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一位患者家属反映,他的爱人因心脏病复发,近日住进北京垂杨柳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这里本应24小时有人监护,结果几乎一个晚上都没有医生、护士到病房。次日,家属前去探视时,发现病人瞳孔已散,气息全无,而病房内依然没有医护人员。
报载,河南一名6个月的婴儿因先天无肛住院,术后突然出现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症状。患儿的父母连找了大夫四次,大夫都没当回事。结果,患儿很快停止呼吸,经抢救无效死亡,酿成了令人痛心的悲剧。
也许,这只是极端案例,在医疗界属于个别现象。但是,透过这一事件,我们看到的是医生情感的缺失。面对患者的呻吟,很多医生的内心充满冷漠。有人甚至认为:医生吃的是“技术饭”,只需要懂技术,不需要有情感。
医学的发展动因,首先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关爱。过去,我们常说:医生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责任、高奉献的职业,而忽视了它的高情感。科学需要理性,不需要动情;而医学既需要理性,又需要动情。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患者到医院看病,本质上是寻求医生对生命健康的呵护。因此,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人类情感的延伸。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而医学既追求真与美,还追求善。医学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针对的是病情,而人文精神针对的是感情。这正如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所说:“科学家更多地付诸理智,艺术家更多地付诸感觉,而医学家则必须把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集于一身。”
一部医学发展史证明,无大爱,难以成大医。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因是感染所致,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那句话里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这说明,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如果医生的心中没有人,只有技术,就有可能背离行医的目的。
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生也不是万能的。尽管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但人类能够治愈的疾病还是少数,多数疾病是无法根治的。因此,医生能够给予病人的,更多是安慰和帮助。因此,关爱是医生的第一“处方”。一位外国医学家说:“医学不仅仅是装在瓶子里的药”,这句话含义很深。试想,当患者
失眠时,仅靠一片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显然,患者还需要得到心理、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怀。因此,无论仪器有多先进,药物有多神奇,医生都需要走到病人的面前,进行情感的交流。
当然,也有人说:现在的不少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敌人”,动辄打医生、闹医生、告医生,哪个医生还愿意付出真感情?的确,在医患坚冰尚未消融的今天,医生的执业环境尚不理想,很多人还心存芥蒂。但是,这并不该成为对患者冷漠的理由。毕竟,医生是一个维护生命健康的高尚职业。关爱病人,体恤病人,体现的不仅是医生的价值,也是医学的尊严。以怨报怨,只会延续怨恨。越是医患关系紧张,越需要医生付出真情,迈出融冰的第一步。因为,如果没有情感,医学是苍白的。
《人民日报》 (2007-04-26 第15版)
-----------真正的中医不就是这样的的一种医学吗?真正的中医师在临床中不仅仅看到了人身上的病,而且更多的时候是看到的是生病的“人”。如果一名医生的心中没有“人”,只有治病的所谓技术,就有可能背离行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