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教材中对"燥"的概念混淆
    

正本清源:中医教材中对"燥"的概念混淆

把握燥邪屬性,指導中醫臨床


燥的屬性,歷來看法分歧。認爲陽邪的,有喻嘉言等,他在《醫門法律》中說:“燥異於寒濕,同於火熱。”認爲陰邪的有王士雄,沈目南等,如《醫證溫熱病論》中說:“殊不知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感寒同類。”還有主張燥分陰陽的,如費晉卿,俞根初,雷少逸,章楠等,衆說紛紜,涇渭難判。何廉臣先生說:“六氣之中,唯燥氣難明。”我們在分清燥的屬性之前,應先知道六氣和陰陽五行,都是相對的抽象概念,都不是指特定的某種物質和現象。理解六氣(或六yin)不能孤立地從自然界中六種特定物質或現象探本求源。“六氣”是從系統上考慮的,如“風邪”並不是自然界中的風,寒邪也不是單獨指寒冷,燥邪更不能單純認爲是乾燥。如果望文生義,認爲“燥”字一旁從火,因火爲陽,推論出燥邪屬陽,這無疑是錯誤的。如這樣,溫字一旁屬水,水爲陰,那么溫應當作陰邪看待了。有些人好引內經中“燥勝則干”的句子,認爲乾燥屬陽,燥者潤之,順口又順理成章,殊不知下文還有“燥極而澤”的論述。因爲燥和濕是指物質兩種相對的屬性,燥是水分缺乏的現象,“諸澀枯涸,干勁皸揭,皆屬於燥”,指的是人體津液不足的現象。更有些人認爲《周易》乾卦辭系中有“水流濕,火就燥”之句。錯誤地理解爲物體有水流過則潮濕,見火烘則乾燥,也不夠全面。原意是孔子用比喻方法解釋“聖人作而萬物覩,物各從其類”。意思是水好向低濕處流,火在乾燥的地方易引起燃燒,應和下文“同氣相求”,“云從龍,風從虎”聯繫起來思考,才不違背經旨。如以此斷章取義作爲燥屬陽的根據是立不住腳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上說:“陽明司天,燥yin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大涼革候,……名木斂生。”《五運行大論》又說:“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氣爲成,其性爲涼,其德爲清。”以及多次出現的“清氣大來”,“清化四”,“凊化九”等可以看出清氣正指燥邪,“凊”同“清”,是涼的意思。六氣之中,寒,凊(燥),濕,屬陰;風,火,暑屬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事物都可分陰陽,不可分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張景岳也這樣說:“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爲二也”,和近代邏輯學上二分法(DICHOTOHY)正相符。假如燥氣屬陽,那么自然界出現寒和濕二者爲陰;暑,風,火,燥四者屬陽。陽超過陰的一倍,豈不形成陽極盛而陰極衰的偏離局面,解釋自然和人體陰陽的模型不能自圓其說了。燥有堅,固,降,殺,斂,涼等性質,很明顯是陰的屬性。運氣學說中的六氣,指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風,君火,濕屬陰;燥,寒,相火屬陽,好象有點矛盾。其實則不然,讀《內經。至真要大論》關於六氣標本所從不同的論述就明白了,“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本六氣  寒  熱      燥  濕       風  火
中氣     少陰  太陽   太陰   陽明    少陽  厥陰
標          太陽  少陰   陽明   太陰    厥陰 少陽

以上說明,“木從火化,燥從濕化”,陽明燥金中氣爲太陰濕土。《難經》中也把四季分春溫,夏熱爲陽,秋涼,冬寒爲陰,燥在六氣系統中無疑是屬陰了。
那么,秋時外感病中,出現皮膚乾燥,口干,唇干,咽干,鼻塞畏寒,咳嗽,甚則咳血,肋痛,怎麽解釋呢?難道不意味著陽證嗎?我認爲,使用涼潤之劑是沒有錯誤的。至於機理何在呢?因爲這是燥的複氣所致的後果,因金勝則克木,故有肋痛等證,木之子火,火爲母報仇,故火反來刑金,出現咳嗽,咳血等證,喻嘉言清燥救肺正是針對燥的複氣而設的。燥的勝氣,《內經》明言:“治以苦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苦溫屬陽,陰病陽藥,符合逆治法機理。燥邪所勝,侵襲肌表,頭痛畏寒,無汗,舌苔薄白,咳嗽痰稀,鼻塞唇干,流涕。其代表方劑應是雷少逸的苦溫平燥法,吳鞠通的杏蘇散,方中病機。
1965年國慶前夕,病員王某某,男,來診時,自訴發病十多天,由於感冒,發熱畏寒,頭痛,咳嗽,前醫診爲秋燥病,投以沙參,玉竹,桑葉,杏仁等涼潤之劑。藥不中肯,病未好轉,咳嗽反加劇,又以抗菌治療,也無明顯效果。問其現狀,饑不思食,食則胸悶腹脹,頭痛頸強,四肢酸楚,咳嗽頻頻,痰白咽干而癢,診其脈浮中帶滑,視其舌苔白厚,環唇乾裂,微有出血。下鄉的西醫鄭某在旁,我要求他會診,他診斷的結論是腸胃型感冒。我認爲中醫診斷是內有伏濕,外感風寒,他要我出主意並處方藥。吾也一時指下渺茫,無以處置。忽想起清代雷少逸《時病論》,心頭一閃火花,認爲本病屬燥症誤治無疑。但細思之,燥與濕正相反,豈能貿然。隨問其腹脹起於何時,二便如何。他對前醫責怨道:“自服前藥之後,腹脹便溏”,並將前方交我審閱。我暗思,燥爲次寒,燥涼襲肺,肺陽受損,清肅之令不行,故咳嗽頻繁。肺與大腸相表裏,肺脾同屬太陰,遷延十餘日,那有不相傳之理,遂開杏蘇散加桑皮,川貝,枇杷等藥,服藥二劑,證略有改善,但效果並不明顯,吾又反復深思,肺爲嬌脏,肺本惡寒,桑皮甘寒,川貝苦寒,應當不宜,自己感覺前方加桑皮,有違中醫藥理,純屬經驗醫學和西醫藥理學之影響,因民間驗方,以杏仁,桑皮,川貝,燉白糖治咳嗽。即改道易撤,堅定以中醫辯證法指導臨床,將原方中去桑皮,貝母,加桂枝白芍(酒炒微焦)再投,內經云“燥yin所勝,平以苦溫,佐以辛酸”。病情從此逐日好轉。近代,謝遐齡博士對中醫的系統方法和中醫藥理學深有感受地說,服中藥是服“陰陽五行”,並不是服西醫的化學成份,這裏是一明顯的病例。
若論時令,已在初冬,怎么不說外感風寒而作燥論呢?因南方夏長冬短,這時正是由熱而寒的過渡階段,《內經》上說:“陰之動,始于清,盛於寒。”況且證狀沒有像傷寒那樣有明顯的惡寒發熱。至於口唇乾燥,由於涼風搜刮,帶走肌表水分,人皆有之,豈只移災於一人,不能作特有症狀看。如說伏濕,當先腹脹,他出現在服錯寒涼藥之後,所以判斷爲“燥之勝氣”致病,才符合中醫的辯證思維邏輯。
燥就是凊,凊即清,是涼的意思,燥爲次寒,理屬陰邪,但燥易損肺陽,肺陽受損則津液宣降失常,故常出現口乾咽燥。治燥注重養陰而不能拘於時令貿然亂投涼潤藥,肺陽不宣,津液不布,病情延難愈。《內經》指出,“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秋時外感病不一定是燥邪所致,燥病表現的症狀也不一定發於秋,只是秋燥病帶點氣侯特色而已。投苦溫或投涼潤,決定因素是人體上的證候,因爲致病之六yin,是人身上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的平衡失調之故,而不是由自然界上的六yin決定的,醫者不能拘於時令和氣候。討論“燥”的屬性和“六yin”中其他問題一樣,中醫學模型上的宏觀思路和西醫求實質的微觀思路完全不同,一切從整體出發,從系統上著眼。不要孤立地在自然界中某種特定的物質屬性面前徘徊,對燥的認識自然能神而明之了。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