的杨沛琛为了让杭继成更好地继承父业,对他进行专调专培养,派他到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学生。杭继成所在班毕业的70多名学生后来全部成为陕西省的名中医。1959年,杭继成毕业后回到榆林二院工作,一直跟随其父杭逢源学习、工作。当时榆林有“老杭小杭”,父子二人都很有名气。

    杭继成走遍了榆林的大街小巷,专门给群众提供医疗服务。遇到农村患者和家庭困难的患者,他总是尽量不开药方,总是给病人一些不需花钱的偏方、单方。

    文革前,“社会主义教育”开始,“老杭小杭”都受到牵连。文革期间,没有人愿意给“走资派”看病,但杭继成毫不避嫌,一直坚持给“牛鬼蛇神”们看病。后来,父亲杭逢源受到严重打击,一病不起,最终在病痛中去世。父亲的经历对杭继成影响很大,让他有了隐退的想法。1973年,他回到神木高家堡老家,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里,但他从未停止行医,一直在这里专门给没钱的老百姓看病。

    杭继成膝下有3儿2女,长子杭共存现任榆林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次子杭再存现任神木县医院副书记,三儿子杭福存现任神木县乔岔滩医院副院长。三兄弟中以老大杭共存的成绩最为突出。2009年3月,他刚刚获得了榆林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中医”称号。

    杭共存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在家庭中接受了中医启蒙教育,不到20岁时,其祖父给人看病时,他就开始帮忙开方子。

    “大哥说话做事都能让人信服,所以在弟弟妹妹们面前也很有威信,长兄如父,我们从小就听他的话!”在四妹杭海霞眼里,大哥杭共存是个聪明、严肃但不乏幽默的人,从小深受祖父喜欢,也深得祖父真传。

    1973年,杭共存进入陕西省中医学院学习。毕业时,因其成绩优秀,学院想留他任教,但他一心想回老家继承家业,1976年,他回到榆林中医院。1979年至1980年,参加创办榆林市卫生职业学校,是创始人之一。学校建好后他又回到中医院,先后担任过住院医师、医务科长、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等行政职务,期间从未离开临床。

    2000年,杭共存意识到长期的行政工作会对业务有一定影响,因此从这一年起,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坚持每天坐半天门诊。每天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作为全市中医内科晋升主任医师最早的人之一,杭共存于2008年又成为陕西省第三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相当于教授级别。

   “现在来找我的很多病人,都是在其他医院看过,或者找西医看过,看不好的。所以到我那儿来看病的多是难病,比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气管炎。我发现很多现代医学治不好的病,我通过中医能治好。比如说,支气管扩张、轻度的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脉管炎等,不用做手术,通过中医就能治好。特别是我治愈的胃病病例非常多,而且我的中医治疗方法明显优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杭共存坦言在传统医学方面,比起祖父杭逢源自己还差得很远。他说,目前他手上就保存了祖父留下来的10个笔记本,全部是珍贵的诊疗记录,他打算将这些诊疗记录整理出版,希望能将祖父在中医上的经验传承下去。

    如今,杭共存的儿子杭亮已经25岁,正在陕西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今年即将本科毕业。据杭亮的同学讲,杭亮脑子特别聪明,继承了家族中记忆力好的基因,也是学中医的好料子,杭家第六代行医的传统有望继续。
   

来源:榆林日报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