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生命自我休养、自我恢复、自我调整、自我重启的重要步骤,睡眠混乱,生理机能也必然混乱。一般人如果二三个通宵不睡,就会面色憔悴,体力不支,且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大幅下降。有人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重症患者,在患病之前,都有过一段时间的严重
失眠,由此可见,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近十多年,睡眠障碍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因此,国际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曾见一女性患者,数日彻夜不眠,情绪焦燥,几近发疯,哀求医生:求求你,无论你用什么方法,让我睡二个小时吧!我快要要疯了,恨不得跳楼!医生问:“服过安眠药吗?” 患者说:“服过了,大把地服用也没用,它对我失效了!”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但它的发病机理却绝不简单,因此,治疗起来,绝不是仅凭安眠药就能高忱无忧的。安眠药能够暂时缓解症状,但同时也掩盖了病情,最终,疾病会以其它的形式予以表现或猝然暴发。
对于失眠,中医大至可分为十多种证型,如果细分,可达近三十种证型,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中医教材。今规纳总结于此,希望对治疗失眠有所帮助。
---------------------------------------------------------------------------------------------------------
失眠的分型
1、瘀血失眠:以难以入睡,恶梦纷纭为特征,常舌晦暗,或舌下脉络粗紫曲张,
血府逐瘀汤主之,
三七粉常服之。
2、痰浊失眠:以口腔粘腻,苔厚腻为主要特征,
涤痰汤、
温胆汤、
礞石痰丸等,随证予之。
3、湿浊失眠:以脉濡、苔腻、口腔粘腻,大便粘滞为主要特征,以
苍术平
胃散、
三仁汤等,随证予之。
4、水饮失眠:以舌体淡嫩胖大,苔水滑为主要特征,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猪苓汤等,随证予之。
5、食积失眠:以胃
脘痞胀,嗳腐吞酸,口臭为主要特征,
保和丸、
半夏泻心汤等,随证予之。
6、虚烦失眠:以舌尖红,小便赤黄,胸膈不舒,心中莫名烦闷为主要特征,
栀子豆豉汤主之。
7、实火失眠:以舌边尖红,脉数有力,烦躁易怒为主要特征,
大黄黄连泻心汤,
龙胆泻肝汤等,随证予之。
8、血虚失眠:以或能正常入睡,但多梦易醒,易早醒为主要特征,
酸枣仁汤主之。
9、阴虚失眠:以舌红少苔,脉细数,腰酸
耳鸣,口渴咽干,喜冷饮为主要特征,黄连
鸡子阿胶汤,
大补阴丸,
天王补心丹等,随证予之。
10、阳虚失眠:以舌淡脉沉,形寒肢冷为主要特征,虽不得眠,但不大烦躁,思维清析。
11、脏燥失眠:以脉细数,悲伤欲哭为主要特征,甘麦
大枣汤主之。
12、
百合病失眠:百合
地黄汤主之。
13、
心脾两虚失眠:以食少乏力,多梦
心悸为主要特征,
归脾汤主之。
14、阴阳两虚失眠:舌淡红,脉沉细,心烦多梦,
健忘耳鸣,小便清长,足冷畏寒,
肾气丸,
二仙汤予之。
15、表症失眠:失眠之前不久,曾经外感,现或微感
头痛、或周身微感酸楚,或稍恶寒,治当解表,
麻黄汤、
桂枝汤等,随证治之。
---------------------------------------------------------------------------------------------------------------------
失眠症从舌论治:舌红者,多按
阴虚火旺论治;舌淡者,多按水饮痰湿论治。
失眠症从症论治:失眠的根源,有时不在失眠本身,而在于其他病症,如:胃胀、胸闷、纳呆、肋胀、烦怒、惊悸、悲哭、
便秘等。
问:通常情况下,阳虚者多精神萎糜,昏沉
嗜睡,为何阳虚也能导致失眠?
答:阳入阴则睡,阳出阴则醒,人之睡眠,取决于阴阳之运行融合。阳弱,不能入阴,以至阴阳不能相和,故失眠。
问:表症与失眠有何关系?
答:气之运行,升降出入。卫气本当出表入里,往来自如。若受外感,邪客经络,卫气受阻,不能入内,则阴阳不交,故失眠。
问:水饮、痰、湿、瘀、食积、便秘等,何以导致失眠?
答:实邪阻遏,脉络不通。经脉者,内属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乃气血运行之通路。经脉“短路”,气血失常,故可致失眠。又:实邪内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浊气上逆,扰乱神明,故不寐。
-----------《失眠案例》
一、瘀血失眠:
1、章真如医案:某患者,男,35岁。因出差赶班误点,而办事迫在眉睫,势不可耽误,心急如焚,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得不到休息,入夜不寐,辗转反侧,苦不堪言,彻夜不能合眠。第二日事情办妥,仍不能入睡,虽服大剂量安眠药及其他安神中成药,日夜不得稍安,举言若狂。诊时其脉细数,舌暗红少苔,目赤胞浮,精力疲惫。辨证为心情过激,气血怫乱,以致气滞血瘀、神不守舍,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味。处方:
生地lOg,
当归lOg,
赤芍10g,
川芎8g,
桃仁6g,
红花8g,
柴胡8g,
枳壳8g,
桔梗10g,
牛膝lOg,生
甘草8g,
珍珠母20g,嘱服3剂。服第一剂后数小时,自觉头部有窍通血行的感觉,午后能迷糊睡2小时,醒后精神为之一爽。第二天再服1剂,入夜则安然入睡。第三夜,睡眠居然恢复正常,并述药中似有麻醉剂,而比麻醉剂药更有效的感觉,按原方再进3剂而愈。《来源:中医杂志1990-9-5》
2、患者,女,42岁,教师。1996年10月初诊。近4年来,患者反复失眠,入睡困难,每晚睡眠仅3~4小时,有时彻夜不眠。曾服镇静安神之中两药物,疗效均不佳。患者面色黧黑,每日头目昏沉,记忆力明显下降,精神疲惫不振。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涩。诊断:失眠。辨证:瘀阻脉络,心神失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养神。处方:血府逐瘀汤。
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2g,
生地黄15g,川芎10g,赤芍lOg,
川牛膝10g,桔梗10g,柴胡10g,枳壳10g,生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渐能人睡,睡眠好转,仍脉涩,舌质紫暗。继服5剂后已能安睡。 《医林改错》指出:“夜不能睡,用养血安神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3、徐景藩医案:窦某,女,46岁。2002年2月23日初诊。彻夜不寐,心乱如麻,咽中疼痛,胃脘不适,腹中隐痛。既往有反复失眠病史20余年,常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未除。去年因胃脘痞胀隐痛服中药治疗好转。原有胃疾,去年两度胃镜示浅表性炎症,肠镜阴性,B超无异常。去年9月右侧副乳手术,12月出现皮肤增厚,11月B超发现卵巢1.4cm增高的回声,情绪紧张。舌淡红,苔薄白,诊脉小弦。诊其为:气滞血瘀之不寐(失眠)。患者绝经两年,情志多郁,胃脘隐痛乃气滞血瘀、
肝胃不和之证候。拟
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炒当归10g,赤芍10g,炒川芎6g,生地12g,柴胡6g,枳壳10g,
炙草5g,桃仁10g,红花6g,桔梗5g,
土牛膝10g,百合30g,
莲子心5g。水煎服,每日l剂。嘱晚上服头煎,次日中午服二煎。服药7剂,夜间能睡2~3小时,咽痛不著,胃脘隐痛,口干苦,徐老认为,患者原有胃疾,治参理气和胃,加
香附、fo手、黄连又服药二周,失眠显著改善,能睡5小时左右,仍有心烦、胃脘隐痛,改投理气和中,宁心安神善后巩固,继续服药半月,失眠、胃脘隐痛基本痊愈。
二、痰浊失眠:
1、张琪医案:某女,产后10余日不寐,烦躁不宁,诸治罔效,用冬眠灵只能朦胧两小时,察其舌苔干厚,脉象滑而有力,体素丰腴。审证求因得之于
难产,又与其爱人生气,恐惧与恚怒情志之变,结合脉证分析为气郁生痰动火,痰热胶结,内扰心神,以致烦躁不寐,遂予滚痰丸变为汤剂,拟方:大黄10克、
黄芩15克、
沉香15克、
青礞石25克,水煎服。服药2剂大便稍利,夜间稍静,小有躁动,继而用滚痰丸、大黄加至15克合导痰汤,服3剂,大便通畅,夜能熟寐5小时,继以和胃安神之剂而愈。
2、张宗如医案:高某,男,42岁,1984年5月23日就诊。失眠半年余,睡前服安定、利眠宁等药,方能入睡。刻诊:胸闷头重,心烦口苦,目眩,纳差,便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此属中运不健、痰热内扰所致。治以清泄痰热、
养心安神。方用
小陷胸汤加枣仁10克、
菖蒲4克、
远志8克、大黄6克(后下),水煎服。3剂睡眠好转,不服安定等药亦能入睡,便通纳增,余症悉减。再诊原方去大黄,继服5剂痊愈。
按语:本案失眠,乃痰热内扰所致。《张氏医道》云:“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水。”凡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宿食停滞,酿成痰热,郁遏于中。若痰热上扰则失眠,《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治宜用小陷胸汤清泄胃中痰热,加菖蒲、枣仁、远志等以化痰宁心安神。药证契合,故获良效。
3、刘渡舟治某患者,女,50岁,工人。患失眠证,每晚仅能睡二三小时,且乱梦纷纭,昼则头晕神疲,虽服多种补心安神之药,然皆无效。初诊见其舌苔滑腻,脉又弦滑,为痰热客于少阳之证,疏《千金》温胆汤方,服后未能取效。再诊之际,患者方称其大便稀薄,每日必解二三次之多,乃恍然而悟,得非胃气不和之所致耶?因指心下问曰:“此处难受乎?”答曰:“胀闷不舒。”又问:“有嗳气否?”答曰:“时或有之。”余曰:嗳气者,
胃气上逆也;大便溏薄者,脾虚不升也。今升降失序,则阴阳不和,故气痞于中,而心下堵闷矣。
本证之失眠,咎由于脾胃。睥胃居中州,有输旋上下之作用,今中焦受阻,则阴阳不交,阳不入阴,是以失眠而多寐。方用生
姜泻心汤。处方:
生姜12g,
干姜3g,半夏10g,黄连6g,黄芩6g,
党参10g,
炙甘草10g,大枣7枚。此方服6剂,睡眠与心下痞皆见好转,嘱其照原方再服6剂,患者从晚10时入睡,至晨5时始醒,而且大便成形,饮食有味,其病已愈。
4、赖良蒲医案:某患者,男,40岁。晨起唾吐涎沫,寐不安席,且多恶梦,常作惊骇恐怖之状,舌苔白腻,脉象沉滑,诊断:心
脾气虚,神不守舍,痰饮乘虚袭入,扰乱神明之故。用温养心脾、祛痰镇怯之法,以加味
六君子汤主之:党参9g,
白术12g,
茯苓18g,法半夏6g,
陈皮4.5g,炒枣仁9g,建菖蒲4.5g,远志4.5g,生
龙齿12g,炙甘草3g。水煎去渣,加生姜汁少许,连服数剂而安,继服20剂痊愈。《蒲园医案》
5、吴致中医案:某患者,男,50岁。患不眠已半年余,迭服西药及安神中成药鲜效,渐至通宵不寐,辗转待旦,伴有头晕耳鸣,身困乏力,
呕吐清水痰涎。舌苔白腻而润,脉弦滑。有伤冷饮瓜果史。证属恣食生冷,睥失健运,痰饮中停,胃失和降,阴阳不交而致不寐。治宜化痰饮,和胃气,调阴阳。投半夏
秫米汤加味:
法夏、全
瓜蒌各15g,秫米(包)60g,
云苓30g,炒
薤白、陈皮、制香附各10g。连服10剂,每晚能睡4小时,但易醒,呕吐已止,胸膈渐畅。原方稍事加减又服5剂.,继以
香砂六君丸善后,调治1月,夜寐酣,食欲旺,精神也爽。
三、湿浊失眠:
1、陈文渊医案:某患者,男,年近花甲。罹不寐疾满月,通宵达旦8天。服安眠酮、利眠宁、安定类药虽获片刻寐睡之功,但昼有舟船之晕。改服归脾汤、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方亦无寸效。何以论治?询问所及,平素常嗜酒解愁,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脘腹痞胀,大便不爽,小便不甚畅利,参合舌胖嫩红,苔白灰腻,脉弦且滑之症,恍然醒悟,酒客蕴湿,又加一层肝郁,酒湿为痰,肝郁化火,此郁痰夹火上扰神明是也。于是勉拟本方加味,一以通宣三焦,一以疏化痰浊,冀气化痰火湿浊俱化。遂疏方:
杏仁15g,
白蔻仁log,
薏仁30g,
川朴、
通草各6g,
滑石18g,半夏、
竹叶、生栀子、覃豉、
郁金、
石菖蒲、远志各10g。每日1剂,并嘱禁酒。4天后复诊,药后每夜可寐5小时。但时有冒眩欲吐,舌质淡红,苔化薄,脉滑濡数。此乃湿浊痰郁余邪未能骤除,取上方加
泽泻15g,白术30g,以增强化浊燥湿、清滞除痰之功。每日1剂,5剂毕,已能安然入睡。《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7-7-30》
2、杜连澎医案:某患者,男,46岁。因两月前情志不舒,整日闷闷不乐,夜难入寐,寐则易醒,伴周身困倦乏力,曾服补气血之方10多剂,病反有日渐加重之势。患者彻夜难眠,胆怯易惊,头晕且沉,记忆力减退,倦怠乏力,自感心悸,纳谷不香,胸脘痞满,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宜淡渗利湿,交通心肾,用三仁汤原方:杏仁lOg,白
豆蔻lOg,
米仁20g,
厚朴5g,半夏lOg,白通草6g,滑石15g,竹叶10g。服5剂,症去大半,夜能成寐4~6小时,仍觉头沉,胸脘痞满.原方加石菖蒲lOg,郁金lOg,
合欢皮30g,5剂后症状消失。
3、熊寥笙医案:某患者,男,40岁。失眠7个月,服中西药无效。一身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口腻乏味,总觉胸脘痞满不适,小便黄短,入夜心烦意乱,辗转床第,难以入睡,每夜只能睡二三小时,有时彻夜不能入睡。脉濡数,苔白腻。证属湿热中阻,
心肾不交。宜先治其病,若单以宁心安神则劳而无功,宜导湿热下行,引水液上行,水火济,阴阳和则病可愈,用栀子豉汤加味:
淡豆豉12g,炒栀子l2g,米仁15g,杏仁9g,半夏9g,带皮云苓18g,厚朴9g,
藿香9g,酒芩9g,大
豆黄卷50g,
佩兰9g,鲜竹叶半张。服3剂,诸恙皆除,能正常入睡。
四、水饮失眠:
1、胡希恕医案:张某,女,65岁,1965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扬加味: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酸枣仁15克,远志6克。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克,续服6剂,诸症若失。
2、蒋天佑医案:张某某,男,35岁,1968年8月27日初诊。患失眠6~7年,现每天至多能入睡2小时,甚则彻夜不眠。自觉迷糊,头晕,心悸,胃纳不好,尿时黄,腰困,记忆力减弱,肌肉跳动。舌质红,苔淡黄稍腻,脉右虚弦,左沉细缓。辨为肾阳衰微,
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服2剂,即能睡7~8小时。
3、刘渡舟医案:崔x x,女,35岁。产后患下利,前医作脾虚论治,曾服不少补脾药而无效。证见下利而口渴,舌绛而苔薄黄,脉沉略滑。初以为厥阴下利,投
白头翁汤不效。细询后,知有夜寐不佳,
咳嗽而下肢浮肿与小便不利等证。处方:猪苓10克 茯苓15克 泽泻10克 滑石10克 阿胶泊克.连服五剂后,小便畅利,
腹泻随止,其它各症亦消。
五、食积失眠:
吴致中医案:某患者,男,45岁。形体素丰,喜饮善啖,睡眠也佳。旬前因醉饱而卧,渐至腹满加重,入夜则辗转床弟,不能入睡。自感精神困顿,头晕恶心,纳差,大便粘溏,临厕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证属宿食停滞中脘,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治宜消导积滞,和胃安神。保和丸加减:焦
山楂、茯苓各15g,焦
神曲、炒
莱菔子各12g,炒
麦芽30g,炒
枳实、法夏、陈皮各10g,青麟丸3g(另吞),3剂。药后大便畅行,夜能入眠,但欠酣,胸闷腹胀已减,纳谷增加。改投保和丸6g,3次/日,1周后眠食俱香。《来源:新中医1994-2-17》
六、虚烦失眠:
1、刘渡舟医案:王x x,男,28岁。病证始于外感,数日后,心中烦郁之极,整日坐卧不安,懊侬难眠,辗转反侧。家人走近与其交谈则挥手斥去,喜独居而寡言,全家人为之惶惶不安。询知大便不秘,但小便色黄,脉数而舌苔薄黄,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之为“虚烦”,治当清宣郁火。处方:生
山栀9克 淡豆豉9克。服药后不久,心胸烦乱反而更加严重,继而气机涌逆而作呕吐,伴随全身汗出。家人惟恐服药有误,派人前来询间。被告知服药后得吐而汗出,乃是气机调畅,郁热得以宣透的好现象,其病将愈,不用惊慌。果如所言。
2、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l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皖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热,下气除满。处方: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末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场,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3、张琪医案:侯某,女,67岁。1985年1月14日初诊。心烦不安、夜不能眠20余日。该患既往患“神经衰弱”。此次发病前因
感冒发热,用药后热退,但心中“闹腾”不已,以致通宵不能入睡,服用安定、舒乐安定等均未奏效,因20余日未能睡眠,心中“闹腾”感日益加重,痛苦异常,故来门诊求治。患者为一近七旬老妪,素体虚弱,常有心悸,气短,失眠等症。此次病发于热病之后,心中懊侬,烦扰不宁,舌尖赤苔白,脉滑而有力。辨证:心气不足,余热扰及神明。立法:清宣郁热除烦,益气养心安神。方药:栀子20克、淡豆豉15克、甘草20克、
红枣8枚、
竹茹15克,水煎服。1月20日复诊:连服上方6剂,懊侬消除,夜能安然入睡5小时,舌苔已退。继以此法变通调治而愈。
七、实火失眠:
刘渡舟医案:某司机患
精神分裂症,十多天昼夜不眠,惊惕烦躁,怒目视人。病从气恼而起,气火充斥三焦。大便已6日未解,口中臭秽。舌苔黄厚,脉洪大。服大黄黄连泻心汤一剂,平平无奇;又服一剂后
腹痛欲泻;待三剂服尽后,大便泻下较多,烦躁虽有减轻但仍处亢奋状态。于是增加大黄剂量至15克,药后大便畅泻,夹粘滞物甚多,顿时便觉神疲思睡。卧于床上熟睡二天,醒后神志清爽,已复常态。
八、血虚失眠:
1、王子瑜医案:骆某,女,32岁2005年12月27日初诊。患失眠、抑郁1年半,失眠受工作压力影响而加重。初诊:自2004年2月始,因工作压力大而精神抑郁,失眠,严重时仅可睡眠1个小时,且眠浅易醒,被诊为“
抑郁症”,未服西药。现症:胸闷,气短,偶有
盗汗,纳可.二便调,语音低微,面部散在
痤疮;舌体胖,质暗,苔薄;脉虚弦。诊其为肝气郁、
心血虚之郁病、不寐(抑郁证)。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郁滞不通,故心情抑郁;肝阴不足,心血暗耗,心神失养,而致失眠不寐。治以疏肝养心安神。方拟
四物汤加减。处方:醋柴胡10g,当归10g,赤、
白芍各10g,
熟地15g,
砂仁(后下)6g,
丹参15g,炒枣仁15g,
夜交藤15g,
玫瑰花10g,
茺蔚子15g,郁金10g,制首乌15g,合欢皮10g,
蒲公英15g,白蒺
藜10g。14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服药14剂后,睡眠和情绪明显好转,效不更法,方药略有增减,以往月经错后,正值经前,以前四物汤合
失笑散加味,以活血通经。连服28剂后,情绪转佳,睡眠正常而治愈。
2、卢化平医案:不寐因肝郁血虚。杨某,女,38岁。2005年8月15日初诊。夜寐欠安数月,每因情志不遂而发病。初诊:夜间入睡困难,入睡后又夜眠欠安,梦多纷纭,睡不踏实,每于清晨醒来觉头昏蒙不清,精神欠佳。平素性情急躁,易怒,生气则乳房胀痛,纳食可,二便自调。查其:舌质暗淡,苔薄白,诊脉细弦。诊为:肝郁血虚之不寐。治法:疏肝清热,养血安神。方拟
四逆散合
酸枣仁汤。处方: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2g,枳实10g,山栀10g,炒枣仁30g,
知母10g,川芎12g,
茯神15g,菖蒲12g,炙草10g。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睡眠较前改善,前后四诊,方药随症略有加减,又连续服药,2剂后,诸症均愈。
3、何×,男,22岁。劳心过度,营气不足,血虚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经夜不寐,头晕耳鸣,精神恍惚,四肢无力,
怔忡健忘,心中虚烦,形体消瘦,脉象弦而无力,此症因劳心过度,且血虚无以养心,致心肾不交,终夜不寐,脉象弦而无力。为劳倦血虚之象,宜益肾而养心,和血而安神,予
加味酸枣仁汤。酸枣仁12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川芎3克,当归6克,
五味子3克,熟地9克,知母9克,
柏子仁克,远志6克,甘草3克。服药后,当夜已能安睡,后仍依前方加减,续服两剂,睡眠颇安,各种症状亦减轻,继以原方加减调治遂愈。
(摘自《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九、阴虚失眠:
1、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5岁。心烦意乱,尤其以入夜为甚,难以睡眠。常觉居室狭小,憋闷不堪,而欲奔赴室外。舌尖红赤起刺如草莓,脉数。此乃心火燔烧而肾水不能上承,以致心肾不能相交,火盛于上,水亏于下,形成水火失济,阴阳不和之证。处方:黄连10克 黄芩6克 阿胶10克 白芍12克
鸡子黄2枚 竹叶6克
龙骨12克
牡蛎12克.服一剂烦减,二剂寐安。
2、张琪医案:王某,女,47岁,1986年3月28日就诊,患者心悸不眠1年余,常彻夜不能入眠,心烦多怒,
自汗,手足灼热,大便秘结,经用安神镇静之药皆未收效,脉弦数,舌红有薄苔。辨证为劳心过度,心火亢盛,肾水不能上济,因热生痰,痰气凌心,是以心悸不寐,治以清心火滋肾阴潜阳化痰浊之剂,药用:生地黄25克、
玄参20克、寸冬20克、大黄10克、
川连10克、黄芩15克、半夏15克、枣仁25克、赭石30克、茯苓20克,水煎服。连服12剂,夜能安卧,大便通畅,后去大黄,大便又秘而复不寐,夜间烦躁多汗,随又加入大黄,服后大便通利而睡眠随之又转好。可见大便通畅与否与此病关系极为密切,但生地黄等滋阴潜阳作用仍为主要,乃相辅相成之效。
3、查玉明医案:姚某,女,40岁。2006年3月2日初诊。患者失眠伴头晕半年,常因精神紧张而发病。初诊:半年前因工作紧张、压力大,经常失眠,夜梦多,醒后乏力。口服镇惊药后时有缓解。近1个月症状加重,失眠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耳鸣多梦,情志不畅、腰酸,手足心热,曾到西医院就诊,诊为:
心脏神经官能症。给予口服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缓解。现大便干燥,小便色黄。:查:舌红少津。舌下络脉瘀血,脉弦细。诊其为:心肾不交不寐(心脏神经官能症)。不寐(神经官能症)多由劳思太过,五志过极,导致体内阴阳气血紊乱而发病。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心肾不交是主要病机。肾阴不足,水不上承,心阳独亢,干扰神志,致虚烦不寐;阴虚,心志不宁则多梦;日久精营耗损,则脑髓不充,故见神疲善忘,头昏耳鸣;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小便黄,大便秘。治法:育阴潜阳,镇志安神。方以自拟明志汤加减,处方: 生石决15g,草
决明15g,
珍珠母25g,远志15g,
莲子心10g,石菖蒲15g,百合25g,夜交藤25g,
地骨皮15g,
丹皮10g,
麦冬30g。水煎,每剂取汁300ml,每日早、晚分服。服药5剂,失眠明显好转,伴随症状亦改善。方药随证略有增减,连服20余剂,失眠显著好转,头晕、手足心热、腰酸等症状消失,二便正常。
-----------十、阳虚失眠:
1、杜社全医案:某患者,男,42岁。干部。患者于3年前患失眠症,常感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伴腰酸梦遗。近半年来症状加重,每晚需服安眠药4~6片方能入睡3~4小时,屡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望其面色少华,四肢沉重无力,小便清长,舌淡,咏沉迟,治宜交通心肾之阳。处方:炮
附子、知母、白芍各12g、茯神15g,干姜、
肉桂、远志各9g,甘草6g。服药5剂,诸症减轻,每晚不需服安眠药尚能入睡4~5小时。原方加生龙骨、牡蛎服药半月,眠安神爽,诸症皆失。
2、陈福如医案:某患者,女,51岁。患失眠3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效果不佳,每晚只能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3小时,且梦多纷纭,又屡服
朱砂安神丸、
归脾丸、珍珠母、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等,亦鲜有疗效。近3个月来服安眠药难入寐。刻诊:失眠,有时即使能入寐,也梦多。易醒,精神疲惫不堪,头晕,面色暗淡,舌淡红,苔薄白.脉微细。辨证为
肾阳虚衰,阳入不阴,治以补肾壮阳。处方:熟地、怀
山药各20g,
巴戟、
锁阳、
枸杞各15g,yin羊蓣、熟附子各10g,肉桂(煽)3g,
乌龙茶(煽)2g。头煎上午服,二煎下午服。切忌晚上服。患者服l剂后,当晚安然入睡至凌晨五时方醒。再服5剂,则消除了以往怕不能入睡的恐惧感,每晚能入睡4~6小时。梦也减少。宗上方稍为出入,调治半月l。睡眠已正常,且精神奕奕,经常连续工作5~6小时,亦不感到疲劳。
十一、脏燥失眠:
邓××,女,32岁。症见头昏冒,喜欠伸,精神恍惚,时悲时喜、自哭自笑,默默不欲食,心烦失眠,怔忡惊悸,多梦纷纭,喜居暗室,颜面潮红,舌苔薄白,脉象弦滑。诊断:子脏血虚,受风化热,虚热相搏,扰乱神明。治法:拟养心暖肝法,宗金匮
甘麦大枣汤与百合地黄汤加减主之。粉甘草15克,淮
小麦12克,大红枣10枚,炒枣仁15克,野百合60克,生牡蛎30克,水煎服,日服2剂。20余剂全愈。《蒲园医案》
十二、
百合病失眠:
1、陈宝明医案:乔×之妻,32岁。产后2年,经常失眠,曾服“天王补心丹”“
朱砂安神丸”等药不效,近月余,病情日渐加重,常常整夜不眠,偶尔合目,恶梦连连。请余诊疗。症见心烦急躁,神志恍惚不安。口苦咽干,手心烦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而黄脉弱无力,始以酸枣仁汤予之,服6剂毫无效果,又改用
黄连阿胶汤,服数剂后亦无效,余思之良久,而不得其解。故请教于同俚王子文老先生,王老听完病情,叹之曰:读书十载,遇病无方,叹哉!悲哉!此乃百合病也,何不用百合汤类方?余恍然悟矣。遂改用百合地黄汤。百合20克,生地12克,滑石(另包)10克。上药连服6剂,心烦顿消,且增睡意,每晚能睡3~4小时,神情亦稍安定,又连服12剂,眠转常,诸症消失。(陈宝明医案)
2、张琪医案:卫某,女,37岁。1979年9月21日初诊。幻听3年余,近1年来加重。该患因爱人工作调动随迁外地,人地生疏与邻居不睦,情志抑郁日久而患此病。从1976年10月起,自觉有人与之说话,开始声音小,继而声音渐大。至1978年加重,甚至在大街上车水马龙
嘈杂声中,幻听之声亦不减弱,此外,还自觉有人教以回答幻听之事,曾一度幻觉有人教以持刀刎颈,当即操刀.幸被家人发现将刀夺下而未肇事。经当地各医院精神科会诊,或谓“神经官能症”,或谓“精神分裂症”,皆未能最后确诊。虽服用中西药多种,均未获效,故重返故地请余诊治。患者精神呆滞,表情淡漠,沉默不语,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头晕心悸,少寐,多恶梦,易惊恐等症。舌尖赤,苔白而干,脉象浮滑。
辨证:阴虚于内,心肝失养;阳浮于外,神魂不藏。立法:滋阴潜阳,敛神安魂。方药:百合50克、生地2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50克、远志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竹茹15克,水煎服。
10月4日复诊:服上方10剂后,精神状态转佳,
痴呆之状有明显改善,有时眉孛之间可见微露笑容。幻觉幻听之事仍有,但已减少减轻,特别是已能控制自言自语回答幻听之事,这是近2年来屡经治疗所未见到的效果。继以前方加减。处方:百合50克、生地20克、生牡蛎50克、生龙骨20克、远志15克、麦冬15克、茯苓20克、
合欢花30克、小麦50克、甘草15克、大枣6枚、五味子15克,水煎服。
10月16日三诊:服药10剂,精神状态进一步好转,时有笑容,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已能入睡5~6小时,恶梦减少,幻听大减,脉浮象已减,苔薄,舌面津液少布。继用前方治疗。
10月30日复诊:继服前方10剂,精神恍惚明显减轻,睡眠佳,虽仍时有幻听,但声音已小。头晕、心悸、恐惧感均减,但心胸烦闷,脉已转沉。继以前方酌加理气之剂。处方:百合50克、生地20克、生龙骨25克、生牡蛎20克、合欢花20克、甘草15克、小麦50克、大枣6枚、香附15克、柴胡15克、
青皮15克、赤芍15克、陈皮15克,水煎服。
11月13日五诊:服上方12剂,病情继续好转,精神状态已基本恢复正常,幻听虽偶而出现,但亦极其轻微。仍心胸烦闷,脉沉。易法改用疏郁活血理气之剂。处方:桃仁25克、香附15克、青皮15克、柴胡15克、半夏15克、
木通15克、陈皮15克、
大腹皮15克、赤芍20克、
苏子15克、
桑皮15克、甘草15克、小麦50克、大枣5枚,水煎服。
服上方10剂后,幻觉幻听基本消失,神态已如常人,谈笑自如,睡眠正常,食纳大增,神色与前宛若二人。嘱停药观察。追访未见复发。
十三、心脾两虚失眠:
卢化平医案:闫某,男,29岁。2006年6月3日初诊。一个月前因准备投标文件及投标曾劳心费神,工作紧张,然在中标后却出现入睡困难,夜寐不实,夜
间脑鸣,纳呆,每日仅吃饭1次。曾服谷维素、刺
五加片、
养血安神片无效。近日连续服安定后可入睡。大便不干。查其:舌质暗淡,苔薄白,诊脉细。
诊其为:心脾两虚型不寐。此为因忧思劳倦致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及夜寐不实;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荣养四肢百骸,故神疲乏力,脑鸣,形体消瘦;脾气虚则饮食无味,无食欲;
胃气虚弱则纳食呆滞。舌质暗淡脉细为气虚血少之征。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拟归脾汤加味。处方:党参10g,
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0g,茯神20g,半夏10g,陈皮12g,菖蒲12g,远志12g,炒枣仁30g,
桂圆肉10g,生龙牡各20g,肉桂3g,黄连6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复诊:服药5剂,夜眠已恢复正常,入睡顺利,已停服安定。效不
更方,加大黄芪用量,加
黄精,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
十四、阴阳两虚失眠:
1、郑绍先医案:某患者,女,40岁。心烦颧红,终夜不寐,请医数年未效,悲观失望,舌红苔薄腻,脉细弦。辨证为情怀不悦,肝火亢旺,心阳浮动而不寐。拟清热除烦,宁心安神。方以酸枣仁汤加生地、丹皮、辰灯芯。服药5剂,病症如故。再佐以潜阳,加
石决明,服药3剂后仍无动声色,后转入郑老诊治。郑老分析说,失眠一症,多由心火上亢,可因肾阴亏耗,也可因肾阳衰弱所致。而此病者,年属天命,肾阳衰弱,君火亢旺,为下虚上盛之患,舌虽红但苔薄腻,脉虽弦但两尺沉细,投以温肾阳,泻君火之剂。方以川连4g,生山栀9g,巴戟肉10g,
山萸肉9g,大熟地12g,砂仁3g,炙远志5g,生牡蛎、青龙齿各16g,生甘草3g。药有变通,合引火归源之意。服药7剂夜寐得宁,14剂而虚阳平熄。固疾数年从此得解。
2.章次公医案:某患者,头昏,夜难安寐,口干唇碎,服西药七八月无效。每夜必饮水数趟,否则口干不可名状,影响睡眠,察其舌淡白无华,按其脉沉细无力,不能以为热证而投寒凉:附片6g,生白术12g,熟地30g,五味子5g,党参12g,川牛膝12g,麦冬12g。二诊口干没有从前严重。夜寐也较安,原方去牛膝,加枣仁、当归以善后。
3.杨更生治某患者,女,50岁。失眠七八年,彻夜难眠4月余。自述七八年来每晚只能睡二三小时,通宵难眠四月余,伴头昏,心悸,胸闷,动则汗出,绝经已4年。生育4胎,既往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史。刻诊:形体消瘦,稍有神经质,目眶暗黑,面部稍有浮肿。舌尖略红,苔滑,脉弦细稍弱。心电图正常,血压正常,拟以“
脏躁”证处甘麦大枣汤加味,不料其坚拒不服,谓曾服此类药逾月,未见寸功。改从心神不定治以桂枝加龙牡汤,7剂诸症依然。用
附桂八味丸及
六味地黄丸也均未效。其人年届五十,起病于绝经期,当从冲任失调论治,改投二仙汤原方(
仙茅用
菟丝子10g代),共服27剂,诸症悉除,睡眠如常人。前方所以未效,因诸方均与病机有隙。甘麦大枣汤加味重在益心缓肝,而桂枝加龙牡汤旨在温通心阳,附桂八味丸刻意补阳,而六味地黄丸又全然补阴。唯二仙汤补肾精,调阴阳,理冲任,丝丝入扣,故顽疾可除。
十五、表证失眠:
杨伟国医案:某男,45岁,一周前曾患感冒,经治疗发热、咳嗽等症已除,现尚感头昏隐痛,偶有喷嚏,稍畏寒。舌淡苔白脉沉。此阳虚外感,余邪未尽。麻黄附子
细辛汤加味:麻黄5克、附片15克、细辛5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三剂。数日后,患者前来复诊,大赞药到病除,不但上次所述诸症皆退,而且,睡得一场好觉。原来,自感冒之后,一直难以入睡,只是上次只想着治头昏头痛之症,所以并未提及。
按:如果从西医药理的角度来看,
麻黄附子细辛汤无疑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是不能用于治疗失眠的。但患者服用后,不但没有加剧失眠,反而得以安睡,何故?此失眠因余邪客于经络,卫气不能出入,祛其邪,阴阳一通,其卧立至。
-----------学习了,转了,但愿更多失眠的朋友能够看到,对症下药,脱离失眠的痛苦!
-----------最难的恐怕就是遇到好医生,找准病因吧!
-----------学习了
-----------请问杏林先生吃肾气丸上火怎么办?
----------- 吃肾气丸上火,首先看是否对证。不对证才会上火,停之。
-----------请中医看过,说是阴阳两虚。有朋友说可以和黄连或黄连
上清丸一起服,不知杏林先生怎么看?
-----------如果舌尖红、心烦,多梦,多为
上热下寒,可黄连与肾气丸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