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精要
陰陽學說
陰陽對立
陽-天、晝、外、動、熱、男、氣、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等。 陰-地、夜、內、靜、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虛弱的等。 陰陽互根
對立著的兩面,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陰陽消長
陰陽對立、依存關係不是靜止不變的。不斷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變化中。 陰陽轉化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性:
上為陽,下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四肢為陽,軀幹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器官的功能屬陽,形體屬陰。 五行學說
五行屬性歸類:
自然界 五行 人體
五味 五色 發展過程 氣候 季節 方位 臟 腑 五官 五體 五志
酸 青 生 風 春 東 木 肝 膽 眼 筋 怒
苦 赤 長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甘 黃 化 濕 長夏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收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腸 鼻 皮毛 悲
鹹 黑 藏 寒 冬 北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剋;相剋之中,也寓有相剋生。 附:人之五行分類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眼、舌、口、鼻、耳、前陰、後陰)、五志等,連結成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
五臟
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膜上分佈著明顯的脈絡。護衛心臟,傳導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肝氣通於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與喉嚨、聲音有關。(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腎:藏精氣,主生殖,發育。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主水。主納氣。 主骨、生髓、充腦, 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司二陰。 命門:部位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肚臍後面遙遙相對,脊椎骨上面)。命門即是腎陽, 『腎無此即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即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 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
六腑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和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膽汁)。因膽汁清淨,又稱為〝中精之腑〞。 臨床上對驚悸、膽怯、
失眠,多夢等證,常由膽來治療。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 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熟腐水穀。 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吸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 歸之於脾,轉輸五臟。同時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雜檅下送大腸。小腸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大腸:上端接小腸,交換之處稱闌門;下端為肛門。生理功能是傳瀉糟糪粕。 膀胱:位於小腹,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因它不是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別稱。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變,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要指肝腎的病變。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心(火)與
脾(土) 心主血,藏神。脾主運化,統血。
脾氣不足,血的生化來源缺乏─心血不足,
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唇舌色淡。 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
心氣虛弱─脾運失健,食慾不振、肢體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心(火)與
腎(水) 水火陰陽相互為用。
心陽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腫等〝水氣凌心〞證。
腎陰不足─心陽獨亢,心悸、
怔忡、心煩、失眠。
肝(木)與
脾(土) 肝所藏之血 ,有賴脾的滋生:脾的運話,需肝的疏泄協調。 脾運不健─肝血不足、頭暈、目眩、視物模糊、月經量少色淡。 肝氣鬱結─脾氣壅滯、脘腹脹痛、食減。
肝(木)與
腎(水) 肝藏血,腎藏精。子母之臟。 肝血依賴腎精滋養,腎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補。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 下劫腎陰, 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腰痠、遺精、月經不調。甚至肝風內動、筋肉跳動、肢體麻木。
脾(土)與
肺(金) 脾虛─肺虛,體倦無力、少氣、懶言。
脾失健運─水濕不行,聚而成痰、
咳嗽、痰多。 肺失通調─脾運不健、濕停中焦、腹脹、水腫,納呆、便溏。
脾(土)與
腎(水)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腎陽虛弱─影響脾的運作,形體惡寒、腸鳴、腹瀉 脾運不健─腎精、腎陽虧虛、腰痠、膝冷、頭暈耳鳴,身倦。
肺(金)與
腎(水)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腎氣虛弱─腎不納氣、呼吸不利、動則氣喘。
腎陰不足─肺陰虛而見潮熱,乾咳。 肺陰不足─肺腎陰虛,潮熱、盜汗、乾咳音嗄、腰痠腿軟。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互為表裡)
心與小腸 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時前陰灼熱等小腸實熱證。反之,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及心,見心煩、舌赤,甚則舌體糜爛。
肝與膽 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膽火盛,都可出現脅痛、口苦、咽乾,性躁易怒。肝膽濕熱而致的黃疸,既有發黃、口苦之膽汁外溢,有有脅痛、納呆等肝氣鬱結表現。
脾與胃 脾運不佳,久則影響胃納;胃納失常,亦可影響脾運,臨床常見脾胃同病。
肺與大腸 肺有火熱之邪,氣機壅塞,肅降失職,則可引起大腸實熱,壅滯不通,而見
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腸積熱,津虧液燥,大便秘結,傳導阻滯,亦能影響肺氣肅降,出現咳喘。
腎與膀胱 共同完成水津的調節與排泄。膀胱的氣化作用決定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盛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謝。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消化功能在胃、小腸與膽的協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同時與大腸、三焦也有關; 排泄功能則在膀胱、大腸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病因
發病原理
人體內部(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和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氣)和外界環境(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相互鬥爭中,邪氣處於暫時的優勢。
致病因素
六yin:風、寒、暑、濕、燥、火(伏氣) 疫癘: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來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氣候的特殊變化及環境衛生不良。 七情: 喜:喜樂過度影響到肺。 怒:不獨傷肝,亦可傷及其他臟器。 憂:憂傷肺,亦能傷脾。 思:思慮傷神(心),也能傷脾。 悲:傷心,也有因內臟發生變化,而後產生悲哀症狀。 恐:傷腎。腎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則志歉,志歉則易恐,恐則神祛。 驚: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飲食和勞逸 房室不潔:色慾過度,損傷腎中所藏之精氣。 創傷和蟲獸傷害。 蟲積:因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膩肥甘之品,致濕停熱生,醞釀生蟲,久而成積。或誤食污穢不潔的食物所致。 中毒:毒蛇猛獸,飲食中毒,藥物中毒。 遺傳。 痰飲:內臟功能失調,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產物。一般以質稠濁的叫痰,清稀的稱飲。 瘀血:又稱蓄血,因氣虛、氣滯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運行不暢,或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消散。瘀血形成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診法
望診
望全身 望神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望色
色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以鮮明、榮潤、含蓄為佳。 望形體
觀察病人體質強弱和體形的肥瘦,以及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有〝肥人多濕〞,〝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勞嗽〞之說。 望姿態
觀察病人坐、臥、行、立的動態。
望局部 望頭面部
頭、髮、面、目、鼻、耳、口、唇、齒、咽喉、頸項。
望軀幹四肢
胸、腹、背、腰、四肢、皮膚、二陰。 頭:諸陽之會,內藏腦髓,是精明之府,為腎所主。
頭形過大或過小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囪門高突 邪火上攻,或腦髓有病
囪門逾期不合,頸項軟而不能立 腎氣不足、髓海空虛
髮:血之餘、腎之外榮 頭髮乾枯稀疏、易落 精血不足
突然片狀脫髮 血虛受風
久病髮落 精氣虧虛
髮漸白而脫落 老人-精血漸衰
青壯年-血分燥熱或精血不足
面:臟腑氣血的外榮。 白色 虛證、寒證
黃色 濕證、虛證
紅色 熱證
青色 寒證、瘀血或驚風證
黑色 腎虛、水飲或瘀血證
望舌 望舌質:神,色,形,態。 望舌苔:
苔質: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無根。
苔色:白,黃,灰,黑四種苔色。 望苔、質合參: 望排出物 望痰涎 望嘔吐物 聞診
聽聲音 - 語言、呼吸、咳嗽、嘆息、嘔吐、
呃逆和噯氣 聞氣臭 - 病體氣臭、口氣味、排出物氣味。 問診
一般情況 問主訴和現病史 對五味的偏嗜,也可測知臟氣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虛,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虛,好食鹹者腎虛,好食苦者心病。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寒熱 問頭身 問口渴與飲水 問飲食與口味 問二便 問耳鳴、耳聾 問睡眠 問婦女病 問小兒病 問既往史、家族史和個人生活史 切診
脈診
六綱脈:浮、沉、遲、數、滑、澀。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滑脈主虛證,澀脈主實證。 遍診:應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三部診法:應用不便,已不常用。頭部的人迎(以候胃氣),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經),足部的跗陽(以候胃氣)。病情危篤寸口無脈時,常診人迎、跗陽來斷胃氣的存亡。 寸口診法:把腕後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合起來稱三部九候。
兩手各有寸、關、尺,共為六脈。 左手 右手
寸 關 尺 寸 關 尺
心、膻中 肝、膽 腎、膀胱 肺、胸中 脾、胃 腎、命門、大腸
常見的病脈有28種,歸類如下: 脈名 性質 診斷 相似脈
浮脈 脈來浮在皮膚,輕按即應於指下,重按稍減而不空虛 外感表證 孔脈,散脈
沉脈 輕取不得,中取始得,重按明顯 裡證 伏脈,牢脈
遲脈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 緩脈
數脈 脈來急速,一息四至以上 熱證 疾脈
虛脈 指下空虛,軟弱無力 氣血兩虛 短脈
實脈 脈來應指充實,長大堅實有力 實虛 長脈
滑脈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痰飲,氣滯,實熱 動脈
細脈 脈來如線,細軟無力,應指明顯 濕病;或氣血兩虛 濡脈,微脈,弱脈
洪脈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時盛大,去時稍衰 陽熱亢盛 弦脈 硬而端直 肝膽疾病 革脈,緊脈
代脈 脈緩時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止有定數 臟氣衰敗,病勢險惡 促脈,結脈
按診
按肌表:察寒熱、察潤燥、察腫脹、察瘡瘍。 按頭頸 按胸腹:心下滿而痛者為「結胸」,屬實。心下滿,按之濡軟而不痛的為「痞氣」,屬虛。 按手足 手足俱寒:陽虛寒盛。 身熱而手足不溫:熱厥證 身涼而四肢厥冷:寒厥證 手背熱甚:外感發熱 手心與小腹熱甚:內傷發熱 手心熱甚於額者:虛熱纏綿 額熱甚於手心:表熱 小兒高熱指尖發涼:驚厥。 按腧穴:膽病可在膽俞出現壓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門穴有壓痛,肺病在肺俞可摸到結節, 胃痛可在胃俞和足三里穴有壓痛。 參考資料:四診心法 辨證
證候是人體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時,所表現的一系列證狀的綜合。某些證狀的同時出現或先後出現,有其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所以證狀的出現,雖然是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并且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對這些證狀的辨認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質,從而作出適當的治療方案。所以證候分類的方法,是辨證識病的基本法則。 辨證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
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八綱可以概括一切疾病的證候。其中陰陽兩綱是八綱的總綱,裡、寒、虛三綱屬陰,表、熱、實三綱屬陽。但在具體臨證時,在陰證或陽證之間,還會挾有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等表裡、寒熱、虛實錯綜複雜的證狀在內。所以對八綱的運用,既要有分綱的辨析,又要有綜合的歸納,同時,還要注意證候的轉化和真假。 轉化:由於人體抗病能力的改變,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往往可以互相轉化。一般的說,
陽證轉為陰證,表明病情惡化,陰證轉為陽證,表明病情好轉;
由表入裡為病進,由裡出表為病退;
虛證轉為實證為吉,實證轉為虛證為凶;
寒邪化熱表示邪實,熱病變寒表示正衰。
真假:一般在重病和久病的階段,往往能出現“熱深厥深、陰盛格陽”的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的現象;有時也會出現“大實有贏狀、至虛有盛候”的真實假虛、真虛假實的特殊情況。稍一不真,就能造成大錯,所以應該仔細辨別。 1. 陰陽辨證
證狀 脈象 舌苔
陰證 倦怠踡臥,靜而少言,聲低息怯,身寒足冷,不煩火渴,喜溫惡寒,溲清便溏。 沉遲無力 質淡胖嫩,舌苔滑潤
陽證 身輕展臥,身熱足暖,狂譟不安,聲高息粗,譫語煩渴,便秘溲赤,
腹痛拒按。 浮數有力 質紅絳,苔黃燥裂,焦黑,起刺
真陰不 足 虛火時炎,口燥咽乾,頭暈眼花,骨蒸盜汗,惡夢遺精,身熱便結,掌心熱。 數而無力 舌紅少津
真陽不足 頭眩
自汗,喘咳身腫,肢冷便溏,陽痿精冷,足痿弱,五更瀉 大而無力 唇舌色淡
陰 厥 身寒不熱,面白膚冷,踡臥神乏而後發現四肢厥冷。屬陰證。 細無力 厥 證 身熱頭疼,面赤火升,譫語煩亂而後發現西肢厥冷,屬陽證。 洪大滑 亡 陰 畏熱肢溫,肌熱汗出,口渴喜熱,氣粗便秘。 洪實 質紅絳,少津
亡 陽 惡寒肢冷,肌冷氣微,冷汗如油,不渴,喜熱飲。 浮數空豁 舌色淡而潤
陰 虛 伴有虛煩不眠火升烘熱口乾咽燥,形薄。 細 數 陽 虛 伴有怯冷形寒,倦怠乏力、懶言怕動、面色。淡白無榮。 弱 遲 2.表裡辨證 寒證 熱證
寒熱喜惡 惡寒喜熱 惡熱喜寒
口渴 不渴 渴喜冷飲
面色 白 紅赤
四肢 冷 熱
大便 稀溏 秘結
小便 清長 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潤 舌紅、苔黃
辨別應變的淺深和轉變的趨勢 表 裡 證 狀 脈 象 舌 苔
表 證 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四肢酸楚,鼻塞。 浮 舌薄
表 寒 發熱惡寒,有汗或無汗,項頭
腰痛,骨節煩疼。 浮緩或浮緊 薄白潤
表 熱 惡風身熱,有汗不暢,口渴或不渴。 浮數 薄白尖紅
表 虛 汗出惡風或漏汗不止。 浮緩無力 質淡
表 實 無汗身痛。 浮數有力或浮緊 白薄
裡 證 壯熱濕熱,
神昏煩燥,口渴,便秘或下利,胸疼腹痛,溲赤。 沉 黃或灰黑
裡 寒 畏寒,口不渴,惡心嘔吐,腹痛泄瀉,肢冷。 沉遲 舌淡苔白
裡 熱 發熱無寒,口渴汗出,煩熱擾亂。 數實 舌赤苔黃
裡虛 氣弱懶言,食減倦怠,泄瀉、遺精或二便失禁。 沉弱 質嫩苔白
裡實 發熱便秘,腹脹滿,譫語發狂,手足出汗。 沉實 黃燥
半表
半裡 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艮,口苦咽乾,目眩。 弦 淡黃或黃膩
一般皮毛、肌肉、經脈等屬表,五(六)臟六腑、血脈、骨髓等屬裏。
3. 寒熱辨證 證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證 面蒼白,神清蜷臥,身寒肢冷,便溏溲清,口不渴或喜熱飲。 遲 白滑
真寒
假熱 口渴不喜冷飲,飲亦不多,身熱反欲近衣,面赤足冷,狂燥無力,禁之則止。 沉細遲弱,或浮大緊數而按之無力無神 淡黃而潤或灰潤。
熱證 面紅目赤,發熱無寒,潮熱煩躁,口渴喜冷,唇乾齒燥,便秘溲赤。 洪數有力 乾黃或乾黑,起刺無津。
真熱
假寒 身寒不欲近衣,肢冷而身熱齒焦,腹瀉而屎氣極臭。 滑實有力 白而不潤,或苔白質絳。
4. 虛實辨證 從虛實辨別體力的強弱和病勢的盛衰。 虛證 實證
病程 長(久病) 短(新病)
體質 必虛弱 必粗壯
精神 萎靡 興奮
聲息 聲低息微 聲高息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脹滿 按之不痛,脹滿時減 按之疼痛,脹滿不減
發熱 五心煩熱,午後微熱 蒸蒸壯熱
惡寒 得衣近火則解 添衣加被不減
舌象 質嫩,苔少或無苔 質老,苔厚膩
脈象 無力 有力
虛實 證 脈象 舌苔
虛證 消瘦食少,聲低氣短,神軟乏力。 無力 舌體胖嫩
虛寒 面白畏寒,下利清穀,手足冷。 沉遲無力 白潤
虛熱 骨蒸潮熱,或熱無定時,盜汗虛煩,咽乾痛。 細數無力 絳紅
氣虛 氣喘息短,自汗,語言無力,頭眩心悸。 濡弱 薄白質淡
血虛 心煩不寐,唇淡面白,津少口燥,夢熱盜汗。 細數無力 質淡紅
實證 腹滿拒按,便秘溲小,聲高氣粗,表證則無汗。 有力 黃厚
寒實 在表者與表寒證同,在裡者挾有寒濕寒痰等實邪。 遲弦 白潤
熱實 在表與表熱證同,在裡者挾有食滯、痰濕、瘀血等實邪。 數實 黃燥
氣實 肺 胸痞頭眩,痰多氣壅礙臥。 浮滑 白膩
胃 中滿,嘈雜懊惱,噯腐吞酸,嘔吐呃逆。 弦實 黃膩
腸 腹脹滿,繞臍痛,便秘或下利赤白,潮熱譫語。 沉實 黃厚少津
肝 頭痛目眩多怒 脹。 強 勁 薄黃
血實(血瘀) 在裡
癥瘕積聚,痛處不移。 沉弦 舌紅或有紫點。
肌肉 局部青腫痛疼。 經絡 身痛痙攣。
上焦 胸膈肩膊刺痛。
中焦 脘腹竄痛。
下焦 小腹脹滿刺痛,痛處不移,大便自利,色黑如漆。
四診 陰證 陽證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捲臥,倦怠無力,萎靡不振,舌質淡而胖膩,舌苔潤滑 面色潮紅或通紅,身熱,喜涼,狂燥不安,口唇燥裂,舌質紅絳,苔色黃或老黃,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聞 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祛弱,氣短 語聲壯厲,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狂言叫罵
問 大便氣腥臭,飲食減少,口中無味,不煩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或短少 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惡食,口乾,煩渴引飲,小便短赤
切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脈象沉微細澀弱遲無力 腹痛拒按,身熱足暖,脈象浮洪數大滑實而有力
臟腑辨證
參考資料 心與小腸病辨證 證候 相同點 不同點
心氣虛 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虛
心陽虛 畏寒肢冷,
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
心陽暴脫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
昏迷。舌質淡紫青滑,脈微細欲絕。
肺與大腸病辨證 風寒束肺、寒邪客肺、飲停於肺、痰濕阻肺四症比較
證候 性質 主症 兼症 舌苔 脈象
風寒束肺 實證 咳嗽痰液稀白 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無汗 白苔 浮緊
寒邪客肺 實證 咳嗽氣喘,痰液稀白 形寒肢冷,不發熱 舌淡苔白 遲緩
飲停於肺 本虛標實證 咳嗽氣喘,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狀,喉中痰鳴倚息,不能平臥 胸悶,甚則心悸,下肢浮腫 舌淡苔白滑 弦
痰濕阻肺 外感急性發作屬實,
慢性發作屬本虛標實證 咳嗽痰多質黏,色白易吐 胸悶,甚則氣喘痰鳴 舌淡苔白膩 滑
風熱犯肺、熱邪壅肺、
燥邪犯肺三症鑑別
證候 發病季節 主症 兼症 舌苔 脈象
風熱犯肺 冬春多見 咳嗽痰稠色黃 鼻塞流黃濁涕,身熱惡風,口乾咽痛 舌尖紅苔薄黃 浮數
熱邪壅肺 冬春多見 咳嗽氣喘痰黃高熱 口渴煩躁不安,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
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 舌紅苔黃 滑數
燥邪犯肺 秋季多見 乾咳痰少質黏,唇
舌咽鼻乾燥欠潤 惡寒發熱 舌紅苔白或薄黃 數
證候 主症 兼症 舌苔 脈象
大腸濕熱 下利黏_或黃色稀水 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口渴,小溲短赤,或有寒熱 舌紅苔黃膩 濡數或滑數
大腸液虧 大便乾結難解,數日一行 口乾咽燥,口臭,頭暈 舌紅少津 細澀
腸虛滑瀉 便泄無度或失禁脫肛 腹痛隱隱,喜熱喜按 舌淡苔白滑 沉弱
脾與胃病辨證 證候 相同症 不同症 舌苔 脈象
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後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懶言,面色萎黃 或浮腫,或消瘦 舌淡苔白 緩弱
脾陽虛 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 舌淡胖苔白滑 沉遲無力
脾氣下陷 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 舌淡苔白 弱
脾不統血
便血,
尿血,肌衄,
鼻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
崩漏等 舌淡苔白 細弱
胃病寒熱虛實鑒別
證候 疼痛性質 嘔吐 口味與口渴 大便 舌象 脈象
胃寒 冷痛 清水 口淡不渴 便溏 舌淡苔白滑 沉遲
胃熱
灼痛 吞酸 渴喜冷飲 秘結 舌紅苔黃 滑數
胃陰虛 隱痛 乾嘔 口咽乾燥 乾結 舌紅少苔 細數
食滯胃脘 脹痛 酸腐食物 口中腐臭 酸臭 苔厚膩 滑
肝與膽病辨證 證候 性質 主症 兼症 舌苔 脈象
肝陽化風 上實下虛證 眩暈欲仆,頭搖肢顫,語言騫澀,或舌強不語,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偏癱? 頭痛項強,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舌紅苔白或膩 弦而有力
熱極生風 熱證 手足
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 高熱神昏,躁熱如狂 舌紅絳 弦數有力
陰虛動風 虛證 手足蠕動 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咽乾燥,形體消瘦 舌紅少津 弦細數
血虛生風 虛證 手足震顫,肌肉潤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 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 舌淡苔白 細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虛診斷標準
主要標準 次要標準
腎陰虛
五心煩熱生火 舌紅苔少或裂或剝
口乾 頭暈目眩耳鳴 面色憔悴 盜汗 失眠 遺精 便乾溺赤 脈細數
腎陽虛
畏寒(經常畏寒,以冬為甚) 水腫
面色胱白 便溏,溺清長 氣虛 陽萎 舌胖而潤 脈沉遲
腎虛(不分陰陽) 1. 腰酸 2. 肢軟 3. 髮脫 4. 齒搖 5. 二尺脈弱 腎病五證比較表
證候 性質 症狀 舌苔 脈象
腎陽虛 虛證 腰膝痠痛,畏寒肢冷,陽萎,婦女宮寒不孕,或五更泄瀉,或浮腫 舌淡胖苔白 沉弱
腎陰虛 虛證 腰膝痠痛,失眠多夢,陽強易舉,遺精
早泄,潮熱盜汗咽乾鸛紅,溲黃便乾 舌紅少津 細數
腎精不足 虛證 痿軟,成人精少,經閉髮脫齒搖,
健忘耳聾,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 舌淡紅苔白 沉細
腎氣不固 虛證 腰膝痠軟,聽力減退,小便頻數而清,餘瀝不盡,遺
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動易滑 舌淡苔白 沉弱
腎不納氣 虛證 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祛,腰膝痠軟 舌淡苔白 沉弱
臟腑兼病辨證 心腎不交 心脾兩虛 心肝血虛 心腎陽虛 心肺氣虛 脾肺氣虛 脾腎陽虛 肺腎陰虛 肝腎陰虛 肝脾不調
肝胃不和 肝火犯肺 氣血津液辨證 證型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氣病 氣虛證 臟腑機能減退所反應的證候 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動則諸症加劇甚則或見腹部有墜脹感,脫肛,子宮下垂,小便失禁,舌淡,脈虛弱無力。
氣陷證 臟氣不足,絡脈失養而鬆弛,以致升舉無力,而反下陷的證候 往往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常見於泄瀉、
痢疾,脫肛,腹部墜脹,子宮下垂。
氣滯證 臟腑經絡,或形體四肢發生氣機鬱滯所表現的證候 脹痛(脹甚於痛),時輕時重,走竄不定,得噯氣或矢氣後痛減。
氣逆證 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反應的證候 因臟腑不同而有不同表現,肺氣上逆則咳嗽,氣喘;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肝氣升發太過則見頭痛,眩暈,昏厥,
吐血。
血病 血虛證 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表現全身虛弱的證候 面色萎黃或珖白,唇色淡白,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心悸怔忡,肢麻髮落,爪甲色淡無華,舌淡,脈細無力。
血瘀證 瘀血阻滯於臟腑、經脈所引起的證候 局部疼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夾有血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面色晦暗,口唇及皮膚青紫,或見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血熱證 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的證候 以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為主要表現。舌象多見紅絳,脈象多見弦數。
血寒證 絡脈寒凝氣滯,血行不暢,漸致瘀滯的病證 少腹疼痛,或腹內積塊;或手足疼痛,遇寒增劇,得溫痛減;或形寒肢冷,肢體肌膚紫暗發涼;婦女月經愆期,小腹冷痛,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質淡暗或淡紫苔白,脈沉遲澀。
氣血兩虛 血滯血瘀 氣機鬱滯而致血行障礙出現瘀阻的證候 常見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性情急譟,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舌質紫暗,或見
紫斑,脈澀。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或夾血塊,或乳房脹痛。
氣虛血瘀 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的證候 氣虛常見身倦乏力,少氣懶言;血瘀常見腹內癥積,疼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拒按,舌紫,脈澀。
氣血兩虛 氣虛則全身機能活動減退,血虛則臟腑百脈失濡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爪甲、目_淡白不榮,心悸失眠。舌象多見淡嫩,脈象細弱無力。
氣不攝血 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致出血的證候 血證只要與氣虛證同見,便屬氣不攝血。
氣隨血脫 大出血時引起氣隨血脫的證候 多見於肝、胃、肺本有宿疾,脈道突然破裂,以致大量出血,氣隨血脫
津液病 津液不足 臟腑肌膚等組織,缺乏津液濡潤所表現乾燥現象的病證,又稱內燥證 口燥咽乾,皮膚乾枯,大便乾結難解,小便短少而黃,舌紅少津,脈細數或細小。
水液停聚 凡外感六yin,內傷七情,影響臟腑經脈輸布和排泄水液功能的證候 水腫或痰飲。
六經辨證
綜合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加以分析歸納,別為某經病證,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此乃張仲景論治傷寒的主要方法,也是臨床反覆實踐,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
太陽病 太陽主表,為諸經的藩籬,外邪侵襲,大多由此而入。太陽病的主要脈證是脈浮,頭項強痛痛和惡寒。
陽明病 陽明病是外感病陽亢邪熱熾盛的極期階段,其性質屬裡熱實證。
少陽病 少陽病是病邪已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經,處於表裡之間的半表半裡熱證。
太陰病 太陰病主要表現為脾虛濕盛的證候。太陰屬脾,陽明屬胃,互為表裡。太陰病的發生,可由三陽治療失當, 損傷脾陽而起;也可由於風寒之邪直接侵犯而起病。主要證候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
少陰病 少陰病為傷寒六經病變發展過程中最為危險的階段,其性質屬全身性虛寒證。 少陰包括心腎二臟,為人身之根本,心腎機能衰減,抗病力量薄弱,則為少陰之病。少陰一經,兼水火二氣,寒熱雜居,其為病表現不一,如病偏於寒,則證類太陰,並偏於熱,則證類太陽。
厥陰病 厥陰病屬於寒熱錯雜證,見於傷寒的較後階段。由於厥陰是三陰之盡,又是陰盡陽生之臟,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不是極寒就是極熱。因此厥陰證候特點,為陰陽偏盛偏衰,寒熱錯雜混同出現。 六經辨證 參考資料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與三焦皆為溫病的辨證綱領,它的病變不僅顯示了疾病的輕重淺深,也說明了疾病的整個發展過程。溫病一般的發展規律,外邪初起多起於上焦和衛分,其病為淺而輕,順次再傳到中焦與氣分,其病則較重,若病到下焦營分血分,則表示病已極為嚴重。 衛、氣、營、血和三焦的分證方法,雖與六經分證有所不同,但都屬於外感疾病證候類型,因此三者有它的共同點。例如,邪在太陽時,就相近於上焦手太陰太陽和衛分,傳到陽明時,也就相近於中焦陽明和氣分了。此外,它們之間還有一種相互交錯的關係,例如陽明,病有中焦氣分的證狀,也可以出現發斑等氣分而兼血分的混合證狀。所以衛、氣、營、血和三焦的分證方法。可補六經分證之不足,三者各有特點,不可偏廢。 衛分證 多見於溫病的初期,溫邪客表,肺衛失宣。
氣分證 大多繼衛分證後出現,邪入氣分,裡氣蒸騰。
營分證 身熱夜甚、舌紅絳、心煩躁擾。
血分證 熱盛動血,心神擾亂。
類別 證狀 脈象 舌苔
衛分
發熱,微惡,頭痛咳嗽,口渴或不渴。無汗或少汗、鼻塞、飲食乏味。
數 薄白尖紅
氣分 經熱 發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口渴,溲赤,或懊 嘔吐。 洪大數 黃或黃白相兼
實熱 腹滿且痛,便秘溲赤,或自利灼肛,譫語潮熱。 數實 黃燥
營分 口乾反不甚渴,煩燥不眠,身熱夜甚,甚則神昏譫語,舌蹇肢厥。 細數 紅絳
血分 虛證 神倦瘈瘲,四肢 動。 虛虛 紫晦
實證 晝靜夜躁,譫語發狂,痙攣昏厥,斑疹,吐衄便血。 弱而數 深絳
三焦辨證
從三焦的部位概念來看,人的軀體所轄的臟器,分為上中下三部份。從咽喉至胸膈,屬上焦;脘腹屬中焦;少腹及二陰屬下焦。就證候來看,上焦包括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包絡經的證候;中焦包括足陽明胃經及足太陰脾經;下焦包括足少陰腎經及足厥陰肝經的證候。 三焦的傳變,一般是自上而下,常由上焦手太陰開始,傳入中焦陽明,這是順傳。但也有不傳陽明而傳入手厥陰心包,這便是所謂逆傳。也有初起即現中焦足太陰證狀的(如濕溫),也有發病即現下焦足厥陰證狀的(如暑厥、暑風),這與傷寒的直中相似。此外,也有合併出現兩焦病證的,這又和傷寒六經的合病、并病相似。辨證時均宜細加鑒別。
部位 經屬 證狀 脈象 舌苔
上焦 手太陰 肺 發熱惡寒,或汗出,頭痛而咳,口渴或不渴,午後熱重。 浮數 薄白
手厥陰 心包 神昏譫語,口渴煩躁,夜寐不安,舌蹇肢厥。 細數 絳赤
中焦 足陽陰 胃 發熱不惡寒,汗出口渴,便秘溲澀(燥熱證)。
實大 黃燥
足太陰 脾 身熱不揚,午後較甚,身重不渴,胸悶泛噁(濕熱證)。 濡 厚膩
下焦 足少陰 腎 身熱面赤,手足心熱,心煩不寐,
唇裂舌燥,溲短色赤。 細數 舌絳少津
足厥陰 肝 肢厥(熱深厥深),心中憺憺,手蠕動,甚則瘈瘲。 弦細數 舌絳苔少
治療法則
治病求本,扶正袪邪,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理氣血關係,因時、因地、 因人制宜。 預防
未病防病 加強精神修養,注意心理衛生 順從四時,適應氣候變化 飲食有節,力戒偏嗜 起居有常,勞逸適度 鍛鍊體格,健壯身體 華陀創造「五禽戲」,即模仿虎、鹿、熊、猿、鳥的行動及飛翔姿態,以鍛鍊身體。 避免傳染,切斷傳染途徑 已病防變
人之五行
木形的人 《靈樞》「木形的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 東方震位,木號青龍,名曰曲直。五常主仁。其色青,其味酸,其性直,其情和,旺相:主有博愛惻隱之心,慈祥嗌愷悌之意,濟物利人,恤姑念寡,樸直清高,行藏慷慨,豐姿秀麗,骨骼修長,手足纖細,口尖髮美,面色青白,語句軒昂,此則木盛多仁之義。 表徵: 形─ 像一棵樹,臉面長,上寬下窄,瘦而露骨,肩寬背聳,身材細高。三長:臉長,身長,手指長。 色─ 面色蒼青,帶殺氣,與人一種嚴肅之感。生氣發怒時,青筋暴露。 聲─ 聲直而短。 音─ 說話齒音。 行─ 走路時腳步抬高,落地時,高壓有聲。
面長露骨色微青,背聳肩寬步履平,試聽語音直而短,偶觀筋項識真形。 火形的人 《靈樞》「火形的人,比於上微,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引,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 火屬南方,名曰炎土。五常主禮。其色赤,其味苦,其性急,其情恭。旺相: 主有辭讓端謹之風,恭敬謙和之義,威儀凜烈,淳樸尊崇。面貌上尖下潤,體形頭小腳長,印堂窄而眉濃,鼻准露而耳小。精神閃爍,語言急促,性躁無毒,聰明有為。 表徵: 形─ 如新生的一盆火,上尖下窄,中間寬,臉如棗核形,面部圓盈,有橫紋,單眼皮,毛髮稀疏,中等身材,柳肩膀,體形豐滿。 三尖:頭頂尖,鼻頭尖,下顎尖。 色─ 面色紅赤,生氣時,耳赤脖子紅。 聲─ 聲尖而高,帶破音。 音─ 說話舌音。 行─ 走路時腳步輕,急而快,上身搖擺,好搶前。 上尖下闊面豐盈,毛髮枯焦黃且疏,聲破音尖行動急,輕浮暴躁少涵容。 土形的人 《靈樞》「土形的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 土屬中央,名曰稼穡。五常主仁信。其色黃,其味甘,其性重,其情厚,旺相:主言行相願,忠孝至誠,好敬神fo,不爽期信,背圓腰闊,鼻大口方,眉目清秀,面肥色黃,度量寬厚,楚事有方。 表徵: 形─方面大耳,腰厚背隆,肌肉結實,體貌敦厚,蒜頭鼻子,樸拙無文,現拙笨狀。三短:身材短,脖子短,手指短。 色─面色黃,生悶氣時,愈現枯黃。 聲─聲鼾宏低沉。 音─說話鼻音。 行─走路時,腳步沉重而踏實。 背隆腰厚面平方,樸實無文顏色黃,言語鼾宏行重濁,硜狹跼促好猜疑。 金形的人 《靈樞》「金形的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硜硜然。」 金屬西方,名曰從革。五常主義。其色白,其味辛,其性直剛,其情和烈,旺相:剛烈英勇豪傑,伏義疏財,知廉恥,識羞惡,骨肉相應,體健神清,面方白淨,眉高眼深,鼻直耳紅,聲音清亮,剛毅果決 表徵: 形─長方臉,眉清目秀,唇薄齒利,能說善道,尖下顎,身材苗條,俏麗活潑,三庭均配。三薄:嘴唇薄,眼皮薄,手背薄。
色─面色潔白,生氣時愈顯慘白。 聲─聲長而響亮,如金鐘之清脆。 音─說話喉音。 行─走路較捷,輕快活潑。 唇薄齒利面團方,俏俊麗容稍帶狂,能言善辯音響亮,對人不肯道行藏。 水形的人 《靈樞》「水形的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給人,戳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
水屬北方,名曰潤下。五常主智。其色黑,其味鹹,其性聰明,其情良善,旺相:機關深遠,足智多謀,學識過人,詭詐無極,面黑光彩,語言清和。 表徵: 形─面部漫圓形下稍寬,豬肚子臉,眉粗目大,毛髮重,雙下頦,體貌豐肥。三厚:眼皮厚(多層),下顎厚,手背厚。
色─面色黑,生氣時更顯烏黑。 聲─聲慢長而低沉。 音─說話喉音。 行─走路遲緩,兩腳拖地,動作慢。 體貌豐肥面下寬,眉粗目大髮齊肩,唇厚音低行遲緩,抑鬱終身不肯前。
博观古今而约取,厚积德才而薄发.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证取象测,借助实验,中西应对. 编辑 引用 报告 评分 回复
四診心法
(一)總綱 望、聞、問、切,為識病之要道 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二)望診
天以五行,人以五臟,化生五色,相生如環之常德。 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復生青,如環常德。
五色生剋順逆,相兼合化之變色。 變色大要,生剋順逆,青赤合化,赤黃合一,黃白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淺碧,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紫成,黑黃黧立。
色之本原,出於天,徵乎人,五藏不病常色之診法。 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上華面頤,肝青心赤,脾藏色黃,肺白腎黑,五藏之常。
四時不病常色之診法 藏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
色脈相合相反,生死之診法。 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剋則死,得生則生。
色脈相合,診病新久難易之法 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新病易已,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聚奪。
五色合五氣之診法 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凶。
氣色病至容狀之診法 縞裹雄黃,脾狀並臻,縞裹紅肺,縞裹朱心,縞裹黑赤,紫豔腎緣,縞裹藍赤,石青屬肝。
四時百病五藏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診法 青如蒼璧,不欲如藍,赤白裹朱,血赭死原,黑重漆炱,白羽枯鹽,雄黃羅裹,黃土終難。
五色合五官主病虛實之診法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滿喘張,肝目眥青,脾病唇黃,耳黑腎病,深淺分彰。
五色合五部主虛實賊微正五邪之診法 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類推。
上部候頭,下部候足,中部候藏府,合五色主病之診法 天庭面首,闕上候咽,闕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壽候肝,兩傍候膽,脾胃鼻端,頰腎腰臍,顴下大腸,顴內小府,面王子膀,當顴候肩,顴外候臂,顴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繩上候背,牙車下股,膝脛足位。
五官五部強弱壽夭之診法 庭闕鼻端,高起直平,顴頰蕃蔽,大廣豐隆,骨骸明顯,壽享遐齡,骨骼陷弱,易受邪攻。
五色隨其所在,五官五部內部外部上部下部主部之診法 黃赤風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痺攣,恍白脫血,微黑水寒,痿黃諸虛,顴赤勞纏。
五色傳乘官部之診法 視色之銳,所向部官,內走外易,外走內難,官部色脈,五病交參,上逆下順,左右反阽。
五色晦明聚散,別久重新輕之病,易治難治之診法 沉濁晦暗,內久而重,浮澤明顯,外新而輕,其病不甚,半澤半明,雲散易治,博聚難攻。
非常之色,診人暴死之法 黑庭赤顴,出如姆指,病雖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殘汗粉,白色皆死。
見其色不見其病之診法 善色不病,於義誠當,惡色不病,必主凶殃,五官陷弱,庭闕不張,蕃蔽卑小,不病神強。
肝病自病,虛實之診法 肝病善怒,面色當青,左有動氣,轉筋脅疼,諸風掉眩,疝病耳聾,目視慌慌,如將補驚。
心病自病虛實之診法 心赤善喜,舌紅口乾,臍上動氣,心胸痛煩,健忘驚悸,怔忡不安,實狂昏冒,虛悲悽然。
脾病自病虛實之診法 脾黃善憂,當臍動氣,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滿腸鳴,痛而下利,實則身重,脹滿便閉。
肺病自病虛實之診法 肺白善悲,臍右動氣?灑淅寒熱,咳唾噴嚏,喘呼氣促,膚痛胸痺,虛則氣短,不能續息。
腎病自病虛實之診法 腎黑善恐,臍下動氣,腹脹腫喘,溲便不利,腰背少腹,骨痛欠氣,心懸如飢,足寒厥逆。
五色合五病順逆生死之診法 正病正色,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逆,母乘子順,子乘母逆,相剋逆凶,相生順吉。
色合二目之神,診病生死之法 色生於藏,各命其部,神藏於心,外候在目,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單失久病,雙失即故。
色合二目之色,診病生死之法 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交戶錯見,皆主身亡,面黃有救,皆紅疹瘍,眥黃病愈,睛黃發黃。
診目陰陽生死之法 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陽絕戴眼,陰脫目
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
(三)聞診
五音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 五色既審,五音當明,聲為音本,音以聲生,聲之餘韻,音遂以名,角徵宮商,並羽五聲。
聲音各有所主之診法 中空有竅,故肺主聲,喉為聲路,會厭門戶,舌為聲機,唇齒扇助,寬隘銳純,厚薄不故。
五藏聲音不病之診法 舌居中發,喉音正宮,極長下濁,沉厚雄洪,開口張顎,口音商成,次長下濁,鏗鏘肅清,撮口唇音,極短高清,柔細透徹,尖利羽聲,舌點齒音,次短高清,抑揚詠越,微聲始通,角縮舌音,條暢正中,長短高下,清濁和平。
前以咽喉會厭舌齒口唇稟賦不同,以別非病之音,此又復以人之情感物成聲,以明非病之聲 喜心所感,祈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
五聲變而生病之診法 五聲之變,變則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脾歌已漫,肺哭促聲,腎呻低微,色剋則凶。
聲音診病寒熱虛實生死之法 好言者熱,懶言者寒,言壯者實,言輕者虛,言微難復,奪氣可知,譫妄無偷,神明已失。
失音為病不同之診 失音聲重,內火外寒,瘡痛而久,勞啞使然,啞風不語,雖治命難?謳歌失音,不治亦痊。
(四)問診
五入問病之診法 聲色既詳,問亦當知,視其五入,以知起止,心主五臭,自入為焦,脾香腎腐,肺腥肝臊,脾主五味,自入為甘,肝酸心苦,肺辛腎鹹,腎主五液,心汗肺泣,自入為唾,脾涎肺涕。
問知精神盛衰虛實之診法 百病之常,晝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進退,潮作之時,精神為貴,不衰者實,困弱虛累。
問知晝夜起居, 診病陰陽氣血生死之法 晝劇而熱,陽旺於陽,夜劇而寒,陰旺於陰,晝劇而寒,陰上乘陽,夜劇而熱,陽下陷陰,晝夜寒厥,重陰無陽,晝夜煩熱,重陽無陰,晝寒夜熱,陰陽交錯,飲食不入,死終難卻。
問知飲食之診法 食多氣少,火化新痊,食少氣多,胃肺兩愆,喜冷有熱,喜熱有寒,寒熱虛實,多少之間。
問知大小二便之診法 大便通閉,關乎虛實,無熱陰結,無寒陽利,小便紅白,主乎寒熱,陰虛紅淺,濕熱白泔。
(五)綜合診法
色合問,診病真偽之法 望以觀色,問以測情,召醫至塌,不盼不驚,或告知痛,並無苦容,色脈皆和,詐病欺蒙。
聲合情,診病真偽之法 脈之呻吟,病者常情,搖頭而言,護處必疼,三言三止,言謇為風,嚥唾呵欠,皆非病徵。
色合問,診病之法 黑色無痛,女疸腎傷,非疸血蓄,衄下後黃,面微黃黑,紋繞口角,飢瘦之容,詢必
噎膈。
色合情之診法 白不脫色,脈如亂絲,問因恐怖,氣下神失,乍白乍赤,脈浮氣怯,羞愧神蕩,有此氣色。 色合皮、永?、肉、筋、骨診病之法 眉起五色,其病在皮,榮變蠕動,血脈可知,眥目筋病,唇口主肌,耳主骨病,焦枯垢泥。
毛髮診病之法 髮上屬火,鬚下屬水,皮毛屬金,眉橫屬木,屬土之毫,腋陰臍腹,髮直如麻,毛焦死故。
色和絡脈之診法 陰絡從經,而有常色,陽絡無常,隨時變色,寒多則凝,凝則黑青,熱多則淖,淖則黃紅。
宗氣診病法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動左乳下,有過不及,其動應衣,宗氣外泄,促結積聚,不至則死。
診尺膚之法 脈尺相應,尺寒虛瀉,尺熱病溫,陰虛寒熱,風病尺滑,痺病尺濇,尺大豐盛,尺小虧竭。
肘臂之診法 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內膺前,掌中腹中,魚青胃寒,寒熱所在,病生熱寒。
診臍之法 診臍上下,上胃下腸,腹皮寒熱,腸胃相當,胃喜冷飲,腸喜熱湯,熱無灼灼,寒無滄滄。
胃腸寒熱,為病之診法 胃熱口糜,懸心善飢,腸熱利熱,出黃如糜,胃寒清厥,腹脹而疼,腸寒尿白,飧瀉腸鳴。
木形之人色合形之診法 木形之人,其色必蒼,身直五小,五瘦五長,多才勞心,多憂勞事,軟弱曲短,一有非良。
火形之人色合形之診法 火形赤明,小面五銳,反露偏陋,神清主貴,重氣輕財,少信多慮,好動心急,最忌不配。
土形之人色合形之診法 土形之狀,黃亮五圓,五實五厚,五短貴全,面圓頭大,厚腹股肩,容人有信,行緩心安。
金形之人色合形之診法 金形潔白,五正五方,五朝五偏,潤削敗亡,居處靜悍,行廉主剛,為吏威肅,肩小無傷。
水形之人色合形之診法 水形紫潤,面肥不平,五肥五嫩,五秀五清,流動搖身,常不敬畏,內欺外恭,粗濁主廢。
得其形不得其色之診法 貴乎相得,最忌相勝,形勝色微,色勝形重,至勝時年,加感則病,年忌七九,猶宜慎恐。
形肉生死之診法 形有強弱,肉有脆堅,強者難犯,弱者易干,肥食少痰,最怕如綿,瘦食多火,著骨難全。
形合脈診生死之法 形氣已脫,脈調猶死,形氣不足,脈調可醫,形盛脈小,少氣休治,形衰脈大,多氣死期。
形腫生死之診法 頭痛喘急,目裹腫水,面腫風水,足腫
石水,水腫至腕,足腫至踝,面腫至項,陽虛可嗟。
形憊死候之診法 頭傾視深,背曲肩隨,坐則腰痿,轉搖遲回,形則僂俯,立則振掉,形神將奪,筋骨虺頹。
太陰情狀,以別陰陽盛衰法 太陰情狀,貪而不仁,好人惡出,下意貌清,不隨時務,後動於人,長大似僂,其色黮黮。
少陰情狀,以別陰陽盛衰法 少陰情狀,小貪賊心,喜失慍得,傷害無恩,立則險躁,寡和無親,形如伏鼠,易懼易欣。
太陽情狀,以別陰陽盛衰法 太陽情狀,自大軒昂,仰胸挺腹,足高氣陽,志大虛說,作事好強,雖敗無悔,自用如常。
少陽情狀,以別陰陽盛衰法 少陽情狀,提?諦自貴,志不易盈,好外不內,立則好仰,形則好搖,兩臂兩肘,常出於背。
陰陽和平人之情況 得陰陽正,平和之人,無為懼懼,無為忻忻,婉然從物,肅然自新,謙謙君子,靄靄吉人。
(六)切診
脈為血府,百體貫通,寸口動脈,大會朝宗。
診人之脈,高股上取,因何名關,界乎寸尺。
至魚一寸,至澤一尺,因此命名,陽寸陰尺,。
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關脾胃,左肝膈膽,三部三焦,兩尺兩腎,左小膀胱,右大腸認。
命門屬腎,生氣之原,人無兩尺,必死不痊。
關脈一分,右食左風,右為氣口,左為人迎。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尋。
男左大順,女右大宜,男尺恆虛,女尺恆實。
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候名焉,額頰耳前,寸口歧銳,不足三陰,肝腎脾胃。
寸口大會,五十合經,不滿其動,無氣必凶,更加疏數,止還不能,短死歲內,期定難生。
五藏本脈,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濇短,肝沉弦長,腎沉滑軟,從容而和,脾中遲緩。
四時平脈,緩而和勻,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太過實強,痛生於外,不急虛微,病生於內。
飲食勞倦,診在右關,有力為實,無力虛看。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閏以太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則熱證,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憂怒,思悲恐驚。 浮沉已辨,滑濇當明,濇為血滯,滑為氣壅。 浮脈皮脈,沉脈筋骨,肌肉候中,部位統屬。 浮無力而濡,沉無力弱,沉極力牢,浮極力革。 三部有力,其名曰實,三部無力,其名曰虛。 三部無力,按之且小,似有似無,微脈此考。 三部無力,按之且大,渙漫不收,散脈可察。 惟中無力,其名曰芤,推筋著骨,浮脈可求。 三至為遲,六至為數。 四至為緩,七至疾脈。 緩止曰結,數止為促,凡此之診,皆統至數,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至數不乖,代則難痊。 形狀如珠,滑溜不定,往來濇滯,濇脈可證。 弦細端直,且勁曰弦,緊比弦粗,勁左右彈。 來盛去衰,洪脈名顯,大則寬闊,小則細減。 如豆亂動,不移約約,長則迢迢,短則縮縮。 浮陽主衰,風yin六氣,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表冷,浮緩風濕,浮濡傷暑,浮散虛極,浮洪陽盛,浮大陽實,浮細氣少,浮濇血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弦風飲,浮滑風痰。 沉陰主裡,七情氣食,沉大裡實,沉小裡虛,沉遲裡冷,沉緩裡濕,沉緊冷痛,沉數熱極,沉濇痺氣,沉滑痰食,沉伏閉鬱,沉弦飲疾。 濡陽虛病,弱陰虛疾,微主諸虛,散為虛劇。 革傷精血,半產帶崩,牢疝癥瘕,心腹寒疼。 虛主諸虛,實主諸實,芤主失血,隨見可知。 遲寒主藏,陰冷相干,有力寒痛,無力虛寒。 數熱主府,數細陰傷,有力實熱,無力虛瘡。 緩濕脾胃,堅大濕壅,促為陽鬱,結則陰凝。 代則氣乏,跌打悶絕,奪氣痛瘡,女胎三月。 滑司痰病,關主食風,寸候吐逆,尺便血膿。 濇虛濕痺,尺精血傷,寸汗津竭,關膈液亡。 弦關主飲,木侮脾經,寸弦頭痛,尺弦腹疼。 緊主寒痛,洪是火傷,動主熱痛,崩汗驚狂。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細則氣衰,大則病進。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濇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勞倦傷脾,脈當虛弱,自汗脈躁,死不可卻。 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代散則難。 溲瀉下利,沉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數細濇,結腸者亡。 霍亂之疾,脈代勿訝,舌捲囊縮,厥伏可嗟。 嗽脈多伏,伏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順,沉濇肢寒,切為逆證。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骨蒸發熱,脈數而虛,強而濇小,必殞其軀。 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細數。 失血諸證,脈必見孔,緩小可喜,數大堪憂。 蓄血在中,牢大卻宜,沉濇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脈,數大者生,細微短濇,應手堪驚。 小便霖閉,鼻色必黃,實大可療,濇小知亡。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癇宜浮緩,沉小急實,但弦無胃,必死不失。 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速愈,浮大延久。 疝屬肝病,脈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黃疸溼熱,洪數便宜,不妨浮大,微濇難醫。 腫脹之脈,浮大洪實,細而沉微,歧黃無術。 五藏為機,六府為聚,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為何,邪氣已深。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 癰疽胃潰,洪大脈宜,疾其已潰,洪大最忌。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證,數而無力,癰痿色白,脈宜短濇,數大相逢,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相宜,沉細無根,其死可期。 婦人有子,陰搏陽別,少陰動甚,其胎已結,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別,左男右女,孕乳是主,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產離經,新產小緩,實弦牢大,其凶不免。 經脈病脈,業已昭詳,將絕之形,更當度量。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曰可憂。 肝絕之脈,循刃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脾絕
雀啄,又同屋漏,覆杯水流,四日無救。 肺絕為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腎絕伊何,發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作。 命脈將絕,魚翔蝦遊,至如湧泉,莫可挽留。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干證候。
臟腑辨證
1.肺病證候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 面白黃稠,氣喘不渴,咳痰稀白,鼻流清涕。 浮弦或滑 白滑
熱 咳痰黃稠,鼻衄鼻煽,咽痛口燥,身熱煩躁。 洪數 苔黃尖紅 虛 氣虛 面色萎白,氣怯倦怠,畏寒易汗,語音低弱,皮膚乾燥,呼吸細微。 虛細 舌淡紅 陰虛 潮熱盜汗,乾咳音啞,喘促咽燥,咳血顴赤。 細數 紅絳少苔 實 水飲 乾嘔短氣,心悸,喘息不得臥,咳吐泡沫痰,胸脅牽痛。 細弦 白滑
瘀熱 咳逆上氣,吐膿血,痰氣腥臭,胸脅脹痛。 滑實或浮大 黃膩 2.大腸病證候
大腸為傳導之官,與肺相表裡,其病變主要在大便方面。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 腹痛腸鳴,大便溏泄如鴨糞,小便清長,手足冷。 沉遲 白滑 熱 腹無痛苦大便硬結或便溏腐臭,或便血,小便短赤,口燥唇焦,肛門灼熱腫痛。 數 黃燥 虛 腹濡軟,久痢,滑泄,肛門下脫,寒慓肢冷。 細數 薄滑 實 腹痛拒按,或裡急後重,或小腹疼痛,大便不通,或下利膿血,小便頻數。 沉數或滑數 黃膩 3.心病證候
心的主要功能是藏神、主血、因此神志和血液的病變和心有密切關係。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 心悸惚惚,心暴痛,肢冷。 遲 薄白 熱 心煩不得眠,喜笑不休,譫語如狂,面赤咽乾,口渴欲飲,心胸痛如針刺,吐血衄血,小便黃赤
。 數 舌尖紅赤 虛 心悸怔忡,善憂健忘,虛煩失眠,多夢易驚,自汗(陽虛),盜汗(陰虛),遺精,心嘈如飢,
心下暴痛,或脅下牽引腰背疼痛。 細弱 舌質紅赤 實 煩躁不寧,喜笑不休,發狂怒罵,神昏痰壅。 實大 舌尖紅赤 4.小腸病證候
小腸是「受盛之官」其病患常和大小便之失常有關,又因與心相表裡故和心有一定關係。 性質 證
狀 脈象 舌苔 虛寒 小腹墜痛喜按,小便清長或頻數不利,腸鳴泄瀉或糞後下血。 細弱 薄白 實熱 小腸氣痛連及腰脊睪丸,臍腹作脹,得矢氣較鬆,小便赤澀,莖中痛,咽痛耳聾,心煩舌瘡。 滑數 黃膩邊尖紅 5.脾病證候 脾主運化,主四肢肌肉,故脾病病候,偏於運化失調及肢體消瘦或浮腫等方面病變。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 腹痛綿綿,食入不化,泄瀉清冷或便秘,唇淡口和,肢冷嘔吐,皮膚黃黯或浮腫。 沉遲 薄白 熱 腹部乍痛乍止,能食,小便黃赤,唇赤生瘡,身黃色鮮,口甜粘濁。 滑數 薄黃或舌赤少津 虛 腹痛喜按,食減不化,大便溏或洞泄,面色萎黃,倦怠 嗜臥,多痰,消瘦或浮腫,四肢清冷。
虛緩 滑 實 大腹滿痛,有時易飢,大小便不利,身重腫脹,胸痞滿。 數實或滑數 舌苔乾黃 6.胃病證候 胃主受穀,為「水穀之海」,凡是飢飽不時,冷熱不當,都可影響胃的正常功能,以致發生消化機
能方面的病變。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 胃脘脹滿疼痛,綿綿不止,喜熱按,泛吐清涎,早食暮吐,呃逆,四肢清冷,喜熱飲食。 右關
沉遲 白滑 熱 口渴思冷,消穀善飢,嘔吐嘈雜,食入即吐,口臭牙齦腫痛。 滑數 舌赤苔黃少津 虛 食難消化,胸
脘痞悶,噯氣吐酸,不思飲食,唇淡便泄。 右關軟弱 舌淡少苔 實 脘腹脹滿,痛疼拒按,噯腐吞酸,大便不通,大
腹水腫。 實大 黃厚 7.肝病證候
肝藏血,主筋,開竅於目,性喜舒暢條達,肝病多見頭目,脅肋及筋脈等疾患。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 疝氣,小腹脹痛,筋 收縮,陰囊引痛,嘔吐清涎。 沉弦而遲 白滑質淡 熱 目赤腫痛,多淚,口苦咽乾,頭脹煩躁, 痛耳聾,痙攣抽搐,淋濁尿血。 弦數 舌紅 虛 耳鳴目眩,目乾雀盲,筋攣拘急,身體麻木,爪甲枯萎,頭暉欲撲。 弦細而弱 光紅無苔 實 頭中熱痛,急躁多怒,胸脅脹痛拒按,牽連小腹,嘔吐酸水,角弓反張,手足拘攣強急,耳聾頭
眩。 弦勁 舌紅紫苔黃膩 8.膽病證候
肝主謀慮,膽主決絲平,膽和肝相表裡。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寒 夜間不寐,頭暈嘔吐。 遲 滑膩 熱 胸脘煩悶,口苦,嘔吐苦水,夜寐不安,目眩耳聾,脅痛易怒。 弦數 黃膩 虛 頭暈欲臥,虛煩不眠,膽怯易驚,善太息,視物模糊。 弦細 舌紅少苔 實 多眠睡,頭兩側及目眥皆痛,胸滿脅痛,易怒。 弦實 苔黃舌紅 9.腎病證候
腎藏精,主骨生髓,開竅於耳,由於它是主封藏蟄伏的臟器,故監病多見耳目、腰膝及生殖機能方
面的疾病且多見虛證,實症較少。 性質 證狀 脈象 舌苔 陰虛 頭眩目花,耳鳴耳聾,遺精腰痛,腰腿痠軟,咳嗽痰血,夜熱盜汗。 虛細而數 舌紅少苔 陽虛 滑泄精冷,陽萎,腰腿覺冷,兩足痿軟,浮腫溲少,五更瀉,腹脹滿,喘息氣短,額汗足冷。 沉遲無力或虛大 舌質淡潤或胖嫩 10.膀胱病證候
膀胱為「州都之官」與腎臟有表裡關係,其病變多在小便方面。 性質 證狀
虛寒 小便清白頻數或不禁,遺尿,浮腫。 實熱 小便短澀不利,覺熱或疼痛,如刺,尿色黃赤,渾濁不清,尿膿血、
血尿,砂石或閉塞不通,
小腹脹滿硬痛。 11.臟腑兼病證候
臟腑兼病 證狀 脈象 舌苔 肺腎陰虛 氣短喘急,咳欶痰血,潮熱盜汗,面白顴紅,虛煩不眠,小便短赤或不利。 細數或弦數 苔薄舌紅少津 心脾兩虛 面色萎黃,食少倦怠,氣短神怯,健忘怔忡,少寐,盜汗,婦女月經不調。 細軟無力 苔
白質淡 心腎不交 怔忡健忘,虛頁寐,夢寐遺精,潮熱盜汗,耳鳴目眩,腰痠腿軟,夜間尿多,煩勞則面赤
。 虛數 舌紅無苔 心膽俱虛 觸事易驚,虛煩不寐,夢多,心煩喜嘔,口苦。 弦細無力 舌淡紅 脾腎陽虛 食少心悸,腹滿肢涼,水腫鼓脹,大便多溏,五更瀉,小便頻數清白。 緩弱遲細 舌淡無
華 脾肺兩虛 咳吐痰涎,氣短喘促,食少不化,贏瘦,肢怠。 虛數 苔白少津 肝陽上逆 實火 頭痛眩暈、面紅易怒,目赤耳鳴,口苦,便秘溲赤。 弦硬而長 苔黃質紅 鬱火 頭脹,往來寒熱,嘔吐酸水,胸脅脹痛,面紅發熱,瘰 痰核。 弦數 舌紅赤起刺 肝風 卒然昏倒,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言。 弦長有力 苔黃舌紅 肝氣不舒 脅肋串痛,抑鬱不樂,頭痛目眩,少腹重墜,婦女經水不調。 弦大無力 薄膩 肝火刑肺 (木火刑金) 氣仈氣逆,咳嗽痰粘,胸脅竄痛,甚則咯血或痰血。 弦數 苔黃舌紅 肝氣犯胃 (木邪侮土) 胸脘滿悶,兩 竄痛,
胃脘痛,食入不化,噯氣吐酸,大便不調。 弦 薄黃 肝脾不和 面色萎黃,神氣倦怠,渴不喜飲,飢不欲食,腹大腹痛,腸鳴泄瀉。 弦緩 白膩 肝腎陰虛 面色憔悴,兩顴嫩紅,頭眩目乾,眉稜骨痛,腰脛痿軟,咽乾盜汗,手足心熱,兩便艱澀
,男子遺精,女子少腹痛,經水不調,帶下。 細 舌紅無苔 腎虛肝旺 (水不涵木) 頭昏目眩,頭重足輕,耳鳴耳聾,少寐多夢,煩熱顴赤,心悸 易怒,腰痠
遺精。 弦細數 光紅
六經辨證
--------------------------------------------------------------------------------
綜合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加以分析歸納,別為某經病證,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此乃張仲景論治傷寒的主要方法,也是臨床反覆實踐,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凡抵抗力強盛、病勢亢奮的,為三陽證;抗病力減弱,病勢虛衰的,為三陰證。 太陽病
太陽主表,為諸經的藩籬,外邪侵襲,大多由此而入。太陽病的主要脈證是脈浮,頭項強痛痛和惡寒。 不論何種病邪,病程長短,見如此脈證者,就可指為太陽病。 三陽證均有頭發熱,主要鑒別是:
太陽頭痛 頭痛以後枕部為甚,下連項部,強痛不舒,發熱惡寒。 陽明頭痛 前額部為主,只發熱而不惡寒。 少陽頭痛 額角為甚,並有往來寒熱等證。 臨床上,太陽病表現有傷寒、中風、溫病的區別。
太陽傷寒
診斷依據
具有太陽病主要脈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然汗而喘,脈浮緊。 鑒別診斷
傷寒無汗,有九證,應當鑒別。 太陽傷寒,無汗,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緊,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煩譟,用
大青龍湯。 陽明病,頭痛、鼻乾、脈浮、無汗而喘,用麻黃湯。 [此皆寒邪在表的無汗,治當發表。] 陽明病,無汗,身心發黃,用茵陳梔子湯。 陽明病,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用白虎湯。 [此皆寒邪在裡的無汗,治當清裡。] 結胸證,但頭汗出,用大陷胸湯;但頭汗出,身發黃者,用茵陳蒿湯;心中懊?,但頭汗出,用梔子豉湯。 [此皆水飲內停的身無汗,僅見頭部汗出。] 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者,此陽虛外邪不能作汗外解,治法當扶元解表。 太陽中風
即傷風,與雜病中猝然倒地的中風不同。
診斷依據
具有太陽病主要脈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 鑒別診斷
傷寒是寒邪束表,衛陽被鬱;中風是風邪襲人,衛強營弱,兩證病機不同。 太陽傷寒 太陽中風 惡寒 重 輕 發熱 或有或無 翕翕發熱 汗出 無 有 脈象 浮緊 浮緩 太陽病腑證
太陽病經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即為太陽病腑證。由於傷邪有傳入氣分和血分的不同,故分蓄水和蓄血二證。
太陽蓄水 太陽蓄血 病機 膀胱之氣,不能化水 太陽隨經,瘀血在裡 症狀 小便 不利 自利 口渴
消渴飲水或水入即吐 不渴 小腹 微滿 急結或硬滿 神志 清楚 如狂或發狂 其他 發熱惡寒汗水 身體發黃或表證未解 脈象 浮或浮數 沉澀或沉結
--------------------------------------------------------------------------------
陽明病
陽明病是外感病陽亢邪熱熾盛的極期階段,其性質屬裡熱實證。 陽明病經證
診斷依據
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或面赤,心煩,氣粗,譫語遺尿,昏睡等。 太陽無汗而渴,忌白虎;陽明有汗而渴,忌五苓。 陽明病腑證
陽明腑證是邪熱傳裡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的證候,病情較經證為重,往往是經證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如陽明熱盛,汗出過多,或誤用發汗,使津液外泄,於是腸中乾燥,裡熱更盛,而致燥屎阻滯,則成陽明腑實證。 陽明經證 陽明腑證 發熱 大熱 日晡潮熱 汗出 大汗 手足翕然汗出 口渴 大渴 (-) 臍腹 無脹滿 腹滿疼痛,拒按 燥屎 (-) 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 脈象 洪大 沉遲而實或滑數 舌苔 舌紅苔黃 舌邊尖起刺,焦黑燥裂
--------------------------------------------------------------------------------
少陽病
少陽病是病邪已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經,處於表裡之間的半表半裡熱證。少陽病的主要脈證,以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 少陽主證
少陽位居半表半裡,與太陽表證及陽明裡證完全不同。往來寒熱是主要特徵之一。
診斷依據
除口苦、咽乾、目眩提綱證外,還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少陽兼證
兼證以兼太陽和兼陽明為多見。 診斷依據
具少陽主證外,如復見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心下支結,微嘔是兼太陽表不解證。復見腹滿痛,鬱鬱微煩,心下急,大便不通等為兼陽明裡實證。 --------------------------------------------------------------------------------
三 陽 證 比 較
三陽分類 證狀 脈象 舌苔 鑒別要點 太陽病 經證 表虛
(中風) 發熱惡風,頭痛,項強汗出。 浮緩
薄白 有汗脈緩 表實
(傷寒) 發熱(或未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疼,骨節煩疼,嘔逆。 浮緊 薄白 無汗脈緊 表熱
(溫病) 發熱不惡寒,或微惡寒,頭痛口渴。 浮數 薄白或淡黃質紅 寒少
口渴脈數 腑證 蓄水 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欲飲,水入則吐,小便不利。 浮數 白滑 小便不利 蓄血 頭痛發熱,其人如狂或發狂,少腹急結,小便自利。 沉澀有力 舌有紫點 少腹急結、小便自利 陽明病 經證 身大熱,汗大出,口渴引飲,不惡寒反惡熱。 洪大浮滑 舌赤苔黃 無燥屎內結證 腑證 日哺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 沉實滑數
黃燥或有焦刺 有燥屎內結證 少陽病 口苦咽乾,目弦,往來寒熱,胸 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食。
弦 白滑或淡黃 有半表半裡證 --------------------------------------------------------------------------------
太陰病
太陰病主要表現為脾虛濕盛的證候。太陰屬脾,陽明屬胃,互為表裡。太陰病的發生,可由三陽治療失當, 損傷脾陽而起;也可由於風寒之邪直接侵犯而起病。主要證候為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 診斷依據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 太陰病腹滿痛 陽明病腹滿痛 原因 虛寒 實熱燥屎內結 疼痛程度 腹滿痛時減,喜按或得溫而減 腹滿痛必甚,且痛必拒按 口渴 多自利口不渴,縱然見渴,只喜熱飲,且飲不多 -
--------------------------------------------------------------------------------
少陰病
少陰病為傷寒六經病變發展過程中最為危險的階段,其性質屬全身性虛寒證。 少陰包括心腎二臟,為人身之根本,心腎機能衰減,抗病力量薄弱,則為少陰之病。少陰一經,兼水火二氣,寒熱雜居,其為病表現不一,如病偏於寒,則證類太陰,並偏於熱,則證類太陽。 少陰病寒化證
此為較多見之證候,主要是因陽氣不足,病邪內入,從陰化寒,呈現出全身性虛寒證象。
診斷依據
無熱惡寒,脈細微,但欲寐,或厥冷,下利而渴;或身橍動,振振欲擗地,心下悸等。重者可見下利,厥逆,面部潮紅,譟擾不安等。 少陰病熱化證
主要為陰虛陽亢所致證候,與寒化證陰盛隔陽迥然不同。 診斷依據
心煩不得臥,口燥咽乾,舌尖紅赤,脈細數。下利,小便不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的為水熱互結;下利,胸滿,心煩為陰虛火浮證。 --------------------------------------------------------------------------------
厥陰病
厥陰病屬於寒熱錯雜證,見於傷寒的較後階段。由於厥陰是三陰之盡,又是陰盡陽生 之臟,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不是極寒就是極熱。因此厥陰證候特點,為陰陽偏盛偏衰,寒熱錯雜混同出現。 上熱下寒證
膈上有熱,腸中有寒的證候。
診斷依據
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而欲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厥逆證
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的證候。 診斷依據
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厥。
三 陰 證 比 較
三陰
分類 證狀 脈象 舌苔 鑒別要點 少
陰
病 虛寒證 惡寒身踡,口中和,下利清穀,手足厥冷,欲寐。 沉微細 白滑 肢厥脈微 虛熱證 心煩不寐,口躁咽痛,胸滿下利,一身手足盡熱,或腹脹便秘。 細數 紅絳 心煩不寐,一身手足盡熱 太陰病 身無熱,手足溫,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痛,口不渴。 濡弱或沉 白滑膩 有寒濕證 厥陰病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上熱證),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寒證)。 弦數或弦緊 淡黃 有寒熱錯雜或厥熱勝復證 文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