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
—— 生物系列之二 ——
王紫馨(方悟) 2006.6.25
中医秉承中国哲学传统,讲究阴阳气血和五行,气是中医的理论基石,中医“现代化”要求给气下一个明确定义,但对于“气”究竟指的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得一些人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怀疑,进而否定中医。由“气”组成的名词在汉语和中医中很多:有气体物质——如
氧气、气体状态——如空气、人体及各器官系统状态——如阴阳清浊、营卫宗元、朝气暮气、有精神刺激——如生气、气人,多达数十种。具体的东西本着眼于区别,对于具体的气的概念自然也重在反映不同的物质及物质状态。具体的概念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与“气”的复合词,若单讲一个“气”字,它作为众多具体的气的概念的抽象,作为普遍共性就只具有哲学本原的意义。撇开具体区别,只研究最大的抽象,这就是综合方法,也是哲学思维方式。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医古籍《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在《灵枢•决气》中黄帝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六合一,亦是取其共性,上古人也信奉同一之道。在《灵枢•营卫生会》中也有“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的说法,两说都取综合观点,都是从共性去看问题。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者“名家”特别讲究概念的层级系统的区别,“白马非马”,马的具体概念不能代替抽象概念,白色的马不能指代一切颜色的马,如果我们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陷在这个气、那个气的相互区别造成的混乱中,迷失了大方向。
为什么只能从本原的意义来理解“气”,因为人类的哲学意识早于医学,中医的气的概念来自哲学,许多人不了解这个历史,纠缠于具体概念,闹得自相矛盾,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物质,有人反对,反而让人觉得不科学,西方人不理解,学习西方科学的中国人也不相信。有人说中国传统医学和气的理论不重视物质结构,其概念非通过解剖手段得来,所代表的意义模糊、抽象,理论体系不靠逻辑推理,是通过直觉来领悟的,而哲学正是自然逻辑的升华,避免了具体存在的矛盾。我们要删除芜杂,汲取精微,需把中医的“气”的概念同物理学中物质形态的气态概念分开,使中医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
气同阴阳五行都代表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古典哲学的“元气论”同古希腊的“元素说”一样,将气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客观物质,把“气”看成世界的本原的,因而这个“气”不仅指代空气,也包括其它形态物质。气来自古人对于云烟霞蔚和人的呼吸的直接体验,先人取象比类到哲学中,完全抽象化,已不再是仅指气体形态。《广雅•释天篇》说:“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 宋代张载也说“凡象皆气”(《正蒙•乾称》),他们都把气看成世界本原,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我们从本原意义去追寻气的含义,才能站高望远,除去遮蔽我们认识的层层迷雾,使中医复归科学。现代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把世界看成“量子世界”,“量子”能量子也,量子世界就是能量世界,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就是能量空间,生物也不过是一种能量表现形式,这就是自然科学的结论。宇宙是能量空间系统,在这个金字塔系统中,一切底层的系统都是顶级系统的表现,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人类意识,也循着“道法自然”的规则,以物理学自然逻辑体系为最高法则,把其他科学都看成物理体系的具体表现,医学也不例外。追求真理,攀登人类认识高峰,每上升一步,都是消除低层认识的具体限制,不断抽取共性,直至唯一共性,完全抽象化,乃达自然本质。所以当我们按自然哲学观点把“气”看成是能量时,中医理论便复归其源一切释然了。生物的生存本靠能量维持,一切病患都在于能量的消化吸收、转换和释放出现了障碍,中医重视整体,重视辩证施治,调节阴阳,补养气血,全都着眼于能量问题,这是它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宋代的《圣济总录》说:“万物壮老,由气盛衰” 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 医学家刘完素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一是表示某种物质存在,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营气、卫气);二是表示该物质的状态,指肌体脏腑活动的能力。在人体各部流动着的精微物质有不同的名称,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气”,聚在下焦的叫做“元气”,宣发在肌肤腠理的叫做“卫气”运行在血脉之中的叫做“营气”。如果我们把众多的说法统一为“能量”,会使中医理论更好理解,物质存在为能量,物质状态为能量的转化和传输状况。
生物是物质的一种形式,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正像一切物质变化都是能量的转化一样,生命过程也是能量的转化过程。人体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按照生物学的说法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贮存的化学能,我们每天吃进去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成份被摄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这六种营养物质,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三类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脂肪——人体的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物质。人每日脏器活动和肢体活动所需的能量中,有70%源于糖类,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储藏肝脏和肌肉中,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当人体需要能量时,肝糖原便转化为
葡萄糖同氧反应来提供能量。体内糖原耗尽时,能量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新陈代谢,蛋白质则用于修复在人体活动中劳损的肌肉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起催化作用,使其它营养物质能更快更充分地被人体吸收利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为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要靠脾胃供给。
糖原转变为能量需要与氧结合,通过氧化燃烧来释放能量,所以人体能量有两个来源: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提供可氧化的物质,呼吸系统提供氧。中医脏象学认为肺主气,许多中医研究者认为肺主的是空气,是指气态物质,造成认识混乱。我们从西医解剖学看,呼吸系统为通气和换气的器官,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出
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肺位于胸腔,呈圆锥形,右肺较左肺略大,由它来进行气体交换。肺循环由肺动脉、肺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组成,它们是气体交换的功能血管。毛细血管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壁层发出极细分支,构成毛细血管网,每个肺泡包绕着长度为9~13μm的毛细血管段共 1800~2000根,故整个肺共有2800亿根毛细血管段,在这里完成气体交换。血红蛋白对氧有亲和力,氧饱和度高时,氧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便利氧的释放和被组织利用;氧饱和度降低时,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便于再度吸收氧气。我们对于“气”的认识,首先应该从这个基础出发。
中医的“肺主气”,应是指
肺脏具有呼吸功能并成为人体能量源之一。《素问•调经论》说“肺藏气”,《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都是说肺是主管呼吸运动的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还与能量生成相关。人体呼吸运动,把大自然清气吸入肺,又通过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变化成的谷气,由脾气上输于肺。清气与谷气结合,称为宗气。宗气贯通心脉而布散于全身,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所以《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所有的能量都表现为电磁波,光、热、电都是不同频率电磁波的表现。人体是有温度的,维持体温就要消耗能量,人体能量一部分直接变为热量,一部分变为生物电。生物电以心电、脑电、肌电等形式存在,并产生不同的电压,如心电压为-90mV(毫伏特)、脑电压为-60mV,它们有规律流动,从脏腑的高压端流向肢体末梢的低压端。作为营养的生物电与神经网络的生物电不同,它的频率较低。营养生物电传至肌体各部分,各部分组织的细胞密度小,电阻大,像用电器一样,把生物电转换成热能供给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
气作为能量流怎样传输呢?《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经络,《灵枢经》也称为《针经》,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加上《素问》中部分涉及经络的篇章,占去了《黄帝内经》内容的一多半。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称为络脉。在经脉、络脉之外,书中还增加了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概念,它们共同组成经络系统,成为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之一。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导体,把全身每一处都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经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既要同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要战胜自身疾病。病痛时,会用手去揉按捶击,缓解病痛,有时偶然被乱石荆棘刮刺,结果身体某部的疾患减轻或消失,这种现象重复出现,人们便有了一定感性认识,进一步有目的地去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过程中认识了穴位。针刺局部的穴位,可以产生明显的针感传导现象。这种反应叫做“得气”,因此穴位又称“气穴”,正应了“气”是能量,针刺是调节能量输导的认识。临床经验证明,针刺时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以使针感加强或向某一特定部位传导。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人们对穴位进行分析归类,发现一定部位穴位,能够治疗一定脏器疾病: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能治疗肺脏、支气管、咽喉部位的疾患。人们认识到穴位和穴位之间有联系,成行地分布在一定部位上,古代医家就在观察穴位的基础上,产生了线的认识,探索各线路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经络的概念。经络作为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气的运行通路,循环不休,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经络系统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一切生理和病理作用,都在经络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进行。人体的能量用来促进人体及人体细胞的生长、再生、修补与新陈代谢,所以一些医学家认为,经络系统实际上是人体的总控制系统,是保持人体健康、长寿的关键。
有人认为西医学将人体分解得淋漓尽致,如果真有经络结构存在,不可能不被发现。但同一个人体,西医看到的是器官组织,中医不仅看到了器官组织,还看到了生命运动。古人观察到经气流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经络系统,只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人能观察到这种生命运动所依赖的细胞组织的精微差异。近几十年,许多学者测量过人体皮下的导电特性,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皮下的低电阻点,可以联成与古典经络走向相同的,具有两侧对称性的、稳定的低电阻经络线,尸体解剖也发现人体有低电阻线路存在。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微观生物学的实验手段,完全可以验证经络系统的存在。中医在西方国家尚未被允许开业,但针灸医生却不受限制,因为电子学实验已经证实了经络系统确实存在,经络线就是生物电的通道。有些人不承认经络系统是因为他们想象中的经络是血管似的管道系统,当找不到经络管道的时候,他们不是另辟思路,而是转而否定它。经络为什么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为它具备低电阻特性,电缆是输导电能的良好导体,但它不是中空的管道,因为它输导的不是液体,经络作为良好导体自然也是实体结构。金属作为导体,有两个条件,一是密度一般大于非金属,二是有良好的晶体结构,使它们可以在电子跃迁产生的空间变化中迅速传导电能,经络具有同样的特点。经络细胞密度大于一般器官细胞,甚至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元素,精确地测试经络细胞和其它器官细胞的差异,用微观实验手段完全可以做到。我们今天可以测知一个原子的大小和质量,可以检测遗传基因,可以提取细胞核做干细胞研究,也应能检测出各种细胞的密度差异。中医研究院及医学院校都有条件做这个实验,如成功,是莫大贡献,也是中医大发展的一个契机,希望有创新欲望的人主动尝试。
经络系统的疾患以能量供应障碍为特征,各器官因此产生病状,医治这类疾患使用针灸方法,通过调整经络传输状态去除病痛。针灸方法的创造与经络系统的发现同为中医重大贡献。方舟子不懂中医,却说中医不科学,并认为“针灸很可能对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对镇痛,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像传说的那么神奇,穴位也不那么重要;针灸是通过神经系统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其他未知系统发挥作用,”是心理暗示发挥了作用。(《令人困惑的针灸》2006年0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神经系是统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它能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维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发出生物电转化为神经系统信号来传递信息。大脑对肢体的指挥,也通过脑电波传递。中枢神经系统由脑与
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由神经干与神经节组成,它们包括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发电位变化,强刺激在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电位增强,其时程可达60s。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性电刺激,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也常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电位变化。神经系统就是在生物电能和生物化学能的相互转化中发挥作用的。
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不同的是,它完全是网状分布,除结点穴位外都是线状的,没有白质、灰质等大量神经细胞聚集的区域,也没有纤维丛。它先天存在,不受神经系统的支配,自发维持生命活动,而神经系统除有先天功用外,还有后天的意识调节功能。电子针灸治疗仪广泛用于针灸治疗,它对神经系统并无作用,电刺激只循行经络系统(包括按摩穴位),虽然也可治疗精神类疾病,但与神经系统走向不同。
在疾病治疗中,心理暗示可起一定作用,特别是精神类疾患,但对许多病,心理暗示并不起作用。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治疗,依靠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免疫力,一些小病可以不治而愈,大多数疾病则必须靠医生诊治。针灸治病一般不需要心理暗示,欧美之所以允许针灸医生开业,是因为经络系统可得到实验证实,虽然其机理不明,但确对许多病患有疗效。经络系统是有别于其他系统的能量循环系统,是人体的生物电循环系统,十二条大经络,通过络脉(别络、孙络)联络身体的脏、腑、骨骼、皮肉。《黄帝内经》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方舟子从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立场出发,硬说“穴位不重要”,反“伪”反过了头。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曾提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而延续至今全赖其灿烂的文化,他认为中国的前途不仅有赖于发达的工业、繁荣的科学、普及的教育和强大的政府,而且有赖于中国人以敢于怀疑和发问的精神创造与其鼎盛时期的旧文化相媲美的新文化。他把精研西方文化的中国人分为两类:二流的中国人只知模仿西方并且蔑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流的中国人则是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他们虽然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但为人处世却是中国式的。他们心胸坦荡,相信道德感召的力量。”罗素要我们警惕两种极端的危险:一是全盘西化,二是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前者会将中国变成一个浮躁好斗、智力发达的工业化和军事化的另一个西方;后者会使中国渐渐丧失发展的活力。我支持方舟子等人的打假,但反对他们轻视传统文化,贬低中医的做法。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东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在西医未传入前服务于民族,它扎根于民众之中,深受群众欢迎。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有一些西化人士想取缔中医,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有人把中医视为“伪科学”,企图取消它。我们一方面要反对激进的取消派,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固步自封,拒绝新科学的保守派。中医要发展,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舍弃取象比类的方式,以实验验证理论。我曾在《易经和近代科学》一文中提出:“取象比类的方法主要研究事物的联系和特征,但要认识一般,不通过归纳不行,比附并非归纳,它取物之相似,而非取其共性(归纳要归为共性)。”“中医要发展,走向现代化,不仅仅是采用西医的化验及透视、B超等手段,更需用高科技方法解析中医经验,用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解析中药有效成分,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建立在可测度的量的基础上。什么样的指标是阴阳平衡,什么指标为阴虚或阳虚,不同类型个体都有什么不同,哪些宜补,哪些宜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西医最终会完全融合,这是现代医学及各门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当然,这需一个较长过程。”“我们应该超越传统文化,也超越西方文化,结合二者,创造出新的文化,回到古代文化中或固守西方文化都非正确选择。海纳百川,我们要做海而不做川。科学确有地域性、民族性,但它所体现的是科学的局部性,是主流的分支,它应汇聚为主流。需知自然之道乃是自我扬弃的发展之道,我们若想发展科学,就应沿着前人的路继续走下去,中西互融,大一统才是正确方向。”“现在到了用近代科学对事物量的解析结合古代整体性认识发展现代科学的关键时刻。”
中医药产业有着数千亿产值,但中药出口受到西方国家限制,如果中医能得到现代科学认证,西方国家大门就会对中医、中药敞开,上千亿元的贸易额不可小看,希望有关方面注重对经络细胞的研究。
欢迎到我的BLOG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1095643644
发扬古代智慧,承旧出新,欢迎转抄、辑录。
-----------这里是保守派,是贵文反对的对象。这里是民间中医,不是官方中医,没精力搞那些现代科学的玩意。这里就是要破除现代科学对中医的影响,学习最传统的中医。
[
Last edited by 愚然可化 on 2006/7/4 at 15:53 ]
-----------如果说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中医正是把医药科学提升到哲学的层次了,她不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是的辨证的哲学。无法领略她几千年前就高度归纳起来的内容,是自称拥有现代科学的我们的一大悲哀。因为她是科学中的科学。所以,目前重要的不是把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而是如何用中医把现代科学归纳进来,如果我们能在她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疾病,就足够了。
-----------又一篇關於科學及西方哲學的八股文, 了無新意 ; 以為西方科學及哲學可總括, 任意切割人類一切智慧? 還差得遠呢 ! 其實, 並不是所有智慧都可以在西方哲學範疇下任意擺弄 , 分析或歸納的;
這又一次證明 , 一步深入的實證 , 勝過一打理論的嚐試 . 在關於 " 氣" 的問題上 , 實踐有多深 , 决定理論能有多高 . 一天未嚐先天氣 , 一天難免要拜倒在西方科學的顯赫成就下.
[
Last edited by saint1633 on 2006/7/5 at 23:54 ]
-----------中医就毁在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貌似有学问的“专家”手里!!!
当汉奸有时候也是不自觉的!
-----------的確 , 我們就是徹底的"保守派" ,我們要重拾被西方哲學及 科學 踐踏了近百年的中医精粹 , 要呼喚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精靈重返人間 .
[
Last edited by saint1633 on 2006/7/5 at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