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关则文认为,现行中医药评价体系卡住中医人才瓶颈
本报特派记者 李宜航 崔朝阳 尹安学 严丽 梅余姝
目前,全国名老中医不过几百名,有成就、有造诣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不过几千名。
这是中医人才缺乏的一个缩影。
透过这个缩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政研室主任关则文找到了“卡住中医脖子”的那双手———中医药评价体系。
现行评价体系很不科学
关则文对现行“中医药评价体系”做了透视,发现其“不够完善、很不科学”:
比如,用机械的标准衡量中医人才,规定中医师执业、职称评定必须考外语。对于很多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群众认可的民间老中医来说,考外语就像爬大山!就是爬过去了“执业”这第一座山,也会累坏在路上:初级职称到
高级职称,远着呢。
比如,用西医的标准评价中医疗效。用西医标准衡量中医疗效的确切程度、治愈时间等,这是不科学、不客观的,往往会造成对中医药疗效的否定。因为中医注重预防,强调治本和整体治疗,其实际疗效并不差,“但你用西药标准来生搬硬套,能不乱套?!”
再比如,行政上用西医的一套理念来管理中医。一些地方忽视中医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各个环节均照着西医的
葫芦画瓢,甚至把传统的“望闻问切”都废弃了。
还比如,用简单的方法统计中医的效益。由于误认为现代科技诊疗手段只是西医的技术,表现在中医的收益统计只按单纯的中医药计算,而把中医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的收益都划归西医,“中医亏大了”。
中医药评价体系,是中医药发展的“指挥棒”和“调控器”。关则文认为,现在的“指挥棒”,把一些中医人才拦在了门外,也把一些中医赶到了西医队伍里,“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
资源管理重西医轻中医
“不仅仅评价体系对中医不公平”,关则文还批评“社会上对中医存在偏见和误解”,存在另外两个“不公平”———
一个是卫生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倾向,中医院经费投入、医务人员和设备配置都比同级西医医院少。
一个是管理体制不公平。中医院的行政级别要比西医医院低半级,中医管理机构残缺不全,地级市没有设中医药管理局,只有部分市卫生局有中医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未设中医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
也许,喊出“救救中医”的口号夸张了些。关则文说,“但这‘三个不公平’,必须要消除!”
应建立符合中医评价体系
关则文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递交了两份建议,呼吁“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评价”,加快振兴中医药。其建议内容丰富,这里仅摘其要:制定国家统一的法规条例,建立新的中医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完善中医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对那些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民间老中医,在中医师执业、职称评定等评审中应当免考外语,或把外语、古汉语的考核作为参考;调整中医治疗收益统计和评价标准,凡中医师运用现代诊疗手段的收益,纳入中医收益统计……
关则文说:中医是宝,全社会都要来呵护!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