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中医学子: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河北   民间中医   李源

  前几日又到我省中医药研究院,专门拜访了我的老师曹东义先生。得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出版了老师的大作《回归中医》。曹东义老师送我一本并签名。
和曹东义老师的相识始于数年前,当年在《中国中医药报》经常看到曹老师的文章,对曹老师的学术观点非常认同。由于我们是同乡,就产生了前去拜访学习的愿望,于是就择日去了我省中医药研究院,见到了曹东义老师。曹东义老师给我谈了从其自身的学习经历对中医的切身体会。老师说:从小学开始就受西方数理化的“科学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认识。学习原创于中国的中医学,反而比学来自于外国的西医学不知要多费几倍的劲。从曹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话语中我受益良多,后来又多次拜访。
这次的拜访老师不但签名送书给我,答应了收我为徒。还详细的谈了他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老师说: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到了“承前启后”的岗位上时,便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对“中医的学术特质”是什么,我们要传递下去的“中医学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它与中医的关系如何等困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呼唤青中年中医同道,回归到本职岗位上来,老师的这种捍卫中医的忘我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给我们以鼓励和鞭策。
    这次曹老师将其学术思考和理念系统整理成书——《回归中医》,在当今中医面临诸多争议和非难之时,更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我回来后就如饥似渴的深入的阅读、学习。
    该书共收录老师近期的专题论文29篇,主要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部分进行概括:1、阐述了中医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中医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医学。2、论述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证候不是病灶决定的,病灶与证候分别反映疾病本质;证候动态地反映微观变化,中医通过调整证候治疗疾病;中医四诊基于生物进化最高成就,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不能用西医的标准评价中医。3、对中医学特色的重新思考: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中医特色?为何必须重新认识审因论治,辨证论治不能庸俗化、简单化?如何看待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的关系?为何说外感热病模式转化就代表了学术进步?SARS过去后中医收获了什么?辛温解表是为了散寒还是除热?4、对中医历史问题的新思索:《素问》《灵枢》是《黄帝内经》吗?《伤寒杂病论》是如何撰成的?医《易》关系紧密,为何不见《易》辞入医?为何说五行是改良的八卦?春秋医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王安道《张仲景立法考》为何误出其说?吴又可的突出贡献是什么,有何继承与创新?
曹东义的老师朱良春老先生将《回归中医》与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列为姐妹篇,奉劝当代中青年中医同道一读,当有所获。正如朱老在序言中所说,《回归中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清心开窍、鼓舞士气的好书,对当前做好继承、弘扬中医药学术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相信该书的出版正如其宗旨所言:“直面困惑走出误区,解读历史重塑大医”,
  后来我又了解到曹老师近期内又将出版《关注中医》、《捍卫中医》两本著作,和这本《回归中医》组成系列,相信曹东义老师系列著作的出版将给中医界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让我们的精神也会为之一振。

QQ:675167690   电话:0319——5835764

[ 本帖最后由 苦黄连 于 2007/3/31 16:30 编辑 www.lindalemus.com]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收藏1分享0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酸杏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酸杏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50 
积分
1421 
注册时间
2006/5/11 
最后登录
2012/2/21 
在线时间
1338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1272 

银牌会员

银牌会员, 积分 14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9 积分
2#
发表于 2007/4/4 09:36|只看该作者
看见有卖的话,我会买一本拜读
-----------记下了!!!
-----------回归中医是邓铁涛教授的号召,是有针对性而提出来的,所谓“医医之病”的主张。值得大家重视。
-----------《关注中医》、《捍卫中医》两本书,前边一本写王清任以来中医的迷失与觉醒,中医、中西医结合所走过的历程,正在走向世界的针灸,正在寻找出路的中药。
后一本介绍“2006年取消中医风波”是如何发生的,是怎样升级的,各界人士通过这件政治风波,如何重新认识中医。

反中医事件,已经是“被制成疫苗的毒药”,对于大众只有免疫的好处,而减少了发病的危险,需要大家重新认识。
中医善于“化毒为药”“变废为宝”,反中医事件使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不可战胜。
-----------中医曾经迷失的很严重,今天再向同道奉献一篇感慨,请指正。
应当从参西、归西,走向容西、纳西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目录
衷中参西、中西汇通丢了自己        1
废医存药、科学化就是归西        2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2
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3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学术创新活动,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许多人为之奋斗终生,取得了不少成绩。既然中西医结合是学术创新,就应当不断进行探索,并通过反思与展望,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笔者15年前参加了王振瑞教授主持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史研究”课题,一直比较关心有关问题,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供海内同仁参考与批评指正。
衷中参西、中西汇通丢了自己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虽然只有50年,但是,中西医知识的互相参照、渗透的历史,却已经有了100多年。根据邓铁涛先生主编的《中医近代史》的记载,西医向中国的传播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是明末清初,以传教士传播西医知识为主,当时康熙皇帝周围已经有了西方医生。在雍正时期的“百年教难”期间,是一个停滞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排斥期,西方生理解剖和病理解剖,被国人描绘成屠夫一样的“开膛破肚”、“剖腹挖心”,而加以嘲弄、禁止。1805年英国牛痘初入中国,这个出口转内销的技术改进措施,又开始了第二次西方医学的传入,而且经过200年的发展,西医学以更加精细的解剖知识,震撼了中医界。
王清任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虽然他没有明确说受西方医学解剖的影响,但是,他在北京行医40年,康熙朝西医关于解剖知识的一些传闻,或许影响了他的思想,不然,他为何在张景岳盛赞《内经》“字字珠玑”之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头脑发热地要给古人改错?他功效卓著的几个逐瘀汤,完全根于中医气血理论,而不是源于解剖知识,而且他只是观察破尸,没有动过刀子,“解剖”一词名不副实。脏腑改错,源于对于中医脏腑解剖的不自信。然而,脏腑一错,脏象还可信吗?中医的信仰危机,起于王清任改错。
中西医汇通,汇而未通,为什么?汇通应当是不同水流的交汇、共通,汇而不通必然有其不可通的原因。当然,进行汇通的人士,过去都说以中医为主,对于西医知识缺乏了解,所以汇而不通。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在中医努力汇通西医知识的同时,西医学也在主动与中医知识汇通。中医的汇通失败了,西医的汇通成功了,而且把中医“驱赶”出了其固有的知识产权之外,让中医一下子陷入了“不明脏腑”、“逻辑混乱”的泥潭。
毫无疑问,在西医解剖知识进来之前,中医对于脏腑部位的划分,对于脏腑功能的描述,对于脏象的概括,是十分清晰而确切的。西医把它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的知识传入中国的时候,采取的“技术路线”就是占领和驱赶,“借巢下蛋”无偿占有中医固有名称,把中医原有的解释彻底打翻,“旧屋住新人”,中医爱上哪上哪:你原来说的都不对,所以你是玄虚妄议,另找根据去吧。血肉之“哈特”叫成了中医管神明的心脏,所以“心主神明”错了,肾藏志、肝藏魂、胆主决断、脾主思、肺藏魄都成了封建迷信,玄虚之学帽子就扣在了中医头上,“阴阳五行”等同于算命先生,五运六气被视为荒诞不经,中医安身立命的理论都被打倒了,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成了必然的选项。
废医存药、科学化就是归西
中医理论被暂时撂倒之后,剩下的只有零散的经验了,而且,废止中医派人士还是不依不饶,说中医“经验偶合幸中”,未必可靠,必须经过“科学验证”,才能算数。也就是检验中医经验的标准是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作为裁判员,对于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学,一概不信任,肢解、抽提中药方剂,取其“有效成分”,成了颇为流行的做法,其前提就是中医理论不可靠,中药方剂是浪费药材,是良莠不分,所谓君臣佐使完全不可信。“现代废医派”甚至认为“真正起作用的是煎药用的那碗水”。抽提出来的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都归了西,成了西药。它们完全脱离中医理论的“束缚和捆绑”,独立于中医的目光之外,丰富了现代医学。
当中医的扶正驱邪,被解释为提高免疫力、抗细菌病毒之后;当活血化瘀被等同于改善微循环之后,就完成了中医理论的归西过程。再把中医的辨证限制在西医的病名之下,辨证再灵活也跳不出西医的疾病名称,中医药只作为二级补充治疗措施,不谈理论不谈病,辨证论治也就无障碍地“归了西”。在一个西医病名之下,划分几个证型,每个证型对应一个药方,可以进行循证观察,一到底,防止偏倚,有了统计学意义。再进一步拆方研究,提取有效成分,那时也不需要辨证了,只要是这个病,就用这个成分治疗,或者进一步人工合成这个成分,抛开提取复杂过程,进行大工业生产,那该是多么理想的科研成果啊。
可是,几十年过去,理想的成果很少,麻黄素、黄连素成了西医阵营里不受重视的二等药物,也是中医专家很少使用的“异类”,难道中西医结合已经走到了绝路上?或者,竟如一些人认为的中西医不可通约,永远也不可能结合?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但并不是完全不可通约。
首先,中医与西医的疾病观不同,中医的视野大,而西医的视野窄。西医把病理病灶作为“纳入标准”,指标过硬,可重复性强,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理想的合格病人只占人群的20%,而大量的心身不适占到人群70%以上,却无法纳入进去,没有可以改造的病灶,没有可以攻击的靶点、可阻断、拮抗的受体,不可以提供给“患者”的帮助,其作用的发挥也就受到限制。
进一步说,病灶不是最微观的疾病本质,而相对是宏观的病理改变,只是一个黑箱。更为复杂的微观变化,决定着病灶的形成与消失。放支架、手术祛除病灶,只是暂时缓解病情,而不能彻底消除疾病。对于慢性病的“控制发展”,成了中医与西医共同面对的课题。单一化学成分的制剂,显得势单力孤、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复杂局面。进一步精细化验的结果,发现了许多高表达、低表达的复杂大分子物质,以及调控它们的基因,单一靶点难以应对复杂矛盾过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抗菌素和手术切除方式,成了孤军深入的单薄挑战,而“一揽子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中医药,却显出来自己的优势。
中医抓住的证候,不是肤浅的东西,更不是需要抛弃之后才能认识本质的表面现象。“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面对内在复杂微观变化,经过高度进化的人类不是毫无察觉,不是只能表述虚假表象的主诉,而是经过高度整合,把“自我检测”的综合报告,经过高度概括,借用进化之后形成的语言、推理、判断、以一定的概念表述出来,头晕、心慌、不想吃饭、腹胀、恶寒、身痛、乏力、内热等等,都不是肤浅的表象,而是人的整体状态的形象描述,动态地、间接地反映了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效应。
只有证候,而不具备理想病灶的不健康状态,都是中医学早期可以诊断,可以干预,可以治疗的疾病。“精细化验”只是一次抽提,很多情况下只是间接的指标,并不是“直视”下的“实况转播”,更不是动态变化的记录,只有证候可以动态地反映整体变化的综合结果。
中医的大视野,完全可以包容西医的“局部探察”似的病灶诊断;中医的复杂治疗过程,完全是单一化学合成药物和手术无可比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大道从简,复杂问题最宜宏观调控,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高度概括的知识结晶。
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古人追求“视病尽见五脏症结”,认为那是很高的医术境界。今天在西医的帮助下,中医不但见到了“真脏腑”,而且见到了“五脏症结”,知晓了病灶的体内情况,使自己的治疗更有依据,对于预后的判断更加准确。在“急则治标”的时候,还可以借用西医手段;在西医搭建的平台上,中医的表现就会更加优秀。中医对于西医知识的吸纳,在近代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是,不能以西医的理论作为中医的指导理论,也不能用西医的方法代替中医的诊断技术,更不能用西药的思路指导使用中药。
用西医的理论做指导,中医就变成了邯郸学步,手足无措,动辄见咎。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事前必须做各种仪器检查,舍简就繁,舍易取难,丢了特色。用药必须防止偏倚,进行严格烦琐的“质量控制”,“一把草”换不出一张检测单,什么成分仍然说不清,永远都是一本糊涂帐。使本来十分清晰的地道药材、尊古炮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都成了“无根的学问”,不进行动物实验,就是不人道的拿人做实验,等等。“老鼠点头”成了科学的标准,许多病人说好也是没有循证依据的偶然结果。
中医必须走自己的路子,法律保障行医的权利,患者认可自己的疗效,这就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必须坚持真理的标准,不能偷换成“科学是检验中医的唯一标准”。消除了证候,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实践有效性就是具有真理性的证明。
那么,中医就不能吸纳西医理论知识吗?
西医的理论可以作为中医有效、无效的解释工具使用,可以做事后的说明,尽管这说明是抽提元素,抽样说明,还是可以借鉴的。关木通事件,尽管有使用不当的原因,但是,可以使我们了解其原来所没有认识的“大毒之性”,而且是慢性毒性,关木通难用也,不可不知。
因此,西医、西药的提醒、监督,也是必要的,不可盲目排斥。但是,这仅仅是个别例子,不可泛化,更不能因噎废食,像现代取消中医派所主张的那样“告别中医中药”。
中医与西医对待病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中医强调病灶的暂时性,可转化性,所以用气滞、血瘀、痰凝解释其机理,是寄希望于行气、化瘀、消痰,而不是手术切除,支架搭桥。
切除病灶,放支架,搭桥,并没有完全解决疾病问题,中医可以将其纳入“急则治标”的范围,围手术而治疗之。术前术后,中医大有可为。
因此,我们看到,在医疗的舞台上,原来是中医在唱独角戏,现在换成了二人转。无论如何,两个人必须配合起来,而不能各行其是,互不帮衬,甚至互相拆台。中西医结合,不仅是我国的现行政策,而且是学术互补的最佳选择,中医在最近走向了世界,被100多个国家引进,不是更好的说明吗?我们需要做的是,千万不要削弱了中医,降低了原创的能力,再从国外引进中医。
2007、2、14
-----------感谢曹老师的到访、回帖。欢迎常来。
-----------曹老师的见解很有见地,中医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辩证诊治的特色,不能被西医的观点来左右自己的判断,要以临床效果来作为评判治疗是否科学的标准。还没有拜读曹老师的大作,一定得好好看看。
-----------我也买了一本<回归中医>,不过是张效霞著的,怎么会书名一样?
-----------是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效霞老师和我的老师曹东义先生的《回归中医》是同时出版的,不过论述的内容不同,可以互参。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