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医学的进步与无奈
    

正本清源:医学的进步与无奈

医学的进步与无奈

--------------------------------------------------------------------------------

            摘自《健康报》

  近年来医患双方的关系是怎么啦?
  一方面很多医生整日为病人辛劳,而医生的社会形象却不佳,甚至有人身安全的担忧,实在感到满腹的委屈;
  另一方面,披露于各地媒体的某些医疗事故和恶劣医德,也着实令人愤慨和不齿,难怪公众的情绪。
  显然这不是用"一只(或几只)老鼠坏了一锅汤",就可以简单解释的,其社会学的、经济学等方面的背景恐怕远远大于其技术上的因素。
  这实在是一个牵连医患双方共同心情共同利益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必须调整好,非得解决的大问题。今天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请朋友们仔细读一读,以了解医学发展漫长而艰辛的历史,以及医疗工作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正如文章所说,现代医学在疾病面前仍然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要求对方。我们欢迎医患双方都来说说心里话,把苦闷和烦忧倒出来。

-----------面对现状,医学却显得那么疲软、苍白和无力,医生又是那样无策、无能和无奈。医学的发展,医生的技能远远滞后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事实,是客观存在。

  医学的尴尬与医生的无奈
  医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着同其它学科不同的显赫特征,那便是它的研究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不可以随便打开,随意拆卸,随心取材,或做这样那样的试验。生存权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医学正是为了维护这一权利,在所有自然科学中才成为发展最为缓慢的一种。
  举个例子:大约在500多年前就有关于梅毒的记载,哥伦布带领船队发现了美洲大陆,返回后将梅毒带回到欧洲。16世纪初,欧洲商人又沿水路将梅毒传播到亚洲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肆虐,竞持续了三个多世纪。直到1906年,两位德国学者使用暗视野显微镜发现了梅毒的病原体是苍白螺旋体,才揭示了梅毒的病因。但对梅毒的治疗仍旧是束手无策。又过了近40年,到1943年,美国学者首先用青霉素治疗梅毒,至此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又如艾滋病,称作当代超级癌症。自1981年第一例艾滋病病人被确诊以来,到目前,已经历时30年。现代医学可谓发达、进步,仍未寻觅到好的方法根治艾滋病,包括高度发达的欧、美等国家。
  还有如毒瘾的戒断,也令世人感到举步维艰。1803年德国一位青年药师从鸦片中分离出一种重要的生物碱,希望这是一种新的戒毒药,他满怀爱意,根据希腊"梦神"的译音取名为吗啡,没料到吗啡所产生的毒瘾比鸦片更难戒断,为了戒断吗啡,又提炼出海洛因,而海洛因却更加毒孽。20世纪初,人们用颠茄类药物做为戒毒物,一直持续了整整30年,这又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残酷得有些无奈。因为事实上颠茄根本不能戒断毒瘾,相反还会使人导致新的中毒,失去理智,大喊大叫,十个人中,至少会有一个人在疗程尚未结束时便死在病床上。后来又采用了一种具有溶解胶体作用的药物---硫氰酸钠,结果又继发了一种新的恶症---中毒性精神病。以后医学界相继采用了许多疗法,如抽搐疗法、冬眠疗法,美沙酮疗法,心得安疗法,V-C疗法,纳洛酮戒断疗法等,直至目前,毒瘾的戒断仍旧是国际公认的难题,复吸率仍旧高达95%以上。
  大量的临床实践更能说明这一点。比如,有些以发烧待诊,腹痛待诊,眩晕待诊,出血待诊而入院的患者,虽经现代化的种种检查手段,经三级医生的综合分析,各级医院的会诊乃至网上远程会诊,国际会诊,仍旧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有的病人康复出院,有的转往上一级医院未果,有的经尸体解剖才有了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虽经尸解仍旧不能完全明确诊断,这也是事实,是客观存在。尸解,无疑可以帮助医生解决不少难点,为医学做出不少贡献,然而动员一例尸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尚有可能,一般医院一年内难能获得几例尸解,这也是桎梏医学发展的原因之一。所有这些,光医务界的人知晓是不够的,要告知全社会,让大众都知道,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医学科学就是这样一种现状。这并不意味着医学甘居滞后,医生只能无奈,也正因此,全世界的医学科学家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如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基因组织的破译等等,医生们也在努力使用新研制出的各种仪器、设备、实验方法、药物等,尽可能快速准确地为病人做出诊断,有效地进行治疗。困难是很多的,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人类的健康长寿是有望的。

  医疗服务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属于一种有风险的服务,甚至风险很大,医生只能在权衡利弊之后,采取不同的诊治方法,并努力将这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把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一点风险也没有是绝对不可能的。
-----------医疗服务是风险服务
  诊断的风险许多诊断方法都是有创伤的,有风险的,有时是不得不为之的。如放射性危害:X线、CT、核素;有创性检查的各种内窥镜:胃镜、肠镜、气管镜、胆道镜、膀胱镜、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等,检查时有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甚至穿孔。某种检查带给人的痛苦有时远远大于疾病本身。再如介入性损伤:脑血管、心血管、全
  身血管造影,肿瘤病人的介入治疗,都有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发生致命性出血、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脑卒中等。就连人们放心的检查手段B超,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有定论的,尤其对胚胎和胎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总之,诊断正确率与诊断技术的负面作用,有时是正相关的,为了明确诊断,不得不承担一定的风险去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有时风险会很大。医务工作者应主动将这些风险如实告知病人及家属,征得他们的认同、理解与配合。
  用药的风险用药的风险就在于它的毒副作用。老百姓说:是药三分毒,无毒不是药。有些还很可怕。大家都不能忘记药学史上的"反应停事件"。"反应停"是50年代后期,由联邦德国生产的一种毒性低、副作用小、十分温和的镇静安眠药,经动物实验验证是安全无害的,对治疗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效果明显,一时间反应停风靡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成了抢手的妇科良药。但不久德国首先报道,使用反应停的孕妇生下四肢短小如鳍的怪胎,形如海,被称为"海豹胎"。几年间仅联邦德国就有8000多例"海豹胎"出生,日本受害者也有千余例,酿成了触目惊心的药物性灾难。而拒绝进口并使用此药的美国、瑞士、前民主德国却未见到这类怪胎的出世。又如鸦片和吗啡类药物。其药物疗效是非常肯定的,鸦片酊止痛、镇咳,在药学史上立过汗马功劳,一盎司的吗啡可以解决2000个伤口的疼痛问题,然而它们的副作用却令世人毛骨耸然,药物的依赖性,成瘾性,难以戒除性,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似乎已经忘怀了它们做为药品的一面,而直呼其为毒品了。据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已有56万人吸食吗啡、海洛因类毒品。国家不惜一切辑毒、禁毒,将缴获的吗啡、海洛因等也没有分送到各家医院的药房和药店,而是作为毒品全部焚烧、化为灰烬。
  再说甲硝唑,做为厌氧菌的抑菌、灭菌药,在妇产科、口腔科、普外科等,已成为一种很常用的药物。然而,甲硝唑的毒副作用是不是人人都十分清楚呢?如转氨酶升高、伪膜性肠炎、黑色尿、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血栓性静脉炎、头疼、头晕、共济失调、皮疹等,虽然有些毒副作用是偶发的,但它毕竟存在。
  青霉素在药物史、疾病控制史上都是空前的,时至目前,仍经久不衰,是医生首选的药物之一。然而在青霉素辉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致死性的过敏反应,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还有常用的毛地黄,其治疗量和中毒量相差甚微,当药效达到最佳状态,也就是"洋地黄化"时,稍不留神便可急转为洋地黄中毒。
  就连维生素族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V-C超量服用时可引起潮热、潮红、头痛、疲倦,反跳性坏血病。V-E超量服用时可引起视力模糊,乳腺肿大,腹泻,流感样症侯群,头痛,恶心,胃痉挛,疲乏无力,月经过多等,偶尔可见低血糖。微量元素类在人体内只能是微量存在,超量就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这就是药物的风险性。人类认可它的治疗作用并接纳它的的同时,也必须认可和接纳它的负面作用。需要共同努力的就是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禁忌症,仔细观察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
-----------手术的风险许多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就是手术,而手术带来的风险和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如麻醉意外,术中出血,损伤周围神经,血管,脏器,术后感染,伤口不能如期愈合等。为了治病,为了救命,不得不开颅、开胸、开腹。在切除病变部位的同时,可能会切除某些脏器,例如,为解除门脉高压所致的致命性呕血,不得不做脾脏切除;为救治休克型子宫外孕,不得不切除患者一侧卵管;为切除低位直肠癌,不得不肛门改道;为切除膀胱癌,不得不行腹壁造瘘;为保全生命,不得不离断感染坏死的肢体......。而有些疾病即使采用了损伤性很大、风险系数也很高的根治性手术,也不可能避免病变的复发、扩散、转移,比如癌症。医学只不过是在权衡利弊之后,采取相对积极的方法,力争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由此带来的损害是难免的,有时是必然的。医生这么做,确也是无奈的。
  医疗纠纷长期工作在紧张有余,松弛不足的氛围里,医务工作者真正健康、长寿的不多。而这种紧张是无怨无悔的,因为医生和病人、家属的所想都是一致的,都希望经自己救治的病人一个个活过来,一个个好起来,一个个痊愈出院,一个个康复上岗。
  在医疗纠纷的分类中,有一类叫做"无医疗过失"纠纷,有不良后果。社会对医学不了解,病人、家属对医疗服务不理解,病人一旦出现死亡、残疾、脏器功能障碍,便以为是医务工作者的失误,一口咬定是差错事故,大吵大闹,殴打、辱骂、人身攻击,将灵堂设在医院、病房,甚至医务工作者家中。医务人员无端地承受这样的风险。举几个例子:
  某男,车祸休克入院,腹穿为血性,当即开腹手术,快速输血的同时,迅速切除破碎的脾脏,出血停止,但病人未能救活。家属、单位一下子来了百八十号人,大吵大闹,拒绝将尸体送太平房,并扬言要抬着尸体在医院游行,后经再三动员进行尸解,才平息了这一"声势浩大"的医疗纠纷,尸解报告证实,该患者同时合并肋骨骨折、心包出血、肺破裂,属于致死性外伤。
  某女,正常分娩,突然发生羊水栓塞,医务人员奋力救治,未能救活,大家为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投以无比的同情和惋惜,医护人员落泪了。羊水栓塞这种并发症,极其凶险,虽然发生率只有8~10万分之一,死亡率却高达90%以上,死亡的机理之一是类似青霉素过敏。家属先是不接受这一诊断,经尸解证实后,又否认其法律效应,堵塞医院的大门,设灵位,摆花圈,扯起"杀人医院"的巨幅,所有病人、车辆,包括急救车都无法进入医院,一闹就是多少天。
  最近几年,医院纠纷越来越多,有的是医院的不足,有的却不存在过失。由于社会的不知晓,家属的不理解,一旦出现纠纷,医务人员有时只能无奈地承担这些意外的风险。而作为患者或患者亲属,如果对医院的认定有疑义,一定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去解决,而不应感情用事,目吵闹。

  当医务人员救治病人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病人的血压下降,医务人员的血压上升;病人的心跳缓慢,医务人员的心跳加快;病人呼吸衰竭,医务工作者则呼吸急促,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加剧分泌......
-----------医生是人不是神
  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是举世瞩目的。过去,我们只能靠"一、二、三、四",即一根针、两把草(草药)、三个手指把脉(寸脉、关脉、尺脉)和四诊(望、闻、问、切),去诊断疾病,而现在,补充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诊治手段和方法。X光机、B超、CT、核磁等,横切面、竖切面、矢状切面,可以将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分层显像;最新问世的"派特"(PET)可以发现人体各部位微小的肿瘤;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显微镜,各种生理、生化、免疫的实验室检查,可以随时监控人体水电解质情况,血液、细胞内外液、体液、免疫系统等瞬间的变化,染色体、基因工程,又将人体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制高点。心电、血压、脉搏、血气的瞬时监控,避免了医生凭经验下药的盲目性,呼吸机、起搏器、冠脉搭桥、安放支架、脏器移植等先进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产前诊断、基因探针,能够科学地预测人体内潜在的某些疾病,为早期防治铺垫了道路......。能做的,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都在做,未有做过的还在努力去做,加快了医学发展的步伐,填补了无数医学史上的空白,许多致死性疾病得到控制,许多潜在性疾病避免发生,许多疾病遏制在早期。
  正因如此,人类的平均寿命逐年上升,就我国来说,人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6岁,上升至70岁,几乎翻了一番。临床医学是循证科学,医生从接诊病人的那一刻起,便在寻找证据,以证明病人患的是什么病。而要准确有序,不疏不漏,不偏不倚地找到有力的证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公检法办案一样,遇上棘手的案例,一悬多少年,旷日持久无法结案,就是因为找不到证据。即使找到一些"证据",也得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医学也是如此,现代高分辨的检查仪器B超、螺旋CT、核磁共振等,也只能提示病变像什么,而不能绝对确切地说它是什么,这就是称它"影像"专业的道理。更何况X线检查可以有伪影,CT可以有漏层,核磁共振成像难以分辨,电生理检查可因干扰出现假像,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有误差,而所有这些检查,只是提供给医生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不是"铁证",单凭某一项或某几项依据,不善于识别"伪证",断然下结论,也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医科大学五年乃至七年的寒窗苦读,考了又考,毕业后仍旧当不了医生,其原因是:缺乏循证的思路,及辨别真伪证据的能力。必须接触病人,在上级医师的传帮带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循证,才能由一个试用的实习医师逐步成长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正因如此,医院规定了严格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对每一位患病个体均需有三级医师(即初、中、高三级)共同完成其诊断和治疗。

  医学上无奈的事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特定的患病个体,需要共同以平和的心态认同和接纳。医生是人,是寻常人,指望医生神机妙算,对任何疾病都能"一把抓",那是不现实的。

  娓娓道来话医患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生地、成长阅历、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均不相同,疾病展示、自我表达、个体耐受、对治疗方法的接纳、药物的敏感性等......也均不相同。用"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来形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不过分的。医生是人不是神,对疾病的认识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动态分析的认识过程。而疾病的发生也有一个由隐匿到明确,由不典型到典型,由一般到特殊,由常见到罕见,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还有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始终都比较隐匿、不典型,使诊断难以明确,治疗方案难以确立。即使是张孝骞教授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诊断、正确治疗、治疗有效。更何况有些疾病的病因尚未揭晓,治疗方法尚无定论,医生无法"循证",治疗预后仍不理想。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患病如山倒,祛病如抽丝。有些事实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接受:有的病目前尚无圆满的诊断方法,有的病一旦得了,就得终生服药,有的病治疗后可能遗留不可逆的残疾,有的病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恶化,有的病现如今还未被人类破译......。
  病人、家人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都很高,这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体现,也是生物求生的一种本能。尤其现在的社会,生存空间、生活条件千百倍地好于过去,而且会越来越好,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正因为如此,病人对医学的企盼值与医学研究的滞后性,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失望而引起的医患纠纷也与日俱增。
  自然我们也不否认,在庞大的医务人员阵容里,不乏一些医技疏漏,不学无术,责任心不强,医德不良,企图不正的人员,甚至是医务界的败类。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这一法则是严肃的,有时也是残酷的,若触犯法律必将受到制裁。
  作为医师、护师、药师、技师、检验师等,全体医务工作者,以及医院管理者,都应当将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那些不可预测的风险,医生自身的努力与无奈,告知社会,告知病人,告知家属,让医学融入社会,使医者贴近人心。同在一片蓝天下,大家要相识、相处、相知、相信、相谅,使医患之间充满爱意、充满真情、充满理解、充满包容,共同创造一个平和、温馨的就医氛围。
-----------原发在「理法方论」版,
恕移到「正本清源」版。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