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与三焦
若水小医--吴
心包是心脏的外包膜,对于心包争议不大,而对于三焦却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水道,有人认为是油网,有人认为是胰脏,有人认为是有名无形,有人认为有名有形,其功能也从医经是去理解但却找出很多的解释,不管如何解释都把三焦解释的挺重要,后之学医者看前人的描述反而越看越迷惑。后人把三焦详细的分成了三部分,而且各有其功能,但他在哪里却解释不清。
我在上文提到过三焦,三焦从形上来看的话就是人体的油网,这里我再补充一些。其实从字面上去看的话就已经很清楚了,三,在古代通常情况下都是虚指而非实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就是指多人而非指就三个人,同样三焦中的三可以理解为多次而非实指三。焦,焦化也。三焦合起来就是多次焦化的意思。
植物有其油,油是收敛性的,多储存在种子中,孕含着植物的生机,植物因为有其油所以生发的时候才更有能量。植物油多的一个是在寒冷的地方,因其寒冷植物收敛之机大它会以生油的方式把生机固护住,但这种生油的方式生的油较少需多年积累;另一个就是在湿热的地方植物会产大量的油来护住自己的生机不外散,所以生油量多而活性亦大。四川这个地区是产药材的好地方,就因其独特的环境使然,当然还有其他的环境因素这里不多讲。
植物会产油人体也会,人体的油脂并非全都由外来摄入,如果人体这样对外在依赖的话那人的适应性也就太低了。要产油是要有其独特的生理环境的,而心包这个位置就最适合,心包的功能更多的理解是固护心脏不受邪,但却忽视了其产油的功能。对于这种功能我无法验证只能类推,是对是错也有大家去批判,当然如果谁有更好的解释也请告诉我,我也学习一下。
心包本身是很热的,直接承受心脏所转移来的热能,但心包虽产油但却不存油所以从解剖学上是看不到的,但在一些心脏有问题的人身上却可以看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有些心脏病很重的人心脏外围有一层黄油。这其实也在说明此病人的心脏功能已经不足,所以产生的油脂无法全部转移出去而在心包积存。心包只产油而不存油,所产之油必有一个存储通路那就是三焦油网。心包产油所需的原料为从食物中所提炼的精华,而产油后的功效就是固护内脏滋养内脏。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经络上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因为心包与三焦相表里所以心脏所产热量亦会由心包而传给三焦,而三焦再把热能传递给内脏温煦内脏。三焦油网从上到下腹盖除四肢外的整个躯体所以可以说其很大,所以也可以说其与其它脏腑都有联系,正因如此很多医家的解释都有其正确的部分。
内脏得三焦之油与食物之精亦会产生热能,此能量会固护我们的脏腑不受伤害,而这种能量就被称为宗气。后人因把三焦给混淆所以不知宗气之所由来,更有把宗气与元气相混者,从经书上也可看出宗气会聚在膻中穴的位置,也可以证明宗气与心包三焦的关系。现今的医学对人体的有形物质研究的很透彻,这些都可以和中医对比而互相认识,但在中医学理论上却有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却无法解释那就是淋巴系统。淋巴系统在现代医学看来有着重要的人体防卫功能,也能在形上去解释由来,不过那些解释不过是其表象而已。中医不是不能解释,因其有很多的失传部分所以关于这一点后之医者无从得知,但我想应该还是有的,或许是我无知或许真的失传但关于此系统的解释真是少之又少。今我结合现代医学试图去还原一下,错与对大家辨析。
宗气是由内而外发的,所以其更多的在内部运行,和在体外的卫气与血脉中的营气有所区别,宗气之余并不会往外透发成为营卫之气,因为内脏之气只能收而不能发,故其会往里走,但余气并不会仍以气态的形式而存在,而在往里收的过程中会转化为液态的而潜藏,这就是淋巴液了,因其具有高热的性能所以其可以从形上来抵抗外来的邪气入侵。从淋巴系统的循环也可以看出,淋巴系统与其它系统不同,其循环是单向的往内走的而且其具有很强的抵抗性,从其特性上来看也势必由高热的能量而产生,而这能量也只来自内部,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躯干上淋巴结较多而四肢上相对少些,其只所以是以结的形式存在也是可以证明其是由气之余转化而来,因为只有气结住了才能化阴,而淋巴结多的地方通常也是气比较旺的地方如腋下、腹股沟、颈项。
不知其所以来就不知其所以为,不知其所以为就不知其所以病,不知其所以病就不知其所以治。今人之病与古人之病虽有相通之处但亦有大不同,看今之环境饮食及人之情志就可见其一斑,今之人病与三焦有很大的联系,有些我以后还会在文中提到,现在我想说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我们身体到底怎么了,只有真正认识到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许我说的并不全对但至少也能为学医者提供一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