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13:40 编辑 匡调元论饮食养生之一—食物也能治病 ——————————————————————————————————匡调元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
现代“中医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体质食疗学”奠基人
1992年11月,我曾应荷兰一家食物研究所的邀请专程去作了一次“体质食疗学”的学术报告。在讨论时,有几位营养专家声称“只有药物才能治病,食物是不能治病的”。我说:“维生素C能治坏血病,维生素A能治夜盲症,因此,新鲜水果能治坏血病,胡萝卜、猪肝能治夜盲症,大蒜可以降低血胆固醇,等等,岂不是食物可以治病?”我还举了一些其它的例子。很高兴,他们最后还是同意了“食物能够治病”的观点。科学家还是尊重客观事实的。钱学森教授在1993年12月12日给我的信中写道:“我很同意您说的食与药有相同的改善体质、保养防病的作用”。中医学还有下列理论可以论证食物是可以治病的。
1、药食同源 中医学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充分说明中药是与食物一起发现,而后才从食物中分化出来的。在人类运用火之后,开始熟食,之后烹调加工等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又在膳食烹调加工的基础上,开始用汤、液、醪、醴之类去治病。这时还是药食同类的。以后药食开始分化。《神农本草经》汇集了远古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书中药食共杂,分上品120味,无毒为君,主养命以应天,食物如苡仁、大枣、枸杞、胡麻之类;中品120味,或有毒为臣,主养性以应人,食物如百合、龙眼、鹿茸之类;下品125味,或有毒为佐使,治病以应地,其中食物较少,仅有羊桃、戎盐、桃仁、杏仁、豚卵等六七种。当然这种分类与认识是相对的,不可拘泥于此,且后世对其药性多有发挥。《内经》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饮食卫生、饮食致病及饮食治疗的重要理论,如提出“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及“饮食有节”、“美饮食”的总原则。最近10余年来,食疗之书犹如雨后春笋,归纳起来古今食疗或药膳专著都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罗列许多食物名称以后,说明其性味和功能,能治何症、何证或何病,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随息居饮食谱》;②同时介绍了多种烹调技术,如《饮膳正要》、《长寿药粥谱》等;③有的介绍了一些配方,如叶桔泉的《食物中药与便方》、《大众药膳》等;④近年来的专著则多介绍了一些现代营养学食品分析的化学成分,如《家庭食疗手册》、《养生保健食谱》等。这些都比较实用。但是一般说来另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与中医理论结合不够,唯《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是例外,有“序论第一”置于篇首,提纲挈领,指人迷津。二是多强调某食物或某食谱可治某症某病,而论及可治某种病理体质者不多。三是大多为药物加食物,而不是以食物代药物。 有鉴于此,笔者将食疗与体制结合起来,创体质食疗学而详加论述,以弥补古今中外食疗法之不足。 2、药食同性 食物与药物一样都能表现出一定的性能,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特性。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神农本草经》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食物的这种寒、热、温、凉是与病理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也可以说是与病理体质的寒热相对而言的。五味就是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觉特征。实际上应加淡味,共六种。中医药学认为味觉与食物的性能有关。 关于食物有毒无毒的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有五种不同情况:一般而言,食物都属无毒的,即使有毒也仅有小毒。有大毒者一般早被人们从食物中排除出去而成为“药”了。但也不尽然,有些食物仍然是有毒的,例如杏仁、白果含一定量氢氰酸,故有小毒。另一种情况是食物本身无毒,但食之过久,可以引起机体阴阳偏差而造成危害,中医称此现象为“久食增气”。笔者在四川时,临床上美多见嗜辛辣如命者,往往有体质上的偏差,多为阴虚质,建议停辣后健康情况明显好转。食物本身虽属无毒,但偏食损害了健康,其结果与有毒无异。第三种情况是某些食物有品种上的差异或异常,如《食鉴本草》载:“一切鱼,诸鱼目能闭合,逆腮、无腮,连珠、连鳞,白著,腮有丹字,形状异常者不可食。虾,动火,发癣疥,小儿食之令脚屈不能行。无须及腹下通黑,煮之色白者,俱不可食等等。”这是古籍记载,其可信程度当待进一步核实。第四种情况是食物过敏,有不少患者对某些食物有过敏反应,在江浙以鱼虾螃蟹为多见。第五种情况是“忌口”,这是指患者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违反这禁忌可以引起中毒的后果。这类情况,对食对药均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3、药食同理 因为重要与食物渊源相同,故凡能用于药疗的理论都应适用于食疗。中医理论不仅能指导临床用药以治病,同样能指导平时饮食起居以养生,这是与西方医学迥然不同的。现择中医学中有关体质食疗学的基本原理摘要论述如下。
《内经》说过:如果寒性的苦酸食物吃多了,则能损伤人的阳气而生病,如果热性的辛甘食物吃多了,则能损伤人的阴气而生病。过食辛甘,使人生内热而易发热病;过食苦酸,则是人生内寒而易患寒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过:五味偏胜,食之过久,将影响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生寒热偏胜,久而久之,影响人的体质,甚至造成疾病,以至夭亡。按此而论,笔者认为病理体质形成的病机之一是饮食不当;纠正病理体质当首选从调整饮食入手,可以收到“治病求本”、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包括有些医生在内对“食物致病”与“食物治病”的深刻理论仍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4、药食同效 既然同意药食同源、同性、同理,那么,同效应是必然的逻辑结论。但在笔者与人们交谈时,大家对食效问题尚有不少疑惑,较多的问题有:①食物有无副作用;②食物有无炮制和配伍问题;③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④药膳与食疗有何异同?⑤对西方营养学如何评价等。对此,笔者的理解是:①食物与药物一样,误用后都会产生副作用。关键在于用之当与不当。所谓不当,在此是指食物的性味与您的体质类型不合。例如寒体吃了寒性食物,热体吃了热性食物,均属不当,都会产生不良后果,轻则无妨,重则丧命,不轻不重,可以致病。这是《内经》的明训:“久而增气,夭之由也。”此非危言耸听,笔者见到过寒体久食冰糕而致闭经,白带淋漓的;见到过热体嗜食火锅而出血的。②食物有炮制问题。食物经炮制(即烹调)后成分会变,脂肪与蛋白质经爆、炸、熏、烤后可以产生致癌物质,火腿与硝肉中含有多量亚硝酸盐,都于人体不利,因此我不赞成,甚至反对单纯追求色香味而置自身健康于不顾。食物有配伍技巧,一个好的食谱同样有君臣佐使的合理搭配。③如前所述,药与食的异同主要在于对人体作用之强弱,药性较食性猛烈,故有“用药如用兵”之喻,误药的后果比误食的后果更为严重与迅猛,此其一。用药须医生处方,去药店配药,食疗不必求人,自己可去菜市选购,食疗比药疗方便,此其二。“良药苦口”,药多有异味,不能久用,小儿更难接受。菜肴美味可口,可以久食,此其三。药市管理困难,伪劣产品伤人脑筋。买菜较少此等麻烦,此其四。如此说来,岂非“食补胜于药补”。④药膳是食加药,如天麻蒸鱼头、虫草炖鸭。食疗是以食为药,以食代药,如龙眼肉、大枣、生姜等都是药,同时又都是食,把菜篮子看成是药篮子。如何装好自己的菜篮子?其学问就在于“知己知食”,知道自己的体质特征,知道常用食物的性味与功能,将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药食同效,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⑤西方营养学是在西方自然科学观、还原论分析法的指导下形成的理论体系,有其可取之处,特别是对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结构与功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对它们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分子水平的实验性论证。西方营养学对治疗学的观点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善于应用补充疗法与对抗疗法,缺什么补充什么,多什么排除什么,而不像中医食疗学那样用调整疗法。西方营养学既不知道食物的性味与治疗功能,更不知道运用食物可以调整体质,食物应因人而异。但中医食疗学缺少分子水平的实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急需将两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创立崭新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体质食疗学。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13:40 编辑 www.med126.com匡调元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代“中医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体质食疗学”奠基人
“病从口入”是预防医学向人们宣传了几百年的口号,它的经典含义是要求人们注意饮食卫生,因为很多微生物、寄生虫是随着食品由口进入人体而致病的。因此,不能食用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或者霉变腐烂的食品,以免发生某些传染病,如痢疾、肝炎及食物中毒等等。同时提倡饭前便后洗手,不用手抓食物,以免手上的细菌污染食物。“病从口入”还劝人们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疾病。一般说来,只需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经典意义上的“病从口入”的教诲只是在文化不发达的地区需要经常强调。
然而,如果从体质食疗学的观点论“病从口入”则有更为深刻的含义,它是指:“人类有些病理体质是吃出来的,有相当多的疾病是吃出来的!”分析其主要情况有三大类。
一、进食过量
饮食过量是经济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文明病,也是享乐型饮食意识带来的严重后果。诸如:
1. 肥胖症 肥胖一词是指体内脂肪过多,超出了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要的量。虽然引起肥胖症的原因很多,与先天遗传特征和后天多种因素有关,但最基本的观念认为是吃得过多和消耗过少,过剩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于肥胖能诱发多种疾病,它们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呼吸困难、糖尿病、红细胞异常增多和凝血异常、脂肪肝、胆石症、痛风、疝、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男性不育、肾病、低血糖症、骨关节炎、皮肤疾病、贪睡病、猝发性疾病、突然的意外死亡、外科手术危险、腿和脚的疾患等等。当然,这些是指严重的肥胖症患者,一般性略为肥胖者不必过于担心。
2. 冠心病 目前,举世公认:冠心病常是由膳食中某些因素引起的,虽然这些因素非常复杂,谁是主因尚有争议,但血压与血胆固醇水平升高的人都表现出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性升高,当血中胆固醇水平为8.71毫摩尔/升(335毫克/100毫升)时的危险性,为4.81毫摩尔/升(185毫克/100毫升)时的3倍。虽然人体能合成少量胆固醇,但它主要还是来自食品。因此,过食膏粱厚味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原因。美国心脏病协会声称,为了减少心血管的危险性,建议人们:a减少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成分,如少食牛肉、猪肉、蛋类、牛油、奶酪类和冰激凌;b多用不饱和植物油取代饱和动物油,尽可能地采用低胆固醇、低热能、低脂肪、低钠低糖饮食及素食。这实质上也属于饮食疗法。
3. 酒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大热,有毒。”“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潜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酗酒的严重性远不止发点酒疯而已,酒可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每日平均饮200毫升,有3~17年饮酒史者,59%的人智力受损伤,49%的人大脑有萎缩现象。饮酒者诱发慢性胰腺炎,可引起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饮酒过度者常能诱发酒精性心肌炎,其心脏病发病率比不饮酒者高2.5倍。过量饮酒能损伤睾丸,使血中睾丸酮水平降低,70%~80%嗜酒男性出现阳痿与不育。孕妇过量饮酒可导致早产、流产,或死胎、或胎儿生长不良、智力发育不良及畸形儿。酒中含有强烈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和黄曲霉毒素,还能干扰与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法国学者发现,在食管癌、口腔癌死亡者中,嗜酒者占80%。美国的研究表明:每天喝半升以上的啤酒者,其直肠癌发病率是不喝啤酒者的3倍。据文献报道,美国嗜酒者的平均寿命比不饮酒的人短10~20年。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调查结果表明:不饮酒的人中活到60岁的占69%,嗜酒者只占21.5%;活到50岁的,不嗜酒者占85%,嗜酒者只占50%。不知这些数据能为嗜酒者之戒否?
二、烹调技术不当
自从人类发明钻木取火以来,熟食大大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范围与营养要素的摄取,于是,烹调技术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全世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饮食爱好与烹调技巧。中国的烹调技术全球闻名,看起来美,闻起来香,吃起来鲜,品起来理论成套。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特色一样,追求整体感官的享受,不求微观生理效应,但求一时欢乐,少问长远利害。爆、炸、熏、煎、烤,色香俱全,这些方法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采用,诸如烧鸡、烤鸭、烤乳猪、烤羊肉串、炸猪排、油爆虾等等,不一而足。
1984年底,太平洋沿岸45个国家的4000余名学者,在美国檀香山举行了“烹调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研讨会。会议明确指出:如果烹调肉类时温度过高,一些蛋白质将转变为致癌物质。任何肉类,只要在足够的高温下,比如油炸、烘烤等,都会产生化学变化,而在煮沸或在低温下慢慢烹饪则很少产生或不会产生类似的化学变化。实验证明,用高温处理过的油脂喂老鼠,数月后发现它们发生胃溃疡、胃乳头状瘤,并有肝瘤、肺腺瘤、肉瘤及乳腺瘤等,其主要机理是经烟熏、煤炭烘烤食品中含有较多的苯并芘和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因为在烟熏所用之木柴、煤炭、谷糠、秸草、液化石油气等不完全燃烧产物中含有强烈致癌物质3,4-苯并芘。据测定:一磅烤好的牛排中所含的致癌物质可高达2.6~11.2微克/公斤。有人曾用烟熏过的羊肉及鳟鱼喂大鼠,结果全部死于胃癌。有些地区爱用石硝(又称火硝)、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煮肉。由于硝酸盐或亚硝酸进入人体后可与二级胺结合而成亚硝胺,后者为强烈的致癌物质。我国食品卫生标准规定:它在食物中的允许残留量为每公斤不得超过0.03克。腌制食品在中国民间比较普遍,泡酸菜中含有二乙基亚硝胺(DENA)。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MAMB-NA)。据称,这些化合物是形成中国河南省林县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因素。而且,这些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只要一次足够的“冲击量”即能致癌,不必经过长期的慢性积累过程。
有些食品制作单位在加工时将沥青、松香或石蜡放在锅里加热融化后泡在猪头、猪蹄或鸡鸭等表面,待其冷却后剥去沥青时可将畜禽的毛一并拔尽。虽然拔毛方便,省了人力,但这些物质中含有致癌作用极强的多环芳烃,残留在皮肉之中,食后可以致癌。
国外已有很多报道,凡经常吃高脂肪低纤维食物的人群,患结肠癌的风险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确认:高脂肪膳食与肠癌和乳腺癌的高发率有关。变质油脂,即酸败了的油脂可以诱发癌症。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如火腿肠、腊肉、香肠、咸肉、肉松、鱼干、核桃仁、芝麻、花生、大豆、油面筋和糕点等都会发生油脂变质。其原因是油脂在酸败过程中形成的氧化产物,对人体的重要酶系统如琥珀酸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均有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要增强体质,防病防癌,必须讲究食物烹调技术的科学性,而不能只追求其艺术性。在两者不可兼得时,应以科学性为主为先,不能舍命求口福。
三、饮食不合体质
饮食不合体质是病从口入的新内容。如果长期误食、偏食,不仅可以形成病理体质,而且可以导致疾病发生,如饮食过量所致的肥胖症可表现为阳虚质或痰湿、湿热质,酗酒可表现为痰湿、湿热质,癌症可表现为血瘀质,冠心病也可见血瘀质。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观察,并结合中医学中阴阳、气血、寒热、燥湿、虚实等原理将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等分成平和质、气血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气郁质及痰湿、湿热质等类型。古今中外的人类学家与医学家都已公认,每个人的体质是各具特异性的,但是从未强调过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的体质而有所取舍。笔者在1989年出版的《体质食疗学》中首先提出了“辨质论食”的新概念,提出各型体质宜吃什么食物,不宜吃什么食物,并拟定了代表性的食谱,在临床上辨质论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按此学说,按此方法,持之以恒,便可使病理体质及早获得纠正,可使疾病早日康复,可使健者更健,延年益寿。
总之,不要过食、偏食、误食,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要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烹调习俗,要识别您的体质类型,贯彻辨质论食的原则。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13:41 编辑 www.med126.com匡调元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代“中医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体质食疗学”奠基人
普天之下,一切生物的根本特征有两个:一是维持个体生存,二是维持种族蔓延。前者是摄食与营养问题,后者是生殖与进化问题,故告子说:“食,色,性也。”显然,食与色都是生物的本能,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但相比之下,食在先而色在后,所以又有“衣食足,而后思yin欲”的提法,没有个体生存,何来种族蔓延?故《汉书•郦食其列传》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我们看到人类对吃的要求也是有历史发展过程的,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一、求生存阶段——“温饱型”生物,即生命物质,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从体外摄取有益于生命活动的物质,经摄入、消化、吸收、同化与排泄过程,以保证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先求得个体的生存,然后经营其生殖功能,维持物种的蔓延与进化。原始人类,茹毛饮血,凡能充饥的东西都吃,吃对了就生存,吃错了就中毒,甚至死亡。相传有燧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于是食物的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人类在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处于小农经济时代,生产能力低下,人类中的大多数只能满足于不饿死的状态。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则衰鸿遍野,民不聊生。人类在求生存阶段,只要求满足能生存的基本需要,饥不择食,吃饱即可。
二、求享受阶段——“口福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质生产日益丰富,人民收入日益增加,逐步进入了小康经济。此时,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这部分人对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吃饱肚子已不成问题,于是要求“享受”一番,“今日有酒今日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餐饮业蓬勃发展,盛况空前。当人们从长期半饥饿状态的温饱型中解放出来以后,畅怀痛饮一番,一醉方休,原是无可厚非的。但遗憾的是文化修养与科学研究没有相应跟上,对“吃的科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爆炸烧烤,吃得大腹便便,眼前吃的痛快,日后死得糊涂。此决非危言耸听,更不是咒骂别人,请君细读本文中的“病从口入新解”便知其详。如果能迷途知返,必将受惠终身。三、求营养阶段——“营养型”由于暴饮暴食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西方营养学家给人们敲起了警钟,在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中引起了警惕,知道一味追求大饱口福并不足取,应该讲究营养要素的摄入。例如:存在于体内的常量营养素,其每日需要量在十分之几克至1克以上,包括脂肪、水、蛋白质、钙、磷、钠、氯、镁、钾和硫等。还有微量营养素,其每日需要量在百万分之几克(毫克)。如维生素B12、泛酸、铬、钴、铜、氟、碘、铁、锰、钼、硒、硅和锌等。人们不能因为它们的需要量极微而低估其对人体的重要性。于是西方营养学开始从学院的课堂里走向民间。近20年来媒体对中国药膳之类作了大量宣传,各种营养保健食品异军突起,走俏全球。保健食品是指那些被人们认为有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甚至有治疗疾病功效的食品。“保健食品”一词包括“天然的”和“无化学制剂的”食品,以及某些其他食品。目前,保健食品已风靡全球,种类繁多,但问题确实不少。故美国《食物与营养百科全书》选集(2)、《饮食与保健》一书的作者A.S.恩斯明格等对“保健食品”颇有微词,他们说:“保健食品的拥护者喜欢提出一些无根据的说法,认为某种或某类食品有超出其营养成分之外的特殊功效。他们常常声称特殊的食品可以防病保健,甚至可用于医疗疾病。这些说法可能是很危险的,它或者造成营养不良,或者使人们忽视必要的医疗措施,延误病情,从而危及健康的生命。”“保健食品的宣传内容还包括使人健美,青春常在,壮阳强肾,延年益寿等等。这些宣传给食用者以能够增进健康的希望,并迎合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可以抱有种种希望,只要他们愿意接受这类食品昂贵的价格。”“尽管围绕保健食品已有种种说法,但是,科学上并未发现任何具有神奇效应的食品,没有任何一种食品可以预防或者治疗所有疾病。食品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营养成分。任何一种食品都不能成为所有重要营养成分的来源。”这番议论蒙上了西方营养学家所持有的传统观点与偏见。他们只知道“食品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营养成分”,不知道任何一种食品除了他们承认的营养成分之外,还含有不少非营养成分的特定的化学物质,恰恰是这些化学物质能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这正是人们必须重新认识食品的意义的关键之处。例子是俯拾即是的。如大蒜,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但它含有特殊的蒜辣素,可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现代医学证明它还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还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和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大蒜还有抗癌作用,Wargovich发现,大蒜有效成分二烯丙基硫化物能抑制癌物1,2-二甲基肼所诱发的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Sparinins观察了大蒜中的烯丙基甲基三硫、烯丙基甲基二硫、二烯丙基三硫和二烯丙基硫四种含硫化合物在抑制肿瘤发生发面的作用。再如大枣,它不仅含有大量糖及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B、PP、蛋白质、脂肪、有机酸、钙、磷、铁、胡萝卜素,还含有皂甙、生物碱、黄酮及c-AMP活性、抗变态反应、中枢神经抑制、保肝、强壮、降低胆固醇及抑制癌细胞增值等作用。日本人矢原正治等从大枣中分离出一种黄酮-双-葡萄糖甙A,实验证明它有镇静、催眠和降血压作用。再如萝卜,除含葡萄糖、维生素C、A和B外,还含有一种助消化的淀粉酶,以及氧化镁腺素、苷酶、触酶、失水戊糖、氢化黏液素、组氨酸、肥碱、芥子油等成分。事实上,每一种食物是一个复方,除一般公认的营养素之外都含有自己特有的化学物质。各种化学成分都有特定的生理与药理效应,因此怎么能说“食物的重要性仅仅在于它的营养成分”呢?四、体质食养阶段
人是万物之灵,除去追求个体生存与种族蔓延等低层此要求外,还有不少更高级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如食和色;有心理的需要,如美和受人尊敬;有社会的需要,如权势等。但就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而言,最本能的需要应该是健美与长寿。只有当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对健美与长寿的要求才显得更为迫切。达到健美与长寿的途径,方式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则根据对人类的体质作了长期的研究与分析以后,发现有若干种病理体质的人,或者称他们为不那么健康的人,他们不是不健、不美,也难达到长寿的人,因为他们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中。必须及时纠正这种病理体质,使之尽快恢复到正常体质。笔者还发现,形成这些病理体质的原因,除先天因素之外,在后天因素中饮食不当是一种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使病理体质恢复到正常质。因此提出:辨别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饮食,及时纠正病理体质,以达到防病治病、健康美丽、延年益寿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研究人类体质的本质,必须研究各种食物的成分与特性,必须将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我们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根据我们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验室的动物实验结果,于1989年提出了体质食疗学的理论。我们称在这个理论下,通过食物调养人类的体质为“体质食养型”饮食。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高层次饮食结构,它代表着人类饮食的高级阶段和改革膳食结构的方向。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广大群众,包括中国人与外国人获得实际效益之后,它将被全人类所理解,所接受,并成为中国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一大贡献。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中华饮食文化之精髓,那就是它能融营养、美味、强身、美容、防病、治病于一炉。
http://www。77tianyu。com/Webs/NewsShow.aspx?id=26