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大伦
我平时过着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精彩,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望着北京灰蒙蒙的天空,我很想知道我可以怎么过得更好,或者说:感觉更好些。于是,有一天,我翻开了一本叫《孟子》的古老的书,硬着头皮看了几页,然后,突然感觉自己被吸引了进去,我的嘴里发出“wow!”的声音,透过时光的屏障,我看到了一位智慧的老人和他精彩的故事。我的头脑并不智慧,因此我只能用大白话的方式来讲述这些我看到的故事。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叫“穿越”。话说,孟子生活在孔子之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小时候他妈妈费了很大的心思教育这孩子,为了给他早期启蒙教育,特别搬了几次家,这让后世的人很困扰,还误解了几千年。等孟子长大以后,终于成为一代儒家大师,其地位很高,当时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周游列国,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随从的车辆就有几十乘,跟着的弟子,也就是研究生有几百人之多,这个阵势,那叫一个浩浩荡荡,考虑到这是战国时期,这个规模的EMBA班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了。这种教育方式很有趣,是实战式的教育,就是孟子指挥着这支队伍,一路纵横,周游列国,在实践中让学生们学东西,这与现在在课堂里面请老师来讲的方式很不相同,因为这太考验老师的真正实力了,您想想,这么一大队的人马等着吃饭呢,是吧?那么,这第一课要到哪里去上呢?风在啸,马在嘶,研究生们都瞪着眼睛瞧着孟先生:我们该朝哪个方向一路奔下去呢?孟老先生环顾列国,顺手一指:就他了!于是,我们的故事开始了,《孟子》这部书的第一篇,就是《梁惠王》。这位被孟子顺手一指给选中的倒霉蛋,叫梁惠王,实际上他也叫魏惠王,是魏国的国君,只不过当时曾经定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所以《孟子》里面叫他梁惠王。要说这位爷,那实在是大大的有名,他年轻的时候还不错,三十岁的时候老爹魏武侯去世了,于是他即位,没想到刚当国君,赵国和韩国就来进攻他,打败了魏军,把他包围了,可是赵国和韩国在怎么处理这位梁惠王的问题上,两家先吵起来了,最终竟然不欢而散,各自撤军而去。于是,梁惠王恢复了过来,立志强国,没多久就又打败了赵国和韩国,然后,他开始着手恢复经济,使得魏国一度达到了霸主的地位。这么看,这位似乎是一个有所做为的国君,可是,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后来这位的品性却一落千丈,刚愎自用、贪婪、纵欲、爱财等本性暴露,导致命运急转直下。最倒霉的,是遇到了一个叫庞涓的人,这位庞涓大家都知道,是位大名人,鬼谷子的学生,梁惠王拜庞涓为军事统帅,大力发展军事,开始的时候打得还不错,讨了邻国一些便宜。这个时候,庞涓的同学孙膑也来投奔,结果庞涓这个人心胸太小,怕孙膑超过自己,居然陷害孙膑,把孙膑的膝盖割去,这事儿,就是在这个梁惠王的眼前干的,最后导致孙膑逃去了齐国。这下,大祸酿成了,在后来的马陵之战中,孙膑带领的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兵败自杀。庞涓死后,魏国的军事实力大大衰落,从此总是被人欺负,虽然国家还是很大,但是国势大不如前,这事儿梁惠王还向孟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特推心置腹地倾诉过,这是后话。当时,孟子带着大队研究生,浩浩荡荡就开来了魏国,直接见魏国国君梁惠王。我实在是挺佩服孟子的,这好比是今天哪个商学院的教授,带着自己的大队研究生,直奔美国,找美国总统开侃(当时魏国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儿个的美国或者英国吧),估计孟子心想:找一普通公司给你们实习,怕你们印象不深,我们直接找个规模大点的。到了魏国,见到了梁惠王,《孟子》这部书就开始了,此书的第一句就是:“孟子见梁惠王”,意思是见到梁惠王了,上了大殿了,估计所有的研究生们都跟着,太开眼了,太见世面了,出汗的同学肯定不少。《孟子》这书的第二句话,讲的是梁惠王开问了:“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得也很有气势,大意是:“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跑到我这里,难道也会有带给我们魏国什么利益的事情吗?”这句话,搁我们老百姓看来,太普通了,里面还带着点轻慢的意思:您大老远的来了,也能带给我什么利益吗?可是,孟子是何等人物,只听了这一句话,立刻就明白了梁惠王人生观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今天西边挨打,明天南边挨打,孟子就从这一句话里面立刻知道了症结所在,是人生观出了问题。于是,孟子立刻回答,回答的话铿锵有力,这是《孟子》这部书里孟子首次发声。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大王,您何必上来就说利益呢?我带给您的,也还有更重要的仁义啊!”这句话,太重要了,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孟子》一书的最开始的部分呢?因为这句话里面实在透露出了人生的大道理。孟子所透露的,是利益和仁义的顺序问题。人生中,到底哪个重要?孟子对这部分内容,接着做了解释,他对梁惠王说:“您太直接了,上来就问我该怎样做才能带给您利益,然后,估计回头您下边的那帮大夫也会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带给他们利益;等我上街随便遛遛的时候,普通的士人和老百姓也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带给他们利益。您这国家如果都这样,从上到下,一张嘴说的全是‘钱’、‘利益’,一行动全都奔钱去了,大家见到钱眼睛都红了,大家争夺起钱来谁都不让着谁——都抡胳膊,大王,我实在替您担心,您这个国家就危险了!”(“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估计梁惠王很诧异,嘴张得很大,喃喃自语:“这有错吗?我们确实很关注钱,这也有错吗?”孟子语重心长地告诉梁惠王:“错儿大啦,我告诉您为什么,因为大家的眼里只有钱,别的什么都没有,这问题就大啦,他们什么都敢干!我给您打个比方,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奔驰马车的国家里,这个国君就会被拥有一千辆奔驰马车的士大夫杀掉;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奔驰马车的国家里,这个国君一定会被拥有一百辆奔驰马车的士大夫杀掉!”(万乗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乗之家;千乗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乗之家。)梁惠王:“您跟我说的是绕口令?”孟子:“我哪有时间跟您说绕口令!我告诉您,原因是这样的:您说说,这个士大夫拥有一千辆奔驰马车,应该算是大款了吧?”梁惠王点头:“应该算了。”孟子:“虽然他已经是大款了,看着自己那一千辆奔驰马车,也觉得特有面子,可是,当他看到国君有一万辆的时候,因为他的眼睛里面只有钱,他能不眼红吗?”梁惠王:“是啊,能、能不眼红吗?”孟子:“所以,他一定会找机会把国君干掉,自己亲自拥有那一万辆奔驰马车的!为什么?因为你们天天把利益放在仁义的前面,所以大家都不在乎仁义,眼里只有钱!”(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梁惠王突然觉得后颈一阵发凉,倒吸一口冷气,不禁伸手抚摸:“俺地娘啊!”孟子还不依不饶:“这才哪到哪儿啊,还有更恐怖的,如果全国的人都成这样了,眼睛里全是钱,其他的事儿全都不管不顾了,这帮人就没什么不敢干的啦,他们会把您吃剩下的菜里的油熬出来,再卖给您,根据我的消息,您后宫的食堂里面买的就是这种油!”梁惠王差点吐出来。孟子:“他们敢往您吃的东西里面摻任何东西,他们敢用红砖粉末给您充当
辣椒粉,他们敢给您盖宫殿的时候用玉米杆冒充黄花梨木!”梁惠王突然连椅子都不敢坐了:“他们敢?!朕有法律!”孟子:“他们的眼里只有钱,他们就差往您脖子上挂地雷了,他们还怕法律,在这些人眼里,法律只是概率,只要没有抓住他,他就赚了,所以他根本不怕法律!那些主张完全靠法律治国的傻帽儿根本不知道法律的基础是什么,法律的基础是道德!”最后,孟子环顾四周,看了眼那些同样吃惊地张着嘴的几百名研究生——他们实在没想到自己的导师有这么威猛,心中的敬仰正如滔滔江水。然后孟子把目光再次落在梁惠王身上,做了总结性发言:“所以,您也就需要强调仁义就可以了,何必总是谈钱?”至此,《孟子》第一段结束。孟子回宾馆休息去了,研究生们继续开会,讨论了孟子的发言,然后记录下来,成了《孟子》的第一段。本来以为事情可以真实地传扬下去了。可是,后世的儒生们糊里糊涂的一分析,把这事儿给分析偏了。孟子这段说的是什么意思?说的是利益和仁义的前后次序问题,说的是哪个是主要哪个是次要的问题。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这种关系,次序关系,主次关系,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看清主次,抓住重点。那么,利益是什么?在一个有序社会里,利益就是您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做好事儿,大家给您的回报,利益这东西是个结果,它是你服务了才有的,一定是我给您擦了皮鞋,您才给我两元钱的利益,擦鞋是主体,两元钱是伴随而生的,不会我坐在家里,别人无故地就给我两元钱。所以说,利益这东西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有人抬杠,说我有一次坐在树下,树上的
苹果自个儿掉下来了,我就给吃了,这个利益就是自己来的。我很欣赏这位爷的聪明,如果您觉得您的利益都可以这样来,那您大可以天天坐在树下等,看天上是否一日三餐按时间给您掉苹果。所以,利益是伴随什么而来呢?是伴随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而来的,就是做好事儿,能帮助到别人的,这种帮助别人的事儿,也是仁义的一部分。仁义的含义很广,其中有仁慈、信义等含义,但是对别人好,做帮助别人的事儿是其中的主体行为。做坏事儿也可以获得利益,但是那是逆动的,你从别人那里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抢回去,不是正常的循环。所以,利益本身是伴随而生的东西,它自个儿并无好坏之分,我们靠做好事儿,服务别人得来它,这就是好的利益,社会就良性运转了;我们做坏事儿得来它,这就是坏的利益,社会互相抢上,最后谁都没好,这是恶性循环了。所以人家孟子多聪明啊,告诉梁惠王,您得把什么放在前面,这样社会就良性循环了,这是儒家的主张,告诉你怎么把社会导向良性循环。在这里,人家孟子把仁义和利益看做是一对儿关系,讲的是这两者的次序,人家根本就没说要谁不要谁,孟子把这两个东西分开了吗?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孟子在提到两者的时候,都用了个“亦”字。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亦”是什么意思?后世很多人把它解释成“只”,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没有利益,只有仁义。”我不知道这帮人有多大的学问,能把“亦”解释成“只”,反正我随手翻了基本注释《孟子》的书,都这么注释的,这是对字不熟悉导致的错误,什么是“亦”?“亦”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人的腋下,这个字的形象,就是一个人,张开胳膊,然后在腋下的部位一边画一个点,标志这个位置,这就是最早的“亦”字,甲骨文里面就是这个形象的,所以《说文解字》里面说:“人之臂亦也。”,因为是一边一个,所以后来“亦”字变成了“也”、“又”的意思,变成了语气副词、副词,就是重复的事情,再出现的事情,总之一定是一对儿关系。比如“亦庄亦谐”,意思是又庄重,又有谐趣。所以“亦”绝对没有“只”的意思,没有否定一个,肯定一个的意思。当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问刚来的学生罗天益:“你是想学医道呢?还是想学赚钱的医术呢?”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意思是两者都有,既传道,又赚钱。不是只是传道,就不赚钱了。这个“亦”字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孟子所讲的“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还有仁义是更重要”的意思。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孟子没有把仁义和利益孤立起来,说不要利益了,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想想:如果不要利益了,孟子带着几十辆马车,几百个学生,找谁吃饭去?这么大队的人马是要吃饭的,是需要钱的,所以孟子不可能说“只有仁义,没有利益”这样的话,那不是犯傻吗?对于这事儿,大家只要想想都可以知道,孟子讲的是一对关系,前后次序问题,没有说要仁义不要利益。后世的人给弄模糊了,说孟子说只有仁义,没有利益,所以君子耻于言钱,知识分子都清高,不谈钱。这是学傻了,导致现在很多人骂儒家,说儒家培养了大批的伪君子,说不谈钱,下面桌子地下还是要钱,这是伪君子。所以,对于一个理论的一个错误解释,会把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变成一个迂腐的没法实用的东西,这实在是很不聪明。其实,人家孟子没有告诉大家不谈利益,人家只不过是告诉我们,仁义和利益是有次序的,要先讲仁义,后讲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仁义的行为是主体,利益是这个主体带来的后果。这些先哲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这种关系,我们看清楚才能更有智慧地生活。有一位妙华法师,他比喻这种关系,叫“立竿见影”,他说我们把竹竿立在地上,影子就出现了,这个竹竿,就是做好事,影子,就是随之而来的名利,我们不能去追求影子,影子不会凭空产生的,我们只要立好竹竿就可以了,然后影子自然会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别太在意影子,它就在那里,不去不离,你没有必要追求它,也不必拒绝它。这个道理,我们一听就明白,可是世人追求影子的太多了!如果我们把这个次序搞反了,不但整个社会会陷入混乱,大家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往食物里面摻(害得我们现在几乎不知道到底哪个食物是安全的了),就是每个人,也会很迷惘的。很多人整天想钱,想我怎么就没有发财呢?想得都痴迷了,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在这种失望怨恨中,精神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大家看看,这就是追求影子的结果。一个人,把精力分别放在影子和竹竿上,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您只想影子,只想这个利益,那么会患得患失,因为这是在思考如何获得,得失之间,心态自然难以平衡,所以,稍有所得便狂喜,稍有所失便焦虑,在这种情绪下,健康自然难以保证。而如果把精力集中在竹竿上,集中在做好的事情上,那么,这是一种给予,这种付出所获得的,是一种安静的幸福,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可以不患得患失,只想多去做,结果心态自然很好,身体也因此会获得健康。而结果也很不同,如果只关注影子,关注利益,会逐渐变得捕风捉影,错误自然难免,若干时间之后,发现走了很大的弯路,还要回头重来;而关注竹竿,关注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儿的人,则行得正、走得端,最终不但做了有益的事儿,影子也自然随来。其实,人家孟子把要点也讲清楚了,后世爱怎么误解就怎么误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犯得上在这画蛇添足地乱讲吗?其实,我主要是感慨,现在的社会,对这些智慧不大了解了,所以导致世人病心者多。很多人找我要药方,其实真的见面了,十个人里面有八个我都是疏肝理气的思路,方子都大同小异,却还基本都见效,为什么?都是心情不佳导致身体出现的问题,这是现代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像
朱丹溪那样身心双调的思想更为重要,有感于此,才乱写了几笔。总之,在《孟子》的第一课里面,孟老先生告诉了我们,仁义和利益的次第关系,仁义必须在前面,这样利益才是正当的利益,社会才能正常发展。我们可以据此引申出:仁义是行为主体,利益是随之而来的伴生品。不可本末倒置。只有把仁义放在前面,我们的生活才能理顺。同时,我们还要提示:孟子从来没把仁义和利益变成你死我活的关系,孟子讲的是伴生关系,谁把它们变成对立关系谁就是自找没趣。这些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我们的生活自会从容很多。孟老先生此刻还在宾馆里面休息,我先替他老人家把这第一课给总结了一下,也不知道老先生是否满意。接下来,孟子来连续很多日子上殿,教育这位梁惠王,这位梁惠王也是糊里糊涂,半听得懂半听不懂的,让孟老先生很不满意,还说过他几句坏话,不过,就凭着能坚持让孟老先生指着鼻子教育自己,这位梁惠王还是善根不错的,后来,他活到八十二岁才去世,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我相信他还是应该明白了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