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缪希雍和东林党人的那些事儿
    

医家荟萃:缪希雍和东林党人的那些事儿

  作者: 罗大伦
缪希雍为明代著名医家,常熟人,后迁居宜兴、金坛等地,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等书,缪希雍提出了治气三法、治血三法等理论,对邪气的传入途径、脾胃病的证治等有独到的见解,同时,缪氏精通本草,通过临床实践扩大了一些药物的使用范围,缪氏尤其对温热病的治疗独有心得,并对温病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同时,因为缪希雍生活在晚明的江南地区,这里是当时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地方,而缪希雍身处其中,获得了比其他医生更多的与各类学者的交往机会,这使得缪希雍成为了历代医家中一位具有较为独特经历的医者,我对缪希雍非常喜爱,所以,从江南考察回来后,突然想对缪希雍与东林党人的交往进行分析,来看看缪希雍和东林党人交往,到底会有一些什么变化。东林党是明代晚期形成的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及其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其言论被称为清议。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东南知识分子、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缪希雍与东林党人的交往,应该始于丁元荐。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举万历十四年进士。曾被选为中书舍人。上书万言,极陈时弊。但是因为过于耿直,因此屡次被贬。丁元荐自己曾记录与缪氏相识的过程,他说:“岁丁亥,交缪仲淳氏,仲淳豪爽自负岐黄之诀……”从此,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友谊,当时丁元荐仕途不利,一直居家,因此,他甚至开始向缪希雍请教医学,在二十年后,也就是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丁元荐把缪希雍的一些医案和自己的部分医案合并,由缪希雍亲自裁定出版,名《先醒斋笔记》,这部书就成为了后来《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雏形。在此期间,丁元荐向另一位东林党的著名人物介绍了缪希雍,这个人物就是高攀龙。高攀龙,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因耿直被贬,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上书弹劾太监魏忠贤,被革职返乡。后阉党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尽,现在在无锡还有高攀龙自尽的遗址,好像叫“高子止水处”,在无锡市的一所中学校园里面。高攀龙擅长诗文,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书。在《高子遗书》的《缪仲淳六十序》中,高攀龙自己叙述了和缪希雍相识的过程,他记载到:“余年二十五而友于丁子长孺,一日,长孺谓予曰:‘今海內有奇士缪仲淳者,子知之乎?’余曰:‘未也。’曰:‘其人孝于亲,信于朋友,尘芥视利,邱山视义,苟义所在,即水火鷙赴之。’余叹曰:‘世有斯人乎?’越三年,忽遇于內弟王兴甫所,欢相持曰:‘此为仲淳矣。’当是时,兴甫得异疾,勺水不下嗌,诸医望而走,一息未绝耳,仲淳为去其胁膈中滞如铁石如拳者二,兴甫立起。肃衣冠,陈酒肴,拜仲淳。余惊曰:‘闻君高义,不闻君良于医如是。’仲淳笑曰:‘吾少也病,而习之颇得古人微处,语世人,世人不解也。’是日,与仲淳酒间谈说古今事,绝不及医,仲淳无所不妙解,而后,益信长孺言,知仲淳果天下奇士也。”文字之间,可见当年豪情。这就是东林党的党魁高攀龙与缪希雍的见面过程,而缪希雍治疗王兴甫一案,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也有记载,过程大致相同,可以与高攀龙的记录相印证,而缪希雍在该医案中采用的寻找压痛点的位置,很类似现代医学中诊断胆囊炎的莫菲氏压痛点,但比其早了大约三百年。从见面开始,高攀龙就为缪希雍高超的医术所折服,从此,他们也开始了长期的交往,一直到最后高攀龙被阉党迫害自尽。从相识以后,高攀龙更是将全家的性命托付给了缪希雍。高攀龙后来记录到:“又三年,余以使事至家,得仲儿,日抱弄之,儿忽得异疾,殆矣,一日夜半,余夫妇泪苏苏相语曰:‘是儿非仲淳不活,顾安所旦夕得仲淳?’坐而旦,门者报长孺至,余妄念曰:得无仲淳偕来乎?倒屣出见长孺,果偕仲淳来,果一药而活。是后,余妇、余长儿、余婿、余孙、第遘危疾,皆以仲淳活。于是余邑中不能知仲淳,能知仲淳医,每仲淳过余,客武相接也……以方寸纸授方治之,无弗活,而一时同志家,所活无不如余家者。”那天,我给厚朴中医学堂讲课,有个学生课间问我:古代这些医生写书,是不是仅仅写自己治好的病例,所以显得特别厉害啊?其实,我们要看看高攀龙前面写的话,就清楚了,“无弗活”意思是没有不救活的,可见疗效之好。关于高攀龙叙述的这些治疗过程,我们从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可以找到详细的记载,比如高攀龙的妻子、女婿等医案,甚至还有治疗高攀龙家里的仆人、邻居等的医案,可见,当时缪希雍在高攀龙的生活圈中的重要地位。高攀龙对此叙述自己的生活:“不能无疾病之苦、儿女之忧,得仲淳免于二者,余常手额祝曰:天生仲淳为吾辈也!”而高攀龙所言:“一时同志家,所活无不如余家者”也说明当时东林党中很多人都开始找缪希雍诊病,而缪希雍也渐渐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员,很多东林党成员都把缪希雍当做兄长对待。而东林党后期的首领钱谦益,也在这期间成为了缪希雍的好友,在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里,收录了钱谦益为《神农本草经疏》写的序,在这篇文章里面,钱谦益详细地记录了与缪希雍交往的一些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钱谦益尚在年轻,两人关系密切。而且,从后来的一系列文献我们可以知道,钱谦益后来成为了非常了解缪希雍生活的一个人,比如,关于缪希雍的墓地,一直莫衷一是,一说为葬于破山寺前,但是钱谦益则很确定地说:“葬在阳羡山中”,因为钱谦益非常详尽地描述了缪希雍与于中甫、于润甫兄弟的交往过程,并且讲述了缪希雍去世后于润甫为其营葬的过程:“当诸公结交之日。缪仲淳以布衣称长兄,仲淳殁,润甫经纪其后事,恤其寡嫠,奋身为之。”正是因为钱谦益了解如此多的细节,因此,钱氏所言缪希雍葬于阳羡山中之说较为可靠。从东林党人留下的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缪希雍与东林党人的交往活动,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为其诊病是他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既然诊病是一个医生的日常工作,那么,为东林党人诊病,是否有其特殊的意义。对此,一个最容易出现的想法,是东林党人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主流团体,与其交往可以扩大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声誉,我们不能排除缪希雍也有此想法,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思考,我们会发现缪希雍当时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患者较多,似乎并不需要以此来扩大业务范围。那么,缪希雍与东林党人交往,还有什么更深层的目的呢?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缪希雍除了给东林党人诊病,还似乎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与其探讨政治思想等问题,比如,在与高攀龙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高氏就记载:“与仲淳酒间谈说古今事,绝不及医,仲淳无所不妙解,而后,益信长孺言,知仲淳果天下奇士也”、“吾尝语仲淳以中庸之理,仲淳心洞然,如鼓应桴、谷应响”,可见,高攀龙与缪希雍在交往中是经常探讨学问的。而在与钱谦益交往的过程中,缪希雍也很热衷谈论治国之道,如在一次宴饮中,缪希雍论述治国之策后指着鼻子问钱谦益:“子有医国之责者,今将谓何?”钱谦益自己记载到:“余沉吟不能对”。那么,这事儿我们就该想想了,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与当时处于政治思想活动前沿的东林党人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对缪希雍的学术思想格局的形成有什么作用呢?这,恐怕要从东林党这个学术团体的特性谈起。东林党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团体,东林书院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明代盛行的会讲方式。顾宪成亲自制定了《东林会约》,对会讲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东林书院的会讲实行定期召开的制度,规定每年开一次大会,每月开一次小会,每次会讲的时间是二天,每次公开推举一人主讲一场,主讲人主要是推崇程朱理学的学者,往往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章。但为开阔大家的眼界,东林书院也聘请各领域学有专长的学者来讲学,如首先提倡并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的李之藻、徐光启、杨廷筠等。正是在他们这种注重社会实际的思想指导下,东林讲学不仅包括儒、释、道、哲学、文学、史学等诸方面著述和思想学说,而且还常常让与会学人就各自关心或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包括种种社会实际问题开展学习和研讨,听讲者主要是苏吴地区的一些杰出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上受排斥的中下层官吏等。演讲时大家虚怀以听,演讲完毕以后,则可以自由辩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这种会讲,比当时官学的学术思想活跃,既讨论学术问题,又议论国家大事,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是当时这种气氛的真实写照。根据文献记载,我以前一直觉得当时的会讲是大规模的,成百上千的人在听,以主讲者演讲为主,等到了无锡,看到了东林书院的规模,才知道,每次听讲的人并不多,最多几十人,可能是三十多人的规模,这样,是很容易大家进行讨论的,所以才明白为什么当时是主讲和讨论结合的。可见,当时东林书院不仅仅是集中了一些精英知识分子,而且,还建立了一种非常开放的学术交流方式,这使得当时东林书院成为了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地方,各种思潮在此汇集,这对启发学者的思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应该说东林书院是当时学术前沿的代表之一。那么,浸yin在这种气氛之中,对做为一个医家的缪希雍有何种益处呢?我们现在可以得到这样的共识,如果试图在某个领域达到较高的境界,仅仅具有该领域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此时,通常更需要一些方法学的帮助,而这些方法学的内容,很可能不仅仅来自于本领域,其他领域提供的方法学知识,往往具有非常独特的启发作用,在很多时候,这种启发甚至是在本领域所难以获得的,而这些来自其他学科的、角度独特的方法学内容,会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养分,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学科的大师,往往兼通其他学科的缘故。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则缪希雍从东林书院处能得到的收获则很清楚了,正是经常参加东林书院的活动,与诸多的东林党人探讨学术思想,使得缪希雍得以保持与当时全国最前沿的知识分子团体的交流互动,使得自己的学术思维保持活跃状态,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思考医学思想的发展,这是其他的医生所难以企及的。当是时,中医理论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温病思想开始萌芽,此时,正是需要进行推陈出新的理论探索,因而,开放的思维方式在这个阶段也显得十分重要,而缪希雍从东林书院鲜活的学术氛围中,所获得的自由的空气也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再看看缪希雍的学术思想,他提倡外邪从口鼻而入,提出对热病的治疗需要以清凉之药,倡滋养脾胃之阴的凉润之法等,这些都是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都需要突破以往的藩篱另辟蹊径,在这种情况下,开放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则显得十分的重要。在中医历史上,有若干阶段其他领域学术思想的发展影响到了中医的发展,比如宋代儒家思想活跃,直接导致了金元时期的中医流派的出现;而明末时期各种学术思想的活跃,也直接导致了中医在明、清两代的大发展。我们研究医家的成长轨迹,最大的意义在于为中医的发展提供思路,而明末诸位医家的成长轨迹,无不显示着多学科交叉对本学科的促进作用,比如同时期的张景岳即可与缪希雍相映衬,张氏从排兵布阵中获得了治疗原则的启发,缪氏则从治国安邦的思路中得到了理论发展的启迪。张景岳天文、历法、音律、兵书等等无不精通,我曾经写过,他的学问的底子是十分深厚的,所以才造就了这么一位中医大家。而随后的喻嘉言也具有相似的历程,喻氏更是把“会讲”的方式引入中医,开创了中医课堂教育的先河,这些中医名家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因此,以明末时期医家与文人的交往经历为文本,深入探讨其他学科对医家成长及中医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发人深思的启示。现在,中医大师越来越少了,这让大家很头疼,怎么能够出现更多的中医大家呢?从古代中医大师的形成过程中找找,或许会有很多借鉴,当然,我写的只是原因之一,中医成材的原因很多,道德的高尚,临床的历练等,都是原因,我觉得,开阔活跃的学术思路,也是原因之一。今天写的认真了些,其实,各个学科都是一样的,我写的,不仅仅是给中医圈的人看的。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