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熟诵珍方传祖学 编排宝笈惠生民
    

岐黄密室:熟诵珍方传祖学 编排宝笈惠生民


刘君立借住过10多年的秀水湖53号,其屋顶是木制的

刘君立整理编写的著述《小儿科家传秘录》,右上角“刘君立印”字样的印章仍清晰可见。

秀水湖53号如今仍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墙头爬满的青苔诉说着往事的沧桑和久远。

藏在几栋小楼房中间的刘君立的祖屋,现在经重新装修后租给他姓人家住。

刘氏两代名医遗照,左为刘君立,右为刘子敬。
第卅肆期


  纪事本末


  刘君立是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从医人,20多岁就凭借精湛的医术考取中医职业证书,成为年轻的从医人,甚得当时惠州名中医汪少云的赏识。据刘君立儿子刘瑞锦介绍,曾有一病人被断定病危置于大厅,后经刘君立施药医治,病人竟然起死回生,从此他芳名远扬,千里迢迢找他看病的大有人在。


  一生淡泊名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府的发动下,刘君立等人带头组织成立惠州联合诊所,积极工作,成为联合诊所最早的坐诊医生之一。德高望重的刘君立生平治愈的病人无数,但他却觉得这是医生该做的事,不值得渲染,更不会与病人拉关系,为自己谋私利。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看病不看人。他时刻提醒儿子:你一个月一定要有一个治好的病例,一年一定要有治好的病例,每个月每年都要有治好的病例。只要这样,群众自然会主动找上门让你看病。如果你一个月或一年都没有治好的病例,就算曾经有很多病人信赖你或是曾经门庭若市,你的医术终究要被怀疑。这样教导儿子的刘君立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他清晨5点挑灯阅读,他不分昼夜地行医看病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并悉心诊断。据刘君立儿子刘瑞锦介绍,1973年,广东省评选名老中医,以他的资历和学术水平,当属其中。可是淡泊名利的他,没有报名参评。


  祖传秘方成书


  刘君立从医50余载,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整体观,强调治病求本,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腹泻、泌尿结石等症,尤有独到之处。刘君立在医学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这与他对于医学的上下求索、博览精研、坚持特色是分不开的。在行医的数十年中,刘君立精读祖传秘方,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将祖传医术编成书,著有《小儿科家传秘录》、《伤寒杂病》、《药性体会及祖传方》,这三本书里面记录刘家数百年来的祖传秘方和诊病绝技,使得祖传秘方能得到完整的保存。


  积劳成疾辞世


  刘君立因为常年奔波劳累,晚年积劳成疾,患有心脏病、肺癌等多种疾病,于1984年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惠州市中医院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既有高官政要,也有无名百姓。如今在刘瑞锦的家里,祖父刘子敬和父亲刘君立的照片并排紧靠挂在墙上。在照片的两旁则是追悼会上不知名人士赠送给刘君立的挽联:后继名扬含笑九泉,救死扶伤流芳千古。


  王谢堂前


  祖屋———惠州市龙丰大岭路沙下村5号


  惠州市龙丰大岭路沙下村5号是刘君立的祖屋。大岭路位于惠州市区西子湖畔,而大岭路沙下村远离闹市区,小巷里头小摊商贩熙熙攘攘的,藏在几栋小楼房里头的矮小瓦房便是刘君立的祖屋。据其儿子刘瑞锦介绍,祖屋是经过多年传承而得。说是祖屋,其实是一个只有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祖辈早已搬离这里,父亲没有在此出生和居住过。我们在刘瑞锦长子刘安的带领下,找到现已租给别人居住的祖屋,反复修补的墙壁似乎在昭示着它久远的历史。


  出生地———惠州市步行街附近


  据刘君立儿子介绍,其父亲出生地应该在现在步行街的出口处,即现惠州市妇幼保健院旁的一所老房子。上世纪60年代,洪水泛滥,房子和财物都被冲毁,刘君立只好举家搬迁,借住亲戚家。


  暂住地———惠州市秀水湖53号


  秀水湖,它曾经是惠州西湖的一部分。西湖水涨时,水流入到秀水湖;西湖水落时,秀水湖水则回流西湖。由于种种原因,秀水湖慢慢变成了小池塘,再后来秀水湖被填平,盖起了房屋。秀水湖53号,是刘君立妻子的妹妹与妹夫居住的地方。老房子毁于洪水后,刘君立一家就借住这里,一住就是十几二十年。我们在刘君立长孙刘安的指引下,来到惠州桥西市场附近的秀水湖,几经周折才找到53号人家。这里住着一位将近60岁的廖姓伯伯,他是刘君立林氏妹夫的女婿。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看到刘君立居住的房间,十几平方米大小,里面黑乎乎的一片,仅靠从木制屋顶渗透出来的微光,我们才可以看到斑驳的水泥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君立一家当时生活的不容易。廖先生介绍说,刘君立是惠州名医,街头巷尾的人都知道,这座老房子如今还保持其原来的模样,只是已经没有留下刘君立居住过的任何一点痕迹。


  据刘君立学生彭子延先生介绍,刘君立在数十载的人生中,曾经居住搬离过的地方起码4个以上,就他所知即有秀水湖、水门桥、南坛、刘屋山。


  行医———惠州联合诊所


  1954年前,惠州市民看病都是到个体诊所,刘君立当时也是坐堂医生。解放后,在政府的鼓励下,刘君立和惠州有名西医吕奕良等人创办了惠州联合诊所,即现在惠州市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部。惠州市多位名医都曾在联合诊所行医。


  行医———惠阳地区中医院


  惠阳地区中医院,即现在的惠州市中医院,成立于1966年。据原惠州市中医院院长杨安清先生介绍,在当时的中医院,余道元、夏伯宽、刘君立三人是备受病人信赖的医生,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病人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他们把脉看病。


  刘家数代从医人


  刘子敬(1873-1962):惠州市名中医,擅长内科,曾经与余道元、夏伯宽等坐堂桥西的仁慈善社。据其孙子刘瑞锦回忆,刘子敬辞世前一周,曾自我把脉断言恐怕只能支撑一个星期了。一周后,他断言成真飘然离世。


  刘君立(1910-1984):子敬独子,惠州市名中医,擅长内科,对多种疑难杂症治疗有独到之处。


  刘瑞锦:君立独子,1963年-1969年,跟随惠州市多位名医实践学习。其中,跟随父亲学习小儿科、妇科3年,跟随夏伯宽学习妇科半年,跟随文介峰学习针灸9个月,跟随李光辉学习外科半年,后在中医院病房实习。1970年开始,刘瑞锦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医。刘瑞锦擅长内科,尤其在中医治疗难治病、治疗抢救病例如坏死性肝炎、婴幼儿肺炎、急腹症、肠梗阻等方面声名远播。他用中医治疗慢性病的造诣,扭转了部分人对中医不能医好严重疾病的偏见,使祖传的中医发扬光大。他治好的病例不计其数。现已退休在家的刘瑞锦依然忙碌,每天慕名上门的病人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刘安:刘瑞锦长子,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惠阳卫生学校,在父亲的鼓励下继承祖业,现于惠州市龙丰个体诊所当医生。


  贤氏春秋


  刘君立,惠州市惠城区人,191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乃在惠州执业几十载的名中医刘子敬。刘君立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受到了良好的中医启蒙教育,20多岁就考取中医职业证书。


  与大多数中医一样,刘君立早期在个体诊所当坐堂医生。上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发动下,他与惠州有名的西医吕奕良等人筹办了惠州联合诊所,50年代中期,刘君立在惠州接受西医基础理论教育,这有助于他以后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疾病或是疑难杂症。1961年,惠州市人民医院开办学徒班,刘君立是老师之一,为学生授业解惑。1964-1965年间,刘君立出任惠州市人民医院第三门诊部主任;1966年,惠阳地区中医院即现惠州市中医院成立,他受邀前往担任中医,与余道元、夏伯宽一起,吸引众多病人排队看病。


  刘君立擅长小儿科、慢性肾炎、不孕不育、心血管病等,在内科疾病治疗上声名显赫。行医之余,他还在父亲以及祖辈医术的基础上,整理编写了《小儿科家传秘录》、《伤寒杂病》、《药性体会及祖传方》等著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1984年,刘君立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


  感谢杨安清、彭子延、谭晚成等专家学者对本文采写的支持和帮助。


  西湖说稗


  爱好喝茶 以茶会友


  据刘君立儿子刘瑞锦介绍,刘君立精通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这从他遗留下来的亲笔记录的祖传药方可见一斑。可惜的是,由于工作太忙,刘君立除了工作外唯一的爱好就是喝茶了。在清风拂面的傍晚,刘君立总喜欢与黎炳南、刘仕昌等同道好友相聚于风光秀丽的西湖畔一棵大榕树下,品茶,交流医术。刘君立性格温和,与同事关系融洽,大家也经常在一起喝茶谈笑风生。年纪渐长后,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因故受伤,开药方写字困难,刘君立因此极少外出,喜欢在家品茶,看中医书籍和小说。


  忙于工作 忽略家人


  刘君立钟情于中医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其妻子患有哮喘病,他都没时间带妻子寻医问药,使得妻子的间歇性哮喘转为经常性哮喘。他也有自责过,但有时正值妻子哮喘病发作,刘君立还坚持去广州开会或是到外面行医。当儿子刘瑞锦也不在身边时,其妻子只能自己打针缓解病情。令人欣慰的是,儿子刘瑞锦后来终于完全治愈母亲的哮喘病,让母亲走过80多个春秋。刘君立自己则由于多年的奔波和劳累,晚年患有多种疾病,1984年终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月旦偶评


  刘老性格温和,药方也温和


  本期专家彭子延(1981年、1982年中华医学会惠州分会副理事长,曾任惠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现已退休)


  记者:听说您是刘老的学生,请问你们是如何结下师徒之缘的?


  彭子延:1960年我初中毕业,由于家境不好想早点出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加上我不喜欢当老师,就放弃了在惠阳师范学校的学习机会。恰逢当时广东省通告招收中医学徒,我就报名参加。1960年6月,我被分配到当时的惠州联合诊所当学徒,是惠州联合诊所最早的学徒之一。余道元、谭雪若、刘君立就是当时的医生,他们都成为了我的指导老师。在4年的学徒生涯中,我跟随谭雪若医生一年多,余道元医生约半年,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刘君立老师的指导下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当知青下乡去了博罗,刘君立老师和儿子刘瑞锦就到刚成立的惠阳地区中医院任职了。刘老退休后,我经常去他家拜访他,他是位慈祥的老人。


  记者:您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彭子延:我当学徒时,每天上午跟随医生临床学习,下午老师给我们讲授理论知识。我记得当时每逢周一,我就跟随刘老查看病房写处方。我们一边查看病例,他一边诊断说出治疗处方,我用笔记录下来给病人。处方写得多了,我慢慢对中医有了一定的领悟。在自己记忆处方的基础上,我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行医特点。


  记者:您如何评价他老人家的医学水平?


  彭子延:刘老在惠州中医界影响很大,他的医术医德被群众所传颂。刘老擅长内科,对小儿高烧不退、产妇产后大出血、小儿麻疹等疾病尤其了得。我现在擅长的肠胃病、消化不良等中医治疗,得益于刘老当年的教导。温和是刘老性格的真实写照,朋友、同事、病人,他都温和以对,同时这也是他用药特点的真实写照。他开出的药方不但温和,而且简单精致、价钱也不贵。一直以来,我的用药也是温和的,这也是受到刘老的影响。学过西医的刘老,以中医治疗为主。除非是特殊或是很严重的疾病,否则他不会开“猛”药,也不会用西药。


  记者:刘君立、余道元、谭雪若,这三位在惠州赫赫有名的老中医,曾经都是你的老师,你能分析下他们在中医医术上的不同吗?


  彭子延:举个例子,头眩晕,在中医上分析有几个原因,第一可能是肝火上炎或是高血压;第二可能是痰湿;第三可能是气血亏虚。当时中医还只是各家族的秘方,还没有综合出头晕的各种原因,各个医生都只能限制地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原因,于是衍生出中医的不同派别。谭雪若就是侧重于第二个原因的湿热派,所以擅长于治疗湿热病例;刘君立则是和解派,开出的药方不会太苦寒,也不会大补,他觉得这种中药有伤人体的正气,所以他擅长内科;余道元则是亲热派,偏爱从热方面来诊断治疗,他喜欢用“猛”药祛火。


  名门家乘


  “看病不看人,我牢记父亲的教诲”


  刘瑞锦(刘君立的独子,原惠州市人民医院医生,已退休)


  记者:您爷爷刘子敬是惠州名中医,您父亲刘君立也是,你们可谓真正的中医世家了?


  刘瑞锦:祖父是惠州名中医,早期与惠州市三大名中医余道元、夏伯宽、汪少云等坐堂桥西的仁慈善社。我父亲算是中医世家第四代从医人,他擅长小儿科、慢性肾炎、不孕不育、心血管等疾病,对内科造诣尤深。我自小在中医氛围的熏陶下长大,看到祖辈看病救人后的欣慰,也看到当医生的艰苦。我当时原本不打算继承祖业继续从医的,但政府部门动员且父亲鼓励我一定要把中医传下去,我只好穿上白大褂,成为第五代从医人。与现在不同,古代有祖传中医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祖父、父亲、我都是家里的独子,我们的祖传中医都是三代单传。为了能把祖传的秘方传承下去,我也鼓励大儿子从事中医,现在他自己开设个体中医诊所。我们家应该算是六代中医世家了,父亲在九泉之下应该感到欣慰了。


  记者:您的中医知识是从祖父还是父亲那学来的?


  刘瑞锦:1962年,祖父去世,我尚读高中,没时间随他学习中医。我是家里的独子,父亲把继承中医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对我寄予厚望。他对我要求严格,每天清晨5点多就把我从被窝里拉出来背诵《中医志训》。他在旁一边监督我读书,一边自己读中医名著。高中毕业后,我正式随他学习中医知识。中医是祖传家宝,我从父亲处学到的知识,也是祖父总结经验传授给他的。代代行医,祖传秘方很重要,但也要随着时代、环境而改进。祖父在内科出名,父亲也是。现在医学很发达,有先进的医学仪器检查设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看病治疗。我认为要真正根治疾病,还是要靠中医。我现在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记者:父亲有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


  刘瑞锦:父亲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每天有上百名病人慕名前来排队看病。他为病人着想,只开简单且低价的药。他说,看病是医生的职责,只管看病不看人。这句教导,我印象最深刻。不管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高官百姓,他都视病人的生命如自己生命般救治。他只管病人,却忽略了家人。当年见到父亲目睹哮喘病发的母亲正痛苦挣扎仍步出家门上班,那一幕印象很深刻,年少的我总是疑惑不解。后来我也当了医生,找我的病人排队等候,我才能理解和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


  记者:您爷爷、您父亲和您三代人中,在医术方面有哪些进步或改进?


  刘瑞锦:我祖父擅长内科,对小儿科、妇科病造诣尤深;我父亲继承祖父的中医衣钵,在内科上也很出名,但是他研究内科的领域要宽泛些,例如对小儿科、慢性肾炎、慢性肝炎、泌尿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即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父亲也有一定的造诣。现在医学比祖父、父亲的年代要先进得多,我们现在中医看病时,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去做检查做诊断。现在医疗条件和周围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在继承祖传秘方的同时,我也要学会与时俱进去改进。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9/7/5 17:56 编辑 www.lindalemus.com/pharm/]
-----------名医名徳。
-----------为什么没有这个人的书卖呢?在那里可以买到呢?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