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力--中医学的新概念
向天清
摘要:通过分析中医界对气的认识分歧,提出“气动力”概念。人体气动力与生命并存。中医药治疗是通过加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的调节愈病的。并认为气动力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五行只是围绕气动力产生的定性和定位的观念而体现其价值的。同时阐明中医药在加强人体气动力方面是西医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对气动力进一步研究,可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打开一个突破口,同时也将揭示出人类健康长寿的奥秘。
关键词:气动力 气 加强 减弱
中医学界关于气或其它由气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同经典著作中叙述气的作用理论之间,有着尖锐的认识上的分歧。这就是,我们认为一个人体是由很多种但又不完全相同功能作用的气在维持正常生命的;与此相反,为了确定一个发展的稳定状态,我们就需要用综合统一的概念。因此,为了完全确定一个发展的稳定状态,就不能认为多种作用功能就可以说明了。在经典著作中关于气的分类有多种,名称数百种。按照现在中医界对气的理解,有认为是功能的,有认为是物质的,也有认为是物质和功能相统一的。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似乎只有形成一个综合、稳定、统一的概念来表示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用物质和功能相统一来概括气的作用理论,在解释经典资料时已被证明是十分卓越的,似乎很难用任何别的理论来替换。可是不应当忘记,气学是动态、连续、发展和有机的,与作用力有关,而不是同静态、固定有关的。而且尽管肾阳气虚,脾阳气虚等理论已经为应用所证实,但仍可以设想,人们把用阴阳五行的气的理论应用到人体气的产生和转化的现象上去时,这个理论会导致和经验相矛盾。
确实,现在在我看来,关于阴阳、五行之气产生作用的关系,以及其它一些有关人体气的产生和转化的现象的观察,如果用“气动力”这个概念来解释,似乎就更好理解。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上应用了几千年,有它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历史地位,但它们并不是中医学的最核心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和模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它们是在原有“气”的基础上衍变出关于“气”定性和定位的观念。按照这里所设想的假设,以人体来讲是一个整体统一的“气动力”系统,是与生命并存的。“气动力”在人体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气动力系统,总体上又是统一的。中医药治疗是通过加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的调节愈病的。
下面关于我的思考过程我将作一叙述,并且援引一些导我走上这条道路的事实和现象观察,我希望这里我要说明的观点和现象对一些研究工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或许会显得有用。
1、生活中常见的人体气动力现象
对于气的问题,最早在我思想中的印象是不少老中医给我讲中医治病就是调气。其中有些老中医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治起病来效果却很好。多次强调中医就是调气,好象也就这么简单。时间长了,对气的印象也就加深了。但总觉得气的概念过于笼统而模糊,难于掌握,为此困惑了我多年。后来看了许多中医书,书中却强调阴阳和五行,也是模棱两可,似乎这些并不是中医学的本质。回过头来再审视气的问题,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它就具有动的特征,就可以叫做“气动”,但这样好象并不十分完善。它似乎还具有力的含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而力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说“气动”也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因此,为了明确概念,我认为还是叫做“气动力”更为合适。这是我确定“气动力”这一概念的重要原因。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学走路时的样子,一步一步的移动,与老年人或体弱多病的人走路迟缓的样子是非常相象的,在思维方面似乎也有点象。小孩子正在发育,老年人大脑衰退,思维迟钝。唯有年轻人生龙活虎,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俗话讲叫“有力气”或“有气力”。有哲人讲“生命在于运动”,古贤说“人活一口气”。综合各种说法,我觉得应该叫“气动力”更为合适。
我曾目睹过奄奄一息的病人,经过针刺轻轻地搓捻、调气和艾灸太溪穴,病人马上有了气力慢慢坐起。也见过狂躁如疯的病人口服一些苦寒中药,狂喊乱跳的症状一会儿就得到了平息。这些都是调节加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的结果。显然,前者是气动力过弱,后者是气动力过强。
“气动力”的状态原则是只分强和弱。人体气动力过强,精神易亢奋,津液不足,干渴,耗血,浑身内外
发热,思冷饮,狂躁等现象;人体气动力过弱,津液充足,或由于气血运化不开而气滞,血瘀,出现痰、饮、水积、畏寒等。通常情况下调节的方法是加强和减弱,促进和抑制(以下文中只用加强和减弱)。对于中医药理论中的各种治法如汗、吐、下、清、和、温、泻、补等,都是不同的调节措施,以期把“气动力”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人体气动力产生和转化的几个因素
人体气动力的产生和转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愈病的作用和机理也是根据和依靠这些条件来实现的。
2.1.人体气动力的产生
一个人自生命形成之初气动力即伴随而来,直至生命终止,人体气动力也随之消失。这是人体气动力的基础。也可以说人体气动力就是人体生命气动力或生命力,但为了不增加歧义,就只采用“气动力”一词来叙述。在这一点上,人的禀赋不同,气动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人的气动力随出生后环境条件、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能够转变的。它可以由强转弱,也可以由弱转强。通过调节气动力,人类的健康长寿是能够调控的。
2.2.自然对人体气动力的调节
自然界本身具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在不同的季节或地点各具有不同的特征。正常情况下,气动力是呈中性的。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在生命形成之初就与自然息息相关,时时刻刻相联。自然界的升发,气动力也随之加强;自然界的肃降,人体气动力也随之减弱。这与自然界中一年四季的规律是相通的。季节的不同变化如通常所讲的六yin现象,借助季节变化会影响到人体气动力的改变和调节。同时,人体气动力的表现形式也以类比的方式采取自然界的现象说明问题。就是通常所讲的取类比象,也叫形象思维。
2.3.食物对人体气动力的调节
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都是在增加人体气动力,起到调整助力的作用。人体气动力除与生俱来的基础和自然助力之外,主要是依靠食物来增加补给。
食物中有以温热,干燥特性的可以加强体内气动力;反之,有苦寒,滋润特性的可以减弱人体的气动力。有的可以作用于人体局部,有的作用于人体全身。食物调节人体气动力是祛病健体达到健康长寿的一个主要途径。常见的药膳、食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2.4.针灸、推拿、按摩调节人体气动力
自古以来,针灸、推拿、按摩一直是中医学治病救人的主要方法。尤其是针刺和灸法,它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昏厥针刺人中穴,艾灸太溪穴都可达到催醒效果。针刺主要是在加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方面显效迅速。针灸、推拿、按摩只所以风靡世界上很多国家,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灸法则主要是加强,温通气动力的作用。推拿和按摩的方法比较柔和,起到徐徐渐进地调控气动力之目的。这些都是采用物理的方法。
2.5.心理因素对人体气动力的调节
心理因素是人体气动力调节中作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因素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气动力的衡动。影响心理的因素很多,如环境、色彩、饮食、气候、身体状况、音响、人际关系、爱好等等。如果有积极向上的,兴奋情绪方面的因素,就会加强心理素质。反之,能导致情绪低落的因素,就会减弱心理素质,从而影响到人体气动力的波动。另一方面讲,心理因素主要是一种条件反射,与往日的经历或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2.6.环境调节人体气动力
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通过心理来调节人体气动力的。如建筑、山水、卫生、空气质量、绿化、色彩等等方面。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能够加强心理素质而达到调节人体气动力的目的。反之,空气污浊、环境脏乱,影响情绪,减弱心理素质而波及到人体气动力。现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2.7.药物对人体气动力的调节
在中医药治疗中,药物的应用最为重要,并且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药物的性、味、功能因素。药物中的温、热、寒、凉四气,其中温和热性的药物是加强人体气动力的作用;寒和凉性的药物是减弱人体气动力的作用。在药味方面,以苦、辛、酸、咸、甘五味。辛、甘可以加强人体气动力,苦、酸、咸则可以减弱人体气动力。在功能方面,具有升发功能的一般可以加强人体气动力,具有肃降的一般可以减弱人体气动力。在五味中,苦甘配合使用可以减弱人体气动力,辛甘配合使用可加强人体气动力。即经曰:苦甘化阴,辛甘化阳。从这方面讲,通常所讲的化阳、化阴即是加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的作用。
就目前临床而言,西医以抗生素类药物应用为主,其作用类似于中医药的苦寒类药物,并且具有降低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中药苦寒类药物有减弱人体气动力的作用。中药温热类药物可以加强人体气动力,即通常所说的扶正固本作用,也就是说可以增加免疫力。西药有一些激素类药可暂时增强人体免疫力,长期应用如同拔苗助长,在整体上是无法与中药温热药相提并论的。中药温热类药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与西药相比是最具优势的一个领域,是值得发掘的。这是中医在医治大病、重症方面所独有的特长。
中医学的升降出入都是气动力工作是否正常的表现。气机气化即是气动力在自稳调节正常情况下的工作状态。如果气动力出现异常,气机气化升降出入都会出现障碍而引起人体不适或病态。
在中医药的治疗中,用药的总原则是加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以调至正常为目的。这是中医愈病的基本原理,也是衡量医者对中医基本功掌握情况的判定标准。至于用汗、吐、下、泻、温、和、清、补及化痰、补血、活血、化瘀、生津、理气等等方法,只是围绕中医愈病基本原理对人体气动力调整的活法圆通。对于采用什么方,什么药,用多大量,这是每个医者经验、习惯、水平、见解与胆识的问题。如果只重方药而忽视理法,就是在治疗原则上舍本逐末罢了。
2.8.社会因素调节人体气动力
社会因素是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整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客观局限等等都是影响调节人体气动力的主要原因。
2.9.其它因素影响人体气动力
已经知道的有辐射、地磁、化学制品、噪音、污染等等也是影响人体气动力调节的一些复杂因素。有些至今原因未明,有些是严重减弱人体气动力而出现病变。如化学品的危害许多病例已经证明。
3、气动力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表现
根据我的观点,气动力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只是气动力的两个定性观念,而五行是气动力在定位方面的观念。阴阳、五行都是围绕气动力来发挥其作用并实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因此,阴阳、五行并不是通常理解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而只是围绕气动力这一核心衍变出定性、定位的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是可以类比和外延的。
在中医学各家学说中,以不同的观点立论用药形成各自的学说,都有一定的价值。但都不具备揭示中医学本质的条件。如果用原有的阴阳、五行是不能够统一解释的。而采用“气动力”这一概念就完全可以说明这些问题。它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调整人体气动力。
气动力在人体五脏中,肝气动力以升发为本性,肺气动力以肃降为本性……。气动力在不同的脏器具有不同的作用力,是各个脏器作用的本性。这是人体统一气动力的作用和方向所决定的。
判断人体气动力强弱主要是依靠中医四诊决定的。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各要素综合来的信息,系统整理加工,概括出主要的人体功能表现作出气动力强弱的判定。气动力强弱会产生一系列的过强或过弱的症状表现。有时多、有时少,随病情时间长短、轻重程度所决定的,即通常所说的病情轻重、缓急。
望诊。走路有力,轻捷,反应敏锐,神采活泼,颜色红润,明亮,精神饱满,通常所说的有神气。出现这些现象多为人体气动力正常或气动力过强。面部潮红,腿脚无力的戴阳症除外。面色黑暗,青、白、走路有气无力,反应迟钝,讲话细微,精神差等均为气动力过弱。特殊情况一定要与其它因素仔细合并判断。
在舌苔方面,舌面干白,色黄,紫红,纯干黑色,烦燥饮冷者为气动力强。舌面润黄,黑润,津液多,黄白,喜热饮者为气动力弱。同时还要参考其它三诊资料再作判断。
闻诊。声大,呼吸气息长者为气动力强;声音小,呼吸气息短者为气动力弱。如咳喘声音,呻吟,谵语等可参考其它因素判断气动力之强弱。
问诊。问诊在整个四诊当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其涉及面大,范围广,对判断气动力强弱有着决定作用。在农村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在医者开药时,患者会问是温药或凉药,寒药或热药;体质是“寒底儿”或“热底儿”。实际上这些都是围绕判定人体气动力强弱,是加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的关键内容。
切诊。如果按照通常切脉法,实难掌握。但从气动力的强弱方面判断,相对来讲要容易一些。脉浮、数、大、长、有力,为实,为盛,为气动力强;脉沉、迟、小、短、无力,为虚,为衰,为气动力弱。脉分上、中、下三部,表现在哪部即为那部强或弱。
气动力在人体不同层次表现出的状态是不同的。在脏、在腑、经络、皮表等均有自己的特性。人体气动力从整体上讲是自内而外呈放射和发散状。内部有异常情况均可以从外部表现出来。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都是从外部或平常习惯表现来判定内部异常的。往往在内一部有异就形成一系列的反映。如脾气动力弱可表现有
水肿,泻泄,
腹痛,食欲差,面色黄,四肢无力,消化不良,舌苔白、润、黄,脾脉弱,易困等脾系统的多种症状。因此中医多以此推理论断出病变部位或深或浅,或轻或重。医者如果水平很高,即可根据尽量多的症状洞察断定出一些细微的病变及部位。此外,同方异治,异病同治即是此理。因为病根都在一个系统,只是症状不同而已。
气动力是物质、功能、动力、信息的综合有机整体。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传递、整体、自发、转化、反馈、统一等作用。如果气动力减弱,这些作用也随之受到影响。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力低。
由于气动力是中性状态,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附加新的内容。如果自然界六yin过甚的季节,可变为湿气动力,燥气动力……,气动力在人体不同部位就呈现不同的气动力。在脏为脏气动力,在腑为腑气动力,在营为营气动力,在卫为卫气动力。
气动力从人体宏观讲是一个整体统一的,具有统一方向、作用点,不同季节表现出强和弱。在局部一脏一腑是各个系统的气动力,都具有各自的方向和作用点。在人体微观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同样存在气动力的规律。按照有其大必有其小,有其内必有其外的原则,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存在同一性。气动力概念在这一点上是能够表现出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即符合同一律。
4、结论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气动力”这一概念与原有的“气”的概念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一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里之所以改造“气”的概念是因为原有的内容过于繁杂,名称过于简化,理解上过于模糊,并且难于掌握。而采用“气动力”这一概念则比较清晰和明确。“动力”概念本来是物理,化学的专有名词,引用到这里与原来有着本质的区别。物理、化学的动力是机械的,而引用到中医学中与原有的“气”的概念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系统、有机、发展、清晰、明确的特点。给中医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思维注入了涣然冰释的感觉,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本篇的目的旨在通过一些现实的例子提出“气动力”这一概念,并对其作了初步的的总结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它的活动规律,最终通过“气动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研究建立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模型和机制,从而揭示中医学的原理和本质。并且为中医药的复兴和独特优势的发挥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打开一个突破口。
对“气动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揭开中医药的奥秘,以及人类健康长寿的规律。
注:本篇已公开发表,稍有改动。另有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和方法论等系列论文。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河南郑州 450012)
-----------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向天清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河南郑州 450012)
摘要:通过对阴阳、五行的批判和分析,提出新的概念--旋转统一。人体气动力的原理是旋转统一。增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旋转统一是中医药愈病的两条基本定律。同时,旋转统一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阴阳、五行只是围绕这一原理定性和定位的外延和类比。人体的功能、结构、意识与自然界的关系、五运六气、针灸、推拿、按摩的作用问题,子午
流注、灵
龟八法、气机、升降、出入、呼吸以及中药的疗效机制,都符合旋转统一性原理,人体愈病和健康长寿依赖的就是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按照同一律,人体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构功能机制也都符合这一原理。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一原理,有效地解决了经典中医学各家学说的规范和统一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且可以作为中、西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参照系,同时也解决了困绕在中、西医界欲想结合而缺少共同认识标准的重大理论难题。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临床和教学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阐明中医学是祖科学,其宏观整体战略思维将主导整个世界医学体系,中医将成为世界医。
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是中医学自古以来的“玄机”和“奥秘”。
关键词:气动力、旋转统一、基本原理、中医学基本原理、中医学基础理论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1677&sid=lhEHxE
-----------
www.lindalemus.com/kuaiji/-----------http://post.baidu。com/f?kz=12449479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第一篇:气动力--中医学的新概念(已公开发表)
第二篇: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已公开发表)
第三篇:旋转开放的圆体——中医学的的结构逻辑 (已公开发表)
第四篇:????——独具一格的方法论
第五篇:中医学的起源问题--兼谈多学科研究(随后发上,暂未发表)
[
Last edited by 一源 on 2006/7/22 at 13:54 ]
-----------确实是好文章!
-----------几篇连起来看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本系列正在陆续公开发表,同时也在不断修正。真诚希望各位同道从专业学术或临床上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提出您的困惑和质疑,不胜感激!!!
-----------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
--------------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向天清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河南郑州 450012)
摘要:通过对阴阳、五行的批判和分析,提出新的概念--旋转统一。人体气动力的原理是旋转统一。增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旋转统一是中医药愈病的两条基本定律。同时,旋转统一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阴阳、五行只是围绕这一原理定性和定位的外延和类比。人体的功能、结构、意识与自然界的关系、五运六气、针灸、推拿、按摩的作用问题,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气机、升降、出入、呼吸以及中药的疗效机制,都符合旋转统一性原理,人体愈病和健康长寿依赖的就是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按照同一律,人体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构功能机制也都符合这一原理。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一原理,有效地解决了经典中医学各家学说的规范和统一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且可以作为中、西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参照系,同时也解决了困绕在中、西医界欲想结合而缺少共同认识标准的重大理论难题。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临床和教学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阐明中医学是祖科学,其宏观整体战略思维将主导整个世界医学体系,中医将成为世界医。
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是中医学自古以来的“玄机”和“奥秘”。
关键词:气动力、旋转统一、基本原理、中医学基本原理、中医学基础理论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象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中医学各家学说的辨证中时,参照的标准就是不能统一,而这种不统一--似乎不是中医学所固有的本质。
由此,中医学辨证的标准无法制定,临床操作无法规范,理论概念无法统一,中医学术无法平行交流,各家学说的理论方法各自独立,给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造成的障碍是致命的。
阴阳是个开放的体系,但过于开放,无限延伸,在应用时,非阴即阳,过于模糊而笼统。五行是个封闭的系统,但过于封闭,相生、相克、相侮、相制、相合,无头无尾,又都是头都是尾,走不出圈子,阴阳与五行的结合应用缺乏一个有机的桥梁和联系,实际上只是机械的搭配,不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中医学各家学说的理、法、方、药应用的统一及中西结合方面是失败的。由此引起了这样一种猜想:阴阳、五行这两个通常所讲的概念,在未增加新的内容时,是不完全符合中医学的特性和本质,倒是应当认为,只有在引入气动力呈旋转统一状态时才是完善的,并且适用于中医学的所有方面。对于第一步来说,这是已经证明了的。我们要把这一猜想(它的内容以后就称之为旋转统一性原理)提升为公设,并且还要引入另一条与它相匹配的公设,气动力的旋转是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的,即肝升、肺降……这样的五脏循环,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逆的。由这两条公设,根据原有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就足以得到一个简单而又不自相矛盾的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
阴阳、五行的引用将被证明是不完善的,因为按照这里所要阐明的见解,研究对象是基本概念--气动力,采用的方法是基本原理--旋转统一。阴阳、五行只是围绕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定性和定位的外延和类比。
这里所要阐明的理论--象经典中医各家学说中气机、气化一样--是以气的运动为根据的。因为任何这种理论所讲的,都是关于脏象阴阳、盛衰、虚实转换过程的关系。对这种情况考虑不足,就是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目前所必须克服的那些困难的根源。
下面就是我的研究经历和理论、实验的依据,先从基础部分讲起。
1.基础部分
1.1统一性定义
在阴阳、五行为主要概念的经典中医学中,阴阳定性的无限延伸,五行定位的无休止循环,使初学中医的我迷惘了多年。如果把阴阳、五行完全放弃显然不行--已经使用了数千年;完全认同存在的不足显而易见;唯有完善和补充才最为客观。在无限的外延和无休止的循环之间,搞得我眼花缭乱,经过多年沉思,最终找到了它们共同的规律和概念--统一性。
设在统一的整体上,既能用阴阳来判断,又能以五行来划分,同时,阴阳和五行之间的联系和桥梁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
由此,我们给统一性定义如下:
(1)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系统以及矛盾对立的双方都可以看作是统一的。
(2)统一性规律分布在中医学各个方面。
从(1)中定义来理解,阴阳的外延如虚实、寒热、表里、左右、上下……等对立双方,五行的类比,如五味、五方、五脏……等循环,都可看作是一个统一整体,这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规律。
1.2.阴阳和五行的旋转性
以上找到了阴阳、五行共有的统一性规律。这只是形式和结构上的统一,而在功能机制上还不能说明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寻找它们共同遵循的动态原理。通过阴阳和五行的对比,综合分析,阴阳的外延和相互转换生生不息。五行的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由此发现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有形或无形的核心转动这一机制,最后确定旋转性原理。
定义如下:
(1)旋转是围绕一个有形或无形的核心作圆周运动。循环、螺旋等都是一种旋转。
(2)旋转性原理适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大极、周易、八卦同样适应这一原理。
1.3.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
统一性规律与旋转性原理在中医学中都是普遍的,因此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旋转统一的原理和规律(以下简称旋转统一性原理)。凡是阴阳、五行适用的地方,旋转统一性原理也同样适用,也可以说此原理适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由此形成的理论核心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新体系。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气动力依据这一原理,就成了旋转统一的人体气动力。
我来叙述一下我的亲身经历:久病不愈或年高、体弱的人,忽然有一天食欲大增,容光异常,意识清晰,短暂显现,就突然逝去。使我想起了儿时的砣螺游戏,砣螺旋转在长时间没有外力增加时,会趔趔趄趄地倒地,在倒地之前的瞬间,摇摆的幅度远远大于旋转的正常时。因此联想人体与砣螺旋转存在同一道理,我也由此开始深思。
大家知道,宇宙在旋转运动不息;中医有言:人体是个小宇宙;理学家说:人人、物物都有一太极;中国传统哲学讲: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综合几种说法,确立旋转统一的人体气动力是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根据。下面叙述就从人体形成开始。
在生命形成之初,人体气动力旋转即开始,到出生之前的这一阶段是发育最快的时期。中医脏象讲肾主生长,通常说这是先天,禀赋。中医诊断治疗对此比较重视,即判断先天气动力强弱。出生后哺乳饮食,脾胃运转起动,通常讲这是后天阶段的开始,随着不断的发育,逐渐有了意识,至到成年的发育成熟,就完成了由结构、功能、意识的整体旋转统一。也就是先天和后天的融合统一。这一阶段主要是自然增强人体气动力。
中年之后,人体的结构机能降低,功能衰退,意识减弱,气动力旋转统一的作用与发育时期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慢性疾病就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加剧。这一阶段主要是自然减弱人体气动力。延缓衰老和治疗就是不断增强和调节人体气动力。
以上可以看出人的一生,中年之前生长发育是在增强人体气动力,中年之后的衰老过程是在减弱人体气动力。因此,中医愈病和健康长寿依赖的就是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增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是中医学愈病的两条基本定律,通常情况下,人体气动力旋转是自稳恒动体。不快也不慢,与自然规律是同步相应的。病态的出现往往是在体力透支、思维意识过度、饮食不节或气候变化影响造成气动力旋转过快(强)或过慢(弱),长时间调整不及时,人体各系统不能协调统一。这时就需要增强或减弱人体气动力旋转达到统一,以期调节到正常状态为目的。
中药应用的疗效机制,主要依据增强和减弱气动力旋转统一的原理和定律,《气动力--中医学的新概念》一文中已有详述。针灸、推拿、按摩、吐纳、灵龟八法、子午流注、气机、气化、升降、出入、呼吸、气功、导引、五运六气等也符合这一原理。
前面从宏观整体讲人体是一个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按照同一律,在人体微观方面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也符合此原理。以此看来,这些研究也仅仅只是刚刚开始。按此原理,目前有许多的复杂关系,这些成果还不能解决问题。但这一原理的出现,可助上一臂之力,同时在战略思维上将对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临床和教学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用部分
2.1.对经典中医学各家学说的规范和统一
应用旋转统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气动力,对经典中医学各家学说进行规范和统一,这是我的初衷之一。只有寻找一个适合各家学说的共同体,也就是认识标准的参照系,唯有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才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中医学术的平行交流和发展才有生机,并且在现代社会的提高和进步就有了根基,与新学科的衔接也有了依据。
这里对中医历代各家进行分析,
伤寒、温病、金元四大家、火神等学说都是中医学史上的代表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开创了中医学理、法、方、药之先河,被尊为方祖、医圣,历史悠久,就先从伤寒学说讲起。
在伤寒学说中以阴阳为两条总纲的辨证用药规律,实际遵循的就是增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旋转统一的两条基本定律。三阴三阳对应,形成了一个旋转统一体,三阴在内,三阳在外,上中下、里中外、标本中,三部层次清晰,都是不同的旋转统一体。仲景“勤求古训”结合自身经历,以外感伤寒为立论的基础依据,“博采众方”,临证应用多以辛温之剂,并且论述了数十种变证和坏证的演变规律,逐层深入,创立了调整人体气动力的理、法、方、药体系。主要是采用人体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同时理、法、方、药也分别符合这一原理。
温病学说的建立首先是吴又可亲身经历,在应用伤寒原法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就以感温这一客观现实立论,调整了思维,临床应用苦寒之剂效果满意,创立了温病学说。实际上依照同一原理,总结了不同的外感侵入规律。体现出深入观察,尊重客观事实以及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
金元四大家也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根据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围绕同一原理,采用不同的观点作为立论依据。
刘完素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以寒凉之药减弱人体气动力为愈病目的;张从正从人们易感外邪为根据,用“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立论,用汗、吐、下等法,以疏导、通畅达到人体气动力旋转正常为目的;李杲以人们易伤脾胃为根据,“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立论,用补中益气的方法,在增强人体气动力旋转方面疗效显著;
朱丹溪从人们滥用《局方》,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立论,以滋阴减弱人体气动力旋转达到愈病目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久经历验的作用价值。
火神学说是郑钦安目睹当时医界多以苦寒之剂医病,造成坏证很多,以“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为立论依据,善用温热之药,增强人体气动力旋转统一愈病,功效卓著,开创火神学说,独具魅力,惜少有人知。
历代中医各家都是围绕人体气动力旋转统一的自稳恒动状态这一核心原理。进行增强和减弱调节其运转驱邪来达到愈病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2.对中西医结合的阐释
中西医的结合问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没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标准作为参照系。因此,长期以来,两者的同时使用,只是机械的搭配,并且多是不合理搭配,尤其对中医来讲,伤害是最为严重。
正是中西医不合理搭配的结果,使我困感、矛盾、彷徨、犹豫、迷惘的心情日益加重,也因此蒙难造成沉痛的病案数量在我身边与日俱增。
痛定思痛的我,专心致志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之中,持之以恒,以求在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中寻觅尽可能使两种医学有机结合的途径,也是我的初衷。
经过苦心思索和临床观察,终于发现了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以此为突破,尝试对中西两种医学进行有机结合。
先看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本来经典中医学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是融合多种学科的综合开放性科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就有与天文、地理、兵法、物侯、农学、历法、周易……等多学科紧密联系的记载,但由于其理论核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不明晰,造成中医学在历代发展中支离破碎的结局,自身各种学说之间及与这些相关学科都缺乏综合、有机的联系。所以,至到现代不少研究还在用其中的一些单一学科来解释和证明中医学,而不能体现其本质和综合的科学价值,显然是本末倒置。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未能明晰确立,就形成了与其它学科予分不清,予合不能。现代科学的主流是在分析、单一、独立的道路上发展,在一定的阶段,属超速前进时期,西医就是如此。这与沉睡中的中医相比,形成鲜明的发展中的两极,过于单一、过于综合的两者不能有机联系。造成纯中医对西医的反对和纯西医对中医的排斥。欲想联系又缺少参照系。不过,最近的一个时期,世界上许多单科前沿的专家不断发出叹息,单一学科的发展已步入死胡同需要多学科联手共同努力。同时,中医学以保持特有的有机综合体系引起了这些科学大师的重视。
任何一种单一学科的早期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是模糊的,同为一个源头,没有脱离综合有机的科学体系,随着不断发展慢慢分离,独立延伸,经过一个快速发展期,单一路子越走越窄,面对越来越多的难题无能为力,这时,又需要各种单一学科再次回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综合的科学整体。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离祖和归宗现象,也叫同源合流。中医学就是这种祖科学或宗科学,也就是源头科学或目的科学,为了在叙述中避免混乱,以下只用祖科学这一概念。所以单一学科都是从祖科学中走出,最终还要回归到祖科学的有机综合体系中来。
通过以上的叙述和定义可以看出,西医是一种单一学科,并且是由化学、物理等更为单一的学科组成。当然这些学科都是从祖科学根基上分离和独立出来的延伸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些独立、单一学科的成果,都能在某一阶段或某些方面为祖科学提供帮助和服务。
因此,我们就可以认定,西医、中医的关系就是如此,西医在现代研究中得出的许许多多创新成果在西医看来都是新颖而先进的,但在中医学的历史及典籍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形或依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足为奇,也充分说明了以上的问题。即西医的许多治疗方法都可看作是中医的一个延伸分支,都是科学的。
根据旋转统一的气动力这个参照系,中西两种医学的有机结合问题的目标自然清晰,但如何应用,这是在发展和实际操作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在我看来,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初诊开始,首先应以中医有机宏观整体的战略思维对客观现状及各种反映情况作出综合感应分析。以判断是强是弱的人体气动力,即通常中医所讲的“寒底儿”“热底儿”。这样以避免一部
分因体质虚弱的患者在不适宜西医机械单一、减弱人体气动力的情况下,以减少因造成毒副反应过重的伤害发生为前提。然后在辨证的基础上,必要时可作辨病的物理、化学检测分析,以采用或中或西的医学措施,对病情作出整体或局部的控制。等病情缓解后,可采用中医调理,同时也有效地减轻和消除因使用西医造成毒副作用问题。更有利于缩短患者的康复期。
以肿瘤的治疗为例,西医一般是用机械、单一的药物化疗或手术切除,用固定、静止、机械、单一的结构组合理论来讲,完全是合情合理。这对于一些良性肿瘤或身体强壮者无足轻重,即人体气动力强或能及时调节的病人体质比较适宜,但对于人体气动力弱,病情严重的患者,如果采用同样措施,就会造成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病患部位得到了切除或控制,但病人也因此而停止呼吸,通常说治了病而没了命。这是许多老中医痛斥西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对这种情况,一般认为体质太虚即气动力太弱,如果开刀手术易大伤元气,而破坏人体旋转统一的气动力,伤口容易感寒,加重伤害整体,使本来虚弱的气动力难以旋转和统一,不堪重负,最终导致不少患者因此而丧失了还有希望的救治。如果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中医治疗以增强整体气动力,再辅以其它一些如活血化瘀、祛痰、理气、调理脾胃等等有力措施协助整体治疗,一般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以至痊愈,病患部位的组织有时会随着人体气动力的增强自然脱离,排出体外,这种现象在中医治疗中是常见的。因此,中医的宏观整体战略思维应占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增强人体气动力是西医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与西医相比
,中医是先救命(人)再治病,即通常所说的扶正祛邪。这是医疗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根本问题。西医的最大长处是以机械单一的方式迅速直达病患部位,对其进行直接切除或控制,但由于对其它相关系统的协调关系无能为力。故此,严重的毒副作用已是世界公认的客观事实。
从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史来看,由于中医对自身历代各家学说不能规范和统一,缺乏一套有力、系统、整体的核心理论体系,不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帮助,更不能对所做的一切作出让人信服而又不自相矛盾的解释,随着西医的引入,尤其不能对西医进行根本客观的分析和自身作出恰当的应对措施,眼看着西医飞速发展的局势,虽然中医界的精英们也作出了不懈的艰苦努力和英勇卓绝的捍卫阵势,终因收效甚微,依然使中医队伍自身都出现了信念危机,以及对前途感到渺茫等问题,使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岌岌可危的无奈结局。
随着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中医历代各家学说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中西医的结合也有了参照系,对挖掘中医药巨大的综合潜力,以及中西医有机结合也得到了妥善处理,人类医学发展的前景将更加灿烂辉煌,定会呈现勃勃生机。
3.结论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批判和分析,提出新的概念旋转统一,人体气动力的原理是旋转统一。增强和减弱人体气动力旋转统一是中医药愈病的两条基本定律。同时,旋转统一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这些新的思想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真正的核心体系。阴阳、五行只是围绕这一原理定性和定位的外延和类比。人体的功能、结构、意识与自然界关系、五运六气、针灸、推拿、按摩的作用等问题,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气功、导引、气机、气化、升降、出入、呼吸以及中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都符合这一原理,人体愈病和健康长寿依赖的就是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按照同一律,现代人体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构、功能、机制也符合这一原理。
更为关键的是,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有效地解决了经典中医学各家学说的规范和统一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并且可以作为中西两种医学有机结合共同的认识标准--参照系。同时也解决了多年来困绕在中、西医界欲想结合而又无能为力的重大理论难题。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临床和教学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篇的目的,旨在通过旋转统一的气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确立,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掌握它的逻辑结构(方法论)和结构逻辑(模型)的规律,最终通过这一核心理论体系,挖掘出中医学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为中西两种医学实现真正的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必然的联系。使中医学的宏观整体战略思维主导整个世界医学体系,让中医成为世界医。根据我的发现和初步研究结果分析,这一愿望的实现完全有可能获得成功。这将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迄今为止,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坚信,旋转统一的气动力是中医学自古以来的“玄机”和“奥秘”。
万变不离其宗。
电子信箱:xiangtianqing@yahoo。com。cn
-----------万变不离其宗
-----------论旋转开放的圆体
——中医学的结构逻辑
向天清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 河南郑州 450012)
摘要:中医学所具有的整体恒动性和辨证论治优势十分突出,但至今并未充分利用,对其疗效机制也尚未能做出圆满的阐释。在现代的应用和发展中成了一个致命的瓶颈问题。
笔者通过对火神中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突显中医本质的“ 辨证三部曲”,并利用中医学旋转统一性原理,创建了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采用这一模型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依据——理、法、方、药进行剖析,给原有的几种辨证方法找到了统一的参照系,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这一结构逻辑对中医学的“证”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问题给予了圆满阐释。为明确和稳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术地位,而促其卓然自立。
利用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在提高临床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方面彰显出其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新药的研发及对古方的发掘及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将创造无法估量的价值。
进一步对其深入研究和分析,确立中医学的逻辑结构(方法论)和中医学的起源及多学科的研究问题,为挖掘中医学经典宝库打造有力的武器。
关键词:旋转开放、结构逻辑、中医学圆体模型、整体恒动性、辨证论治
引言
中医学具有恒动的整体性优势现象,尤以辨证论治更为突出,但因为各家流派的统一比较困难,到目前为止,尚未能充分利用。显然,要想利用中医学的整体恒动性优势,发挥其辨证论治,首先必须解决适用于各家流派辨证依据的结构逻辑问题。从当前医学注重整体恒动性的研究趋势和实际成果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
一、旋转开放的圆体结构的建立
旋转开放圆体结构的建立,与治疗疑难重症而著称于世的火神中医有直接关系。
从1999年始笔者对火神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寻访和研究其代表人物的思想,查找相关很有限的资料,关注其超常规数十倍,甚者上百倍的用药风格,令人咋舌,而显出临床疗效,又让人叹服,加之亲身体验和临床应用,悟出了其中几个关键问题,凡疑难重症的发生,都不是单一的系统和层次,而往往是伴随着多系统,多层次、多器官功能的集体衰竭所致,而火神中医在疑难重症方面,只所以超常规应用,而又疗效卓著,是其敏锐的利用了中医学整体恒动这一特性,所用药物的功能也多以整体,全面或多层次,多系统为主,此为其一;其二,火神中医非常注重阴阳定性的辨证大纲,尤其是抓住了人生立命之极阳为主导,阳主阴从这一核心;其三,注重上中下三部的定位分释,对此演变出左中右、前中后、里中外、标本中等三部定位的突出特征。
以上三点不仅是火神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其实更是整个中医学利用天地造化的本质规律。
笔者将此命之为“辨证三部曲”,亦称“一、二、三辨证法”,由此利用中医学旋转统一性原理,也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旋转开放的圆体结构模型。原则上作为模型的核心,其圆体呈现为规则的正圆或椭圆球状,随着围绕核心圆体由此外延的不同层次或部位,其形状将是各种不规则圆体,如圆柱、扁圆等。这一模型是在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点或区域的基础上,以此为核心,具有有机、整体、恒动、旋转、稳态,统一、开放、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有限或无限外延的特性,适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也是中医学宇宙(世界)观的问题。
下面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及现代所讲的中医药的疗效机制方面作以分析。
二、旋转开放圆体的应用
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的应用,首先从中医藏象和经络开始,其次是辨证论治。
(一)在藏象与经络上的应用
藏象与经络在中医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传承和交流中都存在着难以形象叙述的问题,从而使中医学的发展形成致命一击,至今仍是一大阻力。
如果把藏象与经络纳入到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之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众所周知,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常识之一。
在采用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里,就以五脏为核心,三焦作为空间功能的定位,与五脏五腑的功能作用一起形成一个体内旋转开放的圆体结构模型,各条经络沿其归属自内而外作为联络的路径和通道,直达于肌表,每条经络根据所属脏腑的不同,路径和区域在体表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随着人体周围环境和气候以及季节的变化,将会透过经络的通道,直抵体内的脏腑进行及时反馈信息。以至立即作出效法自然的反应,形成天人相应,达到天人合一。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宏观的人体旋转开放的圆体,正如人体是个小宇宙。下面再从局部和微观方面来叙述一下这一圆体模型的应用情况。
以人体的脑袋、胳膊、腿以及手指、脚趾为例都是由骨、筋、血脉、肌肉、皮表来组成局部旋转开放的圆体,都是人体整体旋转开放圆体外延的局部,也都具有着向心力,每个局部所处的方位和层次不同,其功能作用和向心力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局部归属于整体。
以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为参照,从现代微观研究的细胞生物学来讲也应该符合这一规律,不同部位、层次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意识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条件研究的同道可以来验证这一问题。
利用这一人体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对正常的人体生理功能作以介绍,为维持人体生命气动力旋转统一的正常运行,需要每天摄入饮食,通过旋转统一的原理,脏腑功能的传化,以达到分清泌浊 的水液代谢作用,不间断开放的呼吸,沟通体内与外界的联系,促其气化,以利营血的无障循环而滋养全身,由此清气的升发而神志清醒,随着整体旋转开放功能的圆满和成熟,生殖化育的能力也日渐增强。
(二)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旋转开放的圆体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先分析一下当前的辨证论治问题。
辨证论治在中医学中是一个战略和战术合一的问题,辨证在前侧重于战略,应是宏观、整体、有机、全面而顾全大局。论治在后侧重于战术是在实际操作上的具体实施。
1、证和理
关于证的问题,这是中医学中的核心课题,近半个多世纪,国家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研究,最终莫衷一是,也没有达成共识,其缺陷在于只重微观物质,轻于宏观规律。
只所以要重视“证”的问题,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陆广莘教授所言“‘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中医学之道(人民卫生出版社)》,这里的证也包括于理、法、方、药体系中的理,同时这一体系以理为核心,也形成了一个旋转开放的圆体,其余的法、方、药就是不同的层次。
因此,就需要综合各家给证重新定义。
“证”的含义涵盖了中医学的本质规律,依据人体藏象经络构成的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从意识、功能、结构方面的表现来判定,这里采用“四诊”(可参照《气动力——中医学的新概念》一文),通过对自身状态、身处的生活小环境及自然大环境的结合,还要对过去、现在状况的综合,以至推演出未来的变化,得出系统整体,全面的资料汇集,并纳入旋转开放的圆体这一模型分析,整理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治法方案。
根据对证做出自身、时间、空间这样的定义和描述,已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各种辨证方法的参照系,我们先以开创辨证体系先河的六经为例。把六经在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上相对应,从外入里,依次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形成不同的六个层次,而每个层次都与核心与其它各经(层次)保持联系,这就是兼证、合病情况出现的原因。只所以一些方剂在多种经证中采用,其理即源于此,它们相互关联,并非独立,内外互为表里,也就容易相互转移。
至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等都是参照这一藏象经络形成的旋转开放圆体模型来进行的,只是依据和把握的部位、层次有一定的差异,而采用的常识和参照系都是共同的,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来看,通过重新对证的描述和定义,其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质的改变,再把各种辨证方法纳入这一共同的参照系来应用,就会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缺陷显而易见。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证”是全面而立体、动态、发展的综合概念,而理只是一个切入点和通道,由此“证”和“理”的关系也很清晰,顺便谈一下辨病中的病的问题,通常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似乎已成了哪儿病医哪儿的代名词,故此“病”是个很局部的概念,缺乏系统和整体性,因此,病只是中医证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看出辨病和治病完全可以纳入到中医学宏观整体思维战略的主导中来,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应用的前提条件。
再来看目前时髦的循证医学问题,只是在病的基础上稍稍扩大了诊断范围,名其曰证,实际与中医的证还有相当的差距。
2、法
以下来谈治法的问题。
治法在理法方药体系中是随着理走,通过辨证确定了什么理,就可以随其客观条件和规律采用单一或综合的不同治法。
通常所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已是治法中的常识,另外有些临床大家也会根据其多年经验独创一些极具个性的治法,或把一些常识的内容超常规的应用,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也是十分突出的。
为了能更好地阐明治法的问题,采用旋转开放的圆体来说明之,不同的治法适用不同的部位和层次,如汗法适用于表层,吐法适用于上部,下法适用于下部,和法适用于中,温、消、清、补等治法基本适用于任何部位和层次。治法的应用贵在明晰医理的情况下,真正达到医法圆通是其最高境界。
3、方
下面谈方剂问题。
方剂是个独立,也是随其治法而变的个体。我们还是用旋转开放的圆体说明之,不管单方或复方都适用于这一圆体。通常所用的君臣佐使,实际上是在旋转开放圆体上来讲,君药就是确立一个核心问题,其它臣药及佐使是在围绕核心形成不同的方位和层次的力量偏向来纠正人体旋转开放圆体的偏差。以此形成以方剂药物之偏长纠正人体之偏而达到治疗之目的,其核心依据即是中医的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的自然规律。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方剂都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动态的立体,每增减
一味药物或增减剂量,都会在部位层次上对结构和旋转的方向产生改变。《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尤其如此。
4、药
中草药物作为理法方药中的最基本单位,所具有的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作为常识。凡是药物皆有偏性,我们就把它纳入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来对应之,天生四气,地生五味,各自因不同的特性具有升降沉浮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归经,这在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部位的饱满,也就形成了其独具特性的地方,道地药材只所以品质俱佳闻名于世,也就在于此,物物一太极,都是很独特的。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天气环境和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出不同的药材品质,这是一个宇宙规律。
根据同一律,从微观的结构上也应符合这一规律,有研究条件的同道可来证明这一推理。
中医药的疗效机制即是通过旋转开放的圆体,这一中医学的结构逻辑模型作为参照系,对辨证论治,所应用的中药、针炙、推拿、按摩、导引等措施是在藏象经络上的具体实施,依据的是天地造化的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的自然规律,以及不同的归经对应人体不同的部位、层次和区域,最终达到人体功能旋转开放与自然形成相应的目的。
采用这一疗效机制及旋转开放的圆体定律,对历代古方的挖掘、研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价值。关键是是对辨证论治的思路在战略上拓展了思维空间,在实际操作上建立了理想的参照系,其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中药的双向调节,品种范围的扩大筛选应用都有了理论支持。
三、结论
通过围绕中医学整体恒动性及辨证论治优势,对中医火神流派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具有特色的“辨证三部曲”,并结合中医学旋转统一性基本原理,创立了旋转开放的圆体结构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把藏象、经络、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纳入其中,做出了比较圆满的阐释,尤其是对证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重新定义,使原有对证研究的混乱局面,给出了统一的参照系,使各家学说的辨证方法的依据也得到统一。
按照同一律,人体细胞生物学及中药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应都符合这一结构逻辑,有条件的单位和同道,如能参照这一圆体模型进行研究,将会有重大的成果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本篇的目的,旨在通过旋转开放的圆体结构模型的建立,为完善和补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不足,对散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链接和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满而广泛的系统整体。明确和稳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术地位而促其卓然自立。
以期在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尤其是在新药研发及对古方的发掘及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彰显其独特优势。
进一步对其深入研究和分析,确立中医学的逻辑结构(方法论)和中医学的起源及多学科的研究问题,为挖掘中医学经典宝库打造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