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识破天惊:“格物致知”的意思原来是这样子的
    

命理探源:识破天惊:“格物致知”的意思原来是这样子的

识破天惊:“格物致知”的意思原来是这样子的

拙贴‘重新格式化:论“格物致知”的真义’上网后,有很多网友回复,这里一并谢过。也有网友提出异议,经过更进一步的思考琢磨,又把“原本大学”看了一遍,有恍然大悟之感,自己真是笨那,其实“格物致知”,大学里说的很清楚啊。

在揭开这个千古谜题之前,我先讲几个故事。

故事一,这是很久前看到的了,大约在六十年代前后,有一对小夫妻,住在女方单位,单位给分的房子。男的在其他地方上班,比较远,骑自行车要一个多小时,每天早出晚归。女的心痛老公,所以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做饭,做好后,掐准时间把老公叫醒上班。现在问题是,家里没有闹钟。那时候农村钟表是可以当妆的。单位里,只有大门口的收发室有一个闹钟,所以这个女的早晨起来就往大门口走,希望能看看时间,但是她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不好意思直接说,大概是怕麻烦别人吧,所以她只是假装经过,走出去,过几分钟再回来,希望能看到时间。结果几天后,每当她走出去时候,收发室里的老头就把闹钟亮出来,面朝外,等她走回去时就可以看到时间了。等他回去后,老头又把闹钟转回去。这样好像延续了好几年,直到他们自己买了一台闹钟才结束,而其自始至终,没有和老头说过话。

故事二,这是我今年夏天亲自经历的。夏天晚上热,除去纳凉。刚好坐在一家大型超市后面,在员工通道,也是上货的通道的旁边。晚上10点后,超市前头关门,没有人了。后头上货,开始热闹起来。一天,来了一辆小卡车,打开帆布,是一车柜台,古色古香,司机和另外一个押车的人就开始往下抬柜台,到了剩最后一个的时候,押车的,估计是雇主,就从腰包里往出数钱,同时告诉那个司机说,你去把那个(最后一个)搬下来,司机不愿意,说两个人一起抬,雇主说快去,我给你数钱尼。就这样,双方争论了几句,闹得很不愉快。最后司机还是很不情愿的一个人去了。这个柜台尼,高度就到成年人腰部,一般商场柜台的高度,长不到一米,宽半米左右,象个课桌,但是纯木头做的,上面周围都是玻璃,说实话,不是一个人搬的东西,不好下手。我就看着这个司机往下搬,搬到一半时,估计司机有些吃力,这个柜台突然往旁边斜了一下,出事了。柜台上面是一块玻璃,是活的,嵌在上面,斜的时候,那个玻璃滑出来了,掉在地下摔碎了,还好没有伤人。后来我看了一下碎玻璃,很厚,大概有一厘米多的样子。玻璃碎后,雇主不干了,说“你是不是故意的”?司机看上去有四十多岁说,“我都这么大的人了,咋能干这事?”,最后大概赔了点钱,双方各退一步,就算过去了。等司机走后,看那个雇主稍微平息后,我就走过去对他说:“那个司机确实不是故意的,这个桌子一个人就是不好搬”。雇主也没说什么,这事就算完了。

故事先讲到这里,下面切入正题,揭开“格物致知”这个千古谜题。

格:推究

物:当事物讲,引申为事情

至:达到

知:是指一种心理状态,或者心智状态。不是指知识。

“格物”连起来,是当“琢磨事情”讲。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如何做人”

“致知”:是指达到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一般说的“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种心理状态。

“格物致知”连起来,就是人在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琢磨物理人情世故,从而达到心理成熟,心如明镜的一种描述。

所以,“格物致知”,不是讲探索知识,而是讲如何“做人”,从而明白事理,堂堂正正地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的。所以其书名之为《大学》,乃大人之学也。

这个理解究竟对不对,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证。

对于传统文化,我认为南怀瑾先生提出的“以经解经”的方式最靠谱,顺着这个思路,如果某句话或某个字不懂,那么放到这本书里,或者整个体系里来寻找线索,应该是一个最佳方式。

先看《大学》里面本身的证据。《大学》里有这么一段:

[
(注:“[”号也当引号用)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yù),菉(通绿)竹猗猗(yī)。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hè)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通谖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通谛)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意思我就不解释了,有兴趣可以去看南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这里其实说的很明白: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讲的就是“格物”,就是琢磨,就是如何做人。

那么做人做到一定程度,用现在话讲,人到了一定年龄,当然不一定和年龄成正比,经过长期的“格物”,随着”格物“做人水平的提高,人的心境光明境界也会逐渐提高,达到“心里跟明镜似的”,或者叫“堂堂正正”,这时候就是“至知”,也就是这里的:‘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也就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总体来讲,“格物致知”是指如何提高完善人的心性品格而言,不是指探索知识。“格物”这个事情,其实每个正常的人,从小开始,都在做。

下面看看《论语》里的证据。《论语》里,《大学》的作者曾子提出过非常著名的三省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不就是很明显的如何做人吗?

另外,《论语》的第一篇,名为“学而第一”:

这里的“学而”的意思,同样是如何做人,大家可以去读南先生的《论语别裁》,这里我拷贝一段,实在写的太好了。

[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

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

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

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

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

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

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

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

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

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

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

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

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

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

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

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

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

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

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

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

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

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曾子的学问,完全传承于孔子,一脉相承,所以这里“格物”,和“学而”,绝对是一个鼻孔出气,完全一样:是如何做人。

格物致知为什么总被解释错

千百年来,为什么“格物致知”总被解释错,我觉得有如下的原因:

一、这几个字确实有点别扭,“格物致知”,四个字里,三个字要让人玩命猜,想不错都难。

二、高推圣境:人们认为这是圣人的书,肯定很高,所以总容易往高处解释。从而搞不清楚。其实不知道,圣贤之道,其开始也和普通人一样的。《中庸》曰:“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三、先被朱熹,后被王阳明的光环牢笼住了,不敢越雷池一步,当然也和后期四书五经被用来科举有关:政治考试,必须用标准答案;

四、认知陷阱:困难的时候,人总是乐意选择符合自己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的解释。比如fo家人就乐于将“格物”理解为格去物欲。而现代人,则偏于把“物”理解成物质,而把“知”理解成知识,从而开始意yin。

格物致知与君子小人

既然大家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可以说每天都在琢磨人事物情,为什么儒家会提出“君子”“小人”的界别。我觉得,同样是“格物”做人,有的人考虑自己的私利多,所以是小人;有些人,考虑的公义多,所以是君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意思。

“格物致知”与气功修道的关系

格物致知还和气功有关,绝对有关,这就是大气功。我们先看《大学》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止,定,静,虑,得”可以说,全是一种心理状态的描写,是一种功夫层次,也进一步说明“格物致知”是一个达到心境光明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身心可能会起变化,现在就叫气功。严格讲,你的“格物”功夫做得不好,那个“气功”境界是没有的,说起来就复杂了。

天道的意义

昨天,有位朋友回贴,提到了《礼记》:“诚者天之道”。他认为天是“根本、本原、终极”。这纯粹是个唯物的概念。我认为这里天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宗教所讲的神。严格讲,是个唯心的概念。“诚者天之道”,应该按诚信是上天对人的要求来理解。这样讲,还是偏于思想了,我认为,四书讲的都是修行中的心理状态,用老子的话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能更准确些。原始的儒家道家,绝对不是后世的思想、文学所能范围的。

最后,再讲一个,藏族老太太念六字真言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西康到西藏边境,一个荒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住着一个老太太,丈夫儿子都过世了,独居一间简陋的小茅蓬,没得米面可吃,只以糌粑为食。有人教她时常忏悔,平时多念念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结果她将“嗡嘛呢叭咪口牛”的咒音,念成“嗡嘛呢叭咪牛”,一字之差,虔诚专一持诵了三十几年。

有一天,一位西藏喇嘛经过此地,这个路过的喇嘛,是个相当有成就的修行人,当他于荒山雪地之中,老远看到一间其貌不扬的小茅蓬,四周大放光明。不得了,于是便临时转向,下山去找这个茅蓬,想参访它的主人。

等到来到茅蓬,一见这个老太婆,只是平淡无奇的一个普通人而已,便问:“老太太,你在这里多久了?”老太婆回说:“很久了。”这个喇嘛又问:“你一个人孤零零在此,很可怜啊!”老太婆说:“不会不会,我自己在此学fo修行,很好。”喇嘛便问:“那你修什么呢?”老太婆说:“我只是念一句‘嗡嘛呢叭咪牛’而已。”

这个喇嘛一听,哎呀一声说:“老太太,你什么都对,就念错了一个字。”于是便当场纠正了她的发音,由“牛”改为“口牛”。老太婆这一下听了,心中不免十分懊悔,说:“哎!我三十年的功夫白修了,还好现在遇着您告诉了我,不然岂不一路错到底吗?”于是她便如法改念,重新起修。

喇嘛坐了一下,便告辞上路,走了一段时间,回头再看茅蓬所在,竟不见先前的光明,很惊讶,一想:“是我错了,我害了她。”赶紧再掉头回到茅蓬,告诉老太婆说:“我刚才教你念嗡嘛呢叭咪‘口牛’是玩笑话。”老太婆说:“哎,师父为何要骗我呢?”喇嘛说:“我只是试试你诚不诚心而已,其实你原先所念的咒音全对,一点不差,以后就照原先的念好了。”老太婆听了,心中豁然开朗,十分高兴,说:“谢天谢地,我三十年的功夫不是白做了。”如此便再嗡嘛呢叭咪“牛”,继续“牛”下去了。

附录:FAQ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个“道”是领导的导。刚才我们提出来,说孔子讲的为政,不是谈政治,以现在观念勉强说来,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

    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不过,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论语别裁》

==

所以格的意思,是指一个心理活动,心理判断、心理审判、心理升华这么一个心理活动,甚至可以说包含了宗教所说的“忏悔”这一过程。


-----------格物致知,其实和触类旁通,功夫在诗外,差不多的意思。
-----------《内经·灵枢》: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可知,“格”是“关”的反义词,是“格拒于外”的意思。
因此,“格物”就是把“物”格在外面的意思。
-----------多谢楼主,受教了。
-----------格物致知应该是通过学习、修行达到真理的过程,是身心都不断提升的过程
-----------这篇文章读读有寓意。
-----------又一高见,学习了。
-----------学习了
-----------好文章,这才是儒学的真谛。而不是当权者的工具。
-----------法师解释为 格除物欲,而达到心生清净的境地,也就是根本智,而生智慧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