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韩素云在治疗期间得到袁浩(右一)悉心救治
1994年3月30日,本报曾以《爱心无价》为题对袁浩与韩素云之间的动人故事进行了系列报道。正是这位著名的治疗股骨坏死的专家治愈了“好军嫂”韩素云。15年后,袁浩与另一位病人的故事仍然令人动容……
“19年前,袁老不但亲自为我这个河南农民开刀,还垫钱为我付医疗费和车费,他当时救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命,而是我全家老小八口人的命!这个大恩大德,我们全家一辈子也还不清!”阔别19年后,58岁的河南农民李敬斋和妻子梁桂英重返广州,这次他不为看病,而是要报恩照顾当年妙手回春救他性命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著名老中医———袁浩。
袁浩最近中风住院,他的妻子也在去年中风病倒在家。得知这个消息后,李敬斋和妻子梁桂英二话不说,留下八十多岁高龄的双亲和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毅然启程赶到广州。
昨天晚上,李敬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言辞朴实真诚:“我知道忠孝不能两全,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全家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袁教授的,我和老伴会照顾他一辈子。”
结缘
施救
“我扔掉拐杖跪了下来”
故事从19年前说起。河南省永成市顺和乡的农民李敬斋在1988年—1990年间连续遭遇两次车祸,两侧腿骨都
骨折了,其中一处发生在股骨颈,医生预言,他可能发生后遗症———股骨头坏死。这是连接盆骨和大腿骨的重要关节,大腿能否活动和受力全靠它。果然,从1990年开始,李敬斋的大腿根部逐渐出现疼痛肿胀,最后发展到不能站立、行走,根本无法下田劳作。
“当时跑了很多大医院,都说我是‘骨癌’。”李敬斋说,当时全家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39岁的李敬斋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中间还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妻子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全家八口人的生计就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我是全家的顶梁柱,死马当成活马也要医!”李敬斋到处求医,最后在郑州一名教授那里听说广州有一位叫袁浩的中医能治这个病,他和妻子就四出借钱,筹了3000元赶赴广州。
李敬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四处打听,找到袁浩的家庭地址,夫妻俩直接上门去。
李敬斋当时已经在广州呆了好几天、睡在医院走廊里,身上又脏又臭。但袁浩非常和善地接待了他们。了解到他的病情后,袁浩表示可以尽力救治,但同时告诉他,这个病本身难治,很多病人在排队等床位,而且光是住院押金就要1万元。
“借来的3000元钱已经花了几百元路费和伙食费,当时只剩下两千多元了。”李敬斋当时心中一紧,扔下拐杖,“扑通”一声就跪在袁浩面前。
施救
“从来不收病人红包”
“股骨头坏死是穷人的病,得了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就更加穷苦了。”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袁浩轻轻叹气。这些年,他自己掏钱资助的穷苦病人已经不计其数。当时没有太多犹豫,袁浩决定收治李敬斋,全力挽救这个八口之家唯一的劳动力。
医院病床很紧,要等好几天,袁浩想到三元里一带治安不好,生怕李敬斋夫妇连救命的钱都给小偷扒了,于是主动提出要为他保管钱。李敬斋夫妇当即面露难色———原来,为了防偷,夫妻俩把钱缝在妻子梁桂英的内衣里面。
袁浩让梁桂英进了自家的房间换衣服,把钱取了出来。“钱交到我手里是给汗水浸湿的,一阵酸臭味。他们真不容易啊。” 几天后,袁浩让家中保姆到医院的走廊找到了李敬斋夫妇,安排他住院接受手术。李敬斋告诉记者,当时最大心愿是袁老能为他主刀,袁老也答应了,但是李敬斋没有把握,因为住院后他才知道,袁老是科主任,工作忙得不得了。
手术前,李敬斋再从老家借来500元,让妻子上袁浩家中,偷偷放在书柜上。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三天,袁浩的夫人拎着营养品、水果和那个500元的红包来探望他:“袁浩从来不收病人红包的,你们留着救急用吧,住院手术的钱袁浩想办法给你们减免。”
夫妻俩捧着钱和水果,热泪纵横。
出院时结算,减免了大部分费用后,仍然欠医院一千多元。袁浩偷偷给他们垫付了。李敬斋表示:要妻子留在医院当清洁工,把钱还清再走。袁浩没有接受:“还是让妻子照顾好你,快点康复,早日下田吧!”袁浩又垫钱给他们买了返程火车票。
报恩
“我们是君子之交”
回到河南休养一年半后,李敬斋彻底扔掉拐杖,全家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19年来,李敬斋没有忘记救命恩人。每年春节、中秋,他都写信给袁浩,闲聊家常:儿子出去打工了,结婚了,生孩子了,都向袁浩“报告”,袁浩也百忙之中抽空给他回信。去年春节广东发生了冰冻雨雪灾害,李敬斋惦记着恩人,专程在乡下打了两床棉被寄给袁浩,没想到袁浩又原封不动寄了回来:“我们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李敬斋说,袁浩不仅救了他的命,这些年来还教给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去年4月,袁浩的妻子中风病倒,今年,袁浩自己也中风病倒了。当获知袁浩家中的保姆走了,两老没人照顾时,李敬斋什么都不想,带着老伴来到广州———“我让老伴在袁老家里照看他老伴,我在医院照看他。如果袁老没办法恢复行动能力,我们两口子就照顾他们两口子一辈子!”
李敬斋告诉记者,三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家中老父母和弟弟确实也需要人照顾。但是他们和袁浩的渊源村里家喻户晓,大家都支持他在恩人有难时回来报恩,乡亲们替他承担起照顾他家人的责任。再过几天,他小儿子在宁波结婚,袁老要求他一定要回去喝喜酒,李敬斋说,办完喜事一定再回来照顾老人!
“我是一个农民,我们没有什么钱也没有什么能力,除了照顾袁老和他老伴的下半生,我们全家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他的。”
感悟
“治病救人,幸莫甚焉”
昨天晚上,中风后仍吐字不清、写字也有障碍的袁老兴致勃勃地与记者聊了一个多小时。在袁老断断续续的表达中,记者了解到,袁老从医53年来,一直与病人保持良好的关系,1956年,他免费给一名瞎了一只眼睛、脚趾头溃烂的病人治好病后,这名病人可以重新下田劳动,把种出的几十斤重的大
冬瓜送上门给他;还有一名病人,第三胸椎结核被他治愈后,30年后从海南找到广州登门拜访他,也带来很多家乡土特产。袁老说,每次看到病人重新站起来劳动,还把劳动果实送给他时,他都非常高兴和感动。
“现在有些地方医患关系很紧张,我经常跟年轻医生说:病人的目的是解除躯体痛苦,医生的目的是解除病人痛苦,医生和病人的目的是一致的,怎么会有矛盾呢?”袁老说,能够当医生,治病救人积德,是自己莫大的荣幸。前几天,他的一名老病人———15年前被他治愈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获得建国以来“感动中国100名人物”光荣称号并获得胡锦涛总书记接见,韩素云获奖后表示,近日要重返羊城,感谢当年为她治病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为她联系医院治病的《羊城晚报》。“这些年来,很多病人总是令我感动!”袁老说。
记者:廖怀凌、方宁、张秋霞
来源:羊城晚报
-----------大医有德,杏林春暖!
-----------愿天下的医生都象袁老,愿天下的病人都如李老!
-----------袁老为那么多人解了危难,谁来解他中风的难啊!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0/2/25 16:20 编辑 www.med126.com]
-----------愿天下好人都能得好报!!!
-----------□记者 陈涛 实习生 郭帅
今报商丘讯 9月22日,本报以《夫妇舍家跑广州侍候恩人》为题,报道了商丘永城市59岁的李敬斋和老婆梁桂英一起到广州,照顾19年前曾救助过自己的老中医袁浩教授一事。昨日记者获悉,李敬斋夫妇要回永城老家为小儿子办婚事,袁教授偷偷托人向李家账户里存钱作为贺礼。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通过广州日报记者翁淑贤,再次和李敬斋取得了联系。李敬斋说,他将在今日从广州坐火车回河南,主要是为小儿子李红星办婚事,然后再回广州照顾袁浩夫妇。
而在9月22日下午,得知李敬斋的儿子要结婚,袁浩教授偷偷托人在李敬斋的银行账户上存了一笔钱。“我都不知道,这让我很难堪,我要是拿钱,还叫什么报恩呢?”李敬斋说,袁教授是偷偷记下了他的银行账号。
李敬斋说,当他把钱还给袁老时,袁老却说,他和太太一直为请不到合适的保姆而发愁,李敬斋夫妇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来了,因此,他存点钱给李敬斋的儿子当贺礼也是“人之常情”。
李敬斋说,他真的不想收袁老的钱,但又不好退还,只能先存放在银行账户上,等袁老夫妇需要钱时再取出来用。
“我们两口儿现在都叫他‘爸’,叫他太太‘妈’。”李敬斋哽咽着说,“虽说袁老有4个子女,但全都在外地,如果需要,我会一直照顾袁老,因为他是我的恩人。”这句话是几天来李敬斋再三强调的,9月23日下午,面对不少人的质疑,他再次声明。
来源: 东方今报
-----------
李敬斋每天都给袁浩教授按摩手脚 本报记者 林桂炎 摄
赴宁波为小儿子办完婚事,将重回袁浩老人身边
本报今天消息 记者廖怀凌,实习生陈艾欣,通讯员方宁报道:今天下午,专程从河南过来侍病报恩的河南农民李敬斋夫妇将乘坐火车离穗参加儿子的婚礼,袁浩的儿女将轮流照顾老人。
本报近日连续报道《19年前老中医垫钱救人 19年后老夫妻侍病报恩》、《一个病人报恩引出一群病人报恩》,讲述了广州老中医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好军嫂韩素云等病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袁老的学生、病人遍布各地,报道见报后,看望者络绎不绝。“每天都有人来看。学生、老病号都有。”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介绍,袁老中风的病情已明显改善,虽然目前仍然吐字不清,行动不便,但和刚入院的状况比起来,病情已经稳定,处在康复期,已经可以出院。
今天中午,河南报恩农民李敬斋夫妇将离开广州,为远在宁波的小儿子李红星办婚事,李敬斋表示,办完喜事后会再回广州照顾袁浩夫妇。昨天下午,得知李敬斋的儿子要结婚,袁浩教授偷偷托人在李敬斋的银行账户上存了一笔钱。李敬斋说,自己原先对此毫不知情,感觉很不好意思:“我和老伴是来报恩的,要是拿了袁老的钱,还叫什么报恩呢?”他打算把钱还给袁老时,袁老却说,他和太太一直为请不到合适的保姆而发愁,李敬斋夫妇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来了,因此,他存点钱给李敬斋的儿子当贺礼也是“人之常情”。
李敬斋说,中风导致袁老肌肉萎缩,按摩可以刺激袁老恢复感觉。现在袁老每天穿衣、穿鞋袜、吃饭、睡觉都由李敬斋悉心料理,袁老习惯了他照顾,对其他护工都不大接受,因此他打算办完喜事后马上回来。
据悉,李敬斋夫妇离开后,袁老和妻子将由1个儿子和3个女儿轮流照顾,每人一个星期。最近袁老将出院回家。
记者:廖怀凌、陈艾欣、方宁
来源:羊城晚报
-----------什么口号都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重要
-----------祝好人一生平安!
-----------
李敬斋从家乡带来大豆送给袁教授。 记者陈安 摄
河南农民李敬斋夫妇提前一星期回到广州照顾袁教授
自从本报报道了李敬斋与袁浩的施恩感恩故事后,本报发起了征集感恩故事活动,从征集到的感恩故事来看,类似的医患佳话并非“孤本”。例如以下几个感恩故事同样温暖人心。
本报讯 (记者翁淑贤 实习生武威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袁老,我们回来了!”昨天中午,回老家给儿子办完喜事的河南农民李敬斋夫妇回到广州照顾恩人袁教授夫妇,比他们承诺的一个月时间还提前了个把星期。
进门放下行李,老李说从老家回来,捎了点刚从田间收获的新鲜大豆给恩人。他将大豆捧到袁老手中说:“你老人家喝不惯牛奶,用它来磨豆浆,两杯顶一杯牛奶的营养哩!”
老教授笑纳大豆,连称“好东西、好东西”。老人家的语言能力比起二十几天前记者在病房里采访他时好了很多。他告诉记者:“我没想到他家这么困难,几次给他钱都不要。”他说,这次要“约法三章”,一定得让李敬斋领工资。“他能来照顾我就是很好的报恩了。他家还有父母要养,不拿工资怎么行?”
回家短短二十来天,老李成了家乡的名人,他说,不少人来看他帮他,家里11亩大豆的收割以及
小麦的播种就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才完成得这么快的。14日下午,顺和乡还开了个道德先锋进万家的万人大会,老李和袁老施恩感恩的事迹再一次感动了河南乡亲。
阿婆织围巾赠医护
感恩者:杨阿婆
感恩对象: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医护人员
两年前,杨阿婆怀着忐忑的心情和老伴廖伯来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治疗,由于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廖伯经常发脾气,难以相处。但是这种担忧很快消融在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之中。
“护士从来不发火,总是笑着跟他解释,而且我们对医生提的要求,她们也会立刻想办法去帮我们实现。”住院期间,杨阿婆夫妇与医院的医护人员渐渐建立了感情。当年中秋节,杨阿婆包了一个1000元的红包送到康复科,很快被退回了。后来,杨阿婆提出请他们吃饭,也被婉拒。无计可施的杨阿婆为了报恩,在照顾完老伴回家后两个月内熬夜织了20条花色不同的围巾送给医护人员。
办互助会回报社会
感恩者:吴女士
感恩对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生及其他相助者
吴女士的女儿前些年在中山二院治好了
白血病,在遭受这种不幸打击后,吴女士觉得一家人挺过来不容易,她在感谢医生之余,萌生发起癌症患儿家长会的想法,并于3年前成立了。她以自己的经历帮其他患儿和家长共渡难关,跟他们分享经验,并帮他们调整心情。每年六一、中秋、国庆和新年都会定期组织患儿家庭聚会。她愈后的女儿一有空也陪小病友一起玩。
“我们报答医生的方式是通过减少怨气,让这个特殊群体跟医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些,这对各自都有好处。”吴女士强调。
借本报感谢袁老弟子
感恩者:范女士
感恩对象:袁浩教授大弟子何伟教授
“我想借你们的报纸向袁浩教授大弟子何伟说声谢谢!”看到本报的征文后,范女士打来电话表达她的感恩之心。
范女士多年前患有股骨头坏死症,走路长短脚。每次看病医院回收所拍的片可退给病人一、二十元,但退钱必须在下午5时前。2000年左右,有一次她傍晚六七时才拿到所拍的片,退片窗口已关了。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这点钱她还是很舍不得不要,想到第二天还要大老远跑回医院退,她又无奈又伤心。
“当时刚下班的何伟教授看到我,就问有什么可帮我的。听完后他自己掏给我钱,让我留下片子和收据,第二天帮我退了。”
范女士说,这事看起来很小,但一个专家对非亲非故的穷病人能做得到,很不易。10多年来,何伟都是亲自给她电话回访的。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翁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